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士牌中国纪行

伟士牌中国纪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伟士牌
  • 中国
  • 旅行
  • 摄影
  • 纪实
  • 文化
  • 历史
  • 风光
  • 火车旅行
  • 铁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共分七章,为作者从2006年5月起历时18个月在中国的旅游纪录。不同于前四次骑车穿越多国的旅行,这趟深度旅游只涉及一个国家,但却是民族、语言、文化上都包罗万象的中国。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威尼斯商人兼旅行家马可波罗,马可波罗于13世纪的元朝抵达中国,曾以《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开启了无数欧洲人对中国文明的无尽遐想,而作者彷彿是现代的马可波罗,并以他骑车跨越中国33个地理区域(包括22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亲身经历,写就这本《伟士牌中国纪行》。这个壮举虽不一定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中国人或外国人以两轮摩托车走遍地域广袤的中国大江南北。因此这本书首次以外国摩托车骑士兼旅行家的身份来看中国,其旅游纪事的价值不言可喻。

本书特色

  (1)    以轻松幽默的文字呈现当代义大利人眼中的中国,但并非透过对东方一无所知的西方人的眼睛,而是以居住在中国的外籍人士身分——定居在云南、娶了台湾籍妻子并努力学习中文——来观察中国这个泱泱大国。

  (2)    古代有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以其文字记录在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任官的见闻,当代则有现代马可波罗骑着欧兜迈旅行中国,完成前无古人的环游中国壮举。

  (3)    作者的冒险犯难精神非常具有励志性,随着他的伟士牌闯荡大江南北,读者也跟着经历一次次的险境,精神上彷彿遨游了中国各个省分和自治区的重点文物,发掘出一个个的惊喜。

推荐人

  林基正——前中华民国驻义大利代表
  图莉(Antonella Tulli) ——前辅大义大利语系系主任、现为台大外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庄祖宜——畅销美食作家

  推荐原因

  (1)    作者阅读了相当多关于中国史地或政治文化的书籍,因此书中提到了不少史实或当代文人,所以不同于一般图文并茂的游记以实用资讯及精美照片取胜,本书是兼具娱乐价值与艺术深度的旅游文学作品。

  (2)    作者具备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及男女平权意识,虽身为男性,却没有像许多男士在封建父权制度下成长而摆脱不了大男人主义观点,反而能设身处地为女性发声,着实令女性读者读来深有同感。作者并体会到现代社会的进步似乎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因此在全球关注难民、环保等议题的今日,这本书所表达的观点更值得借鑑。

  (3)    中国的崛起引发了全球的侧目,然而许多台湾人对中国大陆却还存在着一股莫名的敌意与仇视,正如作者在书内所言,他虽热爱中国纯朴的老百姓,却也不代表认同中国的政治立场。因此不管是从旅游文学或政治人文观察的角度出发,这本书都能给台湾读者带来许多惊艳与乐趣。
 
《山海秘藏:失落的古代文明探寻录》 内容提要: 《山海秘藏》是一部深度挖掘全球范围内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或长期处于学术边缘的古代文明遗迹与独特文化现象的非虚构力作。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考古报告集,而是一场跨越五大洲、深入人迹罕至之地的文化探险与思想碰撞。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扎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旨在重构那些消失的知识体系、重塑被误解的信仰结构,并探讨这些失落文明对现代社会产生的深远、却往往被忽略的影响。全书结构宏大,视野开阔,兼具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 第一部分:欧亚大陆的迷雾——被遗忘的丝路边缘 本书伊始,我们将目光投向欧亚大陆腹地,那些位于传统丝绸之路主干道之外的岔路与死角。 第一章:高加索山脉的岩刻之谜 作者团队深入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交界处的偏远山区,考察了一批被当地牧民世代守护,却鲜有专业学者涉足的巨石遗址。这些岩刻群并非简单的狩猎记录,而是展现出复杂的天文观测符号与早期金属冶炼的工艺图解。重点分析了其中一组被认为与苏美尔文明早期存在技术交流的证据链,揭示了高加索地区在公元前第三千纪可能扮演的“技术中转站”角色。本书首次公开了对其中一个核心石碑的拓片分析,提出了“冰川周期与早期农业迁徙”的新假说。 第二章:塔里木盆地边缘的佉卢文谜团 聚焦于罗布泊以西、尚未完全发掘的古城遗址。这些遗址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出土的佉卢文(Kharosthi script)载体并非丝绸或木牍,而是处理动物内脏的皮革薄片,记录的内容涉及复杂的宗教仪式和长途贩运的物种检疫标准。本书详细描绘了这些商人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维持其社会秩序和知识传承,并探讨了佉卢文向西传播的实际路线,挑战了目前主流学界认为其主要向南传播的观点。 第二部分:美洲大陆的垂直文明——安第斯山脉的密码 离开欧亚,本书进入南美洲,重点考察安第斯山脉地区,特别是蒂瓦纳科文明衰落后的“黑暗时代”。 第三章:无文字社会的记录艺术:基普(Khipu)的语义学重构 长期以来,印加帝国的结绳记事基普被视为纯粹的数字记录系统。本书通过对秘鲁南部高海拔地区发现的“彩色基普”进行交叉比对,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框架。作者认为,基普的颜色、绳结的扭曲方向,以及不同绳结的相对张力,共同构成了一种基于“情态逻辑”的叙事结构。书中详细列举了三个被成功“翻译”的案例,内容涉及对一次灾难性火山爆发前兆的预警,以及贵族联姻中的权力分配协议。这表明,基普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历史编纂”的角色,而非仅仅是账目核算。 第四章:亚马逊河源头的“土著工程学” 探访巴西与玻利维亚边境,记录了被雨林吞噬的巨型土方工程。这些工程并非简单的防御工事,而是复杂的水文管理系统——数公里长的引水渠和梯田式蓄水池。更令人震撼的是,作者发现了利用特定植物纤维和火山灰混合物制成的“生物混凝土”,其抗渗性至今仍令人惊叹。本书着重分析了这种“绿色建筑”技术对现代可持续工程的潜在启发,并记录了当地土著社群代代相传的维护知识。 第三部分:印度洋的海洋记忆与失落的航路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海洋,考察那些因海平面上升或季风变迁而沉寂于海床或海岸带的贸易网络。 第五章:古印度洋贸易中的“香料与盐的交换法” 本书通过对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海岸沉船遗址的侧面考察(主要基于水下考古报告的再分析),重建了一个在公元初叶运作的“平行贸易系统”。这个系统绕开了罗马和埃及的主导航线,专注于南亚次大陆与东南亚岛屿间的香料交换。作者特别关注了一种名为“铁锚石”的特殊压舱物,其矿物成分指向了东非沿岸的特定采矿点,首次将东非内陆的矿产资源与古印度洋的商业活动直接联系起来。 第六章:马达加斯加早期的班图-南岛语系融合地带 深入马达加斯加的西部沿海,研究早期定居者如何平衡班图语系带来的农业技术与南岛语系带来的远洋航海知识。本书聚焦于一种被称为“石棺墓群”的祭祀地点,这些墓葬的结构融合了非洲的圆形土堆和南岛语系的船形屋顶元素。通过对墓葬随葬品的碳十四测年,作者提出,这种文化融合的“黄金期”可能早于传统认定的时间,并解释了马达加斯加早期社会结构的高度流动性。 结语:历史的褶皱与未来的回响 《山海秘藏》的最后部分,是对上述所有文明留给我们的共同启示的反思。这些失落的文明并非失败者,而是适应了剧烈环境变化的成功者。它们留下的遗产,不仅仅是断壁残垣,更是关于人类在极端条件下组织、记录和传承知识的智慧结晶。本书强调,真正的“失落”,是人类遗忘了解读这些密码的方法。通过重新审视这些边缘化的历史,我们或许能找到应对当前全球性挑战的新视角。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语言学、天文学、材料科学与历史学的深度融合。 田野精神: 摒弃二手资料的依赖,着重于一手观察和对地方学者的尊重。 反中心化叙事: 聚焦于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次级文化中心和边缘群体。 高质量插图与图表: 包含大量原始测绘图、拓片对比图及地质分析图,增强阅读的现场感与说服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Giorgio Bettinelli (1955-2008)


  为义大利克雷玛(Crema)(位于米兰附近)人,1997年因出版《伟士牌纪行:从罗马到西贡》(In Vespa. Da Roma a Saigon)而成为义大利知名的旅游作家。该书是他首次的机车长途旅行(历时7个月,骑行24,000公里),记录他从罗马一路骑车到胡志明市的见闻。跨上摩托车展开旅程虽纯属偶然,但作者自此却一发不可收拾,几年内已经骑车游遍世界各地,其中三次的长途旅程包括从阿拉斯加到南美洲最南端的岛屿群—阿根廷的火地岛(1994-1995年,骑行36,000公里),从澳大利亚到南非(1995-1996年,骑行52,000公里),从智利到澳洲的塔斯马尼亚(1997年10月至2001年5月,骑行144,000公里),足迹跨越了美洲、西伯利亚、欧洲、非洲和大洋洲。作者于2004-2008年间与台湾妻子在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定居。除了上述的《伟士牌纪行》一书,作品还包括《砰砰:254,000公里的伟士牌纪行》(Brum Brum: 254,000 Chilometri in Vespa, 2002) 、《黑色狂想曲:从安哥拉到叶门的伟士牌纪行》(Rhapsody in Black. In Vespa dall’Angola allo Yemen, 2005) 。这本2008年初版的《伟士牌中国纪行》(La Cina in Vespa)是其遗作,作者于同年病逝于云南,享年53岁,当时正着手写下一本关于西藏的书。

译者简介

蔡雅菁


  毕业于师大英语系,为台湾师范体系倒数第二届公费生,曾担任四年的中学英语教师,之后考取教育部公费赴义大利威尼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返台后曾任国科会研究助理及语言中心义大利语教师。之后又到香港中文大学攻读语言学研究硕士学位,目前定居香港,为自由译者。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伟士牌中国纪行》这本书名,光听着就很有画面感!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辆闪耀着金属光泽的伟士牌,在中国的古老街道上缓缓驶过,周围是那些充满历史感的建筑,可能是青瓦白墙,也可能是高耸的摩天大楼。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种复古与现代的碰撞,一种经典与土地的交融。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挑选他要“纪行”的那些中国城市或乡村的?是根据伟士牌的某种历史渊源,还是纯粹是作者的个人选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会不会有一些关于伟士牌在不同地域的独特体验,比如在南方的湿润空气中,它的引擎声是否会变得更加温柔?又或者是在北方的干燥气候里,它又会展现出怎样的力量?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一些关于伟士牌在中国的故事,比如它在某个时代的流行,或者是一些收藏家与伟士牌的情感故事?我非常期待能从这本书里,看到一个充满惊喜和故事的中国。

评分

《伟士牌中国纪行》这个书名,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它非同寻常。一股浓浓的复古情怀和自由冒险的精神扑面而来。我一直对这种将一种充满故事的交通工具,与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巧妙结合的书籍很感兴趣。我猜想,这本书不会只是简单地记录作者的足迹,而是会通过伟士牌这个独特的视角,去深入挖掘中国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故事。我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幅幅画面:一辆经典的伟士牌,在蜿蜒的山路上疾驰,风吹过作者的脸庞,他带着微笑,欣赏着壮丽的风景;又或者是在某个古镇的石板路上,留下它优雅的身影,与古老的建筑相映成趣。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作者在路途中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那些发生在旅途中的小插曲,往往最能打动人心。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伟士牌在中国的一些特殊时期,或者是一些关于它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意义?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他的旅程,去解读和呈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评分

看到《伟士牌中国纪行》这个书名,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这种将一个充满时代感的交通工具,与广袤的中国大地结合在一起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是简单的旅行游记,而是承载着作者对中国这片土地的深度观察和独特体验。我很好奇,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契机,选择了伟士牌作为他这次中国纪行的载体?这其中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我会想象,在书里,或许会有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描绘着伟士牌穿梭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从繁华的都市到宁静的乡村,记录下沿途的风景、人文以及那些不期而遇的故事。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中国不同地域的文化精髓,以及他对这些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会不会有一些关于伟士牌在中国的历史痕迹,或者是在现代中国,伟士牌所代表的一种生活态度?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充满韵味和发现的旅程。

评分

哇,拿到《伟士牌中国纪行》这本书,我真的是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的封面就很有味道,那种复古的印刷感,加上一点做旧的色彩,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经典的伟士牌机车,那种自由驰骋的感觉扑面而来。光是看到封面,我的脑海里就开始自动脑补画面了,想象着骑着一辆经典的Vespa,穿梭在古老的街道,感受着不同城市的气息。我一直对旅行文学很感兴趣,尤其是那种能深入当地、展现生活细节的,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中国各个地方独特的风土人情,又是怎样用伟士牌这个充满情怀的载体,串联起这些旅途的。书名中的“纪行”二字,也暗示着这是一段有故事、有经历的旅程,而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那些关于骑行途中的趣事,或者是在某个小镇停下来,与当地人交流的片段。我脑海里已经开始构思,这本书可能会有一些关于机车保养的小贴士,或者是在路上遇到的各种挑战和惊喜。

评分

说实话,在拿到《伟士牌中国纪行》之前,我对伟士牌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它是一个经典的意大利品牌,代表着一种复古的生活方式。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它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承载的另一种意义。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一个西方的经典元素,与中国的风土人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书名中的“中国纪行”四个字,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我去探索。我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一些画面,比如骑着伟士牌,穿梭在江南的小巷,听着吴侬软语;又或者是在西南的盘山公路上,感受着山间的云雾缭绕。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在骑行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风景,或者是一些让他印象深刻的人。这本书会不会有一些关于伟士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或者是在中国的一些文化符号中,也能找到伟士牌的影子?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关于骑行,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自由和探索的向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