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他杀?青少年为何走上绝路?

自杀?他杀?青少年为何走上绝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青少年心理健康
  • 自杀预防
  • 校园安全
  • 家庭教育
  • 心理危机干预
  • 青少年问题
  • 心理学
  • 社会问题
  • 危机处理
  • 生命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生活,为了生命?还是生命制造生活?
  
  自杀研究之父埃德温.施耐德曼(Edwin S.Shneidman)说:
  「一个人的死去,最少对六个人带来影响。」
  
  2016年3月,香港在9天内有7名11至22岁的少年人和年青人自杀死亡,而自2015年9月新学期开始计算,及至4月作者执笔写本文的时候,已经有31名孩子自杀死去。他们寻死的原因何在?
  
  本书由各学科专家博士、医生和医师执笔或访谈而成。各专家尝试从他们的专长,包括心理、伦理、医学和医药,还有教育制度和成长文化等,与家长、老师和孩子讨论生命和自杀。还有切实可行的救自己、救他人的简易急救方法;也有提供学校和老师的正面面对途径;毋忘无援无助的父母,提供适当的教养方向和提醒,也有应急和处理日常生活中孩子情绪的帖子。最后,这书独一无二地借用真实案例,深入探究孩子自杀的种种和多重原因,不仅完全适用于香港,由于它的国际理论根据充实,也不失全球性的视野。

名人推荐

  这本书以青少年和儿童的角度去理解「自杀」,并援引实例,剖释年轻人寻死的远因和近因。书中提出不少有用的建议,给教育界、医学界、家长,以至青少年参考和反省。我希望关心青少年福利的朋友和专业人士,能细阅林博士的着作,合力引领儿童和青少年走出心灵的绝境。──沈祖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

  全城都关注青少年自杀的涌现。这本跨专业的书不单深入分析青少年自杀的成因及有自杀意念者的内心挣扎历程,更提出具体预防、介入、治疗及复康的有效途径。除了前线青少年工作者、心理及精神治疗专家外,原来学校和家庭是重要的介入点,值得上述各界别人士细读各篇专文;青少年从这本书亦会得到启发,对自己及身边的朋友带来生命的醒觉。──蔡元云医生(突破汇动青年会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少峯  博士


  于英国伯明翰大学科学学院获取心理学哲学博士。先后于英国伯明翰、史特福郡和香港的大学任教心理学;亦曾先后受按为英国伯明翰大学的荣誉研究学者和伦敦大学的访问学人。多年来专注于青少年的情绪行为研究:特别是学童自杀、未婚怀孕和校园欺凌。研究不但发佈于香港和澳门,更远及世界各地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和非洲。

  林博士也是儿童绘画心理和艺术教育的专家。亦曾应邀参与设计和主持TVB儿童节目和香港电台「开心日报」亲子教育环节。

 

图书目录

编者按
沈祖尧校长推荐
蔡元云医生推荐
许开明牧师序
前言
 
第一章  青少年自杀的心理剖析——林少峯博士(心理学家)
第二章  死亡是甚么?儿童和青少年明白死亡的概念吗?——林少峯博士
第三章  唿吸,不只是意义和身份——龚立人博士(伦理学家)
第四章  精神医学如何处理青少年自杀个案?——林美玲医生(精神科专科医生)、林少峯博士(心理学家)
第五章  中医师为年青人把脉——林冠杰医师(中医)
第六章  自杀防治1:「一二三‧红绿灯」——郑汉文博士(教育学家)
第七章  自杀防治2:校园防火墙——黎子良博士(教育学家)
第八章  自杀防治3:家庭安全网——林少峯博士
 
黄国致老师跋

图书序言



  近年香港青少年自杀问题愈来愈严重,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事件。笔者于2013年9月就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校牧,从任职第一天起,已听闻中大过去有不少研究生、本科生轻生,因此坐在办公室经常提高警觉,准备有所行动。上任不足一个月,已闻某学生危坐大楼高处,想做傻事,幸好当我赶到时,他已安定情绪,打消死念,我也松了一口气离去。自此,我常在想,面对危坐高处的高危学生,作为牧者应说些什么?说声「耶稣爱你!」是否会有成效呢?抑或什么都不该说,只是默默的把他或她交託上主,并求上主尽快差派谈判专家到来,救他或她一命呢?牧会三十多年了,曾经关顾过不少信徒或非信徒,面对想轻生的高危一族,也会感到束手无策,自觉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感谢上主听祷告,于2014年底带领林少峯博士到校牧室担任团契导师,她非常关心团友,也常有团友主动约她相见,当中遇上高危的团友,她会给予适切的关顾,并会转介到中大学生辅导中心;一年来帮助过不少高危的同学渡过情绪的难关,实在功不可没!林博士是心理学家,兼任教大学心理学,并曾任教神学院;她是虔诚的基督徒,有一份对年青人的赤子之心,且对青少年自杀曾作过不少研究,因而对高危的青少年满怀负担,并懂得如何跟他们沟通,进入他们中间成为同行者、陪伴大使,进而挽救了不少高危青少年的宝贵生命,实在令人钦佩。
   
  今闻林博士有意出版本书,除把她多年来对青少年自杀的个案研究、心得体会、作高危学生的同行者的经验汇集成书外,还邀请了几位关注青少年自杀问题的专家、学者、医生和教授执笔,以提高本书的阅读价值。本书是应时,适时,并对今天许多老师、家长、辅导员,甚至处于情绪困局的人士有帮助的书,本人乐于大力推介,并相信这是一本融合理论、实践和经验,可读性高,能发人深省的好书。
 
许开明牧师(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校牧)

图书试读

前言
 
「想死」是广府话中我们颇常用的一句话。
 
这话是表达什么意思呢?试想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用这句话?
 
不用说,也不难想像,通常是在我们极忙,忙到甚至不能唿吸的状态;否则便是压力太大,我们不能再应付下去;又或我们感到生活非常困难,不能继续。当我们嚷着「想死」的时候,只是一种宣洩的途径,我们并非认真地想死掉,我们只想表达出境况有多恶劣,我们的情绪和身体是有多疲累或辛苦,相信没有几人会真心想到说这话的时候,「死」的真正结局和后果!同样地,当青少年有自杀行为或念头时,他们必然也是在表达某些东西,是他们困境的一个讯号,或是情绪上,或是身体上,或头脑上……说的时候,做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自杀的真正结果─死亡!因此,我们必须从死亡概念入手,去重整我们对青少年自杀行为或自杀念头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了解儿童及少年人对生命和死亡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一般来说,死亡带来的是恐惧和逃避,皆因它的神秘性和无常性,至今哪管科技如何发达,没有一个人敢证实死亡后的世界是什么,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何时会死去都是未知之数。故此,死亡在不少的文化中仍然是忌讳,而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习俗尤甚。俗语有云︰死亡两兄弟─兄长叫「唔好讲」,弟叫「唔好提」!
 
事实上,不少证据显示,我们一般对死亡所存在的恐惧,是随着年事渐长而减退的。尤其是到了老年期,因人们都会预期老化后或顽疾会带来死亡,老人死亡是大多数人比较容易接受的事实。因此,青少年因一时冲动而去了结自己的生命,便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此举必定有其难言之隐,或个人对生命及死亡的概念的理解。香港在9天内(2016年3月)有7名11至22岁的青少年自杀死亡,而自2015年9月新学期开始计算,及至2016年4月作者执笔写本文的时候,已经有31名孩子自杀死去。失去的不仅是某人的子女,还是社会未来的栋樑!我们还可视若无睹?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