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水火同源的异卉
范铭如 许多标签用来形容王定国都似是而非。说他是近几来台湾文坛最注目的「新人」,铁定贻笑大方,因为早在七、八○年代他就崭露头角了;说他是强势回归文坛吧,明明大多数读者现在才知道这个作家。二○一三年当他以暌违近十年的新作,《那么热,那么冷》重返小说界时,独特隽永的美学风格迅速吸引旧雨新知交口赞誉。彷彿要弥补停笔多年的缺憾似地,此后他以每年一部小说集(中篇、短篇和长篇轮流操练)的稳定速度,连续出版《谁在暗中眨眼睛》、《敌人的樱花》、《戴美乐小姐的婚礼》以及今年的《昨日雨水》。迥异于热中宏大议题与繁复形式的当代文风,王定国的小说着墨于人的处境与心境,从传统的叙事方式中巧妙变化,召唤读者返回文学素朴纯粹的年代。有的人惊艳于他作品中人文古典的情怀,有人则称许他的推陈出新展示了新纪元小说的另一种路数。欣赏归欣赏,大家一致认为,王定国的小说很难被定位。表面的原因是他跟时代主流格格不入,更深层的理由或许该归因于他文本中各种冲突矛盾的特质。
在台湾小说史里,大概很少有作家的作品包含着那么多悖反对立的元素,却又能调配得如此妥贴和谐的。先从简单易懂的角色设定谈起。那么热那么冷,几乎是他小说主角的共同特征。故事里的男主角泰半年少寒微,在情场中落败或惨胜,即便力争上游获致成功,青春时期挫败的伤痕只能淡化却没有消失,屈辱的记忆不时隐微作痛。在中年定型后的某个意外片刻中突然发作,也许偶遇了旧日的最爱或宿敌,让好不容易安稳恬静的生活偏离了轨道。不少批评者都已精确读出这种类似《大亨小传》的盖兹比情结。不过跟盖兹比的张扬与外显不同,王定国的男主角趋向低调内敛,对于生活中的各种横逆忍辱负重,表面上看来就跟一般老于社会洗礼的成年男子无异,料想不到的是他们对于情感和某些理念的热情,执拗强韧得惊人。温和疲惫的中壮年不管是对浪漫情怀的执迷不悔,或者对夺爱之恨的纠结与报复,一旦起心动念了起来格外有种飞蛾扑火的壮绝,沉静中散发着火山爆发前的肃杀。外弛内张的张力与戏剧性,揉杂着卑屈与尊贵、可怕亦可悯的人性样态,是他角色的共同魅力之一。
相较于这个成熟男人身躯里住着纯真男孩的主角,小说里的男配角常是典型的人生胜利组,有钱有势又老谋深算,有时扮演的是情敌或剥夺者,有时则是扮演启蒙者或亦师亦友的教父型人物,甚至两者兼之。这个角色也跟主角一样具有表里不一的特质,不是伪君子就是坏得不彻底,两个男人间既有伊底帕斯式的情结角力,又有知己知彼、惺惺相惜的况味。比起男性角色的复杂深沉,王定国小说的女性角色就没有那么精采。虽然也有类似反差对比极端的,或者时不时有出人意表的行为思考,但大多数偏向纯洁贞静的典型,如果不是男人世界中的被害者或欲望客体,就是扮演某种象征或理想的原型。从〈落英〉、〈最想见的人〉、《敌人的樱花》一直到新作《昨日雨水》,类似的三角关系持续的变化轮回。
更悖反矛盾的特征表现在他的美学形式中。王定国久涉文坛的历练使得他的作品杂烩多家流派而自成一格。从上文简短的角色介绍中,读者不难看出作家对于社会弱势与庶民的关怀与理解。从底层翻身的逆来顺受与被踩在脚底下忍无可忍的反扑,在他故作淡笔的描绘中仍然难掩不忍仁之心。即使他并不正面探讨和批判社会问题,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乡土文学式的写实人道主义。叙事技巧上,他也多採用写实主义的描述。人物情节不繁复,靠时间序的调度编排、关键事件的隐匿与曝光,缓慢铺展故事的来龙去脉。台湾文坛多年来落入形式实验的竞逐,有识者纷纷指出花俏有余却内涵不足的后遗症。王定国的小说适时展演了如何运用以看似简单说好故事的扎实功夫。
骨架虽是写实主义,主旨与细节里处处是现代主义派的讲究。王定国小说的核心主题多是针对人性阴暗面与复杂面的挖掘,爱与恨的两面性、善与恶的参差度、压抑与冲动的临界点、伤害与救赎的可能性。那些深藏在意识皱褶中的幽微,透过他细腻诗意的意象、精准的象征与谨慎的结构,迂回隐晦地露出边边角角。他的语言文字不过多修饰,流畅中保有一定的音乐性与韵律感。凡此种种皆可看出现代派小说的影响。但是在某些抒情造境与文化情怀上,王定国似乎舍弃现代主义式诘屈求异的高蹈张致,趋近日本文学的留白与温润,含蓄节制地传达不管是多炽热狂乱的情感,即使极度受伤绝望也不致完全没有救赎与转圜的余地。这样的组合让一篇篇伤心的故事增添韵味,对于人性与人际关系的暧昧性更有深刻的理解。
除了博採众家严肃文学的精华,王定国巧妙偷渡了大众文学的元素,这或许才是真正让他的作品叫好叫座而雅俗共赏的密技。例如故事一开始就抛出某种悬疑,《敌人的樱花》里让读者好奇的是为什么一个男人孤身来到无人的海边开咖啡馆,为什么另一个男人一来到这间咖啡店后就失心疯;〈戴美乐小姐的婚礼〉的女主角为什么坚持要用真姓名下海卖身;本书《昨日雨水》的悬念则是女主角为什么毫无预警地离开,男主角为什么转换跑道就职于恶名昭彰的事务所。有如侦探推理的剧情透过一小段一小段情节的发展,逐步让读者拼凑出真相。此外,通俗小说里男主角奋斗有成的励志、成功后或被伤害后的复仇、职场斗狠斗智的伎俩下又有往死里爱的纯情。悬疑与推理、励志与复仇、商战与言情,王定国毫无违和地将这些既当代又古典的元素调和在一起,扣人心弦,引诱读者追踪故事的布局。
王定国艺高人胆大的将各种不同源流和旨趣的文学融冶一炉,既不夸示叙事技艺,也不煽动通俗性的感情,将严肃文学的命题柔性地走心给普通读者。这些构成王定国小说的特色,不免也形成了某些限制。由于人物和情节简单,凭借的是利用吞吐有致的叙述节奏,缓慢堆叠和渲染出意境与气氛后才揭晓隐藏的谜面。短篇的字数不够营造氛围,长篇的篇幅则略嫌故事不够丰富。本质上的局限导致我认为目前王定国的中篇小说成绩最优、长篇次之、短篇殿后。特别是已经熟悉作家文风的读者,对于谜题的解码多少有谱,阅读上的新鲜感与惊喜感难免打了折扣。
如何将那么多原属冲突矛盾的文学元素调配得宜,本来就没有现成的黄金比例。王定国重返文坛后的每本作品也看得出还在微调的尝试。这本长篇新作维持作家一贯的文学特质,但是似乎有偏向社会议题探讨的新趋势。小说首尾的主线虽然围绕情感关系中的收受与距离,中段关于法律的实践与伦理或许才是贯穿全书的命题。只不过,司法如此庞大的体系,是否能用两性关系中採用的悲剧英雄式的救赎换取社会正义,有待读者自行判断。从个人性到社会性的成分调整,或许是已经写出固定文风的小说家的必要试作。毕竟,曾经叫好叫座的黑莓机就因为维持完美现状而痛失江山。然而为变而变,有可能会落得如微软系统硬要改版win8而遭致众人抵制的悲惨下场。最快乐的结局莫过于iphone,一开始就以功能与美感傲视群伦,接下来即使只有变大变小变颜色,忠诚的果粉都买单。王定国未来的变与不变,将是有趣的文学观察。
(本文作者为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长)
后记
这本书虽然已来到了后记,故事里隐密的部分其实没有说完。
柳律师另外一面的内在,比如他真正的思维、情感以及情感世界里的信仰与伤痛,我在写作中并没有刻意表达,除了以夸张又诙谐的言行来深藏他的愤怒,写到终章时我还没想好是否应该宽容,别让他走入自己的牢房又关进了法律的监狱。
文琦自然也有她黑暗的内心,那种唯有女性才懂的巨大撕裂,除非不想活下去,否则她每天每夜受到的折磨几乎比海深沉。写作时原本应该另辟一个内心世界让她自己说话,然而最后我还是把她可以对外传递的机会舍弃了。
读者因此看到的几乎就是人物表象的存在,他们原本可以袒露的声音全都交由小说里的「我」负责辨识和倾听,借由一路的摸索、看见、震惊和体会,把他们的苦难连结在自己身上而成为共同的命运。
小说里的「我」虽不是我,但这几年来我却又经常扮演着「我」的化身,终归就是一种极为单纯的执念,想要借由安静的文字所能产生的疗癒来探顾他人的生命,彷彿唯有这样才能启示我持续书写的意义,其他任何飞檐走壁的文字技艺只不过是另一种说书人的本质,这在我的文学认知上一直是个难以靠近的距离。
我曾说过的一句话至今仍然是有效的:「我不是个喜欢说话的人,自然也不喜欢以说故事的形式来成为一个小说家。」证诸前面几本书的实践,我还发现自己的习惯现象已愈来愈明显,有时仅仅为着一个忽然来到的悬念就能马上动笔,这时往往还没有一个明显的故事架构等着我,直到写作中途无以为继时,我才自觉到这已不只是纯粹的写作,还隐含着一股想和自己说说话的动机,用独自一人的脚印走进故事,然后在夜深人静时倾听着这些属于自己的声音。
只有我知道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在这么黯淡的文学氛围里,我并不认为自己的写作多么虔诚,反而只是因为被一种莫名的纯真所带领,明知还不能写出自己最想要的,却还是会在落笔那一瞬间坚信着自己的美好,倘若文学这条路上没有这样的傻念,我不知道还有什么难走的路可以如此激盪一个人的心灵。
写作,这无用的写作,几年来就是这么耐人寻味地折磨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