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論之研究:新譯本

阿毘達磨論之研究:新譯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佛教哲學
  • 阿毘達磨
  • 佛教思想
  • 印度哲學
  • 佛教史
  • 論著研究
  • 新譯本
  • 佛教經典
  • 哲學史
  • 佛教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日本阿毘達磨佛教研究之泰鬥——木村泰賢博士
首次問世的中文新譯本,
部派佛教論書文獻學的劃時代之作,
「小乘佛教思想論」之先驅。

  不但成為日本國內該領域最頂尖的指標性人物,
  也是東亞現代佛學研究的權威領導者。

  阿毘達磨是梵語abhidharma之音譯,意譯為「對法」。阿毘達磨論是指對佛陀教法、要義精確的、係統的分類以及詮釋。

  《阿毘達磨論之研究》的原型是木村泰賢先生取得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的博士論文,在跨過這個學位門檻之後,木村泰賢真正開始進入全盛時代,不但成為日本國內該領域最頂尖的指標性人物,也是東亞現代佛學研究的領導者。

  本書雖是木村泰賢博士的論文,但全書各章內容,都是用語明快簡潔易懂,有趣而流暢。就像書內的全部內容都形成有機性的巧妙組閤一樣,彼此互相牽連與協調運作。

  《阿毘達磨論之研究》現代中文全譯本的正式齣版,讓大傢得以一窺部派佛教論書文獻學權威之作。書末,並附有日本南傳佛教經論研究的最高權威學者水野弘元教授,特彆為本書所寫的第一流的「解說」,幫助讀者對此書能有更深入的瞭解。

關鍵特色

  ★非常有獨特性,對於佛教或哲學研究的讀者提供一個優良的參考資料。
  ★全書的現代中文翻譯文,對讀者來說,更容易理解,也幫助更能清楚作者所要錶達的原意。
  ★對於研究佛教具有實質學術意義的內容。

名人推薦

  颱灣佛教專傢江燦騰
好的,根據您的要求,以下是一部不包含《阿毘達磨論之研究:新譯本》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盡且自然,避免任何生成式工具的痕跡。 --- 書名:《長安舊事:唐代都城物質文化與社會生活史探微》 作者:李昭明 著 齣版社:文史學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24年10月 --- 導言:一座城市的呼吸與記憶 本書並非宏大的通史敘事,而是一次對唐代都城——特彆是長安——物質文化層麵細緻入微的田野考察。我們試圖透過考古遺址的殘留、傳世文獻的零星記載以及圖像資料的側麵烘托,重構那個曾經輝煌的帝都如何在其日常的肌理中維係著龐大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體係。長安,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其運作的復雜性遠超我們今日的想象。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構成這座城市“骨架”和“血肉”的究竟是什麼?它們又是如何塑造瞭生活於其中的百萬生民的命運與觀念? 我們相信,理解一個時代的精神,必須深入其最具體的物質層麵。權力、宗教、貿易、手工業,乃至飲水和如廁的習慣,無一不摺射齣那個時代的價值取嚮和社會結構。本書匯集瞭作者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著眼於幾個核心議題,力求呈現一幅立體而生動的唐代都城生活畫捲。 第一部分:城市的形製與空間的權力(約400字) 本部分聚焦於長安城的規劃、營建與功能分區。唐長安的裏坊製度是理解古代城市管理的核心密碼。我們詳細梳理瞭從隋朝奠基到唐中晚期數次調整的城市布局變化,重點分析瞭坊市製度的嚴格執行及其背後的政治考量。 子課題一:宮城、皇城與大明宮的權力三角。 剖析三者的空間關係、建築風格及其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功能側重。例如,大明宮在武則天時期的地位提升,如何反映瞭皇權對傳統禮製中心的某種超越或重塑。我們援引瞭《長安誌》與新齣土的碑刻材料,對比分析瞭殿宇的尺度與象徵意義。 子課題二:坊市的日常生活邊界。 裏坊作為居民的基本生活單位,其牆垣的意義不僅是物理上的區隔,更是社會身份的標識。本章深入探討瞭坊牆的建造技術,以及宵禁製度下居民夜間活動的限製與變通,揭示瞭高度集中的城市管理如何影響瞭個體的自由度。我們對硃雀大街兩側的店鋪分布進行瞭空間計量分析,力證其商業布局並非隨機,而是嚴格遵循瞭禮製的要求。 子課題三:水利與基礎設施的隱形工程。 城市規模的維持,依賴於復雜的供水與排汙係統。本書詳細考察瞭麯江、清涼池等水係在城市中的作用,以及唐代工匠在引水和排水方麵的技術成就,這些“隱形工程”是維持城市活力的生命綫。 第二部分:物質的流動:消費、手工業與經濟網絡(約550字) 一個帝都的繁榮,離不開其背後強大的經濟支撐和高效的流通網絡。本部分將目光投嚮長安城內的市場交易、手工業生産與商品的來源。 子課題一:西市:帝國的十字路口。 西市作為國際貿易的中心,其重要性無需多言。然而,我們更關注西市的內部結構——鬍商的聚居區、專業化的行業分區(如金銀器、香料、絲綢),以及金融活動的萌芽。通過對齣土的粟特錢幣、波斯薩珊銀器殘片的分析,我們重建瞭唐代國際貿易中“物物交換”與“信用交易”的復雜圖景。 子課題二:手工業的作坊與行會雛形。 陶瓷、冶鐵、紡織是支撐城市運轉的三大支柱。本書詳細考察瞭在長安城外郭和城內特定坊內發現的製瓷窯址遺存。我們著重探討瞭唐代對手工業的管理模式,如“務”與“行”的組織形式,以及政府對手工業生産質量的監控機製。對長安齣土的銅鏡、漆器殘件的斷代研究,揭示瞭不同時期宮廷審美對民間工藝的影響路徑。 子課題三:食品的供應鏈與飲食變遷。 糧食的輸入、肉食的供應以及酒水的釀造,是人口聚集的前提。本書利用對齣土窖藏食物遺跡的分析,結閤《唐會要》中的賦稅記錄,估算瞭長安城的糧食日消耗量,並論證瞭漕運係統(特彆是京杭運河的初期功能)對維持城市人口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也分析瞭鬍風帶來的飲食習慣變化,如麵食的普及與乳製品的興衰。 第三部分:信仰、禮儀與空間中的身份構建(約550字) 物質的擺放與建築的朝嚮,無不滲透著唐代的宗教觀與禮儀規範。本部分探討瞭在長安城內,信仰如何被物質化,以及社會身份如何在空間中被固化。 子課題一:宗教建築的等級序列。 佛教在唐代的興盛,體現在其都城布局中的顯著位置。本書對比瞭慈恩寺大雁塔、大興善寺等重要寺院的選址、規模與形製,闡釋瞭皇傢供養與民間信仰之間的互動關係。同時,我們也關注道教、祆教、景教等外來宗教的寺觀布局,分析其在城市中的“容納”與“隔離”。我們特彆分析瞭寺院壁畫中對世俗生活場景的描繪,如何成為研究唐代服飾與儀態的寶貴資料。 子課題二:喪葬習俗與墓地空間。 墓葬是研究社會階層和傢庭觀念最直接的窗口。本書係統梳理瞭唐長安城內主要傢族墓地的地理分布(如昭陵的陪葬群、特定士族墓地),並分析瞭墓室的結構、隨葬品的類型與數量,如何清晰地映射齣墓主生前的社會地位和財富積纍。對墓誌銘的考訂,更讓我們得以窺見唐代士人對於“身後事”的規劃與對傢族榮譽的維護。 子課題三:居住空間中的性彆與等級。 從高等級的宅邸(如麯江池畔的貴族彆墅)到低等級的裏坊民居,居住空間的內部陳設反映瞭嚴苛的社會規範。我們通過對壁畫和齣土器物(如梳妝盒、臥具殘件)的考察,重構瞭唐代不同階層傢庭中,內宅、外庭、書房等空間的用途劃分,尤其是對女性活動空間的界限與自由度進行瞭細緻的探討。 結語:未竟的追尋 《長安舊事》試圖以一種貼近地麵的視角,重訪那個輝煌的都城。曆史的宏大敘事固然重要,但唯有理解瞭那些磚瓦、水流、以及每日的市井交易,我們纔能真正觸摸到唐代社會的心跳。本書的貢獻在於整閤瞭考古學、社會史與技術史的研究方法,為理解唐代帝都的物質文明提供瞭一份紮實的參考與新的思考框架。我們希望,讀者在閤上此書後,能對那座消失的城市,建立起一個更為具體、更有溫度的認知。 --- 推薦讀者對象: 曆史學、考古學、城市史、社會文化史方嚮的研究者、研究生,以及對唐代日常生活和物質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關鍵詞: 唐代、長安、城市史、裏坊製度、西市、物質文化、手工業、宗教空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木村泰賢(1881-1930)


  生於日本岩手縣,日本曹洞宗僧侶,為岩手縣東慈寺住持。佛教學者,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文學博士與教授。後曆任曹洞宗大學(今駒澤大學)講師、日本女子大學講師、東京帝國大學講師。1918年,以《印度六派哲學》一書,獲得日本學士院恩賜奬。他是日本研究印度哲學及佛學的權威,著有《印度哲學宗教史》、《印度六派哲學》、《原始佛教思想論》、《阿毘達磨論之研究》、《人生的解脫與佛教思想》等,歿後齣刊的《木村泰賢全集》六捲到現在仍對佛教學界有莫大的貢獻與影響。

譯者簡介

釋依觀


  颱南人,十八歲剃度,就讀於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剃度恩師是星雲大師。曾參與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齣版的《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以及嘉豐齣版社的《廣說佛教語大辭典》之編纂。齣版過的翻譯書籍有:《梵我思辨:木村泰賢之印度六派哲學》、《天颱思想史》、《天颱大師之研究》、《阿毘達磨之研究》、《大乘佛教之研究》、《佛教論理與實踐》、《密教經教儀軌解說》、《印度哲學宗教史》新譯本。
 

圖書目錄

絕對值得一讀的首次全譯本部派佛教論書文獻學權威之作    江燦騰
作者序
刊行之際之追記

第一部 阿毘達磨論成立經過之研究
第一篇 阿毘達磨論之成立及其發展之概觀
第一章 阿毘達磨之起源及其成立
第二章  阿毘達磨文學發展之大要
第三章 論書的問題之處理方式的變遷

第二篇 捨利弗阿毘曇論與南方論部,尤其與毘崩伽論、補特伽羅施設論之關係
第一章 總說
第一節 從來對於南北論書之關係的觀點與本論文具之意義
第二節 關係諸論的一般組織
第二章 類似的例證、差異點之性質及其曆史關係
第一節 品題及論究法之類似
第二節 作為兩論之類似的第二例,關於處品
第三節 兩論類似之第三例,小事分彆與煩惱品
第四節 捨利弗阿毘曇論中的人品與補特伽羅施設論所揭之類似
第五節 捨利弗阿毘曇論與毘崩伽差異點的性質
第六節 有關兩論分化之起源的傳說
第三章 闡明捨利弗阿毘曇論的法相的地位及其與「分彆論者」之關係

第三篇 施設足論(Prajñaptiśāstra)之考證
第一章 問題之所在及其研究法
第二章 現存施設論與大毘婆沙論之引用句相符與否之對照錶
第一節 關於對照錶應注意之事項
第二節 與引用句相符的部分
第三節 不相符的部分
第三章 基於對照錶所作的結論

第四篇 關於大毘婆沙論結集之因緣
第一章 有關大毘婆沙論之結集的玄奘說
第一節 大毘婆沙論與迦膩色迦王關係
第二節 大毘婆沙論之結集者的脇尊者與世友等諸論師
第二章 大毘婆沙論編述之動機及其真正之編輯者
第一節 婆沙編述之動機
第二節 真正的編輯者與外護者

第五篇 關於俱捨論述作之參考書
第一章 大毘婆沙文學中的俱捨論之地位以及其述作之傳說的疑點
第二章 作為俱捨論述作之參考書,從阿毘曇心論至雜阿毘曇心論
第一節 法勝的阿毘曇心論
第二節 優波扇多釋阿毘曇心論經
第三節 法救的雜阿毘曇心論(略稱雜心論)
第三章 雜阿毘曇心論與俱捨論
第一節 世親利用雜心論時的前置作業
第二節 前節之證明(兩論類似之對照錶)
第三節 結論

〔補遺〕婆沙、俱捨、正理等諸論中所引用的施設論之諸說

第二部 關於阿達磨教理的種種問題
第一章 部派佛教中的分彆上座部之地位及其宗義
第一節 研究資料的處理方式
第二節 部派佛教中的分彆上座部之地位
第三節 分彆上座部之宗義
第二章 關於分彆論者與部派之所屬(赤沼教授所論續後)
第一節 問題之齣發點與文獻
第二節 赤沼教授之意見與筆者的主要歧異點
第三節 大眾部係之主張與婆沙中的分彆說
第四節 大眾部之遊軍派與分彆論者
第五節 南方上座部與飲光部、分彆說部
第六節 結論
第三章 佛教心理論發展之大觀(特以心體論為中心)
第一節 序論
第二節 佛陀在世當時的心理論之概觀
第三節 部派佛教之心理論
第四節 大乘佛教之心理論
第四章 佛教心理論中的心之作用之分類及其發展
第一節 阿含經中的心理作用之分類
第二節 部派佛教中的心理作用論
第三節 作為心之作用的心所及其分類法
第四節 心所分類法之變遷
第五節 佛教心理論研究之部門
第五章 印度佛教與瑜伽哲學之交涉(特以三世實有論為主)
第一節 佛教思想與瑜伽思想之間的類似點
第二節 關於三世實有法體恆有論
第三節 關於將瑜伽派的思想視為佛教先驅的意見
第四節 巴丹闍利──毘耶捨所學的佛教及其利用法
第六章 佐田介石氏的視實等象論

解  說
齣版於本書之後的阿毘達磨相關主要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一、原始佛教之思想探究過後,筆者的心願是意欲就全體的阿毘達磨佛教思想論(小乘諸教派之教理)予以研究及整理。遺憾的是,筆者的研究尚未能完全達於此境。雖然如此,今姑且先就作為先驅的阿毘達磨論書(小乘論部)其成立經過加以探究,以備他日所需。此因在進行思想研究之前,作為前置作業,資料的批評性研究是必須的。

  二、本書並非以一一揭齣南北阿毘達磨論書其成立次第作為目的。而是嘗試對此給予一般性的研究,尤其專就一般信為具有學術意義的,予以整理及蒐錄。因此,可以說筆者是懷抱著期盼諸位先覺針對此一方麵予以批判而提筆。至於其他方麵,且待他日起草全體阿毘達磨思想論之際,再以適當形態說明。

  三、本書是由五篇組成。第一篇是關於阿毘達磨論書之成立的一般論述。第二篇論述漢譯《捨利弗阿毘曇論》與巴利文“Vibhaṅga”(分彆論)、“Puggalapañ ñatti”(人施設論)的關係。第三篇是有關《施設足論》之考證。第四篇是《大毘婆沙論》編纂因由之研究。第五篇是有關《俱捨論》之述作及作為其參考書的諸論書之研究。

  今略述前揭五篇之內容如次:

  第一篇,首先論述阿毘達磨之起源及其成立,其次就爾後數百年所齣的南北阿毘達磨論書,從種種方麵探其新古特徵,並略述其發展曆程。縱然隻是粗雜之探究,但對於紛雜的種種阿毘達磨論書,若能釐清其曆史係統,筆者相信將是具有學術性意義的,故收之於第一篇。此本是教案之整理。

  第二篇,證明北方所傳《捨利弗阿毘曇論》與南方所傳《毘崩伽》、《補特伽羅施設論》是由同一原型的阿毘達磨論書分化發展而成,進而闡明《捨利弗阿毘曇論》的法相特質,並觸及其與分彆論者之關係。在南北論書關係猶不明朗之今日,筆者此一研究雖非完全,但相信仍具有某種學術意義。

  第三篇,考證從來學者間視為問題的漢譯《施設論》與有部《施設足論》之關係,進而嘗試探尋全體的《施設足論》其原型。雖然所推定的材料中,猶有不甚完全的,但此間也有無可動搖之結論。

  第四篇,對於《大毘婆沙》的編輯因由,筆者排除從來所信真諦、玄奘等所傳而另外探求。期盼諸位先覺對於筆者所得的異於傳說之結論不吝給予批判賜教,即是筆者將此整理成為一篇之理由。

  第五篇,有感於真諦、玄奘等所傳述的世親《俱捨論》述作因緣過於機械性,故筆者就此予以探究。所獲得的結論是,《俱捨論》主要是以當時流傳的有部綱要書作為種本,是依此種本予以改訂增補而成。所得的結論雖然簡單,但相信對於今後的《俱捨論》之研究,必然大有助益。

  要言之,前揭五篇是由(一)總纜南北,有關阿毘達磨全體之研究;(二)可以釐清南北論部之連鎖;(三)從來中國與日本專門學者雖盛行論究,但猶未能得以明瞭的,盡力予以闡明等三者所成。其中之任一,都是筆者用諸多努力所成,期望對於今後的阿毘達磨之研究能有某些貢獻與刺激,故匯整於此,期盼諸位先覺予以批判賜教。

  四、就論述體裁而言,基於研究論文之性質,因此,在論述時,對於從來一般既明之事實,盡量避免繁瑣,但對於新發見之論證,則大量揭其引證,期使所論得以完全。從而論文中,多有對照錶,也是自然之數,故煩瑣在所難免。此外,為避免繁瑣,若隻是予以引用的,固然毋庸贅論,若與主要問題無直接關係的論證,皆載於腳注中,希望讀者予以參照。

  五、如同前述,本書大體上是筆者獨自研究所得之成績,但在種種方麵,直接或間接從先輩知友獲得不少示教與援助。尤其有關巴利文阿毘達磨的種種問題,從Mrs. Rhys Davids.與Dr. W. Stede的著作獲益良多;Prof. De la Vallèe Poussin迴函答覆筆者對於西藏譯《施設論》之詢問;以及在夏期休暇中,與筆者同宿,給予種種助言與援助的立花俊道等,可說是此論文之直接援助者,筆者在此特予緻謝。此外,如同在論文中屢屢指齣,本書在種種方麵是承自於高楠教授、村上教授、姊崎教授、梶川乾堂師、荻原雲來等人所見。今再誌之於此,並緻上無任感謝之意。

圖書試讀

第一章 阿毘達磨之起源及其成立
 
一 阿毘達磨之起源的諸說 此處所說的「阿毘達磨」(Abhidharma; Abhidhamma),若就其完成的形態而言,是三藏聖典之一,雖以經(sūtra; sutta)、律(vinaya)為其背景,卻與彼等相等,居於鼎足並立之地位。關於其起源與成立經過,古來已有種種論述。若謂阿毘達磨齣自於佛說,相信不會有人提齣異議,但對於佛陀是否果真以如同經或律的形態而宣說阿毘達磨,卻大有異論。從而對於阿毘達磨所具權威,其看法自然因人(派彆)而異。茲略揭古來對此之若乾意見如次。
 
首先就有關結集的傳說見之,據《智度論》、《西域記》及《多羅那他佛教史》等所載,第一結集時,已有加上阿毘達磨的所謂的「三藏(tripiṭaka)結集」。但在律文所傳的記事,以及《大史》等文獻中,經與律之外,絲毫不見言及阿毘達磨。
 
若徵於諸派意見,南傳上座部將三藏都視為佛說,從而認為七論具有與經律同等之權威,雞胤部與有部甚至認為佛陀之真意應從阿毘達磨中探求,甚至認為經或律應置於阿毘達磨之下位。對於此說,提齣反駁聲浪的,是經量部(Sautrāntika or Suttavāda),彼等認為佛陀的真意應於經中探求,論典隻是後世之産物,並不具有絕對權威。亦即十八部之中,雖同樣是承認三藏,但對於阿毘達磨之起源與信用,卻有不同見解。
 
進而就翻譯三藏對此的解釋見之。同樣是主張阿毘達磨佛說論,舊譯傢承認有某種佛說阿毘達磨論的聖典存在,例如真諦譯有《佛說立世阿毘曇論》十捲,但新譯傢反對舊譯派所說,新譯傢認為佛所說的阿毘達磨隻是片段的,予以匯整定形,是佛弟子等所為。
 
亦即對於阿毘達磨之起源與成立,古來在論師之間既已産生異見,換言之,此一問題之研究,自古已是一大懸案。今日筆者追究此等意見,並非意在藉由釐清孰是孰非而解決此一問題。筆者隻是意欲以如此諸多之異論作為筆者研究之前提而已,此乃必須預先說明的。
 
從而今日筆者所依據的研究材料,主要是以與經律中的阿毘達磨有關的材料為基礎。亦即從古經律中,對於阿毘達磨是如何述說,如何看待,從其起源而闡明其成立。經律中雖含有後世的材料,然其原始要素較多,故以此作為材料,即可闡明阿毘達磨的原始狀態。以下將分為數項而作論述。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有機會拜讀瞭這本《阿毘達磨論之研究:新譯本》,坦白說,初翻開時,我對「阿毘達磨」這個詞彙的距離感還挺強烈的,總覺得那是一種非常高深、遙不可及的學問。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越來越發現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它並非隻是單純地羅列學術理論,而是以一種更加貼近讀者心靈的方式,引導我們去理解那些關於生命本質的探討。作者在「研究」部分,透過許多巧妙的譬喻和層層遞進的邏輯,將阿毘達磨那些抽象的概念,例如「無常」、「苦」、「無我」等,具體化,讓原本晦澀難懂的義理,變得有血有肉。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書中對於「緣起」法的闡釋,作者並非簡單地解釋條文,而是將其置於生命的每一個當下,引導我們去觀照自身的感受與行為,從而體會到一切現象的相互依存與遷流不息。這種結閤學術與實踐的引導方式,對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實在是莫大的助益。它讓我明白,阿毘達磨並非隻是一堆枯燥的理論,而是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刻地認識自己,並在生活中實踐智慧的寶貴指引。

评分

這本《阿毘達磨論之研究:新譯本》聽朋友推薦瞭很久,一直想找時間好好拜讀。最近終於入手,迫不及待地翻瞭起來。說實話,一開始看到厚厚的書頁,加上「阿毘達磨」這幾個字,心中還是有點忐忑,畢竟這類佛學經典對我這個初學者來說,難度係數頗高。不過,翻開之後,就被這本「新譯本」的編排方式深深吸引。排版清晰,字體大小適中,讓人閱讀起來感覺很舒服,沒有那種老舊佛經的壓迫感。更重要的是,翻譯的文字相當精煉,保留瞭原典的嚴謹,又讓現代讀者能較為容易地理解其中深奧的義理。我尤其喜歡書中穿插的註釋,很多時候,當我對某個術語或概念感到睏惑時,翻到旁邊的註解,往往能豁然開朗。這些註解不僅解釋瞭詞彙,更連結瞭阿毘達磨在整個佛教思想體係中的位置,這對於初學者建立一個宏觀的認識非常有幫助。我纔剛開始閱讀,但已經能感受到這本書的用心,它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成果,更是一座引領讀者進入阿毘達磨世界,開啟智慧之門的橋樑。我對後續的閱讀充滿期待,希望能在其中獲得更多關於佛法義理的啟發。

评分

我一直對佛教的哲學思想,特別是早期佛教的論藏,抱持著極大的興趣。過去曾嘗試閱讀一些相關的資料,但往往因為翻譯的生澀或是研究角度的限製,總是覺得難以深入。這次偶然得知有《阿毘達磨論之研究:新譯本》問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買來瞭,沒想到竟是如此令人驚喜的體驗。這本「新譯本」最讓我讚賞的地方,在於它不僅提供瞭對阿毘達磨論典的詳盡翻譯,更重要的是,作者的研究視角非常獨特且深入。它並沒有停留在對文字的錶麵解讀,而是從歷史、思想流變、乃至與其他佛教宗派的對照等多元角度,剖析阿毘達磨的形成與發展。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概念的辨析,例如「法」的定義、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相互關係,以及業的生成機製等等,都提齣瞭許多發人深省的見解。我認為作者在研究方法上,展現瞭極大的嚴謹性與批判性,同時又兼顧瞭學術的通俗性,讓非專業的讀者也能感受到其學術的深度。對於想要更深入理解佛教教理,尤其是阿毘達磨體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學術獻禮,絕對值得反覆品讀與思考。

评分

我是一位長期關注佛教經典研究的愛好者,特別對早期佛教的論藏學有著濃厚的興趣。近年來,我留意到學界對於阿毘達磨的研究有逐漸升溫的趨勢,而這本《阿毘達磨論之研究:新譯本》的齣現,無疑為這個領域注入瞭新的活力。首先,從「研究」的部分來看,作者展現瞭極為紮實的學術功底。書中對於阿毘達磨的核心概念,如「有為法」與「無為法」、「因」、「緣」等,都進行瞭非常細緻且有條理的梳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部派對於同一概念的詮釋差異時,所採取的客觀分析態度,這有助於讀者理解阿毘達磨思想演變的複雜性。此外,書中對於阿毘達磨與佛教其他重要理論,例如緣起、四聖諦等之間的關聯性,也有深入的探討,這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認識阿毘達磨在整個佛教思想體係中的獨特地位。從「新譯本」的編排來看,作者也顯然投入瞭大量的精力,使得原本古老的文本,在現代語境下煥發齣新的生命力。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推動阿毘達磨在當代社會的理解與傳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在佛教團體中接觸與學習的學員,我對阿毘達磨的體係一直有所耳聞,但始終覺得門檻很高,難以窺其堂奧。這次的《阿毘達磨論之研究:新譯本》齣版,對我來說,就像是收到瞭一份期盼已久的禮物。我對這本書的「新譯本」部分給予高度肯定。以往接觸到的阿毘達磨論述,常常充斥著艱澀的術語,讓人望之卻步,但這一次的翻譯,明顯地注入瞭許多現代語言的思維,使得概念的闡述更為貼近我們日常的理解習慣。例如,書中對於「識」的流轉,或是「心所」的細微差別,都透過較為生動的比喻與清晰的邏輯架構來呈現,這讓我在閱讀時,能夠更順暢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書的「研究」部分,作者並未將自己侷限在單一的譯本或學派,而是廣泛地參照瞭不同的歷史文獻與學術觀點,將阿毘達磨的發展脈絡梳理得相當清晰。這讓我明白瞭,原來阿毘達磨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在不斷的討論與釐清中逐漸形成的。這本書讓我對阿毘達磨的學習,從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轉變為一個可以逐步探索的有趣旅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