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督造桥的人:轻松读宣教故事

为基督造桥的人:轻松读宣教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宣教
  • 传记
  • 基督教
  • 信仰
  • 历史
  • 人物
  • 故事
  • 激励
  • 海外宣教
  • 见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刚开始是非常困难的,
但神知道对我来说是好的,
祂保守我,将我放置在一个适合我的工作当中。

宣教士穷尽生命的坚持,
往往是充满血泪的风范故事。
除了从故纸堆中认识宣教士的一生,
作者也进行了旧地踏查的工作,
适合做为生命教育典范人物的题材。

  借由宣教士的故事,让我们知道生命有着更多的可能性,不要画地自限;为神怀抱理想,朝向目标奋进。就像中国内地会创办人戴德生牧师所说:「做神的事工,会遭遇三件事,第一,不可能;第二,太困难;第三,完成了。」宣教士所信的神,如今仍与我们同在,并且以后仍在。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一丶〈中国开门〉:共收十篇相关文稿,探讨进入中国各地各领域先锋宣教士的工作。这些一百多年前进入中国不同地区丶不同民族丶不同事工领域的先行者,他们面对的困难是什么?他们如何去面对解决这些困难?他们的成效贡献是什么?

  二丶〈纸上说书〉:收在这一卷的18篇文稿都是作者多年来閲读入华宣教士所写的专书或回忆录的笔记报告。因为絶大多数的宣教士,来华前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与训练,不同于其他来华的政客丶军人或生意人,这些人只要达到军政或商业目的,旋即离开中国,返回故乡。传教士则多半长期居留中国,与中国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们所经历的文化震惊丶文化适应,自然远较其他人敏锐丶直接丶深入。

  所以有许多宣教士至终都成为伟大的汉学家,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同时,还有许多传教士,为了传教的目的,翻译圣经丶出版刊物丶介绍西方文学思想作品丶或中国传统思想学説,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扮演重要角色地位。

  三丶〈墓园游踪〉:中国人强调「盖棺论定」,研究华人教会史的人,对于宣教士终极藏身之处,也向极关切,不敢轻忽。收集在「墓园游踪」这卷中的十三篇文稿,是作者陈中陆游访这十几位宣教士墓园,回忆追思他们一生事迹贡献的感动。

  中国人喜欢说「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如何面对死岂不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吗?在华人宣教史中,我们看到许多宣教士视死如归丶一代又一代的为着宣教事工献上生命,葬身异域他乡,埋骨偏郊荒野,甚至像耶稣一样饱受羞辱丶抱屈而终。如果不是在生死之间为生命找到了一个更高的价值意义,是不可能坦然面对丶欣然领受的。

  谨将本书献给所有为主耶稣基督奉献青春生命的宣教士,你们都是为基督搭造福音桥的大能勇士!
《星际航线:宇宙深处的文明回响》 内容简介: 《星际航线:宇宙深处的文明回响》并非一部关于信仰、心灵或历史回顾的著作,而是一次深邃、广阔、充满哲学思辨的硬科幻探险。它带领读者离开了地球的摇篮,进入了冰冷、宏大且充满未知规律的宇宙深处,聚焦于人类文明在面对终极孤独与宏大未知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性、脆弱性以及不屈的求知欲。 本书的核心设定建立在一个“大寂静”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在探索了数百年后,确认了宇宙中绝大多数区域是荒芜的,或者至少是沉默的。然而,这种沉默本身,成为了最令人不安的谜团。故事的主线围绕着“奥德赛计划”的最后一批任务展开,该计划旨在追踪一系列微弱、似乎是刻意布置的信号源,这些信号源指向银河系边缘一个被称为“虚空之环”的星团。 第一部分:回声的召唤与启航的代价 故事的开篇,聚焦于主角团——一支由顶尖语言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和适应性工程师组成的五人精英队伍。他们乘坐的飞船“卡戎之渡”,不仅仅是一艘飞船,更是一个高度自持的生态系统,承载着地球最后的希望和最大的怀疑。 早期章节详细描绘了人类社会在确认宇宙空旷后所经历的“认知冲击”。宗教、哲学、社会结构都受到了动摇。本书深刻探讨了“意义的构建”——当外部世界不再提供宏大的叙事时,人类如何从内部寻找存在的理由。卡戎之渡的成员们,每个人都带着一个沉重的“背囊”——不只是物质设备,更是他们各自文明或家庭失败的印记。 语言学家伊莱亚斯·文森特,一个沉迷于已灭绝语言的学者,他相信任何真正的文明都会留下可以解读的“语法残留”。他坚信,如果信号存在,那么它就必须遵循某种宇宙通用的逻辑结构。工程师阿米拉·汗,则负责维护飞船的“记忆晶格”,这晶格存储了人类历史上所有失败的殖民尝试,她的任务是确保卡戎之渡不重复过去的错误——尤其是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对异质环境的傲慢。 第二部分:跨越真空的熵增 旅程的中段,是关于“时间”与“距离”的残酷描绘。为了达到目标星系,飞船必须依赖于一种理论上的“时空折叠驱动器”,该技术本身就具有极高的不稳定性。作者用细致的笔触刻画了长期休眠、突发故障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细微互动如何侵蚀船员的心理防线。 章节“永恒的低语”探讨了人造环境下的“存在性焦虑”。在飞船内,一切都是可控的,但这种可控感是建立在与广袤宇宙的彻底隔绝之上的。船员们开始在虚拟现实中重构地球的微小片段——一片森林、一场暴雨,以此来对抗无尽的、单调的星空。这里,本书深入探讨了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审视了当人类的感官输入被极度限制时,大脑会如何“创造”现实。 在穿越一片被称为“幽灵星云”的区域时,飞船遭遇了一股强大的、非引力的扰动。这次事件不仅仅是技术故障,更是对船员信念的考验。扰动似乎在模仿已故亲人的声音,或者更糟——它在模仿船员内心深处最不愿面对的自我批判。这部分内容着重于展现人类心智在极限压力下,如何将宇宙的客观冷漠扭曲为一种针对个人的、主观的“折磨”。 第三部分:虚空之环与非欧几何的邂逅 最终,卡戎之渡抵达了“虚空之环”。这个星团的物理特性完全违背了已知的天体物理学模型。恒星的分布呈现出一种怪异的、似乎是有意排列的图案,而行星则围绕着一个巨大的、无法被光线完全穿透的“零点黑体”运行。 在环绕目标行星——一颗被厚重、反射性大气层包裹的“镜面世界”——时,伊莱亚斯解读出了信号的终极结构。这不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数学构造体”,它描述的不是信息,而是存在的方式。 镜面世界的表面并非由岩石或水构成,而是由一种高度有序的、晶体状的、能够自我修复的复杂物质组成。这里的“文明”并非生物性的,而是结构性的。它们不是在“生活”,而是在“维持一种永恒的几何平衡”。 第四部分:最终的解码与选择 在本书的高潮部分,船员们发现,这个“文明”的遗迹,与其说是为了交流,不如说是一种“宇宙性的存档点”。它们通过控制局部时空的曲率,记录了宇宙中所有已知的、可能存在的物理定律的变体。它们是宇宙规律的图书馆,而非生命体的居所。 伊莱亚斯破译了最终的信息序列。这个序列揭示了一个冷酷的真相:宇宙的熵增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复杂的、有生命的信息结构都注定会消亡。 这个结构体邀请卡戎之渡的船员们做出一个选择: 1. 融入结构: 放弃生物形态,将人类的全部知识和意识以纯粹信息的形式编码进这个永恒的几何体中,从而在物理上消亡,但在信息上永存。 2. 带着真相归去: 带着对宇宙终极本质的理解,返回人类的家园,尽管知道这种理解最终会加速人类文明的自我解构。 阿米拉和船长面临着伦理上的抉择:是选择“永恒的静止”,还是选择“充满变数的生命”?本书的结尾,没有给出明确的“胜利”或“失败”。它以卡戎之渡的船员们,在面对这个终极的、非生物的“回响”时,所做出的最后一次人类的、充满情感的、但逻辑上可能不完美的决定而告终。 《星际航线》是一部探讨宇宙尺度下的存在主义的文本,它将硬核的物理学、复杂的系统工程与深刻的人性拷问融合在一起,旨在回答一个终极问题:当人类发现自身在宇宙中无足轻重时,我们存在的价值又该由谁来定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总序
作者自序

卷一:中国开门
为基督造桥的人:裨治文
辛亥革命的同路人:圣公会吴德施主教
为基督航向汕头:汲约翰
苗族救星:柏格理
云南傈僳族福音使者:富能仁
向中国穆斯林传福音的先锋:海春深
带着爱来中国:戴德生
开博物馆传道的山东宣教士:郭显德
访登州圣会堂:慕拉第遗爱碑
芝罘学校今昔风貌

卷二:纸上说书
中国通:卫三畏的《中国总论》
百年好书大家读:丁韪良的汉语传教作品《天道溯原》
通往天国的道路:宾为霖的汉语小说《天路历程》
看见上帝在说话:狄考文《新约和合本圣经》
译经王子:施约瑟
见证东北风云的医疗宣教士:施督阁《奉天三十年》
基督在华夏烙印的报告书:赖德烈《基督教在华传教史》
上帝啊!你何时才会显出你的愤怒?魏特琳《南京安魂曲》
素描福尔摩沙:甘为霖牧师台湾笔记
重读甘为霖笔下的福尔摩沙
我活着是为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马偕日记》读后感
医疗宣教士的信心之路:丁晓亮《十袋米:往中国的福音之路》
履行向神的承诺:柯理培牧师的宣教故事《诸圣之末》
有人一直在为你祷告:缪学理《缪叔叔的故事》
回应那个古旧的使命:《温柔的战士:魏德凯传》读后感
来自挪威的儿童小说:何爱邻宣教士笔下的故事
芝罘学校与内地会传教士子女:《被遗忘的中国童年》读后感
奔行天路的小妇人:艾伟德教士1932年来华八十周年纪念

卷三:墓园游踪
淡水马偕雕像巡礼
继承父志的马偕二世:偕叡廉
接棒!建造北台湾教会:吴威廉
布衣圣徒:叶资牧师
八里乐山园的推手:戴仁寿
乐山园的传奇:戴仁寿
寻回失落的契约:巴克礼牧师的献身文
到各山岭去传扬:孙雅各宣教师夫妇遗爱芬芳
最小的妇人,最大的胸襟:孙理莲
一个爱的希望:希望会育幼院与祈爱德宣教士
寻找戴费马利师母
飘洋过海的祷告勇士:罗玉光
艾伟德宣教士墓园掌故

图书序言

基督教入台及中国内地会创设150年纪念套书总序

  2015年是台湾教会历史年,因为第一位入台宣教的马雅各就是在1865年6月正式进入台湾,展开他拓荒奠基丶设立教会的艰巨工作的。无巧不巧,对整个中国及1949年后台湾宣教工作极有贡献的中国内地会(今日之海外基督使团),也是在1865年6月创设的。为了这两个特别的事件,宇宙光马礼逊学园决定举办几件特殊的活动,以作纪念。  

  首先是承续先前的经验,在「马礼逊入华宣教200年历史图片展」丶「印尼华人基督教宣教历史图片展」丶「风雨彩虹:基督徒与民国百年缤纷录」三大历史图片展览之后,制作「马雅各入台宣教150年历史图片展」巡回各地展出,并依例制作导览手册,以利有心人士收藏参考。同时与中原大学及内地会共同举办「内地会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收论文20余篇,宣读研讨后将再结集出版。在这些较为专业的活动进行期间,宇宙光爱心合唱团和师旷知音雅集国乐团也将举行四场以马雅各事蹟为主调的史诗音乐演出。除此以外,就是本套文集的出版工作了。

  老实説,出版一套文集,确实让我们犹豫考虑了许久。在文字出版事业如此没落萧条的此刻,出版一套文集,无异是一种重大的挑战,特别是一套相当专业性的华人教会史的专业文集。它的读者在那里?它的市场何在?几经折腾考虑,我们忽然发现,2015年也是第一位入华宣教士马礼逊所创办的华文第一份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创刊发行200年纪念。终于在一种使命感的催促下,我们决定排除万难出版这套文集。希望这一股追怀先贤丶舍我其谁的壮怀,也能得到你的回应支持。

  收在这套文集中的共有五本六册专书。首先是舍禾耗费十年精力,上天下地丶收集资料丶历尽艰辛写成的《中国的耶路撒冷:温州基督教历史》一书,这本厚达三十八万字的巨着,我们会把它分为上下两册出版。在这本书中,也是温州人的舍禾,笔端深情款款的把温州的过往历史和温州基督教历史,巨细靡遗的描绘得一清二楚,令人佩服。我在舍禾这本书的序言中,曾特别就他的研究方法,说了下面一段话:
   
  从元朝也里可温进入温州开始,将温州教会史分为古代教会史丶近代教会史丶现代教会史几个不同阶段,配合温州文化社会的发展,将温州教会史与温州社会文化发展史紧密连结,的确在教会史的研究方法上,是一大创举。因为过去中国教会史的研究者,往往会忽略文化社会的影响力,而研究中国文化社会史的学者也往往不自知的忽略基督教在文化社会中的影响力。形成所谓「中国教会历史去社会化,中国历史去教会化」的偏差。使得中国教会史及中国文化社会史的真相都有隐晦不明之处。本书作者小心翼翼丶广搜基督教及温州地区相关社会文化资料,仔细加以排比分析,尤其对不同教派丶不同宣教士个人生命背景,措意尤深,精凖掌握其特质特性,加以论述。对宣教士的宣教对象——温州人,作者也花了相当多的精力时间,收集了相当多的档案资料,务求精凖掌握每一次宣教过程中彼此相遇相碰的真实经验。经过这样仔细的爬梳整理,形诸论述,读者在捧读之际,会亲切的感受到一股温煦的人味人趣,浮上心头,让你不由自主的把这本厚厚的书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
      
  当然,就华人教会史而言,温州也一直是一个极端重要却被忽略了的地方。温州人是天生的生意人,为了跑生意,普天之下丶尤其是欧美各地,到处都有活跃的温州生意人,更特别的是只要有温州生意人出现,就有温州教会出现。而温州的基督徒及教会,在各种困难压力之下,依然发展迅速,令人刮目相看。温州被人称之为「中国的耶路撒冷」或「中国的安提阿」,决非浪得虚名。但是何以至此?却一直没有人探讨研究。有了舍禾这本书,庶几可以弥补这项遗憾。尤其在教会各界高喊宣教的今天,这本书就更加值得閲览细读了。

  除了考证祥确的文字叙述以外,舎禾也苦心收集了150幅重要的图片,所谓有图为证嘛!在图文相互对证参阅之下,历史的真相就更了然清楚的浮现在我们眼前,也让这本书的可读性大大增加。

  当然,选编这本书的理由,除了上述种种优势以外,也是因为第一个进入温州丶奠定温州宣教坚实基础的宣教士曹雅直夫妇,就是内地会成立初期最早被派往中国的先锋宣教士。就内地会的历史而言,曹雅直夫妇的宣教故事自然应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件,但却一直被史家忽略,鲜少提及。曹雅直在内地会事工尚未正式展开之时,单枪匹马,进入温州,夫妇二人,二十六年据守在温州,从零开始,建立教会,奠定教会在温州传佈的基础。无疑地温州教会史在内地会历史上,必然佔有重要的一页。舍禾这本书的出版,就更加具有特别的意义了。
    
  在本套文集中,编号3的第二本书是许小华所编的《容闳年图谱:中国留学生之父》一书。许小华是一位专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而容闳出身于纪念第一位入华宣教的马礼逊而创办的马公学堂,是华人历史中第一位被宣教士带领进入耶鲁大学毕业的小留学生,也是鼓吹并带领第一批小留学生赴美留学的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容闳无疑地是一位重要的人物。许小华基于专业工作的需要,从人才培育养成的观点出发,花了许多功夫编写成这本文图并茂的《容闳年图谱》,使我们对华人历史中第一位出国留学丶在人才培育上扮演重要关键角色地位的历史人物,有更清楚的了解认识,当然是件极有意义的事。

  在本套文集中编号4的则为魏外扬的《宣教缤纷录》一书。魏外扬是历史系科班出身,一生从事历史教学,为了更多投入华人教会史的研究撰着,他欣然申请提前退休。在这本书中,魏外扬把他多年来在各个不同杂志专栏中所写的六十篇专稿,分成五大部分刊出。分别是:

  一丶〈马礼逊拼图〉:有关第一位入华宣教士马礼逊的研究,近年来越发引起学界的关心注意。马礼逊的着译作品,相继影印出版;马礼逊生平事迹的论述文章,也纷纷发行出版。在这一股马礼逊热潮风起云涌之际,魏外扬也提起笔来,捕捉马礼逊言行事迹,小处着眼丶捕捉全貌,共十五篇;取名併图,缺一不可。是了解马礼逊成就伟业不可轻忽的细节。

  二丶〈内地会精兵〉:内地会在华人群体中宣教已届150年,此辑共收相关文稿9篇。叙述内地会宣教士事迹故事及相关研究。

  三丶〈天国医师〉:在华人宣教史中,以医师身份进入中国,从事医疗宣教工作的宣教士非常多,在这一部分中,魏外扬信手拈来,写了十一篇在华从事医疗宣教工作的宣教士,医德医术丶救身救灵丶视病如亲丶令人感动。这十一篇文章原先皆刊载于专为有心从事医疗宣教工作的现代医护人员閲读的「路加」杂志。而有关基督教医疗宣教工作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也吸引了更多人的关心注意。希望你也能喜欢这些文章。

  四丶〈佳美脚踪〉:收集在这个部分的共有十二篇文章,向你娓娓细述一群中西基督徒宣教士脚踪所踏之地所留下的芬芳见证。魏外扬在这些篇章中,慧眼独具,以他惯有的轻松笔触,轻松挥洒,却能触动心灵,生发赞叹。

  五丶〈神国勇士〉:收集在这个部分的文稿共有十三篇。魏外扬仍然以他一向惯有的笔触,轻描淡写地引导他的读者,跨出书册的字里行间丶跨出四面墙壁的侷限丶跨越国界疆域的控制,陪伴你进入世界各地巨人的心灵,进行一次短暂的访谈,引导你的思绪,飘向异域远方。读这些短文,却有这些意想不到、回味无穷的收获,的确是一件想不到的意外。

  收录在这套文集中编号5的则为陈中陵所着《为基督造桥的人》。顾名思义,便可知道这本书的内容也是在介绍一些杰出的宣教士,为了向中国宣教而作的各种努力。作者将其内容分为三卷:

  一丶〈中国开门〉:共收十篇相关文稿,探讨进入中国各地各领域先锋宣教士的工作。这些一百多年前进入中国不同地区丶不同民族丶不同事工领域的先行者,他们面对的困难是什么?他们如何去面对解决这些困难?他们的成效贡献是什么?

  二丶〈纸上说书〉:收在这一卷的18篇文稿都是作者多年来閲读入华宣教士所写的专书或回忆录的笔记报告。因为絶大多数的宣教士,来华前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与训练,不同于其他来华的政客丶军人或生意人,这些人只要达到军政或商业目的,旋即离开中国,返回故乡。传教士则多半长期居留中国,与中国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们所经历的文化震惊丶文化适应,自然远较其他人敏锐丶直接丶深入。所以有许多宣教士至终都成为伟大的汉学家,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同时,还有许多传教士,为了传教的目的,翻译圣经丶出版刊物丶介绍西方文学思想作品丶或中国传统思想学説,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扮演重要角色地位。读陈中陵「纸上说书」这卷18篇文稿,不知不觉就让你走过一段艰难的思想历程,令人兴奋丶令人感动!

  三丶〈墓园游踪〉:中国人强调「盖棺论定」,研究华人教会史的人,对于宣教士终极藏身之处,也向极关切,不敢轻忽。收集在「墓园游踪」这卷中的十三篇文稿,是作者陈中陆游访这十几位宣教士墓园,回忆追思他们一生事迹贡献的感动。中国人喜欢说「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如何面对死岂不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吗?在华人宣教史中,我们看到许多宣教士视死如归丶一代又一代的为着宣教事工献上生命,葬身异域他乡,埋骨偏郊荒野,甚至像耶稣一样饱受羞辱丶抱屈而终。如果不是在生死之间为生命找到了一个更高的价值意义,是不可能坦然面对丶欣然领受的。读这几篇文章,你会找到答案的。
 
  《宇宙光》创刊于1973年九月,到今年十二月,将出版第五百期,2016年元月号的《宇宙光》,就是五百零一期了。《宇宙光》42年来,一直以关怀历史文化社会自居,四十多年来,一直尽力推动华人教会史与华人历史文化社会的相关研究工作,如研讨会的举办丶论文集的出版丶宣教经验见证的推广培训等。如今华人教会史的研究已经由四十多年前的「险学」逐渐变成「显学」,海崃两岸三地的研究者越来越多,论文的质量也越来越精采。这一转变的过程,可以説是我们的亲身经验。因此,本套文集的最后一本我们决定把宇宙光过去四十多年来所发表的论着文集的序论前言,汇聚成一本书,署之为《脚印:宇宙光华人教会史论着序文集》。一方面可以见证宇宙光过去四十多年来走过的这段感恩历程;另一方面也为这四十多年来参与这段历程的各次会议、参与学者丶发表论文丶出版书籍作一简介记録,也可以说是华人教会史发展的一段历史记录。在所谓的华人教会史历史年,出版这本书,我相信是有其历史意义的。

  历史的巨轮会不停的向前滚动,如果我们错过了今天的历史,未来的历史中将没有我们的踪迹。一个不认识今天历史的人,也不会认识自己。这种人只好茫然无措地走向未来,走向未知。

  基督教信仰是一个注重历史传承的信仰。圣经第一卷书就从人类的始祖开始,逐代记载人类的起源丶发展与传承,巨细靡遗。〈马太福音〉一开始就把耶稣的谱系交待得清清楚楚。基督教一向就是一个注意历史的宗教。上帝是创造时空的上帝。也把上帝所创造的时空赐给我们,让我们进入时空的维度中,有了历史,了解过去丶认识今天丶窥探未来。上帝就是历史的主,但愿我个门能成为握在上帝手中的一支笔,写下「祂的历史」(His-story)。一个有历史的人,是一个多么幸福的人,知道自己在那儿,也知道自己是谁,更知道自己将往那儿去,多好!

  编完这套文集,心中充满恩典。谨将这套文集,献给上帝;祈求上帝将这套文集中所有的慈爱丶恩典丶智慧丶能力都丰丰富富的赏赐给毎一个看到这套文集的人。

作者自序

  1995年圣诞节前夕,我收到教会儿童主日学校长赠送给每位同工教师的礼物,礼物是一本书《贝德士的名单》,介绍二十位宣教士献身来华的历史故事。我深深被宣教士的动人付出所感动,每一篇故事,都是宣教士与本地基督徒为上帝穷尽生命的坚持,那是我认识宣教士的开始。2005年我就读研究所撰写硕士论文,便立志探寻渐被遗忘的宣教史实,以及记录这一群宣教士的故事。

  宣教士动人的故事,往往是充满血泪的风范故事。圣公会主教施约瑟晚年忍受中风之苦,仍戮力用两根指头翻译中文圣经,至终几乎是靠己之力完成圣工,他曾说:「我能坐在这椅子上超过廿年,刚开始是非常困难的,但神知道对我来说是好的,祂保守我,将我放置在一个适合我的工作当中。」

  马偕牧师在台宣教29年,罹患喉癌临终前,依然坚持亲自讲道授课,他巴不得把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还有神对他的爱,全奉献给台湾人,其实更是回应耶稣基督对他的唿召,当我读《马偕日记》,像是待在马偕牧师的身旁,同他忙碌的翻越群山峻岭,听他热情的谈论豪情壮志,以及在主前倾心吐意祷告。

  除了从故纸堆中认识宣教士的一生,实际踏查旧地也是我的一项任务。来台的西方宣教士不计其数,终了埋骨台湾的,成为我访查的重点。艾伟德来自英国,在中日抗战时期,放弃本国籍,归化成为中华民国国民,这在宣教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事蹟;而她终其一生未婚,勤俭简朴,却为育幼工作尽心竭力,收养孤儿难童,成为「孤儿之母」。

  艾伟德就葬在台湾,葬在贾嘉美牧师创办的基督书院内(现为台北基督学院),她的墓碑面向淡水河口,遥望山西阳城,那是她初抵宣教工场的事奉地。因为住居关系,我经常路过基督书院,每次经过,总是不由自主向内探望艾伟德墓园。她的生命,有从神而来的喜乐与恩惠;她带领难童的故事,同时也是信心的故事。如同圣经神的话说:

  「那召你们的本是信实的,他必成就这事。」(帖前5:24)

  我喜欢逛宣教士墓园,还把家人一起拖下水。印象深刻的是2005年国庆连假,向台南东门长老教会牧师娘询问巴克礼牧师的墓园去处,便起身全家南下。抵达台南基督教墓园当天,正值晌午时分,烈日当空不顾全家人汗流浃背,却急着找寻宣教士的墓碑。当我见到一整排长老教会西方宣教士的墓碑,欣喜若狂,其中就有在文字照片中见到的巴克礼牧师!我与家人分享他的宣教故事,这一趟宣教之旅,或说是墓园之旅,的确是家庭另类的旅游行程。

  身为小学教师,我也将宣教士故事融入在课堂中,转化为生命教育或品格教育典范人物的题材。介绍淡水,我就一定提到马偕墓园和外侨墓园,甚至举办校外教学,自然不会忘记对墓园景点内的宣教士人物加以介绍,而且还可以邀请淡江中学校史社的同学进行导览解说。介绍彰化,我就一定提到兰大卫、连玛玉夫妇的切肤之爱故事,而且制作成简报,和班上的小朋友分享他们的助人勇气与慈爱心肠。

  还有,有一年我在米仓国小任教,学校位于新北市八里区,正是戴仁寿创办八里乐山园作为治疗痲疯病患的所在区域,我便和学校老师合力制作戴仁寿人物专题报导,布置在学校穿堂,向学生介绍这位为爱牺牲奉献的阿兜仔医生。

  从2006年至2015年,我透过阅读宣教士传记以及实地田野调查,撰文投稿,承蒙《基督教论坛报》厚爱,持续刊载,同时感谢魏外扬老师推荐,这些文稿今由宇宙光机构编辑出版。全书分为三部分。「卷一:中国开门」,记录晚清民初时期,在中国宣教的开路先锋,以及深入内地偏乡的福音使者;「卷二:纸上说书」,透过宣教士亲身撰写的日记、传记、笔记与小说,我与读者分享读后的心得与省思;「卷三:墓园游踪」,实地访查散佈在台湾各地的来台宣教士墓园,我认为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以及花费最多心思的地方,就在此卷。

  这是一本随手可读的书,喝茶可读、睡前可读,或许如厕也可读!每篇文章一两千字,篇篇独立,且有佐证资料可供判别或延伸阅读。圣经神的话说:

  要扩张你帐幕之地,张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
  要放长你的绳子,坚固你的橛子。(赛54:2)

  借由宣教士的故事,让我更多知道自己的可能,不要画地自限,为神怀抱理想,朝向目标奋进,就像中国内地会创办人戴德生牧师所说:「做神的事工,会遭遇三件事,第一,不可能;第二,太困难;第三,完成了。」宣教士所信的神,如今仍与我们同在,并且以后仍在。

  谨将本书献给所有为主耶稣基督奉献青春生命的宣教士,你们都是为基督搭造福音桥的大能勇士!

图书试读

为基督造桥的人

近年来,大陆学术界对于中国基督教历史研究的课题,越来越有兴趣,不但在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越台湾,在内容上也越趋详实与客观,这种情况尤其明显反映在出版品上。

《千禧年的感召:美国第一位来华新教传教士裨治文传》,即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所持续进行的基督教传教士传记丛书之一,该丛书主要以翻译英文书籍为主,目前陆续出版的人物研究有马礼逊、丁韪良、卫三畏、李提摩太、裨治文与伯驾等传教士。

作为少数在鸦片战争前,即已来华传教的宣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的身份显得格外特殊,他是美国第一位来华传教士。1829年9月自神学院毕业,就接受美国海外传道部差会的聘请,同年10月14日自纽约上船,经过135天的航程,隔年2月15日到达广州,这趟行程的船费,由广州美商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资助。

顺带一提,奥立芬是位虔诚的基督徒,从事贸易生意赚了不少钱,但也奉献了不少钱,例如美国传教士伯驾(Peter Parker,1804-1888)1835年在广州十三行内新豆栏街上的丰太行,租了一间房间作为居所,开办起眼科医院「新豆栏医局」,也是因为奥立芬的慷慨捐助,这个医院有了稳固的基础,而且成为永久性的医院,并得以持续免费为病人治病。

在裨治文抵达中国广州之前,当地外国宣教士只有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一人。因此裨治文自美国出发前,差会就要求他,抵华后应当特别向马礼逊求教,并跟着马礼逊学习汉文。随后马礼逊倡议,由裨治文担任主编,美商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提供经费和印刷场所,于1832年5月起出版一份英文的月刊,名为The Chinese Repository(中文译作《中国丛报》)。这份报刊主要刊载中国语言、文化、历史、艺术、典制、风俗、宗教与迷信等,建构起早期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樑功用,并成功推动「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往来。

1838年在新加坡坚夏书院刊印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A Brief Accou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介绍美国的史地与制度,裨治文的用意在借以显明美国文化与基督教信仰的关系。这本书的特殊之处,首度刊载了美国《独立宣言》文本的部份汉译,从此开展了中国人认识美国《独立宣言》的契机,也是中国人认识美国史地的第一本专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名《為基督造橋的人:輕鬆讀宣教故事》,瞬間勾起了我腦海裡許多零散的畫面。我記得小時候,阿嬤有時會提到一些外國來的傳教士,他們留著捲捲的頭髮,講著有點口音的中文,但卻很認真地教我們唱聖歌,有時還會發糖果。那時候,我只覺得他們是「外國人」,但現在回想起來,他們大概也是為了「造橋」吧?是用愛和善意,在不同的文化和語言之間,搭建一座友誼的橋樑。而「基督」這個詞,更是讓我聯想到許多在電影、書籍中看到的場景,那些為了傳播信仰而遠赴異鄉、歷經艱辛的宣教士。但「輕鬆讀」這個詞,卻讓我感到非常好奇,這和我以往對宣教故事的印象不太一樣。我總是覺得這些故事會充滿了各種宗教術語,或是描寫非常嚴肅的課題,聽起來可能會有點沉重。但如果這本書能用輕鬆的方式來呈現,那就太棒了!我很好奇,這些「造橋的人」是怎麼做到的?他們是怎麼讓異鄉人接納他們的?書裡面會不會講述一些有趣的小插曲,或者是一些讓人捧腹大笑的文化誤會?我最期待的是,書中能否帶出一些宣教士在面對困難時的智慧,以及他們如何用耐心和愛去解決問題。畢竟,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下,語言、習慣、甚至思維方式都有很大的差異,要「造橋」談何容易?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宣教」這件事情,不只是單純的宗教傳播,而是一場充滿愛與奉獻的跨文化交流。

评分

《為基督造橋的人:輕鬆讀宣教故事》這個書名,像是一道溫暖的光,瞬間照亮了我對宣教的想像。以往,宣教在我腦海裡總帶著一絲神聖、嚴肅的光環,彷彿是遙遠國度裡,一群充滿使命感卻又有些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的故事。但「輕鬆讀」這三個字,卻像一股清流,讓我瞬間感到親切和好奇。它暗示著,這是一本充滿人情味、有著生動情節的讀物,而不是一本冰冷的學術著作。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各種畫面:或許是在赤道的烈日下,有人揮汗如雨地建造一間學校;或許是在寒冷的北方,有人耐心溫柔地為孩子們講述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又或許是在人煙稀少的叢林裡,有人用簡陋的醫藥,點亮了生命的希望。「造橋」這個意象,更是讓我聯想到,這些人不僅僅是傳遞一種信仰,更是在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們之間,搭建一座理解、信任和愛的橋樑。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描繪出,這些「造橋者」在面對孤獨、誤解、甚至危險時,是如何堅守信念,又如何用愛去融化隔閡。我尤其想知道,在這些故事中,是否能看到「基督」的影響,是如何透過這些人的行動,化為實際的關懷和改變,讓那些曾經被遺忘、被忽略的角落,重新煥發出生機與希望。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場跨越地域與文化的溫情之旅,讓我渴望一探究竟。

评分

「為基督造橋的人:輕鬆讀宣教故事」,這個書名簡直太有畫面感了!我腦海裡立刻浮現出許多畫面:可能是有人在崎嶇的山路上艱難前行,只為了到達一個偏遠的小村落;也可能是有人在語言不通的異鄉,用著最簡單的詞彙,努力地向人們傳達著一份心意;更可能是有人在面對誤解與排斥時,仍然堅定地伸出援手,用行動去感動人心。而「造橋」這個意象,更是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單向的傳播,更是一種雙向的連接,是將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心靈,緊密地連結在一起。我一直覺得,宣教的本質,應該是一種愛的展現,一種無私的付出。而「輕鬆讀」這個標籤,讓我覺得這本書一定不會枯燥乏味,反而會充滿著許多有趣的故事和生動的描寫。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可能充滿挑戰和艱辛的宣教歷程,轉化成這麼輕鬆有趣的「故事」的?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敘事技巧?書中會不會出現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他們的個性鮮明,他們的經歷充滿傳奇色彩?我特別希望書中能分享一些,關於宣教士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保持樂觀和希望的智慧,以及他們如何與當地人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連結。因為,我相信真正的「造橋」,不僅僅是思想的傳遞,更是心靈的共鳴。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愛與連結之旅,讓人充滿期待。

评分

哇!光是看到書名《為基督造橋的人:輕鬆讀宣教故事》,我就已經被深深吸引住了。身為一個從小就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成長的人,我對於「造橋」這個詞總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它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連結,更是情感、文化、甚至信仰的延伸。想像一下,在遙遠的異鄉,有那麼一群人,他們不是用鋼筋水泥,而是用愛與福音,默默地為基督搭建一座座看不見的橋樑,Connecting souls, bridging hearts。這讓我想到我自己的成長經歷,我們小時候就聽過很多關於傳教士的故事,但總覺得有些遙不可及,有點像是歷史課本裡的片段。這次這本書名給我的感覺卻很溫暖,強調「輕鬆讀」,表示它不是那種讓人望而卻步的學術著作,而是充滿人情味、貼近生活的敘述。我很好奇,這些「造橋的人」究竟是誰?他們在過程中遇到了什麼樣的挑戰?又見證了怎樣的奇蹟?是像電影裡那樣驚心動魄的冒險,還是在平凡日子裡不懈的耕耘?書名中的「基督」也讓我聯想到,他們的橋樑是為了什麼而建造?是為了傳遞某種信仰,還是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讓他們看到希望?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分享一些具體的、生動的案例,讓我能夠身歷其境地感受到那些宣教士的熱情與付出的偉大。甚至,我還在想,這些「造橋」的行動,對台灣這個本身就有著多元文化背景的社會,會不會也有著某種啟發或呼應?畢竟,我們也一直在學習如何與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共存。

评分

光聽書名《為基督造橋的人:輕鬆讀宣教故事》,我就覺得這本書一定很不一樣。我常常覺得,提到「宣教」,總會讓人聯想到一些比較嚴肅、甚至是有些遙遠的議題。但「輕鬆讀」這三個字,瞬間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讓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它聽起來就像是一系列精彩的短篇故事,把那些充滿挑戰、充滿愛心的宣教士的經歷,用一種更親切、更生活化的方式講述出來。而「造橋」這個比喻,也讓我聯想到,他們不僅僅是傳遞一種信仰,更是在人與人之間,在不同的文化之間,搭建一座溝通、理解與連結的橋樑。我很好奇,書裡會不會分享一些,宣教士是如何克服語言障礙,如何融入當地生活,甚至是如何與當地人建立起深厚友誼的故事?我特別想知道,他們在面對挫折和困難的時候,是如何保持信念,並且繼續前行的?有沒有一些,因為他們的努力而讓一個社區、甚至一個國家發生改變的真實案例?我對那些「造橋」的具體行動非常感興趣,究竟他們是怎麼做的?是用醫療、教育、還是單純的愛與陪伴?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窗戶,讓我能夠窺見那些為愛奉獻的人們的真實生活,也讓我對「基督」這個概念,能夠有更深刻、更實際的體會,不再只是教科書上的文字,而是活生生、充滿力量的行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