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敢和别人不一样: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勇气学

我只是敢和别人不一样: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勇气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阿德勒
  • 个体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勇气
  • 人生哲理
  • 心理学
  • 自我启发
  • 活出真我
  • 幸福生活
  • 实用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岸见一郎 「唯一.一本」阿德勒集大成之作
透过这本书你将看见阿德勒心理学所有精华!

  你是否常觉得人生苦不堪言?
  彷若生存于世就肩负着难以承受的负担?
  阿德勒说:「你其实可以轻松放下。」


  《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 从正面角度直视人生难题

  《被讨厌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在本书中统合了自己对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精华,从人生的困境谈起,教我们如何放下痛苦、面对自我的「自卑」或「优越」情结,并与社会产生良好连结,积极地活在当下。

  本书揭示了人生在世每个阶段的痛苦或课题:从进入社会后如何与每个不同的个体相处、面对亲子教养的问题、面对年老、病痛与死亡等,并教导我们以「勇气」面对种种课题。勇气,就是面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阿德勒心理学是这么说的:我们觉得苦不堪言的重担其实可以轻易解决,因为「苦不堪言、难以承担」这件事,实际上只是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关卡而已。

  人类的行动,看似受到过往经验的影响,然而不是有同样经验的人都会有同样的行为——这是阿德勒与佛洛伊德学说的分歧点,相较于佛洛伊德,阿德勒更为「务实」、「入世」,他认为「过去的事情虽无法挽回,我们还是能够透过自由意志改变自己的人生」。

  本书所诠释的阿德勒心理学,是以正面的角度让我们直视生而为人会产生的种种艰难,并带领我们轻松越过——在这看似每个人皆有高度压力的现代社会之中,相信是最适合引导人们改变困境、走向幸福的宝典。

本书特色:

  ★ 面对人生的痛苦与重担该如何自处
  ★ 我们并非受控于情感,而是情感随着意志出现
  ★ 「自卑」与「优越感」对我们的影响
  ★ 我们如何从个人进入到社会
  ★ 借由「活在当下」通往幸福

共同推荐

  精神科医师/作家 吴佳璇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师资培育与就业辅导处  副教授/谘商心理师  吴淑祯
  心理谘商师 许皓宜
  中文卡内基之父 黑幼龙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退休教授 古典阿德勒学派心理治疗师 曾瑞真
  美国伊利诺州立州长大学谘商与心理学研究所教授 杨瑞珠

日本亚马逊好评不断

  「看完书后,我真的想要克服自己的不负责任与过度依赖!」

  「为了获得活着的喜悦,我想努力往前踏出改变的一步。」

  「这是本对人生充满启发的书!读完书后,我也想将书中的启发实践在生活当中。」

  「回想过去与未来那个进退不得的自己,这本书完全正中我的要害。」
 
孤独的行者:一个关于内心世界的深度探索 图书简介 《孤独的行者》并非一本关于如何获得世俗成功的指南,它更像是一次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深沉叩问,一次对个体如何在宏大叙事中寻找到自身独特坐标的艰辛跋涉。本书聚焦于“差异化”在现代社会中所蕴含的哲学重量与心理代价,探讨了当个体选择背离主流路径时,所必须面对的内心风暴与外界审视。 我们生活在一个追求同质化效率的时代,社会结构倾向于用清晰的模版来定义“成功”与“正常”。然而,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那些拒绝被定义、选择以独特方式存在的角落。《孤独的行者》的主角,一个名叫“艾萨克”的知识分子,他的故事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一个曾在内心深处质疑“我为什么要和他们一样”的灵魂。 本书的叙事结构如同一个螺旋上升的迷宫,从艾萨克童年时期对群体规范的初次抵触开始,逐步深入到他青年时期在学术界与艺术圈中格格不入的挣扎。他不是一个反社会者,更不是一个寻求哗众取宠的哗众取宠者,他只是对既定的真理体系抱有一种近乎本能的、不妥协的探究欲。他所追寻的“不同”,不是外在的标签,而是内在认知的精确性。 第一部分:界限的初探与被排斥的经验 艾萨克的早期生活充满了对“适度”与“妥协”的抗拒。在学校里,他发现标准答案往往只覆盖了问题表面最安全的部分,而真正的知识疆域,隐藏在那些被老师和同学视为“偏离主题”的思辨之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艾萨克如何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的那种无形的疏离感——那种“我在场,但我的心智不在”的孤立。 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了“异见”在成长阶段的心理烙印。被主流排斥,并非总是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有时,它会意外地锻造出一种强韧的自我依赖。书中详细探讨了艾萨克如何将外界的“不理解”转化为内在的“观察站”,学会从外部视角审视自身,从而避免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沼。 第二部分:专业领域的“异端”——知识的洁癖 随着艾萨克进入高等研究领域,他所面对的挑战从人际关系转向了智识结构。他选择了一个看似稳定却充满僵化教条的领域进行深耕。他坚持用一套他自己发展出来的方法论去解构前人建立的理论框架。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挑战,更是一场对权力结构和既得利益的无声抗议。 书中生动地再现了艾萨克如何应对来自导师和同行的质疑。这些质疑往往披着“建设性意见”的外衣,实则是在要求他“回归正轨”。作者通过大量的内心独白和书信往来片段,展现了艾萨克在坚持真理与寻求认可之间的痛苦权衡。他必须不断地证明,他的“偏离”并非源于无知或傲慢,而是源于更深层的洞察。这部分深入剖析了“专业上的孤独”——当你的发现走在时代前列时,你必须独自承担那份被误解的沉重。 第三部分:情感世界的对峙与“真实连接”的悖论 《孤独的行者》并非只关注智力上的抗争,它同样深入探讨了在亲密关系中坚持自我的复杂性。艾萨克渴望被理解,但他也深知,一旦他完全“敞开”他那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可能会吓跑那些习惯于简单、清晰关系的人。 书中描绘了几段重要的情感关系,这些关系都因为艾萨克对“真实性”的近乎苛刻的要求而面临瓦解的风险。他无法轻易地扮演一个“更容易相处”的角色。他与伴侣之间的张力,核心在于“接纳我的全部,还是只接纳那个符合你预期的部分?”这一节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揭示了“做自己”的成本常常以牺牲关系中的舒适感为代价。然而,艾萨克最终领悟到,真正的亲密,是建立在两个完整、独立的个体之上,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同化。 第四部分:沉淀与内化——孤独的价值重估 小说的后半部分,艾萨克进入了一种与外界保持距离但与内心深度连接的状态。他开始将曾经被视为“缺陷”的特质——敏感、多疑、无法满足于表象——重新定义为他最强大的工具。 作者在此部分探讨了“孤独”的两种形态:一种是逃避现实的自我放逐,另一种是主动选择的、用于提炼自我意识的“精神修道”。艾萨克通过冥想、长时间的独处和对古典哲学的重读,完成了对自身差异性的彻底和解。他不再试图“解释”自己,而是选择“存在”本身。 尾声:在世界的边缘,确认中心 《孤独的行者》的结尾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叙事,没有鲜花和掌声。艾萨克的事业或许依旧曲高和寡,他的生活方式依旧不为大众所理解。然而,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他明白,真正的“不一样”,不是为了反抗而反抗,而是因为他的内在导航系统指向了一个不同的方向。 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真正的勇气,并非是站出来挑战权威,而是有能力在被世界遗忘的角落,依然坚守住那个最真实、最闪耀的自我核心。它提醒读者,当我们走在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时,我们可能正在前往一个更值得抵达的目的地。这本书献给所有在群体噪音中,依然能听见自己内心微弱却坚定的声音的探索者。它讲述的,是关于如何带着一身伤痕,依然优雅地,成为你自己。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岸见一郎(Kishimi Ichiro)


  1956年生于京都。京都大学文学研究学系博士课程(主修西洋哲学史)修毕,主修哲学,同时也研究阿德勒心理学。曾在以下学校担任兼任讲师,奈良女子大学文学院教授古典希腊语、京都圣卡塔琳娜高中护理专科教授心理学、明治东洋医学院专门学校教授教育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也曾于前田医院任职。为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谘商师、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顾问。

译者简介

叶小燕


  人生中的困境不知凡几,有阿德勒为伴自能勇气饱满。
  目前为专职译者、台湾高等法院特约通译。

  yen0407@yahoo.com.tw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活着很痛苦」的真相
大力士/卡珊德拉的叫喊/执意背负重担/垂头丧气/接连不断的噩运/寻找困难

第二章 原因论和目的论──唤醒自由意志
真正的原因/苏格拉底的悖论/人人都渴望幸福/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原因论」/阿德勒的「原因」论/目的论/操控情感/拯救自由意志/内发的动机/作为善的「目的」

第三章 自卑情结──探讨精神官能症人生风格
生活型态的意思/认知偏差的生活型态/被定义的世界/性格/社会性的概念/解决问题的模式/自己选择的生活型态/何时选择了生活型态/人际关系之中/为了不要向前迈进的「那只手」/视他人为仇敌/不能喜欢自己的人/协助对方认为自己有价值/精神官能症的生活型态特征/容易形成精神官能症生活型态的人/自卑情结的精神官能症思考逻辑/表面上的因果律/人生的谎言/拘泥小节的人/害怕无法掌控的事物/停留在熟悉的环境里

第四章 优越情节──探讨虚荣心
追求优越的普遍需求/追求个人的优越性/在支战场上战斗/所有精神官能症,都是虚荣心/贬低价值的倾向/任何人都有虚荣心/战争.歧视.霸凌/仰赖他人的权威/摆脱虚荣心获得自由/溺爱/与他人的羁绊

第五章 社会兴趣──与他者建立关系
无法独自一人存活/阻挡去路的他人/光凭力气成不了事/他人眼中的他人/赋予属性/所谓的理解/理想中的他人/交谈/如何看待他人/伙伴的存在/对他人的贡献/全体的一部分/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这个译词/对他人的关心/同理心/战争/治疗的方向/视为理想的社会兴趣/事前论述与事后论述/战争精神官能症/共鸣/对等的关系

第六章 记住(你将会)死亡──生老病死
人并非不死之身/无法免于老去/关于价值的问题/年老并非不幸的原因/拥有贡献感/接纳疾病/由病中康复/与身体建立新关系/伙伴的存在/病患对他人的贡献/没有时间的岸边/好好活着/第一次意识到死亡时/属于生命一部分的死亡/不安的意义/不要抹灭死亡/有些事具不可抗力/对他人而言的死亡/属于生命一部分的死亡/死亡是可怕的吗?/无论死亡是什么/依然要活下去/不死的形式之一

第七章 克服「活着很痛苦」
莫以「不是我的错」便轻松放过/要看优点而不是缺点/贡献而感受到的价值/摆脱认同的需求/拥有贡献感,认同需求便会消失/不去满足他人的期待/不要活在可能性之中/超越自卑感/努力吧!/拥有一点点勇气/失败的勇气/不完美的勇气/身为普通人的勇气/承认错误的勇气/信赖他人/无法信赖时/信赖遭受背叛时/为何需要信赖/构筑信赖关系/信赖进而沟通/着眼于良好的意图/分离课题/自己决定/依赖与自立/不会察言观色/努力取得谅解/不在意他人的目光/他人并非如此在意/「为什么」在意他人的目光/并非位居共同体的中心/为闪避对方的自我认定/比他人看法更重要的事/无法与所有人关系良好/摆脱过去获得自由

第八章 活在当下
活着便是辛苦/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命运/人无论置身任何状况都能自由/活在当下/不必刻意让自己看起来更好/不以理想目标看待他人与自己/不要空等任何事物的实现/变动与实现/当下的幸福/实现式的人生/认真地活着/成为梦想家/做为导引之星的理想/乐观主义/悲观主义/两只青蛙/无法逃离人生课题/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

后记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推荐文

  自从阿德勒的日本信徒,岸见一郎先生的着作《被讨厌的勇气》译介成中文,鼓舞了千千万万的台湾读者,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从「自卑与超越」出发,强调社会兴趣,对他人保持关心的个体心理学,能在二十一世纪的东方又成为显学,岸见先生精辟又亲切的诠释功不可没。例如「认同的需求要仰赖别人,贡献感却无需他人的认同」等,使读者既敢和别人不一样,由同时体会人无法独自一个人获得幸福,必须维持适切的群体归属感。

  请留意书中引用阿德勒分析精神官能症部份,须参酌百年来身心医学与心理学的进展稍加修正。多数论点即今思之,反而更加感受到阿德勒穿越时空的智慧。
 
精神科医师/作家 吴佳璇

推荐文

  人人都渴望幸福,没有人希望自己遭遇痛苦。人生旅程有高峰也有低谷,有人经历逆境一蹶不振,甚至伤害自己、别人;有人即使处境艰难,也能试图感受幸福。本书作者运用阿德勒心理学观点,引领我们了解每个人如何使用自己的「生活型态」来观看世界、赋予经验意义,同时釐清自己觉得「有用」但其实对自己不利的错误判断。例如,认定世界很危险,就选择待在家里来保护自己,看似「有用」,却反而限制自己的发展。作者提供许多具体的方式,阐明了如何突破困境、看见自己的价值与能面对改变的勇气;并重新选择生活型态、学习安顿自己与关怀他人,就能很快再找回自己的生命意义与幸福,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我自大学即喜爱阿德勒,硕士、博士阶段,皆以阿德勒心理学为研究主题。在大学任教至今,也以阿德勒心理学作为教学、研究、辅导服务的基础,这本书浅显易懂同时融合作者自己的人生经验,以贴近生活的叙说方式,帮助我们认识阿德勒心理学可以如何用来帮助自己或他人离苦得乐,在此推荐,希望你也能从中受惠。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师资培育与就业辅导处  副教授/谘商心理师  吴淑祯

推荐文

  阿德勒说:故事即人生,每个人都在潜意识里有一套个人对于自己、对于人我关系、对于人生与生活是什么的故事。这组故事是人生的总指挥,即所谓的生命风格。生命风格反映出个体的自卑感与优越目标之所在,以及他如何克服自卑以满足优越感的行为动向模式。

  本书引用阿德勒的论述和案例,来说明精神馆官能症者的行为动向,无非在逃离自卑感,以自我保护。表面上看起来自我保护乃你我的共同模式,然而精神官能症者对于自我保护,是用他的私人逻辑来定义,不合人生常识,亦即不合于社群生活的游戏规则。他们夸大了人生责任的痛苦,人生责任对他们而言是承受不起的压力,于是以「我也想努力,但是我生病了,不是我不愿意啊」,来躲避可能会有的失败。阿德勒说「是的——但是——」是精神官能症者逃离人生任务的典型借口。

  正常的人和不健康的人都循相同的规则,克服自卑和追求优越。两种人的差异,在于社会情怀的多寡。前者不会从个人的辛苦与否来考量,而是以是否对大众有利益,是否对人群有贡献来思考该如何做。

  阿德勒说人生的如实样貌是有自在的部分,也有不自在的部分;有觉得舒适的,也有不舒适的。人生的游戏规则是好坏需照单全收,就如我们的俚语: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作者延伸阿德勒的观点,将之运用到人生无法避免的家人相处,年老,病痛,与死亡等人生难题,如何能以接受的态度和勇气来克服关卡。

  我知道任何人只要打开关于阿德勒的书,都会有惊喜之感,有种醍醐灌顶的震撼。当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能接收到阿德勒生活化的心理学,社会将会愈来愈祥和,每个人的幸福指数也会提升。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退休教授 古典阿德勒学派心理治疗师 曾瑞真

作者序

  有位年轻人无法忍受未来四十年都将过着同样的生活而自杀了。如今这个连一年后会发生什么事都难以预料的社会,竟有人认为往后四十年也将如同现在一般持续过着相同的日子,令我感到惊讶。

  他恐怕不是对现状特别不满吧。每天都过得很辛苦的人,是连烦恼的闲工夫都没有。只是说归说,他也没有十分满意眼前的生活,总觉得好像有些什么没法被填满似的。或许是伴随着这样的想法,让他对于今后也将要继续同样的生活,感到不安。

  事实上,就算觉得自己能够预见未来人生发展,也不见得就会完全照着那样的路走。就算顶着高学历并任职于顶尖大企业,也不代表人生从此一帆风顺。因为身处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即便一时取得胜利,还得确保之后总能立于不败之地。生活中唯恐出现敌手,担心自己哪天也将成为社会竞争下的败将。这样的胜利者,实在称不上是真正的赢家。那么所谓的胜利,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难道我们就真的非赢不可吗?

  有些人,不仅只是对人生隐隐觉得不安,他们非常强烈地感受到眼前艰难的困境。也有年轻人眼神呆滞空洞地来到我这里,说自己:「又那么做了。」让我看他手上自残的伤口。他们唯有借着伤害自己、感受痛苦,才能真切体会生命的存在。到最后,他们将不只是割腕自残,而是一心求死。

  也有人是凌虐孩子到无法罢手的地步。他们大多数也是在父母的凌虐下成长,而且不论遭受过如何残忍的虐待,依然选择相信父母应该是疼爱自己的。因此当他们自己成为了父母,便将过去父母曾对自己做过的事同样加诸在孩子身上。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还能更加疼爱孩子的话,就能确信当时父母是真的疼爱自己的。他们并非不爱孩子。毋宁说,正因为他们比谁都疼爱孩子才会动手。与那些只因孩子不听话就破口大骂的父母相比,他们所承受的苦,完全是不同的境界。

  也有人感受到的困境,与前面所说的例子都不同。歌德说:「人,只要在努力之中,必然陷入迷惘与徬徨。」有些人对世间的不公不义感到愤慨,高举着梦想与理想,认真生活。他们与一开始便打算放弃人生的人不同,心中有着无穷尽的迷惘和烦恼。对这样的人而言,人生必然是艰困的。

  有一些看惯人情世故的人们会出现在他们面前,谈论现实有多么严苛,叫他们要「实际一点」。然而就算是这样,他们一样无动于衷,不做任何回应。直到有一天,自己也遭受现实的洗礼,终将卸下过去标榜的理想而没入现实的洪流中。

  有人即使处境艰难也试图感受幸福,大声宣扬要随心所欲过日子。但不久便发现,人无法独活于世。无论你愿不愿意,都免不了涉入人际关系,甚至可以说,只要人际关系是烦恼的根源,人生就脱离不了痛苦。

  有一天,一名年轻人来到我这里。他拒绝与人接触,已经茧居家中十年以上。

  「我了解到,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我过日子。所以想请教你,今后我到底该如何度过人生。」

  无论之前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都无法决定当下还有未来的人生。我和这名开始思考该如何度过人生的年轻人谈了好几次。这种「该如何度过人生才好」的疑问,原本就不像从自动贩卖机掉下一瓶饮料那般可以轻松解答,但却是人打算认真活出自己的人生时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本书中,我将先以目的论的观点来釐清所谓人生困境的真面目,并尝试以具体的方式来阐明该如何摆脱人生的困境。其中,我主要的立论根据是来自于奥地利的精神科医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所创始的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ie, individual psychology),其心理学在日本是以创始者为名,称之为「阿德勒心理学」。阿德勒曾经是佛洛伊德所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中的核心人物。但后来因学说上的对立,尤其是刚才所提到的,以目的论来说,过去的经验并无法决定当下与未来的人生,还有基于人类无法以意识与潜意识来分割的观点(individual的原意就是「无法分割」),最后与佛洛伊德分道扬镳。

  阿德勒心理学是悖离常识的反命题,对于既定的价值观、以及我们潜意识里视为理所当然的文化也都贯彻批判的立场,所以有许多人不愿了解或实行其主张,但本书若能成为各位摆脱人生困境,获得幸福的开端,实属万幸。
 

图书试读

超越自卑感

上小学之前,祖父总是一有机会便对我说:「长大了去读京都大学!」当时的我,还不懂祖父所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才隐约知道,如果可以进去,就可以得到大人的称赞。虽然不见得了解具体的意义是什么,唯独有一件事情非常确定,那就是:要考上京都大学,必须头脑很好。

但是,进入小学一段时间之后,我就注意到自己的算术好像不太行。暑假结束前拿到的成绩单上,算术的评分是「3」。从学校走回远离校区外的家里之前,三十分钟的路程上,我好几次放下书包,从里面拿出成绩单来确认,可是,不论我反覆看过几遍,算术的评分还是「3」。我心想:「糟了!这样的话就进不了京都大学了。」在五等级评分之中拿到「3」,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可是,所谓的自卑感不是实际状况中不如人,而是感觉到自己不如人。所以,当自己觉得不行时,就是不行。

阿德勒说,任何人都有自卑感,那是「对于努力与成长来说,健康而正常的刺激」。正因有了自卑感,才会努力向上发展。只不过,那并非与他人比较而来的自卑感。如果现在的成绩是「3」,那么,不是为了与任何人竞争,而是只要为了让自己更向前一步去努力就行。

努力吧!

无论是否受到肯定,读书也好、工作也罢,为了达到熟练,唯有努力。但是,公开表明自己的努力或勤勉有时似乎不受大家赞同,反而看起来是不太用功的人能博得他人好感。甚至,也有人不认为读书是好事,他们主张不要读书,而要从经验中学习,应丢下书本,向外发展。虽然笛卡尔(René Descartes)表示:「几乎一到可以脱离师长们教导的年纪,我便完全放下由书本上获得学问的方法。」(《谈谈方法》〔Discours de la méthode〕)这并非完全不再读书的意思,而应解释为,不再认定读书才是唯一能发现真理,且最有效的方法。笛卡尔不再读书这件事让人难以想像,因此,这句话不该只依照字面上的解释。

要让他人觉得自己看起来并非那么勤奋认真,有其目的。因为失败时,就能以没有尽全力为借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对“目的”的重新定义。我们往往习惯于用结果来衡量一切,而这本书却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以及我们行为背后真正的“目的”。我记得书中提到过一个例子,关于一个人为了追求完美而迟迟不动手,最终错失良机。这让我深有同感,因为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包括我自己,有时也会陷入“完美主义”的泥潭。我们总是害怕犯错,害怕不够好,所以宁愿停留在原地,也不敢迈出探索的步伐。这本书通过解析这种心理,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对“完美”的追求,不过是一种逃避失败的借口,一种对未知的不安。它鼓励我们去拥抱不完美,去享受试错的过程,因为正是这些过程,才让我们不断学习和成长。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行为的“目的”。我做这件事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取悦他人?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是仅仅因为我内心真的渴望去做?这种深入的自我追问,帮助我厘清了很多模糊不清的动机,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并做出更符合内心选择的行动。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内在觉醒,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清醒的认知,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坚定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潜移默化的,它没有那种“当头棒喝”式的励志,更像是一种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优势”和“劣势”的讨论所吸引。过去,我总觉得要通过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来变得更好,但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过分纠结于“劣势”反而会消耗巨大的能量,而忽略了发掘和放大自身独特的“优势”。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去阐述,如何从日常的微小成就中找到自信的源泉,如何将看似不起眼的天赋转化为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发现很多时候,我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将精力错配了方向。比如,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擅长公开演讲,所以总是避免任何需要站到台前的机会。但书中通过一些案例指出,有些人虽然不擅长滔滔不绝,但却能在细节上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优势。这种转变让我对自己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知。我不再将目光死死盯在“我不行”的地方,而是开始留意那些我能够做得好、做得轻松的事情。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重塑,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缺点重重、需要不断被“修理”的孩子,而是那个拥有独特光芒、值得被看见的独立个体。这种感觉,比任何空洞的赞美都来得真实和有力。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幸福”。我们常常以为幸福是来自于外在的物质、他人的认可,或者是某种特定的成就。但这本书却引导我去关注内心的力量,去寻找那些源自自身、不受外界干扰的幸福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价值感”的探讨。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价值感并不是来自于被别人赞美,而是来自于我对生活的热情,来自于我对自身能力的应用,以及来自于我为他人所做的贡献。这种内在的价值感,是我可以自己创造和培养的。即使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也能够从中找到支撑自己的力量。书中的一些案例,讲述了那些看似普通人,却因为内心拥有强大的价值感而活出精彩人生的故事。这让我深受鼓舞,也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不幸福”的原因。我常常因为一时的失意而怀疑自己的价值,或者将幸福寄托在遥不可及的目标上。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一种可以通过不断练习而获得的内在状态。它鼓励我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去感恩拥有的一切,去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这种对幸福的重新理解,让我的生活多了几分色彩,也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焦虑。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在人际交往中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边界感”。过去,我总以为“好人”就应该无条件地帮助别人,即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在所不惜。这种想法让我活得很累,也常常因为无法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感到内疚和自责。书中关于“接纳不完美”和“课题分离”的论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让我明白,拒绝并不意味着冷漠,设定边界也并非自私。相反,清晰的边界才能让我们在付出时更加真诚,也才能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健康和持久。我开始学习如何委婉但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拒绝,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守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我过去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的情况下。但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力量。我不再害怕因为拒绝而失去朋友,因为我知道,真正珍视我的人,会理解并尊重我的选择。这种对“边界感”的重塑,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软柿子”,而是一个有原则、有底线、有自我价值的独立个体。这种内在的转变,也让我与他人的互动变得更加平等和真诚。

评分

最近读完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鸡汤”,但内容却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灌输“你应该如何”的鸡汤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深入的哲学思辨,引导我去审视自己内心的困惑与桎梏。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剖析“人际关系”这一部分时的视角,它打破了我过去习惯性将问题归咎于他人的思维模式,让我意识到很多所谓的“麻烦”其实源于我对他人期望的过高,以及我自身对被认可的过度渴求。作者并没有否定这些情感的合理性,而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框架,让我能够更冷静、更客观地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互动。读到这里,我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角色和行为。书里关于“课题分离”的探讨更是让我醍醐灌顶,一直以来,我总是不自觉地将别人的感受和评价当作自己的责任,活得像个救火队员,疲于奔命。而这本书教会我的,是将那些不属于我的“课题”轻轻放下,专注于自己能够掌控的部分。这种“放下”并非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自我保护,一种对内心能量的珍视。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种分离,虽然偶尔会感到不适应,但内心深处却涌现出前所未有的轻松感。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自我提升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在这个复杂世界里找到内心宁静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