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萐父评传

萧萐父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十年浩劫的困境中,有时想起明清之际学者们『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的坚贞风范,也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激励。」──萧萐父

  萧萐父(一九二四 - 二○○八),四川出身的中国哲学史家。抗战期间就读于西迁四川的武汉大学哲学系,一九五八年重回武汉大学任教,替哲学系的重建和发展打下基础。本书主要从人文学家角度追溯萧氏的家学渊源、求学生涯和学术人生,依据其主要论着叙说其多方面的学术观点和学术贡献,通过萧氏个案展现民国时期的中学、大学教育以及学生的成长,联系萧氏所处当代中国大环境而展现其学术人生的悲壮!

  他是开创中国哲学珞珈学派的优秀学者,在文革浩劫中奋起抗争,在牛棚劳动中研究不辍

  他汇聚中西思潮、精通诗词、书法、哲学与史学,是替中国现代化开辟思想蹊径、集文史哲于一身的人文学家

本书特色

  ●本书为中国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萧萐父之纪念文集,引领读者领略萧萐父这位「民国造就、兼修四部、文采风流、善写古体诗词、精于书法篆刻、富有文人修养与气质」的学术人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湘人


  人文学者,专治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史。
 

图书目录

卷首语
第一章 出生与求学
第二章 学术人生(上)
第三章 学术人生(下)
第四章 中国哲学史研究
第五章 王夫之研究
第六章 明清启蒙研究
第七章 中国文化研究
第八章 古史与史料源流研究
第九章 诗人哲学家
附录

图书序言

【第九章 诗人哲学家】(节录)
 
晚年冯友兰不无自豪地说:「我有一个偏见,认为作诗必须有一点天赋才行。」冯氏能诗的天赋来自于其家的诗风薰陶,他的祖父、伯父、父亲和少慧夭折的姑母都能诗,都有诗稿遗世。冯氏自少即能诗,其四○年代悼母《祭文》和为西南联大所作的《校歌》与纪念碑《碑文》,均为绝好的诗赋。萧氏同样出身书香之家,其父母也都是诗家,并以和诗成就姻缘,以吟诗唱词为一生之情趣。在家庭的诗风薰陶下,萧氏亦是少时即有《黄口吟哦》诗稿,高中又有《寥天鹤映》诗词集,读大学还与同学联诗。
 
更为重要的是如许苏民所言:「人文学科内在精神相互贯通的特点,使得学者们往往具有哲学家、史学家和诗人(文学家之泛称)等多重身分,尤以哲学家而兼诗人者为多,这一点也是中西所同。」就是说,「哲理、史慧、诗心,具有内在精神相互贯通的特征,无论中西,概莫能外。」萧萐父正是这样一位具有「哲理、史慧、诗心」、哲慧诗情相辉映、求真求美相结合的诗人哲学家。邓晓芒也说,萧氏「深受中国传统禅境诗的影响,充满灵气和妙悟。尤其是他早年(上个世纪四○年代)的诗作,融哲理于意境,堪称出神入化」。「诗与哲在他身上达到了几乎浑然一体的化境」。
 
萧氏对哲学的诗化与诗的哲学化的理解与追求,还体现了他独特的学术风格与人生境界。在他身上,「双L情结」与「历史情结」相涵互动。他拆解「历史情结」,将自己的人生与追求民族文化复兴相联结,凸显他学术人生的普遍价值;他追求哲学的诗化与诗的哲学化,以《傅山三百年祭》、《湘西草堂杂吟十首》等诗作展现自己的「双L情结」,将民族的文化传统与个人的学术追求相联系,则体现了他学术生涯中的个性与自我。他曾深有感悟地说:「诗的渗透力,表现在它弥漫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庙堂雅颂,军旅铙歌,折冲樽俎之间的应对,男女怨慕之情的表白,直到山村民谣,野老踏歌,市井俚曲,小红低唱,无处非诗。而在文化深层次则突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诗教』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全面渗入……另一方面,也深刻地表现为诗心对哲学文化的渗入。许多哲人认定哲理与诗心的合一更能达到形而上学的内在超越,因而特别强调哲学的诗化与诗的哲学化」。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