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情事

太平山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爱情
  • 民国
  • 历史
  • 家族
  • 上海
  • 命运
  • 情深
  • 纠葛
  • 战争
  • 时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是谁立志上太平山学开蹦蹦车?
十六岁侠客的山林旅程即将开始,
他会发现伐木场的祕密吗?

  太平山海拔两千公尺,古木参天,
  一九一五年,是谁人发现?谁人砍伐?
  九十九万立方公尺的木材究竟去了哪里?
  倖存的巨木何时能再蔚然成林?

  误闯伐木场的黑豆一行人,惊吓于眼前如屠宰场般被平切的树头,此时谷底传来铁锯的刷刷声,一阵惊天动地,插天巨树倒下,树顶洒下急骤阵雨,谁能预料雄据山林的千年红桧竟是由芝麻般大小的种子长成?

系列简介

  「福尔摩沙冒险小说」系列
  以历史的笔迹,冒险的基调,挖掘这一座美丽小岛的神祕故事;
  不管是日本统治时期下的九份神祕少年故事,
  还是西班牙统治下的淡水奇航,
  或是国共对峙砲火不断的金门故事……
  让我们跟着书本的主角,一起跌入冒险的历史故事,
  借此记住每一个值得珍藏的土地故事。

  *适读年龄:10岁以上
  *注音:□有注音 ■无注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潼(1953~2004) 

   
  原名赖西安。出生花莲,定居宜兰县罗东镇。年轻时在校园民歌时代勤于歌词创作,以〈庙会〉、〈月琴〉、〈散场电影〉最为脍炙人口。同时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以《天鹰翱翔》、《顺风耳的新香炉》、《再见天人菊》三部作品,连续获得第十一、十二、十三届洪建全儿童文学创作奖少年小说首奖。
   
  李潼致力为儿童、少年创作,文体类别包含少年小说、散文、童话、绘本、评论等,作品有:《神祕谷》、《噶玛兰有块救人地》、《太平山情事》、《少年噶玛兰》、《游侠少年行》、《第一颗青春痘》、《包场看电影》……等。
   
  曾获五十项文学重要奖项。散文〈老榕树下读报纸〉、〈油条报纸.文字梦〉、〈破纪录〉、〈收集喜悦〉、〈热荔枝〉、〈做人做事做长久〉等,选入国小国语课本。
   
  另有作品翻译成英、日、韩等多国语文,并有作品改编为儿童剧、偶剧与动画影片。

绘者简介

徐世贤 Nic Hsu


  相信图画是传递情感的共通语言。期许以单纯的双眼看见生活中最纯粹的样貌;而用充满思绪的双手画下对于这个世界有趣的想像。

  作品集官网:www.hsushihhsien.com

图书目录

自序    插天红桧的芝麻种子            李潼
导读    蹦蹦车小英雄──黑豆的成长    邱阿涂
推荐文   再现太平山林场昔日万缕风情        洪文琼
推荐文   运镜大师李潼                      王洛夫
一   黑豆的第一趟运匠旅程
二   何方侠客要饲养大山猫
三   水气朦胧的男女汤殿
四   秋阳催熟了太平柿
五   千年红桧的细小种子
六   拼图游戏中的煞车声
七   招待所大厅的围炉夜话
八   太平铁道的绵绵初雪
九   青春儿女的太平青春岭

图书序言

自序

插天红桧的芝麻种子
李潼


  一群老少男女的台湾旅行团,来到日本东京的明治神宫。导游领着大家欣赏有如牌坊的高大木制鸟居,介绍说:「这是来自台湾丹大林区一千五百年的高山扁柏,摸摸看,闻闻看,有桧木天然的香气咧!」
    
  鸟居两边的木柱,直挺耸立,十二公尺高,柱径一点二公尺,柱身保持木头原色,。
    
  在仰望凝思、触摸惊喜的同时,脸颊与胸口紧贴着柱身,果然有阵阵沁凉、木材芳香相互渗透。
    
  有些上好原木的台湾红桧,该是从日治台湾时期,或是台湾还是以木材赚取外汇的年代,便砍伐运送过来的;不论来自丹大山、阿里山或是太平山,这些被砍伐的千年巨木,是多么辛苦的从深山、溪谷、港口远渡重洋来到遥远的异国。来自故乡的千年巨木,为不分国界的神社为建材;而它们是如此高大挺拔的好材,在异国耸立几十年仍散发芳香。
    
  曾经第一次走进数十株千年红桧耸立的森林,一行人惊骇过度的噤声无语。
    
  插天巨树居然也可成林,而且生气勃发,枝叶繁茂。它们在栖兰山麓生长了一千四百年、一千八百年、两千两百年……每株树龄不等,年差都以百年计。时空在这里浓缩,也在此有往有来的延伸,岭巅的风云彷如悠悠的岁月长河,为它们做见证,也见证了我们这些岁月的幼儿拜访老树的一刻,记录了我们在惊骇观顾时的生嫩模样。
    
  听闻过台湾的好山好水孕育过上等红桧,但亲临深山目睹树林,才确切承认它们的存在,感受到它们慑人的古老与生机。
    
  导览的朋友提醒我们:「说是一群红桧家族,大概也没错,这山洼的形势特别,让它们避过千百年来的雷电;这里远离溪谷,原木不能流放,又难架设运材流笼,让它们躲过日本殖民时期,和国民政府的砍伐。红桧的材积量大、材质致密、气息芳香,在世界木料界,烙印『台桧』的木材,向来都是最高级的抢手货。台湾经济发展的初期,『台桧』赚取了不少外汇,从它另一个名号──『台金』,就可想像得到。」
    
  多数更壮硕的千年红桧,已遭砍伐,从此消失。
    
  想像它们曾经雄据在不同山弯三两千年,又在三两天内,被人们以电锯凿斧切裁倾倒,那是如此沉重的姿势和声响?该是整座山岭为之震动,而鸟兽奔逃惊飞,飞到老远,又群聚遥望,不知所从的景象。
    
  这样精良壮硕的千年红桧,人们该不该砍伐?
    
  直到它们几已消逝殆尽,台湾林务政策在八〇年代从伐林改为造林、保林和森林游乐。虽然如此,现代的人们仍在经济需求和滥取地球资源的矛盾中争执不休。
   
  一行人走在栖兰山倖存的千年红桧林间,彷如走在岁月老人脚下;彷如来探望战火中避躲在山洼的巨人族后裔,崇敬里有更多的庆幸与爱怜。
    
  导览的朋友轻声为大家介绍哪一株是原生红桧,哪一株是风倒木再生的二代木,指名它们的林相和生长位置的关系……他一路说,一路捡拾某种东西,小心的包藏在一方手绢中。
    
  他早已交代同行的人:「只能用眼看、用心思去想,不可触动这里的一草一木,不让寄生这山林的鸟兽惊吓。」
   
  他怎又这样东捡西拾?什么宝贝,这样包包藏藏?
    
  他摊展手绢,是几粒比芝麻稍大的黑褐色种子。
    
  「这就是千年红桧的种子。」
    
  是红桧的种子?
    
  壮硕的红桧是种子长成?
    
  是这么细小的一粒种子!
    
  这时,我们不禁要唿叫大笑。不能笑,只得掩口哈气,怕惊动山林,更怕吹走了这么细小的种子。
    
  「找个合适的地方种下去,让它们抓紧土地,让红桧早一天成林,让我们的子子孙孙看见这么坚壮美丽的树。」
    
  导览的朋友不肯让人触摸红桧种子。他高捧手绢,举到每个人的鼻樑之上,让大家轮番详看,看巨大林木的细小胚胎,一种可以耐活千年的插天巨树的种子。朋友的动作缓慢,一行人的观想也只有恭谨。这分明是在进行某种神圣的仪式,而苍穹、山岭和环立的红桧巨树都来见证。
    
  站在台湾的一座壮伟山岭,捧着千年红桧的芝麻种子,感受非常殊异。让我们很难不想到它们对比出来的象征意义;想到地域范围和生命版图的关系;想到微渺人生在时光长河的格局;想到它们辽广或精深所需要的养分。
    
  人生寄旅走得再远也有限;看得再多也有限,所有假设的宽敞恢宏,到头来都要回归落实在一枚小小的种子。是欢喜慈爱的种子,去传递有形的生命和无形的精神,让它们蔚然成林;而让瞋怨的畸形种子,随风飘去,化为尘泥。人是这样安身立命才快活,人与人、人与自然、东村与西邻、北国与南邦也是这样吧!

(本书于一九九九年由圆神出版社出版)

导读

蹦蹦车小英雄──黑豆的成长
少年小说评论家 邱阿涂

    
  太平山的千年红桧哪里去了?
    
  很多喜欢大自然登山的人,不辞辛苦去探访生长在嘉义县阿里山乡的一棵要一二十人才能合抱高大的三千五百年神木──眠月红桧;也有不少旅人曾在栖兰山看过成群的红桧林吧!在太平山上,也曾经有像眠月神木那样又高又大,要十几人才能合抱的千年、两千年,甚至三千年以上的红桧;更多的是像栖兰山的红桧林那样,树龄都在一两千年以上,却长得更大片、更密集、更繁茂的红桧原始林;所以太平山曾经和阿里山、八仙山合称「台湾三大林场」。
    
  那么,这些红桧都哪里去了呢?是怎么砍伐下来?又怎么运下山去?李潼的《太平山情事》,带我们随着黑豆和他的驾驶师傅涂叔所驾驶的「蹦蹦车」,从登山铁道上来,再走过曲折起伏的山路,或经过三层索道,到太平山的伐木现场和集材场,去观看伐木工人用斧头和巨大的铁锯,砍伐千年红桧和扁柏,然后用蹦蹦车载运下山,再转运到日本建神社和神社前的鸟居。
    
  去过日本观光的人,一定看过日本有很多木材建的神社和木材做的「鸟居」,那些建鸟居、神殿的红桧、扁柏,有很多是从太平山上砍伐下来运过去的。
    
  民国三十七年,也就是大约六十多年前,我曾深入到茂兴线原始林中,有幸见到伐木的现场。那伐木的情形就如本书所叙述的,不过那时是在一大片繁茂的森林中,择伐几棵较大的红桧,其余一大片连绵较小的原生林都还留着。后来,我也曾听在罗东开木材工厂的朋友说,日本某神社的鸟居和神殿用的木材,是他从太平山运下,再用大货轮运去的,言下还颇得意。不过,太平山上的红桧,就这样一棵棵不见了。李潼写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讯息呢!

  「黑豆」是何方侠客?
    
  在小说中,角色塑造是非常重要的。李潼非常了解青少年,知道他们喜欢崇拜偶像。因此,在《太平山情事》这部小说中,安排了一位被书中其他少男少女看做侠客型的英雄人物。
    
  这位侠客不是舞刀弄剑的武侠,却是一位肩背一袋行李、手握一支竹笛、不怕大山猫的侠客──脸搽得灰一块黑一块,鼻头黑得晶亮的「黑豆」。他虽然年纪不大,才只有十六岁,却志气不小,从罗东来太平山,向曾是他爸爸助手的蹦蹦车司机涂叔学习开蹦蹦车,因此而结识了温柔和善、脸上经常带着笑意、心中偷偷爱慕黑豆的彩云;彩云的大妹,向来藏不住话的彩霞;像孙悟空那样活泼好动的张天送;最能干,胆气大脾气也大,却也同样爱慕黑豆的飞天女侠阿惠;再加上蹦蹦车运匠师傅的涂叔,以及彩云的妈妈。
   
  这几位在太平山上生活的老老少少,有些人之间虽有误会,却没有一个坏人;这样一群纯朴的山上的人们,构成了这样一个纯情的故事,让人看了之后感到非常窝心,也对这位叫「黑豆」的少年兄陈世杰多了一份喜爱。不知你是否也有这种感觉?

  少年採收队怎样採收太平柿子?
   
  当秋阳催熟了彩云家的太平柿子时,虽然才只有三棵红柿树,却结得树上满满的红柿。单凭彩云一家人怕忙不过来採收,因此当彩云为此担心时,彩霞却找来了一批少年採收队,他们是:孙悟空张天送、飞天女侠阿惠、竹笛大侠黑豆兄,另外还加上他们班上同学三人。他们是怎样採收红柿的?谁採得最多?这些红柿採下来后要怎么处理?採收红柿本来是一项相当忙累的工作,可是在这些少年队眼里,却变成了像游戏又像比赛的活动,有人还边摘边唱歌,一首接一首的唱呢!你能想像他们採摘红柿时的快乐情形吗?

  千年红桧和细小的种子?
   
  採过红柿,黑豆、阿惠、彩云、彩霞和张天送结队游山,阿惠前走带路,真有点像飞天女侠走得飞快;彩云却在红桧树下漫步,时而弯腰在黄花草坡翻找一粒粒小小的种子,说那小小的种子就是红桧的种子,要捡回去种在她家后院的苗圃。黑豆第一次看到那小小的种子,觉得很惊讶,那高大、六七个人都环抱不起来的千年红桧大树,居然是这么一颗小种子长成的。后来他们来到一处斜坡,看到山谷下被砍伐后的树头,像一座座巨大的木桩,插放在斜坡上的伐木场;李潼很技巧的让我们大家看到,有如千年红桧的屠宰场似的伐木场,还让我们看到伐木的现场,看到两人一组的伐木工人伐木的情形。当千年红桧发着悲鸣倒地时,更让黑豆他们须一面闪避倒地的巨木;一面又得面对一群从另一棵红桧的树洞,惊惶爬出来的山猫张牙舞爪的攻势,使他们吓得紧贴树干不敢走动。结果你们猜,我们的黑豆大侠怎样对付这一群山猫,使大家脱离险境?

  彩云老妈的疑惑,涂叔的心事
   
  黑豆的爸爸和彩云的爸爸是同一天死的,死在蹦蹦车的一次翻覆灾难;可是彩云的老妈,为什么老是怀疑涂叔害死了她丈夫和黑豆的爸爸?还有,涂叔为什么常常心事重重?难道,他真的是害死黑豆的爸爸和彩云的爸爸的元兇吗?如果是,黑豆的妈妈又为什么让黑豆拜涂叔为师,学蹦蹦车的驾驶?这些谜要怎样去解?还有彩云的妈妈和黑豆的妈妈,同样都在那一场车祸中失去了丈夫,但是她们两人对这事的不同态度和看法,你觉得哪一个人的比较正确?

  涂叔的决心,彩云老妈的转变
   
   蹦蹦车又一再出事了,最后一次出事时是黑豆驾驶的,上面还载着彩云和阿惠,涂叔就退到助手的位置,从旁协助黑豆开车。
   
  可是当事故发生,蹦蹦车在上坡铁道上打滑无法前进,甚至被后面六节平台车拖着往坡下后退时,涂叔先是叫彩云和阿惠跳下车,然后又用力推黑豆下车,自己坐回正驾驶的座位,踩着煞车板,像一尊不动的蜡像,准备和仍然继续往后滑行的蹦蹦车同归于尽……
   
  这时云雾中出现了一群人,他们是阿惠跑去喊来的救兵,彩云的妈妈也由阿惠陪着随后赶到。彩云和黑豆不断的搬来大石头堵在车轮下,黑豆更用彩云拆下的毛线,将漏油的油管紧紧捆扎住,连那山猫家族也凄厉的喵叫着……

  尾声
   
  故事在黑豆的妈妈和小妹上来太平山,彩云的妈妈请她们全家去她家过年之后已近尾声。这时,彩云的妈妈已不再反对彩云织一件毛背心要送给涂叔,看来,彩云妈妈心头的结已解开了;只留下一个疑问:太平山的红桧原始林被砍完了后,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再恢复原来的繁茂林相?而在这一段空旷时段,太平山上和山下是否能依然太平?

推荐文

再现太平山林场昔日万缕风情
台湾乡土童书推广终身志工   洪文琼

   
  小说除了历史小说外,作家通常很少明确标示具体年代,大体上都只是以概括性的季节或晨昏时令用词,说出事件发生的时刻。李潼这本《太平山情事》起头第一句「一九五一年深秋,太平山的秋色渐浓」,可说一开场就明确为本书的时空背景定了格,十分特别。深秋是时令季节,一九五一年是明确的时间点,那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九四五年八月),台湾刚脱离日本统治六、七年,仍处于工商业尚未发展的农业社会,民风还非常纯朴的时代;是台湾还未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一九六八年起),小学还称为「国民学校」,国语尚未普及,民间仍不时可听到台语夹杂日语的时代;是台湾一般民众盛行穿卡其衣裤的时代;是太平山林场还盛产木材,用蹦蹦车、索道运木材的时代。而所谓太平山,其实是中央山脉北段,宜兰太平山、大元山、独立山一带山区的统称,以盛产红桧、扁柏闻名。日治时代以迄国民政府,在此区启动伐木产业,泛称为太平山林场,昔日与阿里山、八仙山并称台湾三大林场。太平山林场产量居全台之最,上面有住家、招待所、汤殿(澡堂)、运材蹦蹦车、索道、学校、庙宇(神社)等设施,是机能具足的独特生活场域,是昔日台湾产业发展史中真实存在,有过荣景、值得珍惜的一种乡土文化。高山区的林场,有别于平地的农村,居民怎样生活?少年男女平日做些什么?当时的太平山风貌如何?李潼这本《太平山情事》,就是定格在一九五一年深秋到除夕那个时段,非常写实的为我们再现昔日太平山林场的万缕风情,字里行间散发出引人怀思、浓浓的乡土味。
   
  除了开场破题就把时间场景定格外,作者又把书名定为「太平山情事」,明示了书的题材内容,向读者宣告情事将是作者所要着墨的重点。题材明示,与时空背景明示,同样是一种定格。定格对作者来说是一种挑战、是一种限制;对读者来说,常会用来检核作者是否有逸格、不副实的叙述,比如场景的氛围、人物的语言和穿着等生活方式,是否契合定格的那个时代。还有既然明示要写的是「情事」,那少年小说中所谓的情事可不是少男少女相互爱慕的成长情事吗?而这一部分李潼似乎写得不够多也不够浪漫(太浪漫可能就逸格了),如果认为李潼应该多着墨、多渲染这一部分,那就小看了李潼写这篇作品的格局,也难窥小说名家李潼的堂奥了。李潼在本书要写且深入写的是昔日太平山林场值得珍惜的万般风情,既写情也写景,是情景交融的风情。他写的情事,除了儿女私情外,人际的亲情、友情、师徒情、恩怨情,以及护树、护山猫的乡土情、大地情等等,在在都有所着墨,可说写尽了有「人的温度」的各种情。本书故事结尾黑豆首次亲自开蹦蹦车,发生煞车失灵,涂叔强迫黑豆、彩云、阿惠跳车,自己独留驾驶台设法抢救,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幸亏林场工人及时赶来,合抬大木头止住蹦蹦车继续后退才化解危机。光这一幕让人惊心动魄、众人合作抢救的情节,就纠集了亲情、友情、爱情、师徒情、社区归属情(患难同当)、人际恩怨情于一炉。而也因这个抢救事件,化解了彩云妈妈责怪六年前蹦蹦车事故,涂叔自私害死丈夫的长年积怨。结尾高潮这一幕正例示了李潼写的情事,不但是万缕,而且力道十足,极具「人的温度与反省力」。
   
  本书的情节铺陈,同样展露了李潼高超的写作技巧。他採用两线并进的手法,主线明写少年主角黑豆上太平山林场,担任开蹦蹦车的助手,环绕着他所引生的青春男女诸般情事;侧线隐写驾驶蹦蹦车的涂叔、彩云的妈妈、黑豆的妈妈三位大人间,因蹦蹦车煞车失灵伤亡事故而产生的恩怨情事。侧线隐写穿插在主线明写之间,吊尽读者胃口,直到最后一幕大家合力抢救煞车失灵,两线合而为一圆满落幕,既彰显了李潼不凡的主题呈现手法,更流露出李潼发心写「台湾的儿女」系列的真情。

推荐文

运镜大师李潼
儿童文学作家  王洛夫


  有一次拜访李潼,他开车带我来到太平山,山中云海、桧木林、蹦蹦车……边走边聊,他兴致盎然,一一如数家珍。忆想这段珍贵的过往,仔细推敲,我觉得李潼的小说充满电影的临场感,相信他一定曾像导演般的在此取景运镜! 

  背景如诗如画
   
  「铁道上方,台湾红榨槭染红了山坡林地,再往上,则是铺地怒放的黄菀花丛,群集在高大的红桧、台湾扁柏和铁杉林间。」这是向上仰角渐远的镜头运用吗?「铁道下方的云海,如波浪奔腾,一波波涌向山崖,被西沉的落日映照,幻化出橙红、亮白和金黄色泽。」乃是壮阔的俯瞰镜头。

  角色真情演出
   
  男主角黑豆的爸爸和彩云的爸爸,一同在蹦蹦车意外中丧生,六年后,黑豆回到山上,当涂叔的助手。彩云是班长兼模范生,带领着班上的孩子们。黑豆和彩云像树苗,他们的父亲像倒下的红桧。怀疑与责备总会到尽头,最终被爱与谅解所取代,青春的能量也正是大地复原的力量。
   
  主角取名和景色融为一体,由云霞衍生女主角彩云、女配角彩霞,还有一个渴望到海边看船的山中小男孩张天送,他的名字或许起因于太平山翻腾的云海。    
   
  黑豆在集材厂遇见背柴薪的妇人,她对涂叔说:「你害几个人还不够,连人家的后生也找来?」这位负荆伐罪的「冤亲债主」正是彩云的母亲。满腮黑胡渣的涂叔,则是在车祸中生还的副驾驶,彩云的母亲心中一直有个疙瘩……是不是故意?因为事情发生后,副驾驶就升为正驾驶了。彩云和黑豆的妈妈恰是对比,虽然同样对过世的先生不舍,但一个选择怀疑与怨恨;一个选择敬重与传承。    

  镜头创造隽永
   
  澡堂:雾气朦胧,六十瓦的灯泡渲染下,微微透出少男少女的情思,隐隐藏着上一代的恩怨。浴室只有一墙之隔,彷彿可以听得见对方的话语,感觉对方的心情。
   
  採红柿:「每採摘一颗红柿,便让漫天的橙红,露出一块晴空的湛蓝。」李潼擅于配用鲜亮的对比色,来呈现青春的活力。
   
  双手护握:彩云收集的红桧种子,被强风差点吹飞,当她用双手护着种子时,黑豆也直觉的来守护种子,慌乱中握住彩云的手。这象征着两人的互相关怀,也象征青春的生命力守护着山林。
   
  伐木:「扑倒的红桧,轰咚一声闷响,缓缓弹起,又在扬起的尘土和木屑、枯草的迷雾中,再一次冲击山脉。」李潼用仰角的望远镜头,衬托出桧木的高大和悲壮。此时树顶洒下许多黑褐色的种子,彩云却伸手迎接,欢喜而笑。死亡的悲伤和新生的喜悦,此刻剧烈冲击。
   
  苗圃:黑豆帮忙彩云,在苗圃撒下红桧种子。十几棵高矮不一的红桧树苗,代表着生生不息。
   
  蒙太奇:苗圃里,彩云问黑豆,涂叔会是害死父亲的那种人吗?这时男、女主角心中涌现许多串接的镜头:煞车、酒醉、正驾驶、好朋友、助手、青春岭、浓茶、红柿、山猫家族、种子、大车祸……正是电影蒙太奇的技巧。
   
  漏油意外:黑豆第一次担任正驾驶,偏不凑巧,蹦蹦车漏油,爬坡到了坡顶时,涂叔发现车子就要向后滑,当机立断的将黑豆推出驾驶台,决定一个人随车而去。仰角和斜坡增加画面张力,将情节推向高潮。
   
  误解冰释:彩云的妈妈赶过来看到整个情景,涂叔为了控制车子不肯下来。霎时间,她与涂叔四目相接,一切尽在不言中。她第一次主动说要帮涂叔烧热水,象征心中的冰冷仇恨已化解。洗去一身的油污,象征洗去心中的黑垢,温情就像寒冬中的热水一样!

  跫音缭绕山谷
   
  悠扬笛声:黑豆吹奏的笛声飘扬在山林中、蹦蹦车的轨道间,彩云也曾听到男汤的笛声穿墙而来。
   
  蹦蹦车:由远而近、由近而远,依稀听到引擎声、铁轨震动的隆隆声,在山谷间还有回音起伏。
   
  山猫:山猫挡住放学路队,也在桧木树洞中嘶吼;蹦蹦车要出事时,山猫家族也凄厉的叫着。
   
  青春岭:这首歌的旋律一再出现,黑豆用笛子吹奏,黑豆的爸爸用豪迈的神情高唱,「青春岭顶自由行」象征青春的心开创生机。

  运镜大师
   
  就像爱森斯坦发现普希金的小说技巧与「蒙太奇」有异曲同工之妙,称他为蒙太奇大师,我也要尊称李潼为「运镜大师」。书中具备生动的场景、难忘的镜头,还有秀丽风景与动人配乐,常出现在我的胸臆和脑海,如电影放映一般,这身历其境的图像与场景,使得李潼的小说清新隽永、历久弥新。

图书试读

黑豆的第一趟运匠旅程
 
「这位是我的新助手,陈桑的后生,叫黑豆。请大家多多照顾。」
 
拖载六台空车的运材车向前奔驰,各台车间的撞击声更为响亮。太平山的黄昏秋色,在这种有节奏的声响和山脉连绵的宁静中,让黑豆感受一种神秘气氛……
 
一九五一年深秋,太平山的秋色渐浓。
 
依傍着山腰的登山铁道,在秋阳下闪闪发亮。紧贴悬空枕木的铁轨,像两条平行线,游窜在各集材场和索道工作站之间。
 
黑豆和他的驾驶师傅──涂叔,完成了今天第三趟的载运;索道工作站的工人,忙将巨大的红桧和扁柏原木,一棵棵吊离运材车。涂叔他们要将运材车驶回山庄下的集材场,到招待所休息。
 
这是黑豆的第一天驾驶助手工作,他的行李和竹笛,放在驾驶台底下,随车跑了整天。
 
运材车在集材场载运新砍伐的原木,在索道工作站吊离台车,这都不需他们师徒动手,但那些额头圈绑毛巾的工人,总会叫喊问道:「运匠师傅,这样叠放可以吗?先吊最后一台车可以吗?」
 
他们称唿运材车司机为运匠,是日本时代留下的叫法,没有不敬的意思,反而有些亲切和尊重。就像他们仍习惯把伐木师傅称唿「杣」;把原木剖成角材的师傅叫「胴割师」;把运载原木的运材车叫做「蹦蹦车」。
 
太平山林场的伐木作业,就是这么多各有专长的师傅合作的。他们敬重运匠的经验技术,询问原木吊放在运材车台车的程序和位置,也不表示他们完全不懂载运的平衡,他们就是尊重别人的专业,就像尊重同行、尊重自己一样。
 
太平山的柴油运材车,车型比平地的燃煤蒸汽火车小,但对山上载运木材帮助很大,尤其机关车行走起来,烟筒冒烟,发出蹦蹦的声响,在宁静的山谷更为响亮,叫它蹦蹦车,滑稽,但也没错。至于「蹦蹦车运匠」,听来让人发笑,可没丝毫恶意。
   
第一次随车的黑豆,在集材场和索道工作站,涂叔逢人便介绍:「这位是我的新助手,陈桑的后生,叫黑豆。请大家多多照顾。」

「红豆(真的)?」有人用日本话问道。他仔细打量黑豆,「跟他老爸年轻时一个样,浓眉、大眼最像,不过,太瘦了。才十五六岁吧?陈桑要是知道你收他当助手,应当会安心。」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吸引了我,但真正让我爱上它的,是它那充满诗意的文字。作者的文笔细腻而优美,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精心的雕琢。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将平凡的生活浪漫化。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更是美不胜收,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台湾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十分到位,他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并将它们细腻地表达出来。我常常会因为小说中人物的遭遇而感动落泪,也会因为他们的勇气和智慧而感到敬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艺术品,它用文字构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情感的世界。读完之后,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相当独特,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将时间线打乱,通过多视角、多线索的交织,来展现故事的全貌。一开始,我确实有些摸不着头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发现这种叙事方式的巧妙之处。它就像拼图一样,每一块碎片都看似独立,但最终拼凑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作者对台湾本土语言的运用,也让小说更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那些俚语、方言,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感,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台湾的街头巷尾。小说中穿插着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符号,这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但作者并没有刻意地炫耀自己的知识,而是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中,让它们自然地服务于情节和人物。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历史的反思,他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历史,而是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来审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评分

读完这本小说,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细腻的雨。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台湾,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描绘,带着一种深沉的爱恋和理解。他笔下的山林,不再只是风景,而是人物命运的隐喻,是历史记忆的载体。小说里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挣扎和无奈,他们的选择,都深深地烙印着时代的痕迹。作者擅长用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让人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她们不再是传统小说里柔弱的等待被拯救的形象,而是拥有独立思想和坚强意志的个体。她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追求自己的幸福。小说情节并不跌宕起伏,但却有一种娓娓道来的力量,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中的一部分,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台湾,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台湾历史的独特视角。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讲述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来展现历史的波澜壮阔。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生的小人物,他们的命运与台湾的历史紧密相连。作者对台湾历史的了解,非常深入,他能够准确地还原历史的细节,并将其融入到故事中。小说中对台湾文化的描写,也十分生动,让我对台湾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台湾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他通过小说,让更多的人了解台湾的文化魅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台湾历史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台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读完之后,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也更加珍惜台湾的文化。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有点慢,不是那种一上来就抓住你的眼球的类型。它更像一杯醇厚的茶,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揭示故事的真相,而是通过大量的铺垫和细节描写,来营造一种神秘而压抑的氛围。小说中的人物,都背负着各自的秘密和伤痛,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猜疑和背叛。作者对人性的刻画,非常深刻,他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和光明面,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我喜欢作者对台湾社会现实的批判,他敢于直面社会问题,揭露社会弊端,引发人们的思考。小说中对权力、金钱、欲望的描写,也十分犀利,让人感到震撼。虽然小说情节有些沉重,但却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的冒险,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