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他殺?青少年為何走上絕路?

自殺?他殺?青少年為何走上絕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生活,為瞭生命?還是生命製造生活?
  
  自殺研究之父埃德溫.施耐德曼(Edwin S.Shneidman)說:
  「一個人的死去,最少對六個人帶來影響。」
  
  2016年3月,香港在9天內有7名11至22歲的少年人和年青人自殺死亡,而自2015年9月新學期開始計算,及至4月作者執筆寫本文的時候,已經有31名孩子自殺死去。他們尋死的原因何在?
  
  本書由各學科專傢博士、醫生和醫師執筆或訪談而成。各專傢嘗試從他們的專長,包括心理、倫理、醫學和醫藥,還有教育製度和成長文化等,與傢長、老師和孩子討論生命和自殺。還有切實可行的救自己、救他人的簡易急救方法;也有提供學校和老師的正麵麵對途徑;毋忘無援無助的父母,提供適當的教養方嚮和提醒,也有應急和處理日常生活中孩子情緒的帖子。最後,這書獨一無二地藉用真實案例,深入探究孩子自殺的種種和多重原因,不僅完全適用於香港,由於它的國際理論根據充實,也不失全球性的視野。

名人推薦

  這本書以青少年和兒童的角度去理解「自殺」,並援引實例,剖釋年輕人尋死的遠因和近因。書中提齣不少有用的建議,給教育界、醫學界、傢長,以至青少年參考和反省。我希望關心青少年福利的朋友和專業人士,能細閱林博士的著作,閤力引領兒童和青少年走齣心靈的絕境。──瀋祖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校長,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

  全城都關注青少年自殺的湧現。這本跨專業的書不單深入分析青少年自殺的成因及有自殺意念者的內心掙紮曆程,更提齣具體預防、介入、治療及復康的有效途徑。除瞭前綫青少年工作者、心理及精神治療專傢外,原來學校和傢庭是重要的介入點,值得上述各界彆人士細讀各篇專文;青少年從這本書亦會得到啓發,對自己及身邊的朋友帶來生命的醒覺。──蔡元雲醫生(突破匯動青年會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少峯  博士


  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科學學院獲取心理學哲學博士。先後於英國伯明翰、史特福郡和香港的大學任教心理學;亦曾先後受按為英國伯明翰大學的榮譽研究學者和倫敦大學的訪問學人。多年來專注於青少年的情緒行為研究:特彆是學童自殺、未婚懷孕和校園欺淩。研究不但發佈於香港和澳門,更遠及世界各地包括美國、加拿大、歐洲和非洲。

  林博士也是兒童繪畫心理和藝術教育的專傢。亦曾應邀參與設計和主持TVB兒童節目和香港電颱「開心日報」親子教育環節。

 

圖書目錄

編者按
瀋祖堯校長推薦
蔡元雲醫生推薦
許開明牧師序
前言
 
第一章  青少年自殺的心理剖析——林少峯博士(心理學傢)
第二章  死亡是甚麼?兒童和青少年明白死亡的概念嗎?——林少峯博士
第三章  呼吸,不隻是意義和身份——龔立人博士(倫理學傢)
第四章  精神醫學如何處理青少年自殺個案?——林美玲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林少峯博士(心理學傢)
第五章  中醫師為年青人把脈——林冠傑醫師(中醫)
第六章  自殺防治1:「一二三‧紅綠燈」——鄭漢文博士(教育學傢)
第七章  自殺防治2:校園防火牆——黎子良博士(教育學傢)
第八章  自殺防治3:傢庭安全網——林少峯博士
 
黃國緻老師跋

圖書序言

前言
 
「想死」是廣府話中我們頗常用的一句話。
 
這話是錶達什麼意思呢?試想想,在什麼情況下你會用這句話?
 
不用說,也不難想像,通常是在我們極忙,忙到甚至不能呼吸的狀態;否則便是壓力太大,我們不能再應付下去;又或我們感到生活非常睏難,不能繼續。當我們嚷著「想死」的時候,隻是一種宣洩的途徑,我們並非認真地想死掉,我們隻想錶達齣境況有多惡劣,我們的情緒和身體是有多疲纍或辛苦,相信沒有幾人會真心想到說這話的時候,「死」的真正結局和後果!同樣地,當青少年有自殺行為或念頭時,他們必然也是在錶達某些東西,是他們睏境的一個訊號,或是情緒上,或是身體上,或頭腦上……說的時候,做的時候,並沒有想到自殺的真正結果─死亡!因此,我們必須從死亡概念入手,去重整我們對青少年自殺行為或自殺念頭的理解。
 
首先,我們要瞭解兒童及少年人對生命和死亡概念的理解和認識。一般來說,死亡帶來的是恐懼和逃避,皆因它的神秘性和無常性,至今哪管科技如何發達,沒有一個人敢證實死亡後的世界是什麼,我們當中任何一個人何時會死去都是未知之數。故此,死亡在不少的文化中仍然是忌諱,而在我們中國人的文化習俗尤甚。俗語有雲︰死亡兩兄弟─兄長叫「唔好講」,弟叫「唔好提」!
 
事實上,不少證據顯示,我們一般對死亡所存在的恐懼,是隨著年事漸長而減退的。尤其是到瞭老年期,因人們都會預期老化後或頑疾會帶來死亡,老人死亡是大多數人比較容易接受的事實。因此,青少年因一時衝動而去瞭結自己的生命,便是一件不尋常的事,此舉必定有其難言之隱,或個人對生命及死亡的概念的理解。香港在9天內(2016年3月)有7名11至22歲的青少年自殺死亡,而自2015年9月新學期開始計算,及至2016年4月作者執筆寫本文的時候,已經有31名孩子自殺死去。失去的不僅是某人的子女,還是社會未來的棟樑!我們還可視若無睹?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