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造‧时代:中国当代艺术家访问录

艺术‧创造‧时代:中国当代艺术家访问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当代艺术
  • 艺术家访谈
  • 艺术创作
  • 文化评论
  • 艺术史
  • 时代精神
  • 艺术理论
  • 艺术普及
  • 艺术教育
  • 当代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集结36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採访实录,
荟萃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之精华。

  李山/余友涵/王怀庆/崔如琢/宋涤/赵准旺/艾轩/潘公凯/韩书力/王明明/王沂东/洪凌/毛旭辉/马树青/张培力/汪建伟/唐志冈/袁武/苏新平/林天苗/丁乙/尹秀珍/王华祥/张大力/郭晋/张洹/张恩利/喻红/何云昌/向京/邱志杰/尹朝阳/郑国谷/何岸/刘韡/刘俐蕴

  艺术创造与社会思潮往往互为因果,这点在中国近四十年的艺术史上尤为显着。本书所收录之36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年龄横跨不同世代,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创作形式及理念的艺术家,在这个平台进行一场场间接的对话。

  全书以细腻的文字与摄影纪录,刻划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借由艺术家的个体创作意识,连结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群体活动与发展状态,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四十余年的丰富艺术网络。透过採访者与艺术家深入浅出的问答对谈,自然呈现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使读者如亲临现场般了解艺术家的艺术思维,内容真实感性。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 言
1. 生命中的意外&艺术的演变|李 山
2. 一圆以融万物|余友涵
3. 以当代的创造力承续传统|王怀庆
4. 亿万身价背后的三个中国梦|崔如琢
5. 锻炼极工,彩墨化境|宋 涤
6. 游于笔、墨与色彩之间|赵准旺
7. 孤寂诗意,以画抒情|艾 轩
8. 知识与创作的对应|潘公凯
9. 心定雪域四十年|韩书力
10. 作品即创作者之心境|王明明
11. 用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热写实|王沂东
12. 寄情山水,缘于心性|洪 凌
13. 云南的画家有点野|毛旭辉
14. 绘画是理性和感性的纠结|马树青
15. 艺术的意义在于思维的解放|张培力
16. 质疑—排演—未知|汪建伟
17. 中国童话背后的真实场景|唐志冈
18. 当代水墨视觉与形式的变革|袁 武
19. 因疏离、质疑而至独立之境|苏新平
20. 人性作为艺术创作的介质|林天苗
21. 不像艺术才能有新的艺术可能性|丁 乙
22. 群体之物与个体之情|尹秀珍
23. 反抗是我的性格因子|王华祥
24. 艺术是靠修炼,不是靠天才|张大力
25. 解读静谧画面中的时间痕迹|郭 晋
26. 失序、激进至理性的生存印记|张 洹
27. 创作的感性与理性|张恩利
28. 画画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喻 红
29. 艺术是一股转化经验的力量|何云昌
30. 当代艺术不净是比邪乎|向 京
31. 艺术作品亦如一部精神图典|邱志杰
32. 活着,就要像石头般抗打击|尹朝阳
33. 疯狂与觉知的一线之隔|郑国谷
34. 物、我与现实之间的可变维度|何 岸
35. 我谈思想的方式就是视觉|刘 韡
36. 让艺术回到最本质的状态|刘俐蕴

 

图书序言

前言

  综观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有两个环节不能忽略,年代是其一,地域特性为其二。艺术创造与社会思潮往往互为因果,这点在中国近四十年的史实上反映尤为特别。社会的高压让有些人妥协,让有些人转念,却也让一部分人愈加顽执地反抗;紧接而来的外部讯息冲击,又是一阵阵骚动。时间的推移,让这一切有了改变。

  地域特性在中国艺术界一直是可参照的重点。东西南北,生活景观、群众习性与理念的差异实际存在。自身的条件不同,对于外来讯息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具有相当影响的两个时间点:1985年及1989年,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重庆等的艺术活动与创作气氛亦有所差异。如今,当我们将各地活动与代表艺术家的创作及理念相互对照,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艺术家做为个体或者参与群体的创作意识与影响力。

  实际上,《艺术收藏+设计》的「艺术家工作室」专访栏目执行已有数年,採访中国艺术家近百位,报导形式以一段撰述为引,搭配笔者与受访者的对话内容以及艺术家各时期作品呈现。《艺术‧创造‧时代》编辑汇整的36篇「艺术家工作室」专访报导,让不同世代、不同背景、不同创作形式及理念的艺术家,在这一个平台上又进行一场场间接的对话。选择以艺术家年龄排序,是让年代背景的时间性自然形成一条延续的线索。透过艺术家自身的陈述,读者也可进一步了解其艺术创作,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四十余年历程中,各时期、各地艺术家们相互的影响。

  此次收录的艺术家专访,李山是其中最年长的一位,余友涵与他年纪相当,两人也都是上海当代艺术圈极具代表性的前辈。社会的动盪或许曾经打乱他们的学习进程,但年龄的增长并不妨碍他们思新图变。从架上绘画至基因工程实验,李山在艺术探索道路上不仅持续前进且大胆跃起跨步。余友涵最初是受印象派及写实风格影响,但在80年代即转向抽象艺术探索,并以自己的绘画形式回应老子的自然论。此时,身在北京的王怀庆也已开始反思中国传统工艺、美学与当代艺术的对应,并以其创造力加以实践。

  同样身为中国写实油画领军人物的艾轩及王沂东,两人早期的命运截然不同,性格迥异,笔下的画面亦是一冷一热。在艺术道路上,两人曾经并行走过一段,彼此间的互动趣味横生。

  中、西、传统与当代艺术思维的撞击力,同样也影响了众多以水墨媒材创作的艺术家。屡屡缔造拍卖市场话题的崔如琢,以他的指画艺术照亮了他的三个中国梦。宋涤则以独创的「破彩法」,壮大中国彩墨画发展。赵准旺将传统水墨笔式融合西画用色,描绘出一幅幅别有韵致的中国风景。曾先后担任中国美院(杭州)及中央美院(北京)院长职务的潘公凯,数十年来将其心力投注于艺术教育、史论研究与艺术创作,多有建树。出生且成长于北京的韩书力,在1980年代完成中央美院研究生学业后,毅然决定重返雪域高原,潜心研究藏地艺术,并将自身的知识能量与汉藏民族的艺术精粹融入创作之中。

  现任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与北京画院执行院长袁武,两人对于造形与笔墨的研究别有心得。王明明的绘画立基于扎实的书法训练,着重文化底蕴与个人修为,也强调技法的创新与自由性。相较于王明明的文气与雅气,袁武的水墨画作更突显的是视觉力度,精细描绘的线条与浓重的墨色对应,个人特色鲜明。带着一支笔与一瓶墨水,多次跃登国际艺术平台的邱志杰,不仅能写能画,作品直探人心,对于媒材的开发与运用亦显独到功力。

  长住北京、毕业或任教于中央美院的艺术家,包括苏新平、王华祥、喻红、向京、尹朝阳,分别以其版画、油画及雕塑创作标志其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的影响力。林天苗、尹秀珍与刘俐蕴的装置创作,善用丝、线与布料特性,将其现实观感、生存温度与细腻情感融合艺术理念。汪建伟及刘韡的艺术创作,作品于物性、现实性与在场性的探究背后,还有一条深入幽境的思想线索延续着,微妙地刺激着观者启动常律之外的思考能力。

  在1988年中国现代艺术创作研讨会(黄山会议),以一部录像作品〈30x30〉刺激了众多艺术家及艺评家神经的张培力,率先提出要让艺术作品独立于各种功能性与哲学理论之外,他的创作精神及艺术影响也让他因而被誉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他也是85新潮时期杭州「池社」的创立者之一。在这段时期,活跃于上海的丁乙,则是将艺术与设计结合,要让艺术不像艺术,让画作没有绘画的感觉,并于1988年提出「十示」系列,他的艺术创作也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独特个案。张恩利,上海艺术圈的后起之秀。2000年之后,张恩利以日常之物为画面主体的创作,将人的存在性由画面中抽离,让生命的张力蕴藏于画面的线条与理性结构中。

  成长于北京、却将工作室设立于黄山的洪凌,他的创作优游于水墨与油彩之间。他的油画山水,以画笔在画布上运行之力度,带出画面流动之气,苍劲之中别有温润之韵。旅居海外多年的马树青,尝试透过颜料的堆砌、覆盖与刮除,在画布上思索时间及空间的陈述方式。他认为:「最精彩的画是透过理性表现,但呈现的是感性的面貌。」张大力,于北京盲流多年后旅居义大利,1995年又重回北京。这段经历,让他创作思考的焦点由社会及现实转至人性,他以涂鸦、凿墙、真人翻模等手法,将现实生活的冲击力提现于艺术作品中。

  提起中国当代的行为艺术,张洹肯定是焦点人物之一。他在北京东村所进行的创作,足以用「疯狂」来形容,包括他在内的一群年轻艺术家也由此为中国当代艺术史写下重要的一页。他在1998年至2005年于海外所做的行为艺术,为他在国际艺术界挣得一席之地;2005年重回中国之后,他的创作改为工作室形态运作,动用的人力与资源,令人咋舌。自1994年至今,持续行为艺术创作的何云昌,二十余年间所提出的作品关乎两性、人性、社会价值观以及个体的存在状态,他透过一种震撼感官的暴戾或者挑动人神经的软暴力介入现实场景,给予人们观看他人生命历程的异常经验。

  毛旭辉、唐志冈、郭晋、郑国谷与何岸,崛起于北京及上海之外的艺术阵地。毛旭辉与唐志冈,长期生活于云南,对于当地的艺术推动与建设颇有贡献。在85新潮期间,毛旭辉与张晓刚、叶永青等人组成「西南艺术群体」,在后续的艺术历程亦多有互动。毕业于四川美院并留校任教的郭晋,他的艺术有质朴之美,他在1992年摸索出画面的锈化处理,并以此发展出绘画的独特标志。郑国谷及何岸,一个以广东为阵地,一个来自湖北武汉。郑国谷在90年代以阳江青年之姿崛起,2002年又与陈再炎、孙庆麟创办「阳江组」,他的艺术以各种形式扯动人们的神经线,并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为志。何岸的艺术,时而与现实无缝隙连接,有时又瞬间跳脱现实的攀附点。他的作品有许多文字及讯息可读取,但它与现实的距离不定,也因此提供解读作品的开放性。

  收录于此书的36篇「艺术家工作室」专访报导,并不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界一次总括性的介绍,而是尝试由艺术家个体的创作意识深入探究不同年代的群体活动与艺术发展。此书之后,「艺术家工作室」专访仍持续进行中。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