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缅甸火车一起跳舞

跟缅甸火车一起跳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缜密的在地考察、犀利的旅人之眼、雕刻刀般的文笔}
天下并无必看不可的风景,只有你想不想去的地方。
 
「不同于长居某处,旅行要义在于流动。
这个流动过程,让你不断遇到人和事。
它们难免浮浅,但是好比一幅拼图,
让你慢慢看到整体。」

第11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散文集《考工记》作者──
【周成林】最新南亚人文旅行散记

  ◆「跟着火车跳了一夜,晕头转向,我还在轻微打颤。
  也许,为了追寻欧威尔及其《缅甸岁月》,这不算什么;
  比起长年含辛茹苦的缅甸人,更不应该大惊小怪。
  可我还是好奇,欧威尔时代,火车也是这样跳舞?」

  「不只一次,我告诉这趟旅行遇到的诸多西方旅伴:前几年来缅甸或许太早,过几年又怕太迟,现在来,或许正是时候。」──周成林(独立作家、译者、旅行者)

  ◆作者把所见所闻诉诸生动精细的文字,就像一幅讲究细节而又趣味盎然的拼图,小中见大,堪称华文世界旅行文学的精品。

  ◆作者周成林为《爱与希望的小街》作者,毛姆《客厅里的绅士》、《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奈波尔传》译者

  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仰光学生反抗军人独裁的示威遭到残酷镇压。随后一个月,缅甸各地成千上万民众上街要求民主自由,当局出动军队,三千多名学生、僧人和平民死在军人政权的枪下。这是缅甸现代历史最惨痛的记忆,但是它让世人知道美丽而无畏的翁山苏姬,也为二十多年后的「缅甸之春」播下无数种子。

  《跟缅甸火车一起跳舞》,是中国独立作家和旅行者周成林这几年两度前往缅甸旅行数月的详实记录,但非追赶时效的新闻报导,亦非枯燥乏味的政经解析,而是对「缅甸之春」的冷静观察和切身体会。从威权统治步向民主自由,与世隔绝将近半个世纪,古老佛国缅甸正在慢慢转变。作者把所见所闻诉诸生动精细的文字,就像一幅讲究细节而又趣味盎然的拼图,让您小中见大,堪称华文世界旅行文学的精品。

  本书并收录作者近年在印度和柬埔寨等国的旅行文字,多从历史与现实的交织点切入,以宽广视角和敏锐眼光,观照这些国度的诸多变迁与现状,譬如寻访赤柬领袖波尔布特在柬、泰边境最后藏身的丛林小屋和焚化地,感受鼓吹民族主义的印度总理穆迪上台后的面子工程,亲历流亡印度的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在达兰萨拉的法会……每一篇章,从内容到文字,值得读者细细体会。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成林


  独立作家、译者、旅行者。一九六六年出生于四川成都。早年做过工人、眼镜店验光师、省政府宾馆客房服务生和培训干事。后在澳门和深圳工作和居住十年。

  二○○一年开始写作和翻译,作品发表于《万象》、《南方都市报》、《财新週刊》、《民主中国》、《腾讯大家》等海内外报刊或网路媒体。着有非虚构文集《考工记》、《爱与希望的小街》、《就当童话读吧》,译作有毛姆《客厅里的绅士》、《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和《奈波尔传》等。

  二○一三年,因为《考工记》一书,周成林入选《南方都市报》主办的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五人提名(其他入选者为:刘亮程、李娟、梁鸿、野夫),提名理由为:「《考工记》是周成林第一部结集出版的散文……篇幅不长,却带给人一种真实的沉重,这是上世纪八○年代普通人生命中的沉重,充满了家庭关系的残酷、琐屑生活的不堪和受命运摆布的无奈,就是看不到一个光明的结局。作者冷峻的笔调让人很难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态来阅读本书,但这种沉重亦会让人安心,即使天地不仁,也要在这世间求生。」
 

图书目录

自序

这个缅甸

波尔布特的丛林小屋
S-21,金边
杜克同志二三事
高棉人的快乐指数
金边的示威
柬埔寨会让你心碎

跟缅甸火车一起跳舞
欧威尔那段缅甸岁月
格劳的小酒馆
孟眉的金觉先生

加尔各答
清洁印度
洛迪花园的情侣
你买不了幸福,但你可以买书
印度好人

另一个西藏
 

图书序言

这个缅甸
 
开场白
 
缅甸在变。在仰光三十七街小小的蒲甘书店(Bagan Book House),你几乎找得到所有关于缅甸的英文书,从掸邦历史孟邦(Mon State)历史到英国人废黜的热宝王朝,从蒲甘的兴衰到极其怪异的新首都内比都,从翁山苏姬到不受欢迎的丹瑞将军,从西方人写的缅甸游记到缅甸女作家用英文写的缅甸游记……「没错,影印本占多数,但谁在乎。」我告诉店内偶遇的一位六十开外的美国摄影师;我们聊起书架上几本读过的传记、游记和地缘政治论着,如逢知己。
 
蒲甘书店的老板是位矮胖的中年人,和善,却又不乏生意人的精明。五天前初次光顾,我买了两本影印的英文书,议价时,他一脸苦相:「Don’t make my cry.」这一次,我指着几本从前的禁书对老板说:「三年前,这些都不可能。」「两年前。」他纠正我。「从前只能藏起来。」最后一次光顾,我买了英国人乔治.史考特(George Scott)写的The Burman: His Life and Notions(《缅甸人的生活与观念》);作者是十九世纪典型的帝国主义者,化名Shway Yoe(缅甸人名),撰成这本至今流传的小范围经典。见我选了这本书,美国摄影师恍然大悟:他读过我正在读的那本关于史考特的书:「哈,Shway Yoe 原来就是Scott。」一下卖出两册,书店老板给了我们折扣:每本便宜一千缅币。「谢谢。」老板接过钱,像几乎所有缅甸平民一样客气。
 
在仰光郊外脏乱昏暗的昂敏加拉尔(Aung Mingalar)汽车站,我坐在露天茶室,喝着一罐越南产的可口可乐,等着开往曼德勒的夜车。邻桌坐了几个缅甸年轻人和一个嬉皮装扮的美国黑人。其中一位缅甸后生英语讲得流利。他说美国黑人是他姻亲。我说外国人从陆路进入缅甸依旧困难而且昂贵。「会变的。我们现在有了民主。会变的。」缅甸后生信心满满,我忍着没说这个民主还不是真正民主,路还很长,哪怕现有改变是个良好开端,就像今年一月最后一期英文版《缅甸时报》(The Myanmar Times)的头条新闻,讲到新闻审查取消后自由记者面临的挑战:报导政府军和少数族裔的武装冲突不再犯禁,记者也不再因此受到当局恐吓,但是难在从各类传闻之中找出真相。同一期报纸的文化版还有一篇报导,导演U Anthony 要拍一部电影,主人公是一名十六岁的高中女生Ma Win MawOo,一九八八年的民主运动之中死在军政府的枪下。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