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的历史:大卫.霍克尼带你领略人类图像艺术三万年

观看的历史:大卫.霍克尼带你领略人类图像艺术三万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Hockney, Martin Gayford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绘画
  • 大卫·霍克尼
  • 图像艺术
  • 艺术观察
  • 视觉文化
  • 艺术理论
  • 文化史
  • 艺术普及
  • 西方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将时间与空间以平面媒材捕捉起来,是人类永远的冲动。
因为我们从不停止「观看」。

从第一个在洞窟壁上留下手掌印的人开始,到拿起画笔作画的画家们,再来是用摄影机拍下世界的艺术家,到如今是人手一机随时都在拍照、制作各式各样的图像并分享的盛况,再来会是什么?这些图像是如何突破地域、文化与时间的界线,影响着全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相互交织成一张不可独立存在的视觉网络?

七百年前的溼壁画,如今看起来相当「迪士尼」;
十六世纪的义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发明了经典的好莱坞式打光;
《北非谍影》里的英格丽.褒曼看起来就像是提香笔下的抹大拉的玛莉亚;
日本浮世绘里的海浪出现在《木偶奇遇记》……


▎「跨世纪绘画大师」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与英国知名艺评家马丁.盖福特(Martin Gayford)横跨东西方艺术三万年,用三百张人们认为已熟知的传世名作,带领读者走入前所未见、别具启发的艺术时空之旅。

▎―他谈的是观看,但读完之后你会懂艺术。―
本书彷彿是一部电影,穿越由图像组成的人类大历史。

何谓真实,而何又为虚构?
你是否宁可相信镜头,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绘画是不朽的创作形式,在不同时空背景与技术发展下转变样貌。
世界在人们的眼中,或透过感官,或透过光学,在不同大师的诠释下被以各种方式「压扁」于平面。而这些「叙述所见之物」的作品,又回过头暗示人们该如何观看世界。这绵密的视觉轮回,绝不是传统艺术史的范畴所能表述。透过两位大师级作者的精采对话,我们得以重新认识绘画、摄影、电影甚至雕塑、剧场等视觉艺术,也开始明白它们的精神与价值。

读过本书,你将重拾「观看」的技能,无论是观看世界、欣赏绘画,或是看一场电影,都将会有全新的收获与感受。


【艺界推荐】(依姓名笔画排列)
林人中/艺术家与独立策展人
耿一伟/独立策展人,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兼任助理教授
单炜明/艺术博士、副教授、广播节目制作主持人
聂永真/设计师

「继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与约翰.柏格(John Berger)后,大卫霍克尼对图像的凝视与自省,让我们再次经验艺术的本质。」──艺术家与独立策展人 林人中

「堪称霍克尼版的《看的方法》,本书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说明,艺术尚未终结。也终于有一本书可以取代《艺术的故事》,把数位时代图像充斥的现象,纳入艺术史当中。」──独立策展人,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兼任助理教授 耿一伟

「彷彿一部电影,经由两个艺术家的语言和思想带着我回溯,经历人类历史,游走在古老与现代相通的视觉意象里。」──艺术博士、副教授、广播节目制作主持人 单炜明

「大艺术家眼里塞藏的另一群大艺术家、穿越探索及微米观察,珠玑字字。没有一个经典离得开例外,没有一场时代在图像里缺席。」──设计师 聂永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
英国史上继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 1922~2011)之后,第二位被英国女王颁发功绩勋章的艺术家。世人称之为「最受欢迎的在世画家」(the world’s most popular living painter),是公认的大师级画家。其作品风格绮丽,广受爱戴,创作领域横跨绘画、舞台设计、摄影和印刷。他也是一位言语犀利、对艺术充满独到见解的思想家、作家,他的代表作《Secret Knowledge: Rediscovering the lost techniques of the Old Masters》被翻译成不同国家版本,在全世界各地皆为艺术类畅销书。

马丁.盖福特Martin Gayford
《旁观者》(Spectator)的专栏艺评家,也是多本艺术评论书籍的作者。其研究范围包括梵谷、康斯坦伯和米开朗基罗,相关着作如The Yellow House: Van Gogh, Gauguin, and Nine Turbulent Weeks in Provence、Michelangelo: His Epic Life、Man with a Blue Scarf: On Sitting for a Portrait by Lucian Freud和与Philippe de Montebello合着的Rendez-vous with Art等,皆广受好评。www.martingayford.co.uk

相关着作:《更大的讯息--与大卫.霍克尼跨世纪的艺术对话》

译者简介

韩书妍
法国蒙贝里耶第三大学(Université PaulValéry)造型艺术系毕。旅居法国九年。目前定居台湾,为专职英法译者,爱吃爱喝爱猫咪。

图书目录

前言 6
导言:图像、艺术与历史 8
1    图像与真实 20
2    留下痕迹 34
3    影子与诡计 56
4    描绘时间与空间 78
5    布鲁内莱斯基之镜与阿尔贝堤之窗 94
6    镜子与倒影 108
7    文艺复兴: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 126
8    纸张、油彩与复制图像 142
9    绘制舞台与场景 158
10    卡拉瓦乔与猞猁之眼国家科学院 172
11    维梅尔和林布兰:手、镜片与心 194
12    理性时代的美与真理 212
13    1839年之前与之后的暗箱 228
14    摄影、真实与绘画 246
15    摄影与绘画的爱恨纠葛 270
16    捉拍与动态的图像 296
17    电影和剧照 314
18    图像历史尚未完结 334

笔记 342
参考书目 349
作品版权 350
谢辞 355
索引 356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前言】

从电脑到手机,报章杂志到书本,乃至挂在墙上的图画,图像无所不在,放眼望去比比皆是。人们透过图像思考、梦想,并借以理解周遭的人、事、物,运用的程度不下于文字。

然而时至今日,「图像」这件事,鲜少被单独讨论。虽然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像(绘画),已有许多考古及研究,却从未有人将「图像」整合为同一个项目来探讨。这里所说的图像,指得即是任何呈现于平面媒材上如画布、纸张、影视萤幕与手机等的三维世界。我们想要讨论这些不同类型图像之间的连续性与相互影响。

大卫.霍克尼的着作《祕密的知识》(Secret Knowledge,2001年出版)中主张,早在1839年摄影正式问世的数世纪前,欧洲画家已非常熟悉如何利用透镜投射出的光学影像来作画,而这些作品的概念与当今的摄影也息息相关。本书将深入挖掘类似的论证,以新鲜的切入点,勾勒出图像历史更为广义的脉络。

虽然图像是全球性的,但在此将特别集中讨论不断企图「将时间与空间以平面媒材捕捉起来」的传统埃及与欧美绘画,以及完全是另一个故事的中国和日本绘画。「以图像叙事」的人类行为,从史前洞窟开始,至今仍持续发展当中。

【导言】图像、艺术与历史

图像即是人类观看某事某物的平面纪录。

DH 我曾看过一幅毕卡索画的的猫头鹰,生动绝妙。换作今日,艺术家大概只会把稻草塞进猫头鹰的身体当标本吧。毕卡索的猫头鹰忠实呈现了他如何「观看猫头鹰」,远比动物标本有趣多了。图像即是人类观看某事某物的平面纪录,它非常古老,也许比语言更古老。最初画下小动物的人,一定是在旁人的注视下完成的;当他画好后,旁人看了,就对这种动物更了然于心。

一万七千年前法国西南部洞窟中的公牛壁画,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那幅图证明了作画者曾亲眼看见公牛的事实,而非公牛本身的存在。这就是图像的极致表现。所有图像的建立皆有其规则,就连停车场监视摄影机的影像也不例外。某个人将它架设在那儿,设定好监看的范围。一切都是刻意而为,摄影机不会自己决定要往哪里看。

MG 换句话说,所有的图像都呈现出某人对「真实」的观点——即使旁人不这么认为。本书亦如此,书中对图像历史的独特看法来自两位立场各异的作者:霍克尼是画家,我则是评论家兼艺术家传记作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一本冰冷的艺术史教科书,而是一部充满温度和生命力的艺术史“絮语”。大卫·霍克尼以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独特体验,分享了他对人类图像艺术的深刻洞察。他不会用那些生僻的艺术术语把你绕晕,而是用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式,去描述那些伟大的作品。例如,当他谈到色彩的时候,你会觉得他就像在和你聊天的邻居,告诉你哪种颜色能唤起怎样的情感,而古代艺术家又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色彩来表达他们的思想。他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的比较,也格外引人入胜。他会发现,即使相隔万里,不同文明的人们在表达某些情感时,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让我觉得,艺术真的是一种跨越国界、跨越语言的 universal language。书中那些精美的图片,以及霍克尼本人的一些随笔性的评论,都让这本书读起来格外轻松愉悦。我感觉自己不像是在“学习”,而更像是在和一位博学而友善的朋友,一起探讨那些关于美、关于创造、关于人类自身的奥秘。

评分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仿佛跟着大卫·霍克尼一起进行了一场奇妙的“时空穿越”。他并非以一个枯燥的教授身份,而是以一位充满好奇心的旅行者,带领我们穿梭于人类文明的各个角落。从遥远而神秘的史前洞穴,到古老而辉煌的文明遗址,再到近代充满变革的艺术工作室,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探险。他对每一幅作品的解读,都充满了个人化的情感注入,你能感受到他看到蒙娜丽莎时内心的赞叹,触摸到埃及壁画时对生命顽强延续的敬意,甚至在他讨论立体主义时,你也能感受到他那种打破常规、颠覆传统的艺术冲动。他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更是追问“为什么会这样”。他会引导你去思考,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它如何反映社会变迁,又如何影响人类的认知。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不同媒材和技术的探讨,从最初的颜料到后来的摄影,再到他自己热爱的屏幕艺术,他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技术革新对艺术形式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艺术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演变、融合,并始终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让我在观看图像这件事上,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大卫·霍克尼以他非凡的观察力和艺术直觉,带领我们重新审视了三万年来人类是如何“观看”和“被观看”的。他会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图像,让我们看到其背后隐藏的观看方式的演变。比如,他会分析不同时期的人物肖像,是如何从二维的平面符号,逐渐变得立体、生动,以及如何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他还会探讨,艺术家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视角、构图和光影,来引导观众的目光,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他不仅仅是在介绍艺术作品,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我们自身的观看行为本身,是如何被艺术塑造的。书中的案例非常丰富,从最古老的岩画,到文艺复兴的油画,再到他自己对现代科技图像的思考,都展现了他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理解。他鼓励我们打破固有的观看模式,用一种更开放、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世界。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图像世界的新大门。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了,一直没机会拜读。最近终于入手了,迫不及待地翻开,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凭借他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艺术家的独特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人类图像艺术璀璨长河的大门。从史前洞穴壁画的粗犷线条,到古希腊雕塑的完美比例,再到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的细腻光影,以及现代抽象艺术的颠覆创新,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流派的代表作品,都被他信手拈来,娓娓道来。更难得的是,他并非仅仅罗列史实,而是以一种极其个人化、充满激情的口吻,去解读这些图像背后蕴含的人类情感、思想观念以及对世界的探索。他会让你看到,那些古老的符号不仅仅是简单的描摹,而是先民们对生存的渴望、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寻。他对色彩的运用,对构图的理解,对光线的把握,都充满了独到的见解,让你在欣赏经典作品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他作为一位伟大画家的创作灵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史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一次与大师面对面的对话,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盛宴。我仿佛能看到大卫·霍克尼本人,站在我身旁,用他那充满智慧的眼睛,指点着那些历经沧桑却依旧闪耀的艺术瑰宝,并以一种充满乐趣的方式,将它们一一展现在我面前。

评分

我一直对艺术史有些模糊的概念,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太遥远,充斥着各种艰涩的理论和晦涩难懂的术语。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大卫·霍克尼用一种极为平易近人、生动有趣的方式,将三万年来人类图像艺术的发展脉络娓娓道来。他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艺术流派和风格演变,但他总是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和最生动的例子,将它们解释得一清二楚。比如,他谈到透视法的时候,会用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方式来类比,让你瞬间明白其中的奥妙。他又会巧妙地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联系起来,揭示出它们之间潜藏的相似性与内在逻辑。他会带领我们思考,为什么不同时期的人类会对某些图像如此着迷?为什么某些艺术形式会历经千年而不衰?他鼓励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那些既定的“艺术史”结论。书中穿插的许多插图,质量都非常高,每一幅都经过精挑细选,与文字相得益彰,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也能获得视觉上的享受。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并非少数人的专属,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述着我们作为人类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