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义务,我们有服从还是反抗的自由吗?面对抉择,我的行动准则是什么?
服从道德是否意味着我们将失去自由?但人若没有自由意志,仍需负担道德上的责任吗?
容许例外的道德,还有价值吗?不容许例外的道德,还有人性吗?
当你面对左右为难的处境──
你需要道德哲学,让你冷静理性进行辩证,发展出一致的价值和判断标准。
当你陷入左右攻防的理论胡同──
你需要道德哲学,把你拉回人类的真实处境,让思想充满人性的温度。 人的真实生活充满复杂的道德抉择,更得不时面对艰难的处境:
从出门购物──可以购买对环境不友善的食物或商品吗?该在压榨员工的商场购物吗?
职场伦理──老板要求我欺骗厂商,作为员工我该照做吗?为了把商品卖到集权国家,我可以做出多少退让?
到生死交关的抉择──怀了无能力照顾的宝宝,我可以堕胎吗?国家对人民的生命可以干涉到哪个程度?
有些决定就在咫尺之内,但影响的却是千里之外他者的福祉──我该喝下血汗咖啡、购买血汗手机吗?
有些事情虽然发生在遥远的他方,却是人类普世关注的问题──他们该接纳无家可归的外国难民,还是先照顾国民利益?
事实上,处理道德困境不只有一种思考方式,也不只有一种判准。道德哲学在于对充满情绪的人生经历中,进行冷静理性的辩证,以发展出一致的价值和判断标准,让人得以安身立命。道德哲学也在于进行形式上的辩论和攻防时,不时拉回自身和人类的真实处境中去同理,以免流于空洞、无法实践的理论。
道德哲学还会触及更深刻的形而上问题:人类是否拥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从何而来?道德的目的是幸福,但幸福若受制于机运,道德上的努力是否有意义?道德需思及动机或目的吗?不考虑动机或目的的道德是更高尚还是更僵化?
道德哲学也与现实处境息息相关:道德若是群体共同约定的价值和规则,势必为个人和群体的福祉而服务,也势必产生权利和义务,那么这些权利、义务和福祉在社会中该如何分配?
阅读了历代哲学家的意见,你会发现,人类面临的道德处境一直没有太多改变,变换的只是外在形式。你更会发现,道德哲学的思考,不会只是形式上的辩论,而是触摸到人类最真实的困境,进行有温度的反思。
【看历代哲学家如何回应相同问题】 ◆道德从何而来?
卢梭认为,道德来自直觉,是人类对于他人受苦的感受,这种同理心有益于物种和个体生存,因而能保证道德的普世性面向。巴斯卡认为,道德是透过教育与习惯,建立在习俗之上,在现实中,善恶的定义会随着历史演进。笛卡儿认为,道德规范人类行为的能力但也受时代演变所支配,因此每个人应该要说清楚,赞同某项道德的条件。
◆道德是相对的吗?是否容许例外?
康德认为,道德若没有普遍规则就失去意义,确实戮力于实践,才能赋予道德原则价值。亚里斯多德认为,道德行为必须衡量其现实后果,这种审慎思考并做出最适判断的能力就是德性。
◆没有自由就没有道德,但自由意志存在吗?
阿奎那认为,自由意志必定存在,否则人就无需为自己的行动负责,道德规范和法律也不具备意义。尼采认为,自由意志是神学家为了惩罚和定罪虚构而出,让行动者产生罪咎感。史宾诺莎则认为,自由是幻象,是人类对于理性无知的结果。沙特认为,人类不但是自由的,而且还是绝对的自由,无人能从中逃脱──我们是如此自由,以至于没有不自由的自由。
◆国家是否应该对公民施行道德教化?
亚里斯多德认为,公民道德教育是国家的主要任务,因为教育是城邦团结与幸福的条件,目的在于传播对集体福祉有益的共同价值。罗尔斯主张限制国家对个人的干预,透过公正的公共机构,公民便能发展出道德感并保有自由。
【道德哲学QA】 ◆为什么要学习道德哲学?
让我们面对抉择时,有能力理解为什么要去做或是为什么不去做。
◆道德哲学在谈什么?
道德是规范人们行动的普遍要求,道德哲学则在釐清这些要求的来源和准则。讨论关于「对」「错」和「善」「恶」的行动和意图。
◆道德哲学有哪些主要传统?
道德的怀疑论者:例如尼采,他认为道德是种疾病,是文明规训人类的手段,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宰制所进行的斗争。道德的绝对论者:例如康德,他认为道德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命令,人应该为了道德本身而非道德带来的益处而行善,道德只能是目的不能是手段。道德的德性论者:例如亚里斯多德,他认为道德在于一个人慎思明辨做出最适判断的能力,做出合乎中道的决断,就是符合道德的行为。道德的效益主义者:例如弥尔,他认为行动结果的总体效益是道德的指标。
◆台湾需要道德哲学吗?
台湾人遇到的困扰,不是道德太少,而是道德泛滥。我们自我驯化为讨好他人的可爱动物,却缺乏里外一致的道德准则,也缺乏对现存礼教的批判和反省能力,更缺乏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
我们需要为自己设定价值、订立规范,以获得真正的自由。这正是台湾需要道德哲学的理由。
名人推荐 朱家安/《哲学哲学鸡蛋糕》作者
沈清楷/辅仁大学助理教授、哲学星期五创办人之一
吴丰维/文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理事长
黄冠闵/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员
黄益中/《思辨》作者、热血公民教师
罗惠珍/《哲学的力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