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法句经

新译法句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经
  • 法句经
  • 佛教
  • 经典
  • 译本
  • 智慧
  • 人生
  • 修行
  • 哲学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法句经》是从早期佛典中辑录出来的佛教格言偈颂集,是一部深受广大佛教信众喜爱的经典。《法句经》一度是佛法入门的必读经典,因为其中有很多偈颂是佛陀所说,有的即使不是佛陀所说,也比较直接地反映出佛陀的思想智慧。而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由于早期佛教思想,比较切近人类本真的心理状况和伦理需求,所以这部经典也能为现代人提供有益的道德启发和人生智慧的滋养。此外,《法句经》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浓缩性、鲜明的形象性,以及回环往复的语体化的文学特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肯定能获得极佳的阅读体验和审美享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学军


  一九八二年生,安徽六安人,南京大学博士,现就职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研究领域在中古佛教与文学、东亚汉文学等方面。在《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等学术刊物发表有论文十余篇。

图书目录

刊印古籍今注新译丛书缘起
自 序
导 读
 
卷 上
无常品   一
教学品   一二
多闻品   二五
笃信品   三四
戒慎品   四三
惟念品   五○
慈仁品   五五
言语品   六四
双要品   六九
放逸品   八○
心意品   八八
华香品   九三
愚闇品   一○二
明哲品   一一○
罗汉品   一一九
述千品   一二四
恶行品   一三三
刀杖品   一四四
老耄品   一五二
爱身品   一五八
世俗品   一六三
 
卷 下
述佛品   一六九
安宁品   一七八
好喜品   一八四
忿怒品   一八九
尘垢品   一九九
奉持品   二○六
道行品   二一○
广衍品   二二二
地狱品   二二九
象喻品   二三七
爱欲品   二四五
利养品   二五七
沙门品   二六六
梵志品   二七八
泥洹品   二九三
生死品   三○八
道利品   三一七
吉祥品   三二九
 
附 录
法句经序   三三七

图书序言

导读(节录)

  一

  《法句经》是一部深受世界广大佛教信众喜爱的经典,历史上这部经典还有很多其他的名称,比如《法句集经》、《法句集》、《法句录》、《昙钵经》、《昙钵偈》等等。「法句」一词的梵文形式作Dhammapada,其中“dhamma”指的是法或佛的言教,“pada”的意思较多,主要有足迹、项目、词、句、诗行等意思,因此,合在一起,就是「佛之教谕」或「佛陀的智慧之路」(The Buddha's Path of Wisdom)的意思。这提示我们,这部经其实就是佛教徒从早期佛典中辑录出来的一部佛教格言偈颂集,它的完成也极可能不是一人一时之作。现在所见最早的《法句经》,是西元一世纪写定的巴利语《法句经》,它是巴利三藏小部(Khuddaka­Nikaaya)十五卷中的第二卷。这部经在南传佛教上座部诸国中享有很崇高的地位,一直延传至今。与南传相对的情形是,北传地区,这部经典的书写版本有一个比较复杂的变化,简单地说,就是一开始是用各地的方言俗语传播,后来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又开始转为梵语形式。

  西元一世纪左右,佛教开始进入中国,作为这个文明交流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佛经传译活动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今天还能看到的《法句经》最早的汉文译本是署名为吴天竺沙门维祇难等人的译本。这个《法句经》汉文译本的序言被保存在僧祐的《出三藏记集》中(为便于读者翻检,本书正文后予以附录)。从这篇序言中可以了解到关于《法句经》传译的很多信息,比如这部经的翻译是维祇难从天竺带到中土,由竺将炎传译,由支谦写为汉文,时间差不多在西元二二四年(黄武三年)左右;又比如提到当时社会上还流传着一部「葛氏」所传的七百偈译本;再比如提到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也就是说对当时的印度佛教徒来说,《法句经》是入门的重要启蒙经典;其中,最为关键的信息是,它交代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法句经》版本有三种,即九百偈、七百偈和五百偈。就目前我们所常见的《法句经》诸版本来说,维祇难等人的汉文译本应该就是所谓的「七百偈」本(维本〈法句经序〉说有偈颂「七百五十二章」,而实际上经统计则有三十九品七百五十八颂),其中第九品(〈双要品〉)至第三十五品(〈梵志品〉)的顺序与巴利语二十六品《法句经》刚好对应,总计有五百颂,只不过比巴利语版本多出七十七颂,这应该就是所谓的「五百偈」本(黄宝生通过汉文与巴利文《法句经》对勘,发现汉译本《法句经》对巴利语本的相应部分偈颂做了或多或少的增补1)。〈法句经序〉说「五百偈」本最初是维祇难先带到中土,后来竺将炎从印度来,又带来了一个扩编的版本,比「五百偈」本多出十三品,这也就是「七百偈」本的由来。这个版本的署名是「尊者法救撰」,说明尊者法救可能参与了增编工作。至于所谓的「九百偈」本,目前限于材料原因,对于它编撰、传译情况的研究还不太理想。

  在维祇难等人传译出「七百偈」本后,汉地又相继出现几部与《法句经》紧密相关的典籍,比如西元三世纪末和四世纪初晋沙门法炬和法立翻译的《法句譬喻经》、西元四世纪末后秦竺佛念翻译的《出曜经》,以及西元十世纪宋代僧人天息灾翻译的《法集要颂经》。其中,《法句譬喻经》这部经典最值得关注。现在我们根据《出三藏记集》的记载,可以知道它的翻译时间大约在西晋惠帝和怀帝之间(「惠怀之间」),距离《法句经》在中土被翻译出来的时间最接近。此外,从体例上说,这部汉译经典不仅把《法句经》里的偈颂收入(约三百颂),还十分详细地叙述了这些偈颂是在什么情况下被佛陀说出,即交代了所收偈颂的缘起。这大概与「譬喻经」的性质有关。「譬喻经」对应的梵语作Avadàna,它属于梵语佛经十二分教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大概的意思是指通过说譬喻的方式让人知晓佛法义理之所在。我们看这种通过譬喻为偈颂设置故事背景的形式,其实很像佛陀的本生故事。总之,《法句譬喻经》的内容性质对于我们把握《法句经》相关偈颂的内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值得重视。《法句譬喻经》之后的《出曜经》,与维祇难等人译《法句经》类似,是原始的巴利语《法句经》的增编本,且附有偈颂的缘起故事。按照《出曜经》对于「出曜」二字的解释,这部经「所谓出曜者,从无常到梵志,採众经之要藏,演说布现,以训将来」(〈放逸品〉),所以也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演说佛法,与《法句譬喻经》相似,因此,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法句经》的意蕴。

  二

  正如前面提到的,在《法句经》编撰之后,这部经典曾经一度是佛法入门的必读经典,原因大概在于,《法句经》的编撰正是在佛陀灭度之后最近的时间内。因此,其中一定有很多偈颂是佛陀生前所说,有的即便不是亲口所说,也一定比较直接地反映出佛陀的思想,而少经后人的改窜。这里就要提到《法句经》的编撰者「尊者法救」了。关于法救本人的生平行迹,汉文的材料并不多,只在唐三藏法师玄奘译的《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中有所提及,但也是语焉不详。根据现在学界的研究,我们已经了解到:法救大约生活在古代印度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时代(西元一二八—一七七);他是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中着名「四大家」(法救、世友、妙音、觉天)之一,也是譬喻师的中心人物。除了《法句经》这部经典外,上面提到的《法句譬喻经》也正是由他所编撰,此外,他还有一些解释因明的和论述《阿毘达磨》的着作。法救在他生活的时代就已经被尊为大德,他的很多思想(比如对于「三世」的理解)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很多人倾向于认为法救本人的思想最贴合佛陀或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我们看《法句经》,随处可见一些偈语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早期佛教基本思想,比如关于「四圣谛」(苦、集、灭、道)思想、「戒定慧」思想和「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思想等等。

  对于普通的读者而言,《法句经》所传达出来的思想也很能契合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

  比如教人追求良师益友,精进努力:「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渐迷习非,不觉成恶。贤夫染人,如附香熏;进智习善,行成洁芳」(〈双要品〉);「既自解慧,又多学问;渐进普广,油酥投水」(〈广衍品〉);「虽诵千言,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意。虽诵千章,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述千品〉)等。

  比如劝人心怀仁慈,不要暴力行兇,宣扬因果报应:「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述佛品〉);「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恶行品〉);「所谓有道,非救一物;普济天下,无害为道」(〈奉持品〉)等。

  比如劝人持戒修德,清心寡欲:「常守慎身,以护瞋恚;除身恶行,进修德行」(〈忿怒品〉);「慧人以渐,安徐稍进;洗除心垢,如工鍊金」(〈尘垢品〉);「绝诸可欲,不婬其志;委弃欲数,是谓梵志」(〈梵志品〉);「贪欲生忧,贪欲生畏;解无贪欲,何忧何畏」(〈好喜品〉);「谓心无为,内行清虚,此彼寂灭,是为仁明」(〈奉持品〉)等。

  比如教人在社会中如何行为处事:「处安不忘危,虑明福转厚;福德之反报,不问尊以卑」(〈道利品〉);「无病最利、知足最富、厚为最友、泥洹最快」(〈泥洹品〉);「胜则生怨,负则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安宁品〉)等。

  总之,由于早期佛教思想比较切近人类本真的心理状况和伦理需求,所以《法句经》诵读起来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部经典在世界各地受到了众多佛教徒甚至教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

  1 黄宝生《巴汉对勘法句经》,上海:中西书局,二○一五年版,第九页。

图书试读

卷上

无常品
〈无常品〉者,寤1.欲昏乱,荣2.命难(ㄋㄢ)保,唯道3.是真。

【注 释】1.寤 该字原有「醒、醒来」意思,也可指「梦」,参照上下文理解,当解释为「梦」。先秦典籍中常「寤梦」合用,指醒的时候有所见而成之梦。2.荣 显荣;富贵。3.道 指佛陀的智慧、真理,也即佛经所谓的「菩提」、「涅槃」。

【语 译】〈无常品〉这一章所要阐述的大意为:梦寐之中所产生的种种欲念容易让人感到昏聩,富贵和寿命也不能久恃,只有佛陀的智慧才是永恆的真理。

【疏 解】此段文字交代了〈无常品〉的意义指向。维祇难译《法句经》每一品之前均有一段文字交代本品的思想意旨。

睡眠解寤1.,宜欢喜思2.;听我所说,撰记佛言。

【注 释】1.寤 该字此处作「醒来」的意思。2.思 语气助词,用在句末,相当于「啊」的意思。

【语 译】睡梦终归须要醒来,正应该感到欢喜啊。请你们听我所说,因为这些都是根据佛陀的言论而记录编撰的。

【疏 解】这段文字表明《法句经》的主要内容是从佛经中辑录出来的偈颂,是佛陀言论的萃集。

所行非常1.,谓2.兴衰法;夫3.生輙死,此4.灭5.为乐。譬如陶家6.,埏埴7.作器,一切要坏8.,人命亦然。

【注 释】1.非常 无常。指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异灭坏的过程中迁流不息。2.谓 言也,用于解释,意思作「意思指」、「说的是」。3.夫 句首发议词,无实义。4.此 相当于前面的「谓」字,作「这就是」的意思。5.灭 佛教「四谛」(苦、集、灭、道)之一,意指灭度、涅槃。6.陶家 制作陶器的人家。7.埏埴 埏,搅和。埴,泥土。埏埴指和泥制作陶器。8.坏 毁坏。

【语 译】世间事物都在变异灭坏的过程中迁流不已,这正是兴衰轮回的道理;而生命由生到死,无比痛苦,唯有涅槃才是永恆的乐境。好比制作陶器的人,用稀泥巴制作的器物,终归会毁坏,人的生命也是如此。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