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教你前进人生的智慧:别让自卑阻碍了向前的步伐

阿德勒教你前进人生的智慧:别让自卑阻碍了向前的步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阿德勒
  • 个体心理学
  • 自卑感
  • 人生智慧
  • 心理成长
  • 自我提升
  • 积极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幸福感
  • 前进动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谢谢你拿起这本书。在你开始翻阅本书之前,划过脑中的想法或许是「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书,那我来翻翻看好了」。任何行动在开始之前,都得在心中先做出「尝试看看」的决心。但这种「尝试看看」的决心,得来不易。因为安于现状是更加轻松容易的选择,所以我们往往会想:「算了,就维持这样吧。」

  在这本书中,作者举出了日常生活里,常令我们感到迷惘、困惑、烦恼的具体问题,并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当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改变了,就能为这些问题找到解决的线索。本书就是在向各位介绍,阿德勒心理学「看世界的方式」。

  或许你会怀疑,光靠「看世界的方式」真能解决问题吗?这样的怀疑很合理。但在阅读本书的同时,请你先试着採取阿德勒心理学的方式来看待事情,当你读完这本书时,或许就无法再回到原本看待事情的方式了;即使回到原本的方式,你仍旧知道用阿德勒的方式所看到的世界,会是什么样貌。届时你将切身体会到,看待世界的方式,不会只有一种,还有其他许多不同的方式。于是,你也不会再是原来的自己了。

  书店中陈列着琳瑯满目的商业书、潜能开发书,介绍着各式各样的技巧与诀窍。但本书并不特别介绍技巧或诀窍,而是要彻底颠覆你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诚挚邀请你来体验看看,戴上阿德勒的眼镜,将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看过之后,你若喜欢那样的世界,每当有机会时,都请你戴上阿德勒的眼镜来看一看。相信你的人生一定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美好。

本书特色

  ★学会阿德勒式思考,迎战人生-情绪、人际、育儿、年老……,人生里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烦恼。只要借由本书学会「阿德勒心理学式切入法」,就能改变你的人生观,面对任何情况都能发挥作用!

  ★附上生活型态评量表(最新版)-先借由测验了解自己的行动模式,再对症下药,将阿德勒心理学充分运用于人生中!

  ★作者举办的人气讲座精华内容,通通浓缩在这1本书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向后千春


  1958年生。早稻田大学人类科学学术院教授。博士(东京学艺大学教育学)。专攻教育工学、教育心理学、阿德勒心理学。着有《所有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究竟,2015)、《アドラー“実践”讲义 幸せに生きる》(技术评论社,2014)、《上手な教え方の教科书 入门インストラクショナルデザイン》(技术评论社,2015)、《教师のための「教える技术」》(明治图书出版,2014)、《200字の法则 伝わる文章を书く技术》《いちばんやさしい教える技术》(皆为永冈书店,2014、2012)、《统计学がわかる 》《统计学がわかる 【回帰分析・因子分析编】》(皆为技术评论社,2007、2008)等书。
 

图书目录

前言3

第1章 想改变却无法改变的自己
1 想设法改变总是缺乏动力的自己12
2 为何我们要自欺?15
3 每个人都有自卑感16
4 「没有人是完美的」接纳不完美的自己18
5 练习接纳不完美的自己20
6 「反正我本来就很没用」是一种自卑情结23
7 把自卑情结看成一种目的论25
◎小结27
专栏 提不起劲不再是阻挠!养成好习惯的方法29

第2章 无法抑制内心的烦躁
1 无法克制烦躁的自己34
2 情绪是自发的吗?36
3 当虚构目标无法达成时,我们就会发动情绪39
4 情绪有其目的41
5 阿德勒式的解决烦躁法44
6 涌出负面情绪时,就赶快离开现场48
◎小结50
专栏 或许你的「常识」和对方的「常识」不同52

第3章 我都这么帮着他了……
1 下属听不进我说的话58
2 我们为了分工合作而组成团队60
3 从垂直关系到平等的水平关系63
4 「为了你好」其实是「为了我好」65
5 要做的不是称赞和责骂,而是给予鼓励67
6 建立起没有支配,没有反抗,也没有依附的平等关系73
◎小结75
专栏 如何与难搞的人相处78

第4章 育儿有标准答案吗?
1 育儿论百家争鸣,到底该相信谁?84
2 可利用行为分析来改变对方的行为86
3 行为分析的本质是发现令对方开心的泉源88
4 阿德勒心理学要改变父母本身的想法与行为90
5 孩子是否能从日常的经验中得到学习?92
6 父母的期待和担心是父母自身的问题94
7 先做到问题的分离,再学习互助合作96
◎小结99
专栏 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戒除坏习惯101

第5章 为何人际关系无法顺利发展?
1 为何团队合作无法顺利进行?106
2 性格是如何决定的?108
3 依最优先目标分类生活型态110
4 五大人格理论与生活型态的关系113
5 四种生活型态类型的特征115
6 知道自己与对方的生活型态有何好处119
◎小结121
专栏 开会讨论是团队工作的基石124

第6章 关于无法避免的年老与病痛
1 当余生愈来愈短时130
2 活着的意义就是归属于共同体132
3为何我们会害怕死亡?134
4 持续学习与自我拓展136
5 如何才能活得幸福?138
6 培育社会兴趣是一辈子的功课140
◎小结142
专栏 在负面中发掘正面能量145

后记148
参考文献150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1章  想改变却无法改变的自己
 
设法改变总是缺乏动力的自己
 
大家常说:「提起劲来!」或「要提高动力啊!」,但是所谓的「干劲」或「动力」并非某种具体存在的「东西」;它们并没有实体。干劲及动力,只不过是一种「心情」罢了。往往都是在完成一件事情后,回过头看,才发现当时是带有干劲或动力的。
 
然而,我们却经常用这种话来当作借口:「因为缺乏动力,所以迟迟无法踏出第一步。」也就是说,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因为缺乏动力(原因),所以无法採取行动(结果)」。只要用这种理由,一切就简单多了。因为每当别人问我们:「为何不採取行动?」时,只要回答「因为没有动力」就好了。这么一来,就能将所有责任推到「动力」身上,尽管,这个「没有动力」的责任,还是在于自己身上。
 
但我们可以试着换个角度想,告诉自己:「因为我不採取行动,所以才会缺乏动力。」只要开始动起来,「干劲」亦会随之而来,而这就是所谓的「动力(Motivation)」。若是从这个角度来想的话,那就不是「因为缺乏动力,所以无法採取行动」,而是「因为不行动,才会没有动力」。
 
其实,我们一直很清楚哪些事情是自己非做不可的,但就是会为了逃避去做,而找来很多借口。逃避的原因,通常是觉得那些事情做起来有难度,或是没有自信能做好。于是,我们选择说出「缺乏动力」这种最简单的借口。
 
阿德勒称这种现象为「自欺(Self-deception)」。顾名思义,自欺就是指「欺骗自己」。尽管很清楚应该做什么,但就是会为了逃避而欺骗自己。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自欺呢?首先,第一步是要观察自欺的自己。试着觉察出:「啊,我现在正在欺骗自己。我正在思索借口。」第二步则要确认:「自己确实是在拖拖拉拉。明明清楚该做什么事,也并非不想做,但就是找不到一个好时机开始着手。」
 
最后,请停止思考。在心中向自己宣示:「就是现在!什么都不要想,开始做就对了」,并展开行动。
 
为何我们要自欺?
 
针对不自欺的方法,稍后将详加说明。在此之前,先来想一想我们为何要欺骗自己。欺骗自己、逃避该做的事,将之往后延的理由,大致可分成以下4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感。我一直以来都有一种“不够好”的执念,好像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都是因为我没有做到足够好。这种心态让我时刻处于一种高度的戒备和自我批评之中,一点小小的挫折都能让我沮丧很久。我总是在想,如果我当初做了什么,是不是现在就不会这样了。这种“如果”的念头,像藤蔓一样缠绕着我,让我无法真正地活在当下,也无法轻盈地走向未来。 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朴实,却充满了智慧。它没有给我灌输什么虚无缥缈的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清晰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自己行为模式中的误区。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自卑”的阐述,它没有把自卑妖魔化,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可以被理解和超越的心理状态。它告诉我,我们并非天生就带有自卑的种子,而是后天的经历和认知让我们陷入其中。这种认识,让我不再觉得自己是“有缺陷的”,而是可以“学习和改变”的。 当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方法,比如“关注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我发现自己的焦虑感明显减轻了。我不再去纠结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不再担忧那些尚未发生的事情,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当下能够做的事情上。这种“活在当下”的感觉,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平静和力量。我发现,原来“前进”并不是要一口气跑到终点,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稳稳地向前走。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自我”,也让我重新找回了“前进”的勇气和方向。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盏黑暗中的明灯,指引着我走出迷茫的泥沼。我一直以来都受困于一种莫名的焦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总是在和别人比较,即使取得了一点点小小的成就,也会很快被新的“不足”所淹没。这种状态让我喘不过气来,更别提“前进”了,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无形的锁链捆绑,寸步难行。 直到我偶然间翻开这本书,里面的文字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一点点瓦解了我内心的壁垒。它没有空洞的安慰,也没有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却又直击人心的语言,分析了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地摆脱它。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以此为起点”,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一直以为所谓的“进步”就是要变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但这本书却告诉我,恰恰是那些不完美,才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也正是拥抱这些不完美,我们才有了前进的勇气。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去和别人竞争,而是鼓励我关注自己的内心,去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我一直以为“前进”就是追逐外在的成功,但这本书却教会我,真正的“前进”是向内探索,是认识自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那种感觉,就像是找到了久违的自由,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我可以开始真正地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这本书带来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但它确确实实地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一直以来都在“原地踏步”,而我却以为自己在努力地“奔跑”。我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外界声音影响的人,别人的评价,别人的眼光,总是能轻易地扰乱我的心绪。我常常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因为别人的一点点成功而否定自己的努力。这种状态让我精疲力竭,也让我错失了很多本可以属于我的机会。 这本书就像一个温和却坚定的导师,它没有指责我的“停滞不前”,而是耐心地引导我分析“停滞”背后的原因。我意识到,我一直以来都在试图成为别人眼中“应该成为的样子”,却忘记了问自己“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活在别人的世界里”的状态,让我失去了方向,也让我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书中关于“课题分离”的论述,对我来说尤其具有启发性。我开始学会分辨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别人的事情,不再把别人的期待强加在自己身上,也不再试图去控制别人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前进”,并不是非得要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有时候,仅仅是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敢于做出一个微小的改变,就已经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我开始尝试去接纳自己的缺点,去欣赏自己的优点,去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在。我不再害怕失败,也不再过度追求完美,我开始享受这个“探索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这本书,确实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深刻的自我审视。我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习惯,就是过度思考,然后陷入纠结,最终什么也做不成。我会在脑海里模拟无数种场景,权衡各种利弊,结果往往是越想越乱,越想越不敢行动。这种“想太多”的状态,让我错失了很多机会,也让我对自己的决策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总是在想,如果当初我做了另一个选择,是不是现在就会不一样。 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直白,却充满了力量。它并没有给我灌输什么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剖析了我们为什么会陷入思维的死循环。书中关于“勇气的定义”,以及“如何接纳不确定性”的论述,对我来说就像是当头棒喝。我一直以为“勇气”就是无所畏惧,但这本书却告诉我,真正的勇气,是在害怕的时候依然选择前进。这种对勇气的重新定义,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 当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建议,比如“先行动,再思考”,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我不再害怕失败,也不再沉湎于过去的遗憾,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当下的行动中。我开始相信,即使犯错了,也能够从中学习,也能够从中成长。这种“行动起来”的感觉,让我感到充实和有力量。这本书,让我摆脱了“想太多”的困扰,也让我重新找回了“行动”的勇气和自由。

评分

在我人生的某个阶段,我常常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总觉得无论我怎么努力,都达不到自己想要的高度,好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阻碍着我。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选择,甚至怀疑自己这个人。这种负面情绪像黑洞一样吞噬着我的信心,让我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恐惧。我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个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更加剧了我内心的焦灼和不安。 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及时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它并没有给我任何“快速成功”的秘籍,而是从更根本的角度,帮助我理解人生的本质和前进的动力。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以及“幸福感来自于贡献”,让我对人生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我开始意识到,我一直以来都在追求的“成功”,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或者是在与他人比较中获得的虚幻满足感。 这本书引导我将目光从外部的评价转向内心的需求,去探索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去理解自己存在的价值。我开始尝试去“为自己而活”,去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这种改变,虽然缓慢,却非常深刻。我发现,当我不再执着于和别人比较,不再害怕别人的看法时,我反而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也更能找到前进的方向。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与自己和解,也让我拥有了面对挑战的勇气和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