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完成属于自己的探险家大满贯
雪羊 山岳摄影师 「为了成为南谷真铃,为了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登珠峰是必要的过程。」在南谷的视角中,我看见了一个为了更靠近自己的心、为了追寻真实自我的灵魂。
我们都是幸运的孩子,能在衣食无忧并支持我们学习新知的家庭中长大,也因为这样的环境,使得我们有闲暇停下来思索何谓「自己」、何为「生命」,并且将我们的收获,透过文字分享予世间每一个人。然而书中字里行间,我并没有感受到任何的闲散,来自大树的恬适并非她走向山林的理由,她的理由更加纯粹——「因为我决定要用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只是因为想去,所以就去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爬着圣母峰、追寻着探险家大满贯,又或是早已启程踏向独木舟环游世界的旅程。那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追寻自己所设定的人生目标,并且在一步步迈向终点的脚步中肯定自己。「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情,只要努力、紧紧抓住迎面而来的任何机会,并一步步向前,在困难的时候懂得寻求协助,就一定能成真。」南谷其实只是在用自己的人生,告诉我们这一件简单的事而已。
「自我」就是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件所叠刷而成的油画,可能成功是亮丽的红、失败是晦暗的黑、惊喜是耀眼的黄。每一件小事都很重要,一个人的生命,会呈现出怎么样的色泽、有多少的层次,全看累积了多少的故事,形色的故事塑造出了一个人,形色的人打造出了这个世界。对南谷而言,她的人生是个乐章,完成探险家大满贯对她来说,就只是九个八分音符罢了。攀登的过程中,有接近死亡的绝望、差点被侵犯的恐惧、成功的狂喜与和贵人相遇的暖心…… 每一个成功都是一小片「南谷真铃」,冒险只是她探索自己、逐步完成自我的过程,而非目的,但却既真实而感动,让一颗脆弱的心,日趋坚强。
你可以在南谷真铃的世界里,看见她在曲折的成长过程里,是如何发自内心的渴望朝某个方向前进,遂而定下了旁人看来或许觉得不可思议的目标,然后倾尽一切可能的努力追求,最后成功。如果把「山」的元素拿掉,不拘泥于登山运动,你或许能看见自己的模样——那一个勇敢冒险,追逐梦想的自己的模样。眼神是否一如最初的纯粹清澈?动机是否依然浪漫单纯?在现实的困难与折磨之下,是不是还保有属于大学生的那股谈论梦想的悸动与冲劲呢?
少林功夫电影台词「做人如果没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这句话深植人心,在这个艰困的世道之中,给了人们那么一点关于生活的不凡想像。每个人都可以是有梦的人,南谷的字句就像一面镜子,照映着每一个不甘于平淡的心灵,完成属于自己的探险家大满贯,成为独一无二的完整自己。
推荐序
不要忘记把梦做大的权利
阿泰(杨世泰) 《山知道》作者 出生在日本东京的南谷真铃,自小因为父亲从事贸易工作的关系,有整整十二年的时间在海外度过。照理来说,这段人格塑形的关键时期,她却漂泊在亚洲各地,没有固定的家,甚至对身为日本人的自我认同都感到怀疑。她在书里写道:「虽然我不是中国人,但也不认为自己是日本人」。这种迷惘与不安,在很多年轻人身上都可以看到。
但落叶总会归根,透过接触登山运动,南谷小姐终于找到她的归属,意识到「我虽然生于日本,但不会因此被日本束缚。我是活在这世界上的独立个体,是人类的一分子。」大自然是极其浩瀚巨大的容器,能够容纳所有孤独、疑惑、惶恐与阴暗,而站在地表最高点的珠峰,去看见最遥远、最宽广的世界,也许就能反向观照心里未曾涉足的秘境,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谁,也如她所说: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南谷小姐,或说是南谷妹妹——毕竟她年纪真的非常小——在挑战珠峰那段时间,当她攀在冰峰上,在低温与稀薄氧气的缝隙中与死神搏斗之际,正好是我跟呆呆(我的太太)徒步PCT太平洋屋嵴步道的第一个月。南加州的沙漠在春天时节仍酷暑难耐,气候干燥、缺乏水源,身体又累又脏又渴,还得在逐渐溃散的意识中聚精会神于脚下频繁出现的响尾蛇。我曾自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会在这里?为什么要甘受一天三十公里的跋涉,重装徒步在人不生地不熟的荒山野岭?」答案有很多个,却总没一个感到满意。
读完《成为更强大的自己》,我问呆呆:「支持妳用五个多月时间走完PCT的理由是什么?妳认为女性登山者有更强大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挑战吗?」她想了一会儿,没有回答,反而问我:「那是什么支持着你呢?让你一路从墨西哥走到加拿大?」
「因为我很享受这段过程。」我说。
「那就对了。如果不是因为单纯地喜欢这项运动,喜欢大自然、喜欢山,不可能有任何理由坚持下去。」呆呆说。
是呀。想要成为更强大的自己,想要成为日本最年轻登上珠峰并摘下探险家大满贯头衔的人,即使有家庭的支持、环境的熏陶,单凭年少轻狂的野心也绝对不可能完成任何一项挑战。能够让自己坚持到最后的,只有最原始而单纯的动机:做喜欢的事情,而它自然会引你前进。这应该就是我的最终答案了。
南谷真铃的故事提醒我,不管岁月在身上留下多少痕迹,都不要忘记有把梦做大的权利。
推荐序
探险的正面能量
詹乔愉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 新板山域搜救义消分队 小队长 「完成完整的自己」,这句话只要是曾经尝试去追寻、去拼凑自己的人,都能够深深体会。即便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与感触各有不同,但自我追寻的冒险探索,在欧美的教育史中根深蒂固已久,远从文艺复兴开始,航向未知的冒险就是贵族子弟最重要的训练之一,至今,也仍然是西方新式教育内涵的重中之重。我也是在从事户外冒险活动多年后,才渐渐体会大自然的洗礼以及探险的过程,在内心深处潜移默化的巨大转变以及正面能量,沛然莫之能御。
真铃毅然决然地选择这种方式追寻自己,我猜想或许跟你我一样,在决定之初原本单纯只是面对自己心里那份莫名的狂野和渴望。我们不妨试着理解真铃的成长过程和心理状态──有令人钦羡的家庭以及学习环境,但童年是拼凑破碎的,对国家以及自我的认同遇到了瓶颈。当她决定完成这一场冒险的那一刻开始,过程中所踏出的每一小步,都是在一块块逐渐奠定自我的价值,不但更加理解自己的能耐,进而拾回充足的信心和认同。
许多人总是问我,登山不过是走上去又走下来,物理上的净力作功等于零,到底可以得到什么?为什么要受尽折腾花费这么大的力气?其实,登山的收获都不会在表面显现,笔墨完全无法言喻。回忆我第一次依靠自己成功的走出探勘路线,端着传统的纸本地图与指北针,没有GPS设备的支持,凭着对地形的判断,克服一道道阻碍,突破断稜、溪流、丛林、黄藤海……最终,我靠着自己的力量成功走完全程!下山,看似又回到原点,但随着一次次的旅程展开,心里深知自己的能力一再地提升并获得验证,内心自信逐渐真实而强大,急躁的个性也在大自然的调和下渐渐趋缓,心胸感到无比开阔。
自始至终的完成一趟冒险旅程,对南谷真铃而言,是从小到大终有一件事情全然的靠自己达成,那份成就感与冒险经验将会陪伴她、支持她面对接下来人生的各种挫折。她坚持梦想、完成自我的冲劲,与最后完成自我的感动,与我正所努力的人生计画产生共鸣,渊渊犹有余音绕樑。这种力量支持她也支持我,同时也支持着冒险路上所有的人。
她是如此的任性。在北美洲第一高峰Denali峰失败撤退之后,毅然决然地直接回头,再来一次!她没有回国休整、等待休息,也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转身就回到了大本营,直接面对她的败部复活赛。从这里,又一次展现了其果断干脆的行事风格。 困境是精炼精神与能量、可遇不可求的机遇。犹记二○一五年,我在阿拉阿恰攀登技术型山峰,那是需要使用攀岩和攀冰综合技术攀登的山峰,过程中我意外从冰面坠落冰河受困。在冰河中受困的整整两日,没有帐篷和睡袋,独身暴露于极度苦寒的冰天雪地,咬着牙盘算如何活下去。过程中没有放弃的念头、获救后没有倖存的骄傲,经历之后,我心中留下的是「无论什么境地,都要为自己生命努力到最后」刻骨铭心的执着与信心。这些历练养分,带领我们人生进入更截然不同的境界。
当真铃描述她的生活、兴趣的时候,惊奇的发现她与我在许多地方是如此相似。她喜欢的东西很多,兴趣广泛,总是想东学西学,想到要做什么就立刻执行。事事充满好奇,样样渴望学习,并且一股脑地投入!但她更值得我学习的是,真铃对于每一件决定去做的事,都有扎实的计画与实践。从她对于自己课业的要求、对于登山的计画总总,可以看出她对于自我要求的那股惊人毅力。十七岁小女生,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制定训练计画、赞助计画。日复一日的训练却还要兼顾读书、写稿、训练、打扫做菜,一步步地去达成她为自己所订立的目标。她想实践自己,另一方面也不以此借口让课业荒废,指示加强自己「再做得更好」。在这一点上,着实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人生有梦最美,但需筑梦踏实,这句话人人会说,却也不是人人做得到。
她的成功不是偶然,对她来说「只是该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而已」。没错,她不惊讶于成功,因为她是如此努力去实践每一个脚步,这是努力该有的回报。
「所谓的自由,就是不仰仗别人的力量。所谓的自由,就是要自己负责。」
看着她对自己梦想的计画和执行,让我不但取经甚多,一方面也看到更多希望。她是真正的用「干劲」与「决心」拓展机会。明年度开始,我也有自己的冒险旅程与规划,我将攀向八千米巨峰,有更多的冒险旅程规划。学习她的干劲,坚韧自己的决心,感谢真铃,是如此详实记录自己的冒险与心境,相信你们一定会跟我一样深受激励,从容不迫地越过人生一道又一道的精彩山峰。
推荐序
最强大的,永远是你的心
谢哲青 旅行作家、节目主持人 先声明一件事,那就是「我不特别」。这里的我,并不是项庄舞剑式的意指读这段文字的你们,而就是「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本人。我与大家一样,对新奇的事物充满热忱,也试着成为一个豁达幽默的文青欧巴,但从任何角度来看,实在是个极其平凡的熟龄男子。我不是天生的明星,举手投足都能吸引人群的目光,也不是天纵英明的领导者,不喜欢指挥别人,也不会盲从别人的脚步。有些时候,大家会把我的沉默当做自恃甚高,但相处过的朋友一定知道,其实还蛮好聊天的。想事情容易天马行空,投入时也会太执着。
我不会说自己是运动高手,球类运动尤其「苦手」,最惨痛的经验,是国中时体育课考罚球线投篮,五颗就算及格,我总共补考了两次,才以低标过关。就这点来说,似乎没有遗传到父亲的优点:敏捷、灵巧、弹性极佳,曾经代表花莲县参加区运,好像还拿过不错的名次。扁平的脚底板,曾经是大家取笑的痛点,连带的跑不快、跳不高,也跳不远。你可能会觉得我讨厌运动,但事实上我还蛮享受肾上腺素激发时的运动快感,游泳算是比较拿手的项目,但还是要向你坦承:我的运动表现似乎有待加强。
不过人生总有些关键时刻,铭印在你我的内心,一句不经意的回答,一个稍纵即逝的画面,都可能影响我们一辈子。
对我来说,其中之一,是一九八八年,在大韩民国首都汉城(现代称之为「首尔』)所举办的第二十四届夏季奥运。
粗重的鼻息、扭曲的五官、摇摇欲坠的身影、举步维艰的抬腿,夏季赛事即将迈入尾声的马拉松竞技。看着他们将自己的生理机能、心理承载都推至极限,似乎下一步就天人永隔的交战,我被转播画面中奋力前进的人们深深地吸引。我问家长:
「为什么他们要把自己逼得这么紧,这么痛苦?」
「因为他们只能这么做」
「或许他们跳不高、蹦不远、百米冲刺速度不够理想 ……」父亲语重心长地看着我,「但是他们相信自己做得到,为了可望但必须努力企及的终点,他们知道忍受痛苦之后的代价是什么。」眼神在此时飘回电视,「不断地自我否定,然后再自我超越,这就是马拉松。」
「要记住,最强大的,永远是你的心,找个方法让自己向前移动,学习承受痛苦,然后,变成更强大的自己。最可怕的,不是别人对你失望,而是未尽全力,不断懊悔、自责,对自己失望的羞愧。」
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继续观看萤光幕上汗水淋漓、面目狰狞的跑者。但也从那天开始,我开始跑步。
从一开始的五百米,到八百米、一公里、二点五公里、三公里,几乎是一吋一吋地向前推进,极其缓慢地进步,也锻鍊了自己的体能与意志……九个月后,竟然可以代表学校参加校际的长跑竞赛,不过,那不是一场意气风发的胜利,大多数时候都在氧债与疼痛间残喘苟延。
在炽炎的亚热带正午,我用尽了所有的意志力,才做到老爸说的「让自己向前移动」。恍惚中,我看到热带植物园艺试验所的路标,代表至少离终点站还有五公里远。一路上的人事物,似乎都在向你暗示该停下来,回家轻松。那真是可怕的考验 … 如果这时就熘走,没人知道吧!?脑海中的念头九弯十八拐地切换浮现,杂念思绪在坚持与放弃间来回摆盪……那感觉很真实,我这么年轻就要死了吗?
就在这个当下,「找个方法让自己向前移动,学习承受痛苦……最可怕的,不是别人对你失望,而是未尽全力……对自己的失望。」
如果现在轻言放弃,那是不是以后什么也都可以随便应对呢?我要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向世界证明的机会,我不是懦弱、无能、轻言放弃的软肋,我可以完成!
我将目光从电线桿上「天国近了」的标语移开,投向远方,我忍受着放冷箭式的抽筋,和硬得像石头一样的大腿,咬着牙,跑两步走三步地挣扎向前。最后四公里,我大概跑了一小时吧!
最后,成绩惨不忍睹,老实说,这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半马体验,但内心却十分地畅快。第一次,扎扎实实地跑完二十一K,当我连走带爬地抵达门可罗雀的终点线,拿到完赛毛巾后,我第一次强烈感受,对自己抱持信心,是件多么重要的事。
再一次与意志力考验的重逢,又是许多年后。
将近二十岁时,在同学朋友的怂恿之下,草率地决定要挑战台湾高山百岳的「南横三星」。所谓的「南横三星」,分别指的是库哈诺辛山、塔关山及关山岭山。不过计画一再生变,最后不知道为什么变成「库哈诺辛山─关山」的来回縰走。
相较于马拉松在极短的时限内完赛,百岳纵走则是另一种体验。背负四天三夜的食衣住行,肩扛一日三餐外带夜宵的柴米油盐,再加上个人的衣物装备,攀登健行的挑战更令人却步。我永远记得第一天到三○二六营地时,整夜头痛欲裂,在刺骨寒风中与高山症对抗。即便第二天的症状舒缓许多,但我仍在天公不作美的风雨中攀上稜线,最后,在微微失温颤抖及体力透支的状态下抵达海拔三三六八公尺的关山三角点,我发誓,再也不爬山了。
但生命永远充满惊喜与惊吓,事后回想起来,总会令自己惊讶不已。因缘际会,我又走回山林,更因为完登百岳的经验,驱策我走向远方的山巅:日本的富士山、东马来西亚的京那巴鲁山(Gunung Kinabalu)、印度尼西亚的查亚峰(Puncak Jaya)、坦尚尼亚的吉力马札罗,最后,竟然也来到了珠穆朗玛的山脚下,仰望八八四八公尺上的皓云白雪。
我回想,许久以前那个苍白、孱弱的扁平足少年,从排名垫底的半马开始,走入台湾的高山百岳,到今天,身为经历还算过得去的旅行作家,这中间推动我的,是坚实笃定的相信:相信每一次的挑战,都可以成就更理想的自己。
在自己挑战,同时也自我怀疑的路上,你一定会再三触及自己的底限,再三站在撤守放弃的十字路口,再三面对无能为力而感到意冷心灰的自己,我无法告诉你,坚持后会得到什么?放弃真的不对吗?也无法清楚让你明白,为什么在这么多身心灵折磨后,仍选择迎向横逆与未知?
唯一,我可以与你分享的,其实很简单:当你下定决心,设定目标后,自然而然地就会明白,下一步该做什么。
目前许多人的生活,有很大一部分,都浪费在所谓的「美好」及「小确幸」上,社群网站、即时通讯软体是大部分人的生活中心,分割了我们对真实世界的关注,同时也阉割了你我对更遥远未来的想像。数位时代生活,眼前的「赞」与「爱心」,真的代表成功、理想的自己吗?
如果,你在十八岁时,有机会像南谷真铃一样,挑战探险家的未竟之境,超越昨日的自我,你会怎么选择?你会怎么做了?《成为更强大的自己》为新世代的年轻朋友,提供了某种「典范移转」(Paradigm shift)的可能,随着敍事的开展,当你与南谷真铃面临相同的人生抉择时,请你先合上书,想像及思考你会怎么做,然后再打开书,看看南谷做了怎样的决定,你一定就能了解,每个抉择的背后,都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念、需要义无反顾的勇气、需要洞察审度的冷静、需要乐观积极的热情。
最后,还需要一点,天真浪漫的冲动傻劲。
南谷真铃做得到的,你相信,自己也可以吗?
我相信,你可以的。
前言
超越自我 做一件事一定有理由。不过,理由不见得只有一个。
「为什么想要成为日本最年轻的珠峰登顶者?」
「攀登世界七顶峰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之后会想用滑雪的方式抵达北极点?」
记者、朋友、认识的人,每当有人问我这些问题时,我都这样回答:
「在香港时感受到山的魅力,所以出现总有一天要登上珠峰的强烈想法。」
「我决定要用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若抵达北极点,加上先前的世界七顶峰、南极点,我就完成『探险家的大满贯』。这是我为高中到大学这段时间所设定的『成长与学习计画』,我想要好好把它完成。」
每个回答都是真的。
每个回答都不是谎言。
每个回答都是我真正的想法。
然而,我会做这些事的理由不只这样而已。
无论是登上珠峰、在德纳利山(北美最高峰)受尽折磨,或是在前往南极点的漫漫长路上,背负着超过六十公斤以上的沉重行李与重装备仍咬牙持续前进,我会做这些事情的理由并不只有一个。
譬如挑战世界七顶峰,「想去尝试没做过的事」这样单纯的动机也是理由之一。
我本来就很喜欢订定目标,挑战新的事物,一边在错误中学习、邂逅新朋友,一边达成自己订下的目标,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而且,只要这么做,自然而然地就会出现下一个目标。
如果登山这个「目标」是其他人叫我去做,或者为了回应父母的期待,我可能一开始就不会去挑战了。
然而,我之所以会去冒险,是因为内心涌起一股纯粹「想去做」的心情。我认为没有比这个更好的理由。
而攀登珠峰,是为了我的过去与未来。
为了成为「南谷真铃」这个人,我一定要去爬那座山。
在攀登世界七顶峰以前,我根本不是南谷真铃,
为了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我需要一场冒险。
我成长的过程中,必须经历攀登珠峰这道手续。
那七座位于各大洲的最高峰,就是我用来壮大自己,帮助自己拓展未来的工具。
直到冒险完成了一个阶段,现在的我才慢慢地成为南谷真铃。
然而,对我而言,登山并不是目标。在人生当中,登山只能算得上是「Hop、Step、Jump」三个阶段的「H」吧?连「Hop」都不是,只是人生中的一小步而已。
但是没有这一小步,我就永远无法前进。
没有最初的那一步,什么事情都不会开始。
无可取代且珍贵、至关重要、需要勇气、意志力、体力的「一小步」。
我想在这本书里,写下我踏出人生中那一小步的「理由」。
当然,这本书不是我的自传,也不是什么教科书。
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我应该已经二十岁,现在正在写稿的我才十九岁。如果是写自传未免也太年轻,我还不够成熟,没什么东西能教别人。
即便如此,我仍然觉得能够直接将挑战、突破自己极限的喜悦传达给大家,让大家感觉到「世界上充满各种可能性」、「只要相信自己,就能实现梦想」真的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自己计画、相信自己能做到,会带给人生多大的力量,如果我能分享这一点,那就更棒了。
除此之外,如果能借由我的登山经验,告诉大家「只有自己什么也做不了」、「有人支持自己是一件多么愉悦、宝贵的事情」,让那些认为「没人站在我这一边」的人知道「事情不是这样的!」就太好了。
我知道每次超越极限就会成长,并且涌现超越下一个极限的力量。透过这些冒险,我看见、学习并吸收好多事物。
自己独享这些美好的事物太可惜了,所以我想将它分享给大家,也让自己再度回味这场大冒险。
△ △ △
登山不可缺少行程表,而且我本来就很喜欢做规划,所以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我也在一开始就想好要写些什么。
第一章的主题是「探险家大满贯」,描述我攀登南极大陆最高峰文森山并抵达南极点的过程,以及接下来要挑战北极点的想法。
第二章算是自我介绍,重点放在我的人格与成长过程。譬如在马来西亚、大连、上海、香港生活的日子、父母亲的事情等。从心理层面传达我立志攀登珠峰的「理由」,也会和各位分享我在身分认同上遇到的问题。
第三、四章我预计撰写攀登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山等前往珠峰前的训练过程。不只与山相遇,与人相遇也是推着我向前的动力,无论在全世界或是在日本,都有超乎想像美好的人,希望我能传达出那份感谢与感动。
第五章谈到冒险一定伴随死亡。在德纳利山遭遇暴风、在阿弥陀岳滑落山坡,这些经验都非常贴近死亡,也让我体会「活着的美好」。虽然平常一直认为死亡离我们很遥远,但生与死其实互为表里,希望大家能一起思考这一点。
最后,第六章想谈谈这个世界与我的未来。这一章会提到用人力划船绕行世界一周的「航海计画」。若要实现梦想,没有比热情和行动力更好的能量了。衷心期盼本书能够号召同世代的人们,一起行动。
期望各位能和我一起享受本书的冒险,直到最后。
二○一六年十二月
南谷真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