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管理:13堂专业的必修课程

灾害管理:13堂专业的必修课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灾害管理
  • 应急管理
  • 风险评估
  • 危机应对
  • 减灾救灾
  • 公共安全
  • 安全工程
  • 防灾减灾
  • 灾害科学
  • 应急预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灾害管理为现今面对全球气候变迁与人类快速扩张环境下,重要的必修课程。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讨此一横跨自然与社会科学的新兴学门,希望降低灾害冲击。透过全灾害观点,完整探讨灾害管理学理内涵,本书希望能提供读者灾害管理基础但重要的理论论述,让读者得以对灾害管理有清晰的概念与正确的基本认知。全书内容以紧急管理链的概念串联,从事件发生前的风险管理阶段,着重于灾前减灾与整备阶段;灾害发生时,如何危机管理,建立紧急应变方式与运作机制;到灾害发生后的后果管理,进行灾损调查评估,并建立以减灾为目标之灾前的灾后重建计画,以预防重复受灾。实务工作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学术研究强调整体架构下的完整覆盖。本书是灾害管理学入门的基础书目,希望能借以延伸更多灾害管理相关研究,提供正确知识并做为与灾害防救实务工作对话的基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灾害管理:13堂专业的必修课程》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包含该书本身的内容。 --- 危机时代的系统性应对:构建韧性社会的基础蓝图 在当今快速演变的全球环境中,从自然突变到人为失误,各类风险与挑战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规模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传统的被动式响应模式已然捉襟见肘,迫切需要一种前瞻性、系统化、跨学科的思维框架来指导风险的识别、预防、缓解、准备、响应和恢复全过程。 本书,一本专注于现代危机治理与韧性建设的综合性专著,旨在为决策者、规划师、专业技术人员乃至普通公民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操作性的学习平台。 它超越了单一灾种的应对手册范畴,而是将视野聚焦于“管理体系”的构建,强调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科学方法。 第一部分:宏观视角下的风险认知与治理哲学 理解现代复杂系统的脆弱性: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力于为读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它首先深入剖析了“系统性风险”的概念,阐释了为什么现代社会中,一次局部故障可能引发全球性的连锁反应。我们将探讨技术进步、气候变化和全球化如何共同塑造了新型的风险景观。这部分内容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真实案例的解构,揭示了系统内生的脆弱点和反馈循环机制。 治理的演进:从应急响应到全周期风险管理: 我们追溯了灾害管理思想的演变历程,从早期的救援导向,逐步发展到现代强调预防优先、减缓为主的综合性管理哲学。书中详细阐述了“减少灾害风险”(Disaster Risk Reduction, DRR)的全球框架和核心原则,强调将风险管理嵌入到发展规划、城市建设、经济政策等各个环节的重要性。读者将学习到如何将脆弱性分析与能力评估相结合,构建一个动态的风险画像。 第二部分:科学量化与前瞻性规划的工具箱 风险评估与情景建模的精细化: 成功的管理始于精准的认知。本卷聚焦于量化分析工具的应用。内容涵盖了概率风险评估(Probabilistic Risk Assessment, PRA)的原理与实践,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进行危害识别、暴露度测绘和损失预测。特别是,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多重灾害叠加的情景(Cascading and Compound Hazards Scenarios),例如地震引发海啸,进而导致核电站冷却系统失效的复杂情景,并为每种情景设计相应的预案矩阵。 韧性城市与基础设施的强化设计: 面对日益增加的压力,基础设施的“生存能力”至关重要。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韧性基础设施”的设计理念。这不仅仅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更关乎供水、能源、交通和通讯网络的冗余性、分散性和快速恢复能力。书中提供了关于“硬性”工程措施与“软性”社会组织弹性之间的平衡策略,例如,社区层面的微电网建设与应急物资的分布式存储策略。 第三部分:跨部门协作与高效的应急执行力 多层级协同的指挥与控制体系: 危机发生时,时间就是生命,协调就是效率。本卷详述了现代应急管理中的统一指挥系统(Unified Command Structure)的运作机制,强调联邦、州/省、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边界与信息共享协议。书中详细分析了跨部门协作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并提出了基于标准操作程序(SOPs)和共同行动计划(Cooperative Action Plans)的集成方案。 信息管理与公众沟通的艺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效的危机沟通是稳定人心的关键。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灾害信息管理框架,包括实时数据采集、态势感知(Situational Awareness)的建立与维护。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风险信息传递的心理学,如何避免恐慌、消除谣言,并通过透明、可信赖的渠道,指导公众采取正确的行动。 第四部分:恢复、重建与可持续的适应性管理 从恢复到“更好地重建”(Build Back Better): 灾后恢复不仅仅是恢复原状,更是抓住机遇进行结构性优化的关键窗口。本部分详细阐述了灾后恢复规划(Post-Disaster Recovery Planning)的阶段性管理,从短期的生命线恢复到长期的社会经济复苏。书中强调了“韧性重建”的原则,即在重建过程中嵌入更先进的减灾标准,特别是关注社会公平性,确保弱势群体在重建中不被边缘化。 学习、评估与管理系统的持续改进: 成功的管理是一个闭环流程。本卷强调了事后评估(After-Action Review, AAR)的重要性,它要求对每一次演练和实际响应进行严谨的绩效分析,识别差距和成功经验。读者将学习如何将这些经验教训转化为政策修订、预案更新和人员培训的实际成果,从而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学习和适应性提升。 结语:超越准备——培养面向未来的危机文化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种积极主动的危机文化。它要求组织和个人将风险管理视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而非附加负担。通过对前沿理论、先进工具和成功案例的系统梳理,本书为构建一个更具抵抗力、更能适应未来不确定性的社会,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可操作的指导方针。它是一部面向未来挑战的,不可或缺的专业指南。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价巨


  铭传大学建筑学系教授

马士元

  铭传大学都市规划与防灾学系副教授

张贤龢

  美国奥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政治系助理教授

单信瑜

  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

姚大钧

  Eos Rhea Metis, Ltd. 首席总监

王文禄

  时代法律事务所律师,嘉义大学教政所兼任助理教授

陈永芳

  英国考文垂大学灾害管理暨应急计画助理教授

林志豪

  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急诊部

吴豪哲

  美国奥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助理教授

李旉昕

  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巨大防灾研究中心特定研究员

洪士凯

  美国阿拉巴马州杰克森威尔州立大学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Part I 总论
第一章 灾害管理内涵与重要观念   
1.1 灾害的定义
1.2 灾害管理的内涵
1.3 灾害管理的四个阶
1.4 灾害管理的重要观念
1.5 未来灾害管理学的趋势

Part II 风险管理阶段
第二章 灾害风险管理   
2.1 灾害与风险
2.2 灾害风险管理
2.3 灾害风险管理实务
第三章 社区韧性与灾害管理   
3.1 前言
3.2 社区灾害管理的角色定位
3.3 社区灾害韧性的发展
3.4 韧性社区灾害管理的重点
3.5 民众参与
3.6 讨论
3.7 结论
第四章 防灾教育之反思—没有标准答案的防灾游戏「十字路口」   
4.1 前言
4.2 防灾教育的课题
4.3 防灾游戏十字路口
4.4 讨论
4.5 结论—台湾防灾教育之观察与建言
第五章 灾害保险   
5.1 灾害保险的意义与形式
5.2 天然灾害保险制度
5.3 巨灾保险一词的由来与发展近况
第六章 演习演练的规划   
6.1 导论
6.2 灾害管理演习的方式和类别
6.3 演习的设计方式
6.4 灾害管理演习之挑战
6.5 如何有效演习训练
6.6 结论

Part III 危机管理阶段
第七章 紧急应变理论   
7.1 灾害应变仅是灾害管理四阶段之一
7.2 灾害应变的两种需求
7.3 灾害应变的三大目的与通则
7.4 结论
第八章 群众之大规模避难行为   
8.1 避难意愿之人类行为模式
8.2 风险区划定
8.3 疏散避难计画及运筹
8.4 交通管理策略
8.5 预报、警报和疏散
8.6 避难撤离的返家计画
8.7 结论
第九章 灾害应变中心规划设计与运作   
9.1 成立灾害应变中心的目的
9.2 灾害应变中心的成立与运作
9.3 设立灾害应变中心的考量
第十章 事故现场指挥体系   
10.1 事故现场指挥体系介绍
10.2 结论
Part IV 后果管理阶段   
第十一章 快速损害调查评估之操作与应用   
11.1 「灾害调查与评估」背景分析
11.2 以美国公共设施灾后灾害调查评估机制为例
11.3 结论
第十二章 灾前的灾后复原重建计画   
12.1 导论
12.2 灾后复原重建的终极目的
12.3 评估重建计画
12.4 住宅复原重建与安置方案
12.5 NGO与公部门在灾后重建的关系
12.6 决策模式: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
12.7 重建计画列入灾前应急计画之趋势
12.8 结论
第十三章 灾害报导之光与影—台湾的「明星灾区」与「明星社区」   
13.1 前言
13.2 「明星灾区」的社会背景以及理论
13.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4 高雄县甲仙乡小林村案例
13.5 云林县古坑乡华山村
13.6 讨论:媒体报导之光与影
13.7 结论
 

图书序言

编者序

  地理环境特性、空间需求不断扩张、土地利用日趋复杂、人类决策的偏差,危害(hazard)极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成为灾害(disaster)。如何面对灾害、减少危险情况的不确定性、降低灾害发生之机率,预防重复受灾,已是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讨的课题,甚至发展出灾害管理学门。

  灾害管理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包含面向很广,是一个仍在逐步发展中的新兴学门。为了使读者对灾害管理有清晰的概念、正确的基本认知,本书初步集结灾害管理领域相关研究者长期的研究成果,以紧急管理鍊的概念,从总论(第一章)、风险管理(第二章~第六章)、危机管理(第七章~第十章)到后果管理(第十一章~第十三章)串联全书,提供灾害管理各阶段重要的理论论述。

  第一章〈灾害管理内涵与重要观念〉探讨整体灾害管理之概念与基本内涵,着重于借由管理人类的行为,减轻灾害的冲击。

  风险管理阶段从第二章〈灾害风险管理〉开始,说明如何运用全风险管理的观念与做法,对所有可能的天然与人为危害纳入管理;第三章〈社区韧性与灾害管理〉探讨灾害管理在社区层级的落实,以及民众参与在达成永续减灾的互动及关连性;第四章〈防灾教育之反思—没有标准答案的防灾游戏「十字路口」〉借由没有标准答案的防灾游戏「十字路口」概念以及其实践过程,培养民众思考问题之主体性;第五章〈灾害保险〉介绍灾害保险的意义与目的,以及天然灾害保险制度建立过程及其内涵;第六章〈演习演练的规划〉针对灾害防救演习相关理论加以说明,并针对演习所碰到的瓶颈和挑战进行分析。

  危机管理阶段从第七章〈紧急应变理论〉开始,说明灾害应变在整体灾害管理四阶段中扮演的角色,探讨最适合之灾害应变行动方法;第八章〈群众之大规模避难行为〉则借由美国近年来灾害的相关案例研究,探讨大规模疏散避难议题;第九章〈灾害应变中心规划设计与运作〉从成立灾害应变中心的目的与功能,讨论成立与运作方式,以及相关配置优缺点;第十章〈事故现场指挥体系〉从美国事故现场指挥体系历史谈起,深入剖析其理论、操作逻辑、规划功能与使用限制。

  后果管理阶段从第十一章〈快速损害调查评估之操作与应用〉开始,介绍美国在灾害发生后,于最短时间内进行快速损害调查评估之作业模式;第十二章〈灾前的灾后复原重建计画〉由灾前就开始思考灾后复原重建目的,反思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民众在重建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挑战;第十三章〈灾害报导之光与影—台湾的「明星灾区」与「明星社区」〉针对高雄小林村及云林县古坑乡华山村的案例研究,探讨灾害报导的影响力及可能的解决沟通模式。

  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让大众开始正视灾害管理的重要性,汲取正确的知识来奠定灾害管理的理论基础。未来,我们还会持续介绍灾害管理的不同面向研究,深化国内灾害管理学术专业领域。最后,再次感谢本书所有作者的努力!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灾害管理内涵与重要观念
 
章节摘要
 
天然灾害多是地球运行的正常现象,因此,灾害管理重点在于管理人类的行为,以减轻灾害冲击。本章从灾害的定义开始讨论,探讨「灾害」从最早被视为「上天的惩罚」到近年开始体认到人类社会活动制造了灾害,甚至加剧灾害的冲击程度,进而影响灾害管理方式。这样的转变,导引出灾害管理的两项内涵以及灾害管理的重要观念。这些内涵与观念进而延伸出管理人类社会活动与政府面对灾害的方法。本章同时介绍了美国目前灾害管理的体系与作法,也阐述灾害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门,未来的发展方向包含了实务与学术合流,自然与社会科学结合,以及国际化的研究,应该以谦卑的态度找出与灾害共存的方法,而非「人定胜天」。
 
1.1 灾害的定义
 
要有效管理灾害,需先对「灾害」有清楚的定义。「灾害」在人类历史上,最早被视为上天的惩罚(Act of God)之一,例如旧约圣经中耶和华发动十灾以警醒埃及人让犹太人离开、古代中国以为水灾系河神发怒,须以年轻女子献祭等。这样的想法,不啻是将灾害视为人类无法积极因应的现象,更将灾害发生归咎在不可知的领域中,进而放弃或是忽略天然灾害成因,也失去了灾害管理可能的发展契机。
 
1960年代,开始有社会学家针对「灾害」定义重新思考,将灾害定义成「中断社会活动的事件」(Fritz, 1961)。他们认为灾害发生提供了社会改变的契机,重新调整了原有社会结构,促使人类社会转向另一种可能。随着冷战开始,核子战争的威胁日益升高,社会学家对于灾害的研究,聚焦在防范人为灾害(尤其是核子武器攻击)后的人类行为,灾害的定义不断被重新思索,亦体认到灾害系人类活动造成的结果。重新探究各项原本被认为是「天然灾害」事件的致灾因素,会成为「灾害」,其实与人类的活动密不可分。例如,森林火灾在近代社会被视为天然灾害之一,但详究森林火灾的起源,系为森林自我调控树木数量的方法之一,借由闪电等各种引燃方法,将过分密集的树丛烧毁,留下的余烬供历经天择而存活下来的树种生存,让森林中的树木数量保持恆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确保整体生态圈的持续发展。这样的自然调控过程,因为人类的活动频繁,将居住范围延伸到森林周边,自然影响到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而被定义成「天然灾害」之一。

用户评价

评分

《災難管理:13堂專業的必修課程》,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了一種使命感。在台灣,我們經歷過太多需要「管理」的時刻,每一次的風雨過後,總會帶來無數的反思與檢討。我一直覺得,災難管理不應該只是一門學科,而應該是一種思維模式,一種生活態度。我很想知道,書中會不會從更宏觀的角度,探討如何建立一個具有高度韌性的社會?也就是說,如何在災難來臨時,能夠快速恢復,甚至從災難中學習、成長。我對於書中關於「韌性」的論述特別感興趣,這是否包含在公眾教育、社區組織、基礎設施的建設等方面,都必須思考如何提升其抵抗衝擊的能力?台灣的民間力量非常強大,許多的志工團體在災難發生時,總是衝在第一線。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方法,讓這些民間力量能夠與官方資源更有效地結合,形成一個更強大的支持系統。我也想了解,書中對於災後重建的長遠規劃,例如如何進行環境復育、經濟重建,以及社區重建,會有哪些深入的探討?這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恢復,更包含人文關懷與社會資本的重建,這對我們理解並應對未來的挑戰,絕對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评分

哇,這本《災難管理:13堂專業的必修課程》聽起來真的是太重要了!身為台灣人,我們經歷過多少天災,每次災難來襲,總是讓人心驚膽顫,更別說那些在第一線努力的救難人員、社工、公務員,甚至是志工們,他們承受的壓力與挑戰有多大。我一直覺得,災難管理不只是政府單位的責任,而是全民都需要具備的知識。從事先的預防、應對,到災後的重建與心理支持,每一個環節都環環相扣。我很想知道,書中提到的「13堂專業的必修課程」究竟涵蓋了哪些面向?會不會有針對台灣特殊地質條件(像是地震、颱風)的案例分析?例如,在地震發生後,如何快速有效地啟動避難疏散機制?如何確保臨時避難所的衛生與物資供應?又或者,在風災過後,如何協助受災戶盡快恢復生活,並且處理受損的基礎設施?我特別好奇的是,書中是否會探討如何提升民眾的防災意識與應變能力?畢竟,居安思危,平時的準備是多麼關鍵。像是地震演習、防火演練,甚至是如何在緊急情況下尋找資源、聯絡親友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要學習的。如果這本書能提供具體可行的建議,或是引導我們思考更深層次的防災觀念,那絕對會是一本價值連城的工具書。我非常期待能從書中學到更多專業的知識,也希望藉由閱讀,能為自己和家人,甚至是社區,盡一份防災的心力。

评分

「災難管理」這幾個字,對台灣人來說,不只是書本上的名詞,而是深刻的體驗。這本《災難管理:13堂專業的必修課程》,讓我立刻聯想到許多過去的畫面,像是921大地震、八八風災、蘇迪亞斯風災,甚至近期的普悠瑪號、太魯閣號事故,每一次都是對台灣社會一次嚴峻的考驗。我迫切想知道,書中是否能提供一套系統性的框架,讓我們理解災難發生的整個生命週期,從事前預防、應變、恢復,到最後的重建。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探討如何整合各個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企業以及社區的力量,形成一個更有效的應變體系?台灣的社會資源其實很豐富,但如何將這些分散的力量有效匯集,並且在緊急時刻發揮最大效用,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我們都在努力的方向。我非常希望能從書中學到,如何在資訊混亂的災難現場,快速辨識關鍵資訊,做出正確決策。例如,如何有效傳達避難訊息,如何協調救援物資的分配,如何處理謠言與恐慌,這些都是非常實際且迫切需要的知識。如果這本書能提供實操性的指南,甚至是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那對我來說,將會是無比寶貴的學習。

评分

這本《災難管理:13堂專業的必修課程》光聽書名,就讓人感覺沉甸甸的,充滿了學習的動力。身為一個對社會議題很關注的台灣讀者,我常常思考,在一次又一次的災難之後,我們到底學到了多少?有哪些地方做得還不夠?我特別好奇,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國際間在災難管理上的最佳實踐,並將其與台灣的現況做對比?例如,在國際上,對於複合式災難(像是同時發生地震又引發海嘯,或是颱風伴隨而來的土石流)的應對策略有哪些創新之處?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如何最大化效益的策略?台灣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又是颱風經常侵襲的區域,防災一直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希望能從書中學習到,如何更有效地進行風險評估,並且在災前做好完善的準備。這不僅僅是指物資的儲備,更包括建立一套有韌性的社會網絡。當災難發生時,能夠互相支持、互相幫助,才是最穩固的防線。我還想知道,書中對於災後心理重建的議題,會有怎樣的著墨?畢竟,身心創傷的復原,是災難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提供專業的心理諮商與支持,幫助受災民眾走出陰影,重新面對生活,這絕對是極為重要的課題。

评分

聽到《災難管理:13堂專業的必修課程》這本書,我的腦袋裡立刻浮現了許多與台灣在地相關的場景。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議題的讀者,我深知台灣在地理位置上,容易面臨極端氣候帶來的挑戰,像是更頻繁的暴雨、更強烈的颱風,甚至是海平面上升的潛在威脅。因此,災難管理絕對不是遙不可及的理論,而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課題。我非常好奇,書中會不會針對不同類型的災難,例如水災、旱災、土石流、地震、甚至火災,提供具體的預防與應對措施?例如,在面對強降雨時,政府與民眾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降低淹水與土石流的風險?在乾旱時期,又該如何進行水資源的有效管理?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探討科技在災難管理中的應用,像是利用衛星遙測技術進行災害監測,或是透過大數據分析來預測災情?我認為,善用科技的力量,絕對能提升我們的應變能力。此外,書中對於公眾溝通與訊息傳遞的策略,也會是我關注的重點。在災難發生時,如何確保訊息的準確性與及時性,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與誤解,這非常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