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觀光

生態觀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生態旅遊
  • 觀光旅遊
  • 自然保護
  • 可持續發展
  • 環境科學
  • 旅遊地理
  • 生態學
  • 休閑旅遊
  • 鄉村旅遊
  • 旅遊規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生態觀光,係以自然資源為基礎,包含人文活動在內的觀光,在其接觸的過程中,利用環境倫理與教育之概念,對資源加以保育,降低衝擊;另一方麵提供機會使當地社區得以因維護資源獲得長期利益迴饋,維持經營管理的永續性發展。
   
  本書內容共分三個部分,共有九章。第一部分基礎概念篇,包含第一章緒論:觀光的緣起、分類,生態觀光的意涵與架構;第二章生態與環境保育:生態與保育、生態與環境、生態保育的方法。第二部分進階應用篇,包含第三章颱灣主要生態保育地概況:自然保留區、國傢公園、特殊地質地形景觀保護;第四章生態觀光的發展:生態觀光的發展原則、種類、颱灣生態觀光活動、國際生態觀光活動;第五章生態觀光與資源:生態觀光資源、衝擊、資源規劃。第三部分案例實務篇,包含第六章生態觀光與社區:社區、社區生態、社區生態觀光和社區參與,生態觀光與社區的關係∼以南投阿裏山鄉山美社區為例;第七章生態觀光的教育與管理:生態觀光教育與管理、生態觀光之教育與管理∼以阿裏山鄉特富野地區為例;第八章生態觀光的效益與評估:生態觀光的效益與評估、生態觀光的經濟效益發展∼以花蓮縣慕榖慕魚為例;第九章生態觀光未來展望與議題:生態觀光的發展睏境、生態觀光的未來發展與新建構,分彆加以介紹。
《城市記憶與空間敘事》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城市作為一種復雜的生命體,其在曆史長河中積澱下的物質遺存、非物質文化以及由此構築起的多元空間敘事。我們不再將城市視為冰冷的鋼筋水泥森林,而是將其視為一部活著的、不斷被書寫和重塑的巨著。全書以城市發展中的關鍵要素為切入點,探討瞭記憶如何固化於特定的建築符號、街道肌理之中,以及個體與群體經驗如何通過空間實踐,共同編織齣城市獨有的“場域感”。從早期聚落的形成,到工業化帶來的劇變,再到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重構,本書力求描繪齣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城市變遷圖景,並探討在快速的城市更新浪潮中,如何保護和激活那些承載著集體情感與曆史深度的“非遺空間”。 第一章:城市的誕生:從地理基石到文化胚胎 本章追溯瞭城市起源的地理決定論與社會動因。我們考察瞭早期人類定居點選擇背後的生態邏輯,如水源、防禦性與交通便利性,並以四大文明古國的早期城市形態為例,闡釋地理環境如何塑造瞭初級城市的基本功能與布局。重點分析瞭“中心”概念的形成,即神廟、王權或市場如何在物理空間上確立其至高無上的地位,並由此衍生齣最初的社會分層與權力結構。城市不僅僅是人口的聚集,更是人類對自然環境進行符號化、秩序化改造的第一個宏大工程。 第二章:時間之痕:曆史沉澱與物質載體 城市的時間性並非均勻流逝,而是以碎片化的方式留存在其物質結構中。本章專注於“遺址”和“古跡”作為曆史載體的功能。我們細緻梳理瞭不同曆史階段建築風格的演變,從古典主義的對稱與理性,到中世紀哥特式對超越性的追求,再到現代主義對功能至上的強調。特彆引入瞭“空間斷裂點”的概念,用以描述城市改造中,新舊結構相互擠壓、衝突或融閤的臨界區域。這些斷裂點往往是研究城市社會矛盾和文化衝突最敏感的切片。通過對特定曆史街區的田野調查,我們揭示瞭牆壁、鋪路石、乃至古老的門楣上,如何無聲地記錄著逝去的社會關係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街道作為公共劇場:流動性與社會互動 街道,是城市中最具活力和動態的公共空間。本章超越瞭交通功能,將其視為一個動態的“社會劇場”。我們藉鑒瞭人種學和社會學的觀察視角,分析不同社會群體如何在街道空間中進行錶演、互動、界定領地和錶達身份。從十九世紀巴黎的林蔭大道到當代亞洲城市的“騎樓文化”,本章探討瞭街道的使用規則是如何內化為一種不成文的社會契約。同時,也審視瞭消費主義和技術進步(如私傢車普及、互聯網通訊)對街道公共性的侵蝕與重塑,探討瞭“行走”這一基本城市行為的價值迴歸。 第四章:記憶的地理學:地標、紀念碑與集體認同 地標(Landmark)的建立是對城市空間進行意義標注的關鍵行為。本章深入探討瞭地標如何被政治權力和文化精英精心選擇、塑造和推廣,以建構特定的集體記憶和民族敘事。紀念碑不僅僅是紀念逝者,更是一種麵嚮未來的宣言。我們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紀念碑的意識形態功能,例如殖民地紀念碑的消解與重建,以及當代城市如何通過設計新的公共藝術來協商和解構過去的創傷記憶。城市的“認同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居民對這些符號化地標的情感投射與解讀。 第五章:地下城與隱秘空間:城市係統的“暗麵” 每一座繁榮的城市都建立在一個復雜的、常常被忽視的“地下係統”之上——包括地鐵網絡、排汙係統、管綫隧道。本章將視角轉嚮這些城市基礎設施的隱秘空間。這些“暗麵”不僅是技術的奇跡,也是社會階層差異的縮影(例如流浪者對廢棄地下空間的利用)。此外,我們還探討瞭城市中那些非官方的、邊緣化的空間,如未被規劃的棚戶區、秘密聚會場所,以及曆史上被抹去的“禁區”,它們共同構成瞭城市復雜權力結構下被壓抑的、另一種敘事。 第六章:城市更新的悖論:懷舊、拆除與身份重塑 進入二十世紀末以來,全球城市普遍經曆瞭大規模的更新與“美白”工程。本章批判性地分析瞭城市更新運動背後的經濟驅動力與文化訴求。我們探討瞭“懷舊化”(Nostalgification)的趨勢,即如何將曆史元素進行風格化處理,以迎閤旅遊業和高收入群體的審美需求,而往往忽略瞭原住民的真實生活。這種過程常導緻“文化淨化”,原有的社會網絡被拆散,社區記憶被割裂。本書主張在更新過程中,必須找到技術效率與曆史情感之間的張力平衡點,強調“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保護優先於純粹的形態重塑。 第七章:數字化滲透與未來空間感知 技術革命正在深刻改變我們對城市的感知方式。本章探討瞭地理信息係統(GIS)、增強現實(AR)和大數據分析如何重塑城市規劃和居民的日常體驗。當導航APP精確地告知我們最短路徑時,我們是否正在失去迷路帶來的偶然發現和空間探索的樂趣?我們分析瞭數字信息如何疊加在物理空間之上,創造齣“混閤現實”的城市體驗。未來的城市空間敘事將不再僅僅是物質性的,而是物理實體與虛擬信息流共同構建的復雜場域。 結語:持續的對話 城市是一個開放的文本,其意義從未固定。本書的最終目的,是鼓勵讀者以更具批判性和情感參與度的視角去審視自己身處的城市環境。城市記憶的存續,依賴於我們是否願意傾聽那些沉默的街道、斑駁的牆壁,並參與到對其未來形態的塑造與對話之中。 關鍵詞: 城市曆史,空間敘事,集體記憶,地標符號,城市更新,公共空間,街道文化,地方感,建築符號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文豐


  學曆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博士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
  國立屏東農專農業經濟科畢業

  相關經曆
  颱南綠色維拉民宿、咖啡館的經營與規劃,大阿裏山茶産與民宿業輔導計畫、大阿裏山風味餐輔導計畫,嘉義縣觀光漁筏業示範餐飲開發輔導計畫等輔導暨協同計畫主持人,南區委外職前訓練綜閤貳計畫─和風創意料理班計畫主持人,曾在南部與東部各大專院校任職過。

  目前為國立颱灣空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現仍跨領域於服務設計、物業管理、英語導遊與休閑觀光餐飲諮詢服務。

圖書目錄

揚智觀光叢書序 i
林序 v
自序 vii

Part 1 基礎概念篇 1

Chapter 1 緒 論 3
第一節 觀光的緣起、定義與組成 5
第二節 觀光的分類 9
第三節 生態觀光的意涵與架構 12

Chapter 2 生態與環境保育 33
第一節 生態與保育 34
第二節 生態與環境 49
第三節 生態保育的方法 81

Part 2 進階應用篇 105

Chapter 3 颱灣主要生態保育地概況 107
第一節 自然保留區 108
第二節 國傢公園 138
第三節 特殊地質地形景觀保護 158

Chapter 4 生態觀光的發展 165
第一節 生態觀光的發展原則 166
第二節 生態觀光的發展種類 174
第三節 颱灣生態觀光活動 199
第四節 國際生態觀光活動 231

Chapter 5 生態觀光與資源 251
第一節 生態觀光的資源 252
第二節 生態觀光的衝擊 267
第三節 生態觀光的資源規劃 273

Part 3  案例實務篇 293

Chapter 6 生態觀光與社區 295
第一節 社區、社區生態、社區生態觀光和社區參與 296
第二節 生態觀光與社區的關係?以南投阿裏山鄉山美社區為例 310

Chapter 7 生態觀光的教育與管理 323
第一節 生態觀光的教育與管理 324
第二節 生態觀光之教育與管理?以阿裏山鄉特富野地區為例 341

Chapter 8 生態觀光之效益與評估 351
第一節 生態觀光的效益與評估 353
第二節 生態觀光的經濟效益發展?以花蓮縣慕榖慕魚為例 363

Chapter 9 生態觀光未來展望與議題 373
第一節 生態觀光的發展睏境 374
第二節 生態觀光的未來發展與新建構 388

參考書目 399

圖書序言

自序

  生態觀光,係以自然資源為基礎包含人文活動在內的觀光,在其接觸的過程中,利用環境倫理與教育之概念,對資源加以保育降低衝擊;另一方麵提供機會使當地社區得以因維護資源獲得長期利益迴饋,維持經營管理的永續性發展。

  生態觀光的概念最早齣現於1965年,Hetzer在Link雜誌中批評觀光活動在發展中國傢所造成的衝擊;1976年,Budowski於〈旅遊與保育:衝突、共存或共生〉一文中指齣,大眾旅遊方式已嚴重破壞瞭生態環境;1990年,世界野生物基金會在所屬永續發展部門成立瞭生態旅遊常設單位,開始推展生態旅遊的概念,並進而獨立成為國際生態旅遊學會(The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 TIES);聯閤國經濟暨社會委員會(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於1998年大會決議,將西元2002年訂為「國際生態旅遊年」(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Ecotourism, IYE);颱灣亦在2002年由行政院於1月16日第2769次院會宣布2002年為「颱灣生態觀光年」。因此,生態觀光在現今全球社會中已儼然成為一門顯學,更是觀光休閑領域中相當重要的一門學科。

  本書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共九章。第一部分基礎概念篇,包含第一章〈緒論〉、第二章〈生態與環境保育〉;第二部分進階應用篇,包含第三章〈颱灣主要生態保育地概況〉、第四章〈生態觀光的發展〉、第五章〈生態觀光與資源〉;第三部分案例實務篇,包含第六章〈生態觀光與社區〉、第七章〈生態觀光的教育與管理〉、第八章〈生態觀光的效益與評估〉、第九章〈生態觀光未來展望與議題〉,分彆加以介紹。

  本書的撰寫緣起,首先要感謝帶文豐進入觀光領域的恩師,也是在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的指導老師李銘輝博士,承濛恩師的不棄、循循善誘與多年來直、間接的照顧,讓我在觀光的大觀園中有所遵循。其次,也要感謝當年就讀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班的指導教授蔡培村博士,亦是中華民國現任的監察委員,十分感念恩師不棄文豐跨領域的學習與悉心指導,導引進入成人教育、社區學習、社區産業的宏觀思維,並不斷地激勵和領航文豐進入成人學習與應用的脈絡,同時協助文豐完成人生的重要任務。再者,要感謝高雄餐旅大學校長林玥秀博士,在人生的轉換階段中提攜與叮嚀,讓我汲取不同的經驗與成長,淬鍊生命的豐厚與珍貴。另外要感謝高雄餐旅大學旅運管理係甘唐衝博士,感謝他以前輩謙沖態度與愛護晚輩的照顧,讓我在教學上感受到無比的鼓勵與支持。此外,感謝在這些年無論學術或業界中,曾經幫助和鼓勵過文豐的諸多前輩和好友們,以及他們慷慨提供的美好圖片。最後感謝傢人給我在東奔西跑旅遊導覽上相當的時間與空間,讓我在主流、非主流教育和多項工作雜務中尚能勉力兼顧。沒有以上豐富多元的人事物,就無法有此書的誕生。

  本書內容力求嚴謹,但疏漏之處,深恐難免,有些資料仍待加強與補充,尚祈博雅專傢不吝賜正,使本書更為豐富充實。

謝文豐 謹識
於颱窩灣府城洲仔尾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是抱著一種“瞭解一下時下流行概念”的心態。結果,完全齣乎意料!它不像我預想的那樣,隻是枯燥地羅列理論,而是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方式,把我牢牢地吸引住瞭。作者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仿佛我真的跟著他一起,穿越瞭廣袤的草原,潛入瞭蔚藍的大海,甚至攀登瞭巍峨的山脈。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旅行者責任”的探討,它不是那種空洞的口號,而是具體地闡述瞭,我們如何在旅行中,通過自己的選擇,去支持那些真正保護環境、尊重文化的當地社區,而不是成為破壞者。書裏提到的那些“負責任的旅行者”的行為準則,簡單易懂,卻有著深遠的意義。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旅行經曆,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旅行,不隻是看風景,更是在與自然、與人文進行一次真誠的對話。它讓我對“旅行”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走馬觀花”,而是充滿意義的探索和連接。

评分

這本書,太適閤那些對世界充滿好奇,但又不知道從何處著手去瞭解的人瞭。它沒有那種艱澀難懂的術語,也沒有復雜的科學公式,而是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把我帶入瞭一個充滿生機與智慧的自然世界。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生態旅遊的倫理”的討論,它不是那種說教式的,而是通過一係列引人深思的案例,讓我們去思考,我們作為旅行者,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我認識到,生態觀光不僅僅是去欣賞自然風光,更是要以一種尊重和負責的態度去參與。書裏提到的那些“無痕山林”的原則,或者“支持當地經濟”的方式,都非常實用,並且容易在旅行中實踐。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可以成為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去為保護那些珍貴的自然資源貢獻自己的力量。它讓我對未來的旅行充滿瞭期待,想要去那些真正值得守護的地方,用一種更美好的方式去體驗。

评分

怎麼說呢,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舒適的午後,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地毯上,手裏捧著一杯熱氣騰騰的茶,慢慢地品讀。它沒有那些激烈的觀點或者驚心動魄的情節,而是以一種非常平和、細膩的方式,觸及到瞭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特彆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他用生動的筆觸描繪瞭各種不同生態環境下的奇妙景象,以及那些在其中努力生存的生命。讀到關於那些古老森林中的菌類網絡,或者深海中發光生物的故事時,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所生活的地球,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精妙得多,每一個生命,無論大小,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它沒有強迫你去改變什麼,隻是默默地打開瞭一扇窗,讓你看到瞭一個更廣闊、更值得敬畏的世界。我感覺自己的心變得更加平靜,也更加充滿對未知的好奇。這種感覺太棒瞭,像是從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抽離齣來,得到瞭一次心靈的洗滌和滋養。

评分

哇,這本書簡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之前一直覺得生態觀光就是一個簡單的“去野外看看風景”的概念,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用非常接地氣、充滿感染力的方式,把那些隱藏在自然之美背後的深刻含義娓娓道來。我特彆喜歡作者描述的那些案例,比如某個偏遠地區如何通過發展負責任的旅遊,不僅保護瞭當地珍稀的野生動物,還讓原住民重拾瞭對傳統文化的自信,並且獲得瞭體麵的收入。這種“雙贏”甚至“多贏”的模式,真的讓我看到瞭可持續發展的無限可能。讀的時候,我腦海裏不斷浮現齣自己曾經去過的一些自然保護區,想象著如果當時能有這樣的意識和視角去體驗,一定會獲得更深層次的感悟。書裏提齣的那些關於“慢旅行”、“沉浸式體驗”、“與當地社區建立真正連接”的概念,感覺特彆契閤當下很多人追求的精神需求。它不僅僅是在介紹一種旅遊方式,更是在倡導一種全新的生活態度,一種對自然、對文化、對生命更尊重的活法。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是被“點醒”瞭一樣,對未來旅行的規劃,甚至對生活本身,都多瞭很多新的思考方嚮。

评分

這本《生態觀光》簡直就是我一直以來尋找的那本“百科全書”,但又比任何百科全書都要有趣得多。它就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我深入瞭解瞭地球上那些令人驚嘆的自然奇觀,以及它們背後蘊含的生態智慧。我非常著迷於書中對不同地域獨特生態係統的詳細介紹,比如亞馬遜雨林的生物多樣性,或者南極洲的冰雪奇跡,還有非洲草原上壯觀的動物遷徙。作者不僅僅是描繪美景,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淺齣地解釋瞭這些生態係統是如何運作的,以及人類的活動是如何影響它們的。我瞭解到,我們看似微小的行為,都可能對脆弱的生態環境産生巨大的連鎖反應。書中關於“生態足跡”和“碳排放”的概念,被解釋得非常清晰易懂,讓我第一次真正理解瞭自己對地球的“負擔”。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環境保護有瞭更強的責任感,也更有動力去改變一些生活習慣,為保護我們的地球貢獻一份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