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2:人能自主选择而负担道德责任吗?──思考道德的哲学之路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2:人能自主选择而负担道德责任吗?──思考道德的哲学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lanche Robert etc.
图书标签:
  • 哲学
  • 道德
  • 伦理学
  • 自主性
  • 责任
  • 法国哲学
  • 高中生
  • 思辨
  • 教育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面对义务,我们有服从还是反抗的自由吗?面对抉择,我的行动准则是什么?
服从道德是否意味着我们将失去自由?但人若没有自由意志,仍需负担道德上的责任吗?
容许例外的道德,还有价值吗?不容许例外的道德,还有人性吗?

  当你面对左右为难的处境──
  你需要道德哲学,让你冷静理性进行辩证,发展出一致的价值和判断标准。
  当你陷入左右攻防的理论胡同──
  你需要道德哲学,把你拉回人类的真实处境,让思想充满人性的温度。


  人的真实生活充满复杂的道德抉择,更得不时面对艰难的处境:
  从出门购物──可以购买对环境不友善的食物或商品吗?该在压榨员工的商场购物吗?
  职场伦理──老板要求我欺骗厂商,作为员工我该照做吗?为了把商品卖到集权国家,我可以做出多少退让?
  到生死交关的抉择──怀了无能力照顾的宝宝,我可以堕胎吗?国家对人民的生命可以干涉到哪个程度?
  有些决定就在咫尺之内,但影响的却是千里之外他者的福祉──我该喝下血汗咖啡、购买血汗手机吗?
  有些事情虽然发生在遥远的他方,却是人类普世关注的问题──他们该接纳无家可归的外国难民,还是先照顾国民利益?

  事实上,处理道德困境不只有一种思考方式,也不只有一种判准。道德哲学在于对充满情绪的人生经历中,进行冷静理性的辩证,以发展出一致的价值和判断标准,让人得以安身立命。道德哲学也在于进行形式上的辩论和攻防时,不时拉回自身和人类的真实处境中去同理,以免流于空洞、无法实践的理论。

  道德哲学还会触及更深刻的形而上问题:人类是否拥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从何而来?道德的目的是幸福,但幸福若受制于机运,道德上的努力是否有意义?道德需思及动机或目的吗?不考虑动机或目的的道德是更高尚还是更僵化?

  道德哲学也与现实处境息息相关:道德若是群体共同约定的价值和规则,势必为个人和群体的福祉而服务,也势必产生权利和义务,那么这些权利、义务和福祉在社会中该如何分配?

  阅读了历代哲学家的意见,你会发现,人类面临的道德处境一直没有太多改变,变换的只是外在形式。你更会发现,道德哲学的思考,不会只是形式上的辩论,而是触摸到人类最真实的困境,进行有温度的反思。

  【看历代哲学家如何回应相同问题】

  ◆道德从何而来?
  卢梭认为,道德来自直觉,是人类对于他人受苦的感受,这种同理心有益于物种和个体生存,因而能保证道德的普世性面向。巴斯卡认为,道德是透过教育与习惯,建立在习俗之上,在现实中,善恶的定义会随着历史演进。笛卡儿认为,道德规范人类行为的能力但也受时代演变所支配,因此每个人应该要说清楚,赞同某项道德的条件。

  ◆道德是相对的吗?是否容许例外?
  康德认为,道德若没有普遍规则就失去意义,确实戮力于实践,才能赋予道德原则价值。亚里斯多德认为,道德行为必须衡量其现实后果,这种审慎思考并做出最适判断的能力就是德性。

  ◆没有自由就没有道德,但自由意志存在吗?
  阿奎那认为,自由意志必定存在,否则人就无需为自己的行动负责,道德规范和法律也不具备意义。尼采认为,自由意志是神学家为了惩罚和定罪虚构而出,让行动者产生罪咎感。史宾诺莎则认为,自由是幻象,是人类对于理性无知的结果。沙特认为,人类不但是自由的,而且还是绝对的自由,无人能从中逃脱──我们是如此自由,以至于没有不自由的自由。

  ◆国家是否应该对公民施行道德教化?
  亚里斯多德认为,公民道德教育是国家的主要任务,因为教育是城邦团结与幸福的条件,目的在于传播对集体福祉有益的共同价值。罗尔斯主张限制国家对个人的干预,透过公正的公共机构,公民便能发展出道德感并保有自由。

  【道德哲学QA】

  ◆为什么要学习道德哲学?
  让我们面对抉择时,有能力理解为什么要去做或是为什么不去做。

  ◆道德哲学在谈什么?
  道德是规范人们行动的普遍要求,道德哲学则在釐清这些要求的来源和准则。讨论关于「对」「错」和「善」「恶」的行动和意图。

  ◆道德哲学有哪些主要传统?
  道德的怀疑论者:例如尼采,他认为道德是种疾病,是文明规训人类的手段,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宰制所进行的斗争。道德的绝对论者:例如康德,他认为道德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命令,人应该为了道德本身而非道德带来的益处而行善,道德只能是目的不能是手段。道德的德性论者:例如亚里斯多德,他认为道德在于一个人慎思明辨做出最适判断的能力,做出合乎中道的决断,就是符合道德的行为。道德的效益主义者:例如弥尔,他认为行动结果的总体效益是道德的指标。

  ◆台湾需要道德哲学吗?
  台湾人遇到的困扰,不是道德太少,而是道德泛滥。我们自我驯化为讨好他人的可爱动物,却缺乏里外一致的道德准则,也缺乏对现存礼教的批判和反省能力,更缺乏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

  我们需要为自己设定价值、订立规范,以获得真正的自由。这正是台湾需要道德哲学的理由。

名人推荐

  朱家安/《哲学哲学鸡蛋糕》作者
  沈清楷/辅仁大学助理教授、哲学星期五创办人之一
  吴丰维/文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理事长
  黄冠闵/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员
  黄益中/《思辨》作者、热血公民教师
  罗惠珍/《哲学的力量》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侯贝(Blanche Robert)


  主编,哲学教师
 
波瓦攸(Hervé Boillot)

  上塞纳省安东尼市立笛卡尔高中(Lycée Descartes d’Antony)哲学教师
 
马崒威(Charles Mazouer)

  布卢瓦省德瑟涅高中(Lycée Dessaignes)哲学教师
 
季亚莫(Patrice Guillamaud)

  杜尔省笛卡儿高中(Lycée Descartes)哲学教师
 
拉榆荷(Matthieu Lahure)

  格勒诺布尔省珊波黎庸高中(Lycée Champollion)与欧克雷高中(Lycée des Eaux Claires)哲学教师
 
拉赫(David Larre

  斯坦省育逖娄高中(Lycée Maurice Utrillo)哲学教师
 
勒笃(Aurélie Ledoux)

  维尔农省杜梅奇尔高中(Lycée Georges Dumézil)哲学教师
 
蒙吉尼(Frédéric Manzini)

  卡尚省艾菲尔高中(Lycée Gustave Eiffel)哲学教师
 
德欧立尉哈(Lisa Rodrigues de Oliveira)

  康城省马烈赫伯(Lycée Malherbe)高中哲学教师
 
蜜荷撒莉(Tania Mirsalis)

  萨赫赛勒省卢梭高中(Lycée Jean-Jacque Rousseau)中学哲学教师
 
波岚(Larissa Paulin)

  布里区旭希省哥伦布高中(Lycée Christophe Colombe)哲学教师
 
窦荷多-虹帛(Karine Tordo-Rombaut)

  安钖省贝托叶高中(Lycée Berthollet)哲学教师

审定者简介

沈清楷


  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辅仁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专长为当代法国哲学、政治哲学和诠释学。哲学星期五发起人、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PHEDO)发起人之一。

译者简介

梁家瑜

  英国艾赛克斯大学文学暨电影硕士,法国高等电影研究院助理导演文凭,哲学星期五@台北共同策画,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PHEDO)秘书长,译者,专栏作家,热爱音乐。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道德哲学导论
道德是共同体对成员的约束,但我们应该就这样接受它吗?

【问题思考】
问题1    道德是建立在习俗之上吗?
1.某些道德倾向是独立于各种不同的习俗而存在的
2.对每个个人而言,道德是透过教育与习惯,建立在习俗之上
3.习俗是道德有效的来源,但并非绝对的来源
问题2    道德规范容能许例外存在吗?
1. 道德若没有普遍规则,就毫无意义
2. 对于某项规则的应用,必须能够根据调整对预期后果做出调整
【哲人看法】
问题1    道德是建立在习俗之上吗?
1.卢梭:真正的道德源于自然
2.巴斯卡:道德随着习俗发展
3.笛卡儿:必须遵循习俗,同时保留某种批判的距离
问题2    道德规范容能许例外存在吗?
1.康德:有例外的规范就不是道德
2.亚里斯多德:道德行为必须衡量其现实后果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3    国家应该教化公民成为道德的人吗?
1.亚里斯多德:公民应该共享相同的道德价值
2.罗尔斯:公民教育有助于平等
【长文阅读】
尼采:《道德系谱学》
1.应该恢复道德意识的历史起源
2.只有透过确实的矫正,道德意识才能得到发展
【延伸思考】
哲学时事──道德哲学对伦理的论辩有什么贡献?
彼得.辛格专访
1.问题探讨:「是否该相信舆论?」
2.问题探讨:「民主,是由舆论决定吗?」
精神分析──道德意识如何内化?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二章 自由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如何能够与他人一起生活,又活得自由,没有禁制或束缚?

【问题思考】
问题1    自由是指做一切我们想做的事吗?
1.做令人高兴的事并非总是等于做自己想做的事
2.自由就是摆脱他人的意志
3.自由就是在自己的欲望中能独立自主
问题2    我们是否拥有自由意志?
1.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2.自由意志是否只是用来服务于道德或是法律的人为手法?
问题3    我们真的想要自由吗?
1.我们可能喜欢奴役甚于自由
2.苦恼与焦虑是自由应付的代价
【哲人看法】
问题1    自由是指做一切我们想做的事吗?
1.爱比克泰德:做我所想做的,还是想要我所做的?
2.霍布斯:自由是没有束缚
3.卢梭:自由并非独立
问题2    我们是否拥有自由意志?
1.阿奎那:自由意志存在吗?
2.尼采:自由意志对谁有利?
3.史宾诺莎:自由意志的幻象
问题3    我们是否真的想要自由?
1.拉.波埃西:奴役大获支持的矛盾
2.康德:承担自由需要勇气与胆量
3.沙特:人类注定被迫自由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4    对我的自由而言,国家是朋友还是敌人?
1.史宾诺莎:国家的目的是自由
2.施蒂纳:国家的自由造就我的奴役
3.托克维尔:民主体制中的平等先于自由
4.贡斯当:古代人与现代人的自由
5.罗尔斯:以自由之名来限制自由
问题5   言论自由是否有某些限度?
1.史宾诺莎:理性思考的权利并非行动的权利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三章 义务责任
义务责任总是採命令的形式。我们予以奉行或是反抗。为何,面对义务责任时,会有这两种态度?

【问题思考】
问题1    是什么赋予义务责任某种道德价值?
1.出于利害考量却符合责任的行动并非道德行动
2.道德的行动符合普世责任
3.出于义务的行动可以同时符合道德与效益
问题2    我们是否可以界定出义务责任的界限?
1.道德义务似乎没有界限
2.英雄与圣人指出了不可逾越的界限
3.我们是否能以这样的例子为榜样?
【哲人看法】
问题1    是什么赋予义务责任某种道德价值?
1.康德:出于对义务的外在服从而行动,这并非道德
2.黑格尔:但是,服从某项普世责任,具体而言是否可能?
3.米尔:某项行动的实用价值与其道德能彼此相容
问题2    我们是否可以界定出义务责任的界限?
1.柏格森:总是多做一点:英雄与圣人的典范
2.贾尼奥:超越责任的哲学兴趣
3.鄂兰:责任道德的界限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3 责任与权利是否相互唿应?
1.卢梭:在理性上,不存在最强者的权利
2.库桑:权利与义务是同一种关系的两个面向
3.罗尔斯:如何在社会中分派权利与义务?
【延伸思考】
文学──我们是否能摆脱义务之间的冲突?
高乃依的《熙德》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四章 幸福
没有人能免于不幸:这意味着幸福只是机运吗?

【问题思考】
问题1    幸福是幻觉吗?
1.人类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2.幸福是对于我们命运的某种幻觉
3.只要不对幸福赋予错误的概念,就不会有幻觉
问题2    幸福取决于我们自身吗?
1.未来不在我们手中
2.我们对自己的幸福有责任
3.真正的幸福是自由
问题3   他人能让我幸福吗?
1.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幸福的看法
2.社会将我的命运与他人的命运联系起来
3.幸福以他人为前提
【哲人看法】
问题1    幸福是幻觉吗?
1.叔本华:我们没有能力体会幸福
2.巴斯卡:没有消遣的国王是不幸的
3.米尔:别期待生命所无法给予的事物
问题2    幸福取决于我们自身吗?
1. 卢梭:幸福从来都不可靠
2. 奥里略:人类的不幸是自己的错
3. 笛卡儿:真正的幸福并不取决于我们自己
问题3  他人能让我幸福吗?
1. 康德:没有人能决定什么是我的幸福
2. 米尔:我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有牢不可破的连结
3. 亚里斯多德:幸福需要友谊
【长文阅读】
亚里斯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卷一〉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4  是否必须要有德性才能幸福?
1.伊比鸠鲁:没有缺乏德性的幸福
2.塞内卡:必须为了德性本身而渴望德性
3.康德:至善是道德
4.尼采:德性作为幸福的结果
【延伸思考】
文学──金钱能让人幸福吗?
拉封丹寓言:〈鞋匠与富人〉
哲学时事──
人是否需要他人,才能获得幸福?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反思中得到自由—道德哲学的意义】
文/吴丰维(文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什么是道德?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困难的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会中性地描述一件事情(例如:「台北捷运车厢设有博爱座」),也会对人与事提出价值评断(例如:「好手好脚的人不可以坐博爱座!」)。看到可鄙的行径,我们会谴责与批评;见到高尚的作为,我们会赞誉与鼓励;听到混淆是非的言论,我们会激辩与驳斥。我们日常所说的道德,其实就是这类蕴含了责难或褒扬情绪的价值判断。以专业的哲学术语来说,道德是一种「关于我们应该作为或不作为的普遍要求」,以白话来说,道德是一种要求我们去做某件事(例如帮助他人),或者禁止我们去做某件事(例如说谎)的社会规范。从语源来看,英文里的伦理(ethic)与道德(moral)分别来自古希腊文的ethos与拉丁文的mos与moralis,两者都有习俗(custom)之意。因此,所谓的伦理与道德,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风俗与行为准绳,对人们的生活与行为具有相当的拘束力。

  说明了道德的大致内涵后,哲学家的麻烦才正开始。如果说,道德是规范人们行动的普遍要求,那么它是从哪儿来的?它又凭甚么对我们有拘束力?这正是最困扰哲学家的问题。举例来说,法律同样也是人们遵守的社会规范,但是法律有明确的来源,它是由人民授权的立法者经过一定程序制定出来的规范,并且由行政与司法机关贯彻施行。然而,道德却没有如此清楚的系谱,也没有强制人们遵循道德的赏罚机制。与法律相比,道德的图像竟然如此模煳,成了我们最为熟悉却又说不清楚的东西。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有怀疑论者会主张,道德根本就不存在,进而宣告道德只不过是说教者的骗局与错误信念造成的幻象。

  面对怀疑论的挑战,一个最不烧脑袋的回应,就是将道德的来源简单归诸于上天或造物主。如果道德来自神灵启示,那道德的来源跟权威性不就确保了吗?确实,宗教是一个人类学的事实,从最先进的社会到最原始的部落,都有某种形式的神灵崇拜,无一例外。但是武断地将道德归诸于神灵,不仅犯下了「诉诸权威」的谬误,也不符合科学精神。目前科学界的常见解释是:道德不是神灵给予的,而是基因突变与环境适应后的演化产物。举例来说,演化生物学者主张,人类的道德感来自于同理心的生物本能,因此我们才有苦他人之苦的恻隐之心,而当代社会心理学家海德(Jonathan Haidt)甚至主张,我们的大脑内建了演化来的一套道德模组(moral modules),帮助我们做出日常的价值判断。

  有些哲学家则倾向于把理性视为是道德的基础。人类因为有理性,所以能后设地思考,并为自己的行动提供理由(道德就是一种具有规范性的理由)。不过,这种哲学解释也并不完备,当人们追问,如果道德来自理性,那理性从哪来的时候,哲学家通常会保持缄默。对多数哲学家来说,理性是一个基本事实,无法再进一步说明,就如同数学家无法解释数学从何而来一样。所以有些哲学家提出了理性之外的解释:道德是人类情感的主观投射或者社会的共同建构。例如,英国哲学家艾耶尔(A. J. Ayer)就主张,道德这类的价值判断并没有认知意义,它不描述事实,只是表达了说话者的情绪。所以当我吶喊「杀人是不对的」,其性质跟我说「莫札特的曲子真是太美妙了」是一样的,都只是表达我的主观情感而已,并没有客观意义。如果艾耶尔所言确实,那么道德就有如美学名谚「关于品味无所争辩」所说的一般,是非善恶都将只是主观情感的投射,而没有客观性可言。为了避免这种极端的结果,比较温和的观点,是把道德视为社会集体情感投射然后建构出的社会产物。

  还好,在台湾的现实世界里,很少人会採取彻底的怀疑论立场,所以我们很少需要为了「到底有没有道德这种东西」而跟他人争得面红耳赤。台湾人遇到的困扰,不是道德太少,反而是道德过度泛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有太多的说教、太多束缚身心的框框条条,在网路世界里,也有许多整天抱着假道德追杀他人的正义魔人。在这种情况下,人反而像是活在礼教机器里,随时处在担忧他人非议的压力下,自我驯化为讨好他人的可爱动物,甚至内化了这套体制然后晋升为新一代的道德打手。卢梭曾说,真正的自由是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在卢梭的观念下,真正的自由人,是懂得为自己的行为立法的道德人。真正的自由,绝对不是漫无节度的放纵,也不是盲目服从他人的道德指导,而是懂得为自己设规范、为自己设定价值。受卢梭所启发的康德,则进一步主张,真正的道德必须来自理性的自我立法。从这种角度来看,道德哲学的目的,绝对不只是教化人心,而是透过不断的反思与探索,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自由人。

  反道德的尼采曾在《道德的系谱》一书追问:「在什么条件下,人类发明了善与恶的价值判断?它们本身有什么价值?」身处诸神崩坏的十九世纪的他,不仅挑战了道德的起源、道德的价值,也质疑了道德的效力。时至今日,二十一世纪的道德哲学家也仍旧被这些问题所困。历史的反讽在于,当下的我们似乎拥有比前人更多的资讯,却不必然比前人看得更深更透彻。尽管如此,我们仍占了时代的优势,拥有更丰富的理论资源与人类史的试错经验,得以更全面理解道德这个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这本道德哲学读本,正是相关思索的结晶,透过更深入的阅读与批判后,读者必定能从不一样的眼光看待自由、责任与幸褔的意义。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