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利申请实务Ⅱ

美国专利申请实务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专利申请
  • 美国专利
  • 专利实务
  • 知识产权
  • 法律
  • 科技
  • 实用指南
  • 申请技巧
  • 审查意见
  • 专利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书分三册总计27章超过700页,
涵盖美国专利申请实务的实体和程序方面的大部分重要议题

  ◎本书是从一项发明开始,中间经历提出申请案和修正与答辩,及至获准专利和专利行使等各个阶段,依序写成。
  ◎本书兼谈申请案/专利的实质内容和程序事项。
  ◎本书也提到「发明人」、「让与人」及「让与人禁反言」等与发明人的切身利益相关的议题。

  本书共分三册,总计27章,超过700页,兼谈申请案/专利的实质内容(例如,「请求项的解读方式」、「明确性」、「非显而易知性」)和程序事项(例如,「加速审查」、「外国申请许可」、「与审查官访谈」、「资讯揭露义务」的「非相关人士提供资讯」),因此,不仅适合专利工程师阅读,对程序人员也有帮助。此外,本书也提到「发明人」、「让与人」及「让与人禁反言」等与发明人的切身利益相关的议题,因此,也适合发明人翻阅。

  美国专利申请实务Ⅱ【赠阅版】抢先看:jacob-tc.com/ebook/patent/
  FACEBOOK粉丝专页(影片):www.facebook.com/AP.Patent
知识产权实务精要: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解析 本书并非《美国专利申请实务Ⅱ》的替代或补充,而是聚焦于知识产权领域一个截然不同的重要分支——国际商标注册与管理实践的综合指南。 本书旨在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者、法务人员、知识产权代理师以及希望深入理解国际商标战略布局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极具操作性的实务框架。 第一部分:全球商标战略布局与前瞻性规划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标不再仅仅是标识,而是核心资产和市场准入的通行证。本部分详尽阐述了构建稳健、适应性强的全球商标战略所需的关键步骤与思维模式。 1. 市场进入与商标布局的协同性分析: 我们深入探讨了企业在进入新市场时,如何将商标布局嵌入到整体市场进入战略中。这包括对目标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文化差异、消费者认知习惯进行深入分析,并据此确定初步的保护范围和优先注册顺序。我们详细解析了“高价值市场优先”与“风险规避优先”两种不同战略侧重点下的具体操作流程。 2. 国际分类与尼斯分类的精细化应用: 本书摒弃了对《尼斯分类》的浅层介绍,转而聚焦于实务中的“灰色地带”和“交叉申请”难题。我们提供了大量案例分析,阐述了如何根据产品服务的具体特性,精确选择国际分类,特别是在服务类(如第35、41、42类)与商品类(如第9、11、25类)交叉应用时的风险点识别与规避技巧。此外,对于马德里体系下,如何应对指定国特有分类要求的审查意见,提供了详尽的应对模板与策略。 3. 商标的价值评估与资产化管理: 知识产权资产的量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本部分引入了国际上主流的商标价值评估模型(如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并结合实务操作,讲解了如何为不同生命周期和地域范围的商标进行合理的价值锚定。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许可、质押等方式,激活商标的潜在经济价值。 第二部分:马德里体系下的高效注册与维护 马德里体系作为国际商标注册的主流途径,其复杂性常常让实务人员望而却步。本书旨在化繁为简,提供一套高效、低成本的“一站式”操作手册。 1. 基础申请与宽限期策略: 我们详尽分析了以《巴黎公约》优先权和马德里议定书下的“基础注册”与“基础申请”的区别与选择依据。特别针对首次使用马德里体系的企业,提供了从本国商标局(WIPO)到国际局(IB)的申报流程图解,并详细列出了所有关键表格(如MM2、MM3)的填写注意事项和常见错误修正指南。 2. 审查意见的应对与“中心化”策略: 国际商标申请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应对指定国审查员的意见。本书聚焦于以下几种核心挑战: 绝对驳回理由的克服: 针对地域性显著性不足、描述性过强等问题,提供了如何引入辅助证据(如使用证据、调查报告)进行答复的实战技巧。 相对驳回理由的抗辩: 重点剖析了如何系统性地准备“反混淆证据”,并利用《巴黎公约》第6条之二(在特定情况下)进行抗辩。 单一语言答复策略: 探讨了在审查意见回复过程中,如何以国际局认可的语言,清晰、有力地回应多个指定国审查官的不同关切。 3. 中间阶段管理与异议/无效程序衔接: 商标权的维护并非一劳永逸。本书详细介绍了在马德里商标获准注册后,如何有效管理各个成员国的周年审查、续展,以及如何及时发现并应对来自第三方的异议和无效宣告。我们强调了“集中监控,分散应对”的原则,确保在任何一个指定国出现法律挑战时,能迅速启动本地化的专业应对机制。 第三部分:新兴技术环境下的商标保护与风险控制 随着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商标侵权行为的载体和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本部分侧重于应对现代商业环境带来的新挑战。 1. 电子商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深度解析了全球主流电商平台(如亚马逊全球开店、速卖通、eBay等)的知识产权投诉与维权流程。我们提供了“Takedown Notice”的撰写范本,并指导企业如何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因假冒或搭便车行为造成的销售损失。 此外,还讨论了平台为品牌方提供的“品牌保护计划”的申请与利用。 2. 域名与商标的冲突管理(UDRP与反向域名抢注): 域名与商标的冲突是网络时代的热点问题。本书详细解读了统一域名争议处理程序(UDRP)的适用条件和证据要求,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反向域名抢注”(即恶意抢注他人商标的域名后反过来敲诈勒索品牌方)的复杂情形,提供了法律救济途径和预防措施。 3. 人工智能在商标检索与监测中的应用: 我们介绍了当前市场上主流的AI辅助商标检索工具的工作原理,它们如何通过语义分析、图像识别等技术,提高检索的准确率和效率。更重要的是,本书指导读者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建立实时预警系统,实现对潜在侵权风险的主动监测与快速干预。 结语:从合规到战略的跨越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超越单纯的“申请”和“注册”的事务性工作,将商标职能提升到企业核心战略层面。通过对国际公约、区域协定以及全球实务操作的细致剖析,读者将能够构建一套全面、高效且具有前瞻性的国际商标管理体系,为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和品牌保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袁仁捷


  学历:
  台湾大学电机系学士
  美国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电机硕士

  经历:
  远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
  北美智权股份有限公司专利工程师
  万国专利商标事务所专利工程师

图书目录

美国专利申请实务I

第1章 专利申请案的类型
第1节    正式申请案
第2节    临时申请案
第3节    正式申请案与临时申请案之间的转换

第2章 特殊审查程序
第1节    加速审查
第2节    优先审查
第3节    专利审查高速公路
第4节    外国申请许可        
第5节    与审查官访谈

第3章 专利申请案的相关人士
第1节    发明人
第2节    共同发明人
第3节    申请人、专利权人、让与人、受让人
第4节    发明人主体之修正
第5节    虚伪发明人主体
第6节    让与人禁反言

第4章 适格的发明标的
第1节    法定的发明标的
第2节    例外不适格的法定发明标的
第3节    例外的例外
第4节    请求项不得包含两种发明标的
第5节    改变发明标的以获准专利

第5章 请求项
第1节    前言
第2节    转承性用语
第3节    本体
第4节    方法请求项的「单一实体规则」
第5节    请求项中的用字要谨慎
第6节    撰写请求项时应留意潜在侵权者为何人

第6章 请求项的解读
第1节    词汇编纂者原则
第2节    内部证据先于外部证据
第3节    最广义合理解读原则
第4节    专利有效性解读原则
第5节    请求项差异化原则
第6节    请求项经解读后,其范围应至少涵盖一个实施例
第7节    请求项的范围不可涵盖先前已放弃的部分
第8节    不同的用语通常代表不同的元件
第9节    相同的用语不见得代表相同的元件
第10节    解读的时间点为有效申请日
第11节    数种常见用语的解读

第7章 特殊类型的请求项
第1节    方法界定产物请求项
第2节    包含手段或步骤加功能元件的请求项
第3节    含有印刷图文的请求项
第4节    Beauregard请求项
第5节    耗尽组合请求项

美国专利申请实务II

第8章 限选要求

第1节    限选要求的意义
第2节    限选要求的发出准则
第3节    限选要求的种类
第4节    连结请求项与重新加入
第5节    限选要求的回覆及法律效果
第6节    结语

第9章 双重专利
第1节    双重专利之意义
第2节    双重专利之类型
第3节    双重专利之判断方式
第4节    双重专利核驳之克服方式和法律效果
第5节    抛弃声明
第6节    双重专利的例外规定

第10章 资讯揭露义务
第1节    资讯揭露的主体
第2节    资讯揭露的客体
第3节    资讯揭露的时期
第4节    资讯揭露书提交的程式
第5节    违反资讯揭露的效果
第6节    审查官要求提供资讯
第7节    非相关人士提供资讯

第11章 不正行为
第1节    源起-三件最高法院判决
第2节    过往的标准及其所造成的结果
第3节    目前的标准
第4节    PTO斟酌过的资讯、法院不须再重新斟酌

第12章 申请案的修正
第1节    修正文件-封面
第2节    修正文件-修正的内容
第3节    修正文件-修正理由
第4节    初步修正
第5节    补充修正
第6节    最终OA后、上诉前的修正与答辩
第7节    核准通知后的修正与答辩
第8节    答辩的期限

第13章 请求项的要件-明确性
第1节    主观要件
第2节    客观要件

第14章 说明书的要件-书面描述、据以实施性、最佳模式
第1节    书面描述
第2节    据以实施性
第3节    最佳模式
第4节    寄存

第15章 专利性要件-利用性
第1节    特定用途
第2节    实质用途
第3节    可信度
第4节    众所周知的用途不须记载于说明书中
第5节    治疗和药物发明的用途

第16章 专利性要件-新颖性
第1节    先前技术的种类
第2节    本来就会存在的性质-本质性
第3节    先前技术的条件
第4节    单一文件使发明丧失新颖性的例外
第5节    公开使用
第6节    销售
第7节    实验性使用例外
第8节    先前技术使发明丧失新颖性的态样
第9节    拟制丧失新颖性
第10节    例外不适格的先前技术-优惠期间揭露
第11节    例外不适格的「申请在前、公开在后」先前技术
第12节    衍生程序
第13节    「反向教示」、「不同的技术领域」、「解决不同的问题」及「后续性判断因素」不适用于「新颖性」的判断

美国专利申请实务III

第17章 专利性要件-非显而易知性

第1节    判定先前技术的范围和内容
第2节    确定请求项与先前技术之间的差异
第3节    决定相关技术领域内的通常技术者的技术水准
第4节    后续性判断因素
第5节    不具有非显而易知性的发明态样
第6节    先前技术无法合理组合的数种态样
第7节    判决认定为显而易知的数种发明态样
第8节    上位/下位概念发明的非显而易知判断
第9节    数值范围发明的非显而易知性判断

第18章 核准与发证
第1节    核准理由
第2节    专利期限调整
第3节    专利期限延展
第4节    提出修正
第5节    撤回发证

第19章 专利的修正
第1节    订正证书
第2节    抛弃书

第20章 重新发证
第1节    得重新发证的错误
第2节    重新发证的限制-两年期间禁止
第3节    重新发证的限制-重新取回禁止
第4节    中用权

第21章 获准后程序
第1节    单方重新审查
第2节    补充审查
第3节    获准后复审
第4节    多方复审

第22章 申请案与专利的放弃与复活
第1节    正式放弃
第2节    视为放弃

第23章 与专利相关的理论
第1节    均等论
第2节    诱捕防御
第3节    申请历程禁反言
第4节    请求项无效论
第5节    揭露-贡献法则
第6节    逆均等论
第7节    申请历程抛弃论
第8节    专利申请懈怠论
第9节    懈怠论
第10节    衡平禁反言原则
第11节    中用权

第24章 设计申请案
第1节    说明书
第2节    请求项
第3节    图式
第4节    加速审查

第25章 适格的设计标的
第1节    适格的设计标的
第2节    设计专利与发明专利之间的不同点

第26章 设计的专利性要件
第1节    原创性
第2节    装饰性
第3节    冒犯性
第4节    新颖性
第5节    非显而易知性
第6节    书面描述、据以实施性、明确性

第27章 设计专利的侵权认定
第1节    一般观察者测试法
第2节    新颖性特点测试法
第3节    参照先前技术的一般观察者测试法

图书序言

作者序

  2007年有人在「哈今的专利自学手册」上问:「请问谁有MPEP的中文版?」,接着有人回答:「据了解是没有 因为翻出来会出人命…。」(见www.patent-tutorial.net/website/content/forum/2281)。的确,将MPEP翻成中文,是会出人命的。然而,将阅读MPEP后的心得记录下来,应该会对身体有益吧?而这就是本书出版的动机。

  本书大体上是按照一项发明从萌芽(例如,「专利申请案的类型」、「适格的发明标的」、「请求项」)、成长(例如,「限选要求」、「申请案的修正」、「专利性要件」)、茁壮(例如,「核准与发证」、「专利的修正」、「重新发证」)、及至凋零(例如,「申请案与专利的放弃与复活」)等各个阶段,依序编写而成。读者可从本书第1章读起,也可从中挑选有兴趣的章节阅读。

  本书兼谈申请案/专利的实质内容(例如,「请求项的解读方式」、「明确性」、「非显而易知性」)和程序事项(例如,「加速审查」、「外国申请许可」、「与审查官访谈」、「资讯揭露义务」的「非相关人士提供资讯」),因此,不仅适合专利工程师阅读,对程序人员也有帮助。此外,本书也提到「发明人」、「让与人」及「让与人禁反言」等与发明人的切身利益相关的议题,因此,也适合发明人翻阅。

  本书自2007年着手写起,其间经历KSR International Co. v. Teleflex, Inc., 550 U.S. 398 (2007)、Bilski v. Kappos, 561 U.S. 593 (2010)、2013年的 Leahy–Smith America Invents Act (AIA)、Nautilus, Inc. v. Biosig Instruments, Inc., 572 U.S. ___ (2014)、以及Alice Corp. v. CLS Bank International, 573 U.S. __, (2014) 等对于专利实务有重大改变、并影响深远的事件,而本书也就因为这些事件的相继出现,必须不断地修改。本书作者虽尽力校正,但本书的部分内容仍难免已经过时、或有所疏漏,望先进们能不吝提醒、指教。此外,本书针对各个议题所引用的判决,对于其中的论理过程会有所简化,因此,期盼读者能参考原文,以更深入和精准地了解究竟还有哪些因素导致判决的结果。

  承蒙远流智权事务所卢建川专利师对于本书的关心、及所提出的指正和建议,在此谨致上感谢。

图书试读

有理由,则必须撤回该「限选要求」,否则便应提出文件,来佐证其先前的论点,并发出「最终限选要求(final requirement for restriction)」,该「最终限选要求」会包含下列文字:
 
“¶ 8.05 CLAIMS STAND WITHDRAWN WITH TRAVERSE
Claim [1] withdrawn from further consideration pursuant to 37 CFR 1.142(b), as being drawn to a nonelected [2], there being no allowable generic or linking claim. Applicant timely traversed the restriction (election) requirement in the reply filed on [3].”
,其可作为日后申请人针对审查官所发出的「限选要求」有提出否认的证据。
 
申请人如果对该「最终限选要求」仍不满意,则可于该「最终限选要求」发出后、或迟至该申请案的审查工作告一段落(也就是审查官发出最终审查意见通知书、或该申请案获准专利)后,但必须在提出上诉(appeal)之前,向局长(Director)提出请愿书(petition),以要求重新检视该「限选要求」是否正确。
 
然而,申请人如果在回覆「限选要求」时,(1)并未否认该「限选要求」(without traverse)(也就是并未明确指出「限选要求」中的错误);或(2)没有备具理由,而只以“with traverse”短短数语表达其不同意该「限选要求」,则会丧失将来提出请愿书的权利。在上述两种情况,审查官会在接下来所发出的「最终限选要求中」分别包含下列文字:
 
“¶ 8.25.01 Election Without Traverse
Applicant’s election without traverse of [1] in the reply filed on [2] is acknowledged.”

“¶ 8.25.02 Election Without Traverse Based on Incomplete Reply
Applicant’s election of [1] in the reply filed on [2] is acknowledged. Because applicant did not distinctly and specifically point out the supposed errors in the restriction requirement, the election has been treated as an election without traverse (MPEP § 818.01(a)).”

,以表明申请人针对审查官所发出的「限选要求」没有提出否认。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原本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利律师一样,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在美国申请专利,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罗列了大量的知识点,却缺乏实际操作的指导。它详细地介绍了美国专利申请的各个阶段,例如初步检索、撰写说明书、提交申请、审查过程、授权等等。但是,它没有告诉我,在每个阶段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应对各种挑战,以及如何提高申请成功的几率。它就像一位老师,给你讲了很多理论知识,却不给你布置任何作业,让你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加入一些案例分析,例如分析一些成功的专利申请,以及一些失败的专利申请,并从中提炼出一些经验教训。这样才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美国专利申请的实务。此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生硬,缺乏趣味性,让人读起来很枯燥。我建议作者在后续的版本中,能够采用更生动、更活泼的语言风格,并加入一些图片和图表,以提高可读性。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厚重”。它就像一座信息的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里面涵盖了美国专利申请的各个方面,从初步的检索到最后的授权,几乎无所不包。但这种“无所不包”也带来了问题,那就是内容过于分散,缺乏重点。作者似乎想把所有能想到的内容都塞进去,导致读者很难抓住核心要点。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晦涩难懂,大量的法律术语和专业词汇,让非法律背景的读者望而却步。我本身是机械工程背景,对专利申请有一定的了解,但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是经常需要查阅其他资料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缺乏台湾的视角。美国专利申请的实务环境和台湾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台湾的专利审查制度更加严格,对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要求更高。这本书没有考虑到这些差异,直接照搬美国的经验,可能会误导台湾的读者。我建议作者在后续的版本中,能够加入一些台湾的案例和分析,并结合台湾的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台湾的专利申请人。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美国专利申请体系框架。对于完全不了解美国专利制度的人来说,它能帮你建立起一个基本的认知,知道专利申请需要哪些步骤,需要准备哪些文件,以及需要遵守哪些规则。它就像一张地图,告诉你美国专利申请的“地理位置”,让你对整个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这张地图过于简略,缺乏细节。它没有告诉你,在每个“地点”应该注意哪些陷阱,如何选择最佳的“路线”,以及如何避免迷路。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对美国专利审查员的审查习惯进行分析,例如,哪些类型的申请更容易被驳回,哪些类型的申请更容易被授权,以及审查员通常会关注哪些方面。这样才能帮助申请人更好地准备申请文件,提高申请成功的几率。另外,这本书对美国专利诉讼的介绍也比较简单,没有深入探讨诉讼策略和风险控制。对于想要在美国申请专利的企业来说,了解专利诉讼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入门级的参考书,适合作为了解美国专利申请的起点。但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专业的专利申请人,那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实践。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真的让人不敢恭维。字体太小,行距太窄,长时间阅读眼睛会非常疲劳。而且,书中的图表和公式也比较模糊,难以看清。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专业书籍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内容方面,我发现这本书对美国专利申请的最新发展没有及时更新。例如,美国专利法在2011年进行了重大修改(AIA),这本书对AIA的解读不够深入,甚至有些地方存在误解。这对于想要了解最新美国专利法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些优点,例如它对美国专利申请的流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模板和范例。但是,这些优点并不能弥补它在排版、印刷和内容更新方面的不足。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更适合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参考书,帮助读者了解美国专利申请的基本概念和流程。但如果你想深入研究美国专利申请的实务,那还需要参考其他更权威、更专业的书籍。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性价比不高,不值得购买。

评分

这本《美国专利申请实务Ⅱ》啊,说实话,我一开始抱了很大的期望,毕竟专利申请这块,台湾跟美国联系紧密,很多技术都得看美国那边怎么发展。但读下来,感觉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堆砌了大量的法条和流程,对于想真正理解美国专利申请策略的人来说,有点力不从心。它详细地描述了审查意见通知书(Office Action)的回覆方式,各种文件格式的要求,以及一些实务上的注意事项,这些对于初次接触美国专利申请的工程师或律师来说,确实能提供一些帮助。然而,它缺乏对申请策略的深入探讨,例如如何撰写更具说服力的说明书,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技术进行规避,以及如何与审查员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它就像一本菜谱,告诉你每一步怎么做,却没告诉你怎么做出美味佳肴。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这本书能结合一些实际案例,分析成功和失败的专利申请,并从中提炼出一些经验教训。总而言之,它是一本实用的参考书,但不是一本能让你真正掌握美国专利申请实务的“圣经”。如果你只是想了解一些基本流程和文件要求,那它或许能帮到你;但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专利申请人,那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