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序 「小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文类,在明清时期创造了辉煌的发展成就,不管长篇鉅构或短幅小品都有令人惊艳赞叹的传世名作,这也将传统文学推向了又一个高峰。然而随着时代演进与文学风气的递移,利用白话文或语体文来创作小说变成越来越显着的趋势,这个趋势其实最早发端于明代之前,明清时期着名的世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都是用当时流行的白话文体来进行创作。而到了清代中期之后,缘于中国社会内外皆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剧变,由此诞生了大量的公案小说及谴责小说,这些小说当然也继承了同样的表现形式,但是在文字艺术和表现手法上又再度有了新变。辛亥革命、民国肇建,象征中国的皇权时代正式走进了历史,传统文化的各层面也受到更激烈的挑战,变革和创新成为当时大部分知识分子的共识。许多受到新思潮影响的人士开始吹奏文学革命的号角,也同时点燃了新文化运动的燎原之火。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当是知名学者胡适于1917年1月1日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传统中国文学已经到了必须改良的时刻,他提出了改良文学的八个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隔年4月,胡适又于《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在〈文学改良刍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八不主义」:不作言之无物的文字、不作无病呻吟的文字、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不摹仿古人、不用套语烂调、不用典、不重对偶、不避俗话俗字。从胡适的主张来看,他唿吁改革的对象是以文学语言为主,但我们都知道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是往往互为表里的,当其中一方开始发生质变时,双向强化的回复作用也就同时启动了。
随着文学革命浪潮的风起云涌,当时的小说作品不论在形式和内容都有了更新的风貌。对作家来说小说不仅是用来抒情言志的艺术作品,也是有志之士用来提倡社会革命、宣扬改革理念的最佳工具。因此,除了形式和语言的翻新,在内容和主题上也展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多元风貌,并反映了不同作家所关心的社会文化切面。虽然我们现在回顾民国初年的政治和历史,每位史家或有不同的评价,但当时自由开放的文化精神以及关怀现实的批判活力,不但是近代文明发展的一大成就,也是传统社会迈向现代化的必经过程。为了让读者对于这个时代小说艺术成就有初步的了解,本书特别精选了当时五位知名作家的八篇代表作,让大家借此一窥他们的文学风格及理念,这五位作家分别介绍如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豫山、豫亭,浙江绍兴人,是近代中国着名的作家、学者及批评家,其作品及思想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非常大。鲁迅一生所创作的文类和题材非常多样化,而他的小说作品可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一个新里程碑,主题多围绕在传统礼教对人性的迫害,以及描写人性中令人不忍直视但又非常真实的黑暗面,代表作有《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
许地山(1894~1941),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台湾台南人,是当代华人学者中研究印度学的先驱。许地山出生于清廷时期的台南府城,甲午战争后台湾被迫割日,其父许南英曾随刘永福参加乙未抗日,事败后全家逃往广东汕头避难。1912年许地山跟随父亲回台探亲,并于1915年与台中雾峰林家的林月森小姐订婚。1922年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宗教学,并于1926年取得牛津大学文学学位。其文学作品多以台、闽、粤和东南亚为背景,代表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等。
郁达夫(1896~1945),本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是知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及诗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1919年11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就读,1922年毕业回国。虽然留学期间就读的本科是经济学,但是郁达夫本人对于文学创作却有很深的热爱,1921年10月15日出版了首部短篇小说集《沉沦》,对人性的描写深刻入微,很快就轰动整个文坛。抗日战争期间辗转至南洋避祸,1945年不幸于苏门答腊遇害。代表作有《银灰色的死》、《一个人在途上》、《沉沦》等。
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洲正红旗人,出生于北京,是着名的小说家、文学家和戏剧家,老舍曾自言「五四运动」对他本人有极深的影响。1936年完成长篇小说文学代表作《骆驼祥子》,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重要地位,1946年3月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并在美国完成了《四世同堂》第三部。1956至1957年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此剧可说是近代中国最富盛名的话剧作品。老舍在文革时期遭受到无情的迫害,因不堪红卫兵凌虐,于1966年8月23日投湖自尽。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话剧《茶馆》等。
萧红(1911~1942),本名张廼莹,黑龙江省唿兰县(今哈尔滨市唿兰区)人,是近代知名的女性作家,同时也是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之一。年轻时为了逃避父母为她安排的婚约而离家,后来在同居人萧军的鼓励下从事写作,萧军并将萧红引荐入文坛。1935年12月在鲁迅的帮助之下出版了成名作《生死场》,使其名声响誉文坛。1941年在香港出版了长篇小说《唿兰河传》,是以故乡东北为背景的小说,后来受到极高的评价。隔年萧红病逝于香港,结束了她传奇又戏剧性的一生。代表作有《生死场》、《唿兰河传》等。
期待我们精选的这五位作家、八篇作品,可以引发读者的文学兴味,带领大家一同感受民国时期混融了革命热情而又充满传统遗绪的精彩文化风貌。
编者谨志
2017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