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过去15年来,从事研究、教学,以及担任政策幕僚的一些心得和体会,终于化成了一本书。主要谈的是区域经济整合、自由贸易协定(FTA)和两岸经贸关系,特别是面对被边缘化的种种后遗症,台湾应如何自我察觉和突围,书中也有些思索。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记忆犹新,2008年那场由美国次贷风暴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似乎改变了不少事情,也标记着若干领域新时代的来临。
首先是在国际政治领域,美中势力消长的态势更加明显。2008年之后,中国无论是在经贸或外交领域,显然都因更有自信而日益高调,特别是在东海与南海等海域争端,更屡屡造成区域紧张。
美国更在2008年加入TPP扩大谈判并主导议程。2011年甚至高举「再平衡」与「重返亚洲」战略,开始认真思考如何透过军事部署和经贸结盟,确保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而中国不在其内的TPP,最后也获得日本等盟友大力支持,形成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支柱,并为亚太区域经济整合带来新局面。
另外,这场危机也宣告了一个经济不安时代的降临,全球经贸成长趋缓和所得分配不均相伴而生。
回想2003至2007年这段期间,全球仍处于繁荣的局面,一直到了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才告一段落。此后全球景气陷入低迷的阴影,至今仍未完全挣脱。有此一说,美国和欧洲部分受到危机冲击国家,其婴儿出生率甚至明显下降,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
几年之后,法国经济学家皮凯提(Thoms Piketty)适时推出「二十一世纪资本论」(2013),并立刻成为全球畅销书。这本书旨在驳斥「经济决定论」(政策难以改变什么),所要传达的讯息很清楚:政府的角色相当重要,面对财富和所得分配不公平的趋势,绝对不能双手一摊。
就在分配议题再度成为焦点的时候,强调市场至上与开放的「新自由主义」则备受批判,过去那种认为经济整合必然带来「涓滴效应」(trickle-down),迟早大家都必然受惠的讲法,说服力也日渐薄弱。
全球皆然,在经济不安的气氛下,谈自由贸易并不讨喜,特别是经贸协定在各国更是普遍受到质疑。
尽管很多研究显示,技术变迁对所得分配的影响往往大过贸易自由化,但由于短期内通常只能看到政策改变,所以贸易政策的效果往往被过度夸大,更容易成为游说或反对的施力点。
换句话说,在足以引发经济不安的原因当中,包括工作样态与薪资分佈两极化,所得分配恶化在内,主要源于数位化与生产自动化,但经贸自由化的双面性─机会与威胁并存,无疑也会加剧这些不安。
特别是如果在经贸协定的签署过程中不够透明,利害关系人的参与不足,以及赢者圈和众多鲁蛇之间,合理的所得移转机制未能确实建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事实上,国家如让经济变迁下的输家独自面对「充满杂草的生命花园」,在道德上既站不住脚,经贸策略上也不利于对外持续开放。
近来经贸自由化的好处的确已经递减,即使连贸易协定的内容也早已跳脱只谈关税高低的贸易障碍,而朝向法规调和的方向发展。譬如「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甚至也有国营企业专章,借以降低源自公部门的不公平竞争,这在早年的经贸谈判里,恐怕是难以想像的议题。
这些以规范产品及劳务为主的「管制议题」,不仅增加了谈判的难度,更直接影响了消费者权益与社会生活方式,也唯有透过更充分的民主监督和内部说服过程,才能取得正当性。
除了全球共同的挑战之外,台湾在2008年适逢第二次政党轮替,两岸关系也出现一种非比寻常的热络局面。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繁荣,2008年左右刚好到达高峰,市场商机的诱惑殊难抵挡;另一方面则由于马英九政府强化对中连结的战略思维使然,纵使在两岸事务监督程序并不完备的情况下,仍陆陆续续和北京签署了包括「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在内等多项协议。中国对台湾的影响力从此直接入门而来,不再仅仅止于国际外交场域。
加上对外签署FTA受挫,内部则产业转型迟缓、薪资成长停滞,台湾相对于中国的经济优势也逐渐流失。我们的不安并不亚于世界其他地方,而且还要加上被国际社会长期孤立的悲怆。
2014年台湾爆发「318太阳花学运」,又何尝不是年轻世代对这些不安的吶喊和压抑的反扑。
主动突围的战略观
继外交困境之后,本世纪以来更由于FTA与区域主义的盛行,不仅让台湾对外贸易面临不公平竞争,内部也因为长期缺乏外在刺激而逐渐流失改革的动能和节奏感。
台湾从1980年代末期开始积极申请加入「关税暨贸易总协定」(GATT),一直到2002年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一员,这段期间的经贸谈判和内部准备,对台湾那个世代的经贸、法律、国际关系各领域人才的养成,贡献相当大。
然而,随着WTO的沈寂、台湾在FTA与区域主义风潮中「斯人独憔悴」,加上中国崛起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那个世代的那种机遇,如今已不复见。
缺乏国际正式连结所造成的封闭,当然不足以致命,但对台湾的影响可说遍佈各个层面,特别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发展机会,更是严重受限。
日积月累,这些不利因素也已逐渐在台湾内部发酵。但更严重的问题则在于我们对这些后遗症普遍失去警觉,也因此缺乏主动衔接、弥补和突围的战略观。
少了战略观和在其背后支撑的核心价值(筋疲力尽时召唤你再度爬起来的那种力量),让台湾在许多国家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往往难以摆脱各种同位阶价值的纠葛,以致裹足不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针对国际专业人才的引进,至今仍然束缚重重。
台湾对外积极争取国际参与空间,重要性当然不在话下,然而处处看见、年年上演台湾被打压的戏码,至少短期内不会消失。我们恐怕也到了必须认真思考另一个努力方向的时刻:如何和被边缘化的现象共存,理解并克服其后遗症。
更重要的是,能否把被边缘化的困境和压力化为助力,形成一份根本的内部改革议程,涵盖教育人文、社会经济与政府组织等层面,并借以召唤希望国家治理获得改善的那种使命感──哪怕内容素朴、过程缓慢,应该才是突破台湾发展瓶颈真正关键。
无论是从人口规模或经贸实力来看,台湾都颇有份量,但由于在国际舞台上处处受制于人,并无太多足以凭恃的优势。所以深刻了解区域经济整合的虚实和对台湾的意义是必要的。
感谢上苍和许多人的帮忙,让我得以完成此书。是为序。
(本书仅代表个人想法)
推荐序 作为亚太区域经贸研究的研究与教学者,除了关注亚太各国经贸政策与协定的发展之外,更必须观察国内外学者的分析角度与内容。记得大约是十多年前,在台湾经济研究院APEC 研究中心出版的刊物上,读到洪财隆博士的研究报告后,特别请助理例行性地蒐集整理其作品并建档参考。
严格来说,财隆在当时只是一位刚踏入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研究人员。他的文章之所以引起我注意,最主要原因是其留学欧洲,并且是国内极少数拥有经济学背景而研究国政经领域的学者。他的论述常能以深厚宏观的经济学理作为论述基础,提供新颖的研究切入角度。
之后,我因经常参与台经院举办的各项亚太经贸议题会议,结识当时任职于台经院、外号「Mr.FTA」的财隆副研究员,对其认真研究区域经济整合与谈判议题,接近狂热的使命感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也一直到 2009 年,在一波波两岸经贸谈判的学者论战过程中,我才真正对财隆有进一步的认识。在论辩中,财隆展现了不同于国内其他政治经济学者(多以国际政治为背景)的分析主轴:根据客观的经济学理发言,并坚定站稳台湾主体性的立场,特别是他向来主张,经贸协议必须回归经贸谈判的本质,才能避免政治因素的干扰。
多年来,透过一篇篇的学术论文和报章短论,财隆已经被认为是研究台湾区域经贸整合和两岸经贸关系的指标性人物。
「边缘战略─台湾和区域经济整合的虚与实」一书为财隆博士十五年来研究、教学及参与政策建言的思考精华,标记出作者对台湾参与区域经贸整合的经济思维、社会关怀与战略观。从台湾成为 FTA 风潮中的幽灵国家开始谈起,到勾画、建立台湾的新世界观和产业发展战略,财隆在每篇都尝试和读者对话,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艰涩的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经济整合议题。
本书编排极其用心,利用简单生动的小标题吸引读者好奇心,且文中引经据典,为专业论文添加不少趣味性。而各章节精心安排的名词解释,更能够帮忙解决一般读者对专业术语一知半解的困境。此书的确是目前坊间少有,针对台湾与区域经贸整合议题,做出了分析清晰又带有观点的读本。
台湾经济对出口的贸依存度很高,但在全球区域整合中却处于边缘,如何突破发展困境,是国人都相当关心的议题。书中的许多看法都相当耐人寻味,有待大家一起思索,更相信细读过本书的读者,也都能感受到财隆博士的博学、坚持,以及他对台湾对这块土地的浓浓期许。
吴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