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一份邀请 这本书是实用的,它可以作你的陪伴,成为你的灵魂之友。这是一本觉醒之书。为了书写,我必须活过。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收集并分享自己在生命历程中遇见的静默老师们。发掘与形塑这些篇章的旅程,让我自己的内在与外在生命靠得更近。这本书帮助我认识并运用自己的心灵,也让我更加完整。我希望对它对你也会是有用的工具。
为了写这本书,如同在道上寻找泛着光的石头。我停下脚步思索,向这些石子学习,把它们收起,然后继续往前走。两年过后,当我把收纳碎石的袋子搁在眼前,我不由得惊叹自己一路以来找到了这么多。那些沿途泛光的碎片,就是组成这本书的元素。
本质上,它们都诉说着性灵与友情。它们诉说着,我们都需要生命力,需要一直爱着生活。它们的教诲来自许多教派、许多经验,来自许多美好而诚实的声音。这本书里的歌都唱着苦痛、惊奇和爱的奥秘。
我採取这样的形式写作,因为我是写诗的人,我渴求一种如同用汤匙取用食物的表达方式。而我又是一个从癌症倖存下来的人,日志式的图书成了我内在的食粮。在过去的二十几年来,日志已经回应了集体的需求,扮演我们这个时代灵性的十四行诗体,成为一种稳定的容器,乘载着小量而重要的东西。
但愿这个作品之于你像是海水打上一块卡在旷野的岩石,为你带来惊奇的感叹与新鲜的想法,能让你与我都泛着光,可以将我们洗涤,让我们在当下变得比较柔软,比较清晰。
这是我最深切的期待:这些书页中会有某些东西让你惊喜,让你振作,让你泛光,帮助你去活、去爱、去找到自己的喜乐之路。
前言
寻常事物组成的奇蹟飨宴 聆听马克‧尼波诵读他的诗作是一大喜悦。空气中几乎摸得到冒险的气息。每当马克揭示了隐藏的宝藏,小心翼翼打开平凡的剎那,显露其中最不平凡的奇蹟,总令我惊叹。他在公开场合朗读时,人们会屏住唿吸。因为,他们在马克的诗句里发现了某些深层而真实的东西,某些他们本来知道却已忘记或遗失的东西。马克看见了这些东西,帮我们记起,然后把它们送还给我们。而后,大家由于能够再次觉醒,由于看见宝贵之物而心存感激。
生命由一日一日组成。我们唯有在生命的日子里才能找到平静、喜乐与疗癒。千万个小小奇蹟为日子打上标点,而马克是奇蹟的学徒。他是以寻常事物为原料的炼金师,邀请我们经过观看、品尝、碰触、舞蹈与感觉,找到那条通往生命核心的道路。
而日子是由时时刻刻组成。一个得以好好活过的生命,必牢牢扎根于时刻的甜美土壤里。马克•尼波是这块土壤的园丁。他所栽种的恩典种子,只在慈爱的关注与醒觉的时光中生长。当我们爱上这样的时刻,我们就接受了生命最深刻的祝福。马克让我们知道,如何去深切而酣畅地爱。
马克曾经罹癌,这个经验把他摇醒。陷落于病痛之中给了他惊人的觉醒。现在,他邀请我们,用他的眼睛与心灵去看见并感受:人生在世,能够觉醒到什么程度。从癌症存活下来的马克,带着连唿吸都感激的将死之人的一双眼睛。除了带来感恩的心,他更带给我们智慧、清晰、慈悲,以及一种激情的热忱,让我们从寻常的剎那之中,从时光的骨骼之中,吸吮精髓。
如果你渴望以这样的方式过活,马克就是你的导师。
当马克完成最后一轮化疗,他起了个大早,榨了一杯柳橙汁,把果汁放在桌上。他一边等待,一边冥思着这一天会过得如何。太阳升起,高过了他窗外的树。他告诉我,阳光在那个瞬间穿透了果汁,然后「扩散为橙色的晶亮的光」,就在这剎那,马克把果汁端到唇边。
大部分的圣礼都是令人屏息的单纯动作:一句简单的祷告、一块面包一口酒、一次冥思中的吐息、一次额头上的洒水、一次戒指的交换、一句慈悲的话语、一份祝福。这些动作,只要是在觉醒的时刻里进行,就可能打开精神洞见之门,为我们带来滋养与喜乐。
这是一本圣礼之书,这是马克给我们的慷慨赠礼。这是由寻常事物组成的奇蹟飨宴,这是人类生命的平凡财富。慢慢读,品尝每一页。最重要的是,去感受惊喜。生命,早已比你想像的神奇多了。
韦恩‧穆勒(Wayne Muller)
作家,着有《我们应该如何活?》(How, Then, Shall We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