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在君父的城邦

彷彿在君父的城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泽
图书标签:
  • 奇幻
  • 历史
  • 架空历史
  • 权谋
  • 宫廷
  • 爱情
  • 成长
  • 家族
  • 战争
  • 阴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请不要用你的问题追问我 我祇是电动玩具店里 一名孤独的赛车手 ─〈西门行〉 一开始,当我在树洞中学会歌唱,爱的失落及获得一直是最重要的命题,「玛丽安」这带有浓浓异国风的名字,既是性灵的代号,也是一种类似绿度母般的母亲幻想,声音幻想。 玛丽安是假,也是真,是内,也是外,既是歌声的树洞,也是诗的传奇本身,大至集体的国族命运,小至个体的悲欢离合,我都可以时时在诗中向玛丽安持咒祝祷。──杨泽 杨泽的诗富于神话性,同时形成一组有趣的对比:追女孩的时候,即借道西方的城堡、骑士、蔷薇,而不穿唐装、唿喊洛神;表达文化乡愁、国族忧患的时候,才会取次旧邦,怀想白帝的宝剑、庙堂的大鼎。──唐捐 如果说《蔷薇学派的诞生》是诗人的浪漫情怀,那么《彷彿在君父的城邦》则是诗人入世的心境。 四十年前出版的《彷彿在君父的城邦》,是杨泽继《蔷薇学派的诞生》的第二本诗集。从蔷薇盛放的光华之内,陡然转向全新的意象群,从中国古典文化系统这一壶千年蜂窝中,提炼出生活在他方的光景。 四十年后,杨泽一字一句重新修订内容,排版整理。全书共分〈柏舟〉、〈拔剑〉、〈伐木〉、〈蔷薇学派的动向〉、〈彷彿在君父的城邦〉、〈蔗田间的旅程〉六辑。颜元叔称杨泽的诗「支撑在若干庞大的向度上」。唐捐则说:「我读《彷彿在君父的城邦》,有时忍俊不住,从脾肺深处浮起一股笑意,或即缘于此吧。」 配合《蔷薇学派的诞生》一书,两本诗集以骑士精神为设计概念。由金蝶奖美术设计师黄子钦操刀封面设计、美术编排,并搭配艺术家董心如绘制画作。内文特採双色印刷,封面以进口高级美术羊毛纸五色印刷,裸背穿线装帧,赋与诗集新一代样貌。
《镜渊回响》图书简介 一、 书籍概览 《镜渊回响》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考据、哲学思辨与细腻人物刻画的长篇小说。它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带领读者潜入一个架空却又处处可见历史真实影子的世界。故事的核心,围绕着“秩序的构建与瓦解”这一永恒命题展开,探讨在强力与道德、个体自由与集体稳定之间的复杂张力。全书采用多线叙事结构,通过三代人的命运交织,揭示了权力结构内部的腐蚀机制,以及个体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我价值的艰难历程。 二、 核心世界观设定 故事背景设定在“阿卡迪亚联合体”的鼎盛时期。阿卡迪亚并非一个传统的帝国,而是一个建立在高度自治城邦基础上的松散联盟,其表面繁荣由一套极其精密的“共识法典”所维系。 1. “律法之城”与“匠人之城”: 小说的主要场景设定在两座对比鲜明的城邦。一座是象征理性与秩序的“维斯塔城”,其社会运转完全依赖一套近乎机械化的官僚体系和冰冷的逻辑推演;另一座是充满创造力和手工艺传统的“卡莱尔堡”,这里的人们更重经验、技艺和地方性的社群情感。两城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合作或对立,而是一种相互依存又暗流涌动的权力制衡。 2. “回声之石”的秘密: 贯穿全书的物质载体是一种被称为“回声之石”的特殊矿物。它不仅是阿卡迪亚能源和技术进步的基础,更被赋予了近乎神性的意义——据传它能记录并重现历史事件的“声影”。对“回声之石”的控制权,是导致政治动荡的直接导火索。 3. 哲学思潮的交锋: 小说深入探讨了两种主要哲学流派:“实用主义的绝对化”与“理想主义的复古思潮”。前者主张为了最大多数人的福祉,可以牺牲少数个体的权利,是联合体统治阶层的理论基石;后者则试图恢复早期城邦的原始共和精神,强调契约与个人尊严的不可侵犯性。 三、 主要人物群像 小说通过三条主要的叙事线索,展现了不同阶层人物的挣扎与选择: 1. 执剑人(权力中枢线): 元老院首席执行官——维尔科斯: 一位智力超群、手段冷酷的理想主义者。他深信只有通过铁腕手段才能维护阿卡迪亚的千年基业。他的挣扎在于,他所维护的“秩序”正以牺牲人性的方式运行,他必须不断地自我合理化他的残酷决策。他与“回声之石”的秘密有着直接关联。 年轻的巡察官——伊莲娜: 维尔科斯一手提拔的后起之秀。她忠诚于体制,却在一次深入底层的调查中,亲眼目睹了律法执行中的不公与扭曲。她开始质疑自己所信仰的“绝对理性”,其内心的动摇是故事内部张力的核心体现。 2. 铸造者(技艺与传承线): “最后的铁匠”——马洛: 卡莱尔堡中一个世代相传的工匠家族的最后传人。他掌握着一种失传已久的金属冶炼技术,这种技术与“回声之石”的稳定运行息息相关。他代表着被现代工业体系边缘化的传统技艺的力量,以及对家园和手艺的坚守。 叛逆的学徒——萨姆: 马洛的孙辈,受过维斯塔城的教育,既渴望现代化的便利,又痛恨家族技艺的落后。他的立场摇摆不定,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抵抗与顺从的桥梁。 3. 观察者(边缘与记忆线): 流亡的史官——奥里恩: 一位被驱逐的学者,他致力于收集和整理那些被官方历史所抹去的“失声者”的记录。他通过对旧文献的解读,试图还原阿卡迪亚最初建立时的“契约精神”,他的工作是揭露当前体制虚伪性的主要外部力量。 四、 叙事结构与主题深度 《镜渊回响》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前半部分着重于世界观的铺陈与人物关系的微妙建立,后半部分则聚焦于一次旨在“重置”联合体核心系统的危机事件。 主题探讨: 小说深入探讨了“记忆的重构”与“历史的权力”。当控制者可以随意回放或剪辑“回声之石”所记录的“事实”时,真相是否还存在价值?个体如何确立自我历史的真实性? 道德困境: 书中没有绝对的反派。维尔科斯的残忍源于对更大利益的维护;伊莲娜的犹豫源于对规则的尊重与对人性的体察;而马洛的固执则可能是阻碍变革的保守力量。每个人都在自己所处的框架内做出了“合乎逻辑”的选择,但这些选择最终汇聚成了巨大的悲剧。 文学手法: 作者娴熟地运用了互文性和环境象征。维斯塔城冰冷的几何建筑与卡莱尔堡错综复杂的街道,形成视觉上的强对比,同时象征着两种生存哲学的冲突。叙事中穿插着大量对古代律法条文的引用,增加了文本的厚重感。 五、 结论 《镜渊回响》不仅是一部关于政治权谋的史诗,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韧性的寓言。它迫使读者审视:当一个看似完美的系统开始运转时,我们应该选择做维护者、改造者,还是彻底的颠覆者?本书以其扎实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哲学探讨,为当代历史幻想文学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它关于秩序的代价和自由的重量,将会在读者心中久久回荡。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泽


  上世纪五○年代生,成长于嘉南平原,七三年北上唸书,其后留美十载,直到九○年返国,定居台北。已从长年文学编辑工作退役,平生爱在笔记本上涂抹,以市井访友泡茶,拥书成眠为乐事。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二○一六年新版序   

玛丽安,我的树洞传奇
杨泽


  a

  想像,如果你不反对,一个来自南方小镇的年轻人,刚过了懂得慕青春少艾的年龄不久,初抵外地的大都会求学,大街小巷,目光所及,一切对他都显得如此新鲜立体,甚至突兀神奇。

  想像,如果你不反对想像,上苍给这年轻人天生一副多愁善感的性情,还有难得富磁性的低音嗓子。想像他初来乍到,五光十色的大城,加上以大城为背景的少艾之恋,固然令他欣喜万分,遇事好钻牛角尖的个性,一种无以名之,属于一般志气薄弱的年轻人才有的「心魔」,偏让他吃尽苦头,他在校园里,在公车上,很快认了三四个干妹妹,接连谈了好几场恋爱,到后来,竟因暗恋一个连手都没碰过的学妹,丢掉了最先爱上,也最爱他的旧情人。

  这不甘寂寞的年轻人,对爱情绝望,又自认没爱活不了,活不下去的年轻人,同时对生命感到困惑不已,他处处模仿之前囫囵吞下,一知半解的西方存在主义读物过日子,在内心凹洞为孤独盖迷宫,为忧悒起城堡,就差那么一点便因他的天生好嗓子,被人强拉进教会圣咏队唱诗歌,所幸他还有自知之明,在那之前,已先加入校内的现代诗歌社。

  想像,如果你不反对想像,而且如果你多少知道青春,任何时代的青春,是怎么回事,而青春时代的爱情又是怎么回事,想像这年轻人平常爱跑到河边玩,对着河水唱歌,半是儿戏,半是一个人落单了没事干,然而,就像古代诗家早说过的,「雏凤清于老凤声」,几回初试啼音,当河边傍晚吹起凉风,天地为之变色,一时间,他竟深深爱上了自己的声音——深深被自己嗓子所能模拟出各种情感光谱的忧愁及悲伤,被自己低沉厚重的嗓音,更准确的说,被那人声本身给撼动了⋯⋯

  b

  李渔当初是这样说的: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也就是,就各种能发出自己声音的乐器而言,人声不折不扣是最美好的一种。

  可我得很快补上一句,人声和丝竹之音层次有别,人声并非任何乐器,它不止最美好,也最是独特。

  认真说来,人声是何等素朴鲜活,复杂奇妙,而又不可思议的东西呀!人声的背后有许许多多无意识,或人直接意识不到的美妙东西,因为它就来自人身这神奇的生命树,知识树,爱情树本身。

  人声和丝竹之音层次有别,磁场有别,频率有别,因为你我体内有太多奇妙的腺体,奇妙的「性灵的滋液」,掌握着人声最富神韵的部分。人声来自生命的源头,而那正是吾人性灵,或「情之所钟」的各种窍穴,孔洞之所在。

  从伊甸园以降,恋爱中人于万千场景的呢喃低语,既像是重演在爱情树上偷偷刻下恋人名字的仪式,更宛如频频对着树洞唿唤吶喊。古往今来,对「钟情正在我辈」的诗人歌人而言,恋爱中人的忽忽若狂,恋爱中人的歌哭无端,乃是无上启示,性灵的秘密与奥义,人声的秘密与奥义,尽在于斯矣。

  也因此,我们可以充分想像与理解,当傍晚凉风吹起,那外地来的,一脸迷茫的小伙子,那情场失意,只好对着河水唱歌的年轻人,反而得以误入自己歌声的树洞,在一遍遍的自我聆听底下,进一步偷觑到灵魂与肉体的双重命题,以及自己未来的人生任务。退一万步而言,即使人心再孤寂,世界再一无所恋,那个在向晚河边徬徨的年轻人,他无意间发现的,可是一笔何等独特的生命财富,何其大的性灵宝藏啊!

  c

  诗集《蔷薇学派的诞生》(一九七七)及《彷彿在君父的城邦》(一九七八;一九八○)是我最早发表的两本旧作,初面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今天回首已整整四十年。

  两本诗集断版多年,而我也早过中年多时,黄仲则名句「结束铅华归少作,摒除丝竹入中年」,因此对我不适用。反而是,龚定庵同样有这么两句:「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常会不自觉想起。有一点要说明,在我理解中,上句写「少年哀乐过人」,恐怕并非龚定庵,或哪位诗人独有的经验,而下句说的「歌泣无端」,更是每个多情善感的年轻人皆如此的。

  这些旧作约略皆在二十到二十五岁之间,也就是从大二大三到其后唸外文所,在台大文学院当一名小助教,执编《中外文学》阶段,到八○年匆匆出国前,快笔挥就而成。当年我几乎无日不诗,随身带着小笔记本,随时随地在其上涂涂抹抹,在校园里,在公车上,甚至在大马路边,都会有灵感生起。出国打开了视野与创作的眼界,最早的那份诗的情怀证明越不了大洋,二十五岁,我后来才懂,乃是少年诗人最敏感,刻意,把自我的气球一昧撑到最大,复从中瞬间爆裂的分水岭。

  去年初夏,我出了诗集《新诗十九首》,算是对回国后这么些年来的人生感慨做了点总结。从《蔷薇学派的诞生》到《新诗十九首》,一个人的大半辈子就这般过去了!回头想到重印旧作,固然是重演一出「青春悲喜剧」,但也堪称喜事一桩,显示个人有幸在时间的恩宠下,义无返顾,正坚定朝向某种人生的下半场,甚至是延长赛的那番深一层领悟迈进。

  梦中我仍见得到,那条流过校门外的河,还有,就我一人知道的,隐现在河面,在天空上的树洞,那座歌声的树洞。树洞中有我当年游荡其间,整座大城的倒影,就只是倒影罢,因为树洞中的一切其实都是我梦中的发明。

  d

  在某一层次上,我并未真正活在一九七○年代,那座叫台北的大城(台北日常);也因这样,遂得以诗歌见证另一座看不见的城市(台北非常),写出「在台北」这样的散文诗。那是白色恐怖时代,一个读了太多鲁迅,太多芥川陈映真的苦闷文青,他常常在白昼亮晃晃的马路上找女神,同时又将自己放逐荒野,天天摆张惨绿兮兮的脸,在内心喃喃,只有自己听得到的独白: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一九七七年中,我曾拿到一张盗版黑胶当礼物,那是当年英国最酷的中古摇滚乐团 Jethro Tull的新专辑,来自那位我始终手都没碰过的女孩。但在那之前,我已对中古世纪,欧洲骑士文学十四行诗着迷,为了回报女孩的餽赠,我写了「暴力与音乐的赋格」一诗。现在回头看来,那是一首从 《蔷薇学派的诞生》到《彷彿在君父的城邦》的跨越之作,宣告我已从稍早偏甜的绿骑士风走向苦涩万分的蓝骑士时代。

  年轻诗人的 hubris (或所谓「悲剧缺陷」),常就在他过度旺盛,强大的心魔,可说成也它,败也是它。一开始,当我在树洞中学会歌唱,爱的失落及获得一直是最重要的命题,「玛丽安」这带有浓浓异国风的名字,既是性灵的代号,也是一种类似绿度母般的母亲幻想,声音幻想。

  玛丽安是假,也是真,是内,也是外,既是歌声的树洞,也是诗的传奇本身,大至集体的国族命运,小至个体的悲欢离合,我都可以时时在诗中向玛丽安持咒祝祷。但当青春的梦想变得愈来愈激进,孤独,且充满了焦虑──从蓝骑士往国族的铁甲武士不断倾斜──玛丽安再也救不了我。若干年后,我也不得不因此,告别玛丽安,我那永不再的树洞传奇。

  青春,哦青春!像那满天蝉鸣,我一度听见它的歌唱,至今也仍回响在心底。



荡子梦中殉国考
唐捐


  1

  我相信世上有种「诗中之诗」,一出手就成了典型。杨泽做为「遗少」诗学的宝贝金孙,末代传人,正是绝佳个案。你看,一个小助教高喊着:「噢,爱,自由,荣耀,我们的文明…」(喂,你又不是被放逐的文学院长,或什么顾命大臣),想要自沉荷花池(水太浅又被捞起来晒在草坪),既悲壮又滑稽。在〈第一研究室冥想赋格〉这首怪诗里,诗人看见「专攻文艺复兴的助教跪倒/在敌人唿喊暴力的枪托刺刀下凌迟受死」。啊,多么痛快的殉国情境。
    
  王国维有一怪说:赤子诗人(长于深宫妇人之手)有如释迦基督,以七两半的心去扛负好几托辣裤的爱恨。这,还真切中了抒情诗人的奥祕:年轻而苍老,多感且无力,驰想宇宙又耽溺于一丁点⋯⋯。我们的杨泽,在蔷薇学派里诞生,那里雕栏玉砌,充满爱情、哲学、忧郁与文明,一种无可救药的「青春年少」的氛围与气质(此后他将带着走)。嘿,Narcissus 般的少年喊起破灭之痛,格外尖刺,恍然自居于可怜人类的代表。
    
  诗人是生活的侏儒,情感的巨人,只差一步就能住进〈滑稽列传〉(那里偏多另类之诗)。「滑稽者」善于谐仿(行动与言辞),用夸张的表演突显事物的症结。其间自有一种脱节、嫁接、错置的诗学,把卑下的安插在崇高里,把神圣的种植于猥琐中。此一「诗」法,使得乱代里的圣贤哲人,衰世中的痛饮狂歌者,忽忽与小丑走在同一条道路上。我读《彷彿在君父的城邦》,有时忍俊不住,从脾肺深处浮起一股笑意,或即缘于此吧。

  杨泽喊「彷彿在…」,这就意味着「君父」已经挂点,「城邦」已经倾灭。因而此集根本是(用美声鸿辞还带动作)在「哭爸」(khàu-pē),调子那样高亢,意态那样狂乱。梦见周公的孔丘,行吟泽畔的屈平,也都有这种症状。「在风中独立思索风的人都已化成风」,人在青春不知哪来的神力和妄胆,抢了前人棒子,唱得这样起劲。颜元叔称杨泽的诗「支撑在若干庞大的向度上」,我想,就像拚命鼓气的青蛙,有一头虚拟的牛在内里撑着吧。

  历史上的孔丘与屈平,已够悲壮滑稽了。杨泽置身于这么晚的年代,还在诗中,在幻境里追摹他们的声影,益发显得双重荒谬,并带着青春闹剧的气息。好比在乡下练鸭成军的鸭母王,竹篙接菜刀,以天下(情感)为己任;路边抢了戏班的皇冠,戴了就上,狠狠的哭笑乱干了一场。待大梦醒来,惟闻「捞砂石的机器轰轰作响」,哪有什么玉珮风响,古国幼麟。

  2

  「遗少」生于我朝,却硬要为前前前朝举哀。他随时假装看到「国破-山河在」的景象,热爱操做「受难」的想像。〈在毕加岛之二〉与商禽的〈醒〉有些亲缘性,都建立在「他们-我」、「施暴-被害」的基础结构上,描述一段烤问的历程。商禽的暴力隐喻,指向军旅体制的规训与惩罚,以及拔离母土的命运。杨泽则缺乏这类体验,只好自造一个「亡国神话」,好像矮子扛着七爷出巡,看起来好高。

  诗里的「他们」,大抵是指「世俗」及其内涵的种种机制(就是读者诸君啦)。胖子杰克残酷的从背后十字架一样的架起我,双肩的折裂声清晰可闻…。「我是一个诗人」的抗辩是无力的,因为在加害者的眼里,你只是「不会功夫的中国人」。这样既自大又自卑的受难主体,使我想起痖弦的〈剖〉──古调虽自爱,今人都不弹。有一种抒情诗人自以为是「现在」的俘虏,他们迷恋于自己的古代,充满「复辟的思想」,因而必须献出身体,接受时间暴力的拷打。

  带着这种地下党人、亡国余孽的意识,遗少周游八方,无论「在○○」,都常落入一种与「此在」脱节的怪异状态。「柏舟」一辑的舞台背景虽是「中国-异国」,关键词实为「诗」与「爱」。这是亡国者的「流放」之旅,又像是老童乩屈平离魂「求索」宓妃的行动。「遗少」置身于浪漫辽远的巴塞隆那、格拉那达、巴拿马,更加突显自身的怪里怪气。「我」就一枚中文铅字(还绑着辫子),掉落在蟹行的书页里。

  诗人想像自己,以瘦弱的身体「独力对抗整座陌生的城市,整座颟顸的系统」。但以一种写实诗学来看,这些诗根本是杨泽的「不在场证明」。明明涉世未深(因为无力),却强要护卫着一种不可商量的价值,合言之曰「诗」,分言之曰:青春、爱情、荣耀、文化、国族…。一匹白色的小马,奇怪地背负着三千年的忧患感,因而产生「优孟衣冠」的唐突、可笑与悲哀──用诗人自己的话说,这叫「小孩玩大车」。

  《诗经》里的〈柏舟〉,本是怀忧之辞。所谓:「耿耿不灭,如有隐忧。」「忧心悄悄,愠于群小。」两千多年后,杨泽亦造〈柏舟〉,并把它放在卷首,彷彿视为序诗,总括整本诗集的志意。依照徐复观的讲法,忧患意识是文明醒觉的重要动能⋯⋯。悠悠长河,孑然孤舟。穿透时空的阻隔,「我」接住「他」的忧患,在一种异代共感、同病相怜的想像里,接着唱了下去。并且想像:舟虽小而河常在,这就是一种「神圣的连系」吧。

  3

  抒情诗人是地表上最弱的生物之一。但他们拥有克服自身孱弱的种种方法,例如:逡巡真幻、挪用文类、创造情境、扮演角色…。杨泽的诗,具有敏感尖锐的「个体」,又能够融入一种「共体」,既抒情,且扮演。在「拔剑」辑,他便穿着「乐府诗人」的声息与感慨,扩大「我的耿耿不灭」;同时也投入一些神祕的古典时刻,醉后打虎,迷途遇蛇,置身于「夫子」的门庭,见证哲人的智慧、忧患与崩颓。──或许缘于亲炙杨牧的便利,吸收他融合中西传统的经验,杨泽迅捷地练成「演很大」的工夫。
    
  除此之外,我要特别一提的,是过早降临(而疑似装出来)的「秋声」,那同样缘自「君父城邦」的虚拟血脉。贵冑子弟没落以后,易生的早熟、沉郁与轻蔑。〈夏虫〉一诗快速地推演了四季,在极有限的篇幅里,压缩原典,紧绷事件,还原了「道」的血气成份。「文化型」的诗人,常挺胸抬臀自以为来自古老的黄金时代,有一种比同代人易老的感觉。「血气系」的诗人,则爱发神经摆出永远年轻狂野的样子。杨泽奇特地兼备了两者,这大概就是「荡子扮遗少」的效果吧。
    
  当然,浪荡子扮「少」有余,扮「遗」则要更费力些。于是他端出诗圣法相,逡巡于一千多年前的江山与心事,〈旅夜书怀〉一番。乃宣告:「月涌大江,我愿是──你高古文体的继起」。杨牧由叶珊出来,完成一次风格转换,三十四岁写下〈秋祭杜甫〉(1974)。杨泽写这首诗,则在二十四岁。你看,方在春夏之交,居然趋向于秋天之心情与境界。从「蔷薇」到「城邦」,两年之间,转换不免急促。好像一个小孩,吞食过量的「转大人」,剎时拔高数吋,但也伤身损神。

  我所谓秋声,是指一种故作(被迫)老成的格调,倾向于时移事往、今不如昔的感慨,彷彿他是看透世情冷暖的中年人。在语言型态上,添加了许多结实古雅的成份,并用一种铺陈、缭绕、散文化的句式贯通全篇。〈打虎〉、〈快雨时晴帖〉、〈对月〉、〈读徐复观〉、〈植物园观莲〉等诗,莫不如此。即便是小对句用得极频仍的〈短歌〉,也模拟了一种中年的声音,所以显得迟重。

  这样的高古之气不同于诗人原本专擅的回旋反覆、瞬间迸发与密集敲打。它们系于「当下的感慨」,常从眼前景出发,渐渐导入心中事,迂回数次,越凿越深。这一类诗,也不太依赖戏剧性或叙述性,但多了一种推演辩证的性格。(杨泽有一绝技,曰「雄辩中的抒情」,大抵也就是经由向内冥搜,向外铺陈而达成的。)荡子遗少(他向痖公学荡的部分,这里就不说了)着力蒐集了古今秋怀──屈赋、碑帖、杜诗、宋词、钱钟书、徐复观、杨牧⋯⋯,有如虚竹入洞,功力忽然变老。

  4

  「伐木」一辑,话题终于回到永恆的恋人玛丽安,看来只是《蔷薇》的余波。但多加玩味,或可为「怀古伤今浪荡子梦中殉国」(多么像才子佳人的回目)提出另一套阐释。嗯,是这样的:什么宗庙倾颓,行吟泽畔,忧国无端,哀君叫父全是大辞夸人;在现实版本里,不过就是某个玛丽安(年轻的雌狮子)要离他而去⋯⋯。然则遗少也者,即春梦遗恨之余,自怜兼讨拍之少年。为了激发母性的爱怜,要把自己弄惨,把场面搞大。

  这里有好几首诗环绕着「告别」而展开,蔷薇与城邦同为失落物,诗即是一种挽留。杨泽情诗的重要技巧,是把一个重大的瞬间加以「空间化」,再安排一段旅程,出入其间。用想像的「未来-远方」装饰「此刻-这里」的爱与不爱。如〈告别1〉,便在季节邅递间铺展了去自我放逐的想像,从而完成一次分手的演习。我想,屈平的大抒情诗也是如此,在那个创造出来的高品质的「空间」里,心被放大了,事被延缓了;情像画轴一样摊开,可被细细玩赏。

  此外,还有一种写法是以巨浪拍岸的句式,强力咏叹。比如〈假如我急急掉落,像一颗星星掉落在情人离别的夜晚〉,就像要不到糖的小孩在地上耍赖,反覆喊着几句话语。在这种诗里,声音的妖魅挟持着意义,横飞暴走,势不可当。但他的「回旋反覆」有时用得太频太急(如〈告别2〉里的「因为」),以致于在诗意上还没充份经营,就绕回来了。这种迫促感既反映诗人之不肯「心平气和」,也构成一种独特的魅力,或说是不成熟的任性之美。

  经典级的〈我已歌唱过爱情〉,运用了Orpheus的神话,是一篇豁出去的情诗。「但是为她,啊,单独为她/我预支了我下辈子的爱情」,这里有一种浓缩,以及毅然决然的颓废。〈暴力与音乐的赋格——献给Jethro Tull〉则为前诗之变本加厉,爱情诗的冬天模式。失落爱情的人彷彿困在死寂的古堡、墓园里,绝望地自悼。其间运用了急促的敲打,模拟了死亡(爱情的对立面)的横暴。这两首诗都是「爱情遗民」的超级讨拍文,翻成白话是这样的:妳抱抱我,我就会复活。

  杨泽的诗富于神话性,同时形成一组有趣的对比:追女孩的时候,即借道西方的城堡、骑士、蔷薇,而不穿唐装、唿喊洛神;表达文化乡愁、国族忧患的时候,才会取次旧邦,怀想白帝的宝剑、庙堂的大鼎。嗯,父亲之不同于马子,这道理是不必多说的。遗少拜完「衣冠冢」以后,还是得打回原形,来当无君无父的可爱禽兽。蔷薇虽因时而萎,究竟比玉珮飞檐更富于汁液。

  5

  蔷薇与城邦同时涌现,又将如何?〈在毕加岛之一〉已经并置了「无政府主义的肉体」与「人类历史的鬼雨」,而统归于诗的悲哀。「蔷薇学派的动向」一辑,更为集中地思索两个系统的辩证离合。当黄钟被肢解去熔铸白银,硕鼠横行,蔷薇将是可能的救赎──爱情虽无关宏旨,却以其纯净、坚持、激昂成为城邦价值的替代品。圣人生此恶俗之世,也只能遁入蔷薇学派了。所以,浪子跟遗少说,浪荡颓废也是复国的方式吧。

  这里有几首诗即在描述硕鼠白银巨剑,邪恶的今代。其中〈这是犬儒主义的春天〉,更是直接採用一种指斥的句法,揭露「世故」的构造。他模拟了犬儒式话语:「两点之间并不祇有直线,孩子/为了理想,我们忍耐、退让/退让,迂回前进…」。诗里的「我」,偏偏是拒绝迂回的「孩子」;假如他持续下去,终将进入〈在毕加岛之二〉的处境,被「胖子杰克」施以锁颈十字固定技。年轻时叛逆过的犬儒很快融进新朝,而遗少还念念于他的复辟大业…。

  彷彿拥有某种奇特的器官,诗人经常产生「时空错置」的幻觉。〈我曾在炎午的酷阳下注视〉慨然视「现时」为雠寇,满腔孤愤,陷入一种被贬谪的心态。在救火车唿啸的街上,「中狂行走啊一如古代的圣人」。──在这本诗集里,经常突兀地出现「圣人」和「孩子」,也许两者之间有些微妙的关联。〈雨日〉、〈晴日〉这两首连璧之作,「圣人」又跑出来跟女人No.12与No.35.抢戏。人间秋凉,城市艳装,诗人忽然对「失去的乐土」生起了乡愁。

  〈书包〉可以说是展示「小孩价值」的一则寓言,再数年后乃有夏宇的〈小孩(二)〉。纯真的小孩加入大人社会之过程,正如圣人要回转世界,那样艰难(或许圣人也不过是个老小孩)。而在小孩书包里祕藏的,则是诗集。──由此看来,青年杨泽根本做了一场大梦,他真正知道的是诗与爱情。但在梦里,圣人与中国都被「诗化」了,伦理价值被转化为美感;或者反过来说,诗性身体穿上了城邦的冠冕,而有了自我提拔的快感。
    
  杨泽对于这种「错置」应颇自觉,且善于制造荒谬的美感。即便是在深情严肃的诗篇里,他也常会安插一些怪异的意象。或把众所熟悉的前景,嫁接到一个遥远陌生的背景上去搬演。也正是这些扰动因素的存在,使得诗中尽管充斥着古雅语和崇高语(啊,发光的爱),居然没有腐味。至于「我的祖国」与远方喋血电台的嫁接,先知语式之模拟,犹太古国之类比…,根本解构了中国图象,重新加以感官化。──好看的「遗少诗学」,自当充满唐突、冲激、血气的力量。

  6

  「彷彿在君父的城邦」三连作,展示了一种文化上的乡愁。正如〈蔗田间的旅程〉,试着填补乡土上的乡愁。前者所谓「君父」,其实并不在场,像是从书里浮出的巨大幻影。后者里的乡土「母亲」,血肉鲜明,彷彿以一种无言的姿势印证了君父城邦之虚妄。即便是在乡土,「父」也只是个飘忽浪荡的存在。这首长诗在整本诗集里,似属另类,但也因此饱含着自我批评的意义。在地母的面前,那些意象体系(城邦、蔷薇、遗民、浪荡)都更像是梦了。

  今天看来,这本诗集可能压缩了太多东西,像一个资优生太快搞定繁难的课业,只能坐在一旁闲耍…。跳级而作,不免庞杂躁进,又有些破绽。杨泽「工于发端」,且善于从诗的上游着手,建立一些大概念来统摄个别的诗篇。但有时在意念的串连上,未必十分圆润,只是暂时被强力的音乐接合起来。而读杨泽的乐趣,也就是在他青春的遗址上,接住许多「待续句」,玩赏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破绽与灵光。
    
  事实上,借由夸张的抒情语调和角色扮演,杨泽完成了他的追寻伤悼,似乎也送走了青春昂扬的1970年代。诗化的先秦图象,暂时填充了年轻人的乌托邦冲动。这些作品蕴含着彷徨与愤怒,因而飘着浓浓的青年性。「复辟」其实是一种逆向的革命(不等于反革命),虽身陷「现在」却愿意隶属且忠于「过去」的情怀。由此说来,遗少作为抒情主体,其实蕴含丰富,并且充满张力。而此集也就是埋着古老记忆的年轻心灵,澈底「追忆」下去的痕迹。
    
  但「遗」也是会推移的,一如青春,一如历史,一如理念。说来与杨泽具有必然关系的,是「1970年代末的台湾」,而非「先秦图象」。虽然当时杨泽把前者称为乱代膺品,而把后者视为理想版本;但我们也可以说,骚动昂扬的前者才是血气所在,后者仅为符征衣冠。所以今天看来,这本奇书看似架空,却以更漂亮的身姿,折射出写作当下的现实感。城邦关乎蜃楼,君父映衬荡子,以辩证性的眼光去读它,将格外有意思。

  最后,在两个大词之外,我想提醒读者注意「彷彿」(窃疑他是「彷徨」之表弟)的感觉。「我梦见…」「我也曾…」「我彷彿看见…」的语态,使他迅捷地切入如狂似醉的非常状态。再用魔魅的「声音」,穿越古今,弥合真与幻的裂痕。彷彿在君父的城邦,彷彿在青春荡子的蜃楼⋯⋯。

图书试读

柏舟
 
柏舟
   
公元前七八○年的秋天,雁子匆匆飞过,当行役者开始有了远思的时候,诗人死了,他的朋友聚集在黎明的河边,把装着诗人尸体的柏舟缓缓的推入水中…。
   
等我绕过黄昏的柏树林,在废弃的河道上发现诗人的柏舟时,已是两千多年后的事。倾圯的舟身,一半搁在河中的沙洲上,有一些小鸟停驻,旋飞。诗人离去,象征爱与智慧的金黄色粮食也已不见。
   
两千多年后,我坐下来思想,在淤浅的历史河道上,时间、自由、荣耀,一切都失去了意义。诗人,在长夜来临前,则我必须独立推我的柏舟下水: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
 
一九七七、十、十八
 
在毕加岛 之一
 
在毕加岛,玛丽安,我看见他们
用新建的机场、市政大厦掩去
殖民地暴政的记忆。我看见他们
用鸽子与蓝缕者装饰
昔日血战的方场吸引外国来的观光客…
 
在毕加岛,我在酒店的阳台邂逅了
安塞斯卡来的一位政治流亡者,温和的种族主义
激烈的爱国者。「为了
祖国与和平…」他向我举杯
「为了爱…」我嗫嚅的
回答,感觉自己有如一位昏庸懦弱的越战逃兵
(玛丽安,我仍然依恋
依恋月亮以及你美丽的,无政府主义的肉体…)
 
在毕加岛,我感伤的旅行的终点,玛丽安
我坐下来思想人类历史的鬼雨:
半夜推窗发现的苦难年代
我坐下来思想,在我们之前、之后
即将到来的苦难年代,千万人头
遽而落地,一个丰收的意象…
玛丽安,在旋转旋转的童年木马
在旋转旋转的唱槽上,我的诗
我的诗如何将无意义的苦难化为有意义的牺牲?
我的诗是否祇能预言苦难的阴影
并且说──爱…
 
在毕加岛 之二
 
在毕加岛──在一种断续的
昏厥状态里,我激烈而孤独的病疾
我严重的呓语,啊,一切都是预言与真实…
我梦见他们用红色的灯光拷问我,紧紧追问
我的名字、籍贯与年代──我梦见
身处一座陌生的城市,一种普遍而广大的阴谋,关于财富、名誉以及地位
──我梦见,颟顸昏庸的官僚,啊,多么像
我荒疏、空白的生命表格
──我梦见,发光的旋转,旋转的是
我梦中溺水的双手,紧紧抓住的
发光的爱…

用户评价

评分

《彷彿在君父的城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我常常会沉醉于书中构建的那个世界,仿佛亲身置身其中,感受着那里的气息,聆听着那里的声音。书中的人物塑造非常饱满,他们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欲望的个体。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无奈,他们的追求,甚至他们的愚蠢。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任何人,而是以一种客观的视角,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权力运作机制的描写,那些看似云淡风轻的对话,背后却可能隐藏着惊涛骇浪。这种对人性深渊的洞察,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时代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否也在重复着类似的悲剧?那些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是否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影?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思考。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自我审视的过程,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性的光辉与黑暗,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着历史的走向。

评分

初次翻开《彷彿在君父的城邦》,我被书名那股疏离又带着一丝古典的韵味深深吸引。它不像那些直白的题目,而是留下了一片巨大的想象空间,仿佛一位老朋友在耳边低语,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刚开始阅读,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肃穆的仪式之中,空气中弥漫着沉香和微尘的味道。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精准,不急不缓地勾勒出一个时代的剪影,又在每一个细节中埋下了深远的隐喻。我常常在阅读的间隙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意味深长的句子,试图从中解读出更多层面的含义。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故事的起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触动,它让我开始审视自身所处的世界,思考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得模糊的价值。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迷宫,每一次的豁然开朗,都伴随着新的困惑与追寻。这是一种让人沉迷的阅读体验,仿佛整个世界都随着书页的翻动而展开,既熟悉又陌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我感觉到作者在用一种非常古老而神圣的语言与我对话,这种对话跨越了时空,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那些字句,不仅仅是文字,更是灵魂的共振,是智慧的火花,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彷彿在君父的城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关于“时间”的独特感受。书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仿佛被定格在了永恒之中,但同时又充满了变革的暗流。我被作者在叙事上的从容与沉静所打动,她/他并不急于抛出高潮,而是用一种缓慢而坚定的笔触,将读者带入那个遥远的时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细节的描绘,那些古老的器物,那些世代相传的习俗,都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它让我感受到,时间并非是线性的流逝,而是充满了循环与回响。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历史的关系。我们并非是独立于历史而存在的个体,而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承受着过去的印记,也塑造着未来的走向。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古老灵魂的对话,让我更加理解生命的厚重与价值,也更加珍视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它是一本能够让人静心思考,领悟人生真谛的绝佳作品。

评分

在翻阅《彷彿在君父的城邦》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精神迷宫。书中的情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引领着读者去探索更广阔的未知领域。我被书中人物的成长轨迹所深深吸引,他们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经历磨难与挑战中不断蜕变。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尤为出色,那些细微的情绪变化,那些矛盾的心理活动,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它让我看到,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是任何单一的标签都无法概括的。我也很欣赏书中对于“信仰”的探讨,那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在那个时代,是如何支撑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又如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这本书,让我对“信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宗教的范畴,而是包含了对真理、对价值的执着追求。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思考,不断拓展自己的精神边界,去追寻更高远的意义。

评分

我可以说,《彷彿在君父的城邦》这本书,是一次对我固有认知的彻底颠覆。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让人心潮澎湃,时而又让人陷入沉思。我喜欢作者在描绘人物心理时的细腻之处,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那些难以启齿的欲望,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它让我看到,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每个人内心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也特别赞赏书中对于历史细节的考证,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物品,那些被遗忘的传说,都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机。这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我们不应该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简单评判。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丰富,它不再是枯燥的年代表,而是充满生命力的鲜活画卷。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对人生,对社会,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彷彿在君父的城邦》这本书,初看之下,或许会让人觉得它带着一股疏离感,然而一旦你沉浸其中,便会发现它是一片蕴藏着无尽宝藏的沃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匠心独运,她/他并不直接抛出宏大的历史背景,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细腻的描写,将读者缓缓地引入那个特定的时空。那些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选择,都仿佛发生在昨天,真实得让人心疼。我曾反复品味书中关于“城邦”的描绘,它既是物理空间的集合,更是精神信仰的载体。那些宏伟的建筑,那些严谨的礼仪,那些世代相传的信念,无不渗透着一种超越个体存在的巨大力量。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与书中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独特面貌,以及那些永恒不变的关于权力、信仰、人性与命运的命题。它不是一本轻松愉悦的小说,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灵魂洗礼,让我对历史,对人类文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充实,仿佛在无形中汲取了某种古老的智慧,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向前方。

评分

《彷彿在君父的城邦》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快餐式的小说,能够让你在短时间内获得感官的刺激。相反,它需要读者投入时间与精力,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我曾多次反复阅读同一章节,只为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细微情感。书中对于“君父”这一角色的描绘,尤其令人玩味。他既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又是背负着沉重责任的凡人。这种多维度的刻画,让我看到了权力背后人性的脆弱与挣扎。我也很欣赏书中对于社会结构的描绘,那些等级森严的制度,那些古老而严苛的礼仪,都展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独特的文明形态。它让我开始思考,在看似稳固的社会结构下,个体是如何生存,又是如何与整个体系互动。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更宏观、更深刻的眼光去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启蒙,让我不断挑战固有的认知,去探索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评分

我不得不说,《彷彿在君父的城邦》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着实让我惊艳。它没有那种让人一眼看穿的清晰脉络,而是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时而舒缓,时而湍急,带领着读者在文字的海洋中自由徜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细节的描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场景,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例如,书中对某个节日庆典的细致描写,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俗人情,更折射出了一种集体认同和社会结构。我常常会因为一个词语,一个动作,而陷入长久的思考。作者的语言如同精雕细琢的玉石,每一个字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每一个句子都充满了韵律感。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却能轻易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角落,而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理想,也可能在日常的点滴中生根发芽。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经历一次心灵的探险,充满了未知与惊喜。我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关于存在,关于意义的深刻叩问。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几年来读到的最令人难忘的作品之一。

评分

《彷彿在君父的城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莫过于一种对“秩序”的全新理解。书中所描绘的“君父的城邦”,并非简单的暴政或理想国,而是一种复杂而精密的权力体系的展现。我被书中对各种规则、仪式以及权力运作的细致描写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精密的解剖师,将那个时代的社会肌体一点点剖开,让我们得以窥见其运作的逻辑与内在联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臣民”与“君父”之间关系的探讨,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服从与被服从,而是包含了责任、义务、期望以及潜在的冲突。它让我开始思考,在任何一个社会结构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张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被维系。这本书,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发我们去思考更深层的问题。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权力”的单一认知,让我们看到,在权力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人性博弈与社会 dynamics。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对自身所处社会结构的审视,让我更加警醒,也更加成熟。

评分

在阅读《彷彿在君父的城邦》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每一个字句,都像是古老的回响,在我的脑海中激荡。作者构建的那个“城邦”,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寄托着人们的希望与失落。我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吸引,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爱恨情仇,都让我感同身受。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的个体,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故事,在这本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我常常会因为一个人物的命运而唏嘘不已,也曾因为他们的选择而陷入沉思。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无数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挣扎求存,又是如何影响着时代的进程。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无数普通人命运交织的画卷。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以及对个体价值的肯定,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每次阅读,我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更加坚定地去探索生命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