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每個父母的管教惡夢,
現在就開始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
暢銷書《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作者新作:
孩子不是故意無理取鬧,
他們負責分析思考的大腦25歲纔發育完全!
鬧脾氣等於告訴你,他們現在欠缺的能力!
本書將改變你對管教的觀念:
先作不抓狂的父母,纔能教齣不抓狂的孩子!
把握每次親子衝突的時刻,
當下將失控情緒翻轉化為成長契機,
讓孩子學會受用一生的能力!
牛奶打翻在地上、孩子們因為搶玩具而哭鬧、老師又打電話來瞭……麵對孩子哭鬧的情緒與行為,父母很難不抓狂。但你知道嗎?孩子負責理性思考的上層大腦二十五歲左右纔會發展完全,所以他們不是故意哭鬧的。與其用處罰、責罵、麵壁思過管教孩子,你有更好、更有效,且可以增進親子關係的管教選擇──「不抓狂教養法」(No-Drama Displine)。
教養專傢丹尼爾‧席格、蒂娜‧佩恩‧布萊森從大腦神經科學齣發,教傢長在管教時先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用不抓狂的全腦策略迴應孩子,自然就能教齣有洞察力、同理心、修復力的不抓狂小孩。將可能造成親子衝突的時刻,轉變成增進親子關係的機會,讓美好的價值觀內化為孩子特質,幫助他們在短期改變行為,並在未來追求幸福人生。
【管教是教導,父母先身體力行跟情緒做朋友,孩子纔能有樣】 如果你厭倦對孩子大吼大叫,對孩子的偏差行為傷透腦筋又無計可施,那麼你就應該嘗試
「不抓狂教養法」!它將改變你對管教的觀念:父母先不抓狂,纔能教齣不抓狂的孩子!
孩子鬧脾氣多是因為大腦還在發展,無法像大人一樣自製,父母應該先掌握管教的本質──教導,不以直覺情緒和孩子硬碰硬,而是先想好管教的方法與目的,用言語、擁抱安撫孩子的衝動本能,再依孩子個性與場閤選擇方法,有效引導他們改變行為。
【透過形塑大腦發展,父母將培養齣自動自發、自我管理的孩子】 這樣的管教經驗,將引發一連串效果:你身體力行的教導,除瞭改變孩子行為,也同時改變瞭孩子的大腦,大腦會將這些重覆經驗內化為孩子的內在價值觀。長期來看,你的管教將愈來愈少,因為孩子慢慢會養成自己判斷、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而在過程中,你和孩子的關係會變得更親密融洽!
【不抓狂教養學,步驟一:瞭解大腦的三個C,有效管教並減少情緒反應】 1.孩子的大腦正在改變和發展,父母必須調整期望,瞭解孩子的哭鬧情緒和行為是必經過程。
2.孩子的大腦會根據經驗改變,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瞭解這些經驗的意義,並在他們腦中轉化成「學習經驗」。
3.孩子的大腦很復雜,有的區域負責記憶、有的負責産生同心理等。父母愈引發孩子更好的本性,就愈能要求他們三思而後行或考慮他人感受,做齣具有道德感和同理心的行為。
【不抓狂教養學,步驟二:進行情感連結,讓孩子接納意見、深化親子關係】 ●不抓狂的情感連結原則:
1.把「鯊魚音樂」轉小聲:拋開過去經驗和未來恐懼的背景雜音。
2.打破砂鍋追到底:把重點從行為本身轉移到其背後原因,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做?
3.想一想「怎麼做」:你說瞭什麼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怎麼說。
●幫助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
1.傳達安慰:擺齣低於視綫的姿態,再加上一個慈愛的觸摸、點頭或理解的眼神。
2.確認:即使你不喜歡孩子的行為,還是要認知甚至接納他們的感受。
3.少說多聽:孩子情緒爆發時,彆解釋、說教或否定他們的感受。好好傾聽他們的心情。
4.反映你聽見的話:傾聽之後,把你聽見的話反映迴去,讓孩子知道你聽進去瞭。
【不抓狂教養學,步驟三:重新引導孩子,讓管教效果長久】 ●利用管教一二三:一個定義+兩個原則+三個效果
一個定義:管教即教導。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為什麼孩子會做齣這種行為?
2.我想讓孩子學到什麼?
3.我該怎麼好好教導這一課?
兩個原則:
1.等到孩子(還有你自己)準備好,再進行管教。
2.一緻但不僵化,管教需有彈性,因不同孩子、不同場閤而改變。
三個效果:
1.洞察力: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的感受和對於睏境的迴應。
2.同理心:讓孩子練習反思自己的行動會如何影響他人。
3.修復力:問孩子有什麼方法可以彌補過失。
●不抓狂的重新引導策略
1.父母要減少用字,忍住不囉嗦。
2.接納孩子的情緒,也教導他們接納自己的情緒。
3.以描述實際狀況,代替說教。
4.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
5.把「不行」變成有條件的「可以」。
6.強調積極麵。
7.發揮創意。
8.教導第七感工具,也就是心智省察力。
本書特色 1.掌握不抓狂的全腦教養原則,就能發展自己的教養哲學,利用最佳方法讓孩子學到教訓!
2.瞭解孩子腦部發展知識,以及適閤每個年紀、階段的有用教養法!
3.冷靜且充滿愛意的和孩子培養感情的方法,不管孩子的行為有多極端,同時設定清楚一緻的的界綫!
4.孩子發脾氣時引導他們的訣竅,就是發揮洞察力、同理心並修正缺陷!
5.再棒的父母都會犯的二十個教養錯誤,教你如何謹守並善用全腦教養的原則!
好評推薦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黃瑽寜 馬偕兒童醫院 主治醫師
「我從翻開第一頁就捨不得放下這本書。丹尼爾‧席格和蒂娜‧佩恩‧布萊森很清楚的解釋為何處罰孩子不會有任何效果,並提供對的做法。讓父母得知腦科學領域的最新突破,引導他們用同理心、情感聯係和孩子邁嚮閤作、紀律與傢庭和樂的道路。」──羅倫斯‧柯恩博士,《擔憂的反麵》(The Opposite of Worry)作者
「淺顯易懂的解釋、實際好用的建議,讓這本書成為豐富的教養資源,指導每個傢庭如何處理失控場麵和誤解。它說明神經生物學如何影響孩子們令人又生氣又睏惑的行為,幫助父母以寬宏大量、互相尊重以及歡喜自在的態度麵對每一天的挑戰。」──溫蒂‧莫傑爾博士,《孩子需要的九種福分》(The Blessing of a Skinned Knee)作者
「真是鬆瞭一口氣!席格與布萊森讓父母和協助兒童端正行為的人士,可以輕而易舉的麵對教養工作。《教養,從跟孩子情緒做朋友開始》提供的教養方式以研究和常識為基礎,成人使用起來輕鬆愉快,孩子則會獲益無窮。」──丹尼爾‧高曼,《EQ》(Emotional Intelligence)作者
「心力交瘁的父母經常問我,為什麼他們使用的管教技巧效果不彰,甚至讓情況雪上加霜。我不是每一次都有辦法迴答,因為我不確定我時時都能掌握哪個地方齣瞭錯。現在我知道瞭。《教養,從跟孩子情緒做朋友開始》解開瞭管教的祕密,告訴我們什麼事該做與不該做,以及其背後的原因,還有生氣到抓狂時該怎麼處理。簡單來說,丹尼爾‧席格和蒂娜‧佩恩‧布萊森的見解和訣竅將幫助你成為更好的父母。我知道我未來都將用上這本精采又實用的書所告訴我的觀念。」──麥可‧湯普森博士,《該隱的封印》(Raising Cain)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