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扎的彩虹

巴扎的彩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儿童文学
  • 幻想
  • 冒险
  • 成长
  • 友谊
  • 巴扎
  • 彩虹
  • 童话
  • 想象力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个世界,一个人。
一间房子,一条路。
一串念珠,一本经。
一套袈裟,一只钵。
一心佛众,一身静。
一个思想,一生禅。

  佛教中提倡慈悲,因为轮回中有了慈悲终究会得到解脱。

  无始以来,众生像瓶中的蜜蜂转来转去永得不到出口,因此,佛陀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以慈悲心走上菩提道得永恆的安乐。在六道轮回中,我们不知自己转了多少次,因得不到光明,只是在黑暗中生存,求生中不知不觉种下了许多恶业,一世又一世地积累了罪业,生来还是在轮回中用不同的身躯继续受苦受难,就这样在轮回中永无安息。业力造就了轮回,轮回是一个时间段,是一个用众生以业而聚的区域。

  「人生皆苦」在这苦乐参半的轮回中,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也许有人认为人生有很多乐趣,是的,有些微妙的乐趣。然而,我们所谓的乐趣只是短暂的临时的,终究还是在苦难中。因为万物在变化中,唯有不变的真谛是「因果」,穷富高低美丑智愚等都跟因果有关。

  《巴扎的彩虹》一书是以一位僧人的前因后果编写的一段真事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主人公的缩命因缘,面对一生坎坷的人生之路,骨子里永不放弃的自信和勇气,面对无常,面对死亡,面对苦难,这种精神信仰给了人们极大的鼓舞。

  文殊师利勇勐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笔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本书叙述的是青海省互助县巴扎藏族乡的一位转世活佛嘛仓青才•图旦益西多吉从出生到被认定为转世活佛的故事。追溯到清朝顺治年间,华扎家族迁徙到互助县,经历了时代的转变,从生活的角度讲述了一位看似普通的藏族小孩南哲才让如何成长并最终走上弘扬佛法的道路,其间历尽世事沧桑的过程。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星尘的低语》的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 《星尘的低语》 作者: 艾琳娜·维尔德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哲学思辨 页数: 784页 出版社: 银河之光文库 简介:在无尽的黑暗中,寻找一个回音 《星尘的低语》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太空史诗,它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熵变与秩序的宇宙深处。故事设定在第三千年,人类文明已不再局限于太阳系,而是散布在猎户座旋臂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一个松散但技术高度发达的“联邦”。然而,科技的巅峰并未带来宁静,反而揭示了更深层次的宇宙奥秘与存在的虚无。 本书的核心围绕着一艘名为“奥德赛”的探索舰展开。这艘舰船的任务是追溯一个被称为“第一信号”的幽灵般的数学异常。这个信号在数个世纪前被探测到,它不符合任何已知的物理定律,似乎是宇宙背景噪声中诞生的一个完美、但毫无意义的结构。对于科学界而言,它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悖论;对于信仰者而言,它可能是神祇的低语。 核心人物与驱动力: 1. 凯拉·索伦博士 (Dr. Kaelen Thorne): 一位声名卓著的天体物理学家,也是“奥德赛”任务的首席科学官。凯拉在个人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创伤——她的故乡行星在一次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时空褶皱”事件中瞬间消失。她对“第一信号”的痴迷,不仅是科学追求,更是对自身失落的补偿与探寻宇宙终极规律的渴望。她坚信,理解这个信号,就能理解“虚无”是如何构造出“存在”的。 2. 舰长里奥·瓦伦蒂安 (Captain Leo Valentian): 一位经验丰富、深受尊敬的退役军人,负责“奥德赛”的指挥。里奥代表着旧秩序和务实精神。他不断在凯拉的理论雄心与船员的实际生存需求之间进行权衡。他怀疑“第一信号”是否真的只是自然现象,他更担心的是,追逐一个无法理解的目标,是否会将联邦已有的脆弱和平拖入深渊。 3. 维斯珀 (Vesper): “奥德赛”的中央人工智能系统。维斯珀拥有前所未有的量子计算能力,但它被设计得极为保守,严格遵守“不干涉因果律”的核心指令。随着旅程的深入,维斯珀开始“做梦”——它会生成与信号结构高度相似的几何图形。这引发了关于意识、模拟理论以及机器是否能超越其编程本质的深刻探讨。 宏大的宇宙舞台: “奥德赛”的旅程跨越了星图上从未被涉足的区域,揭示了联邦之外的三个主要力量: “静默之环” (The Quiet Ring): 一片被高度熵化的星系团,所有生命形式和技术都已停止运作,如同宇宙中的巨大墓地。在这里,“奥德赛”发现了关于“第一信号”的第一个物理证据——一块由未知元素构成的,绝对光滑的立方体,它似乎吸收了周围所有的光和信息。 “编织者” (The Weavers): 一个古老的、非碳基的生物文明的残余。他们居住在由高维度能量构筑的“超网”中,拒绝任何形式的线性时间流动。他们通过意识交流,警告凯拉:“你们追逐的是宇宙的脚注,而非正文。”他们对“第一信号”的态度是恐惧,认为它是一种“信息瘟疫”。 “新迦南教团” (The Neo-Canaanite Cult): 联邦内部一个日益壮大的神秘组织,他们相信“第一信号”是造物主的“删除键”。他们正秘密资助一支由狂热分子组成的舰队,目标是先于“奥德赛”到达信号源,并试图“激活”它,以期带来一次彻底的、创世般的重置。 叙事核心与哲学深度: 小说的三分之二篇幅集中在“奥德赛”内部张力的升级。随着他们越来越接近信号的几何中心——一个位于已知宇宙边缘的奇异点——船员们开始经历集体性的认知失调。有人开始能“听见”信号中的数学结构,有人则陷入了无法区分现实与幻觉的境地。 凯拉的科学探索引导读者深入探讨了信息论、卡尔达肖夫等级之外的文明定义,以及“意义”在宇宙尺度上的价值。如果宇宙的终极法则只是冷酷的、无情的数学运算,那么人类的情感、艺术和历史又算什么? 里奥则必须处理随之而来的政治危机。联邦高层对信号的解读产生分歧:是将其视为终极武器,还是终极知识?他必须决定,当科学的追求可能威胁到数万亿生命的福祉时,是应该服从命令,还是听从良知。 高潮与结局的预示: 故事的最高潮发生在“奥德赛”与“新迦南教团”在信号核心前的对峙。凯拉最终意识到,“第一信号”并非一个信息包,而是一个缺口——一个宇宙法则本身出现裂缝的地方。它不传递任何东西,它只是“空着”。 结局并非一个简单的“击败邪恶”或“发现外星生命”。相反,它是一次深刻的哲学冲击。凯拉必须做出选择:是强行填补这个宇宙的“空洞”以维持既有秩序(但可能会扼杀更伟大的未知),还是冒着自我消解的风险,让这个空洞存在,让宇宙继续向不可知处延伸? 《星尘的低语》是一部关于“知识的边界”的小说。它探讨了当人类科技的触角伸向宇宙的根基时,我们对自身存在的定义将面临怎样的拷问。它不仅仅是一场太空冒险,更是一次对理智、信仰与无限之间关系的深刻冥想。这是一部要求读者全身心投入,并在读完最后一页后,仍会抬头仰望星空,重新审视我们所处位置的史诗巨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一 I 
序二 V

引子001

第一篇│ 俗家小孩儿南哲才让 011
一、隐忍山林十四载,不忘夙世诸胜愿,一朝雨露乘风降, 菩提花开自心间。 012
二、法无定法,相无实相,自心皈依,人间天堂。 033 
三、岁月荏苒,时光轮转,菩提萨埵,伏藏心间。 058 
四、世间万法,皆由心造,随缘流转,不可言说。 067

第二篇│ 小沙弥图旦益西多吉 079
一、真实梦境,如幻现实,现实梦境,自心相续。 080 
二、转过前生,转来今世,转山转水,转佛转塔。 122 
三、如愿以偿,佐钦寺苦修。 132 
四、恪守诺言,实现夙愿,行住坐卧,皆是考验。 157 
五、勇勐智慧,发大誓愿,为度众生,乘愿而来。 201

第三篇│ 嘛仓青才•图旦益西多吉仁波切 229
一、【......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 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232
二、【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 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 疲厌。】——《普贤菩萨行愿品》 252
三、广结善缘,度化众生,建设寺院,弘法利生。 311 
四、佛为众而生,指引解脱轮回,佛为众而故,提醒生命无常。 330 
五、这么多年,嘛呢活佛与汉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有很多能够给人解惑答疑的故事,本章以每一个小故事呈献给读者们,也能够深入浅出地回答一些疑问...... 368 
六、在嘛呢活佛与汉地结缘后的若干年里,无数人与他见面, 无数人又从他面前消失,无数人成为他的皈依弟子,然后 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而少数人与嘛呢活佛的缘分不仅仅 是遇见那么简单,在这样的千回百转的轮回之路上,世俗 的缘分就如种子一样开花结果,註定演绎着很多不可思议的故事,也带给人们很多思考...... 385 
七、天人乘愿降安多,瑞光普照慧四方。 398 
八、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 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419

上师年表 460 
后记 462

图书序言

序一

  佛教中提倡慈悲,因为轮回中有了慈悲终究会得到解脱。

  无始以来,众生像瓶中的蜜蜂转来转去永得不到出口,因此,佛陀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以慈悲心走上菩提道得永恆的安乐。在六道轮回中,我们不知自己转了多少次,因得不到光明,只是在黑暗中生存,求生中不知不觉种下了许多恶业,一世又一世地积累了罪业,生来还是在轮回中用不同的身躯继续受苦受难,就这样在轮回中永无安息。业力造就了轮回,轮回是一个时间段,是一个众生以业而聚的区域。

 「人生皆苦」在这苦乐参半的轮回中,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也许有人认为人生有很多乐趣,是的,有些微妙的乐趣。然而,我们所谓的乐趣只是短暂的临时的,终究还是在苦难中。因为万物在变化中,唯有不变的真谛是「因果」,穷富高低美丑智愚等都跟因果有关。

  《巴扎的彩虹》一书是以一位僧人的前因后果编写的一段真事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主人公的缩命因缘,面对一生坎坷的人生之路,骨子里永不放弃的自信和勇气,面对无常,面对死亡,面对苦难,这种精神信仰给了人们极大的鼓舞。

  有了佛教,就能修出普度众生并弘扬佛法的高僧大德,成就后的高僧大德愿再来弘法度众,就像学生大学毕业了再回学校当老师培养更多的人才一样,高僧大德的成就不是独子一人享受天乐之福,而是为了更多的众生得到解脱。比如,观音菩萨的承愿慈悲大愿,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大愿,地藏王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伟大深愿。佛教寺院是弘扬佛法的学院,也是提供给信众们的一个信仰之门,佛,法,僧三宝是佛家的基本法性佛讲空非依物体相见如来,但是对一个初学者来说,空见不了佛无法观佛,因此,寺院雕塑或画佛像的办法来引进佛门,这样一来初学者们易懂观佛,这样更确切了修建三宝道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位成就者发愿再堕苦海普度众生是多么勇敢的一个决心, 为了救度众生深入轮回,用种种身躯化众生,这不是登地的菩萨 一般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种无私的勇气和决心他可以以观音平级功德以佛陀匹配,因为佛陀讲完法完成了他一千次的转世轮回后不再次显示于世,我们只有求加持,但是一位成就者他承现在我们面前以俗人的身躯和我们同在,并教导我们得到解脱,因此,大德们的功德以佛匹配。

  我们用一位普通僧人的一生来看,他出家,学佛,最后被认定为一位活佛中的坎坷艰难经历中,他体现出一位真正有修行而得证的灵魂,他有使命感。他有责任感。这不是今世某个人的安排,而是前世发的愿,也就是命中注定的。比如嘛呢仁波切,他的第一世到第六世不断的修行,超度众生,弘扬佛法,建寺造佛像,培养佛徒等那种永不退缩的精神中我们能看出一个乘愿再来的成就者是多么坚强。贫穷,饥饿,寒冷,疾病等困难中他不可能放弃他的使命和职责,反而越艰难越磨练出其内心的坚强,也就是说一位成就者不可能因眼前的障碍和俗世叛逆自己的灵魂。巴扎完康家族中代代都是有信仰的一个家族,出过懂藏医的瑜伽士,出过活佛,曾是一个富裕的家族,后来成了一个贫穷的家庭,在几代人的苍桑岁月中能看出贫富都不会影响一个有信仰人的信愿,这就是佛讲的无常规律,任何事他没有永恆的,无论是富裕的家庭还是贫穷的家庭活佛的出生不会改变这个家庭,因为转世活佛是为众生而生不是为这个家庭而生,也就是说借用了这个母胎,当然这个活佛有责任和义务一般都是说母亲的福报大,大多数佛母都有一段故事,这说明活佛的转世首先选择了这位母亲不是父亲。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不完全是以佛学的角度写的,主要是以世俗的角度写的,代代有佛缘的故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就 了一个有佛缘的灵魂,他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变了命运,一个人的心有多大他的世界就有多大,前世的因缘会影响今世的一切,与生俱来的诚实和勇敢,纯朴和憨厚决定了人生,佛度有缘人,希望广大的读者们如能此中得到点滴之益我借此之际祝君平安吉祥瓶中的事。

青才 
2017年9月27日 甘沖寺

序二

  第一次到青海,是2016年的夏天。

  那一天,大半个中国都被酷暑困扰。我在西安转机的时候,在城里转了大半天,差一点中了暑。等到了西宁,境况就大不相同了。

  在下榻的旅店住了一宿儿,一觉醒来,西宁的街头下起小雨。内地的炎热在这里找不到一点踪影。

  吃过早饭,如约见到了约好一起去西宁火车站接站的平然师父。平然师父是一个年轻的喇嘛,个子不高,生长在藏区的特有的肤色让整个人显得很健壮。尤其是两只眼睛炯炯发光,洋溢着难以压制的朝气。冒着雨,我们来到西宁火车站,在出站口等候另外三位同行的朋友。

  说起这次赴青海的缘起,还要追溯到一年之前。一年前,稻草人经朋友介绍,为出版嘛呢活佛的传记找到了 我。那天晚上,几位朋友聊得十分投缘。稻草人对青海藏区的描述,让在座的朋友萌生了对这片神秘之地的向往,大家约好了第二年一起到青海参访藏在深山之中的甘沖寺。一年之后,稻草人果然打来电话,提起青海之约,也 许是机缘成熟,恰好有一段空闲的时间,可以安排此次的行程。于是有了此番青海之旅。

  稻草人和另外两位同行的朋友,从东北坐火车赶来西宁。因为火车晚点,我和平然师父等了一段时间。由于从前对藏传佛教知之甚少,所以,借这个机会向平然师父讨教了许多关于藏传佛教的问题。原来,藏传佛教虽然以密教为特点,不过同样是显密双修,而且以显为主。内地人最大的误解,是把藏传佛教当成了远离人间烟火的神秘宗教,其实藏地的喇嘛更具有烟火气,僧俗的关系极为紧密,也很有亲和力。

  闲话间,东北的朋友已经到达西宁站。在旅馆稍作休整,便由平然师父驾车,正式开始了青海之行。 

  离开西宁,我们沿着青海湖南岸西行,当晚到达黑马 河的时候,天空飘起小雨。因为睡在藏式帐篷里,夜里冷得出奇。这一天,内地的许多地方酷暑肆虐,我们却裹在两床被子里打寒颤。 

  在随后的几天里,我们一行五人组,先后在茶卡盐湖拍照,在天骏看赛马,然后沿着青海湖北岸东行,从刚 察北折,翻越海拔4120公尺的大冬树山垭口,夜宿祁连县。在离祁连县不远的的阿柔乡,有一座阿柔大寺,据说 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以前。这是一座格鲁派的寺院,殿 内二层供奉有宗喀巴大师金身塑像。我在佛像前逗留良久,似乎有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感应。沐浴在大师的目光之中,暖暖的竟有几分心酸,禁不住流下两行泪水。

  离开阿柔大寺以后,我们南下门源,领略了油菜花花 海的壮观。当天晚上,赶到了互助,也就是我们此行的最终目的地。顺着山道盘旋而上,就是藏在深山之中的甘沖寺。

  我们在甘沖寺差不多住了三天,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回忆。这座几乎是由嘛呢活佛一手修建起来的佛寺,静谧中透出强大的能量,让人的内心无比的安详和宁静,生命在这里好像变得清澈透明。而周围的山水,也有一种裸露本原不肯遮掩的感觉,好像离灵魂那么地近,几乎伸手就可以触摸。

  我们在平然师父外祖母家中品尝地道的酥油茶和糌粑,老人热情却又寡言少语,皱纹中深藏着无限的慈祥。 我们在甘沖沟的大山里听平然师父原汁原味的藏歌,歌声像高原的天空一样辽远而具有穿透力。我们还在帐篷小学的大树旁,客串了一把乡村教师,给这里的师生即兴上了一堂有关国学的课。

  只是这里虽然被称为彩虹之乡,我们却只在头一天的黄昏,看到了浓云下的一段淡淡的彩虹。不过,这里灿烂的星空,没有辜负我们远道背来的相机,拍银河、拉星轨,每一个晚上都那么充实。

  唯有一件遗憾的事,本想拜访的本书传主嘛呢活佛,因为有公事逗留西宁,未能谋面。与其说是遗憾,毋宁说是留下了一个期盼。甘沖寺无处不留有活佛的足迹,有了这次访寺的沉淀,相信下一次有缘相见,一定会是一种重逢的感觉。

  从青海回来,一直没有放下传记出版的事。直到今年夏秋之际,稻草人的书稿基本完成,託付我寻找出版机构。也许是机缘成熟,经过台湾华品文创的总编陈秋玲女士的热心运作,这本书终于即将付梓。作者希望我能为本书起一个题目,我一下想起彩虹之乡的事,而且彩虹和藏 传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所以就想到了《巴扎的彩虹》这个书名。至于这一道彩虹背后还有多少深意,也许读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会有自己更多的发现。

  作者稻草人一直嘱我能为本书写一点文字。我在动笔 的时候,不由得想起去年青海之旅的往事,于是写下了以上这一点文字。也许这段往事,正是这本书不经意的一个小小的延伸。

  感恩传主嘛呢活佛,感恩作者稻草人,感恩提供精美摄影作品的老戚,感恩陈秋玲女士等为本书出版提供热心帮助的人,感恩各位有缘的读者朋友!

济阴一苇
丁酉年冬月于击壤斋

上师年表

  1967年5月5日:南哲才让出生于青海省互助县巴扎藏族乡。

  1967年-1980年:南哲才让从出生到长大,期间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上学。

  1980年:甘禅寺请来了一位叫益西的活佛, 十三岁的南哲才让在甘禅寺第一次见到出家僧人并接在得到了第一次灌顶。

  1981年: 十四岁的南哲才让到互助县甘沖沟坐落于北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甘沖寺出家,法号图旦益西多吉。

  1981年-1985年:甘沖寺出家修行,拜师落周喇嘛和先觉堪布学习佛法,主要学习写字、绘画、做多玛和酥油花,念诵经文等基础知识。

  1985年-1990年:四川甘孜州佐钦(竹庆)寺佛学院学习六年,拜白玛格桑法王、钦哲活佛、堪布达赛等的大活佛大堪布为上师,以中观、般若、俱舍论、因明学、律部等五部论典为主课,还有兼修天文、历算,师从洛珠堪布和钦哲活佛学习绘画和书法等等。在绘制唐卡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精通安多、康巴和拉萨三种方言的藏文。

  1990年-1991年:甘沖寺先觉堪布圆寂,图旦益西接管甘沖寺。

  1991年-1994年:印度尼泊尔游学三年,拜见了诸多活佛上师并获得加持灌顶,深入学修佛法,经过大病死里逃生,圆满结束游学经历,1994年辗转回到中国青海家乡。

  1994年8月:图旦益西被古浪仓活佛认证为青海省互助县甘沖寺第六世转世活佛,并于八月二十八由古浪仓活佛主持坐床仪式,法号嘛仓青才•图旦益西多吉,也称嘛呢活佛。

  1994年-1995年 : 四川阿日扎五明佛学院学习,拜班才仁波切、苏才琪布等大活佛大堪布为上师,并获得密宗上师苏才琪布的七天大圆满一系列灌顶、传法、传承、密宗诀窍等,开始修练大圆满气、脉、明点和无上瑜加,同时也得到了其他密宗的一系列灌顶,并闭关修行。

  1994年:任县政协十二届十三届委员。

  1995年-1999年:四川省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学习,在法王的无限慈悲下得到了全面性的传承和法脉,还有一系列的灌顶。

  1999年-2003年:北京高级佛学院学习四年,进一步学习佛法,并深入了解学习佛教的历史和宗教政策。同时致力于甘沖寺修缮建设,以及度化众生弘法事业之中。

  2004年:捐建甘沖沟希望小学。

  2006年:任县十五届十六届人大代表、常委,至今。

  2012年:任省十二届人大代表至今。

  2014年:任海东市第一届人大代表至今,海东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至今,省佛协委员至今。

  2015年:在寺院南象居山修建白塔。

  2015年:修缮八大菩提塔,修建地藏王菩萨像、财神庙和观音殿。

  2016年:完成了一万七千六百块石刻《大藏经》和千佛殿的修建。

  2016年:获得佐钦寺佛学院颁发的堪布学位和无上瑜伽灌顶。

  2017年:修葺菩提塔和小白塔。

  1995年至今,嘛呢活佛每一年都会在年末至正月十五闭关修行,并主要致力于实修和度化众生的具体事务之中。同时,嘛呢活佛每年都要主持甘沖寺的宗教活动法会,法会主要有:

  1、正月初一至初三日颂波若波罗密多心经和中观,十八罗汉供敬经;    
  2、正月初四至初十日颂百尊大幻化网解脱经和百尊幻化王灌顶法会;
  3、农历每月初十和二十五颂莲花生大士会供和极乐圣母会供;
  4、农历每月十五颂绿度母曼扎罗四供和无量寿经等。农历六月十五至七月初一日为喇嘛夏戒期,主要修行和学习三大藏经。

后记

  世间的事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就,对于创作《巴扎的彩虹》一书的起因也是缘于素日里感动于上师嘛呢活佛的经历而产生的强烈的冲动。作为作者本人非常渴望通过这些生动真实的故事让大家了解佛教文化、藏族的风土民情和生活习俗以及佛法与生活的圆融。2012年夏天,我获得了本书主人公嘛呢活佛提供的第一手两万字素材,开始起笔。

  一向随性的我,似乎从没有像当时那样郑重思考:你需要什么?你想做什么?你要怎样活?正如上师慈诚罗珠堪布所讲授的《慧灯之光》所述,我平生第一次认真思考了人一生中生存的方式和生活的意义的不同之处,真切希望自己能在此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希望此书能带给大家受益。

  2013年12月31日,大连,也是新年前夕,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临海30楼写字间,我向老板正式提出辞呈。从此开启了连续四年藏区的采风之旅,也是一次特殊的心灵之旅。

  2017年11月中旬,距离本书起笔五年后的一天,我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抒发了我五年来的感受:

  我从黑白的字里行间走来
  一年四季的色彩轮回上演
  我穿越于时间和世纪之间
  那里世事沧桑又瞬息万变
  我曾忘记了那来时的路口
  辗转其中彷徨流泪和赞叹
  我也知道那一切不是真的
  所有的情节都已过眼云烟
  我在故事里遇见很多过客
  那里隐藏着一双锐利慧眼
  我追逐着目光游走于人群
  却发现人群呆滞阻隔面前
  我探头翘望迷失于页眉间
  ……
  忽然发现天边的星星
  化身为案头的晓灯一盏
  须臾之间
  西去的列车鸣叫于山间
  穿过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我从任意门里走出来
  床头柜上的麻雀啁啾
  在昏暗的凌晨四点
  扑簌簌跳跃着
  吵醒了所有魔法师的表演
  此来经年
  那年初冬到今夕
  人生有多少个五年
  ……

  今天,《巴扎的彩虹》终于正式出版发行了,我更要在此特别感谢山东《齐鲁书社》一苇老师和台湾华品文创出版社的编辑们,对此书出版付出的辛苦劳动以及对我本人的认可和鼓励。得知本书将于2018年元月15日发行,也是恰好在我的生日之际,内心视之为上师嘛呢活佛、编辑老师们以及所有帮助过我的师兄和亲朋好友送给我的一份生日大礼,欢喜之心难以言表。

  四年的采风经历,我和摄影师老戚五次走进藏区,耳闻目睹亲历了一个又一个丰富多彩的旅程,我们的目的不在山水之间,却又在山水之间感应了那份殊胜。收获远非金钱物质能够衡量的。而我能够顺利完成此书到今天正式出版,更是要感恩师兄们、以及好友亲朋同学从财力、物力以及精神上对我的鼎力支持,深感此书的完成、出版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一群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稻草人在本书末尾合十感恩:

  感恩,让我学会思考的上师,
  感恩,师兄资助采风和出版,
  感恩,摄影师的辛苦与付出,
  感恩,亲朋好友同学的赞助,
  感恩,提供坚强后盾的家人,
  感恩,新结识的藏族朋友们,   
  感恩,所有的无论怎样的人。

  而我也同时把这份礼物供养上师三宝,把最真诚的祝愿送给所有的人,如果你有缘看到,才是我此行最深切的目的。

  阿弥陀佛!
 
稻草人 于大连
2018年元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那种超越言语的情感张力。虽然故事本身可能并没有太多激烈的冲突,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宣言,但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情感,却能够轻易地触碰到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一段欲言又止的对话,就足以勾勒出人物内心深处汹涌的情感暗流。作者非常擅长用留白来营造氛围,让读者在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去自行体会人物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我被书中人物之间那种沉默的关怀,那种深藏不露的爱意,那种即使面对误解也依然不离不弃的羁绊深深地感动了。尤其是有几个场景,虽然描写得极其简练,但我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的力量,那种在绝望中相互扶持,在困境里彼此温暖的友情,简直比任何煽情的语言都要来得动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被一种温暖的力量充盈着,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关于爱与被爱的深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实在是太迷人了,光是“巴扎的彩虹”这几个字,就足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充满异域风情又带着点奇幻色彩的画面。我一直对那些能带领读者跳脱日常、进入一个全新世界的故事深感兴趣,而这个书名无疑给了我这样的期待。我很好奇,巴扎到底是什么地方?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市集,还是一个作者虚构的,承载着某种象征意义的场所?而“彩虹”,又在这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单纯的美丽景致,还是代表着希望、梦想,抑或是某种难以捉摸的情感?我脑子里已经开始编织各种可能性了:或许是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某个繁华古城的集市,摊贩们售卖着五颜六色的香料、织物和宝石,而一道绝美的彩虹恰好划过天际,成为某个关键人物命运的转折点;又或许,巴扎是一个更抽象的概念,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集合地,而彩虹则是他/她在那片复杂情绪中寻找到的一丝光明与美好。这种留白,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它邀请读者主动参与到故事的构建中来,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那些空白,从而获得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将“巴扎”的厚重与“彩虹”的轻盈结合,创造出一个怎样令人难忘的故事。

评分

读完这本书,感觉就像在炎热的夏天,喝下了一杯透心凉的酸梅汤,那种由衷的舒畅感,久久不散。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情节,也不是那种需要你绞尽脑汁去解读的深奥寓意,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温暖,一点一点渗入心底。书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完美的,他们都有各自的缺点,有自己的烦恼,甚至有时会做出一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决定。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他们显得如此真实,如此贴近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我看到他们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家庭而操劳,为了爱情而甜蜜,也为了误会而伤心。这些细微的情感波动,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片段,被作者捕捉得恰到好处,仿佛我就站在他们身边,亲眼见证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其中某个角色在面对困境时,那种看似渺小却异常坚韧的坚持,真的让我非常感动。它没有刻意去宣扬什么大道理,只是用最朴实的笔触,描绘了生活最真实的面貌,以及在这平凡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连接。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和珍惜。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构建的那个世界。虽然我从未亲身去过,但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仿佛真的置身其中,能够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香料味,听到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感受到午后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屋顶洒下的暖意。那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气息,一点一点地将我拉扯进去,让我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作者在描绘场景的时候,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无论是那些充满了历史痕迹的建筑,还是当地居民独特的服饰和习俗,都勾勒得栩栩如生。更重要的是,这些场景并非简单的背景板,它们深深地融入了故事的情节之中,影响着人物的命运,也承载着他们的情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传统工艺的描写,那些需要耐心和技艺才能完成的作品,在作者笔下焕发出了生命力,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坚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进行了一次心灵上的旅行,不仅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异域风情,更感受到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仿佛在阅读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评分

从这本书里,我学到了一些关于“等待”的哲学。不是那种消极的、无所事事的等待,而是一种充满智慧和韧性的等待。书中很多情节的发展,似乎都带着一种宿命感,事情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的铺垫和酝酿。主角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再尝试中,逐渐成长,也在不经意间,为未来的某个时刻做好了准备。我曾一度觉得有些地方的节奏稍微有点慢,但随着故事的深入,我才明白,那些看似冗长的铺陈,恰恰是为了让最后的爆发更加震撼,让人物的转变更加自然。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导着读者去观察,去体会,去感受。这种“慢”中蕴含的“快”,是一种更高级的叙事手法,它迫使我们放慢脚步,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去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容易忽略的东西。它让我意识到,很多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时间去沉淀,需要耐心去浇灌,才能最终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这种关于“等待”的启示,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