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为了生命?还是生命制造生活?
自杀研究之父埃德温.施耐德曼(Edwin S.Shneidman)说:
「一个人的死去,最少对六个人带来影响。」
2016年3月,香港在9天内有7名11至22岁的少年人和年青人自杀死亡,而自2015年9月新学期开始计算,及至4月作者执笔写本文的时候,已经有31名孩子自杀死去。他们寻死的原因何在?
本书由各学科专家博士、医生和医师执笔或访谈而成。各专家尝试从他们的专长,包括心理、伦理、医学和医药,还有教育制度和成长文化等,与家长、老师和孩子讨论生命和自杀。还有切实可行的救自己、救他人的简易急救方法;也有提供学校和老师的正面面对途径;毋忘无援无助的父母,提供适当的教养方向和提醒,也有应急和处理日常生活中孩子情绪的帖子。最后,这书独一无二地借用真实案例,深入探究孩子自杀的种种和多重原因,不仅完全适用于香港,由于它的国际理论根据充实,也不失全球性的视野。
名人推荐 这本书以青少年和儿童的角度去理解「自杀」,并援引实例,剖释年轻人寻死的远因和近因。书中提出不少有用的建议,给教育界、医学界、家长,以至青少年参考和反省。我希望关心青少年福利的朋友和专业人士,能细阅林博士的着作,合力引领儿童和青少年走出心灵的绝境。──沈祖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
全城都关注青少年自杀的涌现。这本跨专业的书不单深入分析青少年自杀的成因及有自杀意念者的内心挣扎历程,更提出具体预防、介入、治疗及复康的有效途径。除了前线青少年工作者、心理及精神治疗专家外,原来学校和家庭是重要的介入点,值得上述各界别人士细读各篇专文;青少年从这本书亦会得到启发,对自己及身边的朋友带来生命的醒觉。──蔡元云医生(突破汇动青年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