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寫韓國:颱灣青年的第一手觀察

再寫韓國:颱灣青年的第一手觀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韓國
  • 颱灣
  • 觀察
  • 文化
  • 社會
  • 旅行
  • 青年
  • 移工
  • 亞洲
  • 紀錄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被害意識」齣發,深入瞭解韓國文化
◇第一本從颱灣文化研究者角度省思韓國社會之專書。

  以颱灣人的眼睛,看「地獄朝鮮」的社會現實-
  從錶層現象看透韓國民族性的根源
  發生在朝鮮半島的百種現象,皆能一以貫之地以被害意識串連、觀看!


  專屬作者,陳慶德詮釋韓國文化的理論。
  建構齣韓國人的生存樣態、民族特性,以及社會結構。
  延伸到日常,便是關於韓國那些不論正麵或負麵的關鍵字,
  網路謠言與刻闆印象-
  ■什麼都是韓國人發明的?
  ■自殺率世界第一高的國傢?
  ■喜歡在運動比賽上耍小動作?
  ■愛國排外、愛美愛整型、愛喝酒吃辣配泡菜?

  從文化DNA紮根的意識-
  信史實存的城邑國傢「衛氏朝鮮」,西元前一○八年被西漢所亡;
  爾後,整個朝鮮半島不斷地處在被外敵入侵的曆史悲情。
  韓國人身處曆史洪流總是屬於一種「被動式」、「防禦式」的存在,
  與之相反,韓國周邊鄰國則是「主動式」、「攻擊式」,虎視眈眈盯著朝鮮半島。

  最明顯且容易看到的特徵,便是享用韓式料理時所使用的筷子。
  韓國筷子之所以是扁筷,正因為他們沒時間讓圓筷不小心滾落,花「多餘的」時間撿。
  且韓國人愛用湯匙,主因便在湯匙相較於筷子,能更快吃完一頓飯。

  流傳至今,「被害意識」依舊發達,於是咖啡文化興盛、泡麵快要更快……

  而媒體興高采烈報導:
  颱灣各式飲料、古早味蛋糕在韓國颳起陣陣鏇風,
  同樣反映著高度競爭意識社會下,
  韓國人亟需在短時間內補充熱量再迴到「戰場」的日常

  唯有看透現象的意義,我們纔能真正理解韓國。

  更加理解:
  文化並非單行道,也會互相影響!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戰結束,朝鮮半島獨立建國
  一九五○至五三年,韓戰爆發
  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停火協議
  
本書特色

  
  嚴肅的國際關係、政治分析,韓國人妻的粉絲團文章、迷妹的聖地巡禮,或者是英日文的翻譯書;在颱灣,如果想閱讀韓國社會文化的相關書籍,多半屬於這些類型。
  
  我們希望能夠找到颱灣人的觀點,用颱灣人的角度,深入韓國社會,一探東北亞的這個重要國度。由一個在這座島嶼成長、就學,理解颱灣文化,同時浸淫韓國文化已久的研究者,來告訴我們種種現象之下,韓國人何以成為韓國人。
  
名人推薦
  
  「在首爾想念大阪」粉絲團版主/老小姐Iris
  「人渣文本」部落格版主/周偉航
  曆史學者、政治評論傢/鬍忠信
  公視《有話好說》節目主持人/陳信聰
  颱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董思齊
  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鍾樂偉-知韓推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慶德

  作傢、韓國社會文化專傢。

  旅居韓國十年,韓國國立首爾大學西洋哲學組博士候選人。博士階段,透過現象學方法,分析語言學習經驗與文化觀察,著有《首爾大學博士生的韓語文法筆記本》(聯經)與《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唐山)等書。

  目前以(口)譯者、專欄作傢身分,齣沒於UDN鳴人堂「再寫韓國」、關鍵評論網與「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曆史」等各大專欄。
 

圖書目錄

作者序/韓國,除瞭歐巴之外……
前言/遐想—從「被害意識」,深度理解韓國人

Part1 韓國現在進行式-ing
01咖啡因成癮的韓國
02韓國不産香蕉,但香蕉牛奶卻紅遍全球
03全世界最愛吃泡麵的韓國人
-韓國泡麵的前世今生
-轟動上市—泡麵21號
-便利商店「煮」麵機
04颱灣奶進韓國前傳
05颱灣奶茶韓國瘋
06颱灣古早味蛋糕韓國瘋
-登韓前夕的蛋糕大戰
-韓餅與旅韓的颱灣古早味蛋糕
-羅生門亦或鄉願的颱灣古早味蛋糕
07《鬼怪》背後的韓國鬼怪
-新羅時代的鬼怪
-高麗到日據時代的鬼怪
-二十一世紀童話書與語學堂課本上的鬼怪
-鬼怪歐巴的時代
08我看《哭聲》-失落的薩滿文化、神山,與進擊的日本「鬼」子
09颱灣22K遇上韓國全拋世代

Part2 韓國隨筆
10日本壽司遇上韓國紫菜包飯與鍋巴茶
11以熱治熱—韓國天氣越冷,女生裙子越短
12韓「狗」人與樊噲
13你所不知的—被齣賣的濟州島
-創島神話與黑豬肉
-駐韓美軍與濟州四三事件真相
-濟州四三事件與濟州島大屠殺
-濟州島美軍基地
-被中國投資客買光的島
14颱灣拚CP值,大邱安吉朗烤腸一條街拚的是?
15真能讓人好好發呆的「發呆大會」?

各註解原始連結
推薦參考書/文化詮釋

圖書序言

作者序

韓國,除瞭歐巴之外……

  
  一提到韓國,大傢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泡菜」還是「整容」?是「愛美」還是「孔子是韓國人」?或是「自殺率世界第一高的國傢」、「喜歡在運動比賽耍小動作」與「民族性很團結、愛國」呢?不管是正麵還是負麵印象,我們真的認識離颱灣1,470公裏外,東北亞韓國社會與韓國人瞭嗎?大傢是否知道韓國當地流行起颱灣古早味蛋糕、珍珠奶茶?又是什麼樣的因素下,讓韓國興起颱灣風呢?
  
  迴顧市麵上,論述韓國著作不少,然而,我們為何還要齣版這本書呢?我為何還要創作這本書呢?因為,尚未有從颱灣的角度來省思韓國(文化)的。盡管有,仍是集中單麵相、探討專業議題。
  
  易言之,颱灣對韓國尚屬陌生。
  
  此書,我試圖透過自己的筆介紹的韓國,非僅僅隻是告訴讀者,「韓國人愛整容」、「愛喝酒」,或是「韓國鼕天會下雪」等文化現象。因為這些都是人們來到韓國觀光,即可輕易看到的「現象」,僅停留在「自然態度」。人們並沒有深刻地反省,韓國人在韓國社會內是以怎麼樣的樣態生存?又是如何地思維事情?或者說,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人」,是如何成為「韓國人」。
  
  要論述這樣的社會,隻有親身來到此生活體驗,然而更重要是,轉身迴頭看看自己的「轉變」,纔有可能。即使我齣生在颱灣,生活在颱灣二十幾年,但來到韓國社會也有所變化;哪怕是生理上,如我在韓國生活,一大早起床就會泡杯咖啡提神、變得會吃辣、喝酒,或是心理上,如我在韓國齣門前,總會特彆注意到衣服上有沒有汙點與異味等。有的是刻意的、有意識的,甚至符閤當地社會標準的,如在韓國與長輩說話,要用韓語敬語型態等。但最有價值的「挖掘」,是被動、無意識,一種社會風氣與文化,沉澱在自身,不論是思考或是外顯穿著、飲食、眼光等,這樣的「改變」,即是一種融入到韓國人「生活世界」(Lebenswelt,the life-world)的初步。
  
  也就是此改變,讓我重新反省「何謂韓國人」此議題。
  
  本書內收集的稿件,就是基於以上想法寫作的,文章多為我在二○一五年到二○一七年,發錶於颱灣UDN鳴人堂《再寫韓國》與關鍵評論網,以「晉級又進擊的韓國」為主題的專欄文章,重新加以潤飾修改,收錄成冊齣版。
  
  月熊齣版社主編佩穎小姐,曾在一次會談,請教我何謂「晉級又進擊的寫韓國」。說來也有趣,因為此書文化觀察書寫方式,除瞭一方麵從旅居韓國近十年的颱灣人角度齣發外,也想藉這本小書告知讀者,小心詭辯的文化詮釋角度,諸如「曆史推論」。
  
  舉個最貼近我們颱灣人的例子,如很多人都會認為,現今生長在颱灣島上,大多數的漢人祖先皆來自於中國,所以颱灣人就是中國人。看似有「深度」的曆史迴溯,其實並不正確的!
  
  若以「時間」、「血統」來推論的話,我們可說颱灣人來自中國,中國人又是來自於非洲智人,而智人又是來自於三葉蟲,所以能說(現今)「人」是三葉蟲嗎?易言之,此看法隻是把在曆史洪流的「人」,當作不會變動的人,是一種「物」,一種「東方主義」(orientalism)、「靜態」的觀看。許多錯誤的文化觀點,也是這般。
  
  同樣地,文化觀察與詮釋也是如此。很多人都會說,韓國、日本文化,諸如漢字的承襲、韓服與和服,或是詩歌、哲學與美術等,都是源自中國,但隻說對一半。
  
  我想問的是—所以呢?
  
  數韆年的時間內,韓服、和服,韓國、日本的藝術與文學,都沒有變動嗎?不會在他們自己國傢,開齣屬於自己民族性的「文化圖騰」嗎?在這,我並不是要完全否定、批判、反對中華文化影響鄰國之現象,而是人們隻是以一種懶惰的思維,忽略文化會在他國流變、改變,産生文化圖騰,隻說「韓國、日本的XX都是來自於中國。」同理可證,中國文化又是來自非洲文化,非洲文化的承載者非洲人,又可推至三葉蟲。所以,全世界的文化都是三葉蟲文化嗎?
  
  透過「時間」迴溯,忽略其中流動的變化,這樣的「詭辯式論述」不具正當性,甚至有礙人們去瞭解一個國傢、民族的文化體特色。因此,我在此書內特彆描述且追問的是,韓國在接受某個外來文化時,為什麼偏偏是接受此文化題材、而非是另外一個文化題材呢?韓國引進此題材,又是如何符閤人們意識之改變,創造齣屬於自己國傢的「文化圖騰」?這纔是最重要的問題。
  
  文化非單嚮輸齣輸入,也會相互影響。
  
  最後,我也想透過這本小書,嘗試說明在文化觀察下,更深層之文化詮釋問題。跟自己的國傢有所不同的現象,的確是「文化觀察」,諸如韓國的筷子是扁的、颱灣的筷子是圓的等,但也僅於觀察罷瞭,因為它並沒有解決任何有關於「文化」的問題。即,為什麼韓國的筷子是扁的,而非做成圓的?而這樣的扁筷子是否又可連結到其他文化現象?等詮釋問題。文化詮釋是在文化觀察後,更深層的追問。
  
  文化詮釋恢復的是「意義的世界」,即探討各個地區的文化意義。這也就是我在此書內,除瞭探究某物的起源後,更為重要的是,還得看到它在現今韓國如何「變形」,甚至如何迴過頭影響到颱灣或其他國傢。
  
  「看、詮釋、論述的體係化、反身詮釋自己的世界」,這是我在寫作文化觀察與詮釋文章時,秉持的最高原則。
  
  此書付梓齣版之際,我特彆感謝颱灣月熊齣版社—楊佩穎編輯關照,與此書許多文章上綫時,協助修改的聯閤綫上UDN《再寫韓國》主編許伯崧、蘇亭瑜,關鍵評論網主編翁世航等人,讓這本書齣版時,節省瞭大量挑錯字、編排之時間。也感謝國內外多位老師的推薦,讓此書蓬蓽生輝。
  
  當然,最感謝的還是實質購買此書的讀者,正因為有您們支持,我們纔不孤單、努力地寫好書、分享給各位。
  
  當然,書內若有任何謬誤、誤植,理當由敝人負起全責,謝謝。
  
  二〇一七年十月 丁酉年鞦,於南韓國立首爾大學冠嶽山
  陳慶德 敬上

前言

遐想—從「被害意識」,深度理解韓國人

  
  被害意識是專屬我—陳慶德,詮釋韓國文化的理論。
  
  要我用幾句話來解說這個理論,很睏難!但值得提齣來與讀者分享。
  
  研究文化,必須要研究「人」,因為所有文化都從人發生。沒有人怎麼會有文化呢?
  
  不要再用「形容詞」、「概念」詮釋文化差異,如「韓國受到儒傢文化影響」,難道日本、颱灣或者中國鄰近國傢都沒有受其影響嗎?這樣的說法,隻會造成相對主義立場,它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甚至讓人錯失詮釋文化差異的可能性。
  
  「被害意識」非形容詞,而是動詞,更為重要的是一個中性詞;它建構齣韓國人的生存樣態、民族特性,以及社會結構。易言之,對比颱灣、日本與中國,被害意識是專屬於韓國人的發達意識,是居住在朝鮮半島,之所以成為「韓國人」之主因。
  
  文化的建構是需要時間、曆史的,各國人民的「意識」形成也是如此。
  
  我們不問韓國文化是什麼?懸擱既有先入為主的「概念」,重新描述什麼現象發生在韓國,又為何是發生在此,而非是日本、颱灣,甚至是中國—我們探討根源性問題。
  
  詮釋一個文化,必須設立齣對照者(他者),很多文化觀察者都忽略自我反思對比的對象。
  
  過去構成現在,現在影響未來,未來呈現過去。
  
  以韓國為例,信史實實在在存在的城邑國傢為「衛氏朝鮮」,西元前一○八年被西漢所亡;爾後,整個朝鮮半島不斷地處在被外敵入侵的曆史悲情,相較於他國,被害意識更為明顯。韓國人身處曆史洪流總是屬於一種「被動式」、「防禦式」的存在,與之相反,韓國周邊鄰國則是「主動式」、「攻擊式」,虎視眈眈盯著朝鮮半島。
  
  以此為核心,現今韓國人深層被害意識,首先外現於身體,如整容風盛行、愛打扮、講求快、穿著暴露愛吸引他人目光、愛叫人「大哥」等等,繼之許多有形、無形的文化也是如此。
  
  被害意識導緻的「弱者」心理,自信建立在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特彆操心他人的目光。被害意識導緻的警戒心,加強瞭韓國間差社會內的間距與競爭。這個社會隻會注意到第一名,掌聲也隻給第一名,第二名什麼都不是……
  
  因此,盡管二十一世紀的韓國早躋身入已開發先進國傢,但被害意識仍是深深地影響韓國人的生存樣態。
  
  人是主動的存在,未來如有特例的話,是否為被害意識的逃逸路綫呢?
  
  文化詮釋沒有對錯,隻有高低之分。諸如眾人從四麵八方觀看一個杯子,誰都隻能看到一麵,這種情況下,誰主觀?誰客觀?誰對?誰錯?
  
  如同觀看「人」一般,人不僅僅可由「國籍」來看待,更重要與直接的是,還可以從美學、宗教、文化、倫理等角度來看待—人偶然誕生被拋至世,受到哪國文化而「成為」哪國人。
  
  如果發生在朝鮮半島的百個現象,若能一以貫之地以被害意識串連、觀看,這不也就成為一種客觀性嗎?
  
  <颱灣22K遇上韓國全拋世代>
  
  颱韓兩地的對應,特彆是年輕世代,一邊是22K,一邊是全拋世代;前者是被政策拖纍的受害薪資天花闆,後者則是年輕人直接控訴這個不友善社會。
  
  語言是活的。
  
  特彆是觀察當地社會的流行用語(유행어)或新造語(신조언),時常可以發現人們對於現今生活世界的體會,如颱灣年輕人往往被老一輩的人指責「草莓族」、「水蜜桃族」,甚至年輕人也自創「媽寶」、「靠爸族」、「22K」等語匯,自嘲當代社會氣氛與處境,這些都有脈絡可循。但我們麵對這些語詞,也不用急著下價值判斷,反倒要探討這些詞語發生的脈絡與反應的社會現象—韓國也是如此。
  
  比較兩地年輕人處境,當前廣受颱灣社會使用的22K流行語,也在韓國上演,隻不過韓國人是以「88萬元時代」(88만원세대,約颱幣25k)來稱呼。
  
  88萬元時代早在十年前就已齣現,但廣被人使用則是在二○○七年由樸權日(音譯,박권일)執筆,創作齣同名書籍《88萬元時代》之後。樸權日筆下的88萬元時代,指稱韓國當代年輕人領著低薪生活之悲壯,其中他還提到韓國成年十九歲年輕人,齣瞭社會若是擔任非正職的約聘員工,平均月薪約為119萬元韓圜(摺閤颱幣約34k),但這些非正職員工卻有高達74%以上之人數,月薪僅有88萬韓圜,且集中在二十至三十歲年輕人。低薪生活苦不堪言,他所描寫的現實如此真實,也讓此詞在韓國社會不脛而走。
  
  然而,在「88萬元時代」流行不到三、四年期間,韓國年輕人也自創齣許多「拋棄世代」新語,來形成一幅晉級又進擊的全拋世代。
  
  二○一一年,韓國當地齣現「三拋世代」(삼포세대)流行語,此語為《趨勢新聞》(경향신문)特彆企劃組,在「談談福利國傢」特集內偶然創造齣的。「三拋世代」指的是現今年輕人對於「戀愛(연애)、結婚(결혼)、生小孩(출산)」怯步,甚至拋棄與放棄。
  
  當代年輕人之所以會拋棄此三項活動,如同拋棄的排列順序,從戀愛、結婚到生小孩後的教育費,所需要的花費一項比一項龐大,雖然三拋時代如同88萬元時代,皆指齣年輕人無寬裕的經濟能力,但更深層的一麵,即讓人看到年輕人斷絕與他人(異性)的交際關係,更壓抑自己的情緒與對社會之不滿。
  
  如同我的林姓韓國女性友人(一九九二年生),四五年前至中國學習漢語,學成歸國後,因對教育懷有熱忱,想介紹韓國文化、曆史給外人知,故她所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文化教育單位職位,她參加師資培訓班,接受一些正規韓語教學、韓國曆史與文化等知識,計畫在成為正式員工後,可被派遣到國內外的貿易公司行號內當講師,教導外國人瞭解韓國民情等。然而她的約聘身分,領的薪水隻有韓圜100萬齣頭,大約颱幣3萬;而工作時間跟正職員工一樣,早上九點上班,下午五點半下班,時不時還得加班。去年暑假,林姓友人因為配閤公司承辦三天兩夜的全國文化教育師資講座大會,連續加班一個月到半夜一兩點,製作與會者手冊、場地申請管理,打電話邀請國內有名的曆史、國語、地理等講師,申請尋求贊助商等,林姓友人所做的工作,完全是正職員工的分量,但領的卻隻有正職員工不到一半的薪水。
  
  我時常在半夜一兩點接到她的電話,對我哭訴迴國工作的初體驗。
  
  但對時代不滿的流行語仍在發酵,且流行語被創造齣來的速度越來越快。
  
  二○一五年,二十至三十歲的年輕人拋棄得更多瞭,不僅拋棄四年前所提到的戀愛、結婚、生小孩,還加上人際關係(인간관계)與購房(집),形成「五拋世代」(오포세대),指控韓國當代社會內交際應酬之辛苦與昂貴花費外,也顯示齣高房價高漲之現況。
  
  居住正義的問題同樣也發生在颱灣,如二○一五年,颱北市長柯文哲因舉辦二○一七年世界大學運動會緣故,前去韓國光州接旗,同時也前往首爾考察,與首爾市長樸元淳會談到「社會住宅」等議題。樸元淳曾自稱自己為首位福利市長,並提齣「首爾要讓人人住得起」的政策,迄今,首爾社會住宅擴建到二十三萬戶左右,且預計在二○一八年要拚到三十六萬戶等發言舉動,都再一次顯示,欲試圖迴應與解決年輕人所欲拋棄的「房子」,甚至是精神性「成傢」等議題,颱韓年輕人都麵臨相同的苦境。
  
  但又如何?樸市長的迴應似乎沒有得到年輕人太大的迴響,因為短短一年之間,二○一六年年初齣現瞭「七拋世代」(칠포세대)流行語。
  
  這次韓國年輕人除瞭拋棄「戀愛、結婚、生小孩、人際關係、購房」等有形、可見的物質生活外,更指嚮瞭「無形的精神生活」,即拋棄瞭自身夢想(꿈)與希望(희망)。
  
  年輕人連夢都不敢想,不懷抱任何希望活著,這也難怪韓國當地自殺率屢創新高,居世界第一。韓國年輕人越拋越多,對社會與時代的悲痛吶喊越來越大,但以為這樣就結束瞭嗎?不!
  
  「七拋世代」一語,流行不到短短一年時間,同年年底,韓國年輕人社群內,默默産生可填入任何想要放棄的東西之「N拋世代」(N포세대)一語,正式宣告什麼都可以放棄,當下行樂,對什麼都不抱有理想,來形容自身所處的社會之睏境。
  
  而這個用詞仍不斷地晉級與進擊中,有人嫌「N拋時代」用到英文太過於隱晦,改由全漢字的「全拋世代」(전포세대)來指稱更為適閤。但與其爭論語詞譯名之探討,讓人好奇的是,韓國年輕人從三拋、五拋時代,逐一拋棄戀愛、結婚、生小孩、人際關係、傢等外物,轉嚮七拋對於內在之夢想與希望,這些晉級又進擊流行語都呈現齣一貫脈絡,皆産生於一個國傢未來的希望—年輕人社群。
  
  繼三拋、五拋、七拋、N拋到全拋,這些對社會、生活否定的流行語,會不會讓韓國年輕陷入到自身絕對之否定,成為颱灣當地為他們所創的「多餘時代」呢? 

圖書試讀

<颱灣22K遇上韓國全拋世代>
 
颱韓兩地的對應,特彆是年輕世代,一邊是22K,一邊是全拋世代;前者是被政策拖纍的受害薪資天花闆,後者則是年輕人直接控訴這個不友善社會。
 
語言是活的。
 
特彆是觀察當地社會的流行用語(유행어)或新造語(신조언),時常可以發現人們對於現今生活世界的體會,如颱灣年輕人往往被老一輩的人指責「草莓族」、「水蜜桃族」,甚至年輕人也自創「媽寶」、「靠爸族」、「22K」等語匯,自嘲當代社會氣氛與處境,這些都有脈絡可循。但我們麵對這些語詞,也不用急著下價值判斷,反倒要探討這些詞語發生的脈絡與反應的社會現象—韓國也是如此。
 
比較兩地年輕人處境,當前廣受颱灣社會使用的22K流行語,也在韓國上演,隻不過韓國人是以「88萬元時代」(88만원세대,約颱幣25k)來稱呼。
 
88萬元時代早在十年前就已齣現,但廣被人使用則是在二○○七年由樸權日(音譯,박권일)執筆,創作齣同名書籍《88萬元時代》之後。樸權日筆下的88萬元時代,指稱韓國當代年輕人領著低薪生活之悲壯,其中他還提到韓國成年十九歲年輕人,齣瞭社會若是擔任非正職的約聘員工,平均月薪約為119萬元韓圜(摺閤颱幣約34k),但這些非正職員工卻有高達74%以上之人數,月薪僅有88萬韓圜,且集中在二十至三十歲年輕人。低薪生活苦不堪言,他所描寫的現實如此真實,也讓此詞在韓國社會不脛而走。
 
然而,在「88萬元時代」流行不到三、四年期間,韓國年輕人也自創齣許多「拋棄世代」新語,來形成一幅晉級又進擊的全拋世代。
 
二○一一年,韓國當地齣現「三拋世代」(삼포세대)流行語,此語為《趨勢新聞》(경향신문)特彆企劃組,在「談談福利國傢」特集內偶然創造齣的。「三拋世代」指的是現今年輕人對於「戀愛(연애)、結婚(결혼)、生小孩(출산)」怯步,甚至拋棄與放棄。
 
當代年輕人之所以會拋棄此三項活動,如同拋棄的排列順序,從戀愛、結婚到生小孩後的教育費,所需要的花費一項比一項龐大,雖然三拋時代如同88萬元時代,皆指齣年輕人無寬裕的經濟能力,但更深層的一麵,即讓人看到年輕人斷絕與他人(異性)的交際關係,更壓抑自己的情緒與對社會之不滿。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再寫韓國:颱灣青年的第一手觀察》,我感覺自己好像也在韓國進行瞭一次 mini-trip,而且是那種非常接地氣、不走尋常路的旅行。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活力和新意,沒有陳詞濫調,全是真誠的感受。他筆下的韓國,不是那種隻存在於韓劇裏的浪漫光環,也不是媒體上常宣傳的K-pop帝國,而是更貼近普通人生活的、有血有肉的韓國。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韓國日常生活細節的刻畫。比如,他會細緻地描寫在韓國乘坐公共交通時的觀察,觀察人們的穿著打扮,手機使用習慣,甚至是錶情和肢體語言。也會記錄下在韓國超市裏,看到那些琳琅滿目的食品,以及購物時與店員的簡單交流。這些看似零碎的片段,卻拼湊齣瞭一個立體而真實的韓國社會圖景,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韓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認識一個國傢,可以從如此細微之處入手,然後慢慢地去構建一個完整的印象。

评分

這本《再寫韓國:颱灣青年的第一手觀察》,絕對是那種讀起來讓人欲罷不能的書。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吸引人,帶著一股年輕人的衝勁和好奇心,把他在韓國的所見所聞,都講得繪聲繪色。他似乎真的把韓國當成瞭自己的第二個傢,用一種非常親切的方式去體驗和記錄。 我喜歡書中那種充滿人文關懷的觀察。他不僅僅關注宏觀的社會現象,更注重個體生命的故事。比如,他會寫到一個在街邊默默工作的清潔工,或者是在咖啡館裏辛勤勞作的服務員,用細膩的筆觸去捕捉他們的生活狀態和情感流露。這些小人物的故事,構成瞭韓國社會最真實的一麵,也讓這本書充滿瞭溫度和人情味。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在跟一個老朋友一起探索韓國,他總能發現一些彆人看不到的、隱藏在日常中的美好和感動。

评分

終於讀完《再寫韓國:颱灣青年的第一手觀察》瞭,心情久久不能平復。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旅行記錄,更像是一次深度對話,一次與韓國文化、韓國人、以及那個充滿魅力的國度的靈魂碰撞。作者以一個颱灣青年的視角,剔除瞭許多刻闆印象和二手信息,直接將最真實、最鮮活的韓國展現在我們麵前。從清晨街頭一傢不起眼的小吃店裏熱騰騰的紫菜包飯,到夜晚霓虹閃爍的弘大街頭湧動的人潮,再到古老宮殿裏沉澱的歲月痕跡,每一個細節都被作者捕捉得如此細膩,仿佛我也身臨其境,用味蕾去品嘗,用雙眼去見證,用心靈去感受。 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韓國社會現象的洞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卻往往摺射齣更深層次的社會議題。比如,在書中關於韓國年輕人就業壓力的描述,那種為瞭獲得一份體麵的工作而付齣的巨大努力和承受的巨大焦慮,讓我看到瞭不同文化背景下相似的青春睏境。還有關於傢庭觀念、社會等級、人際交往的探討,都充滿瞭颱灣青年的獨特視角,既有對韓國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又不乏一些帶著疏離感的觀察和思考。這種不卑不亢、既親近又獨立的態度,讓這本書讀起來格外引人入勝,也讓我對作者本人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想知道他是如何在這個陌生的國度裏,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並對周遭的一切産生如此深刻的共鳴。

评分

《再寫韓國:颱灣青年的第一手觀察》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跟一個遠方的朋友聊天,他去瞭韓國,然後帶著滿腹的故事迴來,迫不及待地想跟你分享。這本書沒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論分析,也沒有那些流於錶麵的景點介紹,而是滿滿的個人體驗和真情實感。我喜歡書中那種隨性而又紮實的敘述方式,仿佛作者就坐在我身邊,一邊喝著咖啡,一邊饒有興緻地跟我講他在韓國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經曆的有趣或無奈的故事。 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韓國美食的部分,作者不僅僅是列舉瞭食物的名字,更是描繪瞭食物背後的文化和人情味。他會講到為瞭尋找一傢地道的部隊鍋,如何在迷宮般的巷子裏穿梭;會講到在深夜的便利店裏,偶然遇到一個熱心的老闆,分享他人生故事的片段。這些細節都讓韓國的美食不再是單純的味覺享受,而是與當地的生活方式、人際關係緊密地聯係在一起。這本書讓我覺得,瞭解一個地方,不僅僅是看它的風景,更是要去感受它的味道,去品味它的人情。

评分

《再寫韓國:颱灣青年的第一手觀察》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實”。作者沒有試圖去描繪一個完美的韓國,也沒有刻意去獵奇,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記錄下他在韓國的點點滴滴。這種真實,體現在他對韓國社會現象的觀察,也體現在他對自身感受的坦誠錶達。 書中關於韓國的社會階層、教育體係、工作文化等方麵的探討,都顯得尤為深刻。他不僅僅是淺嘗輒止地提及,而是會結閤自己的親身經曆和觀察,去分析這些現象背後可能的原因和影響。例如,在描述韓國學生為瞭考試而付齣的巨大努力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批判,而是用一種理解和同情的筆觸,展現瞭這種競爭環境給年輕人帶來的壓力。這種客觀而又帶有個人溫度的分析,讓這本書讀起來格外有啓發性,也引發瞭我對自己所處社會的一些思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