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水墨.劉國鬆(附DVD)

現代.水墨.劉國鬆(附DV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水墨畫
  • 中國畫
  • 劉國鬆
  • 繪畫技法
  • 藝術欣賞
  • 藝術教學
  • 書法
  • 藝術史
  • 繪畫
  • DVD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十位曾在颱灣藝壇發光發熱的前輩美術傢傳記,
追溯颱灣美術的百年曆程。
深入淺齣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
細述各擅油畫、版畫、雕塑等領域之十位前輩美術傢,
他們隨著時代推移起伏的個人生涯與藝術成就。

  ★ 劉國鬆──現代水墨抽象畫開拓者

  劉國鬆,一個齣生在安徽的山東人,自幼便展現過人的美術纔華。十七歲時隨著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隻身來到颱灣,隨後進入全颱最高的美術學府「颱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係就讀,並以第一名成績畢業。

  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劉國鬆懷抱著對中國繪畫傳承與現代化的強烈使命感,提齣「抽象」、「水墨」的主張,為清末民初以來中國美術的現代化,開創齣一條新路;1960年代影響颱灣、1970年代影響香港、1980年代之後,進而影響水墨的原鄉──中國大陸。

  1954年,劉國鬆在報章上發錶〈為什麼把日本畫往國畫裏擠——九屆全省美展國畫部觀後〉一文,引發水墨畫傢與膠彩畫傢對繪畫正統的爭論。1956年與畫友們組成「五月畫會」,次年首屆「五月畫展」於颱北舉行,激勵瞭颱灣現代藝術運動的發展;1958年開始撰寫藝術理論文章,鼓吹現代藝術。1969年,受到美國「阿波羅8號」太空船登陸月球的啓發,劉國鬆開始創作「太空畫」係列,這種具有劃時代精神的水墨風格,格外令人矚目,而他的〈地球何許〉一作更獲得美國國際美展繪畫首奬。另外,他對藝術造境的不斷追求,創造齣「國鬆紙」及「抽筋剝皮皴」技法,使其作品帶有強烈獨特的肌理紋路,並使他享譽國際藝壇。
   
  劉國鬆一生對繪畫藝術的追求,將中國韆年水墨的人間山水,帶入宇宙風景的層次。現年八十六歲的他,創作熱情未曾稍減。在當代藝術的發展中,他憑著不懈的努力與堅強的意誌,以及大膽的言論和創新的畫風,其作品中的山水意象,已然調和瞭傳統與現代,並綜閤瞭西方與中國的審美觀念。
好的,以下是一篇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不涉及您提到的《現代.水墨.劉國鬆(附DVD)》: --- 《敦煌壁畫藝術史綱》 作者: 王世襄 齣版社: 人民美術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05年(修訂版) ISBN: 978-7-111-16998-2 裝幀: 精裝,附全彩圖版和少量考古拓片摹本 頁數: 680頁 --- 導言:絲路上的藝術瑰寶與曆史迴響 《敦煌壁畫藝術史綱》並非一部簡單的圖像匯編,它是一部飽含深厚學術功力與人文關懷的著作,旨在係統梳理、深入解讀中國西部敦煌莫高窟壁畫藝術自開鑿至鼎盛,再至衰落的漫長曆史進程中所蘊含的宗教信仰、社會風貌、民族交融以及藝術演變。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它將敦煌藝術置於宏大的中外文化交流史背景下進行考察,突破瞭傳統藝術史中僅關注風格流變和技法分析的局限,深入探究瞭壁畫作為特定時代“視覺文本”的敘事功能和文化意義。 敦煌,作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其石窟群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寶庫。本書作者王世襄先生,憑藉其深厚的敦煌學研究基礎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以編年體和專題研究相結閤的方式,構建起一套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敘事框架。 第一部分:早期洞窟的肇始與北朝的融閤(公元4世紀中葉至6世紀) 本書首先將讀者帶迴敦煌藝術的起點——十六國及北魏時期的洞窟。這一階段的壁畫,藝術語言尚未完全成熟,但其文化底蘊卻極為豐富。作者詳細分析瞭早期壁畫中源自印度犍陀羅和中原地區的藝術母題如何相互滲透、相互塑造。重點章節探討瞭“說法圖”和“本生故事”的敘事結構,指齣早期壁畫在視覺上展現齣的稚拙與力量感,如何反映瞭佛教初入中原,與本土文化進行艱難而富有創造性的對話過程。 王世襄先生在此部分強調瞭“西域風格”在初唐之前的主導地位,尤其是對莫高窟第275窟、第79窟等代錶性洞窟的細緻剖析。他特彆指齣,北魏時期的壁畫中,人物造型開始齣現嚮中原“秀骨清像”風格靠攏的趨勢,但其獨特的綫條勾勒和色彩運用,依然保留瞭強烈的異域風情,為盛唐的輝煌奠定瞭基石。 第二部分:隋代的過渡與初唐的變革(公元7世紀初至中葉) 隋代的短暫統一為敦煌藝術帶來瞭新的活力。本書認為,隋代是承上啓下的關鍵時期,藝術風格開始展現齣雍容和飽滿的特質。作者通過對隋代壁畫中“飛天”形象的演變進行專項研究,揭示瞭其從北魏的飄逸靈動嚮唐代雍容華貴的過渡形態。 進入初唐,特彆是貞觀之治後,敦煌藝術迎來瞭第一次高峰前的準備階段。本部分著重分析瞭這一時期“經變畫”的成熟。與早期壁畫的零散敘事不同,初唐的經變畫開始運用成熟的構圖法則和空間處理技巧,將復雜的佛經內容轉化為宏大、連貫的視覺敘事場景。作者通過對比不同洞窟的壁畫,清晰地勾勒齣初唐畫工對綫條運用、衣紋處理以及群體布局的革新,預示著盛唐藝術的到來。 第三部分:盛唐氣象:雍容典雅的巔峰(公元8世紀) 全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無疑是關於盛唐壁畫的論述。作者筆下的盛唐敦煌,是宗教藝術與世俗審美完美結閤的黃金時代。王世襄先生指齣,盛唐壁畫的偉大,首先體現在其對人體美學的極緻追求上。他詳盡分析瞭盛唐“供養人”畫像的寫實主義手法,這些畫像不僅是宗教供奉的記錄,更是當時貴族階層服飾、禮儀、甚至容貌特徵的第一手資料。 在技法層麵,本書深入探討瞭“暈染法”的運用,這使得壁畫中的佛像和菩薩形象具有瞭前所未有的立體感和光影效果。特彆是對莫高窟第158窟(涅槃變)和第148窟(彌勒經變)的解讀,作者不僅關注瞭畫麵的宏大敘事,更細緻入微地分析瞭畫工如何通過細微的色彩疊加,營造齣莊嚴肅穆而又不失親切感的宗教氛圍。盛唐壁畫的恢弘氣度與自信的筆觸,被視為中華文化自信的藝術錶達。 第四部分:中晚唐與五代宋元的多元與衰落 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敦煌藝術的中心地位開始動搖,但藝術生命力並未枯竭,而是轉嚮瞭多元化和地方化的趨勢。中晚唐和五代時期的壁畫,逐漸顯露齣“本土化”的特徵,宗教教義的錶達趨於程式化,而民間信仰和世俗趣味的介入愈發明顯。 本書詳盡描述瞭晚唐壁畫中“反嚮透視”和“簡化綫條”的迴歸,這反映瞭畫工技藝傳承的中斷和風格的程式化傾嚮。進入宋元時期,隨著藏傳佛教的興盛,敦煌壁畫中齣現瞭大量密宗題材,色彩變得更加濃烈和復雜。作者認為,元代的壁畫標誌著敦煌藝術的“終結式”階段,雖然技藝上仍有可取之處,但其整體的藝術精神已然失去瞭前盛唐時代的創造性和磅礴氣勢。 結語: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文化遺産 《敦煌壁畫藝術史綱》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貫穿始終的曆史視野和藝術考證的嚴謹性。它不僅是一本藝術史著作,更是一部關於絲綢之路上文化基因如何交織、傳播與演變的社會史讀本。通過對壁畫中每一個手勢、每一片雲彩、每一尊飛天造型的細緻辨析,讀者可以真切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和審美情趣。本書的齣版,為敦煌學研究提供瞭一部紮實、全麵、富有啓發性的參考巨著,其對中國古代宗教藝術的深度挖掘,至今仍是後學者難以逾越的標杆。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蕭瓊瑞


  國立成功大學曆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曾任颱南市政府文化局長、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等,現任國立成功大學曆史係所教授。

  .著作
  《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颱灣之發展》、《觀看與思維──颱灣美術史論集》、《颱灣美術評論全集──劉國鬆》、《颱南市藝術人纔暨團體基本史料匯編》、《島嶼色彩──颱灣美術史論》、《島民.風俗.畫──18世紀颱灣原住民生活圖像》、《圖說颱灣美術史》、《激盪與迴遊──颱灣近現代藝術11傢》、《颱灣現代美術大係──抽象抒情水墨》、《曆史‧榮光‧名作係列──林覺》、《美術傢傳記叢書──綫條.行走.楚戈》、《美術傢傳記叢書──焦墨.雲山.夏一夫》等。

圖書目錄

一、戰火.童年.藝術夢  8
齣生安徽的山東人  10
在戰火中流亡  11
和美術初遇  14
遺族學校中的學生領袖  16
從師院附中到師院藝術係  19

二、國畫.日本畫現代中國畫  22
師範學院中的叛逆者  24
從球場走嚮畫室  26
為什麼把「日本畫」往國畫裏擠?  29
「五月畫會」的成立  35
從「繪畫的狹榖」中走齣  42

三、抽象.水墨.現代化  46
抽象畫論戰  48
重迴紙墨的世界  52
「中國現代畫」與「現代中國畫」  54
從大筆觸走嚮太空畫  57

四、宇宙.風景.國際人  74
走齣颱灣  76
從「人間山水」到「宇宙風景」  82
定居香港  84
從創作到教學  95

五、故土.山河.自由錶現  102
重返祖國土地  108
劉國鬆鏇風  111
水拓技法與自由錶現  115
九寨溝與西藏係列  124

六、曆史.定位.藝術傢  132
一個東西南北人  134
重迴颱灣  137
榮譽加身  147
仍未停歇的努力  156

附錄
劉國鬆生平年錶  157
參考資料  159

圖書序言



照耀曆史的美術傢風采


  「傢庭美術館—美術傢傳記叢書」於民國八十一年起陸續策劃編印齣版,網羅二十世紀以來活躍於藝術界的前輩美術傢,涵蓋麵遍及視覺藝術諸領域,纍積當代人對前輩美術傢成就的認知與肯定,闡述彼等在我國美術史上承先啓後的貢獻,是重要的藝術經典,同時,更是大眾瞭解颱灣美術、認識颱灣美術傢的捷徑,也是學子及社會人士閱讀美術傢創作精華的最佳叢書。

  美術傢的創作結晶,對國傢社會以及人生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優美的藝術作品能美化國傢社會的環境,淨化人類的心靈,更是一國文化的發展指標,而齣版「美術傢傳記」則是厚實文化基底的重要工作,也讓中華民國美術發展的結晶,成為豐饒的文化資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我對劉國鬆先生的瞭解,更多是停留在報章雜誌和展覽的片段印象中。他總是給人一種嚴謹、開創、同時又帶著對傳統深厚情感的藝術傢形象。這次這本《現代.水墨.劉國鬆(附DVD)》,我最期待的是能夠透過書籍的篇幅,更全麵、係統地認識他的藝術歷程。尤其是在DVD的加持下,我希望能親眼看到他創作的過程,或者是一些訪談片段,更能直接感受到他對於水墨媒材的掌握與實驗精神。颱灣的當代水墨發展,劉國鬆先生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他的影響力不僅僅體現在他的個人成就上,更在於他如何帶動整個藝術生態的進步。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他對於「現代水墨」的定義與實踐,以及他在推動水墨國際化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與策略。身為一個對颱灣在地文化感到自豪的讀者,我認為瞭解像劉國鬆先生這樣的藝術傢,就是瞭解颱灣文化不斷發展與創新的縮影。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完整、更深入的視角,讓我們這些對藝術抱有熱情的讀者,能夠有一個更紮實的認識。

评分

我對劉國鬆先生的認識,始於他那充滿實驗精神的水墨畫。一直以來,他都是我心目中那個勇於挑戰傳統、不斷突破的藝術傢。這次《現代.水墨.劉國鬆(附DVD)》的齣版,對我來說,絕對是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我最想知道的是,他究竟是如何將現代的觀念和技巧融入傳統水墨的,他的「革新水墨」理念是如何孕育而生的?我猜測書中應該會詳細介紹他不同時期的代錶作,並配以精美的圖片,讓我能夠近距離欣賞那些充滿生命力的筆觸和色彩。更讓我感到期待的是,隨附的DVD。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他親自闡述創作理念,或者展示他獨特的創作技法,例如他如何運用紙張的特殊肌理、如何處理墨的濃淡乾濕,以及他如何大膽地運用色彩。這些細節,往往是瞭解一位藝術傢最為關鍵的部分。身為一個對颱灣藝術史充滿興趣的讀者,我認為這本書不僅是一份藝術的紀錄,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能啟發我們思考藝術的無限可能,以及如何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

评分

身為一個在颱灣成長並深受水墨藝術薰陶的讀者,劉國鬆先生的名字,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位藝術傢,更代錶著一種精神,一種不斷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我一直對他如何在傳統的筆墨間注入現代的思維感到十分好奇。這次的《現代.水墨.劉國鬆(附DVD)》,我非常期待能透過這本書,更深入地挖掘他創作的脈絡。從他早期的抽象嘗試,到後來那些極具個人風格的實驗性作品,每一階段都充滿著令人驚嘆的突破。尤其是在DVD的輔助下,我相信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他對於色彩、肌理、構圖的獨特運用,以及他如何巧妙地駕馭水墨這個既古老又充滿彈性的媒材。我希望書中能有足夠的篇幅,闡述他對於「墨」與「色」的理解,以及他如何從西方藝術中汲取養分,卻又能保有東方藝術的靈魂。對於任何一個關心颱灣當代藝術發展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珍貴資料,它不僅記錄瞭一位藝術傢的輝煌成就,更承載著颱灣藝術走嚮世界的堅實步伐。

评分

對於長期關注颱灣當代藝術的讀者來說,劉國鬆先生的名字,就如同颱灣現代水墨的代名詞。這次《現代.水墨.劉國鬆(附DVD)》的問世,我認為是對他一生藝術成就的一次迴顧與總結,更是一種對於他開創性精神的緻敬。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他如何跳脫傳統水墨的窠臼,將西方現代藝術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卻又不失東方獨有的韻味。書中對於他如何運用紙張、墨、色彩的實驗,以及他如何發展齣獨特的繪畫語彙,例如他對「漬水法」、「裂紋法」等技巧的掌握,我希望能有更詳盡的介紹。而DVD的附贈,無疑是這本書的一大亮點。我希望能夠透過影像,更直觀地感受到他創作時的投入與熱情,甚至能夠看到他與不同媒材互動的過程。這不僅能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更能從中學習到一種不斷探索、勇於實踐的藝術態度。身為一個熱愛颱灣在地文化與藝術的讀者,我認為這本書不僅是一本藝術畫冊,更是一堂生動的藝術課程,它記錄瞭颱灣藝術如何走嚮世界,又如何在世界舞颱上發光發熱的奮鬥歷程。

评分

一直以來,劉國鬆先生的名字在颱灣藝壇都是響噹噹的。從年輕時的「五月畫會」時期,到後來他開創的「時代畫會」,再到他將現代水墨推嚮國際舞颱的種種努力,都深刻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創作者。這次看到《現代.水墨.劉國鬆(附DVD)》這本書的齣版,我真的非常期待。光是書名就足以讓人感受到一種結閤瞭傳統與創新的力量,彷彿能窺見這位藝術巨擘是如何在傳統水墨的基礎上,注入現代的思維與媒材,走齣屬於他獨特的藝術道路。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呈現他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演變,從早期的嘗試,到後來那極具辨識度的「漬水法」、「拓墨法」等,是如何在實驗中不斷突破,又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兩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光輝大道。身為一個對颱灣當代藝術充滿好奇的讀者,我尤其關注藝術傢如何迴應時代的變遷,如何將個人情感與社會脈動融入創作。劉國鬆先生的作品,嚮來給人一種既有磅礴氣勢又不失細膩情感的感受,這次透過這本書,希望能夠更深入地瞭解他創作背後的哲學與美學觀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