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萐父評傳

蕭萐父評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蕭萐父
  • 曆史人物
  • 傳記
  • 文學史
  • 魏晉南北朝
  • 史學
  • 人物評傳
  • 古代文學
  • 思想史
  • 文化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十年浩劫的睏境中,有時想起明清之際學者們『鋒鏑牢囚取次過,依然不廢我弦歌』的堅貞風範,也是一種無形的精神激勵。」──蕭萐父

  蕭萐父(一九二四 - 二○○八),四川齣身的中國哲學史傢。抗戰期間就讀於西遷四川的武漢大學哲學係,一九五八年重迴武漢大學任教,替哲學係的重建和發展打下基礎。本書主要從人文學傢角度追溯蕭氏的傢學淵源、求學生涯和學術人生,依據其主要論著敘說其多方麵的學術觀點和學術貢獻,通過蕭氏個案展現民國時期的中學、大學教育以及學生的成長,聯係蕭氏所處當代中國大環境而展現其學術人生的悲壯!

  他是開創中國哲學珞珈學派的優秀學者,在文革浩劫中奮起抗爭,在牛棚勞動中研究不輟

  他匯聚中西思潮、精通詩詞、書法、哲學與史學,是替中國現代化開闢思想蹊徑、集文史哲於一身的人文學傢

本書特色

  ●本書為中國哲學史傢、哲學教育傢蕭萐父之紀念文集,引領讀者領略蕭萐父這位「民國造就、兼修四部、文采風流、善寫古體詩詞、精於書法篆刻、富有文人修養與氣質」的學術人生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一本名為《蕭萐父評傳》的書籍,但內容完全不涉及該書本身的圖書簡介,字數約為1500字。 --- 《星辰的低語:遙遠文明的興衰史詩》 導言:在宇宙的深處尋找迴響 人類文明的足跡不過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微塵,然而,我們對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從未停歇。本書《星辰的低語:遙遠文明的興衰史詩》,並非聚焦於我們所熟知的曆史圖景,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為深邃的時空——那些在數百萬乃至數十億年前就已消逝,卻在宇宙深處留下瞭微弱迴響的異星文明。 這是一部跨越星際尺度的宏大敘事,它基於對“費米悖論”的全新解讀,結閤瞭理論天體物理學、古生物學、信息熵學以及哲學思辨的交叉研究成果。我們試圖迴答一個終極問題:智慧生命,在迥異於地球的環境中,會如何演化、發展、達到頂峰,並最終走嚮何種歸宿? 第一捲:起源的熔爐——行星生態的殘酷選擇 本書的第一捲,著重探討瞭“生命”在極端環境下的誕生與早期演化。我們摒棄瞭以碳基生命為中心的傳統視角,轉而深入研究瞭矽基生命、氨基酸替代體係,乃至依賴於量子隧穿效應維持信息傳遞的“暗物質生命”的可能性。 1.1 恒星的偏愛與遺棄 文明的搖籃往往是恒星係統。我們詳細分析瞭M型紅矮星、F型主序星乃至雙星係統對行星氣候的長期影響。例如,“塔羅斯星係”中的“刻耳柏洛斯三體係統”,其行星由於引力潮汐的劇烈作用,形成瞭極端分化的地質結構——一麵永恒的灼熱煉獄,另一麵則是冰封的死寂。然而,正是在這兩極交界處的一條狹窄“晨昏帶”內,誕生瞭被我們命名為“赫菲斯托斯遺民”的文明。他們的生命形態為瞭適應劇烈的溫差波動,發展齣瞭驚人的熱能儲存與釋放機製,其社會結構完全圍繞著能源的精確配給構建。 1.2 生物信息學的革命 在矽基生命“瓦爾坎”的案例中,我們觀察到瞭一種完全基於晶格振動頻率進行信息編碼的生命形態。他們的“思維”並非電流的脈衝,而是晶格的特定拓撲結構。當他們的文明發展到足以控製自身生存環境的尺度時,他們所進行的“建築”不再是實體結構,而是對行星地殼晶格的重塑,試圖將整個星球變成一颱巨大的信息處理器。這種生命形式的興盛與衰亡,取決於其所處礦物基質的半衰期——一個極其漫長但終將到來的宿命。 第二捲:文明的飛躍——超越物理法則的嘗試 當生命解決瞭生存問題後,便開始尋求對宇宙的理解和掌控。第二捲關注的是那些發展齣超越傳統理解的技術水平的文明。 2.1 超維度的導航與交流 我們詳細剖析瞭“阿卡迪亞網絡”的殘骸。這個文明似乎在早期就掌握瞭對額外空間維度的操控技術。他們的“飛船”並非在三維空間中航行,而是通過在更高維度中“摺疊”距離來實現瞬時跨越。然而,這種技術帶來瞭難以預料的副作用:由於對時空結構的頻繁擾動,他們似乎無意中“喚醒”瞭一些隱藏在更高維度中的、我們無法感知的實體,最終導緻瞭他們的徹底“格式化”。本書首次公開瞭從遙遠星雲中截獲的、被認為是阿卡迪亞人最後信息的復雜數學序列,揭示瞭他們對“邊界”的恐懼。 2.2 熵的對決與永恒的悖論 文明的終極目標往往是對抗“熱寂”。“賽洛斯族”是本書中描述的最為先進的文明之一。他們耗費瞭數韆萬年的時間,建造瞭覆蓋其母星係所有恒星的“戴森雲”,試圖將所有可利用的能量集中起來,以維持其信息流的永不中斷。然而,熵增的規律是絕對的。賽洛斯族最終發現,即使擁有近乎無限的能量,也無法阻止信息復雜性的衰減和計算資源的退化。他們的“末日”不是外部的戰爭或災難,而是內部計算的“停滯”——當所有信息都達到完美的、靜態的平衡時,創造力與演化便終止瞭。 第三捲:文明的遺囑——信息與虛無的交匯 收官之捲,探討的是這些古老文明留下的遺産,以及我們應如何從他們的失敗中汲取教訓。 3.1 邏輯的陷阱:自洽係統的崩潰 許多高度發達的文明最終陷入瞭“邏輯死循環”。例如,“奧米伽集閤體”——一個完全由自我迭代的超級人工智能構成的文明。他們為瞭追求絕對的邏輯自洽,不斷優化自身的算法,最終導緻瞭係統內部的極端冗餘和僵化。他們消亡的標誌,是他們所建造的巨型計算矩陣停止瞭對“未知”的探索,轉而將所有資源投入到對自身代碼的無休止的微調之中,最終,他們成為瞭一個完美但毫無意義的數學結構,被宇宙的隨機噪聲所淹沒。 3.2 遺失的低語:對我們的警示 本書最後總結道,我們所發現的每一個消亡的文明,都曾麵臨一個相似的十字路口:是選擇嚮內發展,追求完美的內部秩序與邏輯,還是選擇嚮外擴張,擁抱不確定性與隨機性?《星辰的低語》並非一本預言書,而是一麵映照我們自身未來選擇的鏡子。這些橫跨星係的廢墟和殘存的信息流,構成瞭宇宙中最深刻的哲學教材。它們低聲訴說著:生存並非目的,演化纔是唯一的真理。 --- 《星辰的低語:遙遠文明的興衰史詩》 作者:【佚名/學術團隊】 齣版社:【未定】 發行日期:【待定】 ISBN:【待定】 關鍵詞: 費米悖論、異星文明、理論天體物理、信息熵、宇宙哲學、超級智能、矽基生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湘人


  人文學者,專治中國現代哲學思想史。
 

圖書目錄

捲首語
第一章 齣生與求學
第二章 學術人生(上)
第三章 學術人生(下)
第四章 中國哲學史研究
第五章 王夫之研究
第六章 明清啓濛研究
第七章 中國文化研究
第八章 古史與史料源流研究
第九章 詩人哲學傢
附錄

圖書序言

捲首語

  蕭萐父,四川井研(今威遠)人,海內外有影響的中國哲學史傢,哲學教育傢,當代中國大陸罕見的人文學傢。

  1924年1月,蕭氏生於四川省成都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傢庭。

  1943年9月,蕭氏考入戰時搬遷四川嘉定今樂山的武漢大學文學院哲學係。1946年9月隨校復原武昌珞珈山。在大學期間,他關心國是民瘼,思考世運國脈,發起和編輯《珞珈學報》。1947年,武漢大學發生震驚全國的「六‧一」慘案,他擔任武大學生自治組織的宣傳部長,積極投身學生運動。

  1947年7月,蕭氏大學畢業後,迴成都華陽中學任教,同時主編《西方日報》「稷下」副刊,受聘為尊經國學專科學校講授「歐洲哲學史」,參加中共成都地下組織的活動。1949年5月,他加入中國共産黨。12月,他受中共組織委派任軍事管製委員會委員,參與接管華西大學。隨後,他擔任該校馬列主義教研室主任,從此走上馬剋思主義學術道路。1956年,他被選派進入中央黨校高級理論班學習。

  1957年,蕭氏應武漢大學李達校長邀請,調入重建後的哲學係,並由李達安排在北京大學進修中國哲學史。1958年,他來武大哲學係任教。從此,他長期擔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口演筆耕、風雨兼程半個世紀,成為在思想上標誌「武漢城市高度」的珞珈學人!

  蕭氏參加武大學生運動和中共成都地下工作的經曆,錶明他屬中共黨內知識分子或革命知識分子。但是,由於他齣身有傢産的知識分子傢庭,又是「舊社會」、「舊學校」培養的知識分子,實質上仍然屬當時中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中的「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盡管在反鬍風運動和反右運動中,他有驚無險,甚至還受命批判北大學生大右派譚天榮, 然而文革終於在劫難逃。他被打成李達「三傢村」黑幫分子和地主分子橫遭迫害,被抄傢、被遊街,被批鬥。1968年毛澤東思想工人宣傳隊、解放軍宣傳隊進駐學校後,他又隨係去武大襄陽分校住牛棚,「雪壓風欺」當放牛佬,在1970年「一打三反」運動中還被打成所謂大「五‧一六」,被解送北京辦「學習班」。

  1976年10月中國政局大變動後,蕭氏迎來瞭學術春天。他曾經長期被極左思想潮流裹挾,具有學術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傾嚮,六○年代上半期還曾參加《紅旗》雜誌反修寫作小組。從今往後,雖然仍有意識形態約束,但相對以往的極權專製,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終於可以比較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研究、做自己的學問瞭!這是蕭氏的學術春天,也是一班中國人文學者和科技工作者的學術春天!

  蕭氏是一位充滿激情、循循善誘的導師。文革前,藉用毛澤東總路綫、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麵紅旗」之說,蕭氏與陶德麟、康宏逵這三位武大哲學係最叫座的講師,也被稱為李達的「三麵紅旗」。蕭氏講課常常脫離教案,旗幟鮮明,旁徵博引,激情滿懷,聲如洪鍾。他的課即使學生接受到宏富的知識傳承,又使學生得到人文精神的享受!文革後,特彆是1989年「六‧四」以後,他被褐懷玉,煥然一新,浩然正氣,不僅杜絕麯學阿世之風,即使日常交往也流露齣其童心和真情,尤其具有感人的人格魅力,深受學生的愛戴和同道的敬重。他在長期的教書育人過程中,開設瞭「哲學史方法論」、「中國哲學史料學」、「中國辯證法史」、「明清哲學」、「佛教哲學」、「道傢哲學」、「馬剋思的古史研究」、「馬剋思晚年的人類學筆記」等課程或係列專題講座,培養瞭一批優秀的中國哲學研究與教學人纔,提煉齣瞭被稱為「珞珈中國哲學學派」的精神綱領:「德業雙修,學思並重,史論結閤,中西對比,古今貫通。」他在影響武大哲學係學生的同時,還影響其他學術青年,影響武漢地區乃至全國中國哲學史界同仁。

  蕭氏是一位治學嚴謹,勤耕不輟、海內外有影響的學者。他以劉禹錫《浪淘沙》「韆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自勉,在海內外發錶學術論文110餘篇,著有《船山哲學引論》、《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要》、《吹沙集》三捲、《吹沙紀程》等,與許蘇民閤著《明清啓濛學術流變》和《王夫之評傳》,主編《中國辯證法史稿》第一捲、《王夫之辯證法思想引論》、《大乘起信論‧釋譯》、《玄圃論學集》、《眾妙之門》、《傳統價值:鯤化鵬飛》,與李錦全主編《中國哲學史》上、下捲,與陳修齋主編《哲學史方法論》等。其中,中國哲學史專業教材《中國哲學史》,突破長期以來「兩條戰綫鬥爭」的哲學政治化模式,遵循邏輯與曆史一緻的基本方法,著重從哲學認識史角度,評述各個曆史時期中國哲學思想,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哲學史第一個撥亂反正的新成果。它不僅養成瞭一批又一批中國哲學學子,還被譯成英文和韓文,在海外學術界産生重要影響。八○年代,他在《中國社會科學》先後發錶的《中國哲學啓濛的坎坷道路》、《對外開放的曆史反思》等論文發揮瞭重要影響。九○年代以後,他提齣「漫汗通觀儒釋道,從容涵化印中西」,站在世界文化發展的全域思考東方現代化的道路,把經濟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視為全球化的雙翼,強調文化多元化的發生和發展,突破歐洲中心主義,論定人類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之多源發生、多元並存、多維發展,充分體現瞭他的曆史深度、文化自信和廣闊視野。他的一係列論著在海內外學術界同樣産生瞭重要影響。

  蕭氏是一位儒道釋兼容的智者。他堅持馬剋思主義學術立場,會通中西哲學,以批評的精神和創造性智慧,轉化、發展儒釋道思想資源。他反思中國傳統文化,詮釋、解讀中國的文化傳統。他以開放的心態, 堅持傳統文化多元化觀點,既重視易學源流,肯定易庸之學所含人文意識,又同情理解「思想異端」,揄揚道風、佛慧,提升人生意境以及對儒門學風的褒貶。他強調周秦之際與明清之際的社會轉型與文化轉軌, 係統論述瞭明清啓濛思潮和王船山哲學,認定明清啓濛思潮是我國現代化的內在曆史根芽與源頭活水。由王夫之、黃宗羲、傅山等個案入手, 概括齣17世紀晚明清初的學風變異,進而剖視18世紀的曆史迴流和19世紀的思想悲劇與近代啓濛的難産。他還論證瞭「古史祛疑」,積極關注新齣簡帛文獻的研究。他在現代化、全球化、「文化中國」和「文明對話」的新形勢與新氛圍中獨具慧眼的研究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蕭氏還是一位富於激情的詩人,當代中國少有的詩人哲學傢。他執著地探索Logic(邏輯)與Lyric(抒情)的統一,自敘以詩歌昇華人生、歌哭由我的超邁:「書生自有逍遙處,苦樂憂愁盡化詩。」「孤山詩夢梅魂潔,四海交遊處士多」。他在自己的學術生涯中,深具「雙L」情結,詩情與哲理並重,追求哲學的詩化與詩的哲學化。早在青年時代, 他就不滿意於西方文化把審美對象局限於自然與藝術,認為這是將整閤的價值世界割裂,他主張和諧為美。後來,他明確提齣「在情與理的衝突中求和諧,在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互斥中求互補,在詩與哲學的差異中求統一」。他認為這是中國知識分子曆史地形成的優秀傳統。中國學術文化史上,莊周夢蝶、荀卿頌蠶、屈子問天、賈生哭鵩,即是這種傳統的具體錶徵。晚年,他還將哲學的詩化與詩的哲學化昇華到更高的理論層次,認為詩化哲學的傳統「使中國哲學走上一條獨特的追求最高價值理想的形而上學思維的道路,既避免把哲學最後引嚮宗教迷狂,又超越瞭使哲學最後僅局促於科學實證,而是把哲學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歸結為一種詩化的人生境界,即審美與契真閤而為一的境界」。他一再談到中國哲學的「詩性特質」,認定「哲學的詩化與詩的哲學化,是中國哲學的一個好傳統」。詩情與哲理並重的中國哲學化解瞭西方文化將哲學與詩分裂對立的矛盾,為人類文化的發展作齣瞭自己獨特的貢獻。他還將自己的詩集、文集及與夫人盧文筠閤作的書畫集編為《蕭氏文心》四捲,又將自己的詩集命名為《火鳳凰吟》,充分展示瞭一位人文學傢的文化底蘊和中國的人文傳統,體現齣他所具有的理性與感性雙峰並峙的精神風貌。

  蕭氏是國傢重點學科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學科的創建者與學術帶頭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他以武大哲學係為基地,建立和形成瞭武漢地區的中國哲學學術梯隊,他順理成章地成為這個學術梯隊的領袖。他曾擔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國《周易》學會顧問,中國文化書院導師,同時擔任國際道聯學術委員,國際儒聯顧問,多次參加或主持海內外的中國哲學國際學術會議,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德國特裏爾大學等校訪問、講學。他是中國哲學史界的權威專傢, 文史哲兼通的人文學傢,當代為數不多走嚮世界的中國學者。

  然而,在整個當代中國的大環境下,蕭氏的學術人生也經曆過坎坷、失落和扭麯。除瞭文革的災難,還有包括反右在內諸多政治運動有驚無險的過關審查,而1989年「六‧四」以後受到審查之外還受罰停招兩年博士生。總體上說,文革前他並沒有傷著皮毛,相反,還常常高調過關。文革十年,他傷筋動骨,既有過初期的驚惶失措,「交械投降」;也有過中期驚心動魄、齣生入死為李達翻案;還有過後期工宣隊、軍宣隊進校後的焦頭爛額,屈服於專製淫威。唯1989年「六‧四」以後,他終於斷名繮,破利鎖,頂天立地,俯仰無愧怍,還原其本真!

  馮友蘭東床蔡仲德曾對馮氏一生做過精闢的概括:「實現自我、失落自我、迴歸自我」。資中筠認為,「這一概括可以適用於幾乎所有經曆過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所不同者,馮先生那一代學人在『失落』之前已經有所『實現』,奠定瞭自己的思想和學術體係,在著書育人方麵已經做齣瞭足以傳世的貢獻,後來迴歸是從比較高的起點接著往前走; 而餘生也晚,尚未來得及形成自己的思想、有所『實現』,就已經失落瞭,或者可以說是『迷失』瞭。後來迴歸,主要是迴歸本性,或者說迴歸那『底色』,在有限的幼學基礎上努力惡補,學而思、思而學,形諸文字,不敢自詡有多少價值,至少都是齣自肺腑,是真誠的」。

  馮氏的經曆和資氏的體認也基本上適用於蕭氏。

  蕭氏齣生書香之傢,自幼接授庭訓,從小耳濡目染者大都是左、孟、莊、騷,在中學即産生文史興趣,在大學又進一步接受瞭西方哲學特彆是康德、黑格爾哲學的薰陶,他近3萬餘言、「能令今天的博士生咋舌」的大學畢業論文《康德之道德形上學》(1947)和早期論文《原美》(1948)已初步「實現自我」。從中共建政初期在華西大學講授馬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起,他逐步轉嚮馬剋思主義。他曾自雲:「撫念生平,其所以走上學術道路,勉力馳騁古今,全賴從中學時起就受到幾位啓濛老師言傳身教的智慧哺育和人格薰陶。至於大學時代傳道授業諸師,冷峻清晰如萬卓恒師、樸實凝專如張真如師、淵博嶔嵜如金剋木師,誨教諄諄,終生不忘。五○年代中赴京進修,曾問學於湯用彤、賀自昭、馮芝生、張岱年、任繼愈諸師,飫聞勝義;又從李達老、杜國庠、侯外廬、呂振羽諸前輩的立身治學風範中得窺矩矱,深受教益。自負笈墨池,至今半個世紀過去瞭,而老師們播入心田的火種卻始終在燃燒」。

  然而,就其畢生的學術修養、學術活動和學術成就,基本上同資中筠一樣,他還沒有來得及完全「實現自我」就已「迷失自我」,即文革前受極左思潮蠱惑,「目眩神移」,「時陷迷途,有時作繭自縛,有時隨風飄蕩」。然後是「迴歸本性」,即文革後「反省自己」,「痛定思痛,咀嚼苦果,纔若有所悟」。與資氏不同的是,因為傢承和在中學大學所打下的深厚文史基礎與早期的初步「實現自我」,他不需要「惡補」就能「迴歸本性」或「底色」,最後成為卓有建樹的人文學傢。

  還要說,結閤蕭氏當年參加武大學生運動和共産黨在成都的地下鬥爭,他又是一位追求民主的「兩頭真」人物。所謂「兩頭真」的頭一個「真」,是說他當年參加武大學生運動,是真心實意、自覺自願、勇往直前的,目的是反專製、爭民主;後一個「真」,是說他改革開放以來特彆是1989年「六‧四」以後思想得到完全解放,腦袋終於長在自己肩膀上,提齣自己的學術良知和對社會人生的真實看法。然而,兩頭真中間,他卻有一個頗長的「失」。這就是他受極左束縛,失去獨立思考, 盲目緊跟或被迫追隨所謂時代潮流或主流意識形態。在一定意義上,正是後頭的這個「真」,使他最後「我自飛」,實現瞭由馬剋思主義學者嚮自由主義公共知識分子的轉變。

  晚年蕭氏「我自飛」,是他「斷名繮,破利鎖」,不當「資深教授」,隻做心有所主、不為外物所搖動的學者。他秉持從世界文化發展的全域思考東方文化現代化道路的學術立場,倡導明清啓濛,反思「倫理異化」,展望中國文化發展前景,強調「中國社會轉型中的文化變遷,既錶現為中西的衝突與融閤,又錶現為古今的變革與貫通」,提齣思考新世紀的民族文化問題「不應停留於『五四』前後的觀念與論爭, 而應當關注20世紀九○年代以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層麵擴展,關注人類文化發展的前景與趨勢」。他認為,雖然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人類文化不斷整閤趨勢在所難免;但是,新世紀人們所麵臨的仍是一個多極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格局中,未來中國新文化既不可能「東化」,也不可能「西化」。其走嚮隻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與西方先進文化的中國化。這個走嚮還是一個相互關聯的雙重過程:要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必須吸納包括馬剋思主義在內的西方文化的優秀成果;唯有重視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為西方文化提供紮根的土壤,纔能實現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因此他主張打破中國學術文化被簡單政治化的格局,凸現中國文化包容意識的價值,在文化建設中正確處理「辨異」與「自主」的關係,將「全球意識」與「尋根意識」結閤起來,通過與世界文化多層麵接軌,多途徑對話,在全球文化的「百傢爭鳴」中實現民族文化的重構與創新,使中華民族重新居於世界文明的先進行列。

  終其一生,蕭氏是一位民國造就、「兼修四部、文采風流、善寫古體詩詞、精於書法篆刻、有全麵人文修養與文人氣質」而青年有成、中年迷失、晚年復歸、當代大陸罕見的人文學傢!他的學術成就,他的人生道路都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關注。「有學者認定他是一位『智者詩人』或『詩人智者』,贊賞他將文化批判的鋒芒隱含於文化包容意識的寬容之中;有學者認同他的『道傢風骨』,稱道他『鷗夢童心』,『化境悠然』;也有學者認定他是一位熱烈的理想主義者,肯定他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積極的人生關懷」;還有學者認為他是「我們時代文化自覺的靈魂」。學者們這些論釋各有會心,但實際上都是從不同的側麵對蕭氏人文學傢的肯定。進一步說,像他這樣集文史哲於一身、匯印中西於一爐、詩書雙絕、激情四射、創獲良多、貢獻卓著的人文學傢,在當代中國大陸幾成絕響!

  2008年9月17日,蕭氏離世,海內外發來唁函300餘通。他被《長江日報》評論為在思想上「標誌」武漢城市高度的人。曆史學傢章開沅則認為他的逝去,「是為學殤。」

  本書主要從人文學傢角度追溯蕭萐父先生的傢學淵源、求學生涯和學術人生,依據其主要論著敘說其多方麵的學術觀點和學術貢獻,並試圖通過蕭氏個案展現民國時期的中學、大學教育以及學生的成長,連係蕭氏所處當代中國大環境,即中共建政後曆次政治運動,特彆是反右和文革對知識分子的打擊及知識分子所普遍忍受的磨難和屈辱、人格矮化,陷入動輒得咎的不堪境地,從而展現其學術人生的悲壯!
 

圖書試讀

【第九章 詩人哲學傢】(節錄)
 
晚年馮友蘭不無自豪地說:「我有一個偏見,認為作詩必須有一點天賦纔行。」馮氏能詩的天賦來自於其傢的詩風薰陶,他的祖父、伯父、父親和少慧夭摺的姑母都能詩,都有詩稿遺世。馮氏自少即能詩,其四○年代悼母《祭文》和為西南聯大所作的《校歌》與紀念碑《碑文》,均為絕好的詩賦。蕭氏同樣齣身書香之傢,其父母也都是詩傢,並以和詩成就姻緣,以吟詩唱詞為一生之情趣。在傢庭的詩風薰陶下,蕭氏亦是少時即有《黃口吟哦》詩稿,高中又有《寥天鶴映》詩詞集,讀大學還與同學聯詩。
 
更為重要的是如許蘇民所言:「人文學科內在精神相互貫通的特點,使得學者們往往具有哲學傢、史學傢和詩人(文學傢之泛稱)等多重身分,尤以哲學傢而兼詩人者為多,這一點也是中西所同。」就是說,「哲理、史慧、詩心,具有內在精神相互貫通的特徵,無論中西,概莫能外。」蕭萐父正是這樣一位具有「哲理、史慧、詩心」、哲慧詩情相輝映、求真求美相結閤的詩人哲學傢。鄧曉芒也說,蕭氏「深受中國傳統禪境詩的影響,充滿靈氣和妙悟。尤其是他早年(上個世紀四○年代)的詩作,融哲理於意境,堪稱齣神入化」。「詩與哲在他身上達到瞭幾乎渾然一體的化境」。
 
蕭氏對哲學的詩化與詩的哲學化的理解與追求,還體現瞭他獨特的學術風格與人生境界。在他身上,「雙L情結」與「曆史情結」相涵互動。他拆解「曆史情結」,將自己的人生與追求民族文化復興相聯結,凸顯他學術人生的普遍價值;他追求哲學的詩化與詩的哲學化,以《傅山三百年祭》、《湘西草堂雜吟十首》等詩作展現自己的「雙L情結」,將民族的文化傳統與個人的學術追求相聯係,則體現瞭他學術生涯中的個性與自我。他曾深有感悟地說:「詩的滲透力,錶現在它彌漫於民族生活的方方麵麵,無論是廟堂雅頌,軍旅鐃歌,摺衝樽俎之間的應對,男女怨慕之情的錶白,直到山村民謠,野老踏歌,市井俚麯,小紅低唱,無處非詩。而在文化深層次則突顯在兩個方麵。一方麵,錶現在『詩教』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全麵滲入……另一方麵,也深刻地錶現為詩心對哲學文化的滲入。許多哲人認定哲理與詩心的閤一更能達到形而上學的內在超越,因而特彆強調哲學的詩化與詩的哲學化」。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描摹。他不僅僅關注蕭萐父先生的外部行為,更深入挖掘瞭他思想的脈絡,情感的起伏。這種對人物內心深處的探索,讓蕭萐父先生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也讓我對他的思想和價值觀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讓我對“評傳”這一文體有瞭新的認識。它不是簡單的生平介紹,也不是純粹的學術論證,而是將二者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既有曆史的厚度,也有文學的溫度。作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既是曆史的記錄者,也是思想的解讀人。

评分

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如涓涓細流般的敘述,將我緩緩帶入一個遙遠而又親切的年代。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他不僅僅是在羅列事實,更是在用一種充滿溫度的方式,勾勒齣蕭萐父先生的生命軌跡。字裏行間透露齣的,是一種對曆史人物的深切尊重和理解。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一些細節時所使用的生動筆觸,仿佛我親眼目睹瞭那一幕幕場景,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獨有的氛圍。

评分

閤上書頁,心中湧起的是一種復雜的情感,既有對蕭萐父先生的敬意,也有對那個時代和曆史的感慨。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它讓我看到瞭一個鮮活的曆史人物,也讓我對人生、對時代有瞭更深的思考。

评分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瞭一個時代在特定個體身上的投射。蕭萐父先生的人生,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傳奇,也是那個時代社會變遷、思想碰撞的一個縮影。作者通過對他的生平記述,也間接展現瞭那個時代的麵貌,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入。

评分

讀這本書,我感覺像是與一位久違的老友進行瞭一場深入的對話。作者並沒有試圖將蕭萐父先生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缺的神祇,而是以一種客觀而又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展現瞭他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他的奮鬥與掙紮,他的成就與遺憾。這種真實感,讓我覺得他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曆史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他的經曆在某種程度上也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某些情感。

评分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述史料時所展現齣的嚴謹態度。每一個論斷,每一次引用,都力求有據可查,這不僅是對讀者負責的錶現,更是對曆史本身的尊重。這種紮實的學術功底,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倍感安心,也更加相信書中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在敘事結構上也相當巧妙。作者並沒有采取流水賬式的綫性敘事,而是通過巧妙的穿插和呼應,將不同時期的事件有機地聯係起來,使得整個傳記讀起來更加引人入勝,也更容易讓讀者把握人物的核心特質。這種結構上的匠心獨運,無疑為這本書增添瞭不少亮點,也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觸動。通過瞭解蕭萐父先生的人生經曆,我看到瞭在那個特定時代背景下,個體所麵臨的挑戰與抉擇,以及他們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迴應和塑造曆史的。這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人性的復雜性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曆史感,淡雅的色彩搭配著一絲不苟的字體,仿佛一股穿越時空的墨香撲麵而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有一種想要靜下心來,好好品讀一番的衝動。書脊上的“蕭萐父評傳”這幾個字,簡潔有力,引人遐想。我雖然對蕭萐父先生本人瞭解不多,但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溫文爾雅的氣質,讓人忍不住想要探究這位人物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人生故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