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推荐 《Outrun》这本书,中文书名译为「逃离之地」,可以指涉作者描述戒瘾(逃离酒精)的心路历程,但同时也是作者前半段人生的写照,逃离肮脏、辛苦、低收入的农场,逃离家庭中的冲突与混乱,逃离格格不入与不被接受、认同的岛屿家乡;或许远在作者十八岁离开农场之前,她的心就已经逃离到酒精里。
人们会喝酒或使用毒品,通常不外乎两个理由,一是寻求快乐,另一则是逃避痛苦。虽然作者知道她的父母亲很爱她,不忍在自己酗酒行为让父母亲担心失望之余,又让他人有理由将酗酒一事怪罪于她成长的家庭因素,但作者在探索以及面对自己的过程中也慢慢体会到,父亲的精神疾病、母亲的宗教狂热,无法协调的信仰与家庭冲突等父母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再塑造了她的性格与价值观,也埋下了作者不快乐与不接纳自我的基础,成了她从酒精与其他药物中寻求快乐与逃避痛苦的基础。
但是逃离问题,其实也是逃离自己,错误的处理方式只会让问题更加恶化,让自己更疏离自己。作者怀抱梦想,以为离开家乡就能找到快乐,实际上面临的却是陌生的异乡,生存的竞争,自我的渺小,感受的到更为深沉的孤寂与空虚感。
面对难以承受的情绪,过去习惯用来转移注意力和转换心情的方法——喝酒,自然而然就是最快及最好的选择。只是这样的「好」,只存于当下,存于个人的主观感觉里。回到现实以后,处境依然痛苦或者变得索然无味,让人不断想回到酒精与物质的世界。当自己的感官兴奋阈值不断被提高,大脑的功能与结构也随之改变,意味着物质的成瘾已成无法避免的结局。
虽然不是每个有喝酒经验的人都会酒精成瘾,美国药物滥用局(NIDA)表示,成瘾是基因加上环境因素共同造成,显然作者没有觉察到自己在生理与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可能都比一般人高。
作者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天不怕、地不怕,她想体验一切、不甩一切规矩的个性,让她不想像母亲及岛上其他女性一样被责任与关系绑住,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她既想摆脱现实与文化的困境,又想寻求认同与肯定,想一窥世界的浩瀚,想尝试与体验各种人生的刺激与冒险,想寻求快乐(抑或是快活?)、恣意狂欢,无所顾忌,同时也在追求关注与认同中受挫与受伤。
酒精与物质让人快乐放松,感觉到与人亲近,让人暂时忘却痛苦,只是清醒之后,要面临与收拾的是放纵后的残局。同样戏码一再上演,渐渐让作者陷入酒精成瘾的漩涡,差点无法自拔。
虽然身陷酒精的綑绑束缚,然而,作者与生俱来以及被家乡农场大自然环境所锻鍊出来的强悍生命力,也同时让作者得以免于自我毁灭,将自己从成瘾的深渊中拉回。
戒瘾最困难的一点,就是承认自己对成瘾行为无法控制,以及承认自己的生活因成瘾行为而无法管理。作者在成瘾失控与生存自救的拔河中挣扎,花了几年时间才明白这个道理,她勇敢正视问题,也透过自我探索与经验揭露,让读者可以更深刻了解戒酒复发的循环。
阅读此书时,我心中不时因作者深刻的觉察与揭露而感动,好似自己也是戒瘾团体中的成员,因着他人的生命故事而提醒自己,激励自己。
作者叙述结束戒瘾疗程后,还是不时得面对想喝酒的心情,有时甚至觉得,人生某些时刻没酒是多大的遗憾啊!但过往经历让她看清楚,酒,她真的一点都不能碰。接受了这点,戒酒才有办法坚持下去。
然而,戒酒只是面对自己成瘾问题的开始而已,套句俗话说,「生理的瘾好戒,心理的瘾难戒」,作者在坚持不沾酒的生活中,慢慢发现自己其实也对其他物质或行为成瘾,例如:可乐、香菸、网路等。当我们无法、不愿意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心里的不安、焦虑、孤单、寂寞、无助、痛苦与恐惧共处而一直想逃避时,即使戒掉了一种成瘾行为,还是会寻找其他物质或行为来替代,来自我疗癒。
书末有段文字提到,「喝酒冲动出现的那一刻,通常是我感到不舒服不自在,想要获得某种能让我身心流畅和轻松安适的东西,想要借由什么东西把稜稜角角的尖锐感觉拿掉。但现在,我明白那种焦虑的感觉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而且,事实上,我喜欢那种尖锐稜角,因为这正是我的绝佳创意和灵感来源,也是当年孕育我的环境氛围。那是一种家乡的感觉。」
是的,成长正是这种体会,这种自我接纳的感觉,过往不论是正向或负向的感受与经验,都是孕育自我的养分,此时此刻正向或负向的感觉,也都是人生经历的一部分,未来也将成为自我的智慧。
作者无意识的回乡戒瘾举动,看似无意,其实也是顺从心中的召唤,回到让她曾经以为痛恨、实质却早已爱上的岛屿家乡,回去面对与接受心中分崩离析的过往,回归心中的故乡。
本书虽说是戒瘾日记,但作者在寻求重新找回自己或说证明自己的过程中,也展现令人印象深刻的热情、冒险、问题探索与观察能力(这些也是让作者康复的能力),不论是海泳、修筑石堤、观察长脚秧鸡、学习观星、赏鸟、辨识云朵、研究小岛文物历史等,都带领着读者跟随她的双眼与足迹,欣赏苏格兰北方岛屿自然之美,那是生活在亚热带岛屿及城市的我们罕有机会能见识到的。而徜徉在大自然之美,顺服于大自然的力量,也是作者赖以重生的疗癒关键。
细细的品味,我相信这本书会受到那些不承认自己成瘾、正陷于成瘾、或者关心成瘾议题的人的喜爱,也势必对这些读者有所助益。
本文作者为法务部矫正署新店戒治所临床心理师 陈秀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