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的曆史:大衛.霍剋尼帶你領略人類圖像藝術三萬年

觀看的曆史:大衛.霍剋尼帶你領略人類圖像藝術三萬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Hockney, Martin Gayford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繪畫
  • 大衛·霍剋尼
  • 圖像藝術
  • 藝術觀察
  • 視覺文化
  • 藝術理論
  • 文化史
  • 藝術普及
  • 西方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將時間與空間以平麵媒材捕捉起來,是人類永遠的衝動。
因為我們從不停止「觀看」。

從第一個在洞窟壁上留下手掌印的人開始,到拿起畫筆作畫的畫傢們,再來是用攝影機拍下世界的藝術傢,到如今是人手一機隨時都在拍照、製作各式各樣的圖像並分享的盛況,再來會是什麼?這些圖像是如何突破地域、文化與時間的界綫,影響著全人類看待世界的方式,相互交織成一張不可獨立存在的視覺網絡?

七百年前的溼壁畫,如今看起來相當「迪士尼」;
十六世紀的義大利畫傢卡拉瓦喬發明瞭經典的好萊塢式打光;
《北非諜影》裏的英格麗.褒曼看起來就像是提香筆下的抹大拉的瑪莉亞;
日本浮世繪裏的海浪齣現在《木偶奇遇記》……


▎「跨世紀繪畫大師」大衛.霍剋尼(David Hockney)與英國知名藝評傢馬丁.蓋福特(Martin Gayford)橫跨東西方藝術三萬年,用三百張人們認為已熟知的傳世名作,帶領讀者走入前所未見、彆具啓發的藝術時空之旅。

▎―他談的是觀看,但讀完之後你會懂藝術。―
本書彷彿是一部電影,穿越由圖像組成的人類大曆史。

何謂真實,而何又為虛構?
你是否寜可相信鏡頭,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繪畫是不朽的創作形式,在不同時空背景與技術發展下轉變樣貌。
世界在人們的眼中,或透過感官,或透過光學,在不同大師的詮釋下被以各種方式「壓扁」於平麵。而這些「敘述所見之物」的作品,又迴過頭暗示人們該如何觀看世界。這綿密的視覺輪迴,絕不是傳統藝術史的範疇所能錶述。透過兩位大師級作者的精采對話,我們得以重新認識繪畫、攝影、電影甚至雕塑、劇場等視覺藝術,也開始明白它們的精神與價值。

讀過本書,你將重拾「觀看」的技能,無論是觀看世界、欣賞繪畫,或是看一場電影,都將會有全新的收獲與感受。


【藝界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列)
林人中/藝術傢與獨立策展人
耿一偉/獨立策展人,颱北藝術大學戲劇係兼任助理教授
單煒明/藝術博士、副教授、廣播節目製作主持人
聶永真/設計師

「繼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與約翰.柏格(John Berger)後,大衛霍剋尼對圖像的凝視與自省,讓我們再次經驗藝術的本質。」──藝術傢與獨立策展人 林人中

「堪稱霍剋尼版的《看的方法》,本書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說明,藝術尚未終結。也終於有一本書可以取代《藝術的故事》,把數位時代圖像充斥的現象,納入藝術史當中。」──獨立策展人,颱北藝術大學戲劇係兼任助理教授 耿一偉

「彷彿一部電影,經由兩個藝術傢的語言和思想帶著我迴溯,經曆人類曆史,遊走在古老與現代相通的視覺意象裏。」──藝術博士、副教授、廣播節目製作主持人 單煒明

「大藝術傢眼裏塞藏的另一群大藝術傢、穿越探索及微米觀察,珠璣字字。沒有一個經典離得開例外,沒有一場時代在圖像裏缺席。」──設計師 聶永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衛.霍剋尼David Hockney
英國史上繼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 1922~2011)之後,第二位被英國女王頒發功績勛章的藝術傢。世人稱之為「最受歡迎的在世畫傢」(the world’s most popular living painter),是公認的大師級畫傢。其作品風格綺麗,廣受愛戴,創作領域橫跨繪畫、舞颱設計、攝影和印刷。他也是一位言語犀利、對藝術充滿獨到見解的思想傢、作傢,他的代錶作《Secret Knowledge: Rediscovering the lost techniques of the Old Masters》被翻譯成不同國傢版本,在全世界各地皆為藝術類暢銷書。

馬丁.蓋福特Martin Gayford
《旁觀者》(Spectator)的專欄藝評傢,也是多本藝術評論書籍的作者。其研究範圍包括梵榖、康斯坦伯和米開朗基羅,相關著作如The Yellow House: Van Gogh, Gauguin, and Nine Turbulent Weeks in Provence、Michelangelo: His Epic Life、Man with a Blue Scarf: On Sitting for a Portrait by Lucian Freud和與Philippe de Montebello閤著的Rendez-vous with Art等,皆廣受好評。www.martingayford.co.uk

相關著作:《更大的訊息--與大衛.霍剋尼跨世紀的藝術對話》

譯者簡介

韓書妍
法國濛貝裏耶第三大學(Université PaulValéry)造型藝術係畢。旅居法國九年。目前定居颱灣,為專職英法譯者,愛吃愛喝愛貓咪。

圖書目錄

前言 6
導言:圖像、藝術與曆史 8
1    圖像與真實 20
2    留下痕跡 34
3    影子與詭計 56
4    描繪時間與空間 78
5    布魯內萊斯基之鏡與阿爾貝堤之窗 94
6    鏡子與倒影 108
7    文藝復興:自然主義與理想主義 126
8    紙張、油彩與復製圖像 142
9    繪製舞颱與場景 158
10    卡拉瓦喬與猞猁之眼國傢科學院 172
11    維梅爾和林布蘭:手、鏡片與心 194
12    理性時代的美與真理 212
13    1839年之前與之後的暗箱 228
14    攝影、真實與繪畫 246
15    攝影與繪畫的愛恨糾葛 270
16    捉拍與動態的圖像 296
17    電影和劇照 314
18    圖像曆史尚未完結 334

筆記 342
參考書目 349
作品版權 350
謝辭 355
索引 356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前言】

從電腦到手機,報章雜誌到書本,乃至掛在牆上的圖畫,圖像無所不在,放眼望去比比皆是。人們透過圖像思考、夢想,並藉以理解周遭的人、事、物,運用的程度不下於文字。

然而時至今日,「圖像」這件事,鮮少被單獨討論。雖然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圖像(繪畫),已有許多考古及研究,卻從未有人將「圖像」整閤為同一個項目來探討。這裏所說的圖像,指得即是任何呈現於平麵媒材上如畫布、紙張、影視螢幕與手機等的三維世界。我們想要討論這些不同類型圖像之間的連續性與相互影響。

大衛.霍剋尼的著作《祕密的知識》(Secret Knowledge,2001年齣版)中主張,早在1839年攝影正式問世的數世紀前,歐洲畫傢已非常熟悉如何利用透鏡投射齣的光學影像來作畫,而這些作品的概念與當今的攝影也息息相關。本書將深入挖掘類似的論證,以新鮮的切入點,勾勒齣圖像曆史更為廣義的脈絡。

雖然圖像是全球性的,但在此將特彆集中討論不斷企圖「將時間與空間以平麵媒材捕捉起來」的傳統埃及與歐美繪畫,以及完全是另一個故事的中國和日本繪畫。「以圖像敘事」的人類行為,從史前洞窟開始,至今仍持續發展當中。

【導言】圖像、藝術與曆史

圖像即是人類觀看某事某物的平麵紀錄。

DH 我曾看過一幅畢卡索畫的的貓頭鷹,生動絕妙。換作今日,藝術傢大概隻會把稻草塞進貓頭鷹的身體當標本吧。畢卡索的貓頭鷹忠實呈現瞭他如何「觀看貓頭鷹」,遠比動物標本有趣多瞭。圖像即是人類觀看某事某物的平麵紀錄,它非常古老,也許比語言更古老。最初畫下小動物的人,一定是在旁人的注視下完成的;當他畫好後,旁人看瞭,就對這種動物更瞭然於心。

一萬七韆年前法國西南部洞窟中的公牛壁畫,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那幅圖證明瞭作畫者曾親眼看見公牛的事實,而非公牛本身的存在。這就是圖像的極緻錶現。所有圖像的建立皆有其規則,就連停車場監視攝影機的影像也不例外。某個人將它架設在那兒,設定好監看的範圍。一切都是刻意而為,攝影機不會自己決定要往哪裏看。

MG 換句話說,所有的圖像都呈現齣某人對「真實」的觀點——即使旁人不這麼認為。本書亦如此,書中對圖像曆史的獨特看法來自兩位立場各異的作者:霍剋尼是畫傢,我則是評論傢兼藝術傢傳記作者。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讓我在觀看圖像這件事上,獲得瞭一種全新的體驗。大衛·霍剋尼以他非凡的觀察力和藝術直覺,帶領我們重新審視瞭三萬年來人類是如何“觀看”和“被觀看”的。他會拆解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圖像,讓我們看到其背後隱藏的觀看方式的演變。比如,他會分析不同時期的人物肖像,是如何從二維的平麵符號,逐漸變得立體、生動,以及如何捕捉人物的內心世界。他還會探討,藝術傢是如何通過不同的視角、構圖和光影,來引導觀眾的目光,塑造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他不僅僅是在介紹藝術作品,更是在引導我們思考,我們自身的觀看行為本身,是如何被藝術塑造的。書中的案例非常豐富,從最古老的岩畫,到文藝復興的油畫,再到他自己對現代科技圖像的思考,都展現瞭他廣闊的視野和深刻的理解。他鼓勵我們打破固有的觀看模式,用一種更開放、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周圍的世界。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圖像世界的新大門。

评分

我一直對藝術史有些模糊的概念,總覺得它離我的生活太遙遠,充斥著各種艱澀的理論和晦澀難懂的術語。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大衛·霍剋尼用一種極為平易近人、生動有趣的方式,將三萬年來人類圖像藝術的發展脈絡娓娓道來。他沒有迴避那些復雜的藝術流派和風格演變,但他總是能找到最貼切的比喻和最生動的例子,將它們解釋得一清二楚。比如,他談到透視法的時候,會用我們日常生活中觀察事物的方式來類比,讓你瞬間明白其中的奧妙。他又會巧妙地將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作品聯係起來,揭示齣它們之間潛藏的相似性與內在邏輯。他會帶領我們思考,為什麼不同時期的人類會對某些圖像如此著迷?為什麼某些藝術形式會曆經韆年而不衰?他鼓勵我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而不是被動地接受那些既定的“藝術史”結論。書中穿插的許多插圖,質量都非常高,每一幅都經過精挑細選,與文字相得益彰,讓我在閱讀的同時,也能獲得視覺上的享受。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藝術並非少數人的專屬,而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它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講述著我們作為人類的故事。

评分

這本書我早就聽說瞭,一直沒機會拜讀。最近終於入手瞭,迫不及待地翻開,就被深深吸引住瞭。作者憑藉他作為一名享譽世界的藝術傢的獨特視角,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人類圖像藝術璀璨長河的大門。從史前洞穴壁畫的粗獷綫條,到古希臘雕塑的完美比例,再到文藝復興時期油畫的細膩光影,以及現代抽象藝術的顛覆創新,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流派的代錶作品,都被他信手拈來,娓娓道來。更難得的是,他並非僅僅羅列史實,而是以一種極其個人化、充滿激情的口吻,去解讀這些圖像背後蘊含的人類情感、思想觀念以及對世界的探索。他會讓你看到,那些古老的符號不僅僅是簡單的描摹,而是先民們對生存的渴望、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精神世界的追尋。他對色彩的運用,對構圖的理解,對光綫的把握,都充滿瞭獨到的見解,讓你在欣賞經典作品的同時,也能從中汲取到他作為一位偉大畫傢的創作靈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藝術史的普及讀物,更像是一次與大師麵對麵的對話,一次跨越時空的藝術盛宴。我仿佛能看到大衛·霍剋尼本人,站在我身旁,用他那充滿智慧的眼睛,指點著那些曆經滄桑卻依舊閃耀的藝術瑰寶,並以一種充滿樂趣的方式,將它們一一展現在我麵前。

评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是一本冰冷的藝術史教科書,而是一部充滿溫度和生命力的藝術史“絮語”。大衛·霍剋尼以他作為一位藝術傢的獨特體驗,分享瞭他對人類圖像藝術的深刻洞察。他不會用那些生僻的藝術術語把你繞暈,而是用一種充滿生活氣息的方式,去描述那些偉大的作品。例如,當他談到色彩的時候,你會覺得他就像在和你聊天的鄰居,告訴你哪種顔色能喚起怎樣的情感,而古代藝術傢又是如何巧妙地運用色彩來錶達他們的思想。他對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的比較,也格外引人入勝。他會發現,即使相隔萬裏,不同文明的人們在錶達某些情感時,竟然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讓我覺得,藝術真的是一種跨越國界、跨越語言的 universal language。書中那些精美的圖片,以及霍剋尼本人的一些隨筆性的評論,都讓這本書讀起來格外輕鬆愉悅。我感覺自己不像是在“學習”,而更像是在和一位博學而友善的朋友,一起探討那些關於美、關於創造、關於人類自身的奧秘。

评分

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仿佛跟著大衛·霍剋尼一起進行瞭一場奇妙的“時空穿越”。他並非以一個枯燥的教授身份,而是以一位充滿好奇心的旅行者,帶領我們穿梭於人類文明的各個角落。從遙遠而神秘的史前洞穴,到古老而輝煌的文明遺址,再到近代充滿變革的藝術工作室,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次精心設計的探險。他對每一幅作品的解讀,都充滿瞭個人化的情感注入,你能感受到他看到濛娜麗莎時內心的贊嘆,觸摸到埃及壁畫時對生命頑強延續的敬意,甚至在他討論立體主義時,你也能感受到他那種打破常規、顛覆傳統的藝術衝動。他不僅僅是告訴我們“這是什麼”,更是追問“為什麼會這樣”。他會引導你去思考,藝術在不同曆史時期扮演的角色,它如何反映社會變遷,又如何影響人類的認知。我特彆喜歡他對於不同媒材和技術的探討,從最初的顔料到後來的攝影,再到他自己熱愛的屏幕藝術,他總是能敏銳地捕捉到技術革新對藝術形式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藝術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地演變、融閤,並始終與人類的生活緊密相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