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的觉醒:365次心灵的复甦,每一天都能成为全新的人(二版)

每一天的觉醒:365次心灵的复甦,每一天都能成为全新的人(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k Nepo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Amazon书店「宗教与心灵类」长销逾十五年
  ◆诗人哲学家 写给生活的冥想日记
  ◆一年份的心灵滋养


  每一次唿吸,你就多活了一点。
  每一次转念,你都更自由一些。
  爱的奥秘,生命的珍贵,就在你已经拥有的事物里。

  《每一天的觉醒》是一本灵修之书。全书365篇,按照日期排列。读者可以每日读一篇作为日日的灵性启发,当然也可以把它当作一本书,逐篇阅读。

  作者以日志的方式撰写,每篇少则五百字,多则八百字。冥想日记这种书写形式,是把透过冥想而来的种种觉察捕捉为文字,由于其细腻与深刻,往往可以穿透粗糙的表层意识,带来新的观看与洗涤。

  全书的文字平实清晰,饱含诗意。有时像是在对听者说话。有时像是在对主掌存在的最高形式吶喊,有时却只像一阵风拂过水面,在读者心上留下顿悟的涟漪。书中处处是对于心灵状态的清晰洞察,譬如;
   
  「时候到了,就该放下我们手中的石头。因为抓着石头的手不能尽情打鼓,而紧握过去的心不能自由歌唱。」
  「如果试图在被拥抱之前理解爱,你将永远感受不到慈悲。」
  「我太用心讨好观众,以至于从未发现,其实根本没人在看。」
  「我们珍贵,但不完美。」
  「生命不在于发现事物的宜人或恼人,而在于发现事物如何圆满及完整。」

  形式上,每一篇在开头引用了典故、诗句或是小故事。这些引用句对于每篇的内文都有作用,而这些句子本书就很引人深思。例如1月24日这篇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有两种方式过生活。一种是看任何事都不认为是奇蹟。另一种则是:看一切都像是奇蹟。」

  然后作者带领读者看见:担忧是没有尽头的。因为我们目光有限,凡视野不能及的事物也是没有尽头的。担忧只是一种赌博,赌着什么可能发生,什么可能不会发生。

  每一篇的末尾,作者带领读者进行一个唿吸与冥想的练习。例如以下的练习:

  ‧静静坐着,想着一个让你担忧的情境。
  ‧放慢吸气的速度,专注于接受「它是什么」,试着接纳眼前的恩赐与困顿。
  ‧均匀吐气,专注地把「它不是什么」的想法慢慢释放掉,试着放下所有还只是想像但尚未成真的结果。
  ‧把自己安放在「是」所成就的奇蹟之中。

  本书作者马克尼波对于生活与存在的领悟,并不是来自某一个宗教的教诲,也不只限于某一种哲学理论,而是来自她真实的生命经验,其中融合了许多教派的精神核心。全书泛着深刻与奥祕的光,诉说着存在之道别无他法,只是不断追求觉醒。
   
  但愿这书可以像海水打上岸边岩石那样,带来感叹与新意,将我们洗涤,让我们在觉察的当下变得比较柔软,比较清晰。然后,我们得以在挣扎、痛苦、惊奇和爱的奥祕之中,安稳无惧地活着,每一天都清醒地活着。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生命之书。

  作者在痛苦里面寻找恩典,在挣扎之中寻找自由,在死亡面前寻找祝福,在矛盾之中寻找顿悟。 他以寻常事物为原料,邀请我们借由观看、品尝、触摸、舞蹈与感觉,带领我们找回拥有但已遗忘的东西。但愿我们可以再次看见宝贵之物,并且由于觉醒而心存感恩。

  ----这是一本圣礼之书。

  大部分的圣礼都是单纯的动作,譬如一句简单的祷告、一块面包一口酒、一次冥想吐息、一次额头上的洒水、一次戒指的交换、一句慈悲的话语。 书里的每一篇也都是一次圣礼,带领我们走向洞察,瞬间引进平静与喜乐。

  ----这更是一本觉醒之书。

  
作者为了书写它,自己必须先活过。他写下如何从渴望不断拥有到只要能唿吸就是恩典,从必须完成什么到只要活在当下就是喜乐,从理解到感受,从抵抗到接受,从蒙昧到顿悟。

  书里字字句句泛着深刻与奥祕的光,诉说着存在之道别无他法,只是不断追求觉醒。

  但愿这书可以像海水打上岸边岩石那样,带来感叹与新意,将我们洗涤,让我们在觉察的当下变得比较柔软,比较清晰。然后,我们得以在挣扎、痛苦、惊奇和爱的奥祕之中,安稳无惧地活着。

赞誉与推崇

  ‧知名节目主持人欧普拉:「(每一天的觉醒)提供了一年份的心灵滋养,是送给自己与好友的绝佳礼物。」
    
  ‧Amazon 网路书店评论推荐:「这本从1月1日写到12月31日的灵思散文集,呈现一位诗人哲学家的感性与体悟,以及他丰厚的智慧。(…) 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心灵书写和冥想日志,而这一本显得极为独特,因为这是一位成熟诗人发自他圆融灵魂的智慧声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克‧尼波 (Mark Nepo)


  哲学家诗人,在诗与灵性的领域教育长达三十年。 曾提名勒诺尔‧马歇尔诗歌奖(Lenore Marshall Poetry Prize)。 出版过三本书(Acre of Light,Fire Without Witness,以及God, the maker of the bed, and the painter),作品曾被收录于多种文选。 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超过二十年。 目前是大学驻校学者,兼任一所非营利组织的顾问,致力于宣扬并推动身心灵的整合和整体健康。  曾经罹患癌症,病痛与治疗过程把他摇醒,为他带来惊人的觉知与清醒。走过癌症之后,他持续投入于关照内在生命,并以诗文和讲课来教导他人如何关注自我内在。

  他邀请我们,用他的心和眼睛去看见并去感受,人生在世,可以觉醒到什么程度。 他在死亡面前走过一遭,而今他连唿吸都觉得感激。他的诗文作品带来察觉、智慧、清晰、慈悲,以及一种对生命的热忱,让我们从寻常剎那之中得到时光的精髓。

译者简介

蔡世伟


  毕业于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译有《公开:阿格西自传》。

图书目录

一月  人身难得        008
二月  活得够慢就是一直在开始        048
三月  唯一的方向        084
四月  虫的劳作        122
五月  掩埋与植栽        160
六月  一路向北        200
七月  勇气是一朵心花        
八月  每一个阶段的完整        238
九月  拆开或组合        276
十月  信任是最终的关注        352
十一月  下一个爱的片刻        392
十二月  蜡烛与蛹        430

图书序言

自序

一份邀请


  这本书是实用的,它可以作你的陪伴,成为你的灵魂之友。这是一本觉醒之书。为了书写,我必须活过。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收集并分享自己在生命历程中遇见的静默老师们。发掘与形塑这些篇章的旅程,让我自己的内在与外在生命靠得更近。这本书帮助我认识并运用自己的心灵,也让我更加完整。我希望对它对你也会是有用的工具。

 为了写这本书,如同在道上寻找泛着光的石头。我停下脚步思索,向这些石子学习,把它们收起,然后继续往前走。两年过后,当我把收纳碎石的袋子搁在眼前,我不由得惊叹自己一路以来找到了这么多。那些沿途泛光的碎片,就是组成这本书的元素。

  本质上,它们都诉说着性灵与友情。它们诉说着,我们都需要生命力,需要一直爱着生活。它们的教诲来自许多教派、许多经验,来自许多美好而诚实的声音。这本书里的歌都唱着苦痛、惊奇和爱的奥秘。

  我採取这样的形式写作,因为我是写诗的人,我渴求一种如同用汤匙取用食物的表达方式。而我又是一个从癌症倖存下来的人,日志式的图书成了我内在的食粮。在过去的二十几年来,日志已经回应了集体的需求,扮演我们这个时代灵性的十四行诗体,成为一种稳定的容器,乘载着小量而重要的东西。

  但愿这个作品之于你像是海水打上一块卡在旷野的岩石,为你带来惊奇的感叹与新鲜的想法,能让你与我都泛着光,可以将我们洗涤,让我们在当下变得比较柔软,比较清晰。

  这是我最深切的期待:这些书页中会有某些东西让你惊喜,让你振作,让你泛光,帮助你去活、去爱、去找到自己的喜乐之路。

前言

寻常事物组成的奇蹟飨宴


  聆听马克‧尼波诵读他的诗作是一大喜悦。空气中几乎摸得到冒险的气息。每当马克揭示了隐藏的宝藏,小心翼翼打开平凡的剎那,显露其中最不平凡的奇蹟,总令我惊叹。他在公开场合朗读时,人们会屏住唿吸。因为,他们在马克的诗句里发现了某些深层而真实的东西,某些他们本来知道却已忘记或遗失的东西。马克看见了这些东西,帮我们记起,然后把它们送还给我们。而后,大家由于能够再次觉醒,由于看见宝贵之物而心存感激。

  生命由一日一日组成。我们唯有在生命的日子里才能找到平静、喜乐与疗癒。千万个小小奇蹟为日子打上标点,而马克是奇蹟的学徒。他是以寻常事物为原料的炼金师,邀请我们经过观看、品尝、碰触、舞蹈与感觉,找到那条通往生命核心的道路。

  而日子是由时时刻刻组成。一个得以好好活过的生命,必牢牢扎根于时刻的甜美土壤里。马克•尼波是这块土壤的园丁。他所栽种的恩典种子,只在慈爱的关注与醒觉的时光中生长。当我们爱上这样的时刻,我们就接受了生命最深刻的祝福。马克让我们知道,如何去深切而酣畅地爱。

  马克曾经罹癌,这个经验把他摇醒。陷落于病痛之中给了他惊人的觉醒。现在,他邀请我们,用他的眼睛与心灵去看见并感受:人生在世,能够觉醒到什么程度。从癌症存活下来的马克,带着连唿吸都感激的将死之人的一双眼睛。除了带来感恩的心,他更带给我们智慧、清晰、慈悲,以及一种激情的热忱,让我们从寻常的剎那之中,从时光的骨骼之中,吸吮精髓。

  如果你渴望以这样的方式过活,马克就是你的导师。

  当马克完成最后一轮化疗,他起了个大早,榨了一杯柳橙汁,把果汁放在桌上。他一边等待,一边冥思着这一天会过得如何。太阳升起,高过了他窗外的树。他告诉我,阳光在那个瞬间穿透了果汁,然后「扩散为橙色的晶亮的光」,就在这剎那,马克把果汁端到唇边。

  大部分的圣礼都是令人屏息的单纯动作:一句简单的祷告、一块面包一口酒、一次冥思中的吐息、一次额头上的洒水、一次戒指的交换、一句慈悲的话语、一份祝福。这些动作,只要是在觉醒的时刻里进行,就可能打开精神洞见之门,为我们带来滋养与喜乐。

  这是一本圣礼之书,这是马克给我们的慷慨赠礼。这是由寻常事物组成的奇蹟飨宴,这是人类生命的平凡财富。慢慢读,品尝每一页。最重要的是,去感受惊喜。生命,早已比你想像的神奇多了。

韦恩‧穆勒(Wayne Muller)
作家,着有《我们应该如何活?》(How, Then, Shall We Live)

图书试读

一月二十四日    万事皆奇蹟
 
有两种方式过生活。一种是看任何事都不认为是奇蹟。另一种则是:看一切都像是奇蹟。--爱因斯坦
 
担忧是没有尽头的。因为我们目光有限,凡视野不能及的事物也是没有尽头的。担忧只是一种赌博,赌着什么可能发生,什么可能不会发生。
 
我有一个朋友在乡间发生爆胎,车上没有修车用的千斤顶。于是他开始步行,希望找到愿意伸出援手的农夫。天色渐黑,蟋蟀鸣叫渐响,他走在杂草蔓生的道上,心中丢掷着那颗担忧的骰子:要是农夫不在家怎么办?要是他在家却不让我使用他的千斤顶呢?他肯不肯借我电话?他会不会被我吓到?奇怪,我又没有恶意,他为什么不让我用电话!
 
等到终于敲着农家的门,我那朋友的内心已盘据了所有可能的坏结果。一位友善的老农人应门时,我的朋友对着他怒吼:「好啊,你就留着那烂透的千斤顶自己用吧!」
 
人生在世,我们勉力于面对「是」,努力不跌入「不是」的黑洞里,这确实是自古以来的挑战,一如几世纪前的苏菲派诗人迦利布(Ghalib)说的:「天地一切受造之物的每一分子都吟唱着何者为是,何者为不是。听见了是,你将得到智慧;听见了不是,你将陷入崩溃。」

静静坐着,想着一个让你担忧的情境。
放慢吸气的速度,专注于接受「它是什么」,试着接纳眼前的恩赐与困顿。
均匀吐气,专注地把「它不是什么」的想法慢慢释放掉,试着放下所有还只是想像但尚未成真的结果。
把自己安放在「是」所成就的奇蹟之中。
 
一月三十日  做一个朝圣者
 
旅行却不被改变,是谓游牧民族。
改变却不旅行,是谓变色蜥蜴。
旅行且被旅行改变,是谓朝圣者。
 
一开始我们都是朝圣者,想要旅行,也希望被旅行改变。然而,聆听管弦乐演奏不久,一定会被小提琴或钢琴的旋律吸引,最后便只欣赏乐团中某一特定乐器。同理,对生命的关注也会脱离轨道,我们经验着人事时地物,却没有领受他们的整体。而有些时候,我们感到孤单又没有信心,便会刻意改变以求取悦他人或逃避他人,并隐藏真实的内在。
 
有此观察,并不是要谴责我们自己,而是要帮助彼此领悟到一件事:追求内外的合一,乃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人性总有疏误,我们必须不断让内在与外在的经验互相补充,以臻圆满。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