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審美.理趣

山水.審美.理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古典園林
  • 山水畫
  • 審美學
  • 理學
  • 文化史
  • 園林藝術
  • 文人園林
  • 意境
  • 自然觀
  • 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中國古代詩歌的各種類型中,山水詩是最能代錶中國士大夫傳統審美趣味的詩歌題材之一。葛曉音教授藉助迴歸自然的精神旨趣,澄懷觀道、靜照忘求的審美觀照方式,「適足」的玄學命題,「泠然獨往」的趣味,梳理玄學理念與山水詩意境的關係。為我們打開瞭解讀詩中意境與神韻之門。

  本書集結瞭作者的五篇文章,勾勒齣中國山水詩從魏晉至唐宋山水田園詩發展的脈絡,溯源其中蘊含的玄學及佛學理趣,通過豐富的詩歌及典籍引證,探索中國人文精神中重視自然的特質。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葛曉音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先後任教於日本東京大學、香港浸會大學。主要研究領域為魏晉南北朝隋唐文、先秦詩歌及宋代散文、漢魏六朝詩歌史、山水田園詩、初盛唐詩,以及唐代樂府文學。近年著重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原理、唐代大曆詩歌及杜甫詩歌體式研究。

圖書目錄

自序
東晉玄學自然觀嚮山水審美觀的轉化──兼論支遁注《逍遙遊》新義
論山水田園詩派的藝術特徵
「獨往」和「虛舟」──盛唐山水詩的玄趣和道境
中晚唐的郡齋詩和「滄洲吏」
蘇軾詩文中的理趣──兼論蘇軾推重陶、王、韋、柳的原因
 
作者簡介
著述年錶

圖書序言

自序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山水詩就成為古典詩歌研究的一個熱點。詩歌美學、詩與禪等話題都是圍繞著這個題材展開的。這大概是因為在五六十年代,山水詩人嚮來被視為消極避世的批判對象。所以在撥亂反正的改革開放之初,山水詩最先受到人們的關注。就中國古代詩歌的各種題材類型來說,山水詩無疑最能代錶中國士大夫傳統的審美趣味,藝術成就也最高。但是學者們對它的認識,卻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八十年代的相關研究,主要是考證山水詩人的生平行跡,評述山水詩的藝術特色,涉及信佛的詩人如王維時,便引用佛經來解釋其詩中的理趣,後來又發展到以禪境來解釋其意境。我在研究王維與神韻說、南宗畫的關係時,也開始關注東晉玄學對山水的影響,但是總覺得說不清楚,深入不下去。原因在於不敢碰學界視為山水詩母胎的玄言詩。八十年代末我收到遼寜大學齣版社的約稿信,邀我撰寫《山水田園詩派研究》一書。這纔下決心深入到玄言詩中去搞清楚詩中的玄言究竟包含什麼理,與山水詩究竟是什麼關係。由此開頭,引齣瞭對於山水田園詩的精神旨趣和審美觀照方式的思考,並以此作為研究晉宋到中唐山水田園詩藝術發展過程的齣發點,感到確實有助於加深對許多作傢作品的理解。該書齣版以後,我仍然覺得還有不少問題沒有徹底解決。於是繼續探索盛唐山水詩中蘊含的理趣,發現「獨往」和「虛舟」的理念雖然源自《莊子》,但在六朝到唐代被佛教吸收,對山水詩中興悟的觸發和意境的營造有直接影響。接著,又注意到中唐以後山水詩的創作環境有重大變化,州縣官的郡齋代替初盛唐的彆業,成為吏隱和吟詠山水的新環境。而支撐這種生活方式的理念就是東晉時已經産生的「適足」觀念,但在中晚唐有瞭更充分的發展。於是這些問題就自然聯係起來,構成瞭本書五篇論文的係列。貫穿其中的主綫就是東晉玄學與山水詩及其審美特徵的關係。

  山水詩正式成為一種獨立的題材和客觀的審美對象,是在東晉時期。由於玄學思潮的催化,人們在觀察山水和描寫山水的過程中探索自然的理念,遂使山水詩從它誕生之初,就帶上瞭濃厚的哲學色彩。本書五篇論文所考察的主要是玄學中三方麵的理念對山水詩的影響:首先是迴歸自然,與造化冥閤為一,這是中國山水詩的基本精神;與此相應,澄懷觀道、靜照忘求,則是中國山水詩獨特的審美觀照方式。這種精神旨趣和審美觀照方式來自莊子的自然觀,以及玄學傢和佛傢所說的「虛靜」和「玄鑒」。所謂「澄懷觀道」,是晉宋時期宗炳所說,意為詩人要讓自己的情懷、意念變得非常清澄,沒有一絲一毫的雜念,在這樣的狀態下纔能體會山水中蘊藏的自然之道。所謂「靜照忘求」,是王羲之所說,意為在深沉靜默的觀照中「坐忘」,忘記一切世俗的欲求。讓心靈變得像一麵晶瑩的鏡子,能映照齣完整的自然,達到心靈與萬化冥閤的境界。由於這種審美觀照方式要求詩人在觀照萬物時具有清明、虛靜的心境,使空間萬象在心靈的鏡子中變為一片澄澈的世界。因而從晉宋到盛唐山水詩人的審美趣味普遍以清朗空靜為上。

  其次是東晉時提齣的一個玄學命題「適足」。兩晉玄學傢認為「適」是順應自然本性,無待於物的逍遙自在的精神狀態。「足」是老子早就說過的「知足之足常足矣」,但莊子並沒有把「適」和「足」聯係在一起。「適足」的提法是由於東晉高僧支遁對《逍遙遊》作瞭不同於嚮秀、郭象的新解以後纔齣現的。他指齣《莊子》提倡「無待於物」,主要是「明聖人之心」。人首先對物要做到「至足」,其次是「足於所足」,從心理上滿足已經足夠的物,就會逍遙自在。「適足」的理論使人們對於物質世界持一種超然的態度,隻要有這種態度,就可以達到「無往而不適,無待而不足」的境界。晉宋到盛唐的文人主要是在閑遊山水的生活中體會這種理趣。而到中唐以後「適」的含義逐漸豐富,在遊覽、閑居情景中的「適性」、「適意」和「自適」,除瞭錶現遠離塵俗的寜靜心境以外,同時也發展成為一種安於貧賤、自甘淡泊的人生態度。尤其白居易和蘇軾對「適足」的內涵發揮得最為充分。

  第三是明清詩論傢所指齣的山水詩中的「泠然獨往」之趣。「獨往」齣自《莊子》,原即如何對待人生短暫和宇宙永恆的矛盾和煩惱?因此又可以從東晉玄學中抽齣另一個命題,即如何認識「一朝」和「韆載」的對立統一。這個命題本來是蘭亭詩人討論「適足」和「觀道」的齣發點,與山水審美意識的産生交織在一起。而其中的邏輯關係,其實是在蘇軾的《前赤壁賦》、《超然颱記》及許多詩文中,纔得到最清晰透徹的闡發。因此本書五篇論文以〈蘇軾詩文中的理趣〉作為殿後,更容易看齣他對以上幾方麵的玄學理趣實際上是做瞭全麵的總結。

  最後要說明的是:上述所有這些理念的交融,都必須追溯到《蘭亭詩》。所以本書五篇論文中,有三篇論及《蘭亭詩》和《蘭亭序》的意義,及其與以上三方麵理念的關係。盡管這次結集,對這幾篇論文都作瞭幅度不等的修改,但考慮到每篇解釋《蘭亭詩》的側重點都不同,從論證步驟來說,不能刪除太多。所以集中到一本小書裏,難免有反復論證之嫌,這是要嚮讀者緻歉的。

二○一六年十月二日於北京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山水.審美.理趣》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味道,一股濃濃的文人氣息撲麵而來。我一直對我們這片土地上的山水情有獨鍾,從北部的陽明山、觀音山,到中部的阿裏山、日月潭,再到南部的玉山、墾丁,每一處都有它獨特的美。但你知道嗎,很多時候我們看山看水,隻是走馬看花,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奧妙。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更深層次的山水世界,不隻是視覺上的享受,更能觸及靈魂。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從美學角度剖析山水的構成,比如遠近、虛實、明暗的運用,如何形成不同的意境。而且,“理趣”這個詞也讓我很好奇,山水之間到底蘊含著什麼樣的道理和趣味呢?是哲學思考,還是生活哲理?是曆史人文的沉澱,還是自然科學的規律?我希望這本書不是枯燥的理論說教,而是能將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讓我一邊欣賞山水之美,一邊體會其中蘊含的智慧。我喜歡那種讀完一本書,不僅能開拓視野,更能提升心境的體驗。這本書,感覺就像是一扇通往內心世界的窗戶,讓我能更清晰地看見自己,看見生活。

评分

當我在書店看到《山水.審美.理趣》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哇,這個名字好有意思!”。我一直覺得,我們颱灣這塊土地,真的是得天獨厚,有著太多太多值得我們去探索和欣賞的山水景緻。但很多時候,我們隻是匆匆一瞥,並沒有真正深入去理解它們的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在這方麵的空白。我最期待的,是作者能用一種非常生動、而且能夠引起共鳴的方式,來講述山水之美。我不想讀到那種乾巴巴的理論,而是希望能夠通過作者的文字,看到一幅幅畫麵,感受到一種意境。比如,作者是怎麼看待我們颱灣的山脈起伏,河流蜿蜒的?他會從哪些角度去解讀這些自然景觀的美學價值?“理趣”這個詞,更是讓我充滿瞭好奇。我想知道,在作者眼中,山水之間隱藏著怎樣的智慧和哲理?是關於人生無常的感慨,還是關於順應自然的道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美學的層麵,更能觸及到更深層的人生思考。我喜歡那種讀完之後,會讓你覺得“原來是這樣!”的書,能夠給你帶來新的啓發和感悟。

评分

這本《山水.審美.理趣》,第一眼就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颱灣這片土地的眷戀。我總覺得,我們腳下這片土地,承載瞭太多故事和情感,山川河流更是我們精神的寄托。但長久以來,我總感覺自己對這些自然景緻的美,隻停留在錶麵的欣賞,缺乏一種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是“審美”和“理趣”這兩個詞,讓我充滿瞭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夠帶領我,從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我們周遭的山水。比如,作者會如何將我們熟悉的日月潭、阿裏山,或者是一些更隱秘的角落,用獨特的視角進行美學上的解讀?他會不會挖掘齣一些隱藏在風景背後的曆史人文故事,或是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而“理趣”部分,我更是充滿好奇。我猜想,這部分或許會涉及到一些關於自然哲學、人生哲理的內容,甚至是東方智慧的體現。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山水之美不僅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我期待的是,讀完這本書,我能以一種全新的眼光去看待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更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生活和生命的感悟。

评分

《山水.審美.理趣》這個書名,光是念齣來就帶著一種韻味。我一直是個對我們生活周遭的風景很感興趣的人,尤其喜歡那些不太為人知,卻充滿故事的山林溪榖。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眼前的景色很美,但很難說清楚到底美在哪裏,為什麼會打動我們。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有機會能深入地去瞭解這種“美”背後的邏輯和原因。我特彆好奇的是,作者會如何去闡釋“審美”這部分?會不會從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細節入手,比如光影的變化,色彩的搭配,甚至是風吹過樹葉的聲音,如何共同營造齣一種獨特的山水意境?而“理趣”這個概念,聽起來就充滿瞭哲思,我猜想作者可能會將一些東方傳統哲學,比如道傢或者禪宗的思想,融入到對山水的解讀中,讓我們在欣賞自然的同時,也能獲得一些對人生和宇宙的啓示。我希望這本書不是那種隻寫給專傢看的,而是能夠用一種通俗易懂,又充滿智慧的方式,讓我們這些普通讀者也能感受到山水之美帶來的深層觸動,並且從中汲取一些生活的養分。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山水.審美.理趣》這個名字,我有點猶豫。我對“審美”這個詞總是有點距離感,總覺得離我生活有點遠,像是一種高高在上的藝術鑒賞。但“山水”又是我非常熟悉的題材,從小到大,颱灣的山山水水就像我的背景一樣,那麼親切。我最怕的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讀瞭半天不知道在講什麼,或者就是一堆艱深的術語,讓人望而卻步。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老朋友,用他豐富的閱曆和獨特的視角,帶我重新認識我們身邊的山水。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我們這個島嶼的山川地貌的?他有沒有發掘齣一些鮮為人知但極其動人的角落?在“審美”這個部分,我期待看到一些接地氣的解讀,而不是那種學院派的分析。比如,我們看一座山,看到一塊石頭,它為什麼會讓我們覺得美?這種美是從哪裏來的?是它本身的形態,還是它與周圍環境的和諧?我特彆希望能從書中找到一些方法,讓我以後看山看水的時候,能有更敏銳的觀察力,更能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的美。至於“理趣”,我希望它不是說教,而是能通過山水的意象,引發我對人生、對自然的思考,獲得一種精神上的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