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禪的力量:十場靈性的師徒對話錄

坐禪的力量:十場靈性的師徒對話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禪宗
  • 坐禪
  • 靈性
  • 冥想
  • 自我成長
  • 師徒對話
  • 佛教
  • 心靈平靜
  • 智慧
  • 修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心道法師說:「心和平,世界就和平」
所以,來坐禪吧,
禪可以帶你進入「心和平」的境界,
迴到快樂的根源
離苦得樂,萬事可解

生活在對立的世界,
我們天天麵對著層齣不窮的問題與苦難
大到全球國際性的對抗
──民主共産之爭、貧窮剝削之苦、宗教對立之災──
小至個人的生活願望
──人際關係、聚財升官、求福改運──
心道法師說,禪修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問題就是解答的鑰匙,參!」

請跟隨心道法師禪修的次第
逐步進入和諧共生的靈性生命

  凡俗之問,靈心之答
  引你我進入禪的法門
  為什麼要坐禪?
  要怎麼找到引領修行的好老師?
  宗教和科技有可能相互謀閤嗎?
  修行者對生命都沒有疑惑嗎?

  禪修,是去除外在復雜變化、歸到本來,放開讓我們煩憂、束縛、壓力,和自己徹底和平相處的方法。練習禪修,能夠慢慢迴到自己,就像迴到傢一樣。在這個資訊雜亂的時代,人們渴求讓心靈安定之道,禪就是一個讓我們放鬆自己的良方,可以抒解精神壓力,轉化內心執著,讓身心靈再度充氧。

  修行不是逃避當下,更不是棄絕現實;宗教是根基於生活的一步一腳印,是洞察高科技文明的哲理智慧。藉由修行者迴應俗世疑慮的一問一答,以淺白精要的方式,體會禪修蘊含的力量。

  「我一路看心道法師,他一直就是赤子之心,
  是很謙卑、樸實的老實修行人,死心蹋地走修行這一條路。
  能有今天,不簡單。」
  ──星雲大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釋心道


  心道法師,靈鷲山無生道場開山住持和尚。1984年於颱灣東北角福隆創辦靈鷲山,2001年於新北市永和創立世界宗教博物館,2002年於紐約創立國際非政府組織「愛與和平地球傢」(Global Family for Love and Peace)。
  
  【齣生與修行】
  俗姓楊,祖籍雲南,1948年生於緬甸臘戌省賴島珊的賴坎村,為遠徵軍後裔。4歲時父亡於匪亂,母、妹離散而去,隨姑父流浪務雜活為生;9歲為西南聯軍遊擊隊收容,隨軍叢林野戰求生,嘗目睹阿羅漢飛越水潭聖蹟,種下慕道解脫的種子。
  
  13歲隨軍隊撤退至颱灣,始受正規教育;15歲從軍中醫官口中初聞「觀世音菩薩」故事,得《普門品》經書,悲欣交集,以「悟性報觀音」、「真如度眾生」、「吾不成佛誓不休」三誓句刺身。為專誌修道脫離軍籍,茹素禪坐,貫徹爾後。25歲時,自幼相依為命的孤雛袍澤猝逝,深感無常,毅然齣傢。
  
  【宗風與教育】
  1973年於佛光山剃度就讀叢林學院,仍勵行禪修,嘗夜不倒單,8個月後隨閉關因緣轉嚮頭陀行,曆塚間山洞十年餘孤獨實修,驗明心性,體悟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心道法師的修行以禪為本,主張三乘閤一的佛陀本懷,提倡「生活即福田,工作即修行」的生活禪,以華嚴精神從事跨宗教對話交流。1994年接受緬甸國師烏郭達剌法嗣受名「烏古達剌」;2001年,得寜瑪噶陀派莫紮法王認證為該傳承成就者卻吉多傑轉世,賜號「巴吉多傑」(吉祥金剛);2007年受臨濟本煥長老傳法嗣,法名常妙心道,2013年獲星雲大師傳法嗣,法名心道智達。積極促進南北傳佛教交流,從宗博的交流基礎上,覺醒「多元共生、相依共存」的重要,串聯各教派、各宗教的慈悲共識,推動愛地球、愛和平的社會運動;並緻力復興那蘭陀的傳承教育,於緬甸臘戌弄曼籌建一所「生命和平大學」,奉獻給全世界。
  
  【獲奬】
  ‧2005年6月 斯裏蘭卡頒贈最高佛教榮譽「弘揚佛法貢獻卓越奬」
  ‧2005年8月 印度伊斯蘭組織「宗教交流和諧基金會」(Inter Faith Harmony Foundation )頒贈「穆提拉尼赫魯和平包容和諧奬」(Pt. Motilal Nehru National Award for Peace, Tolerance and Harmony)
  ‧2006年3月 緬甸頒發國傢榮譽一級奬章「弘揚佛法卓越貢獻奬」
  ‧2010年4月 緬甸頒發國傢一級榮譽「傳授禪修卓越優秀奬」
  ‧2010年10月 美國理解寺評選為全球「跨信仰遠見者」
  ‧2013年9月   獲頒泰國僧王寺第二屆「佛教卓越貢獻奬」
  ‧2014年3月   榮獲「緬甸全國上座部佛教最高禪修成就奬」

圖書目錄

採訪側記
豈僅一朝風月,也是萬古長空──訪談心道法師有感 呂政達
前言  未來的未來,請等待 呂政達

第一問    平安是禪
每個人都有禪
寜靜是左右腦的統覺
生死是記憶體的轉換
寂靜修的故事
蛋與指頭的開悟
踢到心就覺悟瞭
一絲不掛的衣角

第二問    緣起求法
長齣菩提心的山
修與教的二位師長
天時地利人和,緣就開瞭
與大師的一段師徒緣
誌同道閤的五比丘等

第三問    參齣來的誌業
從修行體悟而來的願力
窮和尚的大夢
邊走邊學的善財童子
打破溝通藩籬的宗博館
直言無諱的諍友-漢寶德
用愛與和平醞釀齣來的社會運動

第四問    生命大學習
緬甸的威脅與機遇
現代取經的聖地
隻為保護佛陀的原生文化
全球化文化殖民的隱患
宗教是人道的靈性威德
建立愛地球、愛和平的基地
買武器,不如買食物、辦教育
過乾淨的生活,不要消費主義、不要戰爭
疑惑是學習的開始,一切差異是圓滿
第五問    迴歸真心
迴歸修行的根本
用修持串連靈氣
寺院館要兼顧聖化與入世
教育即組織、組織即弘法

第六問    從世界看緬甸
迴首果敢來時路
用教育改變邊區的命運
學習愛地球的專業

第七問    跨界思考
從世界和平看兩岸共生
宗教生態如星係共生
永續纔是共生,共生纔有多樣性
四期教育以禪貫串
輪迴是為瞭找迴本來麵目
三乘是佛陀的遺産,宗教是慈悲與道德的總閤
赤子心共振世界

第八問    羊毛齣在羊身上
生命覺醒,從次第到無次第
問題就是解答的鑰匙,參!
集體修行、個彆體會
心能轉境、離苦得樂
老師是覺悟的導航
慈悲來自無我,禪是無我

第九問    坐禪的力量
禪的量子
心的開閤舒捲
把禪活齣來
善惡念都有重量
禪不存有、不存無,在空有之間
禪的治世是和平
禪的律法是因果
禪是心宗,不是唯心主義,也不是唯物主義
一花開五葉是禪的教育方法

第十問    未來式問題後
宗教改革五百年後
靈性與人工智能的對話
從未來五十年看科學與佛法
宇宙是生命的記憶體,一體而多元
人有全知遍智的能力
反觀意識科學種種
禪是真空生妙有的世界
未來式問題後
為幸福解碼
寜靜心運動
從心定義和平

附錄 六個練習

後記 一封邀約信
 

圖書序言

後記

一封邀約信
心道法師

  
  人的生命像旅行,從有限生命的路,一直旅行下去,旅行到迴到自己的傢,叫做無限生命的傢,旅程當中,人最需要的是愛心,最大的問題在失去信心,生命教育就是為我們啓示愛心、信心。
  
  三十多年來,我反思到一路帶領弟子的經驗談。一路以來,我們也從投入宗博的經曆,找到愛心跟信心。我們是從宗博誌業走嚮,把社會資源滾動起來,把信徒串聯起來護持這個和平的誌業,然後纔紮根到教育。
  
  我們的思維,一直離不開宗博,也就是從「多元共生、相依相存」的理念發展,再到「愛地球、愛和平」的使命,然後纔是不斷紮根「心和平、世界就和平」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一直是宗博的重要價值,透過禪修、四期教育,延伸到大學的和平教育,這一個主軸是貫串的。
  
  生命就像水,緣就是我們的渠道,水在渠道流動,就像生命在緣裏流動,好的緣會讓我們走嚮祝福,如果沒有弄好渠道,渠道就會改道,流嚮不好的地方,所以我們要做善緣、結好緣,把生命渠道整治好,生生世世,人傢也會對我們「生命服務生命、生命貢獻生命」。
  
  我是齣生在緬甸,從颱灣發端,在國際醞釀,現在像鮭魚洄流一樣,迴到佛國緬甸,齣自感恩,也是為瞭保護文化,我們在弄曼這個地方已經發展齣具體的基地,這是一個生命和平教育園區,等於建立一個完整靈性與科學閤一的教育係統,培養具有跨宗教理解的和平種子,這裏有我們收養的貧童孤兒,也會改良開闢有機無毒的農業循環,以慈善、醫療、教育來提升當地的生活,把國際力量串連起來。
  
  我們保護地球,如同愛護自己的傢園,有共同的使命,用閤作發揮集體的共振力量,要實踐愛與和平地球傢的四個守則:
  
  (一)聆聽:安靜地聆聽,聆聽地球的生命、聆聽生命內在的和平。
  (二)對話:在心的安靜中,尊重、包容、博愛一切的生命。
  (三)交流:讓愛與慈悲的種子,串聯彼此,成為和平的網絡關係。
  (四)閤作:體認相依相存的必然,互濟共生,呈現多元和諧的生命共同體。
  
  正如在地球上所有神聖而豐富靈性係統,立足更深廣的全球化視野,當我們迴歸心的源頭,我們誠懇邀約您一起來分享寜靜的喜悅,由衷發齣感恩與慈悲的波羅蜜來修復地球。

圖書試讀

第八問  「羊毛齣在羊身上」
 
生命覺醒,從次第到無次第
 
問:師父,什麼是坐禪的力量?一般人要怎麼從禪轉換到慈悲,這是我們想處理的東西?
 
師:應該是說,像前麵所做的整理,從內在紮實的安定度,到修行的思緒,再到接觸蕓蕓眾生的展現模式,這三個以什麼角度展現成我們的生活。我們要怎麼進入這種核心法教次第,為什麼要進入這個次第?會産生什麼效應?這是我要推廣的産品。
 
問:師父的次第,跟人間佛教一樣嗎?還是人生佛教?人生佛教和人間佛教這兩個定義有什麼差異?
 
師:也不是要這麼定義,現在大傢所顯現是要人間佛教的,要可以在生活中具體實踐的次第,次第的目的,主要是怎麼做齣特色跟超越性。
 
問:師父的意思是要跳齣人間性、人生觀的定義討論?主要是修行要有超越性跟特色,是這樣嗎?
 
師:對。
 
問:最近很多人在討論情緒,蕓蕓大眾關心的是,佛法怎麼樣來接引他們?怎麼來調伏他們?他們很重視情緒這個層麵。
 
師:情緒是跟禪修有關係,我的特色在禪,禪是歸零。
 
問:禪要歸零?禪修在調伏情緒?情緒也歸零?
 
師:重點是怎麼歸零,歸零以後的新生命是什麼。
 
問:師父引導大傢歸零的過程,有什麼樣的道具?或有什麼樣的法可以使用?師父前麵講到特色跟超越,禪宗係統的特色,確實比較沒有人講。
 
師:禪的特色就是沒有次第,禪的超越就是如何歸零,迴到原點。歸零的意思就是用各種法門來達到目的。
 
問:鈴木大拙是用分析的方式,比如說打破邏輯?打破體製?
 
師:所以禪宗沒有次第、沒有係統,那就是禪的係統。禪是打破框框,你現在所講的分析,是不是也叫框框呢?所以這個是有一個疑情在,主要是讓你怎麼去離開那些框框?
 
問: 師父您講禪的歸零, 如果您要跟一般人說這對身心靈有幫助, 會怎麼說?
 
師:禪對身心靈的幫助就是要發現自己。你要發現自己是什麼?發現自己是屬於思緒,還是不屬於思緒?禪,是要你發現自己最原始的根據,根據這個原始,你産生什麼樣的新生命?聽得懂嗎?
 
問題就是解答的鑰匙,參!

用戶評價

评分

“靈性”這個詞,對我來說,總有點飄渺,但又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我總覺得,現代社會的生活,似乎離我們真正的“內在自我”越來越遠,我們被各種外在的物質和欲望所裹挾,很少有機會停下來,真正地去感受自己的內心。《坐禪的力量:十場靈性的師徒對話錄》這本書,光從名字上,就給我一種迴歸本源、探尋內心深處的期待。我喜歡“對話錄”這種形式,因為它意味著思想的碰撞和觀點的交流,也意味著一位經驗豐富的“師父”在引導著一位“徒弟”去探索。我非常好奇,這十場對話會涉及哪些具體的議題?是關於如何應對情緒的起伏?如何培養感恩之心?還是如何看待生死輪迴?我期待著,在閱讀過程中,能感受到那種循循善誘的智慧,以及由此帶來的心靈的淨化。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坐禪不僅僅是一種修行方式,更是一種與自己和解、與世界連接的生命態度。

评分

我一直對“坐禪”這個詞充滿瞭敬畏,總覺得它與高深的佛法、苦修密不可分,好像是得道高僧纔能涉足的領域。但隨著年紀漸長,經曆的事情多瞭,也漸漸體會到,內心的平靜纔是真正的富有。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常常讓人感到沮喪和無力,這時候,如果能有一種方法,讓自己從紛繁復雜的情緒中抽離齣來,重新找迴內心的定力,那該多好。《坐禪的力量:十場靈性的師徒對話錄》這個書名,立刻抓住瞭我。我猜想,這本書會通過十個不同主題的對話,展現師父如何引導徒弟,從迷惑走嚮開悟。我想象著,那些對話或許會涉及如何處理煩惱、如何看待得失、如何與他人相處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的問題。我特彆期待的是,書中會不會有那些“醍醐灌頂”的時刻,讓我在閱讀時,突然感受到一種豁然開朗。希望它能帶給我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讓我也能在日常生活中,一點點實踐,感受坐禪帶來的改變。

评分

我平時是一個相當務實的人,對於一些過於玄妙的東西,總是抱持著一種半信半疑的態度。但是,近年來,隨著工作壓力的增大,以及生活中遭遇的一些挫摺,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狀態,也開始對一些能夠幫助人獲得內心平靜的方法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坐禪的力量:十場靈性的師徒對話錄》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帶著一種治愈人心的力量。我尤其對“師徒對話”這個形式感到好奇,因為我覺得,直接的教導有時會顯得生硬,而通過對話,更能展現齣智慧的傳遞過程,以及徒弟在成長中的睏惑和領悟。我猜想,這本書會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來解讀坐禪的意義和方法,而不是枯燥的理論說教。我期待著,能夠在這十場對話中,看到普通人如何通過坐禪,一步步化解內心的焦慮,找到生活的平衡點。也許,它能讓我不再覺得坐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實踐。

评分

最近一直在思考生命的意義,以及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澄澈。《坐禪的力量:十場靈性的師徒對話錄》這個名字,很自然地吸引瞭我。我總覺得,真正的智慧,往往隱藏在最樸實的語言中,而師徒間的對話,恰恰最能體現這種傳承和啓發。這本書的“十場”設定,也讓我好奇,這十場對話會圍繞著哪些主題展開?是關於修行的方法?還是關於人生的睏惑?亦或是對某種“靈性”的探索?我喜歡那種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講述方式,仿佛跟著師父一步步走入禪的世界。我想象著,書中的對話,一定充滿瞭智慧的閃光點,也一定飽含著師父的慈悲與耐心。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啓示,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也許,這本書能成為我探索內心世界的一把鑰匙,幫助我找到那份久違的平靜與力量。

评分

這本《坐禪的力量:十場靈性的師徒對話錄》,光看書名就讓人感到一種寜靜與深邃。最近生活節奏太快,常常覺得心緒不寜,也一直對佛法禪修有點好奇,但又覺得門檻很高,不知道從何下手。朋友推薦瞭這本書,說它以對話的形式,更容易理解,而且是關於“師徒對話”,感覺會更有溫度,也更貼近實際生活中的睏惑。我一直覺得,很多道理聽起來簡單,但真正要融入生活,就需要有人能點撥,能把深奧的哲理講得淺顯易懂,並結閤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尤其是在現代社會,壓力大,焦慮感重,能夠找到一種內觀自省的方法,讓自己平靜下來,看清事物本質,似乎是越來越迫切的需求。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盞指引的燈,讓我在迷茫中看到一絲方嚮。我期待著在書中能感受到那種循循善誘的教誨,看到師徒之間碰撞齣的智慧火花,也許,我也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平靜與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