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词汇学

华语词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词汇学
  • 华语
  • 语言学
  • 汉语
  • 语义学
  • 构词学
  • 词汇研究
  • 中文
  • 语言
  • 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华语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语言。本书从华语词汇概说、语素、单纯词、合成词、实词、虚词、短语、熟语等,深入浅出、系统性地介绍华语词汇的奥秘,不论是对本国华语系的大学生、师培班学生,或是已具华语基础的外籍生,乃至海内外有志于华语教学的教师,都是一本必备的语言学基础书籍。

  本书配合大学课程,每章节除了练习题外,也归纳分析近十年「教育部对外华语教学能力认证」的词汇学试题,有助于读者增进华语语言学理论知识与实务之运用。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华语词汇学》一书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侧重于该学科的核心研究范畴,旨在吸引对汉语词汇构成、演变及社会应用感兴趣的读者。 --- 《华语词汇学》:透视现代汉语词汇的结构、生成与演变 导论:词汇,语言的骨架与血液 词汇,作为语言的物质载体和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是连接人类思维与外部世界的桥梁。《华语词汇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系统、深入的汉语词汇知识体系,全面剖析现代华语(普通话)词汇现象的内在规律及其社会历史的印记。本书不满足于简单的词汇罗列,而是将重点置于“词汇如何构成、如何演变、以及如何服务于实际交际”这一核心命题。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部旨在激活读者对身边常用词语背后复杂机制的探究之作。 本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现代语言学,特别是词汇语义学、构词法、语料库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交叉领域之上。我们相信,理解词汇,就是理解一种语言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认知模式和文化取向。 第一篇:词汇的基石——构词法与词汇的生成机制 词汇的生命力在于其生成和扩展的能力。本篇深入探讨汉语词汇如何从最基本的语素(Morpheme)出发,通过一系列既有规律又充满灵活性的构词手段,不断丰富自身的系统。 1. 语素分析与复合结构: 现代汉语词汇的基础语素,包括不同类型的词根、词缀(尽管汉语的词缀系统相对松散)的性质和功能被细致辨析。重点分析了双音节化背景下,如何通过语素的自由组合,构建出具有稳定意义的复合词。例如,分析“红茶”、“黑板”这类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等多种结构所体现的内在逻辑关系。 2. 派生与重叠: 派生作为词汇增长的重要途径,其在汉语中的体现——包括前缀、后缀的半固定化用法,以及词缀化现象(如“阿-”、“-子”)的界限被清晰划定。同时,对叠词(如AA式、ABAB式)在表达程度、情感色彩、动态性方面的特殊作用,进行了大量的实例分析。 3. 缩略与并列: 探讨现代汉语中极其活跃的缩略形式(如“高数”、“物美价廉”)的生成路径及其在特定语域中的功能。并深入剖析了联合式和选择式组合词的语义叠加与互补效应。 4. 借用与创新: 汉语词汇的活力还体现在对外来语的吸收和新创词的涌现。本篇详细梳理了音译、意译、音意兼顾等不同类型的借词策略,并分析了新造词在特定社会变迁(如科技进步、社会思潮)下的创新模式。 第二篇:词汇的意义与结构——语义场与词义演变 词汇的价值在于其所承载的意义。本篇将词汇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语义网络,而非孤立的符号集合。 1. 语义场理论的应用: 运用语义场理论,我们将词汇系统解构为若干相互交叉、相互制约的意义群组。通过分析“颜色词”、“亲属称谓词”、“时间词”等核心语义场的内部结构、边界和范畴划分,揭示汉语使用者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框架。例如,探讨“蓝”与“青”在现代汉语中的语义消长与重叠区域。 2. 词义的扩展与转移: 词义的动态性是研究的重点。本书细致考察了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等认知机制如何在词汇层面上发挥作用,导致词义的引申、泛化、狭化乃至转移。通过历史语料的对比,展现诸如“丈夫”、“走”等核心词汇的意义漂移轨迹。 3. 多义性与同义、近义的辨析: 深入探讨一个词汇如何承载多重语义的可能性(多义性),并严格区分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包括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语境的制约。这部分为高阶的写作和翻译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4. 语境依赖性: 强调词义的最终确定性在具体语境中完成。通过对比分析词语在不同句法结构、不同交际场合中的实际表现,阐明语境对词汇意义消歧的关键作用。 第三篇:语用与社会维度——词汇的社会化与语体风格 词汇的使用从来不是脱离社会环境的纯粹语言行为。本篇聚焦于词汇的社会属性及其在不同语体中的表现形态。 1. 语体风格与词汇的选择: 详细划分了学术语体、新闻语体、文学语体和日常口语体在词汇选用上的倾向性差异。分析了特定语体如何偏好使用抽象词、技术术语、套语或俚语等。 2. 社会变迁与词汇的兴衰: 考察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科技发展如何催生新词(如“互联网”、“内卷”)并淘汰或边缘化旧词(如特定历史称谓、过时技术词汇)。这一部分将历史语言学与社会学洞察相结合。 3. 语域现象与行话: 探讨专业领域(如法律、医学、金融)以及特定群体(如青少年群体)内部使用的特定词汇群——行话或“黑话”的形成机制、功能及其与通用语汇的关系。 4. 俚语、方言与规范化: 分析俚语和地方方言词汇在现代普通话词汇系统中的渗透与影响,探讨语言规范化过程中,对这些非标准词汇的处理原则与实际操作。 第四篇:词汇研究的新视角——语料库与计算方法 面向未来,本书引入了当代词汇研究中最具前沿性的方法论——语料库语言学。 1. 语料库的构建与应用: 介绍现代汉语大型语料库的结构、采集标准和研究价值。阐述如何通过检索、统计等量化方法,替代传统靠个人经验判断的研究模式,实现对词汇频率、共现关系、固定搭配的客观分析。 2. 词语搭配与固定表达: 重点分析“词语搭配”(Collocation)和“固定表达”(Fixed Expression)的研究。通过计算互信息值、t值等指标,精确识别哪些词语组合是“自然”且高频的,从而深化对汉语词汇组织逻辑的理解。 3. 词汇的计量学研究: 探讨如何利用计算方法对词汇的活力度、成熟度以及词汇密度等进行量化评估,为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提供数据支持。 结语:词汇学的未来视野 《华语词汇学》力求在传统词汇学坚实的基础上,融入最新的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学习者、研究者以及所有对汉语充满热情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且富有启发性的研究工具。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敏锐地捕捉汉语词汇的细微变化,更精准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真正掌握现代华语的丰富内涵。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静宜


  台中市人,现任国立台东大学华语文学系助理教授。

  曾任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逢甲大学华语中心等兼任助理教授。

  曾任教育部侨务委员会海内外师培老师,讲授「华语教材教法」、「华语教案编写」、「华语词汇学」、「华语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课程。

  着有老外读中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前传》、《实用汉语语法》、《语义学》、《语用学》、《今文尚书语法与经文诠释关系之探讨》等。曾发表〈两岸华语教材「述补结构」之研究〉、〈两岸华语教材「动态助词」之研究〉、〈泰国华文教育与教材之研究〉、〈《华文观光》教材电子书之研发〉等数十篇专书论文。

  曾荣获中华扶轮社教育基金会论文奖、华严莲社赵廷箴孝慈论文奖、逢甲大学「学生优秀作品数位典藏计划」指导教授纪念牌等。

图书目录

自序 I

第一章  华语词汇基本概念
第一节 华语词汇的形态/002
第二节 华语词汇的特点/004
第三节 华语词汇的发展/006

第二章  语 素
第一节 语素的定义/016
第二节 语素的分类/017

第三章  构词法(一)单纯词
第一节 词的定义/030
第二节 词的构成/031
第三节 单纯词的分类/032
第四节 语素、词和汉字的关系/039
第五节 语素和词的区别/040

第四章  构词法(二)合成词
第一节 附加式/050
第二节 重叠式/057
第三节 复合式/059
第四节 同素逆序词/067
第五节 离合词/068

第五章  词类(一)实词
第一节 词类划分的标准/084
第二节 实词:名词/086
第三节 实词:动词/098
第四节 实词:形容词/110
第五节 实词:数词/118
第六节 实词:量词/124
第七节 实词:代词/132

第六章  词类(二)虚词
第一节 虚词:副词/152
第二节 虚词:介词/165
第三节 虚词:连词/171
第四节 虚词:助词/180
第五节 虚词:语气词/189
第六节 虚词:叹词/195
第七节 虚词:拟声词/198
附词类定义、分类、语法特征表/200

第七章  短语
第一节 短语的定义/220
第二节 短语的类型/221
第三节 短语和词的区别/240

第八章  熟语
第一节 成语/250
第二节 谚语/256
第三节 惯用语/259
第四节 歇后语/261

参考书目/271

图书序言

自序

  语言是人和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词汇是语言的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外籍生要与华人达到正确的交际,学习华语词汇、语法是必备的工具。从2000年起,笔者开始踏进第一线教学现场,在华语中心教导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生学习华语。在这十几年中,笔者深刻体验到,外籍生学习华语时所产生的疑义,是我们以华语为母语的人士,所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例如:「了」是个虚词,如「他吃了三碗饭」、「他吃三碗饭」,句子中用「了」与不用「了」意思一样吗?又,如「我在台湾住了三个月」、「我在台湾住了三个月了」,句子中出现一个「了」,和两个「了」意思一样吗?外籍生一连串有趣的发问,引起笔者对华语词汇、语法的兴趣。

  2006年开始,笔者于华语文中心师资培训班讲授「词汇学」、「语法学」课程。2007年开始于教育部侨务委员会培训海外华文老师,乃至陆陆续续开设「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课程。本书就在这十年授课实务中,增补校订而成。

  生命中总是有许多感谢。除了非常感谢教育部侨务委员会给予笔者学习的机会,让笔者在华语语言学中继续扎根之外,也要感谢博士指导老师李威熊教授,指导《尚书》语法议题,启蒙笔者对华语词汇、语法的先备知识;感谢先师江干益主任,让笔者回母校中兴大学教授语法课程,使笔者有机会继续沉潜遨游在华语词汇、语法的堂奥里;感谢两位审查委员何淑贞教授、周玟慧副教授,对本书所提出的宝贵修改建议,使本书因而有更清晰完整的论述,特此致谢;当然,也要感谢认识或是不认识笔者的你,让华语词汇得以薪火相传。

  另外,十二万分感谢在华语界卓越有成的新学林出版社,力邀笔者完成此书,既嘉惠有志于华语教学的莘莘学子,也给予华语专业学者有个笔墨挥洒的天地。最后,感谢主编范琇茹小姐细心校对与编排,使本书更臻完善。

  在忙碌的教学生活中,个人能力有限,才疏学浅,兼且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尚祈博雅先进、俊杰贤达,不吝赐教指正。

刘静宜 谨志
2016年12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华语词汇学》实在太让我惊喜了!我一直对语言的演变和词汇的构成充满好奇,但市面上的书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内容浅尝辄止。这本书恰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作者的笔触流畅自然,即使是讲到一些比较专业的概念,也能够用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解释,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喜欢关于词汇聚合和搭配的部分,读完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一个词语的意义远不止它本身,它还承载着与它一同出现的词语所赋予的丰富内涵。书里列举了大量的例句,涵盖了现代汉语的各种语境,从新闻报道到日常对话,再到文学作品,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词汇宝库之中。每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亮点,也对汉语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次与汉语深度对话的旅程,让我对华语词汇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词汇世界的兴趣,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提到的方法应用到我的阅读和写作中,让我的汉语表达更加精准和富有表现力。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深入了解它的词汇系统。《华语词汇学》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严谨,同时又不失可读性。我尤其欣赏他对词汇的分类和系统梳理,让我能够清晰地把握汉语词汇的整体框架。书中对词语的构词法、词义的辨析、以及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都有详尽的阐述,这对于我这样需要进行大量翻译工作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曾经在翻译中遇到的很多困惑,在这本书里都找到了答案。它不仅教会了我“怎么用”,更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这么用”。而且,书中引用的文献和案例都非常扎实,充满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但也避免了过于晦涩的表达,让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汉语的鲜活生命力。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学习,更在于它能够培养我对语言的敏锐度和洞察力。

评分

说实话,最初买这本《华语词汇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想着大概就是一本普通的学术参考书。没想到,它带给我的惊喜是如此巨大!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并没有直接开始讲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一点一点地引导读者去思考词汇的本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词汇搭配和惯用语的部分,这对我来说一直是个难题。以前我总觉得是死记硬背,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搭配背后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文化基础。它让我看到了语言的生命力,不仅仅是孤立的词语,更是它们之间形成的精妙联系。书中的例子非常贴切,而且讲解深入浅出,我甚至觉得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集。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汉语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如何更自然、更地道地使用汉语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绝对是我今年读过的最物超所值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评分

天呐,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读到了一本如此深刻却又如此易懂的《华语词汇学》。作为一个对语言细节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人,我一直苦苦寻找一本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是这样”的书,而不是仅仅罗列“是什么”。这本书做到了!它并没有停留在词语的字面意义,而是深入挖掘了词语背后的语用、历史和文化根源。我被书中关于词义演变的章节深深吸引,尤其是对一些词语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意义变迁的分析,让我大开眼界。它就像一位历史学家,用语言作为线索,为我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社会变迁画卷。书中对词语的引申、比喻、转义等现象的分析,更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一直觉得很多词语的用法是约定俗成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些“约定”背后隐藏的逻辑和规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汉语感知能力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看待身边的词语,就像在审视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充满了故事和智慧。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汉语有深度兴趣的朋友!

评分

这本书真的太棒了!我一直是个对语言充满好奇心的人,但很少有书能像《华语词汇学》这样,让我读得如此津津有味。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仿佛在和我这个老朋友聊天,分享他对汉语词汇的各种奇妙发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词语的“前世今生”的章节,读到一些看似普通的词语,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渊源,让我对汉语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而且,书中对于词语的辨析也非常到位,很多我以前模棱两可的用法,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清晰的解答。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在浩瀚的华语词汇海洋中畅游,让我不仅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了解了这些风景背后的构成和规律。这本书让我对汉语充满了敬畏和热爱,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探索下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