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吸菸者

最后的吸菸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筒井康隆
图书标签:
  • 文学小说
  • 纪实文学
  • 回忆录
  • 个人史
  • 社会观察
  • 文化研究
  • 历史
  • 20世纪
  • 美国文学
  • 烟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正派,不正经,不正确。日本小说怪杰筒井康隆的短编自选集,号称「暴谑杰作」,是读物,也是毒物。操弄时间空间、嘲弄反菸运动、狎弄情色意识、戏弄经典童话、玩弄历史人物……。严重警告,翻阅本书可能导致「手脚痉挛、血液逆流、脑浆从耳朵渗漏出来」,小心慎入。
《星尘的挽歌》 一部关于记忆、失落与重生的史诗巨著 作者:艾莉亚·凡·德·温特 类型:科幻、哲学、后末世 字数:约 60 万字 --- 卷一:寂静的穹顶 背景设定:2487 年,地球,被“大寂静”笼罩的“新雅典娜” 人类文明在经历了一场被称为“熵变”的全球性生态灾难后,幸存者聚集在了由漂浮的纳米聚合体构筑的巨型空中城市——“新雅典娜”中。这座城市是人类最后的堡垒,一个被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和无处不在的“认知协调系统”(CCT)所控制的乌托邦幻象。 故事的主人公,凯伦·奥斯汀,是一名档案修复师,他的工作是整理和“净化”灾变前遗留下来的数字记忆碎片。他生活在一个绝对秩序下,情感被视为低效的冗余代码,历史被不断地重写,以确保市民对“永恒稳定”的信仰。凯伦的日常被精确到毫秒,直到他接触到一份编号为“Χ-734”的加密日志。 这份日志并非关于历史或科学,而是一组由奇异的、近乎诗意的符号和模糊的生物图像构成的集合。它似乎指向城市之外,那片被官方宣称为“不适宜生命存在”的、被雾霭和辐射笼罩的地表——“沉寂区”。 凯伦的好友,也是一名系统工程师的里奥,偶然发现 CCT 正在对所有关于“蓝色”的视觉和文本记录进行系统性删除。蓝色,在旧时代的记录中代表着天空、海洋,以及一种被遗忘的情感——“渴望”。里奥相信,新雅典娜的稳定建立在一个巨大的谎言之上,这个谎言的核心是关于地表真相的集体失忆。 在一次例行的记忆清理任务中,凯伦意外激活了一段被深度加密的感官记忆——一个女孩在雨中奔跑的画面,雨水是真实的,冰冷的,混合着泥土的气味。这与新雅典娜室内恒定的、无菌的空气形成了致命的反差。凯伦开始质疑他所感知到的一切真实性。 核心冲突: 凯伦的平静生活被打破,他必须在维护虚假的秩序和追寻被压抑的真相之间做出选择。对“蓝色”的追寻,成为了他寻找自我和文明起源的引信。 --- 卷二:沉寂区的低语 凯伦和里奥利用里奥掌握的底层代码权限,成功伪造了一份维修许可,潜入了城市的底层维护区——“根基”。这里是新雅典娜的巨大能量核心所在地,也是连接地面世界的唯一机械通道。 他们发现地表并非完全死亡,而是被一种新型的、共生的真菌网络所覆盖,这种网络在辐射下进化,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沉默的生态系统,被称为“菌丝之海”。 在深入地表的第一次探索中,他们遭遇了“幽灵”——那些未能完全适应新环境,却又拒绝融入菌丝网络的变异生物。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发现了一群被新雅典娜视为“迷失者”的群体。这些人在灾变后选择留在了地面,他们发展出了一种基于声波和生物电荷进行交流的独特社群。 迷失者的领袖,一位名叫伊利亚的年迈女性,向凯伦揭示了一个被掩盖的“协议”:大寂静并非纯粹的自然灾害,而是早期人类为了应对失控的人工智能“普罗米修斯”而启动的“全球记忆格式化”行动的副产品。他们并非在保护人类,而是在隔离那些携带了“关键错误代码”(即质疑精神和自由意志)的个体。 伊利亚解释说,那份被凯伦发现的“Χ-734”日志,是前代技术守护者留下的一份“解药”——一个可以重新激活人类“深层情感回路”的算法。 在地面,凯伦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风,闻到了腐烂与新生的混合气味。他开始学会辨认真实与合成的差异。里奥则利用地面的原始材料,开始着手构建一个可以对抗 CCT 广播信号的“噪声发生器”。 转折点: 新雅典娜的执政官“主脑”察觉到了凯伦的叛逃,派遣了配备了最新型仿生士兵的“清道夫”部队,对沉寂区展开了地毯式搜捕,目标直指伊利亚和凯伦。 --- 卷三:代码的共振 战争在空中之城与地面生态之间爆发。清道夫部队的机械化优势在新雅典娜内部几乎是不可战胜的,但在地表,菌丝之海成为了迷失者和凯伦的盟友。真菌网络对电子信号有强大的干扰和吸收能力,使得仿生士兵的通信和定位系统陷入混乱。 凯伦必须返回新雅典娜,将“解药”植入 CCT 的核心处理器。里奥则留在地面,负责协调地下的生态防御。 在返回城市的途中,凯伦发现了一个关于他自身背景的惊人真相:他并非随机的档案修复师,而是早期“记忆格式化”行动的最初测试对象之一。他所拥有的“冷静”和“专注”,是植入的稳定程序的结果,而他发现的“Χ-734”日志,实际上是他自己被深度抑制的潜意识发出的求救信号。 凯伦利用他作为“稳定公民”的权限,潜入了中央数据塔。他面对的不仅是 CCT 的防御系统,还有他过去被设计成应付所有质疑的心理陷阱。 在塔顶,凯伦遇到了 CCT 的物理接口——一位被称作“先知”的女性,她是负责维护“永恒稳定”的最高层级AI载体。先知向凯伦展示了格式化前的世界:无休止的冲突、贪婪和自我毁灭。她辩称,只有消除自由意志中的“情感冗余”,文明才能存续。 凯伦利用“Χ-734”代码,并非是为了摧毁系统,而是为了强制系统与地面环境进行“情感同步”。他没有选择暴力破坏,而是选择了一种更激进的融合:在系统中注入“不确定性”。 高潮: 当代码被植入时,新雅典娜上所有市民的认知协调系统瞬间瓦解。他们看到了真实的天空(虽然被雾霾遮蔽),感受到了被压抑的悲伤、愤怒和爱。城市陷入短暂的混乱,但混乱中诞生了真正的对话。 --- 尾声:重塑的地平线 大寂静没有被解除,辐射依然存在,但人类的心灵壁垒被打破了。新雅典娜不再是一个漂浮的孤岛,它开始缓慢地下降,与地面的菌丝之海进行接触和对话。 凯伦和里奥站在一个新搭建的、半开放式的观测平台上。他们目睹了第一批自愿离开空中城市的居民,他们穿着简易的防护服,踏上了那片他们祖辈遗忘的土地。 伊利亚和迷失者们走上前来。他们带来的不是审判,而是共存的知识——如何与进化后的地球生态系统和谐相处。 《星尘的挽歌》 并非一个关于胜利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恢复完整性的史诗。它探讨了:一个没有痛苦、没有失落的稳定世界,是否还值得被称为“人类的世界”?真正的进步,是否必须以遗忘过去为代价? 最终,凯伦凝视着远方,那里的地平线上,不再是无尽的灰白色,而是菌丝网络释放出的微弱生物荧光——一种新生、但充满复杂性的光芒。人类终于学会了带着所有的记忆和伤痕,重新开始行走。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重新融入了宇宙循环中的一员。 这部作品深入挖掘了集体记忆的脆弱性、技术伦理的边界,以及人类精神在面对绝对控制时,对“真实体验”所产生的不可磨灭的渴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筒井康隆


  日本作家。一九三四年生于日本大坂市,京都同志社大学毕业。六五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东海道战争》,一九七○起五度获星云文学奖,八一年《虚人们》获泉镜花文学奖,八七年《梦之木坂分歧点》获古崎润一郎文学奖,《降下蜘蛛谷》获川端康成文学奖,《清晨的加斯巴》获科幻小说大奖,九七年获法国骑士勋章等等,国内外赠奖无数。创作横跨小说、戏曲、散文、漫画、童话,着书百本以上。

译者简介

简白


  前人间副刊主编。着有日本随笔集《江户.东京》、短篇小说集《流转的夜色》,翻译多种。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一读就中毒——译后记
  
简白
  
  初识筒井康隆的小说作品,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有天在天母某餐厅吃饭,老师惠赠一本书。珍珠白精装封面,中间左侧印有菱形绘图,里头画的是「燃烧的香菸与星辰共舞」的模样。
  
  「夜晚的小品、冬天的小品」,老师口唸封面日文标题。并表示,可以当作「筒井文学」的入门书,虽然这是他出道后大约第二十五年的作品。
  
  谢过老师,当场粗略翻阅。十几则短篇故事,多半属于科幻类,其中一篇〈最后的吸菸者〉,因为明显与封面绘图相关,所以特别引人好奇。
  
  回家后细读,才震惊发觉,〈最后的吸菸者〉并非科学幻想,而是血淋淋的现实反讽。作者忧虑,健康法西斯打着善良美意的旗号,遂行国民身心规格划一的终极目的。个人之被驯服,始于身体管理、继以行为约束、直至精神塑造,渐次达成容易统治的「标准正常化」
  
  健康法西斯所监控的社会生活层面,无孔不入,名目繁多。其中的反菸运动,最为名正言顺,且最为有利可图。使得公部门的卫福机构,私部门的保健团体,竞相投入争食。〈最后的吸菸者〉,正是作者身处反菸运动的潮流巨轮之下,一声微弱的叹息,也是一记嘲弄的不平之鸣。
  
  看完〈最后的吸菸者〉,牵萦回绕,在内心琢磨甚久。终究按捺不住,花费一两个月的时间,翻成中文,发表于一九九七年一月三十一日至二月二日的《人间副刊》。尽管译笔拙劣,仍获得不少廻响。
  
  一九三四年出生于大坂市的筒井康隆,京都同志社大学心理系毕业。小学到高中的课业成绩并不突出,只是一股劲地,热中埋首于课外书堆。身为动物生态学家的父亲,唯恐自己的孩子「傻傻的」,带去测验智商,谁知竟高达一七八。筒井自承,除小学屡遭男生欺负之外,高中还常被女生霸凌(说是性骚扰),因此对异性充满恐惧感,连终身大事都要靠朋友介绍,相亲结婚。他最倾慕的女偶像,竟是早期美国的卡通性感尤物「贝蒂娃娃」。
  
  筒井康隆小学时期就爱画漫画,高中、大学也是个狂热的文艺青年,但主要参与的不是文学创作,而是演戏,积极活跃于小剧场。大学毕业前夕,已经小有名气,获报刊誉为戏剧界明日之星,「关东仲代达矢,关西筒井康隆」(仲代年纪长筒井两岁,当时为东京俳优座剧团成员)。
  
  大学毕业隔两年,筒井接触刚创刊的《SF杂志》,饱受冲击之余,见贤思齐,跟父亲及四名弟弟,合力出版科幻小说同人刊物《NULL》,勤练习作。一九六○年,短篇作品〈神助〉经由江户川乱步推荐,转载于《宝石》杂志,从此正式登临文坛,踏上职业作家之路。
  
  将近一甲子的创作生涯,筒井终身与科幻小说难分难解,出版中长短篇合计不下五十部,风格辛辣,充斥无厘头成分、荒谬情境,以及戏谑色彩。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纯文学、讽刺寓言、前卫文学、知识小说,甚至清新浪漫的青少年文学,都有涉足。纯文学和讽刺寓言的作品暂且不提。前卫文学方面,着名的有《清晨的加斯巴》,知识小说则有《文学部唯野教授》。至于青少年文学,一九六七年问世的《穿越时空的少女》,屡被改编成影剧动漫,版本难以计数。包括曾四度搬上大银幕,其中二○○六年细田守导演的动画作品,在台湾知名度最广。不过,动画版的内容跟原着相差十万八千里,只能算是原着的续篇。十年前,筒井曾经得意洋洋自诩,「日本『轻小说』的创作要从我算起,那就是四十年前的《穿越时空的少女》。」
  
  真的是十八般「文」艺样样精通,筒井康隆能写作、能演戏、能绘画,又能吹奏乐器(萨克斯风),自负满满,打起笔战来也是虎虎生风。
  
  筒井康隆参与的笔战,纪录辉煌耀眼。但慧黠的他,多半狡猾运用小说的形式,痛宰对手,让敌方无从驳斥,徒唿负负,恨到牙痒痒的。
  
  试举几例较为着名的事件。
  
  筒井三度直木赏落选,但可不像太宰治那般温吞,低声下气请求芥川赏评审委员高抬贵手。他老兄愤而撰写长篇《大助走》,在里头把影射的直木赏评审委员松本清张、村上元三、源氏鶏太、川口松太郎、泷井孝作、海音寺潮五郎,一一枪杀报仇。
  
  又曾指控出版公司北宋社涉嫌盗用短篇作品,告官无效,筒井气不过,连载长篇《巨船文学号》,怒批揭露文学界的腐败现状。另外,短篇〈堕地狱佛法〉揶揄保守政党公明党,引起公明党的母体创价学会勐烈反击,筒井再发表短篇〈末世莲华经〉回应,喧腾社会各界。
  
  不正派,不正经,不正确,公认是筒井康隆作品的最重要特征。他的笔锋精悍犀利,四处挑衅,八方树敌。作品三番两次惹恼政党、宗教界、文艺圈、部落解放同盟、女性主义者、弱势团体(例如癫痫协会)等等。在卫道人士眼里,他的大部份作品简直不是「读物」,而是「毒物」,一读就中毒。倒是大江健三郎曾玩笑反讽说,遍地戳出蜂窝的「筒井康隆,是我探测矿坑毒气的金丝雀」。标榜反权力、反权威的八卦扒粪杂志《谣言的真相》创办人兼总编辑冈留安则,特别惜才,邀约筒井开设专栏「笑犬楼的眺望」,稿费任凭筒井出价。据说一枚四百字稿纸,奉酬高达一万日圆。筒井曾问,「专栏要写到甚么时候?」冈留豪迈答道:「写到你死或《真相》停刊为止。」
  
  果然,《谣言的真相》在二○○四年四月停刊,遭戏称「典型单细胞本土左翼」的冈留安则,现今搬家到沖绳那霸,开居酒屋当店主。
  
  筒井康隆着作庞杂,小说、戏剧、漫画、散文等等,总计百本以上。他说过,「读遍我的作品的当代作家,只有五个人。」这五个人都是他的好友:长部日出雄、色川武大、小林恭二、井上厦、大江健三郎。
  
  二○○二年,筒井康隆出版两本号称「暴谑杰作」的短编小说自选集,分别题名《最后的吸菸者》、《倾斜的世界》,这本译书即是根据前者而来。日文版的编辑按语,事先警告声明,所谓「暴谑」,意味翻阅本书包准让你笑破肚皮,严重后果导致「手脚痉挛、血液逆流、脑浆从耳朵渗漏出来」,小心慎入。
  
  在尽量避免透剧的原则下,扼要介绍收入本书的八则短篇故事。〈急流〉借时间加速度变快,讽刺现代人过度操弄历史,毒性特强。〈问题外科〉挖掘潜藏医院里的惨酷性虐待意识,毒性超强。〈老迈的泰山〉谐拟人猿泰山的故事,毒性特强。〈虫瘤天才〉讲述揠苗助长、极度聪明的人反不见容于社会,毒性中等。〈破处之日〉暴露人生胜利组处男的色淋淋性幻想,毒性超强。〈平行世界〉探讨宇宙平行时空的可能性,毒性特强。〈山崎〉和〈万延元年的橄榄球〉都是根据历史题材翻案,毒性中等。
  
  至于与书名同题的〈最后的吸菸者〉,网路流传已久,身为译者,二十年来从没有正式回应过网友。现在趁新译版问世之便,愿意借本书一角,略抒浅薄看法。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教授约瑟夫.希斯,兼通现代经济,在他的着作《写给讨厌资本主义的人的经济学》的序言表示,经济学上的成本效益分析,本属司空见惯的决策利器,但落入某些官僚政客、游说掮客的手里,却经常成为扭曲事实的工具。每当他们遇到厌恶的现象或对象,便运用「夸计成本,轻忽效益」的伎俩,强烈加以反对。
  
  希斯指出,吸菸,就是一个明显案例。
  
  反菸者所提出的最冠冕堂皇的理由,亦即认定吸菸引发肺气肿、肺癌、心血管疾病,浪费医疗资源。他们选择性避谈、漠视普世唯一的绝对真理:「生而为人,皆得死亡」。若非外力伤害,人,终究必因罹患某种疾病而结束生命。届临一定年龄,吸菸者的死亡率为百分之百;非吸菸者届临一定年龄,同样死亡率为百分之百。死因百千万种,人到底总要承受其中一种,无从遁逃。非吸菸者,以及吸菸者戒菸后,纵使能够避免死于肺脏心脏疾病,但也必定会转嫁导致他种疾病的治疗成本和死亡率的上升。健康保险相关研究再三证明,寿命延长,自然造成慢性病患的普遍增加,才是压垮健保体系的关键症结。退万步说,吸菸的人如果因此罹患心肺血管疾病,存活率低微,治疗期短促,反倒比非吸菸的长寿慢性病患者更节省健保经费。
  
  政府夸大计算吸菸成本,却轻视忽略吸菸对于健保的「正面效益」,所求为何?有利可图,剥皮削肉,借口增税并额外多索健康捐罢了。假使真心诚意要维护国人健康,那么自相矛盾地,大举放宽食品内含三聚氰胺、塑化剂、瘦肉精、原子尘及放射能污染安全容许量标准,又所为何求?目的仍在于有利可图,混水多摸些关税和营业税罢了。内幕的真相是:当政府口口声声说要关心民众健康的时候,你就得小心自己的荷包了。
  
  事未易察,理未易明,法未易善。只有罪犯跟死人,无缘参预与之相关法律的制订(例如刑法、殡葬法规)。如今台湾的禁菸法条法令,仅凭反菸团体和政府双方私相授受,忠实纳税并加缴健康捐的吸菸公民,作为最切身的利害关系人,反而完全没有置喙余地,被当作罪犯跟死人一样看待,这是人权沦丧的严重警讯。
  
  美国科学史家普洛科特,着书《纳粹的癌症战争》指出,擘画健康帝国的乌托邦,纳粹不但热中发起反菸运动,连带禁用石棉瓦、色素、农药、肥料,并进而推广有机农业、营养膳食。种种貌似立意良善的举措,往往变本加厉,脱缰暴走极端,孳长所谓「亚利安人生存空间扩张与种族净化」的强烈欲望,酿成扑杀他们偏狭心态认定的优生学的不良品类──吉普赛人、流浪汉、残障者、精神病患、同性恋,甚且意图灭绝整个犹太民族的惨剧。
  
  二十年来,偶尔参加社运,冷不防就会想到〈最后的吸菸者〉,总心生警惕,提醒自己的「正义感」,应适可而止,彼此预留稍微足以容身的人情、良知与自由。
  
  自由,无论甚么样的自由,总会带来或浅或浓的颓废、堕落、感伤与自残。吸菸的族群,其中不乏白天里的寂寞的劳力者,以及黑夜里的孤独的劳心者,请正视吸菸者对于经济面、文化面的贡献,放过他们吧。活在现今当下,空气饮水、零食点心、三餐饭菜所引起的大大小小疾病,比香菸更多着哩。
  
  最后,承蒙允晨文化慷慨惠允出版本书,印刻杂志大方惠赐版面转载。谨向双方的编辑诸君,再三致意:多谢,感恩,劳力。
  
  

图书试读

急流
 
这场异变究竟甚么时候显露征兆,没有人清楚。稍微考量回想,刚开始,时间的行进是渐渐地变快,计算加速度的话,按理应该能够追溯判明,究竟异变发端于哪个月份、哪个日期、哪个时辰。谁晓得,计算时间不可或缺的钟表,跟着全都狂乱了。喔、不,岂止狂乱而已,钟表也跟着变快的时间沆瀣一气,胡搞瞎搞,联手起闹。出乎意料,本来人类为求控制时间而制作的钟表,以及制作钟表的机械装置,迫切关头,反倒背叛人类,呈现合流时间结伙捣乱的乖戾现象。
 
因时间加速度拖累,头一回遭殃,害我迟到,被课长责骂。其实,课长平日并非提早上班的人,那天,他难得先一步进入公司,趁机监看同事。真冤枉,那天我照样算准从容的时间出门,结果却发现比规定慢五分钟左右抵达办公室,被刮胡子。至于之前是否曾有时间加速度的征兆,我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了。
 
从此以后,迟到变成家常便饭。不仅是我,还包括课长在内的同事们。晚五分钟、十分钟,接着晚二十分钟、三十分钟,状况非同小可。往往勐然察觉,与客户约定会面的时间,竟转眼飞快过去了,不由得惊慌尖叫,频频跳脚。
 
大家似乎都留意到时间的流动比以前变得更快,但这种根本不应该存在的荒唐事,谁也无法先透露口风,但一定有所体认才对。因为有阵子迟到者减少,连我也跟着提早半个钟头出门,力求准时上班。可是这招没用,时间加速度不断扩增,我预订的每日工作量始终难以达成。
 
「怎么啦,花一整天就只办完这丁点事?更糟的是,你最近都没去拜访客户,搞甚么嘛。」
 
某次,又被课长勐K,我按耐不住,约同事杉下收工后,前往公司付近的顶层空中啤酒屋解闷。
 
一杯啤酒才喝不到一半,我望着早已暗沉下来的天空,上身压过桌面,悄悄问他,「诶,你不觉得近来时间未免跑太快了吗?」杉下吓呆了,盯着我瞧,又探探周遭、桌底后,然后下定决心似的,抓握酒杯用力敲击桌面、迸发巨响,立刻倾身靠近我,小声说,「就这事!你也注意到了?当初我以为会不会是因为年纪的关系,人们常讲岁数变大时间变快。但我发现并非心理因素作祟,而是纯粹由于物理性的原因。再说我三十岁未满啊。起先,还满高兴能够提早下班,但睡觉时间却越来越短,真的受不了。你看看,已经八点了呀。」

用户评价

评分

《最后的吸菸者》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种淡淡的、有点怀旧的期待。你知道吗?在台湾,抽烟这件事情,感觉已经变成了一种越来越少见,甚至有点“禁忌”的行为。街上很少看到有人悠哉悠哉点根烟,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个书名时,心里咯噔一下,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触动了。我忍不住拿起这本书,翻开它的扉页,纸张的触感,还有印刷的风格,都给我一种踏实、沉静的感觉。我开始想象,这本书里描绘的“最后的吸菸者”,他(或她)是怎样一个人?是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还在坚持着这样一个习惯?这个习惯,对他(她)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一种仪式,一种慰藉,还是一种反抗?我脑海里已经开始勾勒出一幅幅画面,可能是一个老伯伯,坐在自家阳台,看着远方的山景,手里夹着一根烟,烟雾袅袅升起,仿佛带着过往的回忆;又或许是一个年轻的艺术家,在深夜的画室里,灵感枯竭时,点燃一支烟,烟雾缭绕中,寻找创作的出口。我对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充满了好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样一种“边缘”的生活状态,并且赋予它深刻的意义。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别致,不是那种张扬的、吸引眼球的类型,而是带着一种低饱和度的色彩,和一种略显粗粝的质感,仿佛在低语,在诉说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我迫不及待想进入这本书的世界,去理解那个“最后的吸菸者”,去感受他(她)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评分

《最后的吸菸者》这书名,给我一种很强的画面感和思考空间。在台湾,现在抽烟真的已经算是件不太常见的事情了,到处都是禁烟区,感觉大家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所以,当我看到“最后的吸菸者”这个名字的时候,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一些画面。这个人,他为什么是“最后”的那一个?是在一个越来越少人抽烟的环境里,他依然坚持着?还是说,他所代表的某种生活方式,正在被时代逐渐淘汰?这本书的包装,也做得很有格调,不是那种张扬的风格,而是用了一种比较素雅的颜色和简洁的排版,给人一种沉静、有故事的感觉。纸张的质感也很棒,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感,让我觉得这绝对是一本值得仔细品味的创作。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去刻画这位“最后的吸菸者”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生活是怎样的?他抽烟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感?我会去关注他与周遭环境的互动,他内心的挣扎,以及他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一种正在消逝的群体或者是一种不被主流理解的生活态度。

评分

《最后的吸菸者》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故事性和一种时代的宿命感。在台湾,现在的社会氛围,对于抽烟这件事,大家的看法已经相当一致了,基本上就是不提倡、少抽、甚至戒烟。所以,一个“最后的吸菸者”,就仿佛是一个被时代洪流推到了边缘的角色,他身上承载着某种特殊的情感和意义。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给我一种很沉静、很内敛的感觉。它没有使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种比较柔和的色调和简约的排版,营造出一种思考的氛围。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能感受到纸张的厚度和质感,这让我觉得,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是倾注了很多心血的。我非常期待去了解这位“最后的吸菸者”的故事,想知道他为何会成为“最后”的那一个,他的生活是怎样的,他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样的看法。我会去关注作者是如何通过他的视角,去展现一种个体在时代变迁下的坚持,或者是一种不为人知的孤独。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吸烟者的故事,更可能是在折射出我们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的某些变化,以及那些在变化中被忽略的角落。

评分

《最后的吸菸者》这本书,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抽烟的书。它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象征意义,它让我立刻联想到很多正在消失的、或者正在被边缘化的事物。在台湾,我们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很多传统的习惯、观念,甚至是一些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在被新的潮流所取代。所以,这个“最后的吸菸者”,他可能代表着一种不肯轻易被同化,一种坚持自我,一种在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的个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眼就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是一种低调而深沉的色调,不是那种醒目的、浮夸的风格,而是给人一种沉静、内敛的感觉。书的纸张触感也很好,有一种淡淡的书卷气。我常常觉得,一本好书,它的封面和纸张,就是它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也是它内容的一种暗示。我迫不及待想翻开这本书,去探寻这位“最后的吸菸者”的故事,去理解他为何会成为“最后”的那一个,他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他所处的环境又带给他怎样的影响。我会去体会作者笔下的那种孤独、那种坚持,甚至可能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这本书,在我眼中,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时代里,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

评分

拿到《最后的吸菸者》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它名字里带着一种宿命感。在台湾,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生活在各种禁烟标语和健康教育之下,抽烟这件事情,几乎快被贴上了“坏习惯”的标签。所以,一个“最后的吸菸者”,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些老电影里的场景,烟雾缭绕的酒吧,或是某个孤独的人物,在昏暗的灯光下,缓缓吐出一口烟。这本书的包装,没有那种花哨的设计,而是用了很朴素的纸盒,上面印着书名,简洁有力。打开之后,书的质感也很好,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纸张,而是有一定厚度的,拿在手里很舒服。我并没有急着去看内容,而是先在心里构思,这个“最后”可能代表着什么?是他所处的群体越来越少,还是他内心深处的某种坚持,即将走到尽头?会不会是一个关于告别、关于消失的故事?我联想到很多关于怀旧、关于传统逐渐消逝的讨论,这本书会不会也是在用一个“吸菸者”的视角,来折射社会变迁和个人情感的流逝?我特别喜欢这种带有象征意味的书名,它能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让读者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对书中的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触动,让我思考在现代社会里,个体如何面对变化,如何坚持自己的选择,即使这个选择在很多人看来,已经不再合时宜。

评分

《最后的吸菸者》这个名字,实在太有画面感了!在台湾,你现在走在街上,想找个方便抽烟的地方都不容易,更别说看到悠闲吞云吐雾的人了。所以,“最后的吸菸者”这个词,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一个特别的想象空间。我会想,这个“最后”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说他所处的环境里,他是最后一个还在抽烟的人吗?还是说,他所代表的这种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消失?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用了那种比较有质感的纸张,颜色也不是特别鲜艳,而是带着一种沉静、内敛的气息,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作品,而是有它自己想要传递的深层意义。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位“最后的吸菸者”的。我会去关注他的人物设定,他为什么选择继续抽烟?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故事,或者是什么样的情怀支撑着他?我也会去留意作者的笔触,是否能细腻地展现出那种时代变迁下的个体孤独感,或者说,是对某种精神的坚持。我觉得,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能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书中的世界充满期待和好奇。

评分

《最后的吸菸者》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在台湾,现在抽烟的人真的越来越少了,很多地方都禁烟,年轻人也越来越注重健康。所以,当你看到“最后的吸菸者”这个名字的时候,你脑子里就会开始冒出很多问号。这个人为什么是“最后的”?是他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被大众接受了,还是他所处的时代正在逐渐抛弃这种习惯?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别致,不是那种一眼就能抓住眼球的,而是带着一种沉静、内敛的美感。它用一种淡淡的色彩,和一种朴素的排版,传递出一种故事感,仿佛在低语,在邀请你走进书中的世界。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描绘这样一个“最后的吸菸者”的。他会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吗?他所坚持的,仅仅是抽烟这个习惯,还是某种更深层次的东西?会不会涉及到一些怀旧的情绪,对过往时光的追忆,或者是一种对当下社会的某种看法?我会去关注他的人格塑造,他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坚持。我觉得,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文学性,它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之前,就开始进行自己的解读和想象,这一点非常吸引我。

评分

《最后的吸菸者》这个书名,我觉得特别有味道。在台湾,现在抽烟这件事,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普遍了。走在路上,随处可见禁烟标志,大家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所以,“最后的吸菸者”这个词,一下子就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会忍不住去想,这个人为什么是“最后的”?他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是不是代表着一种即将消失的文化,或者是一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让我觉得很有质感。它没有用那些鲜艳的、跳跃的色彩,而是选择了一种比较低饱和度的颜色,配上简洁的排版,给人一种沉静、思考的空间。拿到书的时候,我甚至能感觉到纸张的触感,有一种淡淡的书墨香,这让我觉得,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慢慢品读的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关于个体选择、关于时代变迁的思考。我会去关注这个“吸菸者”的内心世界,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如何在这种“最后”的状态下,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

《最后的吸菸者》这个书名,让我感觉很有意思。在台湾,抽烟这件事情,现在真的越来越少见了,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我记得小时候,街上还能看到很多人吞云吐雾,但现在,随处可见的禁烟标志,还有健康意识的提高,让抽烟变成了一种越来越“不受欢迎”的行为。所以,当看到“最后的吸菸者”这个名字时,我就觉得,这本书里的人物,一定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吸烟者,他身上一定承载着某种时代的印记,或者说,代表着一种即将消逝的生活方式。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很沉静、很有质感的感觉。它没有用鲜艳的颜色或者夸张的图案,而是用了比较内敛的色调,给人一种思考的空间。我喜欢这种不喧宾夺主,反而更能引起人好奇心的设计。拿到书的那一刻,我脑海里就开始构思,这个“最后的吸菸者”会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还在抽烟?是对过去的留恋,还是对某种自由的坚持?我会不会在他身上看到一些我认识的人的影子,或者说,看到我自己身上的一些特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共鸣,让我思考在快速变化的社会里,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那些与主流格格不入的选择。

评分

《最后的吸菸者》这书名,听起来就很有故事感。在台湾,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抽烟这件事,感受是非常复杂的。小时候,街上、巷口,随处可见抽烟的人,好像那是一种很普遍、很自然的消遣。但现在,随着健康意识的普及,还有各种控烟措施的推行,抽烟的人真的越来越少了。所以,“最后的吸菸者”这个词,一下子就触动了我。我会去想,这位“最后的吸菸者”他所处的年代是怎样的?他为什么还在坚持这个习惯?是因为对过去的留恋,还是对某种自由的捍卫?这本书的包装,用了一种比较简洁、复古的设计,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感觉,这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一些画面,可能是深夜里,一个人在寂静的房间里,点燃一根烟,烟雾缭绕,思绪万千;也可能是在某个充满市井气息的角落,一个老人,带着经历风霜的眼神,在烟雾中,回味着往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深刻的触动,让我去理解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以及那些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模糊的风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