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宗教经济学
  • 教会史
  • 竞争策略
  • 宗教史
  • 经济史
  • 中世纪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历史研究
  • 宗教与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经营超过2000年,信徒人数世界第一,基督宗教是如何办到的?

◎清华大学经济系荣誉教授赖建诚将带领读者以经济学之眼,重新理解宗教的另一面向。

宗教救赎人心,面对竞争与威胁,该如何拯救自己?

*一个宗教的两千年生存指南
  基督宗教是目前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在科技当头的今日,理应遭受许多冲击,但从数据上来看,不论是教堂的参与率或神职人员的数量都未降低。如此的现象,倘若用经济学分析,可以发现宗教团体面对竞争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千百年来无数外来挑战与内部压力,让他们发展出独特的生存指南,能在今日科技社会中存续,绝非仅仅依靠救赎人心。

*打败「异己」的必胜法则
  长期以来基督宗教团体其实面对许多外来竞争,并在竞争中胜出、存续。但你是否想过,基督宗教成为国教或许是一种与犹太教「宗教产品」差异化的胜利结果;十字军东征背后或有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市场策略;面对宗教改革,天主教选择开放市场或是强化产品的背后理由为何?
  至于面对竞争时,教会又有那些经营模式与革新发想?中世纪的教会组织有着今日企业加盟的身影;採行地狱观,是洞悉比起上天堂,众人更怕下地狱?炼狱观的创新和赎罪券的发行有助于在宗教竞争中走向蓝海?禁止离婚背后的利益,更是难以计数!而封圣方式的革新则带来了振兴地方经济的观光效益。

*用最「现实」的视角看宗教史
  经济学之父亚当•史密斯曾说教会组织应当用市场机制去理解。不过,宗教真的可以用经济去理解吗?它是一种非理性行为还是理性选择呢?它有否摒除偏见和客观讨论的可能?本书的视角,或许可以让我们在偏见与护航之间,寻找出另一种解释的可能性。


◎各界好评
本书虽然只是宗教经济学的一小部分,然而这样的书在西方亦不常见,能在华语世界出版,算是造福华语世界的读者。这是本非常有趣的书,虽然台湾基督徒人口不多,但宗教观却很普及,大半的中文宗教书都在介绍教理,非常少见中文宗教书能把内容带到这样的境界。全文流畅,常能引用台湾或华人熟悉的例子解说欧美宗教现象,把本来发生在很遥远的历史时空,一下子拉到我们的身边,增加了故事的趣味与临场感,让大家能细细品尝与咀嚼,是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陶宏麟/东吴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

这本书可说是来得正是时候,足以弥补目前台湾社会对宗教团体的各种研究与理解中,所缺乏的那块系统性的拼图。过去,我们多半从宗教学、社会学或团体组织经营的角度,去理解教会组织,反而是经济学者比我们更能看清,任何教派的发展与兴衰,是如何与金钱和权势紧紧交缠。
──乔瑟芬/基督徒性别平权运动者

「佛争一炉香」,灵力资源引发了宗教界所不为人知的竞争现象。然神明是不会说话的,这些灵力资源说穿了都是人类这些神界的代理人所欲竞争的,包含政治、权力、物欲、金钱与财富等都可能是据有灵力资源后的结果。宗教信仰是两面的,一方面积极劝人为善,另一方面也彼此竞争着灵力资源。赖建诚教授的《教堂经济学》以历史的时间轴,用经济分析的角度导引出宗教竞争的现象,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宗教信仰所不为人知的另一个面向。
──钟文荣/《巷子口经济学》作者,资深产业分析师

宗教信仰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可能经历了不同的过程找到自己认可的宗教信仰,一旦信了,就信了,也就不去计较它背后的意涵、运作,乃至它的组织与策略。然而,许多中外的有识之士及研究者对于宗教发展各相关议题,则是秉持着研究与探讨的客观态度,从「人」与「组织」等相关的角度,来研究它的兴衰。本书作者们,则是综合了外文文献、研究及专书等成果,再以其深厚经济学理的角度来切入,重新做了有系统的综整与诠释,是本将宗教发展与经济学相结合的好书,特别值得推荐。
──单骥/国立中央大学产经所教授,APIAA院士

本书拿出经济学家的看家本领「行为显示偏好(revealedpreference)」,解释种种宗教竞争现象,一探宗教人士的内心动机,警告读者满口仁义道德的人也可能是「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圣经提摩太前书6章5节)!不过,有同样的外在表现不代表内在心态也相同。抱持厂商竞争心态的人会做这些行为,不见得所有宗教人士都抱持那样的心态。「宗教竞争异于厂商竞争者,几希?!」你能「察看人心肺腑」、分辨真实敬虔的信仰吗?
──王道一/国立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
繁荣的轨迹:中世纪城市的商业、手工业与社会重塑 一部跨越千年,探究中世纪欧洲经济生命力的深度史诗 作者: [此处可插入一个虚构的资深中世纪史学家姓名] 出版社: [此处可插入一个虚构的权威学术出版社名称]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宏伟的政治变迁或抽象的神学思辨,而是将聚光灯投向了中世纪欧洲——一个在历史的“黑暗时代”之后,却孕育出惊人商业活力与社会创造力的时代——的城市肌理之中。我们试图描绘一幅生动、细节丰富的画面,揭示商业、手工业、金融创新以及地方权力结构的复杂互动,如何共同推动了西欧从封建分散走向近代早期城市文明的转型。 第一部:石墙之内——城市的诞生与早期形态 中世纪的城市,是打破传统庄园经济桎梏的产物。本书首先深入考察了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间,欧洲城市复兴的地理与社会根源。我们探讨了旧罗马城邦的残余如何与新兴的贸易路线、主教辖区及贵族城堡周边的集市相结合,催生出自治城市的雏形。 1.1 贸易路线的复苏与集市的崛起: 我们详细分析了维京人、马扎尔人与萨拉森人的贸易网络对欧洲内部商业的刺激作用。意大利北部(如威尼斯、热那亚)和佛兰德斯(如根特、布鲁日)如何利用地理优势,成为连接地中海与北海贸易圈的关键节点。重点剖析了定期的“四大集市”(如香槟集市)在标准化贸易惯例、汇率确定和远距离信贷方面的关键作用。 1.2 自由的诉求与特许状的签订: 城市居民(“市民”)的身份认同建立在与领主的契约之上。本书细致比对了不同地区城市争取“自由”(Libertas)的模式。我们研究了“行会特许状”(Charter)的内容,探究了市民阶层如何通过集体谈判、甚至是武装对抗,换取征税权、司法权和迁徙自由。这不仅是经济权利的争取,更是社会权力结构的一次根本性颠覆。 1.3 城市空间与社会分层: 城市规划不再遵循农耕社会的逻辑。本书考察了中世纪城市核心区域的建设,包括防御工事(城墙)、公共市场、市政厅(Hôtel de Ville)的象征意义。同时,我们也深入剖析了城市内部的阶层固化:富有的商人家族、熟练的手工业匠人、受雇的劳工以及处于边缘地位的外来者,如何在狭窄的空间内形成复杂的社会张力。 第二部:手艺的荣耀——行会的运作与工业雏形 行会(Guilds)是中世纪城市经济的骨架,它们既是生产力的组织者,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本书摒弃了传统上将行会视为僵化垄断组织的刻板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多元化的功能。 2.1 从学徒到大师:技术传承与质量控制: 我们详尽研究了“学徒—帮工—大师”的晋升体系。这套体系如何确保了专业技能的代际传递?质量标准(如羊毛布的织密度、面包的重量)的制定与执行,如何为城市产品赢得了国际声誉?本书特别关注了特定行业的案例,如佛兰德斯的纺织业、意大利的丝绸业,展示了技术创新在严格的行会规制下如何悄然发生。 2.2 经济保护与社会互助: 行会不仅仅控制生产,它们还是重要的互助组织。我们探讨了行会如何为生病的成员提供救济金,如何资助逝者的葬礼,甚至如何为成员的寡妇提供经济支持。这种“经济保护主义”与“社会保险”的结合,是城市稳定繁荣的关键要素。 2.3 城市间的行会竞争与冲突: 城市间的经济冲突往往通过行会之间的竞争表现出来。本书分析了“商业战争”的早期形式,例如抵制外国商品、通过政治压力限制竞争对手的贸易特权,以及在更广阔的商业联盟(如汉萨同盟的影子)中的利益博弈。 第三部:资本的流动——金融创新与商业革命 中世纪后期,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和远洋航行的需求,传统的货币兑换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金融工具的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隐形引擎。 3.1 汇兑与信用: 本书详尽解析了“汇票”(Bill of Exchange)的发明及其在中世纪国际贸易中的核心地位。汇票如何解决了携带大量贵金属进行远距离贸易的风险?我们考察了意大利银行家家族,如美第奇家族(在早期阶段),如何通过“复式记账法”和汇兑网络,构建起欧洲最早的跨国金融体系。 3.2 风险共担与合伙企业: 商业风险的分散是扩大投资的关键。我们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商业合伙协议,如“Commenda”合伙制,它如何允许“资金提供者”与“实际经营者”分离,从而将更多资本引入到航运和长途贸易中。这标志着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早期萌芽。 3.3 债务、高利贷与道德困境: 在基督教伦理对高利贷(Usury)的禁令背景下,城市金融家如何巧妙地操作?本书探讨了“隐性利息”、“延期付款的差价”等金融技巧,以及这些创新在世俗法律体系中的合法化过程,揭示了教义与商业实践之间的持续张力。 第四部:权力的新版图——市政管理与城市政治 城市不仅是经济中心,更是政治实验场。它们挑战了庄园领主和教会的传统权威,发展出一种新的、世俗化的治理模式。 4.1 寡头统治与公民参与: 多数中世纪城市由富裕的贵族家庭或行会领袖组成的“市议会”或“长老会”治理。本书对比了威尼斯(严格的贵族寡头制)和汉萨城市(更具商人精英色彩)的政治结构,探讨了“公民身份”的定义及其在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4.2 税收、铸币权与市政工程: 城市通过自身的税收能力,获得了修建公共设施、维持治安和武装自卫的能力。我们考察了城市如何设立自己的法庭、雇佣专业官员,以及在需要时,如何通过向君主或教皇贷款来维持其政治独立性。市政厅(Rathaus/Palazzo Pubblico)正是这种世俗政治权力的物理体现。 4.3 城市作为文化与知识的熔炉: 伴随着商业的繁荣,城市对知识的需求急剧增加——需要法律专家、会计师和熟练的文书工作者。本书结尾处指出,正是这种对实用性知识的渴求,为后来大学的兴起和文艺复兴在城市中的萌芽提供了肥沃的社会土壤。 总结: 《繁荣的轨迹》试图还原一个被低估的历史阶段:中世纪的城市,它们并非静止的封建遗迹,而是充满活力、冲突与创新的“经济实验室”。通过对贸易、手工业、金融和治理的细致剖析,本书清晰地展现了城市如何从封建体系的边缘,成长为塑造现代欧洲经济格局的决定性力量。这是一部关于“组织力”、“契约精神”和“世俗化动力”的商业史画卷。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赖建诚
  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人。国立清华大学经济系荣誉退休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史、经济思想史。
  学术着作有:《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1990,2011)、Adam Smith across Nations: Translations and Reception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主编,2000, Oxford UP)、《亚当史密斯与严复:《国富论》与中国》(2002,2009)、Braudel’s Historiography Reconsidered(2004)、《梁启超的经济面向》(2006,2010)、《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 机,1531-1602》(2008,2010)、《王室与巨贾:格雷欣爵士(1519-79)与都铎王朝的外债筹措》(2015)。
  半学术性的着作有:《重商主义的窘境》(1992)、《年鑑学派管窥》(译着,1996,2003)、《绿野仙踪与中国》(1998)、《经济史的趣味》(2010)、《经济思想史的趣味》(2011, 2016)、《井田辨:诸说辩驳》(2012)。

苏鹏元
  清华大学经济系硕士,曾任《天下杂志》出版部资深编辑、《新新闻》资深记者、《商业周刊》研究员。参与编辑的书籍曾获《中国时报》开卷周报十大好书奖、金石堂书店年度最有影响力书籍、经济部中小企业部金书奖,译着有《投资最重要的事》。现为《天下杂志》出版一部特约资深编辑,希望能借由选书、编辑、翻译,帮助更多好书出版。欢迎指教:h9437@yahoo.com.tw

图书目录

楔子 宗教经济学概说

第一篇 宗教市场
1 宗教市场愈开放竞争愈好?
2 愈严厉的教派愈容易成功?

第二篇 竞争策略
3 犹太教的一神信仰
4 基督教如何凌驾犹太教?
5 基督教如何成为国教?
6 十字军东征的竞争策略
7 新教与天主教的攻防战
8 新教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第三篇 教会经营
9 地狱观的行销策略
10 中世纪教会如何独占经营?
11 禁止高利贷的竞租策略
12 中世纪教会如何管制婚姻市场?
13 罗马教会与熙笃会的加盟合作
14 为什么欧洲的教堂要盖得这么大、这么久?

第四篇 创新与危机
15 封圣制度创新
16 炼狱说的经济效益
17 中世纪英国教会的贪腐恶名
18 现代教会的创新与危机

附录 演化与社会
19 只有人类才有宗教?
20 宗教有助于人类演化?
21 为什么大型社会需要大型宗教?

延伸阅读
插图来源
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犹太教的一神信仰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埃及记》20:3
 
犹太教与基督宗教信仰独一的真神耶和华,伊斯兰教则信仰真主安拉,犹太教在十诫的第一条诫命就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可以想见一神论的重要性。
  
但如果回顾西方历史,就会发现一神信仰并非一开始就出现。在基督宗教成为罗马人主要信仰之前,古希腊宗教是信仰主流,而古希腊宗教的神至少分成八种神格,包括大地、海洋等原始神祇;精灵与仙女;掌管人体情绪的神灵;太阳神、海神等掌管自然界力量的神明;奥林匹克与十二主神;星座的神灵;妖怪、神话人物、巨人,以及英雄。
  
在摩西(Moses)确立犹太教的一神信仰之前,希伯来人也是多神信仰。在迦南地时期,希伯来人有可能是多神信仰。「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的另一个涵义,就是当时还有其他的神。
 
耶和华的命名意义
 
对犹太教来说,唯一的神就是耶和华(Jehovah)。耶和华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创世记》第2章第4节,《旧约》中共出现6,823次。但十诫中有一诫:「不可妄称你神的名。」神的名字至为神圣,因此,在文献中以四个子音(拉丁化为YHWH)表示,最早的念法可能是「雅威」,意思是「存在」或「成事」。而只有大祭司在特定时刻会隐密念出,一般信徒读圣经时遇到YHWH,一概避讳念成「我的主」,也就是Adonai。等到中世纪时,YHWH的原始念法(雅威)就失传了。
  
到了西元1520年,义大利方济会的神学家彼得加拉太(Petrus Galatinus),主张将Adonai的母音a、o、a,以梅花间竹的方式,插入YHWH四字神名,成为Yahowah(音译为耶和华)。日后转成英文的Jehovah。所以Yahweh、Yahowah、Jehovah、Yahovah都是对同一位神(耶和华)的称唿,只是採用不同的语言。需要说明这个复杂的命名过程,原因是这背后隐藏许多创新手法:
 
一、 要提升神的崇高地位,首先就要让祂的名字拥有「无法言说的力量」,如前述无法发音的代名词YHWH。
 
二、 之后用另一种间接的方式,来称唿祂(前述的Adonai)。
 
三、 最后才用转化过的混合字(前述的Yahovah),让世人与信众指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真的可以形容为“老少咸宜”,虽然讲的是“经济学”和“宗教史”,但完全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而且他善于运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我一开始还在担心,怕这本书会充斥着很多陌生的名词和理论,读起来会很吃力。结果完全出乎意料,他会用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辅助说明,比如,他会用“产品差异化”、“市场细分”来解释不同教派为何会产生,又会用“用户忠诚度”、“口碑传播”来分析信徒的凝聚力。这种将抽象理论与具体案例结合的方式,让我觉得既有趣又易于理解。而且,作者的逻辑非常严谨,他在提出一个观点时,会提供充分的历史证据来支撑,让你觉得心服口服。我特别喜欢他对于“竞争”的探讨,他认为宗教之间的竞争,其实是一种“生存竞赛”,谁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谁就能获得更多的支持。这种视角,让我对宗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信仰层面,而是看到它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力。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解读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构思真的非常新颖!一开始看到书名《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我真的有点吓到,觉得会不会太学术、太硬派,不是我平常会接触的类型。毕竟“经济学”和“宗教”这两个词凑在一起,感觉就像是两种完全不搭界的领域。但当我翻开书的序言,就被作者的引导深深吸引了。他不是直接抛出一堆理论,而是从一些非常具象、甚至带点生活化的角度切入,比如早期基督教社区如何招募信徒,如何建立影响力,甚至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推销”自己的信仰。我本来以为会看到很多关于股票、基金、利润的分析,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作者用经济学里关于市场竞争、资源分配、用户黏性、品牌塑造等等的概念,去解读不同宗教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兴起、扩张、又可能衰落的。这种跨领域的视角,让我感觉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宗教现象,发现背后原来有这么多可以套用的“商业逻辑”。书里举的例子也很多元,从犹太教的独特生存策略,到伊斯兰教的快速扩张,再到基督教内部不同派别的角力,涵盖的时间和空间都相当广阔。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一些历史事件时,会像侦探一样,抽丝剥茧,找出最关键的“经济驱动力”。这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记,而是一场场充满策略博弈的精彩大戏。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真的有够“台式”的!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位很懂学问,但又很会讲故事的长辈在聊天。作者没有用那种冷冰冰的学术报告的语言,而是穿插了很多有趣的典故、生活化的比喻,有时候还会冒出一些带点幽默感的吐槽。比如,他提到某个教会在某个时期为了吸引信众,会想出一些“特别的”活动,读到这里我就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这不就是现在很多商家在做的“行销”手法吗?这种将古老宗教议题用如此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来阐述,让我觉得非常有共鸣。而且,作者也不是那种只讲理论的“空心菜”,他非常注重史实的考证,引用的文献和资料看起来都相当扎实。他不会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随意捏造,而是会详细说明他的推理过程,让你觉得信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分析早期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境内的传播,不是简单地讲“受迫害”和“感化”,而是深入探讨了当时罗马社会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基督教提供的“解决方案”如何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心理需求。这种“接地气”的分析,让我觉得历史的脉络变得非常清晰。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很多我们现在生活中遇到的商业竞争、社群经营、甚至品牌价值的打造,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人在用类似的智慧在实践了。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像是在看一部精彩的历史纪录片,只不过它的解说词是用经济学的语言来写的。作者的笔触相当细腻,他能够将非常宏观的历史趋势,落实到微观的个体行为和组织策略上。比如,他在分析某个宗教在扩张过程中,如何利用当时的社会网络、如何建立信任机制,甚至如何进行“品牌故事”的传播,都写得非常到位。我读的时候,常常会不自觉地将他提到的策略,与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种成功的企业、社群进行对比。你会发现,那些跨越时空的智慧,其实是相通的。这本书并没有预设读者是某个宗教的信徒,也没有强加任何价值判断,它只是用一种客观、分析性的方式,去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我最欣赏的是作者的“宏观视角”,他不仅仅关注某个单一的宗教,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大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中去考察,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竞争关系。他会告诉你,为什么某个宗教的崛起,可能是因为抓住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风口”,或者填补了某个市场的“空白”。这种分析,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让我看到了历史发展背后隐藏的深刻逻辑。

评分

我一直对宗教抱持一种既好奇又有点疏离的态度,总觉得它是一种很精神、很飘渺的东西。但《教堂经济学》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这种刻板印象。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商业顾问”,他把几千年来各种宗教组织的发展历程,剖析得淋漓尽致。他不是在讲神迹,也不是在宣扬教义,而是在讲“生存”和“发展”。他会告诉你,为什么某个宗教在某个时期能够迅速崛起,他的“产品”(信仰、价值观、社群组织)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他的“行销策略”是什么?他的“用户体验”(信徒的归属感、精神慰藉)又是如何保证的?我特别喜欢他对于“竞争”的解读,他认为宗教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教义上的辩论,更是服务、社群、影响力等全方位的较量。书里举的例子,比如中世纪欧洲不同修道院之间的“争夺”资源和信徒,或者某个新兴教派如何挑战传统教会的权威,都写得相当精彩。作者用一种非常理性、甚至是有点“冷酷”的视角,揭示了宗教组织背后那些与我们熟悉的商业运作相似的规律。这并不是贬低宗教,反而让我觉得,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重要现象,它同样受到客观规律的影响,并且在历史中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