推荐序
以日本日立制造所为借镜,省思台湾企业经营
黄叶宝凤 本书作者小板桥先生用犀利敏锐、客观分析的记者笔触,将日本最大制造商社近年改造蜕变的历程,以故事述说、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给世人。身为日立家族一份子,历经过书中所描述日立制作所的改革过程,对川村前社长和他所领导的经营团队由衷敬佩。
二○○八年金融风暴来袭时,日立制作所这艘号称百年不沉战舰,在日本企业所惯行的「年功序列」、「终生雇用」管理方式下,恰使其暴露出沉重、甚至将要沉没的危机。值得思考的是,也是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让届龄退休的川村和其他五位非主流的日立人临危受命,展现强烈的归属与责任感,舍我其谁、当仁不让地拯救这艘下沉中的巨舰。这六人小组以速度和执行力展现改革决心,将日立制作所的过往沉痾与未来路线,以四个焦点战略进行改革:选择(拉近或疏远)、集中(收编与获利回流)、再扩大(事业部门独立公司化、世界化社会创新事业),辛苦却清楚地改造百年日立。借由清晰的焦点策略,加上弹性与效率的执行,承袭与发扬「开拓者精神」的企业文化,日立制作所在滔天巨浪中脱胎换骨,缴出有史以来最漂亮的成绩。
与台湾企业不同的是,日本企业决策甚少看见企业主箝制的痕迹,也就是让经营权独立自主,来避免决策的独断甚至偏颇。在日立制作所川村改革的二千个日子更将此精神扩大与透明化,不仅在本书中几位非主流主角所积极扮演的角色,日立制作所董事会的外部化与国际化,以及女性董事、领导主管、员工数量的比例,亦远远超前大部分的日本企业。这些做为反映在全球化经营成效上,无论海外输出,同、异业结盟等,除在业务互补带来的立即效益外,更是以文化、价值与透明化的无形效益,担负着社会创新的永续精神,将单一巨舰整併成全球化综合舰队,航向更美好的未来。
台湾与日本关系密切,企业文化存有异同,但在面临全球化趋势、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中,日立制作所的改革历程值得台湾企业参考与借镜。本人以身为日立人为荣,也推荐这本好书与读者分享。
(本文作者为台湾日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推荐序
以非主流的改革,创造企业新的价值
陈世鸿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财阀解体,日本大公司的管理阶层,由原有的创业老板(资本家)转换成年轻、中阶的受薪员工──专业经理人,由于年轻、勤勉、敬业、重视团队和长远视野的投资追欧赶美,造就了「Japan as No.1」的黄金年代(一九八○年代),许多大公司在各产业领域取得领先,只要投资就能扩充营运,逐步发展成跨足各领域,结合异业的「企业集团」。
但在一九九○年后,却迎来了失落的年代,我认为有两个重要原因:
1. 水往低处流
一九九○年以前,日本产业的竞争对象是欧美,日本用有效率的经营模式,承接了欧美的产业。一九九○年以后,日本产业却需和来自亚洲的新兴厂商竞争,逐步垫高的社会成本,成为最大的负担。
2. 专业经理人(Salaryman 社长)v.s. Owner 经理人
日本的「企业集团」大都是专业经理人(经营与资本分离),而且传统地弱化了董事会的权威(忽略股东权益、公司利润、公司治理),经理人所得偏低,变迁中重大决策迟缓及员工过度依赖公司,未能礼遇优秀人才,企业随成员之年龄老化等。
《来自非主流的改革:日立改革2000日V型反转》是作者小板桥太郎听取日立制作所前会长、经营干部和其他相关社内外的谈话採访汇编而成。二○○九年初,日立的最高经营者,面对「制造业史上最大亏损」的危机,毅然交棒,请回已离开日立主流职务、六十九岁的川村隆来担任最高经营者(会长兼社长),紧急进驻,积极坦然面对危机,以快速、非传统的决策行动,力挽狂澜,成功改造日立,完成阶段任务。之后又「速战速决」交棒给中西宏明和东原敏昭,迎向持续的挑战。
做为一个在日立台湾分公司工作三十三年的员工,很高兴得知天下杂志要出版这本记录日立近代史的新书,能让台湾的读者贴近了解日立近年来所面临的挑战和变革,也提供一些「非主流」的企业改革借镜。
日立在台湾有大家熟悉的「日立冷气」、「日立冰箱‧洗衣机」,日立也参与了电力、交通、钢铁、石化…等产业及公共建设,同时也扮演资讯、电子、半导体、液晶等重要产业零组件、材料、设备的供应商及合作伙伴。自一九五三年成立台湾分公司以来,深耕台湾六十三年,已成为这片土地的一份子!
展望未来,台湾的产业和公共建设要再提升,因地理人文相近,日本企业应有许多可以分享、合作的经验和技术。日立也将持续和台湾「Business with Friendship」,广结善缘,做为各项社会创新事业的坚实伙伴,积极乐观迈向「全球化」的挑战。
(本文作者为台湾日立亚太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推荐序
面对困境、勇于承担、再创新局,让日立复活的Last Man精神
林信义 当暴风雨来袭,船舶无可避免地面临沈船之际,船长会在目送所有乘客与船员安全下船后,方离开船只。正因为如此,船长被称之为「Last Man」,具有「最终责任者」的意涵,即是要抱持担负起最终责任的觉悟与态度,这正是Last Man的精神。
一九九九年遭遇全日空劫机事件的川村隆,因偶然搭乘此一航班,见识到以乘客身份搭乘该航班的现役机长山内纯二的当机立断,虽做出与公司规定相违的做法,但他的英勇决断行为,拯救了机上人员的性命。这一幕,深深烙印在川村隆的心底,让川村隆不断自问能否像山内纯二一样,发挥Last Man的作用,这也促成川村隆愿意挺身而出领导日立的契机。
日立自创业者小平浪平于一九一○年创立久原矿业所日立矿山附属的修理工厂,一九二○年独立为日立制作所。然而在一九九○年代后半起,日立无法即时因应大环境变化,亮眼的营收不再;加上二○○八年金融风暴,全球陷入景气低迷,对体质渐衰的日立更是沈重的打击。二○○九年在外界质疑的眼光下,川村隆以六十九岁之姿,回锅接下日立社长,力挽狂澜撑起日立这艘巨舰。
川村隆就任社长后,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整顿。他在经营手法上,採取「Select & Focus(选择与集中)」的方式,运用有限的资源创造企业的「特色」,将亏损事业重整与缩编或退出,因为川村隆明白,让日立处于舒适圈里,从事着与之前相同的做法,日立绝对难有起色,营收也难有成长。把产品聚焦,并将组织集中,公司从成熟型产业转至成长型的产业,才能重振日立。
在五年的时间内,从净损高达七八七三亿日币,到写下二十三年来日立的营业净益新高,川村隆可说是最大功臣。在川村隆的心中,比起名誉与权力,更想要达成的是再造日立,这也是川村隆在改革过程中,能毫不迟疑坚持下去的最大原因。
或许是与川村隆有着相同的心境,不计个人毁誉,只愿竭尽所能、贡献一己之力。在二○○○年时,我以首位企业界人士入阁,担任经济部长,对从没有政治历练的我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但Impossible就是「I’m possible」,在政策执行上,虽是困难重重,但念兹在兹的都是为了提升国家竞争力与人民利益,因此我毫不退缩。
就以经济部所属国营事业改革为例,二○○○年台船与唐荣二家公司合计亏损高达一○一‧四亿元,借由再生计划,台船以瘦身的方式将员工减半(由五千六百人减少到二千八百人),留下来的员工减薪三五%,离职的员工合组新公司,成为台船的外包公司,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立竿见影之效,自二○○二年迄今订单年年满载;唐荣只留下不锈钢部门,而车辆部门则与日本的日本车辆制造公司合作,携手共同生产。上述二家企业在二○○四年从原本的亏损,翻转成盈余高达二一‧八一亿。另外,亦解散清算成效不彰的四家公司(高硫公司、农工企业、台机公司与中兴纸业),在二○○四年离开行政院副院长一职时,国营事业盈余合计已有三八五‧五一亿元。所以,现在读起本书的企业改革史,更是有着深刻的感触。
本书完整记录制造业佼佼者日立制作所浴火重生的过程,追溯着日立重建的轨迹,如何从困境中脱胎换骨,并了解到日本企业如何面对大环境的考验,很值得读者参考借镜。
(本文作者为前行政院副院长、经济部长、广源投资(股)董事长)
推荐序
如小说般令人着迷的「日立改革2000日」
许书扬 你可以说这是一本日本大型企业成功改革的真实记录书籍,但不仅仅是如此。
本书以真实发生的劫机事件揭开序幕,此劫机事件,让全体机上人员及乘客能够倖免于难的人,不是机长、不是值勤的空服人员,而是一位五十二岁休假中的机师,他并非该班次的机组员。这此生命攸关的劫机经历,竟与十年后,以六十九岁已届退休之高龄,早已远离核心事业部,冒险接下社长大任,带领日立走出亏损并成功变革的川村社长之故事不谋而合。
令我好奇的是,为什么转动日立改革之轮的不是别人,而是已届六十九岁的川村隆先生?川村隆先生曾表示:「所谓的社长,就像个『机关装置』一样。是由因应当下与时势所需的人来掌舵,而不是自己想要或是不该交给谁之类的这种嘴巴上说说就算数的。」也就是说,川村隆先生认为自己只是当下适合去扮演这样的角色,其实他当时已经离开日立核心,转调至子公司四年。毫无疑问,当时的他被外界定义为此次危机的局外人。但转念一想,或许就是从外面眺望日立的川村隆先生,才能跳脱日立原有的框框,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现今,产业及科技更迭快速,不仅是日立,许多的大型企业都必须面临全球化的严峻挑战,而以往在教科书上提到的巨人企业或全球品牌成功个案,也有可能一夕间就灰飞烟灭。我在业界耕耘与企业经营几近三十年,对于如何让企业保持弹性、跳脱原有舒适圈更是有感,因为成功的商业模式必须不断与时俱进及改善,这代表二十年前的成功模式,落实至今不一定能带来成功,而有可能是迈向二度荣耀的绊脚石。推动转型改革,老字号企业比新创公司更难做到,原因是改革必须从离开舒适圈开始,如何让大象跳舞?是企业家们都必须好好放在心上的课题。
你可以说这是一本日本大型企业由亏转盈的经营教战手册,但不仅仅是如此。作者的叙事方式清晰流畅且引人入胜,引领读者走过日立改革两千个日子,有别烦闷枯燥的经营管理书籍,此书以故事分享为主体,读起来更是有如小说般令人着迷,爱不释手。
(本文作者为经纬智库暨保圣那管理顾问公司台湾分公司总经理)
推荐序
适合面临企业成长停滞的业主阅读的企业重生实录
詹文男 人有生老病死,产品有生命週期,企业也难免有遭逢困境的时候,不管是因景气变动、市场萎缩,或者是因竞争落败而面临转型的需求,相信高阶主管心理一定相当挣扎,也很徬徨,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才有机会重新出发?
基本上,从实务的观察可以发现,能够浴火重生的企业真可谓凤毛麟角,但也并非没有反败为胜的可能。哈佛大学教授John Kotter研究许多成功转型的个案,显示能够从面对困境,从谷底翻身的企业,基本上,都经历过以下几个过程,包括建立组织的危机意识、成立核心之领导团队、提出发展愿景及目标、全员沟通变革之愿景、发展达成目标之策略等作为。
所谓建立组织的危机意识,意指让公司全员了解组织的处境已无退路,必须有所因应与准备。以日立企业为例,二○○九三月决算,创下日本国内制造业史上,最高的最终亏损额七八七三亿日圆。也让所有的员工感到过去被称为「不沈的战舰』正在逐渐沈没中。这样的窘境,让日立高层不得不更换经营团队。
其次,应成立令人信任的核心领导团队,提出发展愿景及目标,并全员沟通变革之愿景及发展达成目标之策略。此时,一群非主流的「Dead Head(名单外)」干部被征召,包括川村隆为首的六人决策小组,透过每週的经营会议,决定未来几年日立的发展目标与策略主轴,包括:一、针对亏损事业的重整与缩编;二、以社会创新事业进军世界的成长策略;三、上市子公司的收编;四、以企业内部公司化制度让各事业部门独立自主。
经过几年的努力,由一只锅中待煮的青蛙,摇身一变成为拥有国际观的日立制作所,在二○一四年三月,採收过去五年经营改革的果实,达到合併营业额九兆四千亿日圆、营业利益五千一百亿日圆的史上最高获利,完全复活、浴火重生。作者小板桥太郎借由描绘这段变革的轨迹,记录了制造业的巨大龙头日立的再生实况。
在本书中,除了对于日立公司改造过程有深入的介绍之外,在组织事业的重整与聚焦、人事的安排与调整、募资的过程与经验,及策略执行的果断与速度,都有实际的决策案例说明,不仅适合目前面临企业成长停滞的业主了解学习,更值得所有经营者参考借镜。
(本文作者为现任资策会产业情报研究所(MIC)所长)
推荐序 迎向年轻世代,坚持改革
林呈绿 日立制造所的改革史,教导了我们如下的宝贵课程:
一、领导者要有识人之明与宽宏度量,纵然自己无法成事,也要找到具无私精神,为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团队来持续改革。
二、掌握时效远胜于追求共识,六人小组的决策品质,绝对大过于光说不练的多人委员会。
三、了解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一旦确立方向,就能心无旁骛、彻底执行。
本书的出版,正好也提供了台湾于年金与诸多改革上的借镜和参考。为了转型正义,更为了年轻世代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坚持改革!
(本文作者为中华民国国际行销传播经理人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