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达磨论之研究:新译本

阿毘达磨论之研究:新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哲学
  • 阿毘达磨
  • 佛教思想
  • 印度哲学
  • 佛教史
  • 论著研究
  • 新译本
  • 佛教经典
  • 哲学史
  • 佛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阿毘达磨佛教研究之泰斗——木村泰贤博士
首次问世的中文新译本,
部派佛教论书文献学的划时代之作,
「小乘佛教思想论」之先驱。

  不但成为日本国内该领域最顶尖的指标性人物,
  也是东亚现代佛学研究的权威领导者。

  阿毘达磨是梵语abhidharma之音译,意译为「对法」。阿毘达磨论是指对佛陀教法、要义精确的、系统的分类以及诠释。

  《阿毘达磨论之研究》的原型是木村泰贤先生取得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的博士论文,在跨过这个学位门槛之后,木村泰贤真正开始进入全盛时代,不但成为日本国内该领域最顶尖的指标性人物,也是东亚现代佛学研究的领导者。

  本书虽是木村泰贤博士的论文,但全书各章内容,都是用语明快简洁易懂,有趣而流畅。就像书内的全部内容都形成有机性的巧妙组合一样,彼此互相牵连与协调运作。

  《阿毘达磨论之研究》现代中文全译本的正式出版,让大家得以一窥部派佛教论书文献学权威之作。书末,并附有日本南传佛教经论研究的最高权威学者水野弘元教授,特别为本书所写的第一流的「解说」,帮助读者对此书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特色

  ★非常有独特性,对于佛教或哲学研究的读者提供一个优良的参考资料。
  ★全书的现代中文翻译文,对读者来说,更容易理解,也帮助更能清楚作者所要表达的原意。
  ★对于研究佛教具有实质学术意义的内容。

名人推荐

  台湾佛教专家江灿腾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木村泰贤(1881-1930)


  生于日本岩手县,日本曹洞宗僧侣,为岩手县东慈寺住持。佛教学者,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文学博士与教授。后历任曹洞宗大学(今驹泽大学)讲师、日本女子大学讲师、东京帝国大学讲师。1918年,以《印度六派哲学》一书,获得日本学士院恩赐奖。他是日本研究印度哲学及佛学的权威,着有《印度哲学宗教史》、《印度六派哲学》、《原始佛教思想论》、《阿毘达磨论之研究》、《人生的解脱与佛教思想》等,殁后出刊的《木村泰贤全集》六卷到现在仍对佛教学界有莫大的贡献与影响。

译者简介

释依观


  台南人,十八岁剃度,就读于佛光山东方佛教学院,剃度恩师是星云大师。曾参与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出版的《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以及嘉丰出版社的《广说佛教语大辞典》之编纂。出版过的翻译书籍有:《梵我思辨:木村泰贤之印度六派哲学》、《天台思想史》、《天台大师之研究》、《阿毘达磨之研究》、《大乘佛教之研究》、《佛教论理与实践》、《密教经教仪轨解说》、《印度哲学宗教史》新译本。
 

图书目录

绝对值得一读的首次全译本部派佛教论书文献学权威之作    江灿腾
作者序
刊行之际之追记

第一部 阿毘达磨论成立经过之研究
第一篇 阿毘达磨论之成立及其发展之概观
第一章 阿毘达磨之起源及其成立
第二章  阿毘达磨文学发展之大要
第三章 论书的问题之处理方式的变迁

第二篇 舍利弗阿毘昙论与南方论部,尤其与毘崩伽论、补特伽罗施设论之关系
第一章 总说
第一节 从来对于南北论书之关系的观点与本论文具之意义
第二节 关系诸论的一般组织
第二章 类似的例证、差异点之性质及其历史关系
第一节 品题及论究法之类似
第二节 作为两论之类似的第二例,关于处品
第三节 两论类似之第三例,小事分别与烦恼品
第四节 舍利弗阿毘昙论中的人品与补特伽罗施设论所揭之类似
第五节 舍利弗阿毘昙论与毘崩伽差异点的性质
第六节 有关两论分化之起源的传说
第三章 阐明舍利弗阿毘昙论的法相的地位及其与「分别论者」之关系

第三篇 施设足论(Prajñaptiśāstra)之考证
第一章 问题之所在及其研究法
第二章 现存施设论与大毘婆沙论之引用句相符与否之对照表
第一节 关于对照表应注意之事项
第二节 与引用句相符的部分
第三节 不相符的部分
第三章 基于对照表所作的结论

第四篇 关于大毘婆沙论结集之因缘
第一章 有关大毘婆沙论之结集的玄奘说
第一节 大毘婆沙论与迦腻色迦王关系
第二节 大毘婆沙论之结集者的脇尊者与世友等诸论师
第二章 大毘婆沙论编述之动机及其真正之编辑者
第一节 婆沙编述之动机
第二节 真正的编辑者与外护者

第五篇 关于俱舍论述作之参考书
第一章 大毘婆沙文学中的俱舍论之地位以及其述作之传说的疑点
第二章 作为俱舍论述作之参考书,从阿毘昙心论至杂阿毘昙心论
第一节 法胜的阿毘昙心论
第二节 优波扇多释阿毘昙心论经
第三节 法救的杂阿毘昙心论(略称杂心论)
第三章 杂阿毘昙心论与俱舍论
第一节 世亲利用杂心论时的前置作业
第二节 前节之证明(两论类似之对照表)
第三节 结论

〔补遗〕婆沙、俱舍、正理等诸论中所引用的施设论之诸说

第二部 关于阿达磨教理的种种问题
第一章 部派佛教中的分别上座部之地位及其宗义
第一节 研究资料的处理方式
第二节 部派佛教中的分别上座部之地位
第三节 分别上座部之宗义
第二章 关于分别论者与部派之所属(赤沼教授所论续后)
第一节 问题之出发点与文献
第二节 赤沼教授之意见与笔者的主要歧异点
第三节 大众部系之主张与婆沙中的分别说
第四节 大众部之游军派与分别论者
第五节 南方上座部与饮光部、分别说部
第六节 结论
第三章 佛教心理论发展之大观(特以心体论为中心)
第一节 序论
第二节 佛陀在世当时的心理论之概观
第三节 部派佛教之心理论
第四节 大乘佛教之心理论
第四章 佛教心理论中的心之作用之分类及其发展
第一节 阿含经中的心理作用之分类
第二节 部派佛教中的心理作用论
第三节 作为心之作用的心所及其分类法
第四节 心所分类法之变迁
第五节 佛教心理论研究之部门
第五章 印度佛教与瑜伽哲学之交涉(特以三世实有论为主)
第一节 佛教思想与瑜伽思想之间的类似点
第二节 关于三世实有法体恆有论
第三节 关于将瑜伽派的思想视为佛教先驱的意见
第四节 巴丹阇利──毘耶舍所学的佛教及其利用法
第六章 佐田介石氏的视实等象论

解  说
出版于本书之后的阿毘达磨相关主要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一、原始佛教之思想探究过后,笔者的心愿是意欲就全体的阿毘达磨佛教思想论(小乘诸教派之教理)予以研究及整理。遗憾的是,笔者的研究尚未能完全达于此境。虽然如此,今姑且先就作为先驱的阿毘达磨论书(小乘论部)其成立经过加以探究,以备他日所需。此因在进行思想研究之前,作为前置作业,资料的批评性研究是必须的。

  二、本书并非以一一揭出南北阿毘达磨论书其成立次第作为目的。而是尝试对此给予一般性的研究,尤其专就一般信为具有学术意义的,予以整理及蒐录。因此,可以说笔者是怀抱着期盼诸位先觉针对此一方面予以批判而提笔。至于其他方面,且待他日起草全体阿毘达磨思想论之际,再以适当形态说明。

  三、本书是由五篇组成。第一篇是关于阿毘达磨论书之成立的一般论述。第二篇论述汉译《舍利弗阿毘昙论》与巴利文“Vibhaṅga”(分别论)、“Puggalapañ ñatti”(人施设论)的关系。第三篇是有关《施设足论》之考证。第四篇是《大毘婆沙论》编纂因由之研究。第五篇是有关《俱舍论》之述作及作为其参考书的诸论书之研究。

  今略述前揭五篇之内容如次:

  第一篇,首先论述阿毘达磨之起源及其成立,其次就尔后数百年所出的南北阿毘达磨论书,从种种方面探其新古特征,并略述其发展历程。纵然只是粗杂之探究,但对于纷杂的种种阿毘达磨论书,若能釐清其历史系统,笔者相信将是具有学术性意义的,故收之于第一篇。此本是教案之整理。

  第二篇,证明北方所传《舍利弗阿毘昙论》与南方所传《毘崩伽》、《补特伽罗施设论》是由同一原型的阿毘达磨论书分化发展而成,进而阐明《舍利弗阿毘昙论》的法相特质,并触及其与分别论者之关系。在南北论书关系犹不明朗之今日,笔者此一研究虽非完全,但相信仍具有某种学术意义。

  第三篇,考证从来学者间视为问题的汉译《施设论》与有部《施设足论》之关系,进而尝试探寻全体的《施设足论》其原型。虽然所推定的材料中,犹有不甚完全的,但此间也有无可动摇之结论。

  第四篇,对于《大毘婆沙》的编辑因由,笔者排除从来所信真谛、玄奘等所传而另外探求。期盼诸位先觉对于笔者所得的异于传说之结论不吝给予批判赐教,即是笔者将此整理成为一篇之理由。

  第五篇,有感于真谛、玄奘等所传述的世亲《俱舍论》述作因缘过于机械性,故笔者就此予以探究。所获得的结论是,《俱舍论》主要是以当时流传的有部纲要书作为种本,是依此种本予以改订增补而成。所得的结论虽然简单,但相信对于今后的《俱舍论》之研究,必然大有助益。

  要言之,前揭五篇是由(一)总缆南北,有关阿毘达磨全体之研究;(二)可以釐清南北论部之连锁;(三)从来中国与日本专门学者虽盛行论究,但犹未能得以明了的,尽力予以阐明等三者所成。其中之任一,都是笔者用诸多努力所成,期望对于今后的阿毘达磨之研究能有某些贡献与刺激,故汇整于此,期盼诸位先觉予以批判赐教。

  四、就论述体裁而言,基于研究论文之性质,因此,在论述时,对于从来一般既明之事实,尽量避免繁琐,但对于新发见之论证,则大量揭其引证,期使所论得以完全。从而论文中,多有对照表,也是自然之数,故烦琐在所难免。此外,为避免繁琐,若只是予以引用的,固然毋庸赘论,若与主要问题无直接关系的论证,皆载于脚注中,希望读者予以参照。

  五、如同前述,本书大体上是笔者独自研究所得之成绩,但在种种方面,直接或间接从先辈知友获得不少示教与援助。尤其有关巴利文阿毘达磨的种种问题,从Mrs. Rhys Davids.与Dr. W. Stede的着作获益良多;Prof. De la Vallèe Poussin回函答覆笔者对于西藏译《施设论》之询问;以及在夏期休暇中,与笔者同宿,给予种种助言与援助的立花俊道等,可说是此论文之直接援助者,笔者在此特予致谢。此外,如同在论文中屡屡指出,本书在种种方面是承自于高楠教授、村上教授、姊崎教授、梶川干堂师、荻原云来等人所见。今再志之于此,并致上无任感谢之意。

图书试读

第一章 阿毘达磨之起源及其成立
 
一 阿毘达磨之起源的诸说 此处所说的「阿毘达磨」(Abhidharma; Abhidhamma),若就其完成的形态而言,是三藏圣典之一,虽以经(sūtra; sutta)、律(vinaya)为其背景,却与彼等相等,居于鼎足并立之地位。关于其起源与成立经过,古来已有种种论述。若谓阿毘达磨出自于佛说,相信不会有人提出异议,但对于佛陀是否果真以如同经或律的形态而宣说阿毘达磨,却大有异论。从而对于阿毘达磨所具权威,其看法自然因人(派别)而异。兹略揭古来对此之若干意见如次。
 
首先就有关结集的传说见之,据《智度论》、《西域记》及《多罗那他佛教史》等所载,第一结集时,已有加上阿毘达磨的所谓的「三藏(tripiṭaka)结集」。但在律文所传的记事,以及《大史》等文献中,经与律之外,丝毫不见言及阿毘达磨。
 
若征于诸派意见,南传上座部将三藏都视为佛说,从而认为七论具有与经律同等之权威,鸡胤部与有部甚至认为佛陀之真意应从阿毘达磨中探求,甚至认为经或律应置于阿毘达磨之下位。对于此说,提出反驳声浪的,是经量部(Sautrāntika or Suttavāda),彼等认为佛陀的真意应于经中探求,论典只是后世之产物,并不具有绝对权威。亦即十八部之中,虽同样是承认三藏,但对于阿毘达磨之起源与信用,却有不同见解。
 
进而就翻译三藏对此的解释见之。同样是主张阿毘达磨佛说论,旧译家承认有某种佛说阿毘达磨论的圣典存在,例如真谛译有《佛说立世阿毘昙论》十卷,但新译家反对旧译派所说,新译家认为佛所说的阿毘达磨只是片段的,予以汇整定形,是佛弟子等所为。
 
亦即对于阿毘达磨之起源与成立,古来在论师之间既已产生异见,换言之,此一问题之研究,自古已是一大悬案。今日笔者追究此等意见,并非意在借由釐清孰是孰非而解决此一问题。笔者只是意欲以如此诸多之异论作为笔者研究之前提而已,此乃必须预先说明的。
 
从而今日笔者所依据的研究材料,主要是以与经律中的阿毘达磨有关的材料为基础。亦即从古经律中,对于阿毘达磨是如何述说,如何看待,从其起源而阐明其成立。经律中虽含有后世的材料,然其原始要素较多,故以此作为材料,即可阐明阿毘达磨的原始状态。以下将分为数项而作论述。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