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知识用出来!
美国小学图书馆的指定选书
为什么这本书能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超有趣?
因为你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用数学!
跟着我们一起化身「太空人」,破解藏在浩瀚太空中的数学之谜!
太空人是许多小朋友心目中的「梦幻职业」。他们驾驶超炫的火箭太空船、登陆月球,探索无边无际的神祕外太空,让人类更进一步了解宇宙的奥妙,这份工作实在是超酷又刺激!要当上太空人,通常得先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科学家,而且不但要0身体非常健康,还要个性好相处,才能与其他太空人合作无间,适应与地球差异极大的太空生活。
除了这些条件以外,你知道吗?太空人也常常需要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呢!
邀请你来当一日太空人,搭上火箭太空船遨游宇宙,深入了解艰辛的太空人训练过程,以及他们如何适应超酷的无重力飘浮生活,还要挑战你的逻辑与数学技巧,让登月任务圆满完成。在这趟超有趣的太空之旅中,你也能认识常见星座、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小祕密,还能在月球上漫步喔!
◎什么是STEAM? S= Science(科学)
T= Technology(科技)
E= Engineering(工程)
A=Art(艺术)
M=Mathematics(数学)
●真实世界的问题,不是单一学科可以解决,孩子必须脱离背诵、记忆、为考试而学的教育,为自己的兴趣而学、习惯挑战未知、探索更深层的答案、在失败中学习,这就是由美国开始倡议,并已有许多国家跟随推广的「STEAM新教育」。
●STEAM新教育精神强调「跨领域」、「动手做」、「生活应用」、「解决问题」、「五感学习」等五大精神,【生活中的数学】系列,即为一套坊间少见、切中STEAM新教育精神的知识书。
◎【生活中的数学】系列介绍 ●坊间第一套结合「职业介绍、跨领域知识与数学解题应用」的知识读本。
●符合STEAM教育强调「跨领域、动手做、生活应用、解决问题、五感学习」的精神。
●教导孩子运用跨领域知识,破解藏在生活里的数学之谜。
总是觉得数学无趣又难懂吗?其实,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本系列用全新角度看数学,透过潜水员、动物管理员、恐龙学家、太空人、消防员、探险家等刺激有趣的行业,带领孩子认识数学如何在各行各业中,扮领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系列巧妙将「数学」与「职业介绍」、「生涯探索」、「自然科普」、「生活科技」等关键字结合,孩子可自然而然将数学知识活用在各种真实情境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与逻辑思考能力,同时也学到重要的跨领域整合知识。
全书充满生动有趣的情境闯关练习与精彩的小知识,让数学不只是数学,也让孩子从此战胜对数学的畏惧感!
本书特色 ◎本书具备五大特色
职业介绍──认识太空人的工作、装备及在太空的生活,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漫长的训练,探索神祕无垠的宇宙,同时也学到月球及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真实情境──运用真实的太空任务与太空人的生活情境,以及火箭、太空船、月球、太阳系的实际观测数据来出题,让数学与生活紧紧扣连,不再遥不可及。
活用数学技能──让你化身太空人,学习活用自己的数学技能来解决问题,并在超有趣的解谜与互动活动中,增进自己的数学能力。
提升图表理解力──书中使用大量的图解与图表,在趣味度满点的解谜过程中,你的图表理解能力将大大提升,成为超厉害的逻辑解题高手
跨领域学习──不只学数学、用数学,还能同时学到许多关于天文、太空科学、登月任务的重要知识。符合强调跨领域的「STEAM」国际教育趋势。
各界好评
数学无所不在
钟静/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数学资讯系教授 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怎样有数学?儿童不容易有感觉,他们接触数学都是由上学开始,在课堂中从课本、习作、练习卷上学数学,所以很多儿童觉得数学无用、无趣,只是为了考试。
不过真正的「数学素养」,其实包含「数学思维」和「生活运用」个面向,我们的教科书往往着墨于前者,却缺乏趣味度,也不重视数学与真实生活的连结。
但《生活中的数学套书》,则透过角色扮演的真实情境,让孩子们化身为他们最喜欢的饲养员、潜水员、消防员、恐龙专家、探险家和太空人,深入动物园、深海、火场、丛林、古文明遗迹、外太空和月球的场景,去接触和了解相关的数学问题,孩子不仅能活用数学技能、提升图表理解能力,还可以学到丰富的跨领域知识。
在本书的生活情境中处处有数学,其涵盖的数学概念有「数概念与计算」、「形状、空间、测量」、「资料分析」、「逻辑解题」、「心算」等面向。让孩子在阅读中,练习活用自己的数学技能来解决各类数学问题,并在有趣的解题与互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
最能扣连真实生活的「情境式学习」数学书 赖以威/数感实验室共同创办人 国立师范大学电机系助理教授 教数学最常被问的问题莫过于「到底跟生活有甚么关系?」
《生活中的数学套书》提供很棒的答案。翻开前几页,你忍不住翻回封面,确认书名上真的有「数学」两个字。外太空、动物园、海洋、消防员的生活……你很难把数学跟这些场景连结在一起,毕竟我们通常是跟小孩说「写完数学习作就带你去动物园」。
这套书做到了。作者用他的「数感」带我们看出月亮形状中的几何;倒数火箭发射用不同单位所需要的换算能力;太空任务的行程表更是国小数学重要概念「看月历」里的绝佳应用题。
这种阅读体验和我们习惯的数学学习恰好相反。通常,我们先学数学知识,做几道计算题,翻到最后一页才是有文字的应用题。这时候小朋友早就熟悉整套计算流程,虽然面对的是应用题,但往往只需挑出数字,带入一路练习过来的公式,即可得到答案。
现实生活不太一样。我们得先环顾身处的情境,明确地问出想知道的问题,再低头翻翻自己的数学工具箱,挑选适合的数学工具。好比说,消防员想搞清楚哪里最容易发生火灾,该用几何、代数、还是其他数学知识呢?
答案是统计,他将过去一年各地区的火灾数据用长条图呈现,灾情严重的区域一目了然。
「情境式学习」能让知识被保留在原来的场景中,虽然学习知识的效率看似降低了(同样时间内可以练好多题目),也不能期待小朋友看完这套书之后成绩立刻有着显着性的提升(毕竟现行考试依然以检视能力为主),但培养数感,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了之后有什么用。将数学从工具箱里拿出来用的能力,我想和补充数学工具箱,是一样重要的。
有本事让孩子学到数学素养的好书 林玫伶/台北市国语实验国民小学校长、儿童文学作家 数学被公认是多数学生心中「重要+无趣+害怕」的学科,由于它的认知次序性强,很少有「前面基础不好,后头忽然变好」的机会。例如学生若不会扩分,处理分数的加减难免头大;数感不佳的孩子,遇到繁复的运算便有苦头吃。于是越到高年级,在数学课自我放逐或放空的比例越来越高,国中更加严重,阿Q一点的孩子还会安慰自己:「我就是没有数学细胞。」、「反正生活中用不到那么多数学!」
早年「小明」当红时期,题目都是小明买苹果、切月饼,内容枯燥无趣。后来进化到「童话」阶段,猪小弟牛大哥陪着玩数学游戏,倒也新鲜好玩,但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近年强调结合真实情境,布题生活化、鼓励动手做、重视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但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热血老师常常为了设计一个教学活动绞尽脑汁想破头呢。
欣见本书引进国内,让「数学生活化」一词扩大了定义和视野。六册选定的主题,不一定是学生周遭的生活经验,但一定是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题材,请看──第一册:化身饲养员到动物园工作一天;第二册:担任潜水员与大海怪相遇;第三册:做个消防员成为打火英雄;第四册:当个恐龙专家破解化石之谜;第五册:到神祕的印加古国探险去;第六册:飞上月球,前进外太空。
这些主题包藏的数学命题,因为情境真实而显得格外有机;每个数学任务都提供图表图解,让解题变得可操作,也降低了畏惧感(题外话,插图排版可真赏心悦目);探险精神十足的主题发展,也让孩子像阅读有趣的好书,专注心智,乐在其中。
十二年国教新课纲强调素养导向的教学,但什么是素养教学,却不容易说清楚。我为素养教学下了个不算专业的私房指标:如果下了课,学生愿意继续学习,把学到的拿来用,那么就称得上「yes」!
这套书,我认为有本事让孩子学到数学素养!
乐趣带来需求、动机的数学书 林怡辰/彰化县原斗国小教师、教育部101年度阅读磐石个人奖得主 「数学课外书?」等等,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在小学图书馆及推动阅读多年,常有家长和老师询问有关数学的课外书,希望孩子可以借由轻松阅读中,多一些与数学的接触、了解数学的美,减低对数学的焦虑。
但数学有着专业的课程架构,还需要符合孩子的发展历程,要找一套优质的书籍,兼顾以上的需求,实在不易。
可亲子天下这一套六本的《生活中的数学套书》,谈及的都是孩子最爱的类别:《饲养员的任务》、《发现大海怪》、《消防队出发》、《恐龙专家的挑战》、《印加古国探险记》、《登月大冒险》。这六本中有孩子爱的恐龙考古主题、冒险奇幻之旅,还有职业生涯探索,在跨领域中探索,探索中自然而然需要精准数学语言来解决问题、发展能力。
像是《恐龙专家的挑战》这本书,除了要判别恐龙的生存年代(时间)、恐龙脚印多大(测量)、制作恐龙模型(分数与容量)、大量制作(乘法)、纪录化石位置(座标)、骨骼长度(长度)、恐龙化石编号(逻辑)、化石数量统计(统计图表)……在大量有趣的图片照片中,成为小小考古学家,深入探查有关恐龙一切的乐趣中,数学知识竟然可以这样无痕接轨的融入,实在让人惊叹!
利用高浓度的兴趣主题出发,国小中低年级数学中的「数与量」、「几何」、「代数」、「统计」、「连结」和比较少见的「逻辑推论」都包含其中,在乐趣中让孩子拥有需求、提升学习动机的《生活中的数学套书》,真心认为是数学课外入门书的第一选择!
温美玉/台南大学附设实验小学教师 《生活中的数学套书》是孩子自学、教师教学的最佳选择。除深入职场完整的主题探索,还有数学素养的深度学习,这样的学习教材谁不爱啊!
苏明进/台中市大元国小教师 学习要与生活经验结合,才称得上是「有意义的学习」。孩子为什么会学不好数学、抗拒数学呢?
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欠缺数学的应用,数学的抽象符号与真实的生活之间,隔着一大鸿沟。
所幸有这一套《生活中的数学套书》,用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饲养员」、「深海潜水员」、「消防员」、「恐龙专家」、「探险家」和「太空人」等主题,让孩子们在生活中看到数学的真实存在,透过实际的测量与应用,来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魅力!
胡妙芬/儿童科普作家 逃避学数学的孩子最常说:「反正生活里又用不到!」….这是因为孩子的生活经验少,不知道数学如何用?用在哪儿?《生活中的数学套书》恰好提供了各种职业场景,让孩子透过角色扮演活用数学,开心的解题,值得推荐。
◎有注音:适合6岁以上的孩子阅读
书籍简介:《生活中的数学6:登月大冒险 破解太空中的数学之谜》 注意:以下内容旨在描述一本假定的、与您提供的书名完全不相关的书籍。 --- 《时间之河的低语:古代文明的时间观与历法构建》 导言:丈量永恒的努力 自人类仰望星空,时间便不再仅仅是流逝的感受,而是需要被精确捕捉和量化的宇宙规律。我们如何理解“过去”、“现在”与“未来”?不同的人类文明,在不同的地理和天文条件下,发展出了截然不同却又异曲同工的时间度量体系。本书将带领读者潜入历史深处,探索古代文明如何通过对日月星辰的细致观察,构建出支撑其农业、宗教、社会结构乃至国家治理的复杂历法系统。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或天文学著作,而是一次关于人类认知边界与数学想象力的深度考察。 第一部分:混沌与秩序的初探——早期时间感知 在文字尚未普及的年代,时间感知是极其具象化的。 第一章:自然节律的韵律 探讨早期人类如何依赖可再生的自然周期来划分时间。我们考察了潮汐、动物迁徙、植物的生长期以及季节的更替。重点分析了“月相”概念的早期起源,它如何自然地成为了最早的计时单位,并催生了“月”的概念。本章还将对比不同地理环境下,游牧民族与定居社群在时间需求上的根本差异。 第二章:巨石的指针:史前遗迹的时间标记 考察巨石阵、纽格雷奇墓(Newgrange)等史前遗迹。这些宏伟的工程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精密的太阳和月亮观测器。我们将运用基础的天文几何学,解析这些遗迹的对齐角度,揭示史前人类对冬至、夏至等关键日子的精确锁定能力。这些早期“天文台”的建造,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尝试将时间规律固定在物质世界中。 第二部分:文明的基石——美索不达米亚与古埃及的系统化 当农业定居形成复杂的社会组织后,对精确时间的刚性需求催生了第一批成熟的历法系统。 第三章:巴比伦的六十进制遗产 深入剖析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对时间划分的根本贡献。他们建立的“60进制”系统(时、分、秒的来源),是人类历史上最持久的数学遗产之一。本章重点解析巴比伦的“交食预测”方法,以及他们如何将复杂的天文观测转化为可记录、可传承的数学表格,从而实现对未来时间的预估。 第四章:尼罗河的馈赠:埃及的恒定历法 埃及的历法与尼罗河的泛滥紧密相连。我们将详细介绍埃及人如何通过观察天狼星(Sirius)的偕日升,来确定新年的开始,并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的、包含365天的太阳历。探讨这个历法系统如何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如何与复杂的宗教神话和法老王的统治周期相整合。重点分析了埃及历法中“闰日”处理的早期尝试与局限性。 第三部分:轴心时代的精妙平衡——希腊、玛雅与印度的智慧 在轴心时代,历法构建进入了理论几何学和复杂数学推导的阶段。 第五章:希腊的浑圆宇宙与阴阳历的调和 考察古希腊天文学家,如托勒密和希波克拉特,如何将历法建立在完美的圆形运动理论之上。分析古希腊的阴阳历(Lunisolar Calendar)如何试图调和太阳年和月相周期之间的不一致性,特别是“闰月”的引入机制(如梅冬周期)。我们将对比雅典和斯巴达在历法使用上的差异,探讨历法如何成为城邦政治的一部分。 第六章:中美洲的深度时间:玛雅的两次计数系统 玛雅文明的时间观是令人震惊的。本章将聚焦于玛雅的“两套历法”系统:260天的“神圣历”(Tzolkin)与365天的“太阳历”(Haab),以及它们周期性重合的“百日历”(Calendar Round)。更进一步,我们将探索玛雅的“长纪历”(Long Count),揭示其如何记录远至数百万年前的“创世之日”,体现了对极长周期时间尺度的惊人把握。 第七章:印度教与吠陀的时间观 探讨印度古代天文学(Jyotisha)如何将历法与占星学和哲学深度融合。分析印度历法在不同地区间的复杂变化,特别是如何处理恒星运动(Sideral Time)与回归年之间的差异,以及“卡尔帕”(Kalpa,宇宙的一天)等宏大时间概念对社会心态的影响。 第四部分:统一与修正——罗马的变革与历法的未来 时间系统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必须适应社会变革和对更精确天象的追求。 第八章:从混乱到重建:儒略历的诞生 详细叙述了罗马共和国晚期历法的混乱状态,以及凯撒大帝在亚历山大里亚的科学顾问帮助下推行“儒略历”的经过。分析儒略历引入“闰年”规则的数学基础,以及它如何在随后的约一千六百年中,成为西方世界的标准时间框架。 第九章:误差的累积与格里高利改革 阐释儒略历(每年多出约11分钟)在几个世纪后积累的误差,如何导致复活节日期漂移,最终促使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进行改革。本章将以数学精确度为核心,解析“格里高利历”的闰年规则(排除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这次改革是人类对时间精确度追求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结语:时间作为度量,时间作为哲学 总结古代文明在时间构建中的共同努力——即通过数学模型,将瞬息万变的宇宙规律“冻结”在可操作的框架内。这些历法不仅是工具,更是古代人理解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哲学宣言。了解它们,就是了解我们祖先如何与永恒对话。 --- 关键词: 历法构建、古代天文学、阴阳历、巴比伦六十进制、玛雅长纪历、儒略历、格里高利改革、史前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