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缅甸火车一起跳舞

跟缅甸火车一起跳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缅甸
  • 火车旅行
  • 文化观察
  • 游记
  • 东南亚
  • 人文地理
  • 慢生活
  • 异域风情
  • 个人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缜密的在地考察、犀利的旅人之眼、雕刻刀般的文笔}
天下并无必看不可的风景,只有你想不想去的地方。
 
「不同于长居某处,旅行要义在于流动。
这个流动过程,让你不断遇到人和事。
它们难免浮浅,但是好比一幅拼图,
让你慢慢看到整体。」

第11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散文集《考工记》作者──
【周成林】最新南亚人文旅行散记

  ◆「跟着火车跳了一夜,晕头转向,我还在轻微打颤。
  也许,为了追寻欧威尔及其《缅甸岁月》,这不算什么;
  比起长年含辛茹苦的缅甸人,更不应该大惊小怪。
  可我还是好奇,欧威尔时代,火车也是这样跳舞?」

  「不只一次,我告诉这趟旅行遇到的诸多西方旅伴:前几年来缅甸或许太早,过几年又怕太迟,现在来,或许正是时候。」──周成林(独立作家、译者、旅行者)

  ◆作者把所见所闻诉诸生动精细的文字,就像一幅讲究细节而又趣味盎然的拼图,小中见大,堪称华文世界旅行文学的精品。

  ◆作者周成林为《爱与希望的小街》作者,毛姆《客厅里的绅士》、《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奈波尔传》译者

  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仰光学生反抗军人独裁的示威遭到残酷镇压。随后一个月,缅甸各地成千上万民众上街要求民主自由,当局出动军队,三千多名学生、僧人和平民死在军人政权的枪下。这是缅甸现代历史最惨痛的记忆,但是它让世人知道美丽而无畏的翁山苏姬,也为二十多年后的「缅甸之春」播下无数种子。

  《跟缅甸火车一起跳舞》,是中国独立作家和旅行者周成林这几年两度前往缅甸旅行数月的详实记录,但非追赶时效的新闻报导,亦非枯燥乏味的政经解析,而是对「缅甸之春」的冷静观察和切身体会。从威权统治步向民主自由,与世隔绝将近半个世纪,古老佛国缅甸正在慢慢转变。作者把所见所闻诉诸生动精细的文字,就像一幅讲究细节而又趣味盎然的拼图,让您小中见大,堪称华文世界旅行文学的精品。

  本书并收录作者近年在印度和柬埔寨等国的旅行文字,多从历史与现实的交织点切入,以宽广视角和敏锐眼光,观照这些国度的诸多变迁与现状,譬如寻访赤柬领袖波尔布特在柬、泰边境最后藏身的丛林小屋和焚化地,感受鼓吹民族主义的印度总理穆迪上台后的面子工程,亲历流亡印度的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在达兰萨拉的法会……每一篇章,从内容到文字,值得读者细细体会。
 
好的,这是一部名为《失落的星图》的奇幻史诗小说的简介,旨在满足您的要求: --- 《失落的星图》 作者: 阿斯托尔夫·凡斯(Astorlph Vance) 类型: 史诗奇幻/黑暗幻想/世界构建 篇幅: 三卷本巨著(第一卷:《永夜之轮》) --- 尘世低语,星辰缄默 欢迎来到奥瑞恩大陆,一个被古老魔法扭曲、被残酷历史铭刻的世界。在这里,光明并非普照万物,而是稀有且转瞬即逝的恩赐。 《失落的星图》系列,从宏大到微观,描绘了一场关于记忆、权力腐蚀与宇宙秩序崩塌的史诗挽歌。故事的核心,围绕着被遗忘的“铸星者”的遗产——那些能够重写物理法则、编织现实本身的古老符文和图谱。 世界背景:泰拉古恩的黄昏 奥瑞恩大陆,曾是已知宇宙中最繁荣的文明中心。它被“天穹议会”统治了千年,一个由拥有强大“源力(Aether)”的法师贵族构成的精英阶层。然而,大约五百年前,发生了一场被称为“大寂静”(The Great Silence)的灾难。不是瘟疫,不是战争,而是天空中的星辰集体熄灭了。 星辰的消失不仅仅是天文现象,它切断了世界与更高维度能量的连接,导致魔法的结构性崩溃。源力变得狂暴、不可预测,而那些曾经依赖星辰指引的导航、时间计算,乃至生命周期都陷入混乱。文明在知识的断层中挣扎求生,黑暗的势力趁机崛起。 如今,世界被划分为几个对立的势力: 1. 圣光教团(The Lumina Concord): 一个位于大陆西部的军事宗教组织,他们宣称“大寂静”是神灵对凡人傲慢的惩罚,推崇铁腕统治与对古代知识的彻底封存。他们用狂热和信仰来压制源力失控的威胁。 2. 灰烬行者(The Cinder Walkers): 盘踞在大陆中部的破碎山脉中的游牧部落。他们是那些在魔法衰退中幸存下来的术士后裔,精通“低语魔法”——一种利用生物残余能量和环境腐化进行施法的黑暗技艺。 3. 奥术自由城邦(The Arcanum Enclaves): 零星分布在沿海的知识堡垒。尽管源力衰弱,这些城邦仍在不惜一切代价挖掘灾难前的知识,试图重建“星图”的碎片,希望能重新点亮天空。 核心冲突:寻找遗失的坐标 故事的引线,由三位性格迥异的主角交织而成,他们的命运在一次看似偶然的发现中紧密相连: 人物一:卡西乌斯·维斯(Cassius Veyce) 卡西乌斯曾是圣光教团最受尊敬的学者,一个对古代历史抱有近乎痴迷的年轻人。他偶然发现了一本被教团严密封存的禁忌手稿——《泰拉古恩编年史残页》。手稿中记载了“大寂静”并非自然事件,而是人为导致的,并且提到了一个名为“零点坐标”的秘密位置,那是铸星者们最后一次启动宇宙校准仪的地方。 当他试图向教团报告这一发现时,他被诬陷为异端,被迫踏上逃亡之路。他不再相信盲目的信仰,他的目标是解开真相,即使真相意味着世界的彻底颠覆。 人物二:薇拉(Veyra) 薇拉是灰烬行者的年轻女祭司,她的家族世代守护着一处被称为“回音之井”的源力异常点。她拥有罕见的“共鸣感知”能力,能够“听见”死寂的星辰留下的微弱回响。在一次仪式中,她感知到一个清晰的、指向西方大陆核心的信号——那是星图的缺失部分正在呼唤。 她背负着族人的期望,必须穿越教团的封锁线,前往奥术自由城邦寻求技术支持。薇拉代表着适应与黑暗中的生存之道,她相信平衡比纯粹的光明或黑暗更重要。 人物三:塞隆(Theron) 塞隆是一个出身低微的机械工匠,生活在奥术自由城邦的阴影下。他不是传统的法师,但他对古代机械的理解无人能及。他能够将残存的源力固化在复杂的齿轮和水晶矩阵中,制造出强大的“拟态装置”。 他无意中捕获了卡西乌斯逃亡时无意间激活的一个小型定位信标。这信标指向的,正是他一直试图重现的、能稳定源力的“恒定之核”的设计蓝图。为了重拾工匠的荣耀,他决定追随信标,卷入这场注定腥风血雨的探寻。 叙事张力与主题深度 《失落的星图》不仅仅是一场寻宝之旅,更是一场关于知识的代价与记忆的重量的哲学探讨。 知识的边界: 铸星者的力量是宇宙级的,但他们失败了,甚至可能自己制造了灾难。当知识本身具有毁灭性时,是应该被守护、被销毁,还是应该被完全理解?教团的愚昧与城邦的贪婪,构成了对知识使用的两种极端诠释。 光影的交织: 故事拒绝简单的善恶二元论。圣光教团的统治虽然残酷,却稳定了失序的源力;而灰烬行者虽然使用黑暗力量,却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三位主角必须学会接纳彼此的“污点”,才能拼凑出完整的“星图”。 环境与宿命: 灾难后的世界充满了物理上的危险——扭曲的生物、失衡的天气、会吞噬生命的魔法残渣。星图的碎片不仅是地图,更是调整世界物理法则的关键。找回它们,意味着要重新定义“真实”。 第一卷:《永夜之轮》 第一卷主要聚焦于卡西乌斯的逃亡与三人的汇合。卡西乌斯从圣光教团的严密监视下逃脱,发现自己的导师竟是“大寂静”事件的幕后推手之一。他带着关于零点坐标的碎片信息,深入被遗忘的地下遗迹。 薇拉则在穿越被教团“净化”的荒野时,亲眼目睹了教团对那些拥有微弱魔法天赋者的残酷处决,坚定了她必须找到古代技术支持的决心。 塞隆的机械装置首次被用于对抗一位强大的教团骑士,他惊讶地发现,古代技术的稳定结构能够完美地中和狂暴的源力。 三条线索最终在大陆中心一座被永久黑夜笼罩的古城——赫利俄斯废墟汇合。他们必须联手破解赫利俄斯深处的防御系统,那里隐藏着星图的第一块校准石。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块石头不仅能指向下一个坐标,它还会唤醒沉睡在废墟之下的,比任何人都更渴望星图的“被遗忘者”。 “在星辰沉睡的时代,我们必须学会阅读黑暗的纹理,因为只有在那深邃的虚无中,才能找到重燃黎明的唯一方向。” --- 《失落的星图》——一场关于秩序与混沌、记忆与遗忘的磅礴史诗,等待着最勇敢的灵魂去校准那已被遗忘的宇宙坐标。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成林


  独立作家、译者、旅行者。一九六六年出生于四川成都。早年做过工人、眼镜店验光师、省政府宾馆客房服务生和培训干事。后在澳门和深圳工作和居住十年。

  二○○一年开始写作和翻译,作品发表于《万象》、《南方都市报》、《财新週刊》、《民主中国》、《腾讯大家》等海内外报刊或网路媒体。着有非虚构文集《考工记》、《爱与希望的小街》、《就当童话读吧》,译作有毛姆《客厅里的绅士》、《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和《奈波尔传》等。

  二○一三年,因为《考工记》一书,周成林入选《南方都市报》主办的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五人提名(其他入选者为:刘亮程、李娟、梁鸿、野夫),提名理由为:「《考工记》是周成林第一部结集出版的散文……篇幅不长,却带给人一种真实的沉重,这是上世纪八○年代普通人生命中的沉重,充满了家庭关系的残酷、琐屑生活的不堪和受命运摆布的无奈,就是看不到一个光明的结局。作者冷峻的笔调让人很难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态来阅读本书,但这种沉重亦会让人安心,即使天地不仁,也要在这世间求生。」
 

图书目录

自序

这个缅甸

波尔布特的丛林小屋
S-21,金边
杜克同志二三事
高棉人的快乐指数
金边的示威
柬埔寨会让你心碎

跟缅甸火车一起跳舞
欧威尔那段缅甸岁月
格劳的小酒馆
孟眉的金觉先生

加尔各答
清洁印度
洛迪花园的情侣
你买不了幸福,但你可以买书
印度好人

另一个西藏
 

图书序言

自序

  一

  二○一五年八月,即将第二次去缅甸,我为本书〈这个缅甸〉一文的后记加了一段註脚:

  时至二○一五年,缅甸的绝大部分政治犯早已出狱,但是该国的改革进程又有新的倒退。当局仍然不时骚扰、恐吓和检控非官方传媒的从业者。缅甸的穆斯林少数族裔罗兴亚人(Rohingya)继续受到歧视和迫害,基本权利不得保障。二○一五年十一月八日,缅甸将要举行全国大选,正式结束持续将近五十年的军人统治。然而,根据之前军方支持的国会制定的宪法(这一宪法的修订,也为军方控制的国会否决),因为两个儿子持有英国护照,翁山苏姬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NLD)即使大获全胜,她也不可能就任下一届缅甸总统。出于政治和大选考量,翁山苏姬也不复旧我,从英勇无畏的民主英雄变成深思熟虑的政坛精英。她对罗兴亚穆斯林命运的沉默不语,她对国内激进佛教徒诸多偏执言行的沉默不语,她访问北京时,公开场合绝口不提中国当局关押的另一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都让不少人困惑,以至失望。

  半年多以后,等我第二次离开缅甸,上面这段话跟现实的出入不是太大。翁山苏姬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NLD)的确不负众望大获全胜。因为宪法掣肘,她没当成缅甸总统,而是出任特意为她设立的新职位「国事顾问」(State Counsellor);如她所愿,实权「超越总统」(above the President)。NLD主导的新政府上台,继续推行各项改革,西方资本也不断进入。仰光到处建筑楼盘,苏莱塔附近新开了高耸入云的苏莱香格里拉酒店,缅甸有了第一家KFC炸鸡店,人头攒动的翁山市场一旁,外资的百盛(Parkson)购物中心向为数不多的本土中产阶级敞开消费主义的怀抱……根据国际传媒报导,仰光的写字楼和公寓租金,已经超越相对富裕的曼谷等亚洲大都会。

  然而,这只是部分现实。除了军方要员及其附庸,多数缅甸国民依旧艰难谋生,并未真正得益。离开投资热点仰光,无论基础建设还是城乡风貌,缅甸仍是东南亚乃至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意气风发的翁山苏姬和新政府任重道远,因为国事顾问虽然「超越总统」,退居幕后的缅甸军方依然不可撼动。不管是旨在结束政府军和少数族裔武装冲突的和解谈判,还是最终建立三权分立文官治理的民主政体,翁山苏姬都得顾及军方的反应和利益。再有,举世瞩目的「缅甸之春」,既让广大民众有了初步的言论自由和其他自由,也让一度沉寂的民族主义情绪肆意滋长。近几年,国内的佛教极端主义者不断发表敌视穆斯林等少数族裔的蛊惑言论,族群冲突或流血事件时有发生。

  浏览国际传媒关于缅甸的近期报导,你会发现一个特点:「缅甸之春」不再居于首位,更多则是前几年世人鲜知的穆斯林少数族裔罗兴亚人的遭遇。为数大约一百万,罗兴亚人世代居住在缅甸的若开邦西部,但是长期不被当局视为国民。二○一二年若开邦爆发的族群冲突,更让十万多人流离失所。二○一六年十月,缅甸当局开始「清剿」罗兴亚武装分子以来,军警强姦烧杀的消息却不断传出,迄今已有七万多罗兴亚人逃往相邻的孟加拉。面对国际社会的指责,包括同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图图主教等人的唿吁,翁山苏姬保持罕有的沉默,当局也不让国际媒体前往若开邦调查真相。尽管国事顾问和新政府对军方的影响力有限,这一姿态,尤其是执政党全国民主联盟的发言人新近指责虐杀报导夸大,认为事件属于「内政」,却让缅甸当局渐趋开明的国际形象再度打了折扣。

  遗憾的是,身为独立旅行者,资费和行程安排常常捉襟见肘,两次到缅甸,我都没能去成偏远的若开邦,因为来回得坐飞机,加之当局以安全等理由限制外国人前往「敏感」地区(包括仍为少数族裔武装割据的诸多边境地带)。二○一六年重访,我在掸邦南部的格劳(Kalaw)遇到两位年轻的西方旅人,他们很想去若开邦探访穆斯林难民营,也因路途遥远,而且担心当局限制,不敢贸然成行。

  尽管罗兴亚人这一族群名称也不为缅甸官方认可(当局称之为Bengali,即孟加拉人),在缅甸旅行,罗兴亚人一词,还是不时闯入你的耳膜。在南部的孟眉(Moulmein),萨尔温江大桥旁尘土飞扬的路边奶茶铺,几个扮相很酷的年轻人跟我搭讪,我问一位黝黑后生是哪个民族,其他几个挤眉弄眼道:「他是罗兴亚人!」显然,这不是恭维。在更南的土瓦(Dawei),靠近马来半岛,坐在一家中档餐厅的草坪饭桌旁,我和两位偶遇的缅甸人聊到夜深。一个是缅族画家兼导游,一个是克伦族小商人。说起罗兴亚人,念过大学的克伦族激烈否认他们是缅甸人;画家兼导游比较温和,只说Daw Suu(缅甸人对翁山苏姬的尊称)很为难,夹在军方和反穆斯林的激进佛教徒之间,要给她时间。

  第二次去缅甸,我的另一个遗憾,则是没能见到上过《时代週刊》封面人物的那位曼德勒(Mandalay)中年僧人维拉图(Wirathu),听他发表针对相较平和的缅甸穆斯林的敌视言论。间隔不过一个月,两次骑单车去到维拉图驻钖的曼德勒远郊寺院,我都失望而归。第一次,我在宽广寺院闲逛,端详那尊酷似伦敦大笨钟的怪异钟楼,审视维拉图居处门外那幅看板,图文并茂,缅英双语,展示ISIS 等回教极端主义组织的恐怖暴行(摆在一座佛寺,比那尊钟楼还要怪异)。第二次,我登堂入室说明来意,却因没请翻译不获接见,因为他的随从用极为基本的英语告诉我,维拉图不会英语,身边也没懂英语的人。也许,这就是一个独立作家兼独立旅行者的尴尬,不仅财力和「背景」有限,还需更多历练。

  二

  旅行是本书一大主题,作者写到的,当然不单限于缅甸,也包括近几年走过的印度、尼泊尔和柬埔寨等国。但我无意也无能为读者诸君奉上观光线路和名胜攻略(个人以为,天下并无必看不可的风景,只有你想不想去的地方,譬如在印度旅行,我就一直避开可看可不看的泰姬玛哈陵,反而去了门可罗雀的尼赫鲁故居和世象奇异的回教苏菲派某位圣徒之墓),而是欲借旅行这一主轴,尽可能从历史与现实的交织点切入,观照所到国度的社会变迁与诸多现状:这也是我现在旅行的首要目的。__

  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你不可能通谙所到每一国度的语言,也不可能有四通八达的各类「资源」让你很快熟知当地(尤其对于不依附大牌媒体机构的独立旅行者)。反过来讲,个人的眼光,却是我心目中的旅行之最佳「配置」,因为你要的,不是追赶时效的新闻报导或枯燥乏味的政经解析,也不是给扶老携幼欢喜出游的大型观光购物团做前期踩点。身为作家,旅行途中,你的所见所闻所思,都是天然绝妙的写作素材;把旅行和写作结合在一起,更是我长久以来一大梦想。

  但我并非游历丰富经验老到的旅行家。旅行于我,仍是学艺。多年前,我在葡萄牙管治的澳门居留五年,也去过日本等地,后来又在云南大理住过两年,但是本书第一篇长文〈这个缅甸〉,才是我在中国以外第一次真正旅行的结晶。在这之前,我写过一些在中国旅行的文字,它们可谓本书的「热身」。得益于这些年我读过的西方旅行作家(包括写到旅行的作家),从较早的福楼拜、毛姆、诺曼.刘易斯(Norman Lewis)、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彼得.梅恩(Peter Mayne)到当代的布鲁斯.查特文(BruceChatwin)、保罗. 索鲁(Paul Theroux)、奈波尔(V. S. Naipaul)、威廉. 达尔林普(William Dalrymple)、派屈克.佛兰区(Patrick French)等等,我想让自己笔下的旅行向这些同行看齐,因为他们的眼光,不论所见或大或小,正是前面我说到的个人眼光,或者,说得更专业,有着宽广视野的作家之独立眼光。

  然而,对于普通人,除了商务一类出差,旅行(包括旅游)的确也有不同或交叉类别:度假、览胜、购物、探险、野营、蜜月、消遣,乃至拿着失业救济金的先进国家公民满世界晃荡,所谓global trotter(环球旅行者)。我的旅行已如上述,更多是为写作。出于个人兴趣或偏执,我对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问题或「落后」国度的兴趣,远远大于多数人趋之若鹜的瑕不掩瑜之先进国度,因为前者给你更多精彩独到的素材,所谓报忧不报喜,也正是这个意思。这么说,并非等于把旅行和写作的乐趣建基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英文的确也有slumming 一字),而是问题和「落后」更需关注乃至关怀,自己也更擅长从中寻觅题材。如果我能自由选择,前往旅行和写作都能挑战极限的地方,阿富汗和厄立垂亚这类国家,可能会是我的首选。

  只是,且不说旅行所需的物资储备,对于一个第三世界专制国度的穷作家(中国即使步入「盛世」,诸多民生指标仍属发展中国家,中国护照的签证自由度更是国际排名居后),既不投靠官方机构,也不依附官商合谋的各类文化团体,旅行却有更多限制,不比开放社会的自由公民一本护照畅行天下。我的旅行,只能像苦心经营的小本买卖人,做一单生意,算一单生意。

  即使如此,你也可以因地制宜,哪怕来自第三世界,去的地方多半也属第三世界,同样可以给你文化冲击,让你有所对比(譬如,我就觉得缅甸的VIP长途巴士比中国的同类汽车舒适人道;一度同属独裁体制,笃信佛教更加贫穷的缅甸民众,普遍也比相对富足的中国民众乐于助人);尤其是在全球化和气候变迁的今天,所谓落后国度经历的剧烈震盪前所未有,很有可能,过些年重访,我写到的仰光就会面目全非,就像过去一百年,巴黎依然是巴黎,但北京早已不是北京。

  旅行也有诸多局限,我在本书〈这个缅甸〉的后记中写道:「不同于长居某处,旅行要义在于流动。这个流动过程,让你不断遇到人和事。它们难免浮浅,但是好比一幅拼图,让你慢慢看到整体。旅行也是暂时忘掉自我的最佳方式……旅行也有悖论:做外国人总是比做本国人容易。不论动身之前读过多少相关论着,你看到的另一个国度,总是隔了一层玻璃。」

  但是经验稍多,我已不再满足于躁动症一般不停流动的旅行,也不安于做一个旁观的外国人。今后不管去哪里,我更希望自己能像已故的英国作家彼得.梅恩那般:上个世纪中叶,印、巴分治后,他辞去巴基斯坦政府的职位,移居北非的摩洛哥,住进普通民居,学习阿拉伯语,跟本地人打成一片。梅恩后来在《马拉喀什一年》(A Year in Marrakesh)中写道,自己骑着单车,顶着烈日在旧城兜圈,乃是为了吸收它的形状、声音和气味,「这要好多个月,然后我会突然拥有这个地方。它会成为我的—或者,不管怎样,我会成为它的一部分,两者没有区别」。
 
二○一七年三月二十六日

图书试读

这个缅甸
 
开场白
 
缅甸在变。在仰光三十七街小小的蒲甘书店(Bagan Book House),你几乎找得到所有关于缅甸的英文书,从掸邦历史孟邦(Mon State)历史到英国人废黜的热宝王朝,从蒲甘的兴衰到极其怪异的新首都内比都,从翁山苏姬到不受欢迎的丹瑞将军,从西方人写的缅甸游记到缅甸女作家用英文写的缅甸游记……「没错,影印本占多数,但谁在乎。」我告诉店内偶遇的一位六十开外的美国摄影师;我们聊起书架上几本读过的传记、游记和地缘政治论着,如逢知己。
 
蒲甘书店的老板是位矮胖的中年人,和善,却又不乏生意人的精明。五天前初次光顾,我买了两本影印的英文书,议价时,他一脸苦相:「Don’t make my cry.」这一次,我指着几本从前的禁书对老板说:「三年前,这些都不可能。」「两年前。」他纠正我。「从前只能藏起来。」最后一次光顾,我买了英国人乔治.史考特(George Scott)写的The Burman: His Life and Notions(《缅甸人的生活与观念》);作者是十九世纪典型的帝国主义者,化名Shway Yoe(缅甸人名),撰成这本至今流传的小范围经典。见我选了这本书,美国摄影师恍然大悟:他读过我正在读的那本关于史考特的书:「哈,Shway Yoe 原来就是Scott。」一下卖出两册,书店老板给了我们折扣:每本便宜一千缅币。「谢谢。」老板接过钱,像几乎所有缅甸平民一样客气。
 
在仰光郊外脏乱昏暗的昂敏加拉尔(Aung Mingalar)汽车站,我坐在露天茶室,喝着一罐越南产的可口可乐,等着开往曼德勒的夜车。邻桌坐了几个缅甸年轻人和一个嬉皮装扮的美国黑人。其中一位缅甸后生英语讲得流利。他说美国黑人是他姻亲。我说外国人从陆路进入缅甸依旧困难而且昂贵。「会变的。我们现在有了民主。会变的。」缅甸后生信心满满,我忍着没说这个民主还不是真正民主,路还很长,哪怕现有改变是个良好开端,就像今年一月最后一期英文版《缅甸时报》(The Myanmar Times)的头条新闻,讲到新闻审查取消后自由记者面临的挑战:报导政府军和少数族裔的武装冲突不再犯禁,记者也不再因此受到当局恐吓,但是难在从各类传闻之中找出真相。同一期报纸的文化版还有一篇报导,导演U Anthony 要拍一部电影,主人公是一名十六岁的高中女生Ma Win MawOo,一九八八年的民主运动之中死在军政府的枪下。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跟缅甸火车一起跳舞》这本书时,它的封面设计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带有历史沉淀感的色调和笔触,仿佛能听到远方的呼唤。书名更是充满了诗意和张力,让人不禁好奇,怎样的“跳舞”与“缅甸火车”能产生如此迷人的碰撞。我一直对能够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好书有着极高的热情,尤其对那些能将个人经历与广阔社会背景相结合的作品。缅甸,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度,一直是我想去探索的地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带我体验缅甸火车旅行的独特之处。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腻地描绘出火车上那些鲜活的人物群像,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以及他们在颠簸的车厢里所展现出的真实生活姿态。这些点滴的交汇,往往能构成一个国家最动人的画卷。“跳舞”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一种在生活中找到节奏、平衡与乐趣的艺术,尤其是在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这种“跳舞”的精髓,它可能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也可能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尤其是那充满异域风情且带着岁月痕迹的色彩运用,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目光。它传递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气息,让我对书中所描绘的世界充满了期待。《跟缅甸火车一起跳舞》这个书名,更是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仿佛能听到火车轰鸣声中带着某种独特的旋律。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入探索异域文化、展现当地生活状态的作品非常着迷,而缅甸,这个在许多人心目中依然蒙着一层神秘面纱的国度,更是让我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以一种极其贴近的方式,去体验缅甸火车旅行的独特魅力。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许多画面:狭窄的车厢里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或许面带疲惫,却也难掩对前方未知旅途的憧憬;窗外的风景,从荒芜的戈壁到葱郁的雨林,再到古老的城镇,不断变幻,就像一幅幅流动的画卷。更让我着迷的是“跳舞”这个词,它暗示着一种动态的美感,一种在不确定中寻找节奏和韵律的能力。我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种“跳舞”的意境,它是一种身体的配合,还是一种心灵的体验?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一次旅行,更可能是一种关于如何与生活搏击、如何在颠簸中找到乐趣的哲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其浓郁的色彩和充满动态感的线条,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它所传递出的那种粗犷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美学,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跟缅甸火车一起跳舞》这个书名,更是充满了一种浪漫而又略带冒险的色彩,让人忍不住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跳舞”,又是在怎样的“火车”上进行。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带读者深入到异国文化土壤的作品情有独钟,特别是那些能够展现普通人生活点滴,以及背后蕴含的社会变迁的作品。缅甸,作为一个在许多方面依然保持着独特传统和风貌的国家,对我来说,总是充满了神秘的吸引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真实地描绘出缅甸火车旅行的独特体验,不仅仅是沿途的风景,更重要的是,火车上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梦想,他们的烦恼,以及他们在与火车一同摇晃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生命力。而“跳舞”这个意象,在我看来,非常精妙地概括了在不确定、甚至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如何找到一种与生活和谐共处、甚至从中发现乐趣和美感的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传递给我一种积极向上、充满韧性的生活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着迷,那是一种粗犷又带着些许浪漫的美感,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与香料混合的味道。书名“跟缅甸火车一起跳舞”更是充满了魔幻色彩,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关于某种特殊的舞蹈形式,又或者是一种充满节奏感的旅行叙事。我翻开第一页,并没有立刻被故事的细节所淹没,而是被作者营造的氛围深深吸引。那种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国度的感觉,让我暂时忘记了自己身处繁华都市的喧嚣。我脑海里开始勾勒出那些摇摇晃晃的火车,穿梭在热带雨林和古老村落之间,车厢里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生活的痕迹,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描绘火车上人们的对话,那些无意间流露出的情感,那些萍水相逢的善意,又或者是旅途中不期而遇的挑战。我很好奇,所谓的“跳舞”究竟是指什么?是一种身体的表达,还是一种心灵的共鸣?是关于如何在颠簸中找到平衡,又或者是在混乱中发现秩序?这本书的开篇,让我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它像是一扇门,通往一个我从未踏足过的世界,一个充满未知与惊喜的旅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趟火车之旅中,作者将带领我们经历怎样的风景,遇见怎样的人物,又将如何解读这份与火车共舞的独特体验。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被它那充满异域风情的封面所吸引,那是一种混合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未知的神秘感。书名“跟缅甸火车一起跳舞”,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画面感,让我想象着在崎岖的山路上,一列古老的火车缓缓前行,车厢里的人们随着火车的节奏摇摆,脸上带着一种豁达的笑容。我一直对东南亚文化充满好奇,尤其对那些依然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地方。缅甸,这个神秘的国度,更是让我心驰神往。我尤其关注这本书是否能够真实地展现缅甸当地的风土人情,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那些世代相传的习俗,以及人们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生活状态。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火车沿途的风景,那些金色的佛塔,翠绿的稻田,以及色彩斑斓的市场,将这些画面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触及火车上人物的情感世界,那些在旅途中擦肩而过的生命,他们各自背负着怎样的故事,又怀揣着怎样的梦想?“跳舞”这个词,也让我产生了很多联想,或许是一种在生活压力下,依然能够找到快乐与平衡的智慧;又或许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哲学。我渴望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一种不羁的生活态度,一种在挑战中展现生命力的坚韧。

评分

当我看到《跟缅甸火车一起跳舞》这本书的时候,立刻被它那充满故事感的封面所吸引,一种混合着年代感与异域风情的视觉冲击。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仿佛能听到火车汽笛声伴随着某种轻快的节奏。作为一名热爱旅行、也热爱通过文字探索不同文化的读者,我一直对东南亚,特别是缅甸这个国家充满了好奇。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通过生动的笔触,带我进入缅甸的腹地,去感受那里独特的风土人情。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火车上那些细微的瞬间——人们的表情,他们的交谈,他们与火车一同颠簸的身体语言。那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往往蕴含着最真实的生命力。我设想,在那些拥挤的车厢里,可能会上演一幕幕人生的缩影,有悲有喜,有离别也有重逢。而“跳舞”这个词,更是让我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它究竟是指一种身体上的互动,一种与火车摇晃的默契配合,还是一种在复杂生活中找到平衡与乐趣的智慧?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缅甸的印象更加立体和生动,它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名字,而是充满了鲜活生命和独特节奏的土地。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缅甸的新视角。

评分

初见《跟缅甸火车一起跳舞》这本书,其极具风格化的封面设计就让我驻足,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质感和浓郁的异域色彩,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故事。书名本身就极富想象力,将“跳舞”这一充满动感与生命力的词汇与“缅甸火车”这一具体意象相结合,让我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无限的期待。作为一名对不同文化和社会有着强烈探索欲的读者,我尤其钟情于那些能够深入人心、展现真实生活状态的作品。缅甸,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个充满神秘魅力和独特文化底蕴的国家,我渴望通过阅读来更深入地了解它。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真实地呈现缅甸火车旅行的独特体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风景,更重要的是,那些在火车上相遇的人们——他们的笑容,他们的忧愁,他们的对话,以及他们与火车一同摇晃时所流露出的生命韧性。火车,作为一种承载了无数故事的载体,必然孕育着许多令人动容的瞬间。“跳舞”这个意象,在我看来,或许代表着一种在生活中不断调整、适应,并从中寻找到节奏与和谐的能力,尤其是在那些充满挑战和变数的环境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传递给我一种积极面对生活、在平凡中发现不凡的智慧与力量。

评分

初拿到《跟缅甸火车一起跳舞》这本书,最先抓住我眼球的是那封面设计,一种古朴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色彩搭配,仿佛能嗅到空气中混合着泥土、香料和微弱的机油味道。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动感,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颠簸中载着无数故事的火车,以及车上形形色色的人们。我本身对旅行文学情有独钟,尤其热爱那些能够深入当地文化、展现真实生活面貌的作品。缅甸,作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扇窗户,带领我窥探缅甸火车旅行的独特魅力,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描绘火车上的人们,他们的眼神里可能藏着对远方的憧憬,也可能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奈;他们之间的对话,或许是萍水相逢的闲聊,也可能是人生哲理的碰撞。这种充满未知与偶然的相遇,往往是文学作品中最动人的部分。而且,“跳舞”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物理上的旅行,更可能是一种心灵的体验,一种在变化中保持内心平静与律动的艺术。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将这种“跳舞”的概念融入到叙事中,它是否是一种对生活困境的幽默回应,又或者是一种对生命的热情讴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是一种低饱和度的色彩运用,带着一种复古又充满故事的感觉,让我一眼就觉得它不是一本流水账式的游记。书名“跟缅甸火车一起跳舞”,更是充满了令人遐想的空间,仿佛一打开书,就能听到汽笛声,感受到车厢的摇晃,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特殊气味。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带我走进不同文化、深入了解当地人生活的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充满独特历史积淀的国家,如缅甸。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风景的描绘,更要触及火车上那些鲜活的人物,他们的眼神,他们的对话,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些都是构成一个地方最真实的肌理。火车,作为一种连接不同地域和人群的载体,本身就承载了无数故事。我期待作者能够捕捉到这些故事的精髓,通过“跳舞”这个意象,来展现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以一种积极、乐观甚至带点随遇而安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起伏和挑战。这种“跳舞”,可能是一种在逆境中的顽强,也可能是一种在平凡中的不凡。总之,这本书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它将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旅程,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情感和认知的拓展。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大胆而又充满艺术感,那种浓烈的色彩碰撞和抽象的构图,立即在众多书籍中脱颖而出,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冲动。书名“跟缅甸火车一起跳舞”,本身就自带一种浪漫的想象空间,仿佛能闻到古老土地的芬芳,听到远方传来的悠扬旋律。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深入探索异国文化、展现当地生活百态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缅甸,这个与众不同的东南亚国家,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以一种极其贴近的方式,去感受缅甸火车旅行的独特魅力。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许多画面:狭窄而拥挤的车厢,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或许带着疲惫,却也难掩对前方未知旅途的憧憬;窗外的风景,从荒芜的戈壁到葱郁的雨林,再到古老的城镇,不断变幻,就像一幅幅流动的画卷。更让我着迷的是“跳舞”这个词,它暗示着一种动态的美感,一种在不确定中寻找节奏和韵律的能力。我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种“跳舞”的意境,它是一种身体的配合,还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又或者是一种面对生活困境时,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一次旅行,更可能是一种关于如何与生活搏击、如何在颠簸中找到乐趣的哲学,一种生命的姿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