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就在你心中:唿唤要觉醒的心灵。从关系中的受苦,看见爱一直都在

爱,就在你心中:唿唤要觉醒的心灵。从关系中的受苦,看见爱一直都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关系
  • 心灵
  • 觉醒
  • 疗愈
  • 自我成长
  • 情感
  • 幸福
  • 内在平静
  • 放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去注意,认识自己灵魂里面最重要的东西。
学习觉察、面对、了解与清理
松开障碍,往爱与自由的方向移动。

  唿唤要觉醒的心灵

  我们一直做很多事想要符合他人的期望,符合社会道德的制约,因此不得不压缩自己、驱迫自己,给自己压迫跟暴力。我们做这么多,内心有很多冲突跟矛盾,我们要的到底是什么?这些努力、配合或委屈、辛苦,为的是被认同、被接纳,有个安全与归属感,这些其实就是被爱的感觉,我们渴望这种状态,以为因为配合、努力就可以得到爱,千方百计想要得到爱跟安全,甚至不惜牺牲一切去换取这种爱的感觉。

  可是我们不知道爱其实一直在我们内在,只因被向外找寻的方法、想法跟努力所盖住,所以在怎么努力终究会失望、落空,如果我们可以了解这点,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想要得到的爱跟归属一直都在,只因我们没有学习所以看不到这点。本书的重点,告诉我们,让我们把方向转过来,去看到我们寻寻觅觅的爱与归属就一直在我们的内在。

  爱就在我心中

  ■跟亲人的关系,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你已经没办法算清楚谁是谁非,谁给多谁给少,谁好谁坏,恩多少、怨多少,完全无法衡量跟估计,唯有心中的爱出现的时候,这些都变得微不足道、渺小、不重要。这样关系就有圆融跟真正的快乐。所以我们学习了解与清理障碍爱的能量。

  ■我们曾经受伤、被骗或受过苦我们就会用这样的伤害去看待每件事、每个人甚至是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所以我们看出去就会是痛苦的,解读都是负面的。反过来说,障碍清除开之后,我们看出去每件事就是爱。
 
  ■这是它原本的状态,没有透过伤害去看,所以直接看到的就是事实,这个事实就是爱。这个爱其实一直你在心里未曾消失过。
 
  ■因为受过伤我们就期望不要再经历这个伤害,带着这种态度跟亲人相处必然会有许多的投射与侷限,原本的爱一直出不来,透过清理与看到伤害,爱就会出现。

  ■不须刻意去修练或做什么而是让原本就有的爱能够重新出现。

本书特色

  本书不是理论、知识的谈论,而是一本认识自己的烛光,每篇短文都可以拿来在生活中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所以本书重点不在增加读者的知识概念,相反的,可以如实地注意自己将会减少很多束缚,松开障碍,往爱与自由的方向移动。

名人推荐

  王甄(台北荣民总医院主治医师)
  林国庆(助理教授,私立高雄仁爱之家前家主任)
  吕俐安  资深心理师
  黄启霖(资深编译)
  游干桂(作家)
  陈品皓(资深临床心理师)
  颜佑真(谘商心理师)
  释觉华(圆光文教基金会执行长)

  「如果你是心灵道路上行走已久的人,这本书像是临门一脚,带给你当下的醒悟;如果你是刚接触心灵探索的人,这本书像是一本心灵导航,减少你人生的迷 路。在本书中,素珍老师把最深的东西,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而最浅显的道理,却可以带我们到最深的地方。」释觉华(圆光文教基金会执行长)

   「老师的话语,就像立足于山顶的觉者,已清楚看见每条心理轨道的起点与终点,以及彼此的关联。她从这样的高度提醒我们要去注意自己的念头,去看到自己的 受苦模式,当我们可以逐渐体会老师所说的心理路线与受苦模式,就更能感受老师想要带领我们去体悟她所领悟的那份爱与慈悲。」李宗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素珍


  1963生,二十几岁时 曾被数家医院同时诊断出罹患来日不多的絶症,绝望的瞬间醒悟自我意念的运作,身心脱落,卸下自我的牢笼 ,生出极大能量与安定。2004开始研习气功,过着半隐居的生活。

  有感于现代人要过有品质的生活需要兼顾身体、关系与灵性,于是在2008开始把静心的精神融入气功,教导动作中的觉知等等静心,并带领家族能量的疗癒(家族系统排列)至今。

  有人觉得她的教导很像克理希那穆提,某些法师及学佛者觉得更像大圆满,接触过家族排列者却说她的排列就像海宁格。

李宗烨/文字整理

  1965生,台大心研所硕士,曾任大学讲师、大学学生辅导中心兼任辅导员、观音线协会志工督导、北市社会局合作辅导员、任林文教基金会团体带领。

  着作:走出乖小孩的受苦迷宫、生命史学
 

图书目录

解读
洞察情绪
关系互动
跟父母连结
关于学习
关于问题解决
伤害他人、忏悔与慈悲
关于愧疚
认同
依赖
安全感
关于爱
学习面对或是逃避
头脑层次
观察思想的运作模式
感官的觉知
无处不道场
 

图书序言

前言
 
  记得从高中开始,虽然不须为现实生活烦恼,但心里始终不轻松,我一直在找寻,但是也不知道要找甚么。翻遍了当时图书馆心灵的书籍还是很困惑。读了心理系想从理论找答案,也经常逛书店搜寻每一本新书。进研究所以后开始想从心灵课程找到答案,于是上过许多老师的课、参加各类的团体,体会到发洩情绪可以暂时感觉舒畅,但并没有停止找寻的脚步。
 
  寻寻觅觅的我,却是在跟素珍老师学习之后,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找寻。原来我会一直遍寻不着是因为我弄错了方向,即使再好的理论或技巧对我只是暂时的安慰剂,因为我始终没有回首面对想要找寻的背后──那个匮乏的心。
 
  学习静心与释放后我才知道,原来我的心灵深处藏着那么多让自己受苦的信念跟以为。而这些苦就像心理的背景无所不在。学习从起心动念当中循线找到深层的苦痛,了解并松开它们让生命越来越轻盈。很高兴能够借由这本书分享素珍老师的教导,期待有缘人能找到回家的路。
 
  为让读者顺利了解本书的特别用语,可以先参考以下的举例与说明:
 
  跟自己连结
 
  刚开始接触气功时我觉得这功法很好,便鼓励家人也去学,但是家人却兴趣缺缺。还不死心的我有一次跟哥哥说:「我先教你好了。」他说:「有没有最简单的,一招就好了。」听了心里有点生气,想说我这么好意,你却不当一回事。通常我们不愉快的时候,不是责怪对方就是忍下来,或是用一些好的想法来掩盖不舒服,无论发洩出来或忍下来都称为跟自己没有连结。只是这样的模式就会不断的累积情绪与阻碍关系,因为错过了从这件事去了解与发现自己的机会。
 
  跟自己连结就是不带批判的观察自己,这样才能从这个表面的情绪进一步的认识自己,发现更深层的信念或伤害。当我注意这份怒气时,发现背后的想法是我觉得好的东西,期望你也可以认同。当我意识到这点的时候生气自然不见了,原来表面为对方好的举动却是藏着自己想要被认同的需要。
 
  还没学习静心之前以为被认同是件理所当然的事,也常常不自知地在寻求被认同,好像被认同了就会有种归属感跟安全感;然而素珍老师带我们看见其实这是头脑的误解,因为不管怎么做,归属感与安全感始终只是逃避痛苦的寄託,只需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变动就会被打回原形。
 
  渴望被认同背后的心理因素很多,如被排挤,被否定、孤单或空虚等等。因为我们从来不会也没有学习如何面对这些伤痛或障碍,而是让思想头脑的习惯反应,驱动我们去摆脱或对抗这些痛苦,所以不断的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好的、重要的优秀的。
 
  这里素珍老师指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洞见就是:对痛苦的思想反应就是延续痛苦。例如我内在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希望家人来认同我所做的事,表面上似乎是如果得到认同了就会安心一下,其实却是更强化了原来的「认为自己不够好」,因为想被认同的想法就是从觉得自己不够好所反应出来的。
 
  换句话说,我们常常被内心的背景程式驱动着,很理所当然就这样反应,却对于这些程式会把我们带往何处一点都不明白。这些背景程式就是我们很多的「以为」,我以为只要被认同就有归属感,我以为被赞赏就会有价值,我以为大家有共同的兴趣,我就不孤单,我以为你们开心,我就开心……等等。
 
  当我没有觉察这些以为的时候,就会不断的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反覆受苦。只有注意到这些以为,看到这些只是以为而不是事实,认清这些只是从过去的伤害所投射出来的虚假目标,自然可以不费力气的跳脱出来。
 
  关于爱
 
  从我的例子也可以看到,表面上我的好意背后其实是讨爱,然而别人认同我,我就得到爱了吗?还是依旧匮乏?对方有能力给爱吗?爱是什么?本书揭露了关于爱的真相,请你一起来探讨。
 
  障碍
 
  受伤时我们会生出很多的信念跟以为,例如我没有用、我不够好,然后以为只要讨好别人,让别人喜欢我,这样我就是有用的人了,接着就会终其一生都在这些信念跟以为中打转。老师把这些伤害跟相关的反应称为障碍。障碍就是过不去的点,所以只要碰触到就会生起很大的烦恼,并在这里卡住;也因为过不去,于是在不同的时空都会重复相同的受苦剧情。
 
  在关系中,很容易碰触到彼此的伤害并且从伤害做反应,障碍也意味着阻碍关系中爱的流动,同时它也阻挡了我们原本的觉性。
 
 
  同在或陷进去思想
 
  借由动作中注意手脚的移动(详书上练习),很自然地一定会开始想其他的事情,这时候意识到被念头带走了就回到动作上,慢慢的心就容易安定下来,因为这些念头就是反映与延续平常的烦恼。渐渐地当念头飘走时很快地就知道要回来,这样可以说自己跟念头之间开始有距离,这是观察念头的基础;反之,跟随着念头去想过去或等一下的事而无视于当下的动作,这叫做陷进去思想里。当我们可以纯粹的注意动作而没有陷入过去与未来的想法,可以说就是一种同在的状态。
 
  同样的,当我不自知的带着渴望、被认同的动机,去邀请家人也来喜欢气功时,就叫做陷进去;当我注意到生出一个要被认同的想法时,叫做跟念头有距离。
 
  止与清理
 
  可以注意念头才能停止继续制造受苦的事件与关系,例如看到自己又想拿别人的成就跟配偶比较时,能够了解这样做只是伤害,也看到想比较背后的不安,比较的念头自动停下来,这样可以称为止。
 
  遇到挑战或烦恼现前时,如果没有学习就会忙着解决表面的问题或事件,于是又陷入原来障碍的受苦模式之中。就像一直想要被认同,当对方反应不如预期时就会觉得失望、挫折,大部分的反应就是我要如何才能被肯定或是干脆放弃,这就是陷入过去障碍的反应。
 
  学习感官觉知,如注意动作或听声音,可以跟这些反应保持距离,既不落入自己是失败者的认为,也不会企图摆脱这个挫败感,念头暂时止息的注意这个挫败,没有动机与想法的跟这个状态在一起叫做「同在」。如此挫败感就会流动,也许是生气接着是哀伤……等等,一层一层的情绪就会松开,甚至会出现这个障碍的源头是过去曾经被嘲笑的记忆,也看到了自己以为只要被赞美就可以摆脱羞愧感,这样的过程就是了解与清理。
 
  从另一方面说,小时候被嘲笑的伤害生出我不如人的信念,头脑会从我不如人衍生出各种变装,例如努力想证明自己有能力,别人会的我也一定要会,只做有把握的事,积极想要收集他人的赞美与认同,无法忍受别人不同意见,极力要求家人要表现好……等等。我们就会在这些受伤记忆的变装中疲于奔命,制造种种辛苦烦恼。「同在」不仅是松开表面的情绪,更可以从障碍的源头松开,整个衍生的受苦的模式也会脱落,这样的清理会很自然地带来自由与平静。
 
  面对所谓的负面情绪,其实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同在」,它甚至能够松开意识深层的伤痛也带来了解,它是究竟的疗癒。
 
  点亮自己内心的光明
 
  本书不是理论、知识的谈论,而是一本认识自己的烛光,每篇短文都可以拿来在生活中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所以本书重点不在增加读者的知识概念,相反的,可以如实地注意自己将会减少很多束缚,松开障碍,往爱与自由的方向移动。
 
  刚开始听素珍老师教导的人可能有时会听不懂,因为我们完全被内在的信念跟以为推动着,一步一步地在经历这些思想所延伸的心理历程。当我们在讨好的当下,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动作背后的恐惧与痛苦,也看不到接下来必经的委屈与不平乃至更孤单,就像盲人走在轨道上,对于起点与下一站毫无所悉。
 
  老师的话语就像立足于山顶的觉者,已清楚看见每条心理轨道的起点与终点,以及彼此的关联。她从这样的高度提醒我们要去注意自己的念头,去看到自己的受苦模式,所以也不用太努力去思辩这些短文,而是借由这些文字注意自己,只要领悟只字片语,其实每一篇都是相通的。当我们可以逐渐的体会老师所说的心理路线与受苦模式,就更能感受老师想要带领我们去体悟她所领悟的那份爱与慈悲。
 

图书试读

*我是孤单的奴隶?
 
看电影或聊天,这些都是比较粗钝的能量,这些感觉比较强烈,也会有吸引力,可以暂时让我们很快忘掉痛苦。我们内在深层的障碍是属于非常精细的能量,如果没有觉察的力量跟它互动、跟它同在,是不可能跨越这点的。逃避是相当容易的,只要去购物⋯…。
 
对于孤单痛苦,我们未曾真正碰触过,只是因为很怕孤单而做了很多事情,始终不了解它,变成一直被它掌控,成了孤单的奴隶。孤单驱迫着我们去讨好别人、要赶快做出成绩、要变得很厉害⋯…。孤单就是这些行为的动机源头,不管怎么做,还是它的奴隶,最后一定会很挫折。
 
*想摆脱孤单会更孤单
 
因为怕孤单而讨好,接下来就有很多问题存在。你会讲好听的话,讲别人要听的话,处处迁就别人。因为你一直在这样的付出,你没有得到滋养,你们这份能量跟友谊没有交流,没有一个循环,就是单向的,你得不到你要的,对方也没办法真正靠近你,所以经过一段时间,你这个关系一定会断掉,无法维持长久。这个时候,你就会跌到以前想摆脱的孤单,不断在这里重复。「静心」就是可以看到这些。
 
*「念头」在支持孤单、寂寞
 
为什么我们会一直陷在孤单、寂寞?当它出现时,你会很想找人陪伴,或是会想到以前快乐的感觉,或是你会觉得失去了什么很可惜。一定是这些念头没有被你注意到,所以孤单寂寞会一直重复。
 
例如你觉得很遗憾,对于过去的恋情仍然很不舍,很想重回过去。一定有念头在支持孤单、寂寞。你没有办法注意到这些心念的时候,孤单是不会停止的。所以为何跨不过去,你一定有没注意到的念头,或是对某件事还很痛苦生气,也会变成寂寞、空虚。没有注意,就无法发现念头,自然这些模式停不下来。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