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年度编辑选书
英国金融时报*年度最佳商业书籍推荐
经济学人杂志*年度最佳书单推荐
诚品书店*2016年12月选书
博客来*2016年12月度选书
我们活在一个认为「以家庭优先不应该」的体制,这怎么可以?
为了兼顾家庭、工作与生活,我们正在进行一场堪称二十世纪以来为追求人类自由最艰苦的革命。身为美国职业女性的典范,作者点出陪伴家人与挺身而进的失衡现象,以更深刻角度,探讨我们应重视什么、成功该如何衡量、人类天性的源头,以及平等的真义。
如何让兼顾事业与家庭,不再是个遥不可及的理想?
身为一名在学术界及事业上均拥有卓越成就的女性,作者点出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现今社会,我们该重视什么、成功该如何衡量、人类的天性,以及平等的真义为何。并以超越性别的角度,分析工作与家庭无法兼顾并非女性议题,而是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失衡。
本书为所有男性及女性开启了全新方向,以能在两性平权的原则下,分担各自的责任,无论你扮演的是照顾者的后勤系统,还是赚钱养家的前锋角色,都应受到同等的重视。拥有稳定且愉快的家庭关系,才能好好工作进而扶持家庭,这一切全都取决于我们如何创造出让两者都能不偏不废的环境。
兼顾事业与家庭绝对可以成为一种趋势,从作者在本书中建议的「组合型事业」以及「任务型工作」,到起飞中的新形态商业模式「随需经济」(on-demand economy)及职场价值观「开放工作」(OpenWork)等,均足以改变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经济运转模式。是时候该展开另一波盛大的改革,不只是女人,对男人也是。
专文推荐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财星杂志.Bloomberg经济週刊.卫报.独立报.洛杉矶时报.亚特兰大杂志.Business Insider.大西洋期刊.天下杂志
盛赞推荐 读完《未竟之业》后,我很有信心,你会得到作者的希望与乐观,相信我们可以改变现有的看法和政策,让所有人都能够充分兼顾家庭和工作。──希拉蕊‧柯林顿
史劳特非常懂得如何透过日常的生活故事来描绘重要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本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读之作,尤其是那些想要在工作上担任领导阶层,同时也想当个称职爸妈的人。──亚莉安娜・赫芬顿/《赫芬顿邮报》创办人
史劳特用一种令人震撼的坦诚态度,正视那些困扰着职业母亲与职业父亲的问题,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可以如何打造出自己想要的家庭生活。她的书一定会引发全国的讨论,让大家深思,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活出更健全、更满足的人生。──凯蒂・库瑞克/美国CBS电视台新闻主播
《未竟之业》对女人和男人来说都是一本很重要的读物。史劳特让我们看见,只要人们能够公平地分担起照顾他人的责任,大家就会更健康、经济会更繁荣,而女人和男人也能够更自由地去开创他们想要的人生。──玛琳达・盖兹/比尔盖兹夫人
这本书很重要。《未竟之业》坚持主张我们必须看清一个简单的真相:人类必须在生活中留出空间来照顾他人。过去那个把照顾看作是女人的问题的社会基础已然崩坏,而且充满着不快。史劳特写出了一本指导手册,让我们可以用它来进行下一场文化转化。──阿图尔・卡汪迪《凝视死亡:一位外科医师对衰老与死亡的思索》作者
《未竟之业》呈现了一个强而有力的观点,它谈的不只是性别平等,还有未来的工作面貌。安・玛莉・史劳特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角度来看待那些拥有能力、受过教育、把人生的某一段时间花在照顾孩子身上的女性;她们都是人力市场中的人才—我们真的得好好关注她们才是。──艾瑞克・史密特/Alphabet Inc.(Google)执行董事长
热忱推荐 丁菱娟/世纪奥美公关创办人
丘美珍/专栏作家
张玮轩/女人迷创办人暨执行长
詹宏志/网路家庭董事长
陈俊伴/富邦人寿 总经理
陈蔼玲/富邦文教基金会执行董事
(以上顺序依姓氏笔划)
● 女性要兼顾工作与家庭一定要教育另一半一起分担责任,千万不要蜡烛两头烧,不要想做女超人,不要宠坏男人,能够爱自己的女人才有能力照顾家庭和工作。──丁菱娟 世纪奥美公关创办人
● 怎样才是美好的早晨?参加白宫的晨会,雄心勃勃地讨论外交策略?还是待在家里的厨房,满怀爱心地为孩子准备培根蛋早餐?当两者不可兼得,而这个社会又不支持「家庭优先」之时-一位爱家、想要照顾家人的工作者,究竟应该如何自处?
在过去,大家认为这是工作妈妈的问题;但是,作者以感性与理性交织的文字,娓娓道出,在这个时代,这是跨国、跨性别、跨年纪的所有工作者,面临的共同困境-如果不能诚实面对现况,就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这个世界已经多次翻转,但是,潜藏在家庭、学校、企业、甚至整个社会的旧型价值观仍然不变-长此以往,我们终于自食恶果,进入了一个大家拼命工作,却不一定能带给家人幸福的困境。
唯有从「相互竞争、优胜劣败」的工作法则,蜕变为「相互支持、以照顾众人为前提」的经济思维,我们才能摆脱疯狂追逐金钱/成就的魔咒,透过工作,得到真正的幸福!
──丘美珍 专栏作家
● 应邀为这本书写序,即时生活时间忙碌紧凑,我也一口答应,而且欣然愿意。身为女人迷的创办人,一个新创公司的 CEO,一个希望自己很孝顺的女儿,一个重视手足之情的妹妹,一个总是希望朋友有问题都能依靠的朋友,一个希望自己又是恋人又是伙伴的妻子,我深切明白,想要全部兼顾 (do it all) 的渴望与极力,我也深切明白,所有人都告诉年轻/资深女孩,只要你想要,你一定可以的这种话语。
但,我们真的能够全部兼顾吗?本书作者以自己经历分享,也许重点不在力求全部兼顾,而让自己疲惫不堪精力耗尽,而在于我们的社会能不能容许个人有选择的自由,并且在选择之后得到支持与快乐。
为什么要创办女人迷?我总是不断的被问这样的问题,让每个人都能有选择的自由,并且能做出让大家快乐的选择,就是我们最大的目的。职业母亲,需要更多的支持体系(support system),全职母亲需要更多的理解(understanding),单身女性也需要更多的尊重跟空间 (respect)。这世界需要的不是一种「身为现代女性应该要有的生活方法」,而是多元的声音,我们需要促进的是更多的对话,与更多的为己着想,为己选择。
未竟之业,很长,恭喜本书读者,如果你正在读着这本书,你正踏出第一步,我愿女人迷陪着你一起走。一群人走,改变才能绵远流长。
──张玮轩 女人迷创办人暨执行长
书名:失焦的罗盘:现代生活的选择悖论与时间重塑 内容简介 在信息洪流与碎片化需求的时代,“兼顾所有”不再是一种目标,而是一种持续的焦虑。本书深入剖析了这种现代困境的本质:我们如何被“无限可能”的假象所裹挟,最终陷入“一无所成”的疲惫。 《失焦的罗盘》不是一本时间管理手册,而是一部关于有限性、优先级重构与内在价值澄清的哲学与实践指南。 本书分为三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地解构我们对“完美平衡”的执念,并提供一套基于深度专注和价值锚定的决策框架。 --- 第一部分:幻象的构造——“全能需求”的时代背景 本部分追溯了现代社会对个体“全能性”的要求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我们探讨了技术进步、消费主义文化以及“绩效自我”的兴起,如何共同营造出一种“只要努力,就能做到一切”的错觉。 1. 速度陷阱与“边际效益递减”的陷阱: 我们首先考察了“效率崇拜”的危险。互联网和即时通信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流动速度,却往往让我们误将“快速反应”等同于“有效产出”。本书详细分析了“上下文切换成本”如何通过微小、持续的打断,蚕食掉我们进行深度工作所需的时间和认知资源。我们并非缺乏时间,而是缺乏不被打扰的时间。 2. 身份构建与“身份碎片化”: 现代人倾向于通过叠加身份标签来定义自我——“优秀的员工”、“尽责的父母”、“热衷的爱好者”、“积极的公民”。当所有身份都需要同等程度的投入来维持“完美形象”时,资源的稀释就不可避免。我们引入了“身份权重模型”,讨论如何科学地评估并暂时“搁置”某些次要身份,以确保核心驱动力的稳定。 3. “错失恐惧症”(FOMO)的社会学根源: 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心理学描述,从社会结构角度审视了“害怕错过”的现象。社交媒体如何将他人的“高光时刻”标准化为“普通生活”的最低要求,迫使我们不断增加投入以维持心理平衡。我们探讨了如何从“社会比较”转向“内在对照”,重建个人成就感的基石。 --- 第二部分:选择的重力——有限性与决策的艺术 认识到资源(时间、精力、注意力)的有限性是重塑生活的第一步。第二部分的核心是提供一套“减法哲学”的工具箱,教导读者如何进行高质量的“拒绝”与“取舍”。 1. 稀缺资源的重新分配:精力光谱分析: 时间是线性的,但精力是波动的。本书提出了“精力光谱”的概念,将日常活动按照其对认知、情感和体力的消耗程度进行分类。真正的平衡不是平均分配,而是确保高价值、高消耗的活动获得最佳精力时段的优先权,而将低价值任务进行“批量处理”或“委派”。 2. 关键约束点的识别(The Single Constraint): 借鉴系统理论,我们分析了组织和个人发展中的“瓶颈效应”。在任何给定的时期,只有少数几个因素真正限制了你的整体进展。本书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反向工程”,识别出那个一旦解决,能带来最大连锁反应的“关键约束点”,并将80%的资源投入于此,而非平均分配给所有“待办事项”。 3. “有目的的遗憾”:构建你的“不待办清单”: 拒绝是积极的行为,而非消极的退缩。我们提出了“有目的的遗憾”的概念——提前预见并接受在某一领域不追求极致可能带来的轻微失落感,从而换取在更重要领域内的突破。本书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流程,帮助读者明确哪些活动是“锦上添花”而非“基石必备”,并将它们系统地从日程中移除。 --- 第三部分:重塑时间观——从“同步”到“序列”的转变 现代生活试图让所有领域同步运行(工作会议、家庭聚餐、健身打卡同时在日历上占据同等优先级)。本书主张转向“序列化”的时间观,即允许不同生命阶段和任务群落拥有其主导权。 1. 阶段性聚焦:生命的“季度”与“年份”规划: 我们不能在同一刻成为最好的自己。本书倡导将个人发展视为一系列“聚焦周期”。例如,将一个季度定义为“深度学习与专业突破期”,此时对家庭社交的投入可以暂时降低到“维持”而非“提升”的水平;而下一季度则可以转换为“家庭重建与连接期”。这种周期性的侧重,允许我们在宏观上达到更深层次的满足,而非在微观上持续挣扎于表面的平均。 2. 建立“缓冲时间”的安全边际: 高压下的生活很少会严格按计划进行。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在日程中故意预留20%的“不可规划时间”来吸收意外干扰和进行必要的反思。这种缓冲不仅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更是为了提供进行“高阶思考”的空间,防止生活完全被“即时反应”所占据。 3. 专注力的“物理隔离”与“心理回归”: 最后,我们讨论了如何为专注力设立清晰的物理和心理界限。这包括设计专门的“深度工作空间”,以及建立清晰的“任务转换仪式”——例如,一个简短的冥想或阅读,用于彻底清空前一个任务的残留思绪,确保进入下一个领域时,身心都已完成“切换”,从而避免精力残留和效率损耗。 --- 《失焦的罗盘》旨在引导读者从“我必须做所有事”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通过有意识的取舍和清晰的优先级设定,重新掌握自己生命的航向,实现更少内耗、更高质量的投入。这不是放弃目标,而是选择更少、更清晰的目标,并以最有效的方式抵达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