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T妈妈(随书附赠2017金穗奖首奖纪录片《我和我的T妈妈》DVD)

我和我的T妈妈(随书附赠2017金穗奖首奖纪录片《我和我的T妈妈》DV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常对话》导演 黄惠侦
以文字超度自身伤痛的勇气之作
 
  「奉香拜请。
  香烟采起,神通万里,香烟沉沉,请众神降临……」
  这是我从小听到大的牵亡歌阵红头法师开场唸词。
  这种阵头,是我从六岁到二十一岁帮家里赚钱的工作。
  是的,工作、赚钱,从六岁开始。
  我想,这故事得要从我母亲开始说起。

  从《我和我的T妈妈》到《日常对话》,
  一短一长的影片记录着看似家人的日常,
  那些镜头背后有更多说不尽的过往,以及对母爱缺席的种种疑惑。
  而这次,换以文字来洗涤伤口,等待癒合……

  纪录片导演黄惠侦,这一次,改用文字填补了摄影镜头下的空缺。既然无法导演自己过往的人生,索性大破大立地写出来吧!

  她写下了毫不掩饰性向的母亲、缺席的父亲、家人、妈妈的女朋友们,还有自己年幼时记忆中的物件。那些再次被翻搅出的底层记忆,其实都直直指向了埋藏许久、说不出口的祕密,还有疑问。

  这不仅是一个与母亲和解的故事,更多的是如何在这样的过程中找到自我,也重新找回家庭中的,爱。

  ※随书附赠  黄惠侦导演的同名纪录片《我和我的T妈妈》DVD
  ★2017 年华语视像艺术节最佳影片
  ★2017年第39届金穗影展一般组首奖
  ★2016年第16届南方影展评审团奖及人权关怀奖

感动推荐  (依姓名笔画排序)

  李屏瑶  作家
  纪大伟  《同志文学史》作者
  洪仲清  临床心理师
  侯孝贤  导演
  唐绮阳  华人最具影响力占星专家
  郝誉翔  作家
  陈芳明  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
  陈  雪  小说家
  聂永真  设计师
  Orange Fruit  女同影视部落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惠侦


  六岁开始跟着妈妈跳阵头,十岁离开学校,二十岁转行从事社会工作,开始学习纪录片。

  曾任台北市纪录片工会祕书长,现为自由影像工作者,也是开始步入中年的地方妈妈。在还有话要说的时候就会继续做电影,不然也有可能去找块地方学种菜。

  过去作品包括《八东病房》、《乌将要回家》及《我和我的T妈妈》等纪录短片。

  筹备至完成历时18年的纪录长片《日常对话》,于2016入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及最佳剪辑,并于2017年获得柏林影展泰迪熊奖,以及台北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影片在国内外影展皆获得广大的回响与肯定。
 

图书目录

推荐文  割不断的生命循环/郝誉翔
推荐文  把爱与恨都重新理解一遍,回家的路就会明亮一点/洪仲清
推荐文  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姊妹.我们的历史/Orange Fruit
推荐文  无可理喻的日常/陈芳明
推荐文  女儿的安神帖/李屏瑶
自  序  伤痕,没什么好丢脸的
 
PART 1  我的T妈妈:阿女
PART 2  缺席的父亲:阿源
PART 3  我的妹妹:阿娟
PART 4  T妈妈的女人们
PART 5  那记忆中的家屋与家物
PART 6  我和我自己:阿侦
后记  拍摄札记

 

图书序言

PART1  我的T妈妈:阿女
 
「奉香拜请。
 
香烟采起,神通万里,香烟沉沉,请众神降临。今日在显妣江氏黄老太夫人灵前,你的女儿不惜重资聘请本坛牵亡歌团,带领你的亡灵攀山越岭,过桥过沟,去到西方极乐世界逍遥自在,自在逍遥。
 
亡灵啊亡灵,请你跟随着本坛娘妈,即刻起程。」
 
这是一段我从小听到大,牵亡歌阵红头法师开场的唸词。
 
牵亡歌阵,是台湾一种几近消失的民俗丧葬阵头,也是我从六岁到二十岁帮忙家里赚钱的工作。
 
是的,工作、赚钱,从六岁开始。
 
我想,这故事得要从我母亲开始说起。
 
我妈,阿女
 
月女,是我母亲的名字,熟识她的人都叫她阿女。月亮及女性,让人联想到的应该都是阴柔的事物及感觉,但若你有机会见到我母亲,你大概很难将她和这名字搭在一起。
 
我妈生于一九五六年,云林县北港镇的一处偏僻小农村,举目望去都是水稻和花生田,那个时代田里种的都是真的农作物,而不是假农舍,绿油油的一大片一大片。村子里每户人家相隔的距离,走路最少都要五分钟。除了夏日的熊蝉、草蝉叫声,以及村民们的信仰中心──春姑婆庙一年一度的祭典之外,整个村子常年都很宁静。
 
我妈在家中排行第五,有两个姊姊、两个哥哥,还有一个弟弟,若不包含夭折的那几个孩子的话,她们家连她在内总共有六个兄弟姊妹。我妈的家就和邻近村子里其他人家一样,拥有几分地在种稻、种玉米、种花生,只是务农的收入极少,勉强能养活六个孩子,实在没有办法供每个小孩都到学校读书,尤其在那个重男轻女观念还是理所当然的年代,女孩连六年的国民小学都没机会去读。
 
不过我妈却成了她们家中唯一一个上过学的女生,原因是她二姊的坚持。据说跟她相差十几岁的二姊在少女时期北上到工厂做女工,深深觉得自己没唸书不识字,没有机会学习知识,她感到很不公平,也很痛苦,所以哀求父母一定要让她的么妹阿女去读书。或许是外公一时心软,又或许是这个二姊当时扮演着家中经济供给者的角色,说话比较有份量,总之,外公破天荒地让家中的小女儿也一起到村子里的国小上学去。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