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印:宇宙光华人教会史论着序文集

脚印:宇宙光华人教会史论着序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我们从历史的角度,
客观地审视基督教与中国的关系,
便能看见西方宣教士本着上帝的慈爱,
在中国的土地上耕植神的真理。

  从第一位入华宣教士马礼逊算起,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基督教与中国之间从一开始在文化与信仰上的巨大冲突,到如今仍有思想观念上的歧异有待突破、解决。

  尽管如此,西方宣教士仍在艰难险阻中,对中国的现代化、西方汉学研究、妇女运动、盲人教育等等,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二十世纪的传教士更是为了中国的利益着想,赞成取消不平等条约,支持抗战。

  本书集结林治平教授自1970至2015年近四十篇论着序文,阐释西方自十八世纪开始,因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而急速现代化,产生了现代化的欧洲;然而,中国在同一时间,却逢禁教时期,对西方宣教士抱持敌对的态度。本书翔实解析基督教与中国在文化信仰上的冲突与融合,更指出西方宣教士在中国所做的工作及影响。

  《宇宙光》42年来,一直以关怀历史文化社会自居,四十多年来,一直尽力推动华人教会史与华人历史文化社会的相关研究工作,如研讨会的举办丶论文集的出版丶宣教经验见证的推广陪训等。

  如今华人教会史的研究已经由四十多年前的「险学」逐渐变成「显学」,海崃两岸三地的研究者越来越多,论文的质量也越来越精采。这一转变的过程,可以説是我们的亲身经验。因此,我们决定把宇宙光过去四十多年来所发表的论着文集的序论前言,汇聚成一本书,署之为《脚印:宇宙光华人教会史论着序文集》。

  一方面可以见证宇宙光过去四十多年来走过的这段感恩历程;另一方面也为这四十多年来参与这段历程的各次会议、参与学者丶发表论文丶出版书籍作一简介记録,也可以说是华人教会史发展的一段历史记录。在所谓的华人教会史历史年,出版这本书,我相信是有其历史意义的。

  历史的巨轮会不停的向前滚动,如果我们错过了今天的历史,未来的历史中将没有我们的踪迹。一个不认识今天历史的人,也不会认识自己。这种人只好茫然无措地走向未来,走向未知。

  基督教信仰是一个注重历史传承的信仰。《圣经》第一卷书就从人类的始祖开始,逐代记载人类的起源丶发展与传承,巨细靡遗。〈马太福音〉一开始就把耶稣的谱系交待得清清楚楚。

  基督教一向就是一个注意历史的宗教。上帝是创造时空的上帝。也把上帝所创造的时空赐给我们,让我们进入时空的维度中,有了历史,了解过去丶认识今天丶窥探未来。

  上帝就是历史的主,但愿我们能成为握在上帝手中的一支笔,写下「祂的历史」(His-story)。一个有历史的人,是一个多么幸福的人,知道自己在那儿,也知道自己是谁,更知道自己将往那儿去,多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治平


  1938年生,东吴大学政治系毕业,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硕士。曾任中原大学专任教授、兼人文与教育学院院长、宗教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原大学荣誉退休教授。自1973年起,以终身义工身份,担任财团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总干事、宇宙光关怀中心执行长、财团法人基督教晨曦会董事长;2003年起,担任伯大尼育幼院董事长。曾获十大杰出青年奖、教育部社会贡献奖、教育部优良教师奖、教育部戏剧贡献奖、国科会研究甲种奖助、汤清文学奖。

  多年来致力推动「全人教育」、「全人关怀」理念。着有《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论文集》、《基督教与中国历史图片论文集》、《基督教与中国论集》、《如果你有一首歌》(与张晓风合着)、《突破痛苦的网》、《我们需要一个梦》、《舞台》、《人找人的故事》、《人啊!你在哪里?》、《二十一世纪的事奉者》、《林治平选集》等多部作品,2006年并策画出版「马礼逊入华200週年丛书」共七十本。另有与全人教育相关论文数十篇。

图书目录

总序
1970年《基督教与中国近代化论集》序
1975年《基督教与中国》  序
1977年《基督教入华百七十年纪念集》 序
1978年《宣教事业与近代中国》序
邵玉铭序
查时杰序
1979年《基督教与中国历史图片论文集》序
吕实强序
周联华序
查时杰序
戴绍曾序
1981年《近代中国与基督教论文集》序
1988年《理念与符号》序
吕实强序
1989年《基督教与中国本色化》序
1992年《中国基督教大学论文集》序
1993年《基督教与中国论集》
王尔敏序
邵玉铭序
1994年《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缘起
1995年《贝德士的名单》序
1996年《全人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8年《台湾基督教史:史料与研究回顾论文集》序
1998年《基督教在中国本色化论文集》(大陆版)
1998年《镜头走过:内地会在华百卅年图片集》序
2001年《历史、文化与诠释学》《全人理念与生命教育》序
2002年《生命教育集思:生命教育与教会历史》《从险学到显学》序
2007年《序论合集》
2007年《马礼逊入华宣教二○○年纪念文集》
2007年《马礼逊入华二百年历史图片巡回展》序
2011年《印尼华人基督教宣教历史图片展导览手册》序
2011年《风雨彩虹民国百年与基督徒缤纷录》序  
2013年《补上一页欠缺的历史》出版后记
2013年《宣教古道情》序
2014年《中国的耶路撒冷》序

图书序言

基督教入台及中国内地会创设150年纪念套书总序

  2015年是台湾教会历史年,因为第一位入台宣教的马雅各就是在1865年6月正式进入台湾,展开他拓荒奠基丶设立教会的艰巨工作的。无巧不巧,对整个中国及1949年后台湾宣教工作极有贡献的中国内地会(今日之海外基督使团),也是在1865年6月创设的。为了这两个特别的事件,宇宙光马礼逊学园决定举办几件特殊的活动,以作纪念。  

  首先是承续先前的经验,在「马礼逊入华宣教200年历史图片展」丶「印尼华人基督教宣教历史图片展」丶「风雨彩虹:基督徒与民国百年缤纷录」三大历史图片展览之后,制作「马雅各入台宣教150年历史图片展」巡回各地展出,并依例制作导览手册,以利有心人士收藏参考。同时与中原大学及内地会共同举办「内地会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收论文20余篇,宣读研讨后将再结集出版。在这些较为专业的活动进行期间,宇宙光爱心合唱团和师旷知音雅集国乐团也将举行四场以马雅各事蹟为主调的史诗音乐演出。除此以外,就是本套文集的出版工作了。

  老实説,出版一套文集,确实让我们犹豫考虑了许久。在文字出版事业如此没落萧条的此刻,出版一套文集,无异是一种重大的挑战,特别是一套相当专业性的华人教会史的专业文集。它的读者在那里?它的市场何在?几经折腾考虑,我们忽然发现,2015年也是第一位入华宣教士马礼逊所创办的华文第一份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创刊发行200年纪念。终于在一种使命感的催促下,我们决定排除万难出版这套文集。希望这一股追怀先贤丶舍我其谁的壮怀,也能得到你的回应支持。

  收在这套文集中的共有五本六册专书。首先是舍禾耗费十年精力,上天下地丶收集资料丶历尽艰辛写成的《中国的耶路撒冷:温州基督教历史》一书,这本厚达三十八万字的巨着,我们会把它分为上下两册出版。在这本书中,也是温州人的舍禾,笔端深情款款的把温州的过往历史和温州基督教历史,巨细靡遗的描绘得一清二楚,令人佩服。我在舍禾这本书的序言中,曾特别就他的研究方法,说了下面一段话:
   
  从元朝也里可温进入温州开始,将温州教会史分为古代教会史丶近代教会史丶现代教会史几个不同阶段,配合温州文化社会的发展,将温州教会史与温州社会文化发展史紧密连结,的确在教会史的研究方法上,是一大创举。因为过去中国教会史的研究者,往往会忽略文化社会的影响力,而研究中国文化社会史的学者也往往不自知的忽略基督教在文化社会中的影响力。形成所谓「中国教会历史去社会化,中国历史去教会化」的偏差。使得中国教会史及中国文化社会史的真相都有隐晦不明之处。本书作者小心翼翼丶广搜基督教及温州地区相关社会文化资料,仔细加以排比分析,尤其对不同教派丶不同宣教士个人生命背景,措意尤深,精凖掌握其特质特性,加以论述。对宣教士的宣教对象——温州人,作者也花了相当多的精力时间,收集了相当多的档案资料,务求精凖掌握每一次宣教过程中彼此相遇相碰的真实经验。经过这样仔细的爬梳整理,形诸论述,读者在捧读之际,会亲切的感受到一股温煦的人味人趣,浮上心头,让你不由自主的把这本厚厚的书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
      
  当然,就华人教会史而言,温州也一直是一个极端重要却被忽略了的地方。温州人是天生的生意人,为了跑生意,普天之下丶尤其是欧美各地,到处都有活跃的温州生意人,更特别的是只要有温州生意人出现,就有温州教会出现。而温州的基督徒及教会,在各种困难压力之下,依然发展迅速,令人刮目相看。温州被人称之为「中国的耶路撒冷」或「中国的安提阿」,决非浪得虚名。但是何以至此?却一直没有人探讨研究。有了舍禾这本书,庶几可以弥补这项遗憾。尤其在教会各界高喊宣教的今天,这本书就更加值得閲览细读了。

  除了考证祥确的文字叙述以外,舎禾也苦心收集了150幅重要的图片,所谓有图为证嘛!在图文相互对证参阅之下,历史的真相就更了然清楚的浮现在我们眼前,也让这本书的可读性大大增加。

  当然,选编这本书的理由,除了上述种种优势以外,也是因为第一个进入温州丶奠定温州宣教坚实基础的宣教士曹雅直夫妇,就是内地会成立初期最早被派往中国的先锋宣教士。就内地会的历史而言,曹雅直夫妇的宣教故事自然应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件,但却一直被史家忽略,鲜少提及。曹雅直在内地会事工尚未正式展开之时,单枪匹马,进入温州,夫妇二人,二十六年据守在温州,从零开始,建立教会,奠定教会在温州传佈的基础。无疑地温州教会史在内地会历史上,必然佔有重要的一页。舍禾这本书的出版,就更加具有特别的意义了。
    
  在本套文集中,编号3的第二本书是许小华所编的《容闳年图谱:中国留学生之父》一书。许小华是一位专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而容闳出身于纪念第一位入华宣教的马礼逊而创办的马公学堂,是华人历史中第一位被宣教士带领进入耶鲁大学毕业的小留学生,也是鼓吹并带领第一批小留学生赴美留学的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容闳无疑地是一位重要的人物。许小华基于专业工作的需要,从人才培育养成的观点出发,花了许多功夫编写成这本文图并茂的《容闳年图谱》,使我们对华人历史中第一位出国留学丶在人才培育上扮演重要关键角色地位的历史人物,有更清楚的了解认识,当然是件极有意义的事。

  在本套文集中编号4的则为魏外扬的《宣教缤纷录》一书。魏外扬是历史系科班出身,一生从事历史教学,为了更多投入华人教会史的研究撰着,他欣然申请提前退休。在这本书中,魏外扬把他多年来在各个不同杂志专栏中所写的六十篇专稿,分成五大部分刊出。分别是:

  一丶〈马礼逊拼图〉:有关第一位入华宣教士马礼逊的研究,近年来越发引起学界的关心注意。马礼逊的着译作品,相继影印出版;马礼逊生平事迹的论述文章,也纷纷发行出版。在这一股马礼逊热潮风起云涌之际,魏外扬也提起笔来,捕捉马礼逊言行事迹,小处着眼丶捕捉全貌,共十五篇;取名併图,缺一不可。是了解马礼逊成就伟业不可轻忽的细节。

  二丶〈内地会精兵〉:内地会在华人群体中宣教已届150年,此辑共收相关文稿9篇。叙述内地会宣教士事迹故事及相关研究。

  三丶〈天国医师〉:在华人宣教史中,以医师身份进入中国,从事医疗宣教工作的宣教士非常多,在这一部分中,魏外扬信手拈来,写了十一篇在华从事医疗宣教工作的宣教士,医德医术丶救身救灵丶视病如亲丶令人感动。这十一篇文章原先皆刊载于专为有心从事医疗宣教工作的现代医护人员閲读的「路加」杂志。而有关基督教医疗宣教工作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也吸引了更多人的关心注意。希望你也能喜欢这些文章。

  四丶〈佳美脚踪〉:收集在这个部分的共有十二篇文章,向你娓娓细述一群中西基督徒宣教士脚踪所踏之地所留下的芬芳见证。魏外扬在这些篇章中,慧眼独具,以他惯有的轻松笔触,轻松挥洒,却能触动心灵,生发赞叹。

  五丶〈神国勇士〉:收集在这个部分的文稿共有十三篇。魏外扬仍然以他一向惯有的笔触,轻描淡写地引导他的读者,跨出书册的字里行间丶跨出四面墙壁的侷限丶跨越国界疆域的控制,陪伴你进入世界各地巨人的心灵,进行一次短暂的访谈,引导你的思绪,飘向异域远方。读这些短文,却有这些意想不到、回味无穷的收获,的确是一件想不到的意外。
    
  收录在这套文集中编号5的则为陈中陵所着《为基督造桥的人》。顾名思义,便可知道这本书的内容也是在介绍一些杰出的宣教士,为了向中国宣教而作的各种努力。作者将其内容分为三卷:

  一丶〈中国开门〉:共收十篇相关文稿,探讨进入中国各地各领域先锋宣教士的工作。这些一百多年前进入中国不同地区丶不同民族丶不同事工领域的先行者,他们面对的困难是什么?他们如何去面对解决这些困难?他们的成效贡献是什么?

  二丶〈纸上说书〉:收在这一卷的18篇文稿都是作者多年来閲读入华宣教士所写的专书或回忆录的笔记报告。因为絶大多数的宣教士,来华前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与训练,不同于其他来华的政客丶军人或生意人,这些人只要达到军政或商业目的,旋即离开中国,返回故乡。传教士则多半长期居留中国,与中国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们所经历的文化震惊丶文化适应,自然远较其他人敏锐丶直接丶深入。所以有许多宣教士至终都成为伟大的汉学家,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同时,还有许多传教士,为了传教的目的,翻译圣经丶出版刊物丶介绍西方文学思想作品丶或中国传统思想学説,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扮演重要角色地位。读陈中陵「纸上说书」这卷18篇文稿,不知不觉就让你走过一段艰难的思想历程,令人兴奋丶令人感动!

  三丶〈墓园游踪〉:中国人强调「盖棺论定」,研究华人教会史的人,对于宣教士终极藏身之处,也向极关切,不敢轻忽。收集在「墓园游踪」这卷中的十三篇文稿,是作者陈中陆游访这十几位宣教士墓园,回忆追思他们一生事迹贡献的感动。中国人喜欢说「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如何面对死岂不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吗?在华人宣教史中,我们看到许多宣教士视死如归丶一代又一代的为着宣教事工献上生命,葬身异域他乡,埋骨偏郊荒野,甚至像耶稣一样饱受羞辱丶抱屈而终。如果不是在生死之间为生命找到了一个更高的价值意义,是不可能坦然面对丶欣然领受的。读这几篇文章,你会找到答案的。
 
  《宇宙光》创刊于1973年九月,到今年十二月,将出版第五百期,2016年元月号的《宇宙光》,就是五百零一期了。《宇宙光》42年来,一直以关怀历史文化社会自居,四十多年来,一直尽力推动华人教会史与华人历史文化社会的相关研究工作,如研讨会的举办丶论文集的出版丶宣教经验见证的推广培训等。如今华人教会史的研究已经由四十多年前的「险学」逐渐变成「显学」,海崃两岸三地的研究者越来越多,论文的质量也越来越精采。这一转变的过程,可以説是我们的亲身经验。因此,本套文集的最后一本我们决定把宇宙光过去四十多年来所发表的论着文集的序论前言,汇聚成一本书,署之为《脚印:宇宙光华人教会史论着序文集》。一方面可以见证宇宙光过去四十多年来走过的这段感恩历程;另一方面也为这四十多年来参与这段历程的各次会议、参与学者丶发表论文丶出版书籍作一简介记録,也可以说是华人教会史发展的一段历史记录。在所谓的华人教会史历史年,出版这本书,我相信是有其历史意义的。

  历史的巨轮会不停的向前滚动,如果我们错过了今天的历史,未来的历史中将没有我们的踪迹。一个不认识今天历史的人,也不会认识自己。这种人只好茫然无措地走向未来,走向未知。

  基督教信仰是一个注重历史传承的信仰。圣经第一卷书就从人类的始祖开始,逐代记载人类的起源丶发展与传承,巨细靡遗。〈马太福音〉一开始就把耶稣的谱系交待得清清楚楚。基督教一向就是一个注意历史的宗教。上帝是创造时空的上帝。也把上帝所创造的时空赐给我们,让我们进入时空的维度中,有了历史,了解过去丶认识今天丶窥探未来。上帝就是历史的主,但愿我个门能成为握在上帝手中的一支笔,写下「祂的历史」(His-story)。一个有历史的人,是一个多么幸福的人,知道自己在那儿,也知道自己是谁,更知道自己将往那儿去,多好!

  编完这套文集,心中充满恩典。谨将这套文集,献给上帝;祈求上帝将这套文集中所有的慈爱丶恩典丶智慧丶能力都丰丰富富的赏赐给毎一个看到这套文集的人。

作者自序

  1995年圣诞节前夕,我收到教会儿童主日学校长赠送给每位同工教师的礼物,礼物是一本书《贝德士的名单》,介绍二十位宣教士献身来华的历史故事。我深深被宣教士的动人付出所感动,每一篇故事,都是宣教士与本地基督徒为上帝穷尽生命的坚持,那是我认识宣教士的开始。2005年我就读研究所撰写硕士论文,便立志探寻渐被遗忘的宣教史实,以及记录这一群宣教士的故事。

  宣教士动人的故事,往往是充满血泪的风范故事。圣公会主教施约瑟晚年忍受中风之苦,仍戮力用两根指头翻译中文圣经,至终几乎是靠己之力完成圣工,他曾说:「我能坐在这椅子上超过廿年,刚开始是非常困难的,但神知道对我来说是好的,祂保守我,将我放置在一个适合我的工作当中。」

  马偕牧师在台宣教29年,罹患喉癌临终前,依然坚持亲自讲道授课,他巴不得把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还有神对他的爱,全奉献给台湾人,其实更是回应耶稣基督对他的唿召,当我读《马偕日记》,像是待在马偕牧师的身旁,同他忙碌的翻越群山峻岭,听他热情的谈论豪情壮志,以及在主前倾心吐意祷告。

  除了从故纸堆中认识宣教士的一生,实际踏查旧地也是我的一项任务。来台的西方宣教士不计其数,终了埋骨台湾的,成为我访查的重点。艾伟德来自英国,在中日抗战时期,放弃本国籍,归化成为中华民国国民,这在宣教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事蹟;而她终其一生未婚,勤俭简朴,却为育幼工作尽心竭力,收养孤儿难童,成为「孤儿之母」。

  艾伟德就葬在台湾,葬在贾嘉美牧师创办的基督书院内(现为台北基督学院),她的墓碑面向淡水河口,遥望山西阳城,那是她初抵宣教工场的事奉地。因为住居关系,我经常路过基督书院,每次经过,总是不由自主向内探望艾伟德墓园。她的生命,有从神而来的喜乐与恩惠;她带领难童的故事,同时也是信心的故事。如同圣经神的话说:

  「那召你们的本是信实的,他必成就这事。」(帖前5:24)

  我喜欢逛宣教士墓园,还把家人一起拖下水。印象深刻的是2005年国庆连假,向台南东门长老教会牧师娘询问巴克礼牧师的墓园去处,便起身全家南下。抵达台南基督教墓园当天,正值晌午时分,烈日当空不顾全家人汗流浃背,却急着找寻宣教士的墓碑。当我见到一整排长老教会西方宣教士的墓碑,欣喜若狂,其中就有在文字照片中见到的巴克礼牧师!我与家人分享他的宣教故事,这一趟宣教之旅,或说是墓园之旅,的确是家庭另类的旅游行程。

  身为小学教师,我也将宣教士故事融入在课堂中,转化为生命教育或品格教育典范人物的题材。介绍淡水,我就一定提到马偕墓园和外侨墓园,甚至举办校外教学,自然不会忘记对墓园景点内的宣教士人物加以介绍,而且还可以邀请淡江中学校史社的同学进行导览解说。介绍彰化,我就一定提到兰大卫、连玛玉夫妇的切肤之爱故事,而且制作成简报,和班上的小朋友分享他们的助人勇气与慈爱心肠。

  还有,有一年我在米仓国小任教,学校位于新北市八里区,正是戴仁寿创办八里乐山园作为治疗痲疯病患的所在区域,我便和学校老师合力制作戴仁寿人物专题报导,布置在学校穿堂,向学生介绍这位为爱牺牲奉献的阿兜仔医生。

  从2006年至2015年,我透过阅读宣教士传记以及实地田野调查,撰文投稿,承蒙《基督教论坛报》厚爱,持续刊载,同时感谢魏外扬老师推荐,这些文稿今由宇宙光机构编辑出版。全书分为三部分。「卷一:中国开门」,记录晚清民初时期,在中国宣教的开路先锋,以及深入内地偏乡的福音使者;「卷二:纸上说书」,透过宣教士亲身撰写的日记、传记、笔记与小说,我与读者分享读后的心得与省思;「卷三:墓园游踪」,实地访查散佈在台湾各地的来台宣教士墓园,我认为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以及花费最多心思的地方,就在此卷。

  这是一本随手可读的书,喝茶可读、睡前可读,或许如厕也可读!每篇文章一两千字,篇篇独立,且有佐证资料可供判别或延伸阅读。圣经神的话说:

  要扩张你帐幕之地,张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
  要放长你的绳子,坚固你的橛子。(赛54:2)

  借由宣教士的故事,让我更多知道自己的可能,不要画地自限,为神怀抱理想,朝向目标奋进,就像中国内地会创办人戴德生牧师所说:「做神的事工,会遭遇三件事,第一,不可能;第二,太困难;第三,完成了。」宣教士所信的神,如今仍与我们同在,并且以后仍在。

  谨将本书献给所有为主耶稣基督奉献青春生命的宣教士,你们都是为基督搭造福音桥的大能勇士!

图书试读

1970
《基督教与中国近代化论集》自序


基督教思想究竟自何时开始传入我国,迄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相传耶稣的使徒之一多马(Thomas)曾在东汉明帝时将基督教传入我国,这一传说虽然迄今仍乏有力证据加以证明,但亦非绝不可能者,起码这一传说的记载,可以证明基督教在中国亦属历史悠久的宗教了。

自明天启五年(1625年)在陕西西安西部土中发现「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后,三百余年来吸引了无数关心东西文化交流历史的学者之重视,经过这些中外学者们的不断努力,对唐时基督教(景教)流行中国的盛况,巳为吾人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然而那时的景教因与佛教思想混淆不清,所以虽然流行了二百多年(自唐太宗贞观九年至唐武宗会昌五年,西元六三五年至八四五年)却于唐武宗时一禁而绝,其后虽在民间仍有奉景教者,但并未发生重大影响。

及至蒙古人入主中国,原在中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及蒙古境内流行的景教(改称也里可温),再度入华,而罗马天主教亦因方济各会(Franciscan)及多明尼派(Dominican)之不断努力而大盛,其中方济各会的义籍教士孟德高维诺(Giovanni da Montecorvino)在北京三十年的传教工作,尤为出名。但因元本异族,故一旦蒙古人的统治权被推翻,他们所热烈提倡的景教及天主教不旋踵亦告烟消云散,传教工作乃再入沉寂阶段。

这一沉寂并未延续得太久,因不久以后,欧洲的天主教徒在文艺复兴精神的鼓舞之下,纷至沓来重叩严局大门闭关自守的中国,这些教士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明朝及清初重开传教大局,在这一时期,传教工作进展神速,有名的教士如利玛窦、南怀仁、汤若望、艾儒略等固皆列名史籍,饱受推崇,而斯时奉教之士如瞿太素、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王征、瞿式耜等人亦均名重一时,不仅成为中国天主教史中有名的人物,他们的事蹟在中国的历史书中也成为被人重视的一面,尤其谈到西学入华或东西文化交流问题,天主教教士及当时的中国信徒的伟大功蹟,更是谁也不敢否认的事实。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