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心理学:关于笛卡儿的松果腺、巴甫洛夫的狗、和阿德勒的自卑情结

大人的心理学:关于笛卡儿的松果腺、巴甫洛夫的狗、和阿德勒的自卑情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ne Rooney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恶灵附身到磁振造影,从狼孩儿到恆河猴实验,
从前额叶切除术到电击疗法,从佛洛伊德到阿德勒……
心理学带你探索人类心智的神祕世界。

  此事想来玄奇:每个人天生对别人来说,都是深奥的祕密,难解的谜。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我」是什么,又在哪里?是什么让我的个性和其他人不一样?是心智、灵魂,还是身体?

  ‧心理学是科学吗?但是感觉要如何测量,心智要如何计算?

  ‧知识是天生的还是学习来的?人类出生时真的如同一张白纸吗?由狼群养大的「野孩子」,能和我们一样思考吗?

  ‧小婴儿天不怕地不怕,但长大后我们的恐惧却是从哪里来的?从小在暴虐环境下养成的人,他该为自己的行为负多少责任?

  ‧我们是谁,有多少是由基因和遗传所决定的?拥有一模一样基因组合的同卵双胞胎,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个性?

  ‧佛洛伊德和阿德勒都相信,童年的经验会影响成年后的人格,但两个人理论的最大差异是什么?

  ‧霍布斯相信,人类会自私自利又自相残杀;卢梭则认为,人类有与生俱来的尊严和高贵。人类的天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愿意服从权威而杀人?我们可以残暴到什么地步?

  十九世纪才出现的心理学这门学科,如今影响我们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举凡个人的喜怒哀乐、人际关系的应对、孩童的教养、广告行销的手法、甚至整个社会的氛围,都和心理学有关。

  安‧鲁尼的《大人的心理学》有系统、有脉络地,阐明心理学的起源与演变,列举历代重要的心理学家和流派、着名的心理学实验和案例,以及精神病症的历史和各种治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安‧鲁尼(Anne Rooney)


  在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拿到博士学位,专研中世纪文学。她曾经研究并教授中世纪的英国和法国文学,目前为专职作家,定居剑桥。

  她撰有多本探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以及科学与技术其他层面的书籍。目前住在剑桥,为剑桥纽纳姆学院皇家文学奖助作家。

译者简介

洪世民


  六年级生,外文系毕,现为专职翻译,译作涵盖各领域,包括《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告别施舍》、《独居时代》、《你一定要知道的50种致命传染病》、《文明的故事》等书。
 

图书目录

导论:人类的研究

第一章、机器里的鬼魂:心智是什么,位于何处?
心智与物质‧三合一‧两种心智‧灵魂被霸占‧追随先知的脚步‧善与恶的内心戏‧解放心灵‧一或二?‧心理的机制‧「如果……那么……」机械模组的推论‧失去理智‧三部分的鬼魂再临‧鬼来鬼又去
 
第二章、铁证如山:测量心智
所以──心理学是科学吗?‧观察的方法‧拿孩子当天竺鼠‧探究缺口‧往心智的科学迈进‧心理物理学──与心理学肉搏
 
第三章、心智与方法:我们如何思考,为何思考?
冯德的杰出发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功能主义成年礼‧精神分析与心理动力学‧不可分割的整体‧支持人类‧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选择与混合
 
第四章、从何得知:知识是天生或习得?
知的方式‧感觉与知觉‧开始知道‧理性主义者给心智工作做
 
第五章、下定决「心」:精神的砌块
宝宝知道什么?‧生来即知‧空白的石板‧善于组织的心智‧从头开始‧古典制约‧操作制约‧回到心智‧心理生物学解释一切
 
第六章、你何以是「你」?给自我下定义
先天还是教养‧星座运势‧性情好坏‧相由心生‧基因乐透‧造一个「你」‧在你身边‧捍卫亲情‧成为自己‧自我的终结?
 
第七章、你何以成为我们的一分子?自我与社会
教养压抑天性‧我们的心智工具包‧我们是好人,还是坏人?‧跟着群众走‧从内驱动‧团体内外
 
第八章、与众不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途径
你是怎么回事?‧让不正常的进来(和出去)‧生物学和大脑‧都在心里‧逐一细数‧照护、治疗与涵容‧物理治疗‧眼不见为净‧大胆的新疗法‧说说就好

结论:心智的结局
 

图书序言

导论

  「人类研究该研究的对象就是人。」亚历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论人》(Essay on Man, 1732-34)

  「心理学」(Psychology)原意指「灵魂」的研究。现代心理学家比较可能谈的是「心理」,但不论灵魂也好,心理也好,都是赋予身体生气的那个无以名状也难以形容的东西,是思想、感觉、创造、怀疑、内心挣扎和其他种种活动的媒介。心理学的现代实务定义是「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研究」。行为的归纳很重要,因为,无论我们认为有没有心理这种东西存在,行为之存在都无庸置疑。

  人性的科学

  十八世纪时,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76)着手设计一套「人性的科学」,和天文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及物理学家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开始研究的自然科学一样讲求逻辑和实证。他也决心要让人性的科学成为实验的科学,虽然实验方法和物理学「一次改变一种条件观察结果」的做法不尽相同。人性科学的实验将以观察经验,以及各种经验之间的关系,和与行为的关系为主。他的梦想过了一百多年才实现。现在意义的心理学滥觞于1879年,德国医师及哲学家威廉‧冯德(Wilhem Wundt,  1832-1920)在德国莱比钖成立第一间心理学实验室。冯德也是第一位自称「心理学家」的人士。

  不过,我们不能因为没有人自称心理学家,就认为1879年以前没有心理学。从古希腊时代甚至更早以前,就有人对心理的本质和运作产生严肃的学术兴致,古中国的着作也有这方面的主题。我们或许可以主张,最早的心理学文本是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E)的《论灵魂》(De Anima)。有两千多年的时间,心理学都是哲学的分支。《大人的心理学》将一路追踪心理学,从它哲学的起源,到现今与其他许多学科融为一体。

  心理学的主题

  不过,说心理学是心智和精神活动的研究,只说了故事的一半。大脑和神经系统显然也参与了精神活动。但不只如此:心理学也关注行为和认知、反射作用和生理需求,以及身心状态的交互影响。它也关注演化,以及心理调适如何帮助人类死里逃生、欣欣向荣。它也探讨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个体,以及我们身为人类的共通点。它也可能跟动物研究有关(比较心理学)。它可能在实验室进行,也可能在外面的世界,或任一个人的脑袋里发生。某种程度上,心理学涵盖人类生活的全部。它既关于人的境况,也关于人的条件。

  心理学是科学吗?

  虽然休谟打算建立的是一种新「科学」,但我们很难说心理学有多大程度可被视为「正统」的科学。首先,对于科学的组成要件和该如何发展,没有普世一致的共识。其次,心理学的一些层面比较经得起科学的检验,另一些层面则不然。

  科学的传统模式向来是从某种实证观察起步,再透过归纳式的推理加以解释并提出让我们得以预测的规则(建构理论)。预测会经由实验验证。如果预测被证明为正确,理论便更稳固、更有说服力。如果不正确,理论就必须加以修改或抛弃。未来随时可能会有新的观察结果推翻那个理论。

  但这个传统的观念已遭到挑战。奥地利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 1902-94)主张,相较于从观察结果着手,科学探究更应从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开始,并由此引领实证观察。最重要的是,他认为一个理论必须具备「可否证性」(falsi¬able)──能够被证明是错的。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能事先指出哪些结果或观察资料将证明它是错的。假设我们有个理论是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人们曾经这样相信),在我们发现不同颜色天鹅的那一刻,这个理论就被证明是错的了。

  传统模式遭受的另一项挑战来自美国物理学家及哲学家汤玛斯‧孔恩(Tomas Kuhn, 1922-96)。他相信科学是由「典范」(paradigm)驱动。典范是世人普遍或广为接受的通用架构。

  研究会在典范的限度内发生。偶尔,典范会被发现不够充分,接着便会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典范移转。例如,千百年来,天文学都在地球中心模式──将地球置于宇宙中心──的基础上进行。后来,人们愈来愈难将观察结果嵌入这个典范之中。哥白尼(Copernicus)划时代的新模组将太阳置于太阳系中心,就相当于一种典范移转。

  心理学可以套用这些科学模式吗?某种程度可以。但当我们处理他人(甚或我们自己)的行为或思想时,永远会遇到「客观性」和「可证性」的问题。人们可能说谎,或故意做出使实验结果失真的举动;实验往往必须仰赖主观判断;结果很少真正可以复制;某些类型的实验或观察不合乎道德,因而无法执行。无论上述何者,心理学都不像化学那样,是纯正、完全客观的科学。

  长路漫漫

  心理学是一门刚萌芽的学科。虽然所有的科学领域都还有无数事物待发现,但心理学又比多数学科更敏锐地意识到,它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关于精神的运作和本质,我们还有许多地方不了解,而心理学家仍在研发及实验新的调查方法。过去二、三十年,心理学已和其他许多学科联手出击,这赋予它更多发展潜力,但也让世人更难明确划分,究竟什么还算是心理学。

  我们将在本书第一章一探千百年来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如何思量心理(或灵魂);第二、三章将着眼于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的事证是如何蒐集。第四、五章将检视长久以来我们对于知识建构和学习方式的构想如何演变。第六、七章将探讨心理学家认为是什么让每个人独一无二,又是什么让我们有共通性。最后一章将一览变态心理学的历史,以及有关的论述。

  心理学的类别

  从1879年到二十世纪末的心理学历史主要由一系列的方法所占据,大致按照出现时间排列如下:

  ‧唯意志论 实验心理学的第一种形式,由冯德在1879年首创。
  ‧结构主义 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铁钦纳率先採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改自冯德的唯意志论,试着将心理过程分解成最小不可分割的元素。
  ‧功能主义 在美国,威廉‧詹姆士(见右上图)开始一探大脑功能的「如何」及「为何」。
  ‧心理动力学   1890年代由奥地利神经学家佛洛伊德于维也纳首创,「心理分析」是第一种心理动力学的治疗方法;它试着将精神官能症溯及过往被压抑的经验,并透过「谈话治疗」来缓和病情。
  ‧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反对分解心理过程的方法,捷克的心理学家马科斯‧韦特默试图观察心智活动的「全貌」(以整个身体为脉络)。
  ‧行为学派 最早见于约翰‧华生1913年的着作,行为学派仅着眼于可观察的肢体行为,不关注其心理过程。
  ‧人本心理学 反对以负面、偏颇的方式研究人类心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首创的人本心理学力求颂扬及改善人的境况。
  ‧认知心理学  1950年代的一次复古,关注诸如学习、理解及处理资讯的心理过程,首见于乔治‧米勒和乌里奇‧奈瑟尔的着作。
  ‧社会心理学 检视个体行为与他人和社会境况之间的关系,1960及70年代由史丹利‧米尔格兰和菲利普‧金巴多等人开创。

  二十世纪末,心理学分裂成许多领域,也进一步和神经生理学、演化生物学、运算学、语言学和人类学等学科融合为一。
 

图书试读

第五章 下定决「心」:精神的砌块

学习=设计程式

行为学家约翰‧华生深受巴甫洛夫研究的影响。他相信古典制约可以解释所有的学习和行为,包括语言。在 1913年开始建立行为学派的论述时,他主张人类的性格可以完全由仔细操纵刺激和反应来决定:

「给我十二个身强体健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养育他们长大,不论他们祖先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专业人士──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还有,没错,乞丐和强盗。」

在这个模组中,遗传毫无作用,环境决定一切。此外,性格完全是被决定,没有自由意志甚至意识的空间。华生坚定不移地主张,行为是我们的全部。他完全不用心智结构或基模来解释我们的学习方式──只要把某种刺激和相应的行为连结起来,并持续强化直到稳定就足够。

制约的恐惧

虽然对巴伐甫洛夫的狗实验印象深刻,但华生必须证明那也可以应用到人身上。所以他进行了恶名昭彰、违反伦理的「小亚伯特」实验。

1919年,约翰‧华生和共同研究者罗莎莉‧雷纳(Rosalie Rayner)从学校托儿所募来一个九个月大的男孩亚伯特。(他的真实姓名为道格拉斯,米瑞特﹝Douglas Merritte﹞)。一开始,他们让亚伯特接触林林总总无害的物品和动物,包括一只实验室白老鼠。他没有对任何物品显露出恐惧或厌恶──但情况即将改变。当亚伯特碰到老鼠的时候,华生就用铁鎚敲击一块金属,发出可怕的噪音。男孩哭了。华生重复数次,直到亚伯特一看到老鼠就嚎啕大哭、试图逃离。亚伯特也开始害怕其他毛茸茸的白色物品,包括兔子、毛皮大衣和假胡须。

不幸的是,在华生有机会帮他解除恐惧之前,亚伯特就被带走了,因此小男孩可能依然害怕白色的毛茸茸物品。更遗憾的是,亚伯特在六岁时因先天性的脑水肿过世。因为他不是(如华生所声称)一个正常、健康的孩子,他甚至不是这项实验合适的受试者。批评人士也指控华生和雷纳仅以主观判断记录亚伯特的反应。虽然华生的方法问题重重,但这项实验似乎证实,人类会受到古典制约的影响。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