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观光

生态观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生态旅游
  • 观光旅游
  • 自然保护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科学
  • 旅游地理
  • 生态学
  • 休闲旅游
  • 乡村旅游
  • 旅游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生态观光,系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包含人文活动在内的观光,在其接触的过程中,利用环境伦理与教育之概念,对资源加以保育,降低冲击;另一方面提供机会使当地社区得以因维护资源获得长期利益回馈,维持经营管理的永续性发展。
   
  本书内容共分三个部分,共有九章。第一部分基础概念篇,包含第一章绪论:观光的缘起、分类,生态观光的意涵与架构;第二章生态与环境保育:生态与保育、生态与环境、生态保育的方法。第二部分进阶应用篇,包含第三章台湾主要生态保育地概况:自然保留区、国家公园、特殊地质地形景观保护;第四章生态观光的发展:生态观光的发展原则、种类、台湾生态观光活动、国际生态观光活动;第五章生态观光与资源:生态观光资源、冲击、资源规划。第三部分案例实务篇,包含第六章生态观光与社区:社区、社区生态、社区生态观光和社区参与,生态观光与社区的关系∼以南投阿里山乡山美社区为例;第七章生态观光的教育与管理:生态观光教育与管理、生态观光之教育与管理∼以阿里山乡特富野地区为例;第八章生态观光的效益与评估:生态观光的效益与评估、生态观光的经济效益发展∼以花莲县慕谷慕鱼为例;第九章生态观光未来展望与议题:生态观光的发展困境、生态观光的未来发展与新建构,分别加以介绍。
《城市记忆与空间叙事》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生命体,其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的物质遗存、非物质文化以及由此构筑起的多元空间叙事。我们不再将城市视为冰冷的钢筋水泥森林,而是将其视为一部活着的、不断被书写和重塑的巨著。全书以城市发展中的关键要素为切入点,探讨了记忆如何固化于特定的建筑符号、街道肌理之中,以及个体与群体经验如何通过空间实践,共同编织出城市独有的“场域感”。从早期聚落的形成,到工业化带来的剧变,再到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重构,本书力求描绘出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城市变迁图景,并探讨在快速的城市更新浪潮中,如何保护和激活那些承载着集体情感与历史深度的“非遗空间”。 第一章:城市的诞生:从地理基石到文化胚胎 本章追溯了城市起源的地理决定论与社会动因。我们考察了早期人类定居点选择背后的生态逻辑,如水源、防御性与交通便利性,并以四大文明古国的早期城市形态为例,阐释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初级城市的基本功能与布局。重点分析了“中心”概念的形成,即神庙、王权或市场如何在物理空间上确立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并由此衍生出最初的社会分层与权力结构。城市不仅仅是人口的聚集,更是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符号化、秩序化改造的第一个宏大工程。 第二章:时间之痕:历史沉淀与物质载体 城市的时间性并非均匀流逝,而是以碎片化的方式留存在其物质结构中。本章专注于“遗址”和“古迹”作为历史载体的功能。我们细致梳理了不同历史阶段建筑风格的演变,从古典主义的对称与理性,到中世纪哥特式对超越性的追求,再到现代主义对功能至上的强调。特别引入了“空间断裂点”的概念,用以描述城市改造中,新旧结构相互挤压、冲突或融合的临界区域。这些断裂点往往是研究城市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最敏感的切片。通过对特定历史街区的田野调查,我们揭示了墙壁、铺路石、乃至古老的门楣上,如何无声地记录着逝去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街道作为公共剧场:流动性与社会互动 街道,是城市中最具活力和动态的公共空间。本章超越了交通功能,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社会剧场”。我们借鉴了人种学和社会学的观察视角,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如何在街道空间中进行表演、互动、界定领地和表达身份。从十九世纪巴黎的林荫大道到当代亚洲城市的“骑楼文化”,本章探讨了街道的使用规则是如何内化为一种不成文的社会契约。同时,也审视了消费主义和技术进步(如私家车普及、互联网通讯)对街道公共性的侵蚀与重塑,探讨了“行走”这一基本城市行为的价值回归。 第四章:记忆的地理学:地标、纪念碑与集体认同 地标(Landmark)的建立是对城市空间进行意义标注的关键行为。本章深入探讨了地标如何被政治权力和文化精英精心选择、塑造和推广,以建构特定的集体记忆和民族叙事。纪念碑不仅仅是纪念逝者,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宣言。我们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纪念碑的意识形态功能,例如殖民地纪念碑的消解与重建,以及当代城市如何通过设计新的公共艺术来协商和解构过去的创伤记忆。城市的“认同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居民对这些符号化地标的情感投射与解读。 第五章:地下城与隐秘空间:城市系统的“暗面” 每一座繁荣的城市都建立在一个复杂的、常常被忽视的“地下系统”之上——包括地铁网络、排污系统、管线隧道。本章将视角转向这些城市基础设施的隐秘空间。这些“暗面”不仅是技术的奇迹,也是社会阶层差异的缩影(例如流浪者对废弃地下空间的利用)。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城市中那些非官方的、边缘化的空间,如未被规划的棚户区、秘密聚会场所,以及历史上被抹去的“禁区”,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复杂权力结构下被压抑的、另一种叙事。 第六章:城市更新的悖论:怀旧、拆除与身份重塑 进入二十世纪末以来,全球城市普遍经历了大规模的更新与“美白”工程。本章批判性地分析了城市更新运动背后的经济驱动力与文化诉求。我们探讨了“怀旧化”(Nostalgification)的趋势,即如何将历史元素进行风格化处理,以迎合旅游业和高收入群体的审美需求,而往往忽略了原住民的真实生活。这种过程常导致“文化净化”,原有的社会网络被拆散,社区记忆被割裂。本书主张在更新过程中,必须找到技术效率与历史情感之间的张力平衡点,强调“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保护优先于纯粹的形态重塑。 第七章:数字化渗透与未来空间感知 技术革命正在深刻改变我们对城市的感知方式。本章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增强现实(AR)和大数据分析如何重塑城市规划和居民的日常体验。当导航APP精确地告知我们最短路径时,我们是否正在失去迷路带来的偶然发现和空间探索的乐趣?我们分析了数字信息如何叠加在物理空间之上,创造出“混合现实”的城市体验。未来的城市空间叙事将不再仅仅是物质性的,而是物理实体与虚拟信息流共同构建的复杂场域。 结语:持续的对话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文本,其意义从未固定。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读者以更具批判性和情感参与度的视角去审视自己身处的城市环境。城市记忆的存续,依赖于我们是否愿意倾听那些沉默的街道、斑驳的墙壁,并参与到对其未来形态的塑造与对话之中。 关键词: 城市历史,空间叙事,集体记忆,地标符号,城市更新,公共空间,街道文化,地方感,建筑符号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谢文丰


  学历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博士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观光事业研究所硕士
  国立屏东农专农业经济科毕业

  相关经历
  台南绿色维拉民宿、咖啡馆的经营与规划,大阿里山茶产与民宿业辅导计画、大阿里山风味餐辅导计画,嘉义县观光渔筏业示范餐饮开发辅导计画等辅导暨协同计画主持人,南区委外职前训练综合贰计画─和风创意料理班计画主持人,曾在南部与东部各大专院校任职过。

  目前为国立台湾空中大学兼任助理教授,现仍跨领域于服务设计、物业管理、英语导游与休闲观光餐饮谘询服务。

图书目录

扬智观光丛书序 i
林序 v
自序 vii

Part 1 基础概念篇 1

Chapter 1 绪 论 3
第一节 观光的缘起、定义与组成 5
第二节 观光的分类 9
第三节 生态观光的意涵与架构 12

Chapter 2 生态与环境保育 33
第一节 生态与保育 34
第二节 生态与环境 49
第三节 生态保育的方法 81

Part 2 进阶应用篇 105

Chapter 3 台湾主要生态保育地概况 107
第一节 自然保留区 108
第二节 国家公园 138
第三节 特殊地质地形景观保护 158

Chapter 4 生态观光的发展 165
第一节 生态观光的发展原则 166
第二节 生态观光的发展种类 174
第三节 台湾生态观光活动 199
第四节 国际生态观光活动 231

Chapter 5 生态观光与资源 251
第一节 生态观光的资源 252
第二节 生态观光的冲击 267
第三节 生态观光的资源规划 273

Part 3  案例实务篇 293

Chapter 6 生态观光与社区 295
第一节 社区、社区生态、社区生态观光和社区参与 296
第二节 生态观光与社区的关系?以南投阿里山乡山美社区为例 310

Chapter 7 生态观光的教育与管理 323
第一节 生态观光的教育与管理 324
第二节 生态观光之教育与管理?以阿里山乡特富野地区为例 341

Chapter 8 生态观光之效益与评估 351
第一节 生态观光的效益与评估 353
第二节 生态观光的经济效益发展?以花莲县慕谷慕鱼为例 363

Chapter 9 生态观光未来展望与议题 373
第一节 生态观光的发展困境 374
第二节 生态观光的未来发展与新建构 388

参考书目 399

图书序言

自序

  生态观光,系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包含人文活动在内的观光,在其接触的过程中,利用环境伦理与教育之概念,对资源加以保育降低冲击;另一方面提供机会使当地社区得以因维护资源获得长期利益回馈,维持经营管理的永续性发展。

  生态观光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65年,Hetzer在Link杂志中批评观光活动在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冲击;1976年,Budowski于〈旅游与保育:冲突、共存或共生〉一文中指出,大众旅游方式已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1990年,世界野生物基金会在所属永续发展部门成立了生态旅游常设单位,开始推展生态旅游的概念,并进而独立成为国际生态旅游学会(The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 TIES);联合国经济暨社会委员会(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于1998年大会决议,将西元2002年订为「国际生态旅游年」(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Ecotourism, IYE);台湾亦在2002年由行政院于1月16日第2769次院会宣布2002年为「台湾生态观光年」。因此,生态观光在现今全球社会中已俨然成为一门显学,更是观光休闲领域中相当重要的一门学科。

  本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共九章。第一部分基础概念篇,包含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生态与环境保育〉;第二部分进阶应用篇,包含第三章〈台湾主要生态保育地概况〉、第四章〈生态观光的发展〉、第五章〈生态观光与资源〉;第三部分案例实务篇,包含第六章〈生态观光与社区〉、第七章〈生态观光的教育与管理〉、第八章〈生态观光的效益与评估〉、第九章〈生态观光未来展望与议题〉,分别加以介绍。

  本书的撰写缘起,首先要感谢带文丰进入观光领域的恩师,也是在中国文化大学观光事业研究所的指导老师李铭辉博士,承蒙恩师的不弃、循循善诱与多年来直、间接的照顾,让我在观光的大观园中有所遵循。其次,也要感谢当年就读高雄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班的指导教授蔡培村博士,亦是中华民国现任的监察委员,十分感念恩师不弃文丰跨领域的学习与悉心指导,导引进入成人教育、社区学习、社区产业的宏观思维,并不断地激励和领航文丰进入成人学习与应用的脉络,同时协助文丰完成人生的重要任务。再者,要感谢高雄餐旅大学校长林玥秀博士,在人生的转换阶段中提携与叮咛,让我汲取不同的经验与成长,淬鍊生命的丰厚与珍贵。另外要感谢高雄餐旅大学旅运管理系甘唐冲博士,感谢他以前辈谦沖态度与爱护晚辈的照顾,让我在教学上感受到无比的鼓励与支持。此外,感谢在这些年无论学术或业界中,曾经帮助和鼓励过文丰的诸多前辈和好友们,以及他们慷慨提供的美好图片。最后感谢家人给我在东奔西跑旅游导览上相当的时间与空间,让我在主流、非主流教育和多项工作杂务中尚能勉力兼顾。没有以上丰富多元的人事物,就无法有此书的诞生。

  本书内容力求严谨,但疏漏之处,深恐难免,有些资料仍待加强与补充,尚祈博雅专家不吝赐正,使本书更为丰富充实。

谢文丰 谨识
于台窝湾府城洲仔尾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生态观光》简直就是我一直以来寻找的那本“百科全书”,但又比任何百科全书都要有趣得多。它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深入了解了地球上那些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以及它们背后蕴含的生态智慧。我非常着迷于书中对不同地域独特生态系统的详细介绍,比如亚马逊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或者南极洲的冰雪奇迹,还有非洲草原上壮观的动物迁徙。作者不仅仅是描绘美景,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生态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人类的活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我了解到,我们看似微小的行为,都可能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书中关于“生态足迹”和“碳排放”的概念,被解释得非常清晰易懂,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自己对地球的“负担”。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环境保护有了更强的责任感,也更有动力去改变一些生活习惯,为保护我们的地球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哇,这本书简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一直觉得生态观光就是一个简单的“去野外看看风景”的概念,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非常接地气、充满感染力的方式,把那些隐藏在自然之美背后的深刻含义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作者描述的那些案例,比如某个偏远地区如何通过发展负责任的旅游,不仅保护了当地珍稀的野生动物,还让原住民重拾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并且获得了体面的收入。这种“双赢”甚至“多赢”的模式,真的让我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无限可能。读的时候,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自己曾经去过的一些自然保护区,想象着如果当时能有这样的意识和视角去体验,一定会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书里提出的那些关于“慢旅行”、“沉浸式体验”、“与当地社区建立真正连接”的概念,感觉特别契合当下很多人追求的精神需求。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一种旅游方式,更是在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一种对自然、对文化、对生命更尊重的活法。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被“点醒”了一样,对未来旅行的规划,甚至对生活本身,都多了很多新的思考方向。

评分

怎么说呢,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舒适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毯上,手里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慢慢地品读。它没有那些激烈的观点或者惊心动魄的情节,而是以一种非常平和、细腻的方式,触及到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各种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奇妙景象,以及那些在其中努力生存的生命。读到关于那些古老森林中的菌类网络,或者深海中发光生物的故事时,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生活的地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妙得多,每一个生命,无论大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它没有强迫你去改变什么,只是默默地打开了一扇窗,让你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值得敬畏的世界。我感觉自己的心变得更加平静,也更加充满对未知的好奇。这种感觉太棒了,像是从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抽离出来,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涤和滋养。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了解一下时下流行概念”的心态。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它不像我预想的那样,只是枯燥地罗列理论,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把我牢牢地吸引住了。作者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仿佛我真的跟着他一起,穿越了广袤的草原,潜入了蔚蓝的大海,甚至攀登了巍峨的山脉。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旅行者责任”的探讨,它不是那种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地阐述了,我们如何在旅行中,通过自己的选择,去支持那些真正保护环境、尊重文化的当地社区,而不是成为破坏者。书里提到的那些“负责任的旅行者”的行为准则,简单易懂,却有着深远的意义。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旅行经历,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旅行,不只是看风景,更是在与自然、与人文进行一次真诚的对话。它让我对“旅行”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而是充满意义的探索和连接。

评分

这本书,太适合那些对世界充满好奇,但又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去了解的人了。它没有那种艰涩难懂的术语,也没有复杂的科学公式,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把我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智慧的自然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生态旅游的伦理”的讨论,它不是那种说教式的,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案例,让我们去思考,我们作为旅行者,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我认识到,生态观光不仅仅是去欣赏自然风光,更是要以一种尊重和负责的态度去参与。书里提到的那些“无痕山林”的原则,或者“支持当地经济”的方式,都非常实用,并且容易在旅行中实践。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可以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去为保护那些珍贵的自然资源贡献自己的力量。它让我对未来的旅行充满了期待,想要去那些真正值得守护的地方,用一种更美好的方式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