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承续了西方作家如波特莱尔、本雅明,以及卡尔维诺的城市观察,
但更具当下气质和华人作家气质,再现了我们自己时代的现代性。
这是一本为城市翻案的作品,
城市伟大且不朽,就像人类的肉身,会毁灭,但也会复活与重生。
她并不可憎,而乡愁是人工制造。
只要地球上还有一个城市人活着,他就会再造一座新的城市。
==========
在华人世界中,城市很早就存在,但是在华文写作中,城市却很少成为被解剖和观察的对象。古代文人喜欢写《东京梦华录》,现在的文人雅士们憎恶大都会,多写农家乐。谈论单一的、个体的城市书写虽然日渐增多,但都是讲在地的城市学,诉求小小的乐趣与生活细节,把「乡愁」形塑为对都市变迁的「怀旧」。
然而,本书作者胡晴舫则更希望往前推究,探讨人类城市的共通本质。
她就像巴尔札克在十九世纪末对巴黎充满好奇,代笔了那个世纪的文化观察,因为当时的欧洲从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城市面貌和乡村生活大不同;胡晴舫对当代全球城市现象的好奇,和巴尔札克、本雅明、波特莱尔相似,或者说她接续了这种文化传统。《城市的忧郁》是当代华人作家里罕见的城市书写,敏感、睿智,无情、极具洞察力,也充满同理心,只因她自己就是城市的产品。
某种意义上,胡晴舫想要为城市生活翻案。住在城里的人们,总是太习惯诅咒城市,演变成一种陈腔滥调和政治正确。而她好奇的是这群人们,既然如此痛恨城市,满怀乡愁,却又为何不离开,也无法离开?她着迷于城市人有许多奇怪的情结:既自大又自卑、自怜又自恋、每天觉得站在世界尖峰上,但又觉得自己渺小如蚂蚁。而这些性格的矛盾情态,在她尖刻又包容的笔下,栩栩如生地再现。
作者拥有移动多城的经验,无论是在东京、纽约和巴黎,还是在香港、上海或北京,她捕捉到现代城市共通的符号、状态与人物。在本书开篇〈而未来在我面前破灭〉一文,她写道:世上有座城市,总是企图活在过去。而有另一座城市,拼命想要摆脱过去。第三座城市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他们只活在当下。这一刻。不多一秒,不少一秒。他们不需看表,因为每个人体内均有一座上紧发条的时钟,不等闹钟醒,他们早已塞车满城,挤爆地铁公车,坐在办公室电脑前,卷上商店铁门,等不及充分利用他们眼中即将结束的一天。接着,我住进了第四座城市,过去属于未来,现在就是未来。未来不是未来式,而是现在进行式。
虽然她居住在不同城市,但是此城和彼城的人并没有两样。人类架构社会的方式本就差不多,全球化更为明显地加速,使这些符号更为雷同,不分东西方,只因为人的欲望都相同。
本书的风格,是类似波特莱尔式的城市观察散文,以生活的各个切片来描述城市,外加上本雅明式的总体检讨和抽象提炼。阅读本书的过程,似乎先是从空中俯视,看到城市所代表的现代文明原来如此脆弱,最终毁灭。然后,我们逼近地面,仔细端详城中人的各种生活切片。而在结尾处,它的末日就是复活之日,周而复始。
作者笔下的城市,永远好像一头充满魅惑的巨大怪兽,而腐朽、沦落、寂寞、忧郁的我们沉溺其中,也迷失其中。但是她也发现了人与城市的力量:城市或许会毁灭。但,城市人,这种生物就跟蟑螂一样,将在城市消逝之后继续存活许久许久。
只要地球上还有一个城市人活着,他就会再造一座新的城市。
特别推荐 新书封面设计──聂永真/德国红点设计奖、iF传达设计奖得主
为传达胡晴舫作品在各个阅读年龄层之间的游走盛貌,设计方面抽离具象图示,以色块、拼贴的欧式风格,赋予新作独一无二的视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