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經濟學:宗教史上的競爭策略

教堂經濟學:宗教史上的競爭策略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宗教經濟學
  • 教會史
  • 競爭策略
  • 宗教史
  • 經濟史
  • 中世紀史
  • 社會史
  • 文化史
  • 曆史研究
  • 宗教與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經營超過2000年,信徒人數世界第一,基督宗教是如何辦到的?

◎清華大學經濟係榮譽教授賴建誠將帶領讀者以經濟學之眼,重新理解宗教的另一麵嚮。

宗教救贖人心,麵對競爭與威脅,該如何拯救自己?

*一個宗教的兩韆年生存指南
  基督宗教是目前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在科技當頭的今日,理應遭受許多衝擊,但從數據上來看,不論是教堂的參與率或神職人員的數量都未降低。如此的現象,倘若用經濟學分析,可以發現宗教團體麵對競爭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韆百年來無數外來挑戰與內部壓力,讓他們發展齣獨特的生存指南,能在今日科技社會中存續,絕非僅僅依靠救贖人心。

*打敗「異己」的必勝法則
  長期以來基督宗教團體其實麵對許多外來競爭,並在競爭中勝齣、存續。但你是否想過,基督宗教成為國教或許是一種與猶太教「宗教産品」差異化的勝利結果;十字軍東徵背後或有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的宗教市場策略;麵對宗教改革,天主教選擇開放市場或是強化産品的背後理由為何?
  至於麵對競爭時,教會又有那些經營模式與革新發想?中世紀的教會組織有著今日企業加盟的身影;採行地獄觀,是洞悉比起上天堂,眾人更怕下地獄?煉獄觀的創新和贖罪券的發行有助於在宗教競爭中走嚮藍海?禁止離婚背後的利益,更是難以計數!而封聖方式的革新則帶來瞭振興地方經濟的觀光效益。

*用最「現實」的視角看宗教史
  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曾說教會組織應當用市場機製去理解。不過,宗教真的可以用經濟去理解嗎?它是一種非理性行為還是理性選擇呢?它有否摒除偏見和客觀討論的可能?本書的視角,或許可以讓我們在偏見與護航之間,尋找齣另一種解釋的可能性。


◎各界好評
本書雖然隻是宗教經濟學的一小部分,然而這樣的書在西方亦不常見,能在華語世界齣版,算是造福華語世界的讀者。這是本非常有趣的書,雖然颱灣基督徒人口不多,但宗教觀卻很普及,大半的中文宗教書都在介紹教理,非常少見中文宗教書能把內容帶到這樣的境界。全文流暢,常能引用颱灣或華人熟悉的例子解說歐美宗教現象,把本來發生在很遙遠的曆史時空,一下子拉到我們的身邊,增加瞭故事的趣味與臨場感,讓大傢能細細品嘗與咀嚼,是本非常值得一讀的好書。
──陶宏麟/東吳大學經濟係教授兼係主任

這本書可說是來得正是時候,足以彌補目前颱灣社會對宗教團體的各種研究與理解中,所缺乏的那塊係統性的拼圖。過去,我們多半從宗教學、社會學或團體組織經營的角度,去理解教會組織,反而是經濟學者比我們更能看清,任何教派的發展與興衰,是如何與金錢和權勢緊緊交纏。
──喬瑟芬/基督徒性彆平權運動者

「佛爭一爐香」,靈力資源引發瞭宗教界所不為人知的競爭現象。然神明是不會說話的,這些靈力資源說穿瞭都是人類這些神界的代理人所欲競爭的,包含政治、權力、物欲、金錢與財富等都可能是據有靈力資源後的結果。宗教信仰是兩麵的,一方麵積極勸人為善,另一方麵也彼此競爭著靈力資源。賴建誠教授的《教堂經濟學》以曆史的時間軸,用經濟分析的角度導引齣宗教競爭的現象,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宗教信仰所不為人知的另一個麵嚮。
──鍾文榮/《巷子口經濟學》作者,資深産業分析師

宗教信仰是主觀的,不同的人可能經曆瞭不同的過程找到自己認可的宗教信仰,一旦信瞭,就信瞭,也就不去計較它背後的意涵、運作,乃至它的組織與策略。然而,許多中外的有識之士及研究者對於宗教發展各相關議題,則是秉持著研究與探討的客觀態度,從「人」與「組織」等相關的角度,來研究它的興衰。本書作者們,則是綜閤瞭外文文獻、研究及專書等成果,再以其深厚經濟學理的角度來切入,重新做瞭有係統的綜整與詮釋,是本將宗教發展與經濟學相結閤的好書,特彆值得推薦。
──單驥/國立中央大學産經所教授,APIAA院士

本書拿齣經濟學傢的看傢本領「行為顯示偏好(revealedpreference)」,解釋種種宗教競爭現象,一探宗教人士的內心動機,警告讀者滿口仁義道德的人也可能是「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聖經提摩太前書6章5節)!不過,有同樣的外在錶現不代錶內在心態也相同。抱持廠商競爭心態的人會做這些行為,不見得所有宗教人士都抱持那樣的心態。「宗教競爭異於廠商競爭者,幾希?!」你能「察看人心肺腑」、分辨真實敬虔的信仰嗎?
──王道一/國立颱灣大學經濟係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賴建誠
  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博士,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國立清華大學經濟係榮譽退休教授,研究方嚮為經濟史、經濟思想史。
  學術著作有:《近代中國的閤作經濟運動:1912-1949》(1990,2011)、Adam Smith across Nations: Translations and Reception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主編,2000, Oxford UP)、《亞當史密斯與嚴復:《國富論》與中國》(2002,2009)、Braudel’s Historiography Reconsidered(2004)、《梁啓超的經濟麵嚮》(2006,2010)、《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傢財政危 機,1531-1602》(2008,2010)、《王室與巨賈:格雷欣爵士(1519-79)與都鐸王朝的外債籌措》(2015)。
  半學術性的著作有:《重商主義的窘境》(1992)、《年鑑學派管窺》(譯著,1996,2003)、《綠野仙蹤與中國》(1998)、《經濟史的趣味》(2010)、《經濟思想史的趣味》(2011, 2016)、《井田辨:諸說辯駁》(2012)。

蘇鵬元
  清華大學經濟係碩士,曾任《天下雜誌》齣版部資深編輯、《新新聞》資深記者、《商業周刊》研究員。參與編輯的書籍曾獲《中國時報》開捲周報十大好書奬、金石堂書店年度最有影響力書籍、經濟部中小企業部金書奬,譯著有《投資最重要的事》。現為《天下雜誌》齣版一部特約資深編輯,希望能藉由選書、編輯、翻譯,幫助更多好書齣版。歡迎指教:h9437@yahoo.com.tw

圖書目錄

楔子 宗教經濟學概說

第一篇 宗教市場
1 宗教市場愈開放競爭愈好?
2 愈嚴厲的教派愈容易成功?

第二篇 競爭策略
3 猶太教的一神信仰
4 基督教如何淩駕猶太教?
5 基督教如何成為國教?
6 十字軍東徵的競爭策略
7 新教與天主教的攻防戰
8 新教會促進資本主義發展?

第三篇 教會經營
9 地獄觀的行銷策略
10 中世紀教會如何獨占經營?
11 禁止高利貸的競租策略
12 中世紀教會如何管製婚姻市場?
13 羅馬教會與熙篤會的加盟閤作
14 為什麼歐洲的教堂要蓋得這麼大、這麼久?

第四篇 創新與危機
15 封聖製度創新
16 煉獄說的經濟效益
17 中世紀英國教會的貪腐惡名
18 現代教會的創新與危機

附錄 演化與社會
19 隻有人類纔有宗教?
20 宗教有助於人類演化?
21 為什麼大型社會需要大型宗教?

延伸閱讀
插圖來源
索引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猶太教的一神信仰
 
除瞭我以外,你不可有彆的神。--《齣埃及記》20:3
 
猶太教與基督宗教信仰獨一的真神耶和華,伊斯蘭教則信仰真主安拉,猶太教在十誡的第一條誡命就說:除瞭我以外,你不可有彆的神,可以想見一神論的重要性。
  
但如果迴顧西方曆史,就會發現一神信仰並非一開始就齣現。在基督宗教成為羅馬人主要信仰之前,古希臘宗教是信仰主流,而古希臘宗教的神至少分成八種神格,包括大地、海洋等原始神祇;精靈與仙女;掌管人體情緒的神靈;太陽神、海神等掌管自然界力量的神明;奧林匹剋與十二主神;星座的神靈;妖怪、神話人物、巨人,以及英雄。
  
在摩西(Moses)確立猶太教的一神信仰之前,希伯來人也是多神信仰。在迦南地時期,希伯來人有可能是多神信仰。「除瞭我以外,你不可有彆的神」的另一個涵義,就是當時還有其他的神。
 
耶和華的命名意義
 
對猶太教來說,唯一的神就是耶和華(Jehovah)。耶和華這個名字首次齣現在《創世記》第2章第4節,《舊約》中共齣現6,823次。但十誡中有一誡:「不可妄稱你神的名。」神的名字至為神聖,因此,在文獻中以四個子音(拉丁化為YHWH)錶示,最早的念法可能是「雅威」,意思是「存在」或「成事」。而隻有大祭司在特定時刻會隱密念齣,一般信徒讀聖經時遇到YHWH,一概避諱念成「我的主」,也就是Adonai。等到中世紀時,YHWH的原始念法(雅威)就失傳瞭。
  
到瞭西元1520年,義大利方濟會的神學傢彼得加拉太(Petrus Galatinus),主張將Adonai的母音a、o、a,以梅花間竹的方式,插入YHWH四字神名,成為Yahowah(音譯為耶和華)。日後轉成英文的Jehovah。所以Yahweh、Yahowah、Jehovah、Yahovah都是對同一位神(耶和華)的稱呼,隻是採用不同的語言。需要說明這個復雜的命名過程,原因是這背後隱藏許多創新手法:
 
一、 要提升神的崇高地位,首先就要讓祂的名字擁有「無法言說的力量」,如前述無法發音的代名詞YHWH。
 
二、 之後用另一種間接的方式,來稱呼祂(前述的Adonai)。
 
三、 最後纔用轉化過的混閤字(前述的Yahovah),讓世人與信眾指稱。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對宗教抱持一種既好奇又有點疏離的態度,總覺得它是一種很精神、很飄渺的東西。但《教堂經濟學》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這種刻闆印象。作者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商業顧問”,他把幾韆年來各種宗教組織的發展曆程,剖析得淋灕盡緻。他不是在講神跡,也不是在宣揚教義,而是在講“生存”和“發展”。他會告訴你,為什麼某個宗教在某個時期能夠迅速崛起,他的“産品”(信仰、價值觀、社群組織)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他的“行銷策略”是什麼?他的“用戶體驗”(信徒的歸屬感、精神慰藉)又是如何保證的?我特彆喜歡他對於“競爭”的解讀,他認為宗教之間的競爭,不僅僅是教義上的辯論,更是服務、社群、影響力等全方位的較量。書裏舉的例子,比如中世紀歐洲不同修道院之間的“爭奪”資源和信徒,或者某個新興教派如何挑戰傳統教會的權威,都寫得相當精彩。作者用一種非常理性、甚至是有點“冷酷”的視角,揭示瞭宗教組織背後那些與我們熟悉的商業運作相似的規律。這並不是貶低宗教,反而讓我覺得,宗教作為一種人類社會的重要現象,它同樣受到客觀規律的影響,並且在曆史中展現齣驚人的生命力和適應性。

评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真的有夠“颱式”的!讀起來感覺就像是在聽一位很懂學問,但又很會講故事的長輩在聊天。作者沒有用那種冷冰冰的學術報告的語言,而是穿插瞭很多有趣的典故、生活化的比喻,有時候還會冒齣一些帶點幽默感的吐槽。比如,他提到某個教會在某個時期為瞭吸引信眾,會想齣一些“特彆的”活動,讀到這裏我就忍不住笑齣聲來,因為這不就是現在很多商傢在做的“行銷”手法嗎?這種將古老宗教議題用如此貼近現代生活的方式來闡述,讓我覺得非常有共鳴。而且,作者也不是那種隻講理論的“空心菜”,他非常注重史實的考證,引用的文獻和資料看起來都相當紮實。他不會為瞭論證自己的觀點而隨意捏造,而是會詳細說明他的推理過程,讓你覺得信服。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分析早期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境內的傳播,不是簡單地講“受迫害”和“感化”,而是深入探討瞭當時羅馬社會的結構性問題,以及基督教提供的“解決方案”如何迎閤瞭當時人們的心理需求。這種“接地氣”的分析,讓我覺得曆史的脈絡變得非常清晰。讀這本書,你會發現,很多我們現在生活中遇到的商業競爭、社群經營、甚至品牌價值的打造,在幾韆年前就已經有人在用類似的智慧在實踐瞭。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真的可以形容為“老少鹹宜”,雖然講的是“經濟學”和“宗教史”,但完全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流暢,而且他善於運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復雜的概念。我一開始還在擔心,怕這本書會充斥著很多陌生的名詞和理論,讀起來會很吃力。結果完全齣乎意料,他會用很多生動的例子來輔助說明,比如,他會用“産品差異化”、“市場細分”來解釋不同教派為何會産生,又會用“用戶忠誠度”、“口碑傳播”來分析信徒的凝聚力。這種將抽象理論與具體案例結閤的方式,讓我覺得既有趣又易於理解。而且,作者的邏輯非常嚴謹,他在提齣一個觀點時,會提供充分的曆史證據來支撐,讓你覺得心服口服。我特彆喜歡他對於“競爭”的探討,他認為宗教之間的競爭,其實是一種“生存競賽”,誰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誰就能獲得更多的支持。這種視角,讓我對宗教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不再僅僅停留在信仰層麵,而是看到它作為一種社會組織,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和適應力。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也讓我對曆史有瞭全新的解讀方式。

评分

這本書的整體感覺,就像是在看一部精彩的曆史紀錄片,隻不過它的解說詞是用經濟學的語言來寫的。作者的筆觸相當細膩,他能夠將非常宏觀的曆史趨勢,落實到微觀的個體行為和組織策略上。比如,他在分析某個宗教在擴張過程中,如何利用當時的社會網絡、如何建立信任機製,甚至如何進行“品牌故事”的傳播,都寫得非常到位。我讀的時候,常常會不自覺地將他提到的策略,與現在我們看到的各種成功的企業、社群進行對比。你會發現,那些跨越時空的智慧,其實是相通的。這本書並沒有預設讀者是某個宗教的信徒,也沒有強加任何價值判斷,它隻是用一種客觀、分析性的方式,去呈現曆史的真實麵貌。我最欣賞的是作者的“宏觀視角”,他不僅僅關注某個單一的宗教,而是將它們置於一個更大的社會、經濟、政治環境中去考察,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競爭關係。他會告訴你,為什麼某個宗教的崛起,可能是因為抓住瞭當時社會發展的“風口”,或者填補瞭某個市場的“空白”。這種分析,讓我覺得非常有啓發性,讓我看到瞭曆史發展背後隱藏的深刻邏輯。

评分

這本書的構思真的非常新穎!一開始看到書名《教堂經濟學:宗教史上的競爭策略》,我真的有點嚇到,覺得會不會太學術、太硬派,不是我平常會接觸的類型。畢竟“經濟學”和“宗教”這兩個詞湊在一起,感覺就像是兩種完全不搭界的領域。但當我翻開書的序言,就被作者的引導深深吸引瞭。他不是直接拋齣一堆理論,而是從一些非常具象、甚至帶點生活化的角度切入,比如早期基督教社區如何招募信徒,如何建立影響力,甚至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推銷”自己的信仰。我本來以為會看到很多關於股票、基金、利潤的分析,結果完全不是那麼迴事。作者用經濟學裏關於市場競爭、資源分配、用戶黏性、品牌塑造等等的概念,去解讀不同宗教在曆史長河中是如何興起、擴張、又可能衰落的。這種跨領域的視角,讓我感覺像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習以為常的宗教現象,發現背後原來有這麼多可以套用的“商業邏輯”。書裏舉的例子也很多元,從猶太教的獨特生存策略,到伊斯蘭教的快速擴張,再到基督教內部不同派彆的角力,涵蓋的時間和空間都相當廣闊。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一些曆史事件時,會像偵探一樣,抽絲剝繭,找齣最關鍵的“經濟驅動力”。這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記,而是一場場充滿策略博弈的精彩大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