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慢了我的时间

你走慢了我的时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爱情
  • 成长
  • 时间
  • 治愈
  • 散文
  • 情感
  • 青春
  • 生活
  • 文字
  • 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备受期待的90后新生代创作者!
《把你的名字晒一晒》畅销作家张西最新作品!
  
  人海茫茫,时光漫漫,
  我们各有各的憧憬,各有各的挣扎,
  生活变成几个透明的圆,
  相遇时交叠,道别时流成深邃的命运,
  在转身之后浅浅的,变成永远的曾经。
  
  「每个伤痕累累的人身上,
  应该都有着别人的答案,
  也许这就是我们相遇的原因。」
  
  之前,以一份甜点换一个故事的张西,
  此次,以一封情书换一张沙发,
  离开台北,1000公里的出走,
  30个夜晚,打开30扇门,
  和30个小房东,经意与不经意地相遇,
  把彼此的时间走慢了。
  
  生命并不温柔,
  也不会终其一生都荒芜或华美,
  我们是彼此的过客,也是被彼此拾获的碎片,
  恆常里的变数,被沖散在人海里的每一个灵魂,
  只要有人记得,就会发光。
  
  「愿你所有的追寻,都能带你找到平静。」
  
  【关于封面设计】
  人生旅途中,会遇见各式各样的人,
  我们各有各的向往,各自带着困惑和期盼生活,
  而彼此交会的瞬间,这段时间被走慢、被灿烂。
  用那么刚好的姿态相遇,彼此承接,在道别时变成深刻的曾经。
  
  因此,封面选用较手感的雪莎美术纸,
  用带哲思的绿色,呈现走过这片土地,出走的1000公里,
  画面上有各形各色的小人物,往不同方向走去,
  有相遇、有错身,有彼此敲叩的明亮、也有深埋的遗憾,
  我们都是其一,带着故事,遇见。
  
本书特色
  
  旅行原来不是出口,
  而是一扇窗,
  打开后的万千风景,能被收进口袋,
  变成一种熬过平凡生活的力量。
  
  ●
  一生的辗转里,
  有些人的出现是为了调整你,
  不是留下你。
  
  ●
  当我们看着别人的风景,
  当夜深人静,
  偷偷在心底把自己想成另外一个人,
  去过另外一种人生。
  
  ●
  如果可以,我想当星星,而不是流星,
  我不想成为那种让人一拥而上的人,
  我想要在自己的轨道上,小小的燃烧着,
  就算是走过几万光年后才被看见。
  我不在乎。
  
  ●
  我们一生做了多少决定,
  都是命运辗转过后的念头。
  无关乎隆重与否,都让自己华丽又斑驳。
  
  ●
  但愿每一道伤痕,
  成为通往更好的未来的路。
  愿我们有一天,
  能深深爱上被年轻修修改改的自己。

名人推荐

  小说家 王聪威
  作家 杨佳娴
  散文作家 简媜
   ──深刻推荐(按姓氏笔划排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故事贸易公司
张西

 
  来自1992,巨蟹座。

  喜欢散步,喜欢靠窗边的位置,喜欢看海,喜欢做白日梦。不喜欢秋葵,不喜欢气温超过23度。善感也善变,正在学习整理祕密。
 
  着作:《把你的名字晒一晒》

  FB粉丝团:『故事贸易公司』
  www.facebook.com/iamivye
  IG:iamivye

图书目录

#00  〈从台北开始〉

#01  2016.10.20 台中  〈第一天就像回家〉

#02  2016.10.21 台中  〈懂得幸福的猫〉

#03  2016.10.22 台中  〈圣诞老人的后裔〉

#04  2016.10.23  台中 〈她拥有一整个宇宙〉

#05  2016.10.24  彰化‧员林  〈我也想做一只灯笼鱼〉

#06  2016.10.25  南投‧埔里  〈橙花〉

#07  2016.10.26  南投‧埔里  〈可以跟宇宙对话的人〉

#08  2016.10.28  云林‧斗六  〈整个世界都是掉在地上的星星〉

#09  2016.10.29  嘉义  〈烟花〉

#10  2016.10.30  台南 〈 变数〉

#11  2016.10.31  台南  〈月亮心脏〉

#12  2016.11.01  台南  〈再见,小可爱〉

#13  2016.11.02  台南  〈鸽子〉

#14  2016.11.03  高雄  〈装在瓶子里的海〉

#15  2016.11.04  高雄  〈我们一起看雪吧〉

#16  2016.11.05  高雄  〈画眉〉

#17  2016.11.06  屏东‧恆春  〈折返〉

#18  2016.11.07  台东‧都兰  〈在出口生活的人〉

#19  2016.11.08  台东‧池上  〈不伤心约会〉

#20  2016.11.09  花莲‧凤林  〈反省〉

#21  2016.11.10  花莲  〈随性先生〉

#22  2016.11.11  花莲  〈黑暗面〉

#23  2016.11.12  花莲  〈你的前方永远会有好事〉

#24  2016.11.13  花莲  〈单纯过渡〉

#25  2016.11.14  宜兰  〈准大人〉

#26  2016.11.15  新竹  〈平行时空〉

#27  2016.11.16  台北  〈经过台北杂记〉

#28  2016.11.17  台北  〈回到台北杂记〉

#29  2016.11.18  台北‧淡水 〈最后一晚我和她在操场看星星〉

/后记/〈后来〉
 

图书序言

作者序

#00/〈从台北开始〉


  ──十年,在我以为的最多的可能性里,我却逐渐地失去了寻找可能性的动力。
  
  「妳为什么一定要当台北人呢?」
  
  我拿着电话,感觉得到她很努力地忍住情绪,但仍咬牙切齿,像是一种看见自己被背叛的愤怒。
  
  「我没有一定要当台北人。」我说,用很平静很平静的口吻。眼泪却掉了下来。
  
  台北,好复杂的两个字。一切的混乱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甚至是直到最后都没有被抚平。
  
  「妳离不开台北,妳没有办法去别的城市生活。」她继续说。虽然语气缓和了一点,但在我的情绪里,听起来仍然尖锐。
  
  「我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我现阶段还不想。」我的语气没有起伏。
  
  「妳的父母把妳送到台北去,不是为了让妳成为一个台北人。」
  
  台北人又怎么了。我忍不住在她看不见的地方,低喃了一声。虽然我知道自己不算是个台北人。对,我应该不算,吧?
  
  我家在新竹。
  
  这是小时候我的自我介绍中一定会有的一句话,然后我会接着说,我从小学到国中三年级都是通勤,每天来回台北和新竹两地,可是我对新竹和台北都不算熟悉,因为放学后我就要回新竹了,没有太多时间在任何一地闲晃。国三时因为课业压力变大,父亲才在台北租了房子,我才正式开始了在台北的生活。这一住,到现在十年了,我未曾离开。在台北唸高中、上大学,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这十年间,不只是我回新竹的频率不断地递减,改变的还有很多,那些与家有关的,比如父母离婚,比如父亲再婚,比如新竹的家因为父母分开的关系,从两间打通的大房子,变成两间简单的公寓。又比如妹妹们陆续离开了台北,而我始终还在这里,我自己也找不到原因地停在这里了。
  
  母亲曾说,小时候决定把我们送到台北的原因,是因为台北有比较丰富的资源、竞争力比较大、可能性比较多。这些话我一直是放在心里的,我看似很努力地在台北寻找一个自己的位置,好像台北就是我的全世界了(或者是说我以为的最好的世界了)。然后,在某几年的时间里,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被台北丢掉的小孩,可是我好像离不开了。太依赖对于捷运与公车的强烈惯性,太容易把文山区、大安区、信义区、中山区这些闹区当作是自己的地域,太偏执地想要在台北两个字里,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生活。
  
  就这样,十年,我在我以为的最多的可能性里,逐渐地失去了寻找可能性的动力。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
  
  很多时候是这样的,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会特别觉得自己的人生死死地卡住了,然后那些曾经让自己不舒服的对话都会用一种很轻蔑的姿态重新再来一次,日子好像变成一条细细的绳,缓缓地,把自己勒紧,甚至就要窒息。
  
  真的拉起行李箱离开台北,拥有一趟旅行,大概就是因为在那样的感受里,我已经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去了。平常能想得到的让自己开心的方式,这个时候偏偏都起不了作用,某一些松散的生活喘息像是一种药,太频繁的烦躁其实对于这样的喘息是有抗药性的。大概是因为这样吧,所以我离开了。离开台北,像是一种逃避,但就是去了,没有任何后路地去了。
  
  我帮自己规划了为期三十天的环岛小旅行,并在网路上公开地寻找可以让我留宿的小房东们。我想遇见的不是每一个城市的景点或小吃特色,而是让我走进他们的门,参与他们的生活,可能只是把生活切片成一夜一夜,可能有烦恼也有快乐,也可能有意外,无论有着什么,我都不想阻止自己去做这件事,也不允许任何人阻止我。然后,在二O一六年秋天,我终于离开了台北,有了一趟我人生中目前为止最长的一段旅行。
  
  其实我想了很多种关于开始的书写方式,又或者更精确地说,去书写为什么要开始。说实话,挺难的。我改了又改,删了又删。好像怎么说都没有办法把这一个开始整理清楚。我一直在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存在,是不是都一定要有一个清楚的信念或价值,才能去掂量自己的名字,其实在这个世界上都有着重量。也许这是一个极端的想法,但我在思考如何下笔记录这一趟旅行时,我确实一直如此的困惑着。
  
  我不想用城市的名字去区分生活的可能性,但在离开台北以后,我确实看见了台北的渺小,又或者是说,自己的渺小──自己期待在一个城市里所能追求的生活方式,竟如此局限。
  
  出走像是拿着自己喜欢颜色的蜡笔,离开白纸,试着在石子上、废墟的水泥墙上、巷口的砖头上,在那些自己未曾想过其实也可以作画的地方,只是画着熟悉的形状,就能意外地遇上不同的风景。
  
  这是在开始前,我从没有想过的事。
  
后记/〈后来〉

  
  /关于旅行/
  
  这是旅行结束后的三个月。
  
  旅行后,我很少频繁地向旁人提及这一个月发生的故事,我不想要好像去了一趟旅行,自己就变得伟大了。旅行不会让人变得伟大。
  
  回到台北后,我恢复和旅行前一样的生活,接案、写作、演讲。一定有东西改变了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趟旅行,并不如我所想像的,一定得捧着一本书待在咖啡厅里写几本笔记,又或是要看似狼狈、晒成小麦色的肌肤去与路人搭话。
  
  那些旅行部落客与小清新电影里所呈现的旅行,都没有在我身上发生。大概是在最后的几天里,我才缓缓地意识到,以旅行本身而言,我们如何的性格、如何的目的,才决定着旅行的样貌。旅行没有范本。没有应该的收获,或应该的心得,应该的样子。
  
  /关于台北/
  
  一直到现在,要我说出一个当时出走的理由,仍会是同一个:我觉得我的人生卡住了。卡在台北两个字里。台北原来,好小好小。
  
  其实日常是没有情绪的,那是一种带着幸福也带着伤痕安稳地活着的状态,侵扰日常的事情才让情绪跑了出来,比如谈恋爱、失恋,比如宠物去世,比如工作不顺利,比如意外。而在太久的没有意外的日常里,旅行完后的那些情绪起伏,也逐渐被稀释了。很强烈的悸动,几个月后,不讳言它们确实变淡了。然后台北,对我而言从很近,到很远,现在又近了起来。
  
  其实在整理书稿的时候才逐渐感谢S的提议,把它们集结成册,也许哪一天,我又在这样的日常里快要溺毙,我可以打开这本书,提醒自己,这些情绪都是存在的。
  
  台北台北,我仍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属于这里,这里让我感到熟悉,但心底始终知道,它或许养成了后来的我,却不是我的根。我们是布,会被浸湿、晒干、染色,怕的是我们以为自己是染料,终生只有一种样子,但其实我们是布,可能被撕扯、可能被拾获,可能拥抱别人,可能递出温热。大概是这样吧。在这个城市,这样认知自己,这样的生活,无论走进了哪个城市里,都足以把自己好好地包覆着。
  
  /关于陌生人/
  
  旅行中有一晚是很特别的,十月二十七日。二十六日晚上我收到二十七日晚上原本要去留宿的小房东的讯息,他是个男生,他说,他的母亲认为一个陌生女子来到自己的家里过夜,是很危险的事情,于是拒绝了我的来访。在活动一开始我有向每个小房东确认家人的意愿,因为,就和S说的一样,这是私领域,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打开那扇门的。而当几个人组成了一个家,那扇门后就是那一群人的私领域了,每个人都有那个私领域对陌生人的许可权,可能有比例的高低之分,但都有权表达与反对。
  
  想想这是件很有趣的事,好像整个旅行中,他的母亲是最真实的人。确实啊,怎么就让一个陌生人去过夜了呢,发生了什么事情谁负责呢。整趟旅行结束后,我把那天的故事告诉一个朋友,他说,咦,不对啊,这明明是两个人都同时承担着意外的风险啊。我听着听着笑了出来。是啊,每一场相遇不都是这样吗。我们都是带着对方也许会就这么改变了自己的可能而开始对话,开始后来的交集或没有交集。只是人们对于陌生的人,仍不免地会带着恐惧,就像是故事贸易公司在一开始,以「一份甜点和陌生人交换一个故事」进行故事贸易时并不如想像中容易一样。
  
  事实上我面对陌生人时也会带着害怕,回到家后,我才惊觉自己是不是太过鲁莽和冲动,同时我也感谢,在这些鲁莽和冲动里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是单纯地只想对我好的人,无论是故事贸易公司一开始的甜点换故事,还是这一次的沙发换情书。
  
  /关于故事贸易/
  
  二O一三年十二月三十日,将近三年半前的晚上,我在Facebook上创立了一个名为故事贸易公司的粉丝专页,那时候还没有张西,Instagram也还不盛行。我只是想在生活里找一点乐子,想找个地方能投放自己在生活里的小感触,于是开始用一份甜点和一个陌生人交换一个故事。二O一四年,我换到了十个故事,二O一五年七月,我被三采出版社找到。二O一六年五月,我的第一本书出版了。在诸多的校园演讲里,很多读者以为故事贸易是我书写的起点,但其实它只是一个转角,原来的那条路,直直远远的,回过头会看见小学三四年级的自己,还有待过数个网路平台的自己。
  
  后来我觉得,它像是我在网路生活里努力想抓取的一点真实,因为每一场故事贸易,都是真真实实的我看着对方的眼睛,说着话或大笑着。曾有朋友跟我说,其实认识新朋友、或跟路上任何一个陌生人搭讪,都算是故事贸易,它并不特别。我不否认,甚至很赞同,可是在我心里,它对我而言一直是特别的,它甚至改变了我,让我拥有了自己未曾想过会拥有的身分,让我的生命里多了一群我没想过会那么亲近却又有点距离的人们,让我达成了某些小时候很向往的事,也看见了在那些向往的美好背后,有很多的责任和义务要担,有很多的时光必须加倍努力。
  
  旅行后,有些读者询问我,二O一七年还会有这样的旅行吗?或是,还会有故事贸易吗。当然,对于故事贸易我总是给出肯定的答案,因为我是这么相信着。不一定每一次的故事贸易都会变成出版企划(一开始的甜点换故事就没有),也许有一天脸书会不见,会有新的、更亲人的网路平台崛起,人们会用更不一样的方式生活,但我想,我不会停止故事贸易。它不会因网路世界的更迭而不同,因为它是真实的相遇。直到现在,我都感谢着三年半前的自己创立了故事贸易公司。
  
  「张西,希望妳能继续完成每一个妳的人生企划书。」有一个读者在旅行后传了这么一则简短的讯息给我。我也简短地回覆了他:「一定会。」
  
  /关于网路/
  
  旅行中途我发现另一件有趣的小事,旅行时我好像不那么喜欢在自己的网路平台频繁地发文了,虽然每天都还是有发着固定的照片和篇幅较短的故事,但我知道那是很直截地报平安,还有跟读者们分享旅行的故事。对,跟读者们分享。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是我起先就有的吗,在我创立故事贸易公司、建立一个Instagram帐号的时候就有了吗。没有啊。那这些故事为什么要被公开地陈列,像展品一样地被观看,书写是赤裸的,而我允许自己这么做了吗?
  
  我想到了很多被称为网路红人的人们,又或是,换个方式说,在网路上有影响力的人们,他们是如何地思考自己所公开的东西呢,是像经营美术馆一样的小心筛选着每一幅画作吗?甚至,不需要是网路红人,很简单平凡的大学生、高中生、社会人士,又是如何思考在网路上的自己的呢?还是从没思考过。我好奇的同时也困惑着。我没有答案,然后绕了一圈再次想起自己。
  
  我知道有一天,我也会像泡沫一样地消失在网路世界里。人们总是聚集、散去、散去再聚集,然后,再次聚集再次散去。对我而言,网路是很真实的,却也很容易被架空和取代。所以再次谢谢S,谢谢整个三采出版社,让我在现实的生活里,能出版一本本与网路截然不同的作品。而对于网路与现实更多的论述,关于书写之于网路、网路之于书写的诸多想法,我想我可以保留在以后的作品里。
  
  「我们没有生错年代,但会不小心活错世界。」
  
  大约半年前,这是我偶然写在自己的日记里的一句话。当时是写给自己的叮咛,现在仍是。法国作家纪德也许是怕自己的情绪在文字里太过赤裸,所以曾把情绪对话投放在不同的名字里,那个名字有时候代表的甚至是他自己。我在想,后来我越来越常写日记,在网路上的文章越来越片段不完整,也许是在书写时我仍只能诚实,可是在网路世界里,我逐渐不敢太赤裸了。我仍在学习,在我的情感能诚实地被完整书写,并不伤害自己与他人的前提下,继续在网路世界里存活。尽管有一天我会从这里不见,但至少存在时,能用自己喜欢并自在的方式存在。
  
  /关于被我删去的那些/
  
  这趟旅行有三十天,我并没有把每一天的故事都如实收录,在旅行后也把每一篇故事都重新做了调整,有的微调,有的大幅度更改。
  
  其实这一、两年间,我在学习一件自己不曾学过的事──做一个优雅的人。我知道自己并没有做得很好,常常还是个打混的年轻人。可是「当妳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之后,妳就要知道,妳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更加谨慎小心。可能说社会责任太沉重,但妳得学着去收起部分意识的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那么直白而赤裸地被公开。在不改变妳书写初心的前提下,妳要学着适应这个新的社会角色,但永远不要因此觉得自己比别人重要。妳可能比较不普通了,但也仍是个平凡人。妳只是热爱书写,记得这件事情就好,妳要一直写下去。」一个朋友在听完我对于自己身分的转换而有的徬徨后,这么说。
  
  后来,我想到张小燕说过的这句话:「不要把自己看得太大,无论是你的沮丧或者是你的骄傲,其实都没有那么大。你以为全世界都看到了,但其实没有。」我一直很喜欢这句话,因为我从小并没有想要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的梦想,我相信影响力不等于一个人存在的大或小,也不等于自己的所有都有被接受的义务。在平凡的生活里,在张西这两个字里,在读者面前,我仍只是个普通的女子。
  
  那些被删去的故事,不是不好,就像这些被看见的故事里,也不全是幸福快乐,我把它们藏在很多生活的小短篇里,可能某一天,又会被收录进其他的作品。其实多数时候只是,我怕它们的赤裸,会再次伤害了我。
  
  「写字的人有时候会太过诚实,以致于太过懦弱,努力地把所有情感都留在字里,然后允许自己逃跑。」
  
  这是后来,我把它们删掉后,写在日记里的句子。
  
  /关于后来的我和他们/
  
  后来,我与他们每个人几乎都没有特别联络了。就和故事贸易公司一开始遇见的那些陌生人一样。在旅行开始时,我就告诉自己,也告诉他们,我们会回到几近陌生人的关系,那一晚(或是那一个下午),我们才有办法把最多的自己掏出来,因为知道此生可能只见这一次面,所以能忘却时间,把灵魂摊开。也许是这样,打开那些门,总觉得那些房间里不存在时间。
  
  曾有一个男生在以甜点换故事的时候成为我的贸易人,他在故事贸易结束后哭了,他说,怎么会呢,我们刚刚明明靠得那么那么近,为什么一转身就是陌生人了。当时我不懂为什么这值得流下眼泪,旅行后我才懂。这些人们,那么善良可爱的人们,以他们的灵魂做我生活的胎记,我们成为彼此某个时空的关键字,我们在二O一六年的秋天,因为网路、因为文字、因为故事贸易公司、因为张西两个字,遇见,然后道别。
  
  昨天的路总是特别长,因为看得见自己是如何走来。明天的路总是特别短,因为未知的每一步都可能是变数,都可能一个转弯就是另一个人生。
  
  谢谢在纷扰的生活里,在嘈杂的人海中,在偶尔荒芜的记忆里,我们的平凡因为相遇而那么、那么那么富足。谢谢那些晚上,你让我走进了那扇门,你用那么刚好的姿态,把我的时间走慢了,慢的当我再次想起你,你都仍那么耀眼。
  
  平凡的日子只要记得了就会发光。所以真的,真的,谢谢,谢谢。
  
  /关于出版/
  
  终于写到这本书的最后一件事了,也是关于会出现这本书的第一件事──原本不会有这本书的。
  
  旅行开始前,它就不是以一个出版企划为缘由而出发的行为,出版社只有稍稍提及这或许可以变成出版企划,当时我一口拒绝了,这是我自己的旅行哪,我不想要它被某个目的綑绑,我还没有想好、也还不知道旅行的目的地。旅行中,收到S无意间地询问,到旅行结束前几天逛书店在书柜上看见自己的第一本书《把你的名字晒一晒》,才慢慢地累积出一个我觉得可以出版的可能。如果出版是一个个作品的叠加,我希望我的第二本书与第一本书,能有很大的不同。
  
  和三采合作第二本书才感觉到自己在第一本书里的骄傲和任性(虽然做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是挺任性的),也更深刻感觉到「出版」,是团队合作。我是如此幸运,能够遇见这样的团队、在这个团队里担任一个自由而鲁莽的写者。这一切都不容易,所以,第二本书,仍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谢谢我从未想过会出现在生命中的读者们,还有三采出版社,谢谢育珊经理、微宣副总编辑、Sophie编辑、行销姊姊Ada、美术编辑、业务、物流,谢谢整个三采出版社,不是陪着我,而是和我一起完成了第二个作品。你们走慢了我的梦想的时间,在这个梦想里,因为慢慢地走,才能看见,和你们一起,年复一年,何其有幸。
  
  最后,常听人说,一个作者的第一本书是最珍贵的,而我想,如果我给自己的目标是要成为一个作家,一个能够配得这个身分的人,我的每一本书,对我而言,都无比珍贵。我不是为了成册、为了成为作家而书写,我喜欢书写,而书啊、作家啊这些名词像是有形口袋,把我对书写的喜欢温柔地装在里面,甚至是拥抱它。
  
  再一次感谢所有的失去与获得,时光漫漫,此刻我成了一粒沙,不小心把自己弄哭,却倍感幸福。谢谢,谢谢。
  
  「愿你所有的追寻,都能带你找到平静。」──给自己。

图书试读

#07/2016.10.26_南投‧埔里
〈可以跟宇宙对话的人〉
──可惜人生漫漫,我已负着千疮百孔的灵魂,把自己看开, 把你释怀。

 
这一晚的小房东大我十一岁,三十五岁,去年离婚,有两个小孩,弟弟在二十四岁(我现在这个年纪)时车祸去世。
 
老实说,她看起来不像是一个三十五岁的人,总是笑得很豪迈,我听得越多她的故事,越是想不透,一个人要把生命活出多大的韧性,才能让自己掉进黑洞时仍找得到回家的路。
 
她二十多岁结婚,结婚前,她心底一直有一个人,在那个网路不普及的年代,他们之间有无数封通信,打从十六岁认识起,一年见面一次,在圣诞节。他们不曾问过两人的关系,只是有默契地总是把圣诞节留给彼此。她上大学后,某一次,觉得是时候要表露自己的心意了,于是她勇敢循着信封上的地址去找他,却没有找到,恰巧那一天,他跟朋友出游了。她把她的喜欢写在信里,而他回了她:「我也喜欢妳……曾经。」
 
「我很难过,我以为那是一种拒绝。于是从那之后,我们就不像从前那样那么频繁地写信了。后来,他因为家里事业要到大陆去,我们见了一面,我问了他,很久以后,我们有没有可能结婚?他说,可是他还没有资格娶我,他的工作不稳定,他想到大陆打拚几年,如果那时候我们都还单身,他就娶我。他离开台湾后,我陆陆续续写了几封信给他,他也偶尔地会回我。直到我怀孕了,决定要跟当时的男朋友结婚。我写了信给他,在信里我说,如果你愿意娶我,我愿意放下一切跟你走,可是他没有回我,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他的消息,他就像消失了,或是说,死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一直……到现在?」我瞪大眼睛看着她,我想着,依照现在发达科技,要找一个人,应该不算难呀。
 
「嗯啊。」她点点头,像是这些叙述里,不存在失去,只有归于平淡的情绪。
 
「妳没有想过要找他吗?」
 
「想过,但是后来我想,我也结婚了,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如果他真的不想面对我,我为什么要去找他呢?」就像西蒙‧波娃说的一样吧,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我坐在她面前,缓缓地点了点头,听她继续说后来的故事。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