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湿气候观点的人居热环境:建筑风土设计的第一课

热湿气候观点的人居热环境:建筑风土设计的第一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热湿气候
  • 人居热环境
  • 建筑设计
  • 风土设计
  • 气候适应性设计
  • 热环境控制
  • 被动式设计
  • 可持续建筑
  • 建筑物理
  • 室内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本书取名「热湿气候观点的人居热环境」,从风土建筑、环境气候到建筑节能,是集我教习建筑物理二十余年的特色,以及我从事本土建筑研究的精华,尤其致力于反省欧美寒带建筑风格与高科技设备的迷失,自信是一本立足于亚热带特色的建筑热环境学,也是建筑专业者迈入永续建筑设计的第一课。仅以此书赠与建筑学子,希望大家能兼修人文与工程的奥秘,让设计美学更有坚实的内涵,让工程实务有更完美的演出。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您提供的图书名称之外,旨在详细介绍其他相关领域图书的简介: --- 书名:《气候适应型建筑设计:从理论到实践的综合指南》 作者:[虚构作者姓名 A] & [虚构作者姓名 B]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称] 出版年份:[虚构年份]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建筑如何通过适应性设计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能源短缺和不断变化的环境需求的议题。它并非关注特定气候类型下的单一设计策略,而是构建了一个宏观的、跨尺度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框架。 第一部分:气候适应性设计的理论基石 本部分首先厘清了“气候适应性”与传统“气候响应性”设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气候适应性强调的是系统的韧性和长期演化能力,而不仅仅是针对当前气候条件的优化。我们引入了“气候韧性指数”(CRI)的概念,用以评估建筑系统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气候情景时的表现能力。 气候不确定性与设计冗余: 探讨在未来气候预测模型存在较大误差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设计冗余和模块化来提高建筑的适应性。这包括对材料选择、结构体系以及内部空间灵活性的考量。 生命周期评估与气候变化影响: 深入分析了建筑从建造、运营到报废全生命周期中,不同气候情景(如高温热浪、强降雨、风暴等)对能耗和维护成本的影响。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初始设计决策来减少后续的适应性成本。 生态系统服务与建筑融合: 讨论了将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如雨洪管理、微气候调节)融入城市和建筑设计的必要性。不同于仅关注建筑本身的被动策略,本章强调了建筑作为更大生态网络一部分的适应角色。 第二部分:材料与构造的适应性创新 本部分聚焦于支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具体技术和材料创新。我们避开了对特定气候下传统材料的探讨,而是着眼于材料性能的动态适应能力。 相变材料(PCM)与热缓冲: 详细介绍了新型相变材料在围护结构中的应用,重点在于其在不同湿度和温度条件下的热力学稳定性,以及如何通过相变材料实现对室内微气候的“惰性”调节,减少对主动系统的依赖。 动态遮阳与智能表皮: 探讨了超越固定百叶窗和檐口的先进动态遮阳系统。这包括基于光伏发电的自适应外墙、以及能够响应太阳角度和风速变化的全天候智能表皮。强调了这些系统的控制逻辑与能源输入之间的平衡。 水资源管理的循环韧性: 关注建筑在极端降雨和干旱交替情景下的水循环系统。讨论了模块化雨水收集、中水回用与灰水处理系统的集成设计,重点在于系统在不同水文条件下的快速切换和维护能力。 第三部分:适应性策略的系统集成与城市尺度 气候适应性设计并非孤立的建筑行为,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城市肌理中实现。本部分将设计视角提升至社区和城市层面。 微气候干预与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 介绍城市尺度上如何通过绿化覆盖、透水铺装、水景布局等手段,系统性地降低城市环境温度。重点分析了这些干预措施对周边建筑群组的协同效应。 韧性基础设施与建筑的耦合: 探讨建筑的能源、水和交通系统如何与城市基础设施形成相互支撑的韧性网络。例如,在电网故障时,建筑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如微电网)如何反哺社区,以及社区级的储能如何支持建筑的应急需求。 适应性规划与空间重构: 讨论了在面对海平面上升或洪水风险增加的地区,如何通过“可适应的”空间规划来管理风险。这包括设计可被淹没的底层空间、可迁移的结构,以及在不同气候阶段可以重新定义的城市功能区。 第四部分:评估工具与政策框架 最后,本书提出了评估气候适应性设计成效的工具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情景模拟与设计迭代: 介绍了结合气候模型和建筑性能模拟软件(如CFD、能耗模拟)进行多情景、多目标优化设计的方法。强调了“设计-模拟-评估-再设计”的迭代过程在应对气候不确定性中的重要性。 法规与激励机制: 分析了现有建筑规范在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鼓励开发和采用气候适应型技术的政策工具,如基于性能的激励政策、碳信用和适应性再开发奖励。 本书特色: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通用的、可应用于全球不同地理环境的适应性设计思维框架。它侧重于对复杂系统进行解耦、模块化和建立冗余,而非简单地复制特定气候下的被动策略。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覆盖高湿、干旱、沿海等多元环境),读者将获得构建面向未来、具备持续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建筑环境所需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工具。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宪德 教授


  1977 成功大学建筑系毕业
  1981 获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工学硕士
  1984 获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工学博士
  现任成功大学讲座教授

  ☆ 低碳建筑丛书系列
  1.城乡生态
  2.绿色建筑
  3.热湿气候观点的人居热环境
  4.建筑碳足迹
  5.绿建筑91技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气候的启示

1-1 人类挑战气候的历史
 1-1.1 人类发源于热带 
 1-1.2 人类以「穴居」与「火塘」征服了寒带
 1-1.3 人类以「干栏」征服了热带雨林 
 1-1.4 人类以「帐篷」与「泥土」前进沙漠 
1-2 气温的Bergmann法则
1-3 气温与建筑热传的变动
1-4 气候的积分指标
 1-4.1 暖房度日与冷房度日(heating & cooling degree days) 
 1-4.2 暖房度时与冷房度时(heating & cooling degree hours) 
 1-4.3 山地温度递减的修正
 1-4.4 冷房日射时IHk (insolation hours) 
1-5 热湿气候的挑战
 1-5.1 湿度与热焓
 1-5.2 台湾建筑气候分区
 1-5.3 热湿气候是人居热环境设计的挑战

第二章 太阳的启示

2-1 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
2-2 太阳位置
2-3 日照 sunshine
2-4 日射 solar radiation 
2-5 相当外气温度 

第三章 风的启示

3-1 风速与风向 
3-2 地形风 
3-3 建筑物户外风场
3-4 户外通风计画
 3-4.1 都市风道计画
 3-4.2 社区通风防风计画
3-5 室内通风计画
 3-5.1 风力通风计画 
 3-5.2 浮力通风计画
 3-5.3 通风塔的防台防雨设计
3-6 世界各地室内通风潜力概观

第四章 建筑风环境评估

4-1 建筑风环境的视觉化模拟
4-2 建筑自然通风潜力评估法(自然通风潜力VP法)
4-3 建筑自然通风降低空调简易评估法

第五章 热环境的评估与体验

5-1 人体热平衡
5-2 人居热环境的六大因素
 5-2.1 何谓代谢量 (metabolic rate)  
 5-2.2 何谓着衣量 (clothing)
5-3 室内热环境的舒适范围
 5-3.1 有效温度ET及其舒适范围
 5-3.2 新有效温度ET*及其舒适范围 
 5-3.3 PMV与PPD
5-4 热适应性模型与自然通风的舒适范围 
5-5 户外热舒适度及舒适范围
 5-5.1 综合温热指数WBGT
 5-5.2 体感温度AT
 5-5.3 周壁平均辐射温度MRT
 5-5.4 MRT的舒适范围
5-6 气候的适应性设计(climatic adaptability design)
5-7 室内热环境的见证
 5-7.1 干栏民居的热环境
 5-7.2 高蓄热民居的热环境
 5-7.3 铁皮民居的热环境
 5-7.4 玻璃大楼的热环境
5-8 室外热环境的见证
 5-8.1 铺面微气候的见证
 5-8.2 户外遮荫的重要性
 5-8.3 打破玻璃屋的迷思

第六章 都市气候与社区微气候评估

6-1 都市热岛效应
6-2 都市冷岛
6-3 都市热岛的实测
6-4 都市热岛强度的国际比较
6-5 社区微气候评估
 6-5.1 都市热岛环境评估公式
 6-5.2 「户外通风效益」评估说明
6-6 都市热岛评估实例

第七章 建筑外壳热性能指标

7-1 建筑是人类的第三层皮肤
7-2 建筑外壳的隔热性能与遮阳性能
 7-2.1 建筑外壳的隔热性能
 7-2.2 建筑外壳的遮阳性能
7-3 台湾的建筑外壳热性能设计
 7-3.1 建筑节能气候分区与山地建筑节能设计法规
 7-3.2 平地建筑节能设计法规
 7-3.3 住宿类建筑的节能设计指标Req
 7-3.4 空调型建筑的节能设计指标ENVLOAD
 7-3.5 台湾学校及大型空间类建筑物能设计指标AWSG
 
第八章 建筑节能与风土设计

8-1 建筑风土美学
8-2 由住宅耗能见证建筑风土
8-3 热湿气候住宿节能设计的重点在于自然通风设计
8-4 空调型建筑的建筑风土设计
 8-4.1 空调型建筑的节能对策
 8-4.2 公共建筑的开窗节能计画
 8-4.3 选用好的节能玻璃
 8-4.4 外遮阳节能计画
 8-4.5 建筑外壳绝缘保温计画
 8-4.6 屋顶节能计画
8-5 小结:热湿气候的建筑美学风土

第九章 建筑热环境与地球环保

9-1 由建筑热环境迈入地球环保
9-2 建筑专业者必备的空调系统常识
 9-2.1 冷冻空调原理
 9-2.2 变冷媒空调系统
 9-2.3 中央空调系统
 9-2.4 如何决定空调设备量?
9-3 建筑专业必备的空调节能知识
 9-3.1 空调节能技术概要
 9-3.2 不要迷信中央空调
 9-3.3 不要误信「区域供冷」
 9-3.4 不要尽信「变冷媒流量空调系统」
9-4 建筑节能设计与空调节能设计的潜力 
9-5 建筑节能与空调节能的系统整合设计
9-6 结论

附录一 气象资料解析补遗
附录二 国际建筑外壳节能法令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本书是我从事建筑热环境教学三十多年的心血,此次改版特别在书名上新增「热湿气候观点的」于「人居热环境」之前,以彰显遮阳通风特色的热湿建筑风土教育,并希望能匡正以御寒保温为观点的欧美建筑教育之偏差。过去,我一直避免许多枯燥的物理教材,努力如何让建筑物理学更接近生活与文化,以让学生能够发展成为风土建筑造型。有鑑于此,本书以建筑与热湿风土对话之主旋律来启发建筑环境设计的灵感,其内容从风土建筑、环境气候到建筑节能,倾我毕生教习建筑物理之经验,囊括我本土建筑研究与设计实务的精华,尤其深切省思欧美寒带建筑风格与高科技设备的迷失,自信是一本立足于热湿气候特色的建筑热环境学,也是建筑专业者迈入永续设计的第一课。

  我深知,建筑学群的学生,有许多是幻想成为建筑大师的一群,一向对于工程与实务有所抗拒。我跟他们之中许多人一样,是以建筑艺术的志向投入建筑系的,但我后来发觉建筑学假如缺乏工程智慧,就有如义和团般,永远无法登入永续设计的殿堂。我曾以建筑艺术为己任,以建筑系为唯一志愿进入大学,我从没想到我会踏入建筑物理的生涯,只是在大学时期听腻了空泛的建筑理论,厌倦了虚华无实的大师妄想,惶恐于建筑工程实务空无一物,顿悟之后改变了抉择。

  大学中,我一直思索台湾建筑是什么?亚热带建筑风格是何物?东方建筑与西方建筑有何不同?当时我很想由风土气候去反省建筑风格,但我们的建筑物理书本都是一些抄袭美日的大杂汇,建筑设备老师是机械系的老教授,所讲都是一些听不懂的机械原理,或是一些与设计无关的公式,设计课所谈的风格理论尽是一些故弄玄虚的空话,令我十分不耻。坦白讲,我并不喜欢物理数学,我的人文课程与设计成绩都名列最前茅,但我很不爽教授空口说白话与教材内容不具体,于是我立志要选择一门最听不懂的冷门课,好好研究它,将来要写好教科书,让后学者容易了解,不要再像我一样痛苦而已,因此我就毅然决然出国学习建筑物理了。

  回想学生时代,看了许多名嘴的着书与翻译书,常常看不懂、不知所云,常以为自己没水准而难过。后来我到日本留学,发现当地的书很好读,一点也不硬掰。有时把外文书拿来与台湾的翻译书一对照,才知道以前读的内容根本有许多是翻译错误、词不达意的,甚至有许多是教授拿学生报告来东併西凑的垃圾,才发现我们过去常常是被国王的新衣唿拢,甚至是被骗得团团转。回国以后,我常向学生说,假如您看不懂一本书的内容,先不要自责,那一定是写书者有问题。我也自勉,我一定要写一些让人看来清晰明了的书,假如有一点看不懂,一定是我的错,读者不必自责。

  此次是因应建筑节能法规修改与都市热岛评估修正而做的第五次改版,也是最大一次改版,每次改版都是因应教学品质提升与最新实务而执行,但这可能是我退休前最后一次改版了。我当初有感于大学教材没水准愤而去学建筑物理,依此走了三十多年,但愿能无舔于初衷。仅以此书赠与建筑学子,希望大家能兼修人文与工程的奥秘,让设计美学有更坚实的内涵,让工程实务有更完美的演出,让设计不要加速地球大灾难的来临。
 
林宪德 谨志于「知安根」
大灾难又更加速接近之年
2017,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热湿气候观点的人居热环境:建筑风土设计的第一课》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读物。尤其对于我这个长期居住在台湾南部,深受夏天湿热之苦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在酷暑中吹来一阵清风。我一直觉得,我们这边的夏天,那种黏腻的空气,仿佛能把人给“闷死”,出门不到几分钟就满头大汗,回家只想立刻躲进空调房。但是,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只是告诉你如何“躲避”热,而是教你如何“拥抱”凉爽,如何让你的居住空间与热带湿润气候和谐共处。书中对于“建筑的表皮”的论述,让我大开眼界。它详细地讲解了不同建筑材料的隔热性能、反光率,以及它们在湿热环境下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潮湿引起的霉变等等。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生活的建筑,其实就像是我们的第二层皮肤,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舒适度。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风的渗透性”和“日照控制”的章节。它用非常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如何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和开窗设计,来引导穿堂风,带走室内的热量和湿气,并且如何有效地阻挡夏季强烈的阳光直射,避免室内温度的过度升高。书中引用的很多亚洲地区的建筑案例,都让我感到十分亲切,因为它们所面临的气候挑战,与我们台湾的情况非常相似。它让我看到了,原来古老智慧和现代科技结合,可以创造出如此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消暑指南”,而是一本能够深刻改变你对建筑和居住环境看法的“启蒙之书”。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如何让我的家,不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更是一个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持久舒适感的“宜居之所”。

评分

《热湿气候观点的人居热环境:建筑风土设计的第一课》这本书,真是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去思考的读物。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夏天的闷热,不单单是身体上的不适,更会影响到人的心情和生活状态。以往我总觉得,对抗这种天气,只能靠空调,然而,这本书却带我进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维度。它让我们从“风土”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建筑与气候之间的紧密联系。书中关于“热量平衡”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讨论温度高低,而是更深入地分析热量的来源、传播途径,以及如何在建筑内部和外部进行有效地管理。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自然通风”的详细讲解所吸引。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自然通风重要,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通风策略,比如利用压差通风、热压通风,以及如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织来引导气流。这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边一些老建筑的设计,原来那些高高的天花板、宽大的窗户,并非只是为了美观,而是有着非常实际的降温作用。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隔热材料”和“反射涂料”的应用,这些对于我们这个常年阳光充沛的地区来说,提供了很多实用的解决方案。它让我意识到,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能够极大地影响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从而在炎热的夏季,为我们带来持续的凉爽。这本书不是一本速成的“降温指南”,而是一本能够引导我们深入理解人居热环境,并从中找到可持续解决方案的“智慧宝典”。它让我开始相信,即使是在我们这样炎热潮湿的气候下,也能通过更巧妙、更具“风土”意识的设计,来创造出真正舒适、健康、有温度的居住空间。

评分

《热湿气候观点的人居热环境:建筑风土设计的第一课》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场关于“舒适”的重新定义。我一直认为,在台湾夏天那又湿又热的天气里,舒适是件极其奢侈的事情,只能依靠无休止的空调来勉强维持。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将建筑设计与气候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真正舒适人居环境的道路。书中对于“微气候”的讲解,让我对我们所处的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讲温度,还包括了湿度、风速、日照强度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影响我们的体感舒适度的。它鼓励我们去观察,去感受,去理解这些细微之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被动式设计”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建筑的朝向、体块、开窗、以及材料选择等多种手段,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达到降温、通风、隔热的目的。这些方法,很多都源自古老的建筑智慧,与我们台湾本土的建筑文化有着不谋而合之处。书中引用的案例,很多都来自亚洲地区,这让作为台湾读者的我感到格外亲切,因为这些案例所面临的气候挑战,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强的共鸣。它让我看到了,原来通过科学的设计,即使在炎热潮湿的气候下,也能创造出真正舒适、健康、且具有“在地特色”的居住空间。这本书不是一本速成的“降温秘籍”,而是一本能够启发我们深度思考,并指导我们实践“风土设计”的“智慧之书”。它让我相信,舒适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对建筑的巧妙设计来实现。

评分

《热湿气候观点的人居热环境:建筑风土设计的第一课》这本书,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尤其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台湾,深受夏天湿热气候困扰的人来说,它简直就像是一份珍贵的“气候地图”。我一直觉得,我们这边的夏天,那种湿漉漉的空气,总是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像是被什么东西给裹住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温和且富有启迪性的方式,引导我们去理解并顺应这种气候。书中对“遮阳”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要挡住太阳”,而是详细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遮阳设计,比如固定式的遮阳板、可活动的遮阳帘,甚至是利用植物的绿化来达到遮阳效果。它还探讨了这些遮阳措施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和不同朝向下的有效性。这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有些建筑在夏天感觉比其他建筑凉快,原来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它们是如何“管理”阳光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自然通风”的章节,它用了很多直观的图示,来展示空气如何在建筑内部流动,以及如何通过建筑的开口和布局来最大化通风效果。这让我联想到了小时候住过的老房子,那些高高的屋顶和院子里飘荡的凉风,原来都是先人智慧的体现。这本书不是要你放弃空调,而是教你如何通过更聪明的设计,来减少对空调的依赖,从而创造出更健康、更舒适、也更可持续的居住环境。它让我看到了,建筑风土设计,是一种将科学、艺术和人文关怀完美结合的学问。读完之后,我再看向身边的建筑,感觉就像是多了一双能够“看见”风和阳光的眼睛,能够理解那些隐藏在设计背后的巧思。

评分

终于读完了《热湿气候观点的人居热环境:建筑风土设计的第一课》。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老祖宗的礼物,里面装满了关于如何在炎热潮湿的气候下,让生活更舒适的智慧。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天气,尤其是南部,夏天那种海边的湿热,真是让人头疼。以往我总是想着用尽一切办法来“对抗”这种天气,比如紧闭门窗,开足马力地用空调。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对抗可能不是最好的方式,理解和顺应才是。书中对“气候因子”的分析,非常细致,它不仅仅是讲温度,还包括了湿度、日照、风速等等,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影响我们的体感舒适度的。它引导我用一种更科学、更系统的眼光,来审视我们身边的建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热辐射”和“自然通风”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建筑在夏天会像个大烤箱,而有些却能保持凉爽,这和墙体的散热性能、屋顶的设计、以及建筑的朝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书中的一些图解,比如模拟热气流动的示意图,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那些复杂的理论。它让我看到了,原来通过建筑本身的巧妙设计,就能大大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创造出更加自然、更加健康的居住环境。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地域性的建筑案例,这些案例中的一些手法,在我小时候老家也能看到,现在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快速降温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从根源上理解和改善人居热环境的书。读完之后,我再看向身边的建筑,感觉就像是多了几层滤镜,能够看到更多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智慧。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拿到《热湿气候观点的人居热环境:建筑风土设计的第一课》这本书,我只是出于对家乡气候的好奇。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全新认知。书中对于“微气候”的讲解,让我醍醐灌顶。我们常常抱怨夏天午后那令人窒息的闷热,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建筑布局、材料选择,甚至植被的分布,都会影响到局部的温度和湿度。它鼓励我们去观察,去感受,去理解这些细微的差异,并从中找到改善居住环境的可能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热桥”和“隔热”的讨论,这对于我们台湾常年潮湿高温的环境来说,简直是救星。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介绍,还提供了很多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如何优化建筑的开窗和通风设计,甚至是如何利用绿化来降低建筑表面的吸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建筑风土设计并不是一种复古的潮流,而是一种对人居舒适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追求。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和科技化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智慧。书中引用的案例,很多都来自于亚洲地区,这让作为台湾读者的我感到格外亲切,因为这些案例的背景和挑战,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强的共鸣。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只是被动地忍受炎热,而是开始主动地思考,如何通过更聪明的设计,让我的家成为一个更宜居的空间。它不是一本让你成为建筑师的书,但绝对是一本让你成为更懂生活、更懂环境的“生活建筑师”的书。

评分

这本《热湿气候观点的人居热环境:建筑风土设计的第一课》真是一本让我眼睛一亮的书!尤其对于我们台湾人来说,夏天那湿热黏腻的感觉,真的是再熟悉不过了。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在跟一位老朋友聊天,他用很生活化的方式,把那些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却又说不上来的感觉,用建筑和设计的语言一一呈现出来。比如,书中提到的“风的路径”概念,让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小时候住的旧厝,总是有那么凉爽的角落,原来是先人早就把风的设计考虑进去了。而且,它不像一般的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从在地文化、生活习俗出发,探讨如何让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结合了古老智慧和现代科技的设计案例,它们展示了如何在不牺牲舒适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这对于我们这个资源不算特别丰富的岛屿来说,意义非凡。书中对于“遮阳”和“通风”这两个基本元素的深入剖析,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边许多建筑的设计,发现很多过去被忽略的细节,原来都藏着提升居住品质的秘诀。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的快餐书籍,而是那种你会反复翻阅,每次都能有新体会的宝藏。我甚至开始思考,下次装修或者买房的时候,应该要更注重这些“风土”的元素,而不是一味追求时髦的造型。书中的插图和图解也很丰富,虽然是关于理论性的探讨,但一点也不显得深奥难懂,反而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最舒适的人居环境,往往就隐藏在我们熟悉的环境和文化之中,只是需要我们用一种更具“风土”意识的眼光去发掘和实践。

评分

《热湿气候观点的人居热环境:建筑风土设计的第一课》这本书,对我这个在台北生活了快三十年的上班族来说,简直像是一场及时的“清凉之风”。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夏天的湿热,真的是一种磨人的考验,出门没多久就一身黏腻,回到家如果空调没开到足,简直没法活。这本书却用一种完全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个我们天天面对的问题。它没有直接告诉你“开大一点的冷气”,而是从“风土”这个根源出发,分析为什么某些老房子,即使没有空调,也能在夏天保持一定的凉爽。书中对“被动式设计”的阐述,让我耳目一新。比如,它提到如何利用建筑的体块、朝向、以及窗户的开启方式,来引导空气的流动,从而带走室内的热量和湿气。这让我联想到我家乡老宅的那些高高的屋檐和宽大的廊道,原来它们并非只是为了美观,而是有着非常实际的降温和通风作用。书中的一些插图,更是直观地展示了气流的运动,这对于像我这样对专业术语不太敏感的人来说,非常有帮助。它让我开始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壳,更是一个与自然环境互动、影响我们体感舒适度的重要载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材质”的讨论,如何选择能反射阳光、又不会吸收过多热量的材料,以及如何通过材料的组合来提升墙体的隔热性能。这让我对自家住宅的墙面、屋顶,甚至是地板,都有了新的审视角度。这本书让我开始相信,即使是在我们这样炎热潮湿的气候下,也能通过智慧的设计,创造出更舒适、更健康、更具“在地特色”的居住空间,而不是一味地依赖能源消耗巨大的空调系统。

评分

读完《热湿气候观点的人居热环境:建筑风土设计的第一课》,我感觉自己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尤其对于我们台湾人来说,夏天那股子又闷又热的劲儿,真是让人烦恼。这本书没有直接告诉你怎么去“消灭”热,而是教你如何去“理解”它,然后“顺应”它,最终“转化”它,让我们的居住环境变得更舒适。书中对“微气候”的剖析,简直是太到位了。它告诉我,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建筑形态、绿化覆盖率,甚至街道的宽度,都会对局部的小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这让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家旁边那片绿树成荫的老社区,夏天即使没有开空调,也会比我住的钢筋水泥丛林里凉快不少。这本书对“被动式降温”技术的介绍,非常具体且实用。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还给出了很多可以在实际建筑中应用的例子,比如如何通过屋顶的颜色和材料来反射阳光,如何设计有导流作用的窗户来促进空气流通,以及如何利用水体来降低周围的温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湿度控制”的关注。在台湾,高温的同时伴随着高湿度,那种黏腻的感觉比单纯的高温更让人难受。这本书提供了一些有效的策略,比如如何选择透气性好的材料,如何设计能够有效排除室内湿气的结构。书中引用了许多来自东南亚和南方的建筑案例,这些案例在应对湿热气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来说,这些都是宝贵的借鉴。这本书让我明白,建筑风土设计,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一种将自然规律、气候特点、以及人文生活方式相结合的智慧。它让我看到了,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我们依然能够保留住那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评分

《热湿气候观点的人居热环境:建筑风土设计的第一课》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让我明白,所谓的“舒适”,其实是可以用科学和智慧来达成的,而不仅仅是依靠强大的制冷设备。我一直觉得,台湾夏天的湿热,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宿命”。每次看到街上那些密不透风、冷气外泄的玻璃幕墙建筑,我都觉得它们像是巨大的“吸热器”,把周围的空气都弄得更加闷热。但是,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温和且充满启发性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书中关于“热岛效应”的分析,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建筑设计在城市气候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影响我们个人的居住舒适度,也关系到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遮阳”和“通风”的设计策略。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装个遮阳篷”,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形式的遮阳,比如可移动的遮阳板、绿色的遮阳藤蔓,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发挥作用。同时,它也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建筑的结构和布局,来创造自然的通风通道,让空气在室内自由流通,带走热量和湿气。书中引用的很多案例,都来自亚洲其他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让我感到十分有共鸣,因为这些地区所面临的气候问题,与我们台湾的情况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它让我看到了,原来很多看似简单的建筑手法,都蕴含着深刻的“风土”智慧,能够有效地改善人居热环境。这本书不是一本关于“省电秘籍”的书,而是一本关于“舒适之道”的书。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我身边所见的建筑,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设计背后的巧思,并期待着未来能够看到更多这样贴近自然、贴近人居需求的建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