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历史一战──牡丹社之役
那萨摩男子低吼
擎起太刀斜切而过
倏地入鞘举枪而后优雅扣引
草偃了,树倾着,水流朱
那景色也平静 牡丹溪流经隘口回响起的「轰隆」水声,除了因高度产生的透空感觉,声量并没有因为岩壁的攀高而变小,底下的景物模型似的,变成了平常视界的一半。岩壁对面的五重山翠绿山景倒显得一片安详,似乎忘了这里刚刚才发生的激烈枪战,伤亡了不少人。
1871年,进贡琉球国王的宫古岛人,返程遇风雨而漂流至南台湾东岸海域。登陆后因种种原因遭高士佛社人杀戮,埋下日本政府日后对台用兵的借口,也重新给予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失业的武士,有建立功勋,找回武士尊严的机会。
与此同时,琅峤下十八社总头目卓杞笃去世,恆春半岛的部落联盟陷入瓦解、重组的争斗中,日军突然的到来,给予北方联盟与南部联盟画清界线的机会。于是剽悍的牡丹社战士,如牡丹溪湍急的溪水,滚滚奔腾而下,一场武士刀与排湾族长刀的对决,在溪涧,在山巅,以鲜血、头颅标註历史事件中,第一视角的沉痛与无奈。
小说家巴代,以其擅长的历史书写,兵分两路铺陈日军为主的国际情势以及鲜为人关注的琅峤下十八社之间的矛盾,并细腻的经营日本武士与牡丹社战士之间,如针尖如麦铓的斗智斗力过程,既相互尊敬又置彼此于死地。小说家带来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关于「牡丹社事件」的全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