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童话,一条通往集体无意识的华丽之路 荣格死后,他的门生在世界各地持续的发展分析心理学,这些由荣格直接分析训练的人,被称为第一代的荣格分析师,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苏黎世这个荣格心理训练的大本营就由她主持。冯.法兰兹持续着荣格的训练风格,在心理分析师的养成过程中,强调对集体无意识的认识和学习。要求分析师要对文学、艺术、神话、宗教这些人类历史所累积的资产,深刻浸润,并借由亲近这些人类文明的遗产,才能对个人潜意识的心灵有所认识。这样的分析取向与后来临床治疗的走向颇为不同,而被称为「荣格心理学的古典学派」。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是古典学派最重要的精神导师,她认为只有真正认识人类意识底层的巨大冰山,接触推动与主导个人与集体生命方向的原型,才是荣格学习者的重要之途。这样深入无意识的巨大挑战,冯.法兰兹认为当从阅读、解析童话入手。
冯.法兰兹十八岁、高中三年级时,跟着一群同学郊游似的到苏黎世城外的波林根,在荣格隐居的塔楼见到了当时已相当着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她说这次的见面改变了她的一生。她在大学里主修古典哲学与古希腊文和拉丁文,没钱又想被分析的她,以自己的拉丁文能力为荣格整理、翻译古老的炼金术书籍,用以换取荣格的心理分析,大二开始她跟着一群资深的学者、治疗师们一起上荣格在ETH 开的分析心理学专题,从此没有离开过这个探索心灵深度的学问。她后来成为心理分析师,是荣格最重要的助手、研究伙伴、传承者。如要说她嫁给了荣格心理学也不为过,她后来在荣格退隐的波林根的山坡上也有了一块地,盖了一个塔楼,同荣格一样,她的石屋里没水没电,要自己砍柴烧火。甚至她死后所葬之处也只离荣格的坟地几百公尺远。
这样的跟随大师的足迹,冯.法兰兹极其难得的没有被荣格全然淹没,她开创了童话的心理分析。荣格说过,冯.法兰兹在童话分析上的发展独到而深刻。她的着作超过二十本,可是最为重要的就是这本《解读童话》,它是所有学习荣格取向的童话、神话分析的必读之作,也是对集体无意识研究的一个演示。这本书开页的第一段话已经成为童话分析的经典定义:「童话是集体无意识心灵历程中,最纯粹且精简的表现方式,因此在无意识的科学验证工作中,童话的价值远超过其他的素材;童话以最简要、最坦诚开放且最简练的形式代表原型。在此一纯粹的形式中,原型意象提供我们最佳的线索,以了解集体心灵所经历的历程。」
现在人们说起童话,总觉得它是属于女人与孩子的文类,用于讲给孩童或心智未开的人听的简单故事,其中人物样板化,剧情、结果重复无新意。对童话这样的理解在文学世界可以成立,可是冯.法兰兹却看到它在人类心灵里扮演的独特位置,它的简单、重复正显现出它原型的特质,一个无历史时间、无文化空间的原始集体性。西方把童话称为精灵的故事(Fairytale),精灵的意象是有着轻盈翅膀的类人类,他们属于夜晚,活跃于森林里,和会说话的动物做朋友,拥有各种创造的魔力。在深度心灵里,这样的魔幻世界正是与梦一样,属于潜意识的象征世界,精灵世界与梦比邻而居,如果梦是通往个人潜意识的皇家大道,那我们也发现了另一个通往集体无意识的华丽之路:童话。当我们重新阅读起童话,看重的正是这个如孩子一样简单又幽暗的心灵之路,借此便道,我们开启一扇无意识的原型世界之门,在其中学习他们的语言,一个用意象说话的象征世界,从中重拾创造象征的能力,与自己内在的无意识,那个「很久很久以前⋯⋯」的世界相遇。
吕旭亚(苏黎世国际分析心理学院毕业、IAAP荣格分析师)
推荐序二
解读童话——与心灵原型对话的方法 冯.法兰兹与荣格于1933 年相识于荣格的塔楼。塔楼是荣格在波林根(Bollingen)为自己建造的房屋,是从1923年到1935年,历时12年才完成的「四位一体」的建筑。对荣格来说,它犹如母亲的子宫,也是个体化过程的具象。塔楼没有接电,也没有自来水,荣格在其中过着最简单的生活。冯.法兰兹初识荣格,就在这个地方。她在拜访塔楼当晚,就跟妹妹说,初访塔楼是她生命中一个关键性的会遇。与荣格与塔楼的会遇成了她一生与集体无意识对话的开端,从隔年开始,她与荣格展开长期而密切的学习与合作,一直到荣格去世。
她为荣格翻译拉丁文与希腊文的炼金术着作,协助他进行相关研究。从1935年开始,她也因为协助贝特(von Beit)研究童话,开始从象征的角度对童话进行长达九年的研究。学习分析心理学后,她又更进一步以荣格理论的角度来理解童话。冯.法兰兹发表过许多与童话解读相关的着作,可以说是将荣格心理学运用于童话分析最具代表性与创见的学者。本书是1970年初次出版的《解读童话》(The Interpretation of Fairy Tales)的增订版,她在书中为读者揭露童话的原型向度,提出解读的方法,并示范这些方法如何运用,最后鼓励读者以自行解读的方式,为童话挖掘更深的意义。
冯.法兰兹认为,童话是表达集体无意识心灵历程最纯粹及精简的途径。因此,童话能够将心灵型态(patterns of the psyche)镜映得更为明澈。以荣格的概念来解读童话,意味着将童话如何表达无意识,以及如何映现心灵的方式析解出来。童话的解读就像是一场追索意义之谜的游戏,游戏的过程要从种种可见的人物、具体的事件与物品,走向心灵的秘密。童话的一端系着故事中情节人物与原型及母题的连结,另一端系着解读者与集体无意识的连结。透过童话这面镜子所映现出来的,不只是原型与母题的千变万化与深邃,更重要而经常被忽略的是,童话也指向解读者自身与其心灵。
冯.法兰兹认为,「我们」才是这些童话象征母题的土壤,要了解植物,就不能只研究植物而不研究土壤。解读童话不是将童话当成客观的素材,企图把握其背后客观的意义,而是像分析师聆听被分析者的梦境与幻想一样,要将自身投入对方的故事与剧码之中,如此一来被分析者才有可能治癒;童话的解读也需要读者带着自身的情感经验去进行。情感经验意味着个体整体的心理功能,冯.法兰兹以荣格四大意识的心理功能为例,认为解读者如果能用比较平衡发展的四个心理功能来解读童话,解读的内容就比较丰富多彩,不流于片面或是偏颇。
除了以较为平衡的意识来解读童话,冯.法兰兹在本书中最精彩的方法示范,应该是突破意识侷限之后的「象征解读」与「扩大诠释」。童话需要被解读,是因为它指向的不是我们惯行的意识层次的理解,而是指向更为广袤深邃的心灵,对意识层次来说,那恰恰是最陌生的地方。因此,需要特别的诠释的技艺。这种技艺有规则可循,并可透过练习而习得。
虽然冯.法兰兹强调带着解读者自身情感经验的阅读,但不代表这样的解读是主观、任意的。她在书中所提出来的解读方法很清晰,包括解读故事架构、时间与空间、人物与角色、问题与困境,以及转折与结局。就象征诠释来说,也提出比较法与扩大法:比较是为了勾勒常态,而得知例外;扩大法则是透过收集大量的平行对应素材,来扩展解读范围。
对于童话象征的理解要如何表达呢?冯.法兰兹认为要将扩大后的故事再转换为心理语言。从象征的诠释到心理语言的转换,是一个解读者借着童话的媒介与心灵的原型对话的过程。但这并不是解读的终点,解读者还要从童话世界中切换出来,将无意识的讯息带入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连结与整合,无意识的讯息才算是找到了现实的居所。
1958年,冯.法兰兹在柏林根一座森林旁边盖了自己的塔楼。和荣格一样,在里面过着最简单的、没有水电、自己砍柴、烧柴、煮饭,与自然最接近的生活。她在塔楼中与大自然气息相通,写出了许多想写的着作。塔楼是荣格、冯.法兰兹与无意识遭逢,并与之进行对话后,让心灵展现的具体表达。
如果说童话是原型世界透过个人与乡野传奇的仲介而涌现的言说,塔楼则是深入无意识心灵后,恢复本来面目的创造。冯.法兰兹在本书中提出了一条透过解读童话来与无意识对话的方法,当读者跟着她,透过这些童话而聆听了心灵的祕密时,在童话的尽头,说不定也有属于读者自己的塔楼,等待着被创造。
蔡怡佳(辅仁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