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达磨论之研究:新译本

阿毘达磨论之研究:新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哲学
  • 阿毘达磨
  • 佛教思想
  • 印度哲学
  • 佛教史
  • 论著研究
  • 新译本
  • 佛教经典
  • 哲学史
  • 佛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阿毘达磨佛教研究之泰斗——木村泰贤博士
首次问世的中文新译本,
部派佛教论书文献学的划时代之作,
「小乘佛教思想论」之先驱。

  不但成为日本国内该领域最顶尖的指标性人物,
  也是东亚现代佛学研究的权威领导者。

  阿毘达磨是梵语abhidharma之音译,意译为「对法」。阿毘达磨论是指对佛陀教法、要义精确的、系统的分类以及诠释。

  《阿毘达磨论之研究》的原型是木村泰贤先生取得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的博士论文,在跨过这个学位门槛之后,木村泰贤真正开始进入全盛时代,不但成为日本国内该领域最顶尖的指标性人物,也是东亚现代佛学研究的领导者。

  本书虽是木村泰贤博士的论文,但全书各章内容,都是用语明快简洁易懂,有趣而流畅。就像书内的全部内容都形成有机性的巧妙组合一样,彼此互相牵连与协调运作。

  《阿毘达磨论之研究》现代中文全译本的正式出版,让大家得以一窥部派佛教论书文献学权威之作。书末,并附有日本南传佛教经论研究的最高权威学者水野弘元教授,特别为本书所写的第一流的「解说」,帮助读者对此书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特色

  ★非常有独特性,对于佛教或哲学研究的读者提供一个优良的参考资料。
  ★全书的现代中文翻译文,对读者来说,更容易理解,也帮助更能清楚作者所要表达的原意。
  ★对于研究佛教具有实质学术意义的内容。

名人推荐

  台湾佛教专家江灿腾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以下是一部不包含《阿毘达磨论之研究:新译本》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且自然,避免任何生成式工具的痕迹。 --- 书名:《长安旧事:唐代都城物质文化与社会生活史探微》 作者:李昭明 著 出版社:文史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 --- 导言:一座城市的呼吸与记忆 本书并非宏大的通史叙事,而是一次对唐代都城——特别是长安——物质文化层面细致入微的田野考察。我们试图透过考古遗址的残留、传世文献的零星记载以及图像资料的侧面烘托,重构那个曾经辉煌的帝都如何在其日常的肌理中维系着庞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体系。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其运作的复杂性远超我们今日的想象。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构成这座城市“骨架”和“血肉”的究竟是什么?它们又是如何塑造了生活于其中的百万生民的命运与观念? 我们相信,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必须深入其最具体的物质层面。权力、宗教、贸易、手工业,乃至饮水和如厕的习惯,无一不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结构。本书汇集了作者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着眼于几个核心议题,力求呈现一幅立体而生动的唐代都城生活画卷。 第一部分:城市的形制与空间的权力(约400字) 本部分聚焦于长安城的规划、营建与功能分区。唐长安的里坊制度是理解古代城市管理的核心密码。我们详细梳理了从隋朝奠基到唐中晚期数次调整的城市布局变化,重点分析了坊市制度的严格执行及其背后的政治考量。 子课题一:宫城、皇城与大明宫的权力三角。 剖析三者的空间关系、建筑风格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功能侧重。例如,大明宫在武则天时期的地位提升,如何反映了皇权对传统礼制中心的某种超越或重塑。我们援引了《长安志》与新出土的碑刻材料,对比分析了殿宇的尺度与象征意义。 子课题二:坊市的日常生活边界。 里坊作为居民的基本生活单位,其墙垣的意义不仅是物理上的区隔,更是社会身份的标识。本章深入探讨了坊墙的建造技术,以及宵禁制度下居民夜间活动的限制与变通,揭示了高度集中的城市管理如何影响了个体的自由度。我们对朱雀大街两侧的店铺分布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力证其商业布局并非随机,而是严格遵循了礼制的要求。 子课题三:水利与基础设施的隐形工程。 城市规模的维持,依赖于复杂的供水与排污系统。本书详细考察了曲江、清凉池等水系在城市中的作用,以及唐代工匠在引水和排水方面的技术成就,这些“隐形工程”是维持城市活力的生命线。 第二部分:物质的流动:消费、手工业与经济网络(约550字) 一个帝都的繁荣,离不开其背后强大的经济支撑和高效的流通网络。本部分将目光投向长安城内的市场交易、手工业生产与商品的来源。 子课题一:西市:帝国的十字路口。 西市作为国际贸易的中心,其重要性无需多言。然而,我们更关注西市的内部结构——胡商的聚居区、专业化的行业分区(如金银器、香料、丝绸),以及金融活动的萌芽。通过对出土的粟特钱币、波斯萨珊银器残片的分析,我们重建了唐代国际贸易中“物物交换”与“信用交易”的复杂图景。 子课题二:手工业的作坊与行会雏形。 陶瓷、冶铁、纺织是支撑城市运转的三大支柱。本书详细考察了在长安城外郭和城内特定坊内发现的制瓷窑址遗存。我们着重探讨了唐代对手工业的管理模式,如“务”与“行”的组织形式,以及政府对手工业生产质量的监控机制。对长安出土的铜镜、漆器残件的断代研究,揭示了不同时期宫廷审美对民间工艺的影响路径。 子课题三:食品的供应链与饮食变迁。 粮食的输入、肉食的供应以及酒水的酿造,是人口聚集的前提。本书利用对出土窖藏食物遗迹的分析,结合《唐会要》中的赋税记录,估算了长安城的粮食日消耗量,并论证了漕运系统(特别是京杭运河的初期功能)对维持城市人口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分析了胡风带来的饮食习惯变化,如面食的普及与乳制品的兴衰。 第三部分:信仰、礼仪与空间中的身份构建(约550字) 物质的摆放与建筑的朝向,无不渗透着唐代的宗教观与礼仪规范。本部分探讨了在长安城内,信仰如何被物质化,以及社会身份如何在空间中被固化。 子课题一:宗教建筑的等级序列。 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体现在其都城布局中的显著位置。本书对比了慈恩寺大雁塔、大兴善寺等重要寺院的选址、规模与形制,阐释了皇家供养与民间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我们也关注道教、祆教、景教等外来宗教的寺观布局,分析其在城市中的“容纳”与“隔离”。我们特别分析了寺院壁画中对世俗生活场景的描绘,如何成为研究唐代服饰与仪态的宝贵资料。 子课题二:丧葬习俗与墓地空间。 墓葬是研究社会阶层和家庭观念最直接的窗口。本书系统梳理了唐长安城内主要家族墓地的地理分布(如昭陵的陪葬群、特定士族墓地),并分析了墓室的结构、随葬品的类型与数量,如何清晰地映射出墓主生前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对墓志铭的考订,更让我们得以窥见唐代士人对于“身后事”的规划与对家族荣誉的维护。 子课题三:居住空间中的性别与等级。 从高等级的宅邸(如曲江池畔的贵族别墅)到低等级的里坊民居,居住空间的内部陈设反映了严苛的社会规范。我们通过对壁画和出土器物(如梳妆盒、卧具残件)的考察,重构了唐代不同阶层家庭中,内宅、外庭、书房等空间的用途划分,尤其是对女性活动空间的界限与自由度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结语:未竟的追寻 《长安旧事》试图以一种贴近地面的视角,重访那个辉煌的都城。历史的宏大叙事固然重要,但唯有理解了那些砖瓦、水流、以及每日的市井交易,我们才能真正触摸到唐代社会的心跳。本书的贡献在于整合了考古学、社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方法,为理解唐代帝都的物质文明提供了一份扎实的参考与新的思考框架。我们希望,读者在合上此书后,能对那座消失的城市,建立起一个更为具体、更有温度的认知。 --- 推荐读者对象: 历史学、考古学、城市史、社会文化史方向的研究者、研究生,以及对唐代日常生活和物质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关键词: 唐代、长安、城市史、里坊制度、西市、物质文化、手工业、宗教空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木村泰贤(1881-1930)


  生于日本岩手县,日本曹洞宗僧侣,为岩手县东慈寺住持。佛教学者,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文学博士与教授。后历任曹洞宗大学(今驹泽大学)讲师、日本女子大学讲师、东京帝国大学讲师。1918年,以《印度六派哲学》一书,获得日本学士院恩赐奖。他是日本研究印度哲学及佛学的权威,着有《印度哲学宗教史》、《印度六派哲学》、《原始佛教思想论》、《阿毘达磨论之研究》、《人生的解脱与佛教思想》等,殁后出刊的《木村泰贤全集》六卷到现在仍对佛教学界有莫大的贡献与影响。

译者简介

释依观


  台南人,十八岁剃度,就读于佛光山东方佛教学院,剃度恩师是星云大师。曾参与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出版的《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以及嘉丰出版社的《广说佛教语大辞典》之编纂。出版过的翻译书籍有:《梵我思辨:木村泰贤之印度六派哲学》、《天台思想史》、《天台大师之研究》、《阿毘达磨之研究》、《大乘佛教之研究》、《佛教论理与实践》、《密教经教仪轨解说》、《印度哲学宗教史》新译本。
 

图书目录

绝对值得一读的首次全译本部派佛教论书文献学权威之作    江灿腾
作者序
刊行之际之追记

第一部 阿毘达磨论成立经过之研究
第一篇 阿毘达磨论之成立及其发展之概观
第一章 阿毘达磨之起源及其成立
第二章  阿毘达磨文学发展之大要
第三章 论书的问题之处理方式的变迁

第二篇 舍利弗阿毘昙论与南方论部,尤其与毘崩伽论、补特伽罗施设论之关系
第一章 总说
第一节 从来对于南北论书之关系的观点与本论文具之意义
第二节 关系诸论的一般组织
第二章 类似的例证、差异点之性质及其历史关系
第一节 品题及论究法之类似
第二节 作为两论之类似的第二例,关于处品
第三节 两论类似之第三例,小事分别与烦恼品
第四节 舍利弗阿毘昙论中的人品与补特伽罗施设论所揭之类似
第五节 舍利弗阿毘昙论与毘崩伽差异点的性质
第六节 有关两论分化之起源的传说
第三章 阐明舍利弗阿毘昙论的法相的地位及其与「分别论者」之关系

第三篇 施设足论(Prajñaptiśāstra)之考证
第一章 问题之所在及其研究法
第二章 现存施设论与大毘婆沙论之引用句相符与否之对照表
第一节 关于对照表应注意之事项
第二节 与引用句相符的部分
第三节 不相符的部分
第三章 基于对照表所作的结论

第四篇 关于大毘婆沙论结集之因缘
第一章 有关大毘婆沙论之结集的玄奘说
第一节 大毘婆沙论与迦腻色迦王关系
第二节 大毘婆沙论之结集者的脇尊者与世友等诸论师
第二章 大毘婆沙论编述之动机及其真正之编辑者
第一节 婆沙编述之动机
第二节 真正的编辑者与外护者

第五篇 关于俱舍论述作之参考书
第一章 大毘婆沙文学中的俱舍论之地位以及其述作之传说的疑点
第二章 作为俱舍论述作之参考书,从阿毘昙心论至杂阿毘昙心论
第一节 法胜的阿毘昙心论
第二节 优波扇多释阿毘昙心论经
第三节 法救的杂阿毘昙心论(略称杂心论)
第三章 杂阿毘昙心论与俱舍论
第一节 世亲利用杂心论时的前置作业
第二节 前节之证明(两论类似之对照表)
第三节 结论

〔补遗〕婆沙、俱舍、正理等诸论中所引用的施设论之诸说

第二部 关于阿达磨教理的种种问题
第一章 部派佛教中的分别上座部之地位及其宗义
第一节 研究资料的处理方式
第二节 部派佛教中的分别上座部之地位
第三节 分别上座部之宗义
第二章 关于分别论者与部派之所属(赤沼教授所论续后)
第一节 问题之出发点与文献
第二节 赤沼教授之意见与笔者的主要歧异点
第三节 大众部系之主张与婆沙中的分别说
第四节 大众部之游军派与分别论者
第五节 南方上座部与饮光部、分别说部
第六节 结论
第三章 佛教心理论发展之大观(特以心体论为中心)
第一节 序论
第二节 佛陀在世当时的心理论之概观
第三节 部派佛教之心理论
第四节 大乘佛教之心理论
第四章 佛教心理论中的心之作用之分类及其发展
第一节 阿含经中的心理作用之分类
第二节 部派佛教中的心理作用论
第三节 作为心之作用的心所及其分类法
第四节 心所分类法之变迁
第五节 佛教心理论研究之部门
第五章 印度佛教与瑜伽哲学之交涉(特以三世实有论为主)
第一节 佛教思想与瑜伽思想之间的类似点
第二节 关于三世实有法体恆有论
第三节 关于将瑜伽派的思想视为佛教先驱的意见
第四节 巴丹阇利──毘耶舍所学的佛教及其利用法
第六章 佐田介石氏的视实等象论

解  说
出版于本书之后的阿毘达磨相关主要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一、原始佛教之思想探究过后,笔者的心愿是意欲就全体的阿毘达磨佛教思想论(小乘诸教派之教理)予以研究及整理。遗憾的是,笔者的研究尚未能完全达于此境。虽然如此,今姑且先就作为先驱的阿毘达磨论书(小乘论部)其成立经过加以探究,以备他日所需。此因在进行思想研究之前,作为前置作业,资料的批评性研究是必须的。

  二、本书并非以一一揭出南北阿毘达磨论书其成立次第作为目的。而是尝试对此给予一般性的研究,尤其专就一般信为具有学术意义的,予以整理及蒐录。因此,可以说笔者是怀抱着期盼诸位先觉针对此一方面予以批判而提笔。至于其他方面,且待他日起草全体阿毘达磨思想论之际,再以适当形态说明。

  三、本书是由五篇组成。第一篇是关于阿毘达磨论书之成立的一般论述。第二篇论述汉译《舍利弗阿毘昙论》与巴利文“Vibhaṅga”(分别论)、“Puggalapañ ñatti”(人施设论)的关系。第三篇是有关《施设足论》之考证。第四篇是《大毘婆沙论》编纂因由之研究。第五篇是有关《俱舍论》之述作及作为其参考书的诸论书之研究。

  今略述前揭五篇之内容如次:

  第一篇,首先论述阿毘达磨之起源及其成立,其次就尔后数百年所出的南北阿毘达磨论书,从种种方面探其新古特征,并略述其发展历程。纵然只是粗杂之探究,但对于纷杂的种种阿毘达磨论书,若能釐清其历史系统,笔者相信将是具有学术性意义的,故收之于第一篇。此本是教案之整理。

  第二篇,证明北方所传《舍利弗阿毘昙论》与南方所传《毘崩伽》、《补特伽罗施设论》是由同一原型的阿毘达磨论书分化发展而成,进而阐明《舍利弗阿毘昙论》的法相特质,并触及其与分别论者之关系。在南北论书关系犹不明朗之今日,笔者此一研究虽非完全,但相信仍具有某种学术意义。

  第三篇,考证从来学者间视为问题的汉译《施设论》与有部《施设足论》之关系,进而尝试探寻全体的《施设足论》其原型。虽然所推定的材料中,犹有不甚完全的,但此间也有无可动摇之结论。

  第四篇,对于《大毘婆沙》的编辑因由,笔者排除从来所信真谛、玄奘等所传而另外探求。期盼诸位先觉对于笔者所得的异于传说之结论不吝给予批判赐教,即是笔者将此整理成为一篇之理由。

  第五篇,有感于真谛、玄奘等所传述的世亲《俱舍论》述作因缘过于机械性,故笔者就此予以探究。所获得的结论是,《俱舍论》主要是以当时流传的有部纲要书作为种本,是依此种本予以改订增补而成。所得的结论虽然简单,但相信对于今后的《俱舍论》之研究,必然大有助益。

  要言之,前揭五篇是由(一)总缆南北,有关阿毘达磨全体之研究;(二)可以釐清南北论部之连锁;(三)从来中国与日本专门学者虽盛行论究,但犹未能得以明了的,尽力予以阐明等三者所成。其中之任一,都是笔者用诸多努力所成,期望对于今后的阿毘达磨之研究能有某些贡献与刺激,故汇整于此,期盼诸位先觉予以批判赐教。

  四、就论述体裁而言,基于研究论文之性质,因此,在论述时,对于从来一般既明之事实,尽量避免繁琐,但对于新发见之论证,则大量揭其引证,期使所论得以完全。从而论文中,多有对照表,也是自然之数,故烦琐在所难免。此外,为避免繁琐,若只是予以引用的,固然毋庸赘论,若与主要问题无直接关系的论证,皆载于脚注中,希望读者予以参照。

  五、如同前述,本书大体上是笔者独自研究所得之成绩,但在种种方面,直接或间接从先辈知友获得不少示教与援助。尤其有关巴利文阿毘达磨的种种问题,从Mrs. Rhys Davids.与Dr. W. Stede的着作获益良多;Prof. De la Vallèe Poussin回函答覆笔者对于西藏译《施设论》之询问;以及在夏期休暇中,与笔者同宿,给予种种助言与援助的立花俊道等,可说是此论文之直接援助者,笔者在此特予致谢。此外,如同在论文中屡屡指出,本书在种种方面是承自于高楠教授、村上教授、姊崎教授、梶川干堂师、荻原云来等人所见。今再志之于此,并致上无任感谢之意。

图书试读

第一章 阿毘达磨之起源及其成立
 
一 阿毘达磨之起源的诸说 此处所说的「阿毘达磨」(Abhidharma; Abhidhamma),若就其完成的形态而言,是三藏圣典之一,虽以经(sūtra; sutta)、律(vinaya)为其背景,却与彼等相等,居于鼎足并立之地位。关于其起源与成立经过,古来已有种种论述。若谓阿毘达磨出自于佛说,相信不会有人提出异议,但对于佛陀是否果真以如同经或律的形态而宣说阿毘达磨,却大有异论。从而对于阿毘达磨所具权威,其看法自然因人(派别)而异。兹略揭古来对此之若干意见如次。
 
首先就有关结集的传说见之,据《智度论》、《西域记》及《多罗那他佛教史》等所载,第一结集时,已有加上阿毘达磨的所谓的「三藏(tripiṭaka)结集」。但在律文所传的记事,以及《大史》等文献中,经与律之外,丝毫不见言及阿毘达磨。
 
若征于诸派意见,南传上座部将三藏都视为佛说,从而认为七论具有与经律同等之权威,鸡胤部与有部甚至认为佛陀之真意应从阿毘达磨中探求,甚至认为经或律应置于阿毘达磨之下位。对于此说,提出反驳声浪的,是经量部(Sautrāntika or Suttavāda),彼等认为佛陀的真意应于经中探求,论典只是后世之产物,并不具有绝对权威。亦即十八部之中,虽同样是承认三藏,但对于阿毘达磨之起源与信用,却有不同见解。
 
进而就翻译三藏对此的解释见之。同样是主张阿毘达磨佛说论,旧译家承认有某种佛说阿毘达磨论的圣典存在,例如真谛译有《佛说立世阿毘昙论》十卷,但新译家反对旧译派所说,新译家认为佛所说的阿毘达磨只是片段的,予以汇整定形,是佛弟子等所为。
 
亦即对于阿毘达磨之起源与成立,古来在论师之间既已产生异见,换言之,此一问题之研究,自古已是一大悬案。今日笔者追究此等意见,并非意在借由釐清孰是孰非而解决此一问题。笔者只是意欲以如此诸多之异论作为笔者研究之前提而已,此乃必须预先说明的。
 
从而今日笔者所依据的研究材料,主要是以与经律中的阿毘达磨有关的材料为基础。亦即从古经律中,对于阿毘达磨是如何述说,如何看待,从其起源而阐明其成立。经律中虽含有后世的材料,然其原始要素较多,故以此作为材料,即可阐明阿毘达磨的原始状态。以下将分为数项而作论述。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阿毘達磨論之研究:新譯本》聽朋友推薦了很久,一直想找時間好好拜讀。最近終於入手,迫不及待地翻了起來。說實話,一開始看到厚厚的書頁,加上「阿毘達磨」這幾個字,心中還是有點忐忑,畢竟這類佛學經典對我這個初學者來說,難度係數頗高。不過,翻開之後,就被這本「新譯本」的編排方式深深吸引。排版清晰,字體大小適中,讓人閱讀起來感覺很舒服,沒有那種老舊佛經的壓迫感。更重要的是,翻譯的文字相當精煉,保留了原典的嚴謹,又讓現代讀者能較為容易地理解其中深奧的義理。我尤其喜歡書中穿插的註釋,很多時候,當我對某個術語或概念感到困惑時,翻到旁邊的註解,往往能豁然開朗。這些註解不僅解釋了詞彙,更連結了阿毘達磨在整個佛教思想體系中的位置,這對於初學者建立一個宏觀的認識非常有幫助。我才剛開始閱讀,但已經能感受到這本書的用心,它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成果,更是一座引領讀者進入阿毘達磨世界,開啟智慧之門的橋樑。我對後續的閱讀充滿期待,希望能在其中獲得更多關於佛法義理的啟發。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在佛教團體中接觸與學習的學員,我對阿毘達磨的體系一直有所耳聞,但始終覺得門檻很高,難以窺其堂奧。這次的《阿毘達磨論之研究:新譯本》出版,對我來說,就像是收到了一份期盼已久的禮物。我對這本書的「新譯本」部分給予高度肯定。以往接觸到的阿毘達磨論述,常常充斥著艱澀的術語,讓人望之卻步,但這一次的翻譯,明顯地注入了許多現代語言的思維,使得概念的闡述更為貼近我們日常的理解習慣。例如,書中對於「識」的流轉,或是「心所」的細微差別,都透過較為生動的比喻與清晰的邏輯架構來呈現,這讓我在閱讀時,能夠更順暢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書的「研究」部分,作者並未將自己侷限在單一的譯本或學派,而是廣泛地參照了不同的歷史文獻與學術觀點,將阿毘達磨的發展脈絡梳理得相當清晰。這讓我明白了,原來阿毘達磨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在不斷的討論與釐清中逐漸形成的。這本書讓我對阿毘達磨的學習,從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轉變為一個可以逐步探索的有趣旅程。

评分

我一直對佛教的哲學思想,特別是早期佛教的論藏,抱持著極大的興趣。過去曾嘗試閱讀一些相關的資料,但往往因為翻譯的生澀或是研究角度的限制,總是覺得難以深入。這次偶然得知有《阿毘達磨論之研究:新譯本》問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買來了,沒想到竟是如此令人驚喜的體驗。這本「新譯本」最讓我讚賞的地方,在於它不僅提供了對阿毘達磨論典的詳盡翻譯,更重要的是,作者的研究視角非常獨特且深入。它並沒有停留在對文字的表面解讀,而是從歷史、思想流變、乃至與其他佛教宗派的對照等多元角度,剖析阿毘達磨的形成與發展。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概念的辨析,例如「法」的定義、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相互關係,以及業的生成機制等等,都提出了許多發人深省的見解。我認為作者在研究方法上,展現了極大的嚴謹性與批判性,同時又兼顧了學術的通俗性,讓非專業的讀者也能感受到其學術的深度。對於想要更深入理解佛教教理,尤其是阿毘達磨體系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學術獻禮,絕對值得反覆品讀與思考。

评分

我是一位長期關注佛教經典研究的愛好者,特別對早期佛教的論藏學有著濃厚的興趣。近年來,我留意到學界對於阿毘達磨的研究有逐漸升溫的趨勢,而這本《阿毘達磨論之研究:新譯本》的出現,無疑為這個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從「研究」的部分來看,作者展現了極為紮實的學術功底。書中對於阿毘達磨的核心概念,如「有為法」與「無為法」、「因」、「緣」等,都進行了非常細緻且有條理的梳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部派對於同一概念的詮釋差異時,所採取的客觀分析態度,這有助於讀者理解阿毘達磨思想演變的複雜性。此外,書中對於阿毘達磨與佛教其他重要理論,例如緣起、四聖諦等之間的關聯性,也有深入的探討,這讓讀者能夠更全面地認識阿毘達磨在整個佛教思想體系中的獨特地位。從「新譯本」的編排來看,作者也顯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使得原本古老的文本,在現代語境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本書的出現,對於推動阿毘達磨在當代社會的理解與傳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评分

最近有機會拜讀了這本《阿毘達磨論之研究:新譯本》,坦白說,初翻開時,我對「阿毘達磨」這個詞彙的距離感還挺強烈的,總覺得那是一種非常高深、遙不可及的學問。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越來越發現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它並非只是單純地羅列學術理論,而是以一種更加貼近讀者心靈的方式,引導我們去理解那些關於生命本質的探討。作者在「研究」部分,透過許多巧妙的譬喻和層層遞進的邏輯,將阿毘達磨那些抽象的概念,例如「無常」、「苦」、「無我」等,具體化,讓原本晦澀難懂的義理,變得有血有肉。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書中對於「緣起」法的闡釋,作者並非簡單地解釋條文,而是將其置於生命的每一個當下,引導我們去觀照自身的感受與行為,從而體會到一切現象的相互依存與遷流不息。這種結合學術與實踐的引導方式,對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實在是莫大的助益。它讓我明白,阿毘達磨並非只是一堆枯燥的理論,而是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刻地認識自己,並在生活中實踐智慧的寶貴指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